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导游词

咖啡的味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导游词

【简介】感谢网友“咖啡的味道”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导游词(共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张学良故居对于

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具有巴洛克风采的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东北讲武学堂毕业,历任旅、师、军长,军团司令、东北保安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绥靖主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西北“剿匪”总司令等职。1936年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基础。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篇2:张学良故居对于

张氏帅府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建于1914~1939年。这是张氏帅府的正门,不是很大,也不显豪华!在正门的门廊上,挂着一个匾额上书四个字“治国护民”,映射了张氏父子治国救国的伟岸决心,只叹张作霖命丧日本人的黑手之下,张学良将军又背负着一份爱国之心流亡海外,一颗飘泊游子之心再也没能回到这间四和院内!帅府的主楼则是西式的石式牌楼,气势辉鸿。

张作霖、张学良的衣食起居都在这幢鹅黄色的石楼内。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 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帅府的前厅是中式建筑的小四和院,宁静而古朴,目前这些是张氏家族历史的陈列馆,您可以逐一了解张大帅和张少帅的生平事迹。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建于19至19。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间。主要建筑都是石雕柱础转角石刻,墙基镶嵌浮雕石板,墙顶镶嵌砖雕饰件,门前踏步垂带,挂梅栏板雕刻精湛,额枋檐檩廊柱及门窗油饰彩画独具风格。从南起有起脊挑檐正南门,门外有砖雕“寿”字影壁墙。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1928年6月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这个房间来头不少噢,这是张作霖、张学良在与所有来宾、朋友洽谈接见的房间,由于房间里有一只虎标本的装饰物,所以这个房间称为“老虎厅”,所称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张作霖威震了日本人,继而引发了九一八事变! 大青楼位于东院北部,张作霖1925年晋升为东北边防督办后在此商议军事机密、制定重大决策和接待中外要员。

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一楼的东北角,它因陈设有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杨宇霆、常荫槐就是在这里被张学良处决。大青楼是三层楼,坐北向南,多边形,砖混结构,欧洲哥特式建筑,青砖墙体,白色水泥抹边线,黑白相映,显得格外醒目、素雅。楼下台明高约一米左右,南面和东侧各有一个“八”字形垂带,九级台阶。一楼正面辟门三处,中为半圆形上亮过道门,两侧为半圆形群体组合门。正视二楼平台与三楼的两个突出半圆体阳台。都是水泥花格,上曲装饰三角纹,半圆形,瓶式栏板,廊柱,圆形柱头等。

篇3:张学良故居对于

9月27日的沈阳,秋高气爽,天气格外的晴朗。

我怀着对张学良这位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沈阳少帅府。

今天的少帅府,已是人去楼空。但挥之不去的是少帅张学良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他扭转了中国史,改写了世界史,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张学良出生于196月3日,出生地为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人称“少帅”。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成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当时当天张学良、杨虎成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的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重要的事件。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张学良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更是传为佳话。

我为什么对少帅张学良如此的敬重和仰慕呢,源自8月我去台湾访问,我们的导游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纪录片《少帅传奇》,这部片子真实的再现了张学良的一生。我通过这部片子,对张学良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他所出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张学良就出生在父母逃难的马车上,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胆识、勇气和命运多难。张学良成年的时代,中国是内忧外患,内部军阀混战,外部,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事造就了英雄的少帅。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黄菇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西安事变后的1936年12月25日下午 ,张学良与杨虎成一道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张学良随同护送蒋介石抵南京,后被监视。从此被软禁。而且这个时间还比较长。张学良在赵氏小姐的陪伴下活到一百0一岁,直到在美国夏威夷去世。张学良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不怕死,不爱钱,大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子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参观张学良故居,我出于对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敬仰。我想通过此地的一草一木,房子和居室,了解张学良的成长轨迹和更多的关于英雄的故事。

篇4:张学良故居在哪座城市

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张学良台北故居是张学良一生居住最久之地方,也是他在台湾唯一拥有的私人财产,定居台北市复兴三路70号。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主要成就

为收复沦陷的.东北故土,为民族大义,为实现联共抗日的目的,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12月25日又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政治生涯尽管短暂,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却做出了一系列惊人之举,产生了旷古盖世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杰出的贡献。

篇5:故居导游词

故居导游词范文1: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笔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对王羲之有所了解,对临沂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临沂,再次游览王羲之故居。

故居导游词范文2:徐霞客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可能已经看到路边的霞客镇欢迎你。.现在霞客镇由马镇周围几个镇合并为霞客镇。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的生平。

徐霞客是1587年出生于江阴马镇南旸歧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1641年去世。他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自幼博览群书,不喜欢做官,立志考察名山大川。徐霞客在22岁到55岁的34年间到过当时全国的16个省区,对各地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有详细研究并记载。特别是对湖南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的成因等有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他的旅游日记后来被季梦良整理为著名的世界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游记。

《徐霞客游记》能留存后世,还要多亏徐霞客的一位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原先是霞客的侍妾,两情欢悦怀孕后,徐家即便以“嫁婢女”名义将周氏嫡嫁到了李家,故取名“李寄”,寓徐姓孩子寄养李家之意。李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以介两姓,而历两朝”,故表字“介立”。曲折的身世,给李寄蒙上了阴影,也造成就了他愤世疾俗、傲岸不群的性格。在孤愤中成长起来的李寄,外貌性情、声容举止、品行爱好,无不与霞客极为相似,更为重要的,也像霞客一样,是位盛有文名、著称乡里的饱学之士。李寄与他父亲在心灵是相通的,也没有埋怨徐家对他的不公正待遇。相反,李寄以父亲为榜样,在困境中奋发,成为霞客四个儿子中学识最渊博、成就最巨大、声名最远播的一个。

《徐霞客游记》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几乎散失殆尽。后来李寄年迈时多方寻访,听说宜兴曹骏甫四十年前抄过游记全集,连忙赶到宜兴搜集整理。现在传世的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前三篇,还是李寄补入的。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徐霞客故居,它座落在南旸歧村的东首,现有三进、两厢房,为明式建筑。为了纪念徐霞客,中央及省市先后两次拔款,对故居进行修复。并于1987年11月竣工,正式向社会开放。

故居门厅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上刻有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徐霞客生平简介》。 二进是轿厅,设有陈列展览,展出了徐霞客的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论述及图片。柜内陈列了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撰写的论文及其资料,供参观者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伟业。三进为正厅,四周壁上挂展了现代名人的字画。书房内展出了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据说是徐霞客少年时代亲手所移栽的罗汉松。 原本这松是在盆里,一直长不大,后来霞客把松树移到院中,就长得越来越大,生机勃勃。霞客就想,松树在小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

现在我们出了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建成开放。

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走进长廊就看到《徐霞客游记》就镶嵌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作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俯录、后记四部分组成。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走出碑廊,就是晴山堂了。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俞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为“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亲“寿比南山”的心迹。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这年,霞客开始请人镌刻于石,以示纪念。明崇祯三年,徐母逝世后,霞客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毁于兵燹,而刻石幸存。连同《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三方一并嵌砌于南旸岐小学校的专室壁间。1978年,在当年徐霞客数次登船远游,又数次弃船归业的河埠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围墙,黑色屋面的房院,座西朝东,三面环水,一面碧野,景致幽美。堂院门前,并列的是一对古老石狮,院门内,种着棕榈、桂花、迎春、盘红等江南名枝佳卉。石刻堂前后均是落地长窗,三间相连,十架进深,面积108平方米,堂中屏前陈放着1.8米高的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家庭妇女。她理解并支持丈夫和儿子放弃科举、外出周游的壮举,在家纺纱织布,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明末江南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徐家已有好几架纺纱织布机。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时,徐母制作远游冠送儿子上路。八十高龄还陪儿子去荆溪、句容游历。徐霞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孺人的教育和鼓励。在晴山堂的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齐地嵌着七十六块当年的晴山堂石刻和二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撰写者系元末以至明朝全代三百的间的知名人士,共八十八人,诗文九十四篇,集明代书法之菁英,著名的有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的手笔。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晴山堂石刻》经无锡和江阴的徐霞客研究者整理后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晴山堂法帖》出版。

晴山堂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20已由国务院通过正式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晴山堂石刻后院,安放着徐霞客的移葬明式墓,墓前竖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着“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间直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碑前有青砖侧砌成的祭台,祭台下有三级麻石台阶,有三条砖、石铺砌成的甬道,从纪念堂通向墓地。墓地四周种石楠、环柏、丝兰、广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前立着一尊高2.70米徐霞客全身雕像,整个墓地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出了晴山堂,我们接下来就要去看看当年徐霞客历次乘舟出发的胜水桥了。

胜水桥,位于南旸岐村前号称“三百六十为荡”的水网内河要道貌岸然上,是徐霞客故居的名胜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三年(1925年)5月重建。又于1985年整修。

石桥题名“胜水”,取对这一带屡遭水患之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胜水桥几经毁坏,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徐霞客几经整修,保存至今。石桥共有石阶二十四级,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墩子。大家注意看一下,在桥的内外两侧的石刻对联,至今仍清晰可见。内侧对联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外侧的对联是:“ 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这就把霞客故居的风光和位置,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怀念之情,描摹得清清楚楚。

胜水桥是霞客出游启航和归途船只的停泊之处。想当年,新婚不久的娇妻许氏和贤慧的母亲王孺人,就在这胜水桥畔为霞客壮行。霞客的首次出游是在万历丁未年(公元 16)。是年,正是霞客与江阴许氏的新婚之年,婚后不久,霞客便“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

霞客就在这胜水桥畔,头戴远游冠,毅然告别了慈母娇妻,乘舟远行,畅游神州。胜水桥畔,洒下了多少思念、相思之情。

故居导游词范文3: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他始建于1989年,由蒲家村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24公顷。请各位朋友跟随我一起去领略蒲文化的深厚内涵吧!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他们是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个字。对--------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享年76岁。

蒲松龄先生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呀)。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单四十岁以后连生四子,蒲松龄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从此后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趋贫困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门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经史过目辄了,父亲非常钟爱他。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激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25岁时,因妯娌之间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别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间”,生活陷入困境。31岁时迫于生计,应淄川进士孙蕙之聘,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毕府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归来后的蒲松龄先生仍旧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四处奔波

蒲松龄先生四十岁时,受本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友的聘请,去做了毕府的私塾先生,设帐卓然堂,自次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舌耕笔耘。只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先生与昔日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上的荣耀。蒲松龄先生72岁依例成为岁贡生

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于公元1715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二、第二展室----聊斋正房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第二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第二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石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大家说象什么?似的,就像一只正在鸣叫的青蛙,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此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再看房间的西侧,是当年蒲松龄先生盘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边还有蒲蒲松龄先生松龄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边的有炕的这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是坐在这个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头上这盏锡灯是从蒲松龄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请跟随我继续往前走。进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由于蒲松龄先生生前家境贫寒,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比较完整的手抄本有“铸雪斋抄本”、“黄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斋志异》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先生已经去世五十七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成诸多的戏曲、影视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胭脂》、《画皮》、《古墓荒斋》,以及评剧《花为媒》、吕剧《姊妹易嫁》、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等

四、第四展室------书画展室

大家一走进了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蒲松龄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五、第五展室-----书画展室

蒲松龄先生纪念馆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有关蒲松龄先生的字画的收藏,现在以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走到这里,很多不了解《聊斋志异》的朋友会问了:《聊斋志异》到底是写什么的?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呢?那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室吧,去更近距离的了解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朋友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故居导游词的人还看了:

篇6: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篇7: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2005年3月8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载历史责任,决定把“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国务委员周永康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题写馆名,大庆老领导张轰题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之际,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落成开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馆内拥有展品文物7458件,陈展展品2647件。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沐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个部分。通过采用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47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个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缅怀石油前辈的殿堂,旅游休闲观光的胜地。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各位游客们,我的介绍结束了,接下来时间大家自由游玩,希望大家游玩愉快。

相关专题 陈列馆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