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

小狗便当盒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

【简介】感谢网友“小狗便当盒”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共13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

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我县初中物理教师队伍的现状

1.学历低、专业人员少

物理教师队伍的学历低、专业人员少、知识陈旧老化.

2.改革意识不到位

教师头脑中更多的还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几年甚至几十年,眼睛依旧盯着知识点,围绕着重点、难点、考点转,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3.忙于工作,轻视学习

由于经济制约和其他原因,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失调,造成班额大,有的班达到81人,教师的周课时多,教师把精力都放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加上学校应付教育局检查多,一会儿是“三学”、一会儿是“安全教育学习笔记”,一会儿是“和谐校园”,搞得教师忙得不亦乐乎;轻视了知识的再学习,致使教师的知识单―贫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现象愈来愈突出,从而使科学知识趋向于综合化、整体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横向开拓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邻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具有多层次、多序列、系统的知识结构,有一大堆情景,有引导学生经历过程的经验,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二、亟待“充电”的内容

对教师提出再学习的要求,这个学习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是要求步入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学习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进行多维“充电”.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标准》的实施,不仅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而且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用“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的课程理念武装头脑.

2.学科间的相关知识

《标准》与前教学大纲相比较,对“内容标准”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趋向于综合化、整体化.例“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例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面就联系到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有关知识.又例,“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到了历史、政治、化学等学科有关知识.再例,新教材中,所有的物理概念后面都标注了英语.这些英语单词,多是专业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应学会这些单词.类似的内容很多很多.为此,教师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多领域的“充电”.

3.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要求教师具备: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和生态、交通和居住等方面的知识.例:物质(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大部分物理教师基本上是空白,亟待我们去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进行再学习.

4.科技发展的有关知识

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若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科学发展前沿的了解,既要领先于学生,又要全面于学生.以丰富的新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超导现象以及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等方面的应用;航天技术的发展状况;数字电视的前景,这些知识急需我们去学习、了解,以便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5.日常生活中技术应用的知识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应“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日常生活中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例:微波炉的原理、数字相机、音视频的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激光手术、超声波的应用、网络技术等,做到对日常生活中技术应用的实际问题,能提起头就知尾.

6.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我们学校少数老师计算机比较熟练,多数老师较为生疏,学校期初,要求各位班主任老师提交学生花名册、学生成绩册电子稿件(Excel

),要求教学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各种教育征文都交电子文稿(Word),这对各位老师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个促进,逼着老师去学习。

三、“充电”的途径

1.阅读报刊杂志、查阅资料

阅读和收集资料是“充电”的重要方式.到公共图书馆查阅相关科技方面的图书资料,查阅有关科技方面的视听光盘或录象带,它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当场查阅或借阅,从社会或科学发展及技术应用的栏目中吸取一些新的知识.

2.收看电视、听广播

平时应注意跟踪电视台或者电台的科技节目.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体,集视听为一体,直观易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有科普教育栏目,通过这些栏目:一是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自身的科学学习;二是对这些节目中与物理课程的相关程度、难度等有所了解,以便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指出获取最新信息的渠道.各级广播电台的科技方面的新闻,也值得一听.

3.上网查询

科学教育网站,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的和中学课程结合十分紧密,有的对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这类同站有的交互性很强,有的则以展示科学成果为主.也可以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使用.这又是一种便捷的“充电”方式.

4.调查研究

到科技馆、工厂、农村、科研等单位进行某些方面的调查研究,睁大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从中既可以学到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又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充填自己的知识空白.

四、“充电”过程的建议

1.先急后缓(计划性)

首先按照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序次,根据《标准》的要求,结合本人的知识状况,找出需要“充电”的内容.然后列出“充电”内容的计划和序次.再针对“充电”内容分别找出“充电”的最佳途径.

篇2: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工作总结

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绩

(一)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县教育和科技局年度教育和科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继续紧紧围绕“管理为首位,教学为中心,‘普九’为重点,科技抓创新”的工作思路,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狠抓“普九”攻坚重中之重不动摇,为XX年实现“两基”达标目标打好基础。

1.制定规划,完善方案。陆续出台了《德保县XX年“普九”迎检工作方案》(德办发〔XX〕24号)、《德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两基”攻坚督查制度的通知》(德政办〔XX〕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德保县XX年“普九”攻坚工作的通知》(德办发〔XX〕60号)等指导性文件,强化对“普九”工作的攻坚力度和具体指导。

2.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3月中旬,派出18个工作组150人次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3月至4月份,先后对全县各学校校长、主任进行了近1000人次的“两基”攻坚知识培训。制订出《教科局人员学校工作包干方案》,派出全局50名同志深入挂点学校指导各项具体工作。6月上中旬,在都安乡举行“普九”工作培训观摩现场会,全县各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校长、副校长、“普九”专干45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7月初、8月底和10月底,派出业务股室人员、各乡(镇)长、中小学校长先后到已通过区级验收的凌云、田林、隆林等县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当地“普九”攻坚工作经验。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两基”办公室覃志成副主任到我县进行“普九”督导检查,对我县的“普九”攻坚工作给予肯定。

4.做好“两免一补”和捐资助学工作,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共为14185名贫困学生发放了278.1万元的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自治区免除贫困生生活费、市级捐资助学金和县级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及时解决了贫困生的困难。同时,出台了《关于在XX年继续开展干部职工扶贫捐资助学活动的通知》,加大对全县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5.做好再动员再部署工作。3月16日,召开了年度教育工作大会。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教育领导、县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全县各学校校长共400多人参加了大会。县委唐咸历书记、县政府李祚标县长亲自对“普九”工作进行再动员和部署。5—9月份,结合乡镇撤并工作先后召开了四次中小学校长“普九”工作研究会,对每一项工作进行具体的重新部署。

6.组织深入村屯动员辍学学生返校,确保人头达标。今年以来,各乡(镇)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德保县关于做好控制中小学流失的紧急通知》及《关于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紧急通知》(德政办〔XX〕114号)等文件,采取“人盯人”、“一盯一”办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到各村屯动员辍学生回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年来全县经动员返校的学生达850多人。

7.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今年以来,我们一是全力做好项目申报和项目争取工作,元至10月份已落实大小项目资金2358.6万元,其中二期“义教工程”161.4万元;世行混合贷款项目工程337.07万元;提前实施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1486.63万元;宣明会援建工程50.97万元;香港“培幼行动”援建工程300万元,县政府“普九”专项经费300万元建设工程。目前各项目工程进展顺利,79所项目工程已竣工10所,正在装修22所,其他工程都在建主体和基础。二是积极与“普九”挂点单位联系,争取援助资金物资,解决“普九”面临的一些硬件紧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县学校共收到县直单位捐款19.4万元,捐物折币10. 3万元,合计29.7万元。

8.师生自力更生,群众投工投劳。广大教职工利用课余时间,加紧做好校舍、设备维修,学校美化、绿化、净化、硬化、文化及资料档案整理等各项“普九”迎检工作。特别是7、8月份放假时间,各校都实行轮休不放假制度,牺牲休息时间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归档,认真核实文化户口簿,规划学校布局、整治校容校貌等,工作总结《县教育和科技局年度教育和科技工作总结》。同时,积极发动广大群众为“普九”攻坚投工投劳,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3300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18万多元。

9.组织进行县级“普九”达标验收。为检查今年迎接市级验收的各乡镇的迎检工作情况,积累经验,及时补缺补漏,11月中旬,我们组织人员深入荣华、巴头、东凌、敬德等乡镇进行为期8天的县级“普九”评估验收。

(三)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协调发展。

1.民办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今年全县有幼儿园52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50所,比去年增加7所,增长16.27%;在校幼儿7255人,比去年多534人,增长7.9%,入园(入班)率62%。全县有“三残”儿童125人,到校99人,入学率79.2%,比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全县有高中在校生3313人,比去年增加875人,增长35.89%。高中教育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元至11月份,仅德保中学就投入315万元进行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投入270万元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幢,投入20万元进行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硬化”建设,投入25万元建设电脑室一个。这些投入为德保中学创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为“三农”服务意识增强。

一是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乡(镇)、村农技校作用,完成农村科技培训13012人次,培训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二是鼓励在职教师继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今年在读大专有200人,在读本科有500人。

(五)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1.6月份,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和我县各高中的岗位需求情况,面向区内外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公开择优聘用20人到德保中学、职业中学、足荣中学等学校任教。

2.继XX年在开展县城学校内部竞争上岗之后,又在足荣、那甲两个乡(镇)小学实行内部竞争上岗制度。

3.9月份,再向全县公开招聘30名中小学教师,不断充实各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目前招聘工作已圆满结束。

(六)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结合乡镇行政改革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力度,继去年撤并160个校点以后,今年再撤并50个校点,其中教学点37个,高小点13个。使得全县教学点从XX年的737个下降到目前的117个。

2.为进一步合理调整县城学校布局,我局积极开展调研,先后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布局调整方案近10份。目前方案已初步通过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七)大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研水平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1.继续强化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师资的.培训工作。3月份启动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A类课题研究工作。3月至5月,先后组织8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XX漓江之春”名师工程新理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初中课程改革培训班和广西新课程初中课堂教学研讨会。7、8月份,组织小学近1500名学科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9月份,争取世界宣明会的项目资助,对600多名初中生物、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德保县“名师工程”培养对象遴选工作方案》和《德保县“名师工程”培养实施细则》,并确定了200名教师作为德保县“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利用宣明会项目、义教工程项目和采用送培的方式培训教师达2500人次。

3.加强学校领导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共对全县210多名村完小以上学校的正、副校长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并先派20多位中、小学校长到市、自治区参加岗位资格培训和学习进修。目前,全县小学校长合格率已达%,初中校长合格率已达%。

(八)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坚持组织人员深入学校开展调查了解和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

2.紧抓教育教学质量研讨工作。一是进行分片举行小学教材教法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达713人次;二是制定了《德保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方案》,为实施“校本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成立学校科研处,为更好地开展学校教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四是8月份进行初中新课程改革启动会。今年,全县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有1901人,学生15819人。五是组织教学研讨。4月,组织指导撰写教育教学论文32篇,并推荐参加“XX年广西教育教学院举办的‘金钥匙’和‘课改杯’优秀论文评选动”。5月份,组织全县初中分管教学的领导及毕业班教师共160人参加了XX年中考复习研讨会暨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会。 6月开展以新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送教下乡”活动。共组织了8位教师到17个乡镇巡回上示范课68节,共有XX多名教师参与了活动。9月份,先后到初级中学、民中、那甲初中,足荣中学等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调研。

篇3:教育科研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科研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育改革中日益显出不可缺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学习、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本年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情况,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身学习方面

1、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通过多种途径,大量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及业务学习。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多写教育教学随笔。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写读书笔记、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想,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二、专题教研方面

本学期我们的科研活动专题确定为: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究。 具体做法如下:

1、预习反馈

即课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学习,让

课堂有序充实,具体表现在导学案的使用上。要求目标具体,操作性强。这一环节很重要,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2、合作探究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基础上,根据导学案的设计,逐步完成学案上的问题。教师这时就应主动巡视,从学生做题中发现问题,对有的问题给予指导,寻找到突破口,对有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

3、交流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针对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调整思维方式,积累做题经验,对做得好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得以极大满足,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

4、点拨提升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总结内容可分步进行,也可整体囊括;形式上可板书、笔记、重述等。教师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优缺点,强调操作步骤,总结答题思路和经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情况,感受学习的快乐。

5、拓展延伸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反馈归纳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

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用问题的形式来归纳,使学生思维训练、知识迁移和组合、创新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培养。

篇4:教育科研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自参加教科研工作以来,我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以人为本,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一个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始终是我的梦想与追求。由于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与默默无闻的耕耘,在读书、思考、研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不但促进了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更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下为我个人工作总结。

一、以学习为乐持之以恒

我认为教师要想提高业务,就要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关注细节善于思考,剖析得失务求实效,于是常年以读书为乐,坚持记笔记写反思。近年来自己先后学习了《素质教育理论纲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走进学生思考的世界》,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思想与成功教育理论等。

自己开通了教育博客,每天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坚持书写所思所感所悟。在读书中学有收获,在反思中日有提高。几年下来,自己养成了做事踏实、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不仅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

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与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德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招准问题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一般老师工作就停留在了问题解决的层面上,而没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这就是庸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

我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每位教师都成功

教科研是教师成长、自我发展的支撑。因此,作为校长我同班子成员一道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教师xx人。从整体上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教科研意识比较淡薄。针对实际学校确定了“专家引领、科研先行;点上突破、面上辐射;整合强化、凸显特色”的教科研思路。首先我们邀请了市教科所的郭道胜所长来我校为全体老师作了精彩的教科研报告。使老师们明晰了教科研的意义、步骤与方法,打破了对老师们来说教科研高深莫测的神话,使全校老师走向了问题型教研课题研究。

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全力支持。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课题引领润无声,校园兴起教研风”已经成为中心小学教学教研的真实写照。

教育科研在我校各项工作中已经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教师不自觉地投入到实践研究当中,适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主动参与教育科研,培养自身科研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增强科研意识,逐步落实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回顾近几年的教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进一步充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带领广大教师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搭建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个新的跨越。

篇5: 教育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

教育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

[关键词]教育反思;教师成长;科研范式

教育反思是教师基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说,教育反思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具有其独特价值。

一、教育反思的独特价值

1.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既是一种学校本位的研修途径,更是一种教师本位的教学研究,其研究内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和完善,继而将之重新付诸行动。与其他科研方式相比,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正因为这一特点,教育反思可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广泛推广。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学事件,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断的素材。由于教育反思的对象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件,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进行一种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的研究,因而不会出现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失语”或“模仿”的现象;教师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实的教育科研课题,不会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某些硬性指标而不得不为之的现象。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灵感,以某一堂课、某一单元的教学或教育中某一偶发事件,甚至以自己与学生的某一次对话作为教育反思对象,也可以以学生一个学期、数年的成长史或以教师本人的成长历程为研究对象,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这些外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或价值,从而促进教师本人快速成长。

2.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范式,它所追求的是对教师行动意义的探索,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在进行教育反思时,教师并不是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动与研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出行动研究的“通过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动力来自于对高效、优质教育的追求,来自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体系。

3.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的教育理论,必定有其实践的价值,能够转化成为学校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教师教学的方式与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能力的实践状态和操作体系。但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理论似乎并未发生过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阻隔或脱节的现象,通畅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论工作者热衷于在象牙塔内制造新的理论与模式;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工作中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较少思考课堂教育教学事件背后的原因,对教育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认真思考。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是他人创建的,是高高在上、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现在,提倡教师的教育反思,就是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上一座桥梁,让教师在实践中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因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是一种为改进自己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即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写反思日记,18.5%的教师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能够深入思考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促使自己形成一种大教育观,站在理论的层面去看待教学活动,从而跳出了‘小我’,着眼‘大我’,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教育反思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科研范式

1.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视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L.斯腾豪斯(L.Stenhouse)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6: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上海市第五届中职校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中,我区荣获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成绩在全市中职校中名列前茅。回顾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它是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整合科研和教研资源的成果,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一、 我们的认识

1、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推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评优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在于落实新的专业教学标准,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进一步适应学生发展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2、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评优活动根据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专业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工作现场、实物、实验、电教、实训等教学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和岗位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改革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评优、推优,形成一批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案例,推出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打造一支品牌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施展教师教学才能的重要舞台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突出职教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确定把“做学一体,探究新教法”作为评优活动的主题,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加强现代教学技术与优秀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是充分展示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才能。

4、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转变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

二、 我们的做法

1  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9月,新成立的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由原上海市商业职校和上海市旅游职校合并而成),带着第四届教师教学法评优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的骄人战绩起程,黄浦区教育局曹跟林副局长、黄浦区职教科、黄浦区职教教研室、学校领导都对第五届教学法评优活动寄予很高的希望,将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程,相关职能部门早做准备,在区里,全面动员,基础教育的相关学科的教研员也全程参与,力争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在学校,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教学法评优活动,专门成立了由李小华校长和黄玉Z书记为组长的学校评优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曾海霞副校长为组长的评优活动工作小组,下设由教务主任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文科、理科、外语、专业(旅游)、专业(商贸)、艺体六个评审小组。同此还聘请了区职教教研室主任高炎老师及多位教研员和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的匡瑛博士等担任顾问。同时学校出台了《第五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第五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奖励方案》,在组织、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区教育局曹跟林副局长亲自参加了听课活动,李小华校长、黄玉Z书记也多次出现在教室听课与点评;区教研室委派邵良群、丁佩玲及各学科教研员亲临指导,领导的重视,专家的点评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法评优活动的进一步落实与开展。

2   全员参与,实践课改

根据以往教学法评优活动的时间安排,教学主管部门放眼未来,未雨绸缪,早在初就精心打造了一张活动进程表。上半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加强研讨。学校先后组织了多次学术演讲: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的《职业学校品牌建设战略――兼谈当前中职课改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徐国庆博士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理论与开发》、黄浦区教研室副主任任其斌老师《实践,反思,提高――对教学案例和说课的认识》等五场相关报告和九次专题教研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新的课改理念、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07年下半年,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跟据上海市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教师教学法交流评优活动的通知》精神,精心筹划,扎实推进,积极落实“全员参与”的活动核心,做了各级动员工作,将全体教师分成文科、理科、外语、专业(旅游)、专业(商贸)、艺体六个大组,从校长书记到任课教师逐一开课展示,本次初评活动共计完成公开课247节,听课总人数超过千人。

经过校评审小组的慎重选择,学校从第一轮的展示课中推选出36名教师参加第二轮评选。第二轮评选又增加了区职教教研室专家和专业教研员的参与,经过集中听课评课,多方协调,最终推荐出13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三月份举行的市级教学法评优活动。

3  专家引领,潜心打磨

为了不断完善评优课,黄浦区职教教研室与学校协同组成了学科备课团队,由教研室选派优秀的教研员老师担任指导顾问:语文学科由黄浦区学科带头人赵滨生副校长和教研员陈兆施老师领衔;数学学科由黄浦区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大元,本校数学教研组组长、黄浦区骨干教师方启蒙老师,本校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上海市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何静芝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外语学科由黄浦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高炎老师担任顾问、教研员金敏老师全程精心指导;计算机学科由黄浦区教研员顾伟业老师,本校计算机学科教研组长、黄浦区骨干教师刘乔乔老师指导;专业学科门类较多,由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教法研究专家张勇博士,黄浦区职教教研室丁佩玲、教研员康卫国老师指导,针对专业学科教师的特点,首先进行了说课的指导与训练。超强的指导团队为这次评比提供了技术保证。

各位专家老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备课团队,群策群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一一落实,为了充分体现职教课改理念,普教的教研员与职校老师一起研究课改精神,努力使每一节课能真正体现职教特色。高炎老师更是把名师工作室的教室搬进了沈萍老师的课堂。

4 做学一体,探究教法

本次教学法评优以“做学一体、探究新教法”为主题,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贴近学生。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在评优活动初评阶段,全校教师大胆地展示着自己的实践成果: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职业要求,有的教师贴近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有的老师带来了参与企业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一批具有探索新课改理念的创新实践课展现在我们面前。

复赛教师的公开课更是学校教师教法探究的实践课堂,为了达到“一人参赛,带动一批”的效果,学校教研室除组织广大教师听课、评课外,还安排部分青年教师全程听课,收集案例,进行教学法的探索以形成经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5 精挑细选,彰显特色

代表学校参赛的教师与学科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十三节课分别涉及学校的市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等等,十三位教师中有国家级专业大师,上海市学科骨干教师、学校专业组长、骨干教师等。烹饪专业国家级大师张桂芳老师执教的《点心――小鸡酥的制作》,主要特点是任务明确,示范精准,指导到位,效果显著。英语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外语教研组组长沈萍老师根据航空服务专业高起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训练。《口才与思维训练》是学校的特色教学,语文教研组长朱颖老师,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提升语言应变能力。如何根据专业要求,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科教学能体现专业特色,为专业学习服务,傅瑜老师大胆实践,《潮汐对万吨货轮装卸货物的影响》,使物流专业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海市骨干教师孙建辉老师执教的《鸡尾酒的调制》,让学生在鸡尾酒的调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骨干教师汪志颖老师执教的《品牌的命名和设计》,充分体现了市重点专业市场营销课程的特色,商贸财经专业组长刘青老师公开课《生产过程的核算》,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运用沙盘,实战演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居剑峰老师的特色课《空手道》,作为空乘服务专业男生的体育选修课,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6 理念提升,成效卓著

此次活动对教师的教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学一体”的新理念,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探索“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已经成为办公室、备课组讨论的中心话题。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使课堂教学突破了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做学一体”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切实感受到参加本次评优活动的意义:不在于获奖,而在于真正让“学习课改理念有体会”、“探索教学方法有实践”的口号落到了实处。这正是这次教学法评优活动的最大成效。

三 、我们的思考

学校教学评优活动初选工作以海选的方式进行,开放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创新热情。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执行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1、进一步转变观念

要克服教师“为教而教,为讲而讲”的陈旧教学观,努力构建“为做而教,为做而讲”的能力培养体系。在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

2、进一步改变方法

运用“任务引领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探究做学一体的新教法;围绕“任务引领型”课程实施,加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依托职教集团,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实践,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校优势的精品课程与“商旅”教学模式,由名牌课程造就名牌专业、创建品牌学校,为建设“经典黄浦,精品教育”作出我们的努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我们的贡献。

黄 浦 区 教 育 局

1月

篇7:教师教育科研的培训工作总结

在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全面开展了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以期进一步更新广大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的教科研培训工作本着“有序、扎实、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局要求和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现将一个多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在接到教育局文件后,校领导班子立即进行了共同学习,明确了进行此次培训的目的,结合我校的教科研实际,大家更深刻认识到了此次培训的必要性。学校即时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导主任、教科研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在全体教师会上,校长将文件和计划作了专门传达,强调了此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体教师也一致认为,进行这样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我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全体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的积极性高涨,统一了认识,培训工作的逐项活动也就顺利铺开了。

2、狠抓理论学习,弥补先天不足

学校教师重教学实践,轻理论学习是长期以来由诸多因素形成的顽疾。教育理论学习不足,理论水平低下,无法将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先进的教育理论想结合,使之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也成为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我校的图书室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书籍,借着此次培训的东风,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由全校各个教研组自由选定了一本理论专集作为教研组内集体学习资料,统一组织学习。教师个人的理论自学则以学校和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教学类杂志为主要学习资料,要求教师边自学边摘录,强化学习效果。《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博览》、《课改纵横》等杂志成为教师们争相阅读的精神食粮。我校掀起了一次次理论学习的高潮,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极大的弥补了学校教师理论水平低下的先天不足,学理论、参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接轨新课程,迎接新挑战

今年9月,我们利用周三教师例会和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就《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要求和新变革有了初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了教师投身新课程改革,迎接新挑战的热情。

4、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通过充分的理论学习,教师自然的意识到投身教育科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神秘,可怕,自己完全有能力参与教科研实践。在每月一篇的教学反思中,我们可喜的看到,教师已逐步尝试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对自己的教学实例的分析中。

通过半年多来的教科研全员培训,全体教师了解和掌握了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选择研究课题,较规范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培训,全体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了解了当前教育发展动态和课堂教学改革趋势,更新了教育理念,自觉地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敢于探究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全体教师进一步认识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增强了参与教科研的自觉性,教育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意识逐步树立起来;通过培训,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我们认为,这极大的得益于此次教科研培训。我们将继续把此次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使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不断发展,日趋完善、成熟。

篇8: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促进民办高校馆员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民办高校的科研氛围相对较弱,科研发展还处于基础发展时期,与普通高校相比,馆员的专业化要求相对较弱。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发展应该立足于本校科研发展实际水平,结合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制定与学校发展相适宜的馆员专业化发展策略。

3.1引入竞争机制,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

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想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提供人性化、特色化的专业服务,必须具备专业的情报学知识、图书馆学知识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技术,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年终的评价体系挂钩,制定相应的激励考核措施。同时根据本馆人力资源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给一些有潜力的馆员进行业务知识的进修和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经常举办网络信息管理类型、信息加工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或者专家讲座,加大馆员动手操作能力考核,通过先培养部分馆员的业务水平,提高这部分专业优秀馆员的薪酬待遇等方式,以点带面,引导全体馆员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3.2学校政策性干预,开展教研课题立项研究

馆员的专业化发展除了具备图书馆学的业务能力外,要想为科研人员服务,必须熟悉科研项目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要加强馆员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但是以目前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历水平、个人素质、思想状况,要想馆员们主动的参与或者主动开展教研课题立项,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图书馆管理者要与学校人事部门、科研部门相联系,采取学校人事政策性干预的办法,如对馆员实行评聘分开、馆员的科研水平作为年度聘任条件、加大课题研究科研分值的比值等等措施,激励馆员主动参与教研课题的立项研究。

同时,针对于馆员学历水平和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的局面,可以开展一些教研课题写作方法的培训讲座,让馆员熟悉课题的立项申请、开题、研究、结题等相关程序和写作研究方法,培养其研究的基本技能,增强其研究的.信心。

最后,引导馆员从实际工作出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放到课题中去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发展动向,学习其他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经验,了解目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自己课题研究的新角度、新目标,以课题研究促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提升理念,体会教育科研的价值,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3.3业务反思

馆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但通过培训和课题研究这样的集中式培训,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业务反思的习惯。业务反思是馆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审查和分析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反思其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的途径,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逐渐的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活动。

馆员通过业务反思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水平,通过记录问题、分析问题、创作论文、课题研究、业务讨论等方法,在反思后研究,在研究中进步,从而使馆员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

3.4参与性科研研究

民办高校虽然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力量较薄弱,但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科研力量将会逐渐积累强大。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正处在这样的发展初期阶段上,应该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进步,共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学科服务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馆员除了在图书馆学方面进行研究外,应该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通过参与性的科研服务,如提供资料检索、课题查新等方法,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掌握教师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水平,从而更好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很多的民办高校图书馆也开始参与地区的馆际互借和馆际资源共享建设,随着图书馆资源整合技术的发展和学科资源导航的推进,学科服务这种人对人的专业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专业教师的欢迎。

3.5跨学科二次文献服务

二次文献加工在普通高校馆员的业务服务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来讲,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还很缺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馆员在二次文献加工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新知识、新信息,锻炼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一些知识,日积月累的过程,掌握其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和研究目标,有利于对专业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跨学科的资料检索和文献综述服务。同时,随着馆员跨学科二次文献服务的推进,会让教师的科研离不开图书馆,离不开馆员的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馆员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促进学校对馆员的重视,最终激励馆员向更高的专业化目标前进,使图书馆得到可持续发展。

3.6 加强馆际学科馆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馆员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限于馆内业务的培训和本校的交流与学习,应该“请进来,走出去”。经常举办一些馆际学科馆员间的座谈会,提供馆员间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将有利于开拓馆员的思路,丰富知识结构,培养馆员的互助意识和合作意识,给民办高校的馆员有一个进步的渠道。通过了解普通高校学科馆员目前的服务模式和工作状态,找出不足和差距,激励民办高校馆员向更高层次发展,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达到培养、锻炼、凝聚、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宇萃.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7(24)

117-119.

篇9: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促进民办高校馆员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随着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办学规模的发展,民办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会对民办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需求也越来越突出。相比较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因为其独特的特点,如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社会认可度低等等,要想在当前生源紧张的局势下得到长远的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求就更为迫切。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科研的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批教育观念新、教育手段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职工队伍。民办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馆员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文献服务的质量,而文献服务的质量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学科发展知识面的拓展,而且影响到教师教学参考及科学研究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提升图书馆服务内涵,必须提高馆员的专业化水平,包括馆员的图书情报专业化、学科专业化和数字技术专业化[1]。教育科研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教育科研是促进民办高校馆员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图书馆工作的流程和服务的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图书馆单纯的借还式被动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要想得到长远性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纯的仓储式单位向信息领航者转变。因此,随着民办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性逐步体现,从文献服务形式、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模式等各方面向馆员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要求,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1.1 能够提供快速便捷的文献服务,提升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年轻的新一代读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快捷的获得信息的模式,传统的报纸、杂志等获得信息的传媒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视频资源、多媒体、电子会议、网络搜索工具等等多样化的知识载体方式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生的知识载体均体现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优势,读者足不出户,动一下手指就可以搜索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除了部分退休返聘的老教授之外,大部分为年轻的助教和讲师。当前的人事聘任制度决定了老教授相比较年轻教师来讲,缺少科研的主动性,年轻教师成为了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这些新时代的读者对于文献的多样化需求,民办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固守着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改变馆藏资源的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文献服务发展势在必行。作为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不熟悉这些文献形式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就无法向读者进行推荐和参考咨询,

1.2 具有先进、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促进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民办高校普遍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大多数民办高校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日常的工作从流通、阅览到编目、采购、典藏都在计算机上完成,这对馆员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大大提高。民办高校的图书馆不再是过去的“收容所”,没有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无法胜任现代化的图书馆馆员工作。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支持力量,民办高校图书馆更有优势,也能更快地向“教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3 能够提供人性化的专业内容服务,拓展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的民办高校图书馆主要的服务集中在图书外借和阅览室开放,对阅读指导、新书通报、文献检索、情报汇总等服务开展的不够,使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受到很大限制[2]。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要求图书馆馆员能够针对于教师研究方向和教学专业摘要在熟悉图书馆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与教师交流对话,提供高质量的文献服务。

2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现状

然而,相对于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馆员的发展,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1 思想意识形态落后

民办高校经过学历教学、专科教学、本科教学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图书馆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在很多民办高校,图书馆处在“存储图书的物流仓库”、“退休人员的收容所”的地位,学校人事制度中对于馆员发展的不重视,馆员们受到长期的“看管员”角色的影响,意识中缺乏职称晋升、评优、专业技术的概念,很多的馆员处于“得过且过”的散漫状态中。“大锅饭”的管理模式使得馆员缺少学习动力、上进心,不能适应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新形式。

2.2 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民办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民办高校将图书馆岗位定位于“易替代”岗位,认为图书馆工作属于低技术含量、简单易学的工作。因此,在人才引进和人员分配上,很多的低学历、低水平的人员被分配到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再加上学校对馆员的激励政策缺乏,很多的馆员对于继续教育缺乏兴趣,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到图书馆后,因为整体人才环境和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其个人价值的体现,流动性较大,这种种原因造成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

2.3 专业化发展渠道单一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的现象,教学一线的教师与图书馆馆员的薪酬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多数的馆员工资较低,基本没有进修和外出考察的机会。馆员基本上只能在馆内流动,而大部分的低水平的馆员又无法完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所以,很多的馆员只能在流通部门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种封闭性,非常容易造成馆内的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稳定,馆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馆员仅仅是通过馆内组织的日常工作培训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受到培训者知识面的影响,难以有较大的进步。

篇10:让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让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1961年提出的,在它获得成功之后,负责人韦伯曾这样说:“我们没有使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应该准确地说,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之核心。不是吗?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项计划,从设计、制造、发射到回收各个环节,参加预制的就有2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400万人,耗资250亿美元。这些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精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假如没有精细化的管理,这项庞大的工程如何能被有效组织、实施?如何又能获得最后的飞天成功。通俗地说: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是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只要树立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就会挖掘出“精细化管理”所蕴含的更深远的意义,就会收获精细化管理所创造的价值。

一、以备课为“点”,分层指导,让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引发教师专业化增长点的思考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含多项内容、多个层次,若想取得发展的实效,引导教师找好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增长点是关键。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进行分层备课管理,不失为引发教师专业化增长点思考的一条有效途径。

1.备详案,在规范中使年轻教师步入正轨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幼儿教师的备课不只是教学、游戏,还包括幼儿的生活活动,可以说,“事无巨细”是幼儿教师备课的一大特征。对于刚刚步入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来讲,他们大多不知怎样备课,所以实行分层“备详案”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引发他们对个人专业化增长点的思考。如一日工作包括哪些内容?每项内容又包括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等等,他们正是在备详案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逐渐把握了各大领域所承担的教育任务,逐步领悟了抽象的、科学的教学原则。他们正是在规范备课中,很快步入了正轨,不仅感悟出备课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还引发了他们在知识、能力以及教育思想等多方面专业增长点的慎重思考。

2.备简案,在点拨中使有经验教师熟能生巧   相对于年轻教师,对于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讲,她们已有了规范的基础,因而对其采取详略得当地“备简案”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这种分层管理办法少了些事无巨细的指导,但此时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上。如就“详案与简案的区别”我特意组织了全体教师的“有一说一―――提高教学活动设计”专题交流活动。先以幼儿园推荐出的三篇好的教学设计开始,用课件直观演示方式让老师们再次从规范、详尽的教案中,领略详案的“纲目清晰、脉络条理、细致完整”。其次,以骨干教师设计的“十二属相”两个方案为例,引发教师对详案与简案区别的大讨论。最后,在老师们有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点拨”:以卧室为例,详案如同装修、摆设全部到位的卧室;而简案如同卧室里只有了床而省略了窗帘的质地、椅子的色彩等细枝末节。如果你的简案设计让人分不清是卧室、客厅还是餐厅的话,那么简案就失去了备课真正的价值;假如你能在突出卧室特点的基础上,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创新设计,走出一条你自己的设计风格,那么,简案就有了其真正的价值。正是在直观形象地具体“点拨”中,使有经验的教师感悟出:删繁就简来备课,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熟能生巧中从“教有教法”走向“教无定法”,使自己专业化的增长点更加成熟。

3.备一科,在积极创设中使骨干教师自成风格   幼儿园教师不仅有老、中、青年龄上的分层,也有一般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分层。我们经五路幼儿园以管理见长、以名师见长,在这个仅有30多人的单位却拥有了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区教科研骨干2名及区级学科首席教师2名,已经形成了省、市、区、园梯次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教有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该说,骨干教师,在经历了教有教法的磨炼后,在经历了教无定法的各级各类竞争、锤炼之后,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始逐步显露。如何让他们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采取了让骨干教师“精备一科”的管理,分层的精细化管理重点放在了“创设条件”上。凡是园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年满以上的教师,都在此行列。首先,帮助她们分析自身优势,选好主攻一课为切入点,精心指导,深入研究,引导她们逐步成熟一科的教学风格。其次,骨干教师在主攻一课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管理上及时建议,为他们下一步主攻学科调整方向。比如,原来主攻音乐学科的,可以改为主攻薄弱或有兴趣的学科,一如既往地给予精心的指导。实践证明:当我们积极地创设有利于专业化增长的条件时,我们的骨干教师就会快速成长,如我园的敖颖、王霞老师,分别被评为了省级教学能手和园级语言学科带头人,当幼儿园承担市级以上自己强项的公开、观摩任务时,敖颖基本能独自胜任;当幼儿园有区级以下公开展示、帮扶任务时,王霞老师已能自信地送教下乡。

备课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点”,分层次的备课管理也只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方式之一,通过对一个“点”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使年轻教师在“规矩中渐成方圆”;使有经验教师在“熟练中多生巧”;使骨干老师在“学科教学中独具风格”,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老师专业化增长点的思考。其实我们老师也和整日面对的孩子一样:富有个性,他们因特长、优势不同,因而其兴趣、敏感点就不同,是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引发着教师在“因材施教”中,思考着自身专业化的增长点,努力进取、不断前进。

二、以课改为“线”,点面结合,让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师课堂改革质量的提升

如果说,分层指导的备课管理是引发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增长点思考的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那么,“点面结合”是精细化管理的另一有效方式。就学校而言,课程改革永远是学校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引领教师与课改同行、提升教师的课堂改革教学质量更是教学管理上孜孜以求的重要内容。发挥优势、发挥名师资源成为了我们走进新课改、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1.骨干示范,“以点带面”引导教师在感性认识中与课改同行   自9月,山东省内幼儿园几乎全部使用了新教材。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套教材编写相对于过去的六科教学更突出了幼儿教育整体化及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如何使用、落实好新教材?”成为近期许多幼儿园关注的焦点。拥有较多名师是我们经五路幼儿园显著优势之一,为此,“发挥名师资源,让名师典型引路”成为了我们走进新课改的重要方法之一。

省教学能手、市中区幼教方面唯一一位首席教师、我园的敖颖老师率先引领,为全体教师示范“大班活动:十二属相”。三十多分钟的展示中,敖老师先以自我介绍“我是属猪的,你们属什么?”用贴近幼儿生活的问题,巧妙、简洁地引出主题“十二属相”;在展开部分,敖老师除利用手偶声情并茂地讲述,使幼儿在相互问答中发展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外,更为独到的是,她发挥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自制课件,与社会领域自然融合,让幼儿懂得了“一年只有一个属相及轮回一次需要十二年”的相关知识;在延伸活动中,她又利用网络丰富资源,以艺术的视角,引导幼儿在欣赏邮票、剪纸、木雕、玉雕、泥塑、布艺、花灯等民间艺术品中,开阔了视野,感知了民俗文化,并激发“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情感;当孩子们还在意犹未尽中,敖老师以“举办十二属相知识展”自然结束了整个活动。

正是在此次展示活动中,老师们不仅具体感知了新教材所体现的语言、社会与艺术自然融合的“整体观”,而且又从骨干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艺术的风采中,明确了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可以说,“发挥名师资源、让名师典型引路”,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改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2.专题辅导,“返身回望”引发教师走进课改后的理性思考   进行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提升的过程。进行新课改已有半年的时间,为了使大家有一个静心、反思、总结的机会,我们充分利用业务学习主阵地,及时组织召开了“春天,让理智的思绪飞扬―――课程改革座谈会”。首先,老师们畅所欲言。畅谈自己走进课改的收效,争论践行中的疑惑,回答同事的质疑等。当大家尽情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我们管理人员将日常教师所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以“我是谁?我是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会后,有近20名教师纷纷在办公平台上跟帖,发表了自己对本次活动的深切感触。的确,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身为管理者,我们只有在精细化的管理中,才会引导他们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以敏锐的视角、理智的思考,与课改同行,在飞扬的思绪中践行、反思和成长。

3.主任引领,“以面促点”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整体提升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不断地锤炼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如此,也是需要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才会提升。走进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接受的考验不只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更大的考验还包括如何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来。以课堂常规为例,一提到它,为数不少的老师就感到“太保守、太落伍”,似乎与现在的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格格不入。究竟良好的课堂常规对于课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多大作用呢?其实,课堂常规,不仅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独特的课堂常规,既是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行为的具体践行,更是自己课程改革道路上创新发展的基石。为使教师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思考,10月,我亲自为全体老师展示观摩课“大班音乐活动:唱唱跳跳快乐多”。从方案设计、目标的制定不仅反映出了课改的精神,而且从实施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音乐常规为主线,多媒体教学为手段,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音乐活动。他们自由地站在场地演唱、观看FLASH动画、听着不同风格的钢琴伴奏在儿童歌曲旋律中将椅子摆放成表演律动的队形、舞台演出的队形等,孩子们唱、跳、欣赏、表演的综合音乐启蒙教育无不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体现。当30分钟的活动结束时,近20名观摩的教师及园领导无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正是在这次活动中,让老师们又一次深深地领悟出:幼儿教育就是打基础的教育,无论怎样改革,教育的内涵就在于启蒙,教育的最大奥妙就在于培养习惯。

三、以过程管理为“面”,创新制度,让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交桥

自,我园各个岗位全面实施了量化管理以后,“以管理见长”逐渐成为了我园另一显著的特色。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了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而且,在精细化管理中就不断发现的问题给以积极的解决,逐步创新出了符合本园实际的管理办法,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1.“出台竞标”新举措,为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搭建广阔的平台   教师个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是教师专业化有效发展的前提。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内在潜能呢?“竞标”不失为一项有效举措。按理说,它更多地用于承包工程或买卖货物等,似乎与幼儿园不相干,但是,我们就是借鉴了竞标“优中选优”的精髓,将它创新地运用到了幼儿园的管理上。简单说:竞标就是投标与中标的过程,它的意义就在于给教师创设了一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空间。有的老师在文艺方面比较擅长,中标后在组织幼儿律动比赛中不仅亲自舞蹈以烘托主题气氛,而且灵活的主持将紧张的比赛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还有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织的“消防演习”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了消防叔叔空中救人的精彩一幕,还学会了如何在灾难中保护自己的本领。竞标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是竞标发挥了教师主观能动性,让老师们在自由、宽阔的空间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2.“巧借东风”形成自己的骨干教师梯次队伍   自济南市20教师发展工程启动后,“成为学术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成了每位教师的追求目标,如何有效地激励教师?“巧借东风”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比如,借市区“评选首批教科研骨干”之机,我们参照上级评比条件,认真制定出了园级教科研骨干评选条件,并对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在引领课改和驾驭信息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两名教师进行了隆重的表彰,这样市、区、园三级教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再如,结合市中区学科首席教师的评选,我园进行了园级学科带头人的命名。以上两项工作的及时开展,我们都是巧借东风、因势利导,把上级的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位教师,让幼儿园评选出的骨干名副其实地成为老师们身边学习的榜样。巧借东风,幼儿园的春天就会充满蓬勃的生机与向上的活力。

3.“郑重推荐”优秀班主任,让更多的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各有建树   应该承认,教师的能力有大有小,当各种比赛的光环戴到了能力强的教师身上,而更多的教师却在默默无闻地支撑着幼儿园事无巨细、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如何让这部分老师在无私奉献中同样拥有‘各有建树’的心理满足呢?”答案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工作评比活动。比如开展幼儿早操、各班环境创设、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保教常规评比及个人主攻学科优质教学活动评比等等,这些能反映教师日常工作轨迹、折射出班风、教风、学风的活动,使更多的教师有了展示的机会。借济南市首次开展幼儿园“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我们向全体教职工郑重推荐了我园的优秀班主任。当结果公布时,大家似乎有些意外,又有些意料之中。意外的是:这一人选不是骨干教师,只是一名普通老师;意料之中的:这一老师日常工作又是大家有目共睹、让人信服的。管理上公正、合理的推荐,极大地调动了更多老师的工作热情,因为他们悟出了:只要工作态度是端正的、努力的,幼儿园就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荣誉同样会赋予他们。

4.“水到渠成”开展创新奖评选,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交桥   幼儿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是:保教并重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专业化发展的面更广。如何为教师发展构建更好的立交桥?“工作创新奖”的评选,可谓是一条可借鉴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引入企业“竞标”的竞争机制,它更多的侧重于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么,开展“工作创新奖”评选,它更侧重于打造教师整体创新的氛围,构建教师专业化良好运行发展的立交桥。此项工作,我们从开始酝酿到组织,前后经历了近半年的时间,我园首届“工作创新奖”共评选出了18项创新内容,这其中包括既有社会影响较大、形成幼儿园品牌的“面”上的工作创新(如幼儿园实施量化管理),也有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幼儿园持续发展注入生机的“点”上的工作创新;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创新,也有后勤服务岗位上“职工”的创新:既有与时俱进“内容”上的创新,也有另辟蹊径“手段”上的创新。但无论是一级创新还是二级创新,无论是特色工作还是常规工作,我们所追求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没有止境的,事实证明:只要树立了“创新”的意识,营造了创新的良好氛围,就会形成我们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作为管理者,只要我们树立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我们就会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新、高效地解决问题。相信我们的老师也会在我们扎实做好每一件工作的基础上快速成长、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记得有一篇文章《细节决定成败》中这样写道:把事情做大是一种口号,有些务虚;把事情做小,才是真正的行动,才是还原生活。

(本文发表于《幼教园地》第十期,本站获得电子版发布授权,其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

篇11:合作式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工作总结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在生本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本,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灵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好处的确很多,但当我们真正认真审视我们的课堂时,不难发现,这一方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驾驭,有时课堂表面气氛热闹,但实质上却缺乏实效。比如,合作探究内容无选择;合作探究方法不清楚;合作探究展开无秩序;合作探究参与不平衡;合作探究学习用时不充分等等。以上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避免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搞好小组合作培训

“磨刀不误砍柴工”,搞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训非常必要,首先培训组长学会组织、分工,组员学会怎样倾听和交流。在合作学习时,要确保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特别是学困生,组长要有意安排他们在组内先试着说。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接受任务前,一定要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知道自己干什么,带着任务参加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合作技能,养成善于合作、探究的习惯。

二、精心筛选探究内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布置预习时,安排学生圈画出疑难之处,独立思考,初步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难以解决的,就是课堂上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程度,适当地对已有的教学案进行修改;在备课预设时,进行筛选,选择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来说,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的碰撞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等,适宜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出不同解法、不同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揭示思路、方法、蕴含的哲理。

三、指导合作学习方法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因为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个体学习掌握。学生个体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不宜“兴师动众”搞合作探究。教者在课堂上巡视,捕捉反馈信息,把握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情况,假如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查阅资料,思考解决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机械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

在小组展示反馈时,出现疑难的、有争议的问题,的确需要合作探究解决的,再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时不仅要交流结果,还要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学情,调控时间,必要时调整课堂教学容量,可以通过指定或暗示中差生展示角色的任务,这样在探究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提高合作探究效率。小组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发现别人的优点及时吸收,发现别人的问题及时指出,出现疑问时合作解决,从而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找准需要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该合作的合作,不必合作的不要流于形式。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产生新的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反馈,基本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班上发言交流。同时要注意公平发言,优生发言的频次不宜过高,留有一定时间让中下等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乐于其中。还注意合作探究时的纪律性,组内讨论交流的声音不能过大,尊重他人意见,执行组长要调控安排好,不能乱哄哄,好像一盘散沙。

四、发挥激励评价功效

有效评价是激励小组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和提高合作水平的助推器,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小组共同奋斗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评价的语言要富有有启发性、激励性;评价要多元,形式要多样,老师不做唯一的裁判;评价既要对整个小组的进行评价,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对对答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要关注大多数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他人的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12:合作式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这一目标,合作交流方式的课堂教学是重要保障。本人尝试对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合作交流的内涵

合作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有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探究数学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和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教与学方式。

二、合作交流的作用

1、合作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作交流能实现学生互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在讨论中去探求新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习的氛围宽松和谐。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其他学生或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学生在肯定自己、完善自己或与同学研探的过程中都需要积极、独立、迅速的思考,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学习“有。数的乘方”时,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折叠16次,会有多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纸的厚度变化(在成倍增加),教师指出通过计算,16次折叠其高度相等于二层高的教学楼(约6。6多)。这时,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精神振奋、兴趣倍增,教师紧接着提出“要知道其中道。,学习完本节课就能解决这问题”。合作交流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

2、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和精神

在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从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学的主体作用,在肯定自己、反驳同学(或完善自己)的。个讨论和争辩过程中,形成生生、师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充分表现自我、交流心得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了数学交流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发展,养成了和他人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如学习有。数的加法运算时,用一条每隔1米打一红结的绳子,由两位同学拉直,另两位同学按老师要求向东(或西)走若干米,记录下正负数,然后小组合作,把得出的数据在数轴上表示,并求结果,然后小组汇报,说一说有。数相加应注意什么,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并在交流中获益。

3、合作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讨论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甄别、类比、猜想、剖析、纠错、证明,从而全面、透彻地。问题,通过对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的评价,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培养,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种种解题方法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如问题: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数1,—3,9,—27,81,…,试分析这列数按什么规律排列。在分组合作交流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后面的数是前面数的—3倍,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从第二个数起,各数可看作—3为底,指数分别为2—1,3—1,4—1,…,不妨第一个数也可看作—3为底,1—1为指数的数,其规律为(—3)1—1,(—3)2—1,(—3)3—1,(—3)4—1,…,(—3)n—1。合作交流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合作交流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数学品质

合作交流能养成精确、严密地处理问题的习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课合作交流中,强调数学严谨求实精神,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体现谋求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精神,贯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关的应用精神,进而培养比知识、能力素养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数学品质。

三、合作交流的实施

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

1、确定合作交流问题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所确定的问题首先必须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适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2、营造合作交流氛围

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讨论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当学生讨论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讨论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教师应努力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创设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公。“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海口到三亚开通了空中和海上航线,从海口到三亚可以乘车、坐船和乘飞机,要求小组讨论:“对于这三种行程,不要计算,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让学生自己逐渐概括和抽象出几何图形(建模),并进一步发现和得出。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找出日常相关的实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4、保证合作交流时间,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合作交流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仅看这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的商讨有价值,有兴趣,不妨多花点时间,让他们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他们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不要使学生产生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讨论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讨论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表达出来,时间不足会使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走过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在Rt△ABC中,∠C=90°,CD⊥AB于D,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若学生基础比较好,教师可让学生们自己找入手之处;若学生基础一般,教师应适当引导入手之处,并进行。体把握。如,可引导学生从角的方面(有角的相等、角的和差关系、角的互余关系、角的互补关系等),从线段方面(可否考虑线段的相等、线段的和差关系、线段的比例关系、线段的平方关系(勾股定。)、线段的乘积关系等),特殊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等方面入手,概括并掌握此基本图形。

篇13:基于课堂教学 立足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记周文涌老师报告

基于课堂教学 立足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记周文涌老师专题报告

教师成长将经历几个阶段?教育科研离一线教师有多远?是否只要管好自己的课堂就能成为优秀教师?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要让自己不断地上升,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8月30日,来自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的浙江省特级教师周文涌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题为《漫谈职教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专题报告。

立足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记周文涌老师专题报“ TITLE=”基于课堂教学立足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记周文涌老师专题报\" />

周文涌老师从学校发展的四个层次和专业建设的六大目标入题,分别就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实训环境的管理以及说课的技巧与方法等五个方面,为全校教师做了生动的报告。周老师认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题。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师傅+教练+亲人。“师傅”,要求教师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教练”,要求教师懂得如何将知识、技能、能力传授给学生;“亲人”,要求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心灵世界。

为了成为这样的细水长流、有灵魂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大部分一线教师的科研不是搞教育理论,而是立足课堂,运用已有的“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解决实际工作者自身工作中的问题的行动研究应该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只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才能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而以叙述教育事例、讲述教育故事等方式记录、描述教育实践的'细节和经过,揭示教育事件所蕴涵的理念的叙事性论文则可以成为教师写作的常态。

周文涌老师是浙江省职业学校中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周老师个人发展的道路也验证了他的观点:只有基于课堂教学,并立足教育科研的教师才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杭州西湖职高 梁甘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