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与拿高分方法

Pip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与拿高分方法

【简介】感谢网友“Piper”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与拿高分方法(共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高二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与拿高分方法

高二怎样让化学为自己赚取高分

1、重视课本知识,多思多问。

许多学生对课本不屑一顾,说课本内容简单,喜欢狂买参考书,甚至也跟风似地买竞赛书、大学课本,实际我们课本中未明文指出但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少。

比如高一必修2,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学生觉得简单,可是有几个学生会去想:溴、碘单质会不会与之发生取代反应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再比如说,学生都知道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可有几个学生想过:这能不能叫置换反应?为什么用无水乙醇不用酒精?反应后还生成乙醇钠,它有什么性质(实际上不用酒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乙醇钠引起的)?乙醇和钠反应类似酸、水与钠的反应,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参加竞赛的学生应该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乙醇电离,是广义的酸)?

乙烯能使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那产物什么(这个明白了,也就知道为什么乙烯中混有乙烷只能用溴水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了)?乙烯的同系物与之反应产物也一样吗?为什么用酸性高锰酸钾,而不是中性、碱性?

以下不再举例。希望学生学习由简单的知识点和问题能发散联想到不简单的甚至高深的(未必现在就能解答)方面。

2、重视基本的化学原理和规律。

先说句题外话,物理、化学都是自然科学,它们一定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而规律前人早已总结,比如道家学说。表象千变万化,但规律是一般性地、相对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举个最典型的也是让高中学生最头痛的例子——化学平衡,平衡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等方面的单一、综合考察是高中化学一大难点,再加上高二学化学反应原理,还有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及计算等,几者综合起来,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实际上所有知识点、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老子的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不学着积极深入地思考,只能是舍本逐末,成为各种表象和海量题目的奴隶。

3、注重实验。

从原理到操作再到改进,要逐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论明年新课改怎么考,这几年高考的主旨思想一定不会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你会背书我也会,思考创造才可贵!

4、重视反应过程和实质。

在此分为两点(但不是说二者相互独立):

一是反应过程,高中化学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应,比如铝离子与NaOH的反应,包括北大自主招生考的大苏打的相关反应,均是量变引起质变,量的关系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找出临界点就至关重要。

再一个是反应实质,结构决定性质。在见到一个反应方程式时,不要急着去背诵,而是观察产物和反应物,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各元素原子结构、金属或非金属性、化合价、化学键等总是会的)去思考。我特别倾向于在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周期律及电化学时写出反应物,让学生自己应用已知概念、规律去推产物,不会不对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要思考。PS:比较遗憾的是北京高中化学选修没选《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书,学生与本质擦肩而过。

5、重视自学和总结。

到了高二,优秀学生往往能在知识层次甚至思维方式上超过老师,老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引导。所以,学生自己要学会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通过题目主动记忆一些反应、现象、科普等,这比专门买本书背要简单得多。

从应试层面来说,平时做题,一定要注重自己总结“母题”,把题目“模型化、公式化”,也即教师行话里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各科均适用,包括英语、语文,均有规律可循。就得原来听一位老教师说,高中数学其实就是不到二十个母题,把这若干个母题掌握了,剩下的只是灵活应对它们的变式与综合。

6、学会调整心态。

给自己合理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顶尖的学生都是在夯实基础之后拓展拔高的,而学习中上的学生往往心仪一题多解、难题、怪题和偏题,喜欢技巧性强的题目,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做难题来居高临下,弥补基础的不足,同时也能在考试中胜过顶尖的学生,结果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总比人家差点儿。

7、学会交流。

暑期这半个多月以来,我发现不论是准高一的学生还是已经历了一年高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主动发问,不与人交流,就喜欢自己或和关系好的同学低头思考,这是初中的学习方式,在高中乃至以后都是致命的隐患!我在这儿希望看到这里的家长、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多交流讨论,过于强调竞争而不重视合作,会让孩子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和处理事情。多交流,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会发现原来身边的同学也很有才。

篇2:化学与生活知识点与拿高分的方法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空气质量的改善

一、 空气质量报告

(一)、空气质量评价包括: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首要污染指数即位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温室效应

(1)原因:①全球化石燃料用量猛增排放出大量的CO2;②乱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吸收CO2能力下降。

2、主要危害:(1)冰川熔化,使海平面上升(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1)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进一步植树造林、护林、转化空气中的CO2

2、酸雨

(1)原因:酸性氧化物(SO2、NO2)SO2+H2O H2SO3 2H2SO3+O2==2H2SO4

(2)防止方法:①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②减少化石燃料中S的含量

钙基脱硫 CaCO3==CaO+CO2 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③吸收空气中的SO2

④加强环保教育

3、机动车尾气污染:

尾气净化装置 2NO+2CO N2+2CO2

4、CO 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 使能中毒

5、可吸入颗粒物:静电出尘

6、居室空气污染物:甲醛、苯及其苯的同系物、氡等

危害: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功能异常等)

7、白色污染的危害:

①破坏土壤结构

②降低土壤肥效

③污染地下水

④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二单元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一般步骤

混凝 沉降过滤 活性碳吸附池除味 杀菌消毒

明矾---目的:净水 原理:Al3++3H2O Al(OH)3(胶体)+3H+

Al(OH)3(胶体)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杂质 沉降

活性碳目的:去除异味

原理:吸附性

液氯目的:杀菌消毒Cl2+H2O HCl+HClO(强氧化性)

二、 污水处理中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污水处理常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1、 化学方法 中和法 氧化还原 法沉淀法

(1)中和法 适合于处理酸性污水

(2)氧化还原法 适合处理油类、氰化物、硫化物等 (空气、臭氧、氯气)是常见氧化剂

(3)沉淀法 适合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如加入适量的碱控制废水的PH值)

第三单元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无害化处理:焚烧法、卫生填埋法、 回收作特殊处理

垃圾处理 资源化处理:垃圾产生沼气、废弃塑料回收、废玻璃的回收利用

养均衡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 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一、人体必须元素

常见微量元素

Ca :乳制品 Mg:蔬菜和动物内脏 P:鱼类 F:茶叶 Fe:紫菜 Cu:葡萄干 硒:肉类

1. 加碘盐与补碘

碘在碘盐中以KIO3存在 缺碘症状:引起地方甲状腺肿大

2、 铁强化酱油与补铁

功能: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必要成分,缺铁症状:贫血,儿童缺铁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补治措施:

①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蛋类

②口服补铁剂

③铁强化酱油

3、龋齿与含氟牙膏

缺氟:造成龋齿,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

机理:

Ca5(PO4)3OH(s) 5Ca2+(aq)+3PO43-(aq)+OH-(aq)

糖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酸性物质,导致上述溶解平衡向Ca5(PO4)3OH溶解方向移动,F能与Ca2+ 、PO43-更稳定的Ca5(PO4)3F。

4、富含锌的食物与补锌

缺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食欲不振,免疫功能退化,抵抗力差。

补充:富含锌的食物有:瘦肉、猪肝、鸡蛋、牡蛎等,黄豆、玉米、小米、核桃、松子、含锌也较多。

(1) 药补:严重缺锌病人可按医生要求服用一些补锌药物,如葡萄糖酸锌

第二单元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一、 糖类

(1)糖类: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和纤维素,二糖以及多糖在稀硫酸或人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

(C6H10O5)n+ n H2O 催化剂 n 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C6H12O6(s)+6O2 (g) 酶 6CO2(g)+6H2O(l)△H=--2803KJmol-1

二、油脂 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

为人类提供热量和必需的脂肪酸

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三、蛋白质

1、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 a氨基酸 通式

2、蛋白质盐析:蛋白质+无机盐溶液(NH4)2SO4或Na2SO4、→沉降 +水→溶解

(分离提纯蛋白质)

3、变性: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加热等,发生凝结失去活性。 不可逆

4、8种必需氨基酸:在人体中不能合成,必须在食物中补给

5、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豆腐、鱼、鸡蛋、牛奶

四、维生素

1、维生素A:脂溶性维生素

缺少 人易患夜盲症、干眼病等眼疾。 摄入途径:胡萝卜等蔬菜和鱼肝油中

3、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水溶性维生素

防止坏血病,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遇热易分解。摄入途径:新鲜蔬菜及水果中(猕猴桃、辣椒)

化学性质小结:

(1)还原性(将I2、Fe3+还原)

(2)加成反应 (3)酯化反应

(4)遇热易分解

第三单元 优化食品品质的添加剂

(1)着色剂(天然色素、人工食用色素) 发色剂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亚硝酸不能过量食用)

(2)调味剂

(3)疏松剂 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疏松剂等。(揉制面团时放入小苏打)

(4)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等

第四单元 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

一、生活中常见的药物

1、抗酸药治疗胃酸(主要成分盐酸)分泌过多。

胃舒平一主要成分氢氧化铝,与胃酸中和。

2、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主要成份乙酰水杨酸,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效用。

3、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4、抗生素作用: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杀灭某些微生物。常用药: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对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溃疡和胃炎有良好疗效

二、安全用药

遵照医嘱或按医药说明书十分必要 非处方药(0TC) 拒绝毒品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第一单元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性质及其应用

1、Al 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1)与氧气常温下生成氧化膜 抗腐蚀能力

(2)与CuSO4反应 2Al+ 3CuSO4== Al2 (SO4)3+ 3Cu

(3)与碱反应 2Al+2NaOH+2H2O==NaAlO2+3H2↑

(4)常温下与浓硫酸 或浓硝酸钝化

二、合金

1、 定义: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活性的物质

2、 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

纯铝和纯铁质地软,强度小 无法制造承载负荷的结构零件

三、金属腐蚀

1、化学腐蚀: 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2、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的腐蚀

3、Fe-2e- →Fe2+→Fe(OH)2→Fe(OH)3→Fe2O3XH2O

4、金属防护的几种重要方法

①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烤蓝、油漆等)

② 改变金属内部的组织结构,制成合金。(不锈钢)

③电化学保护法,即将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或与电源负极相连。

第二单元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 生活中的硅酸盐材料

1、 陶瓷:原料——黏土(主要成分硅酸盐)

2、 玻璃:原料——石英砂、纯碱(碳酸钠)、石灰石(碳酸钙)

成分——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

设备——熔炉

特种玻璃:石英玻璃、光学玻璃、化学仪器、有色玻璃、变色玻璃、钢化玻璃

3、 水泥:原料——黏土、石灰石(碳酸钙)

成分——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铝酸三钙

设备——回转窑

可用石膏(二水合硫酸钙)调解水硬性

钢筋混凝土成分:水泥、沙、碎石、水按比例混合

二、 光导纤维和新型陶瓷材料

1、 光导纤维的好处:容量大、传速快、省金属

2、 新型陶瓷:结构陶瓷(如纳米陶瓷)

功能陶瓷(如生物陶瓷)

第三单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一、 塑料

1、 聚合反应:加聚反应(如制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缩聚反应(如制酚醛树脂)

聚氯乙烯薄膜不能用来包装食品,应该用聚乙烯

不粘锅内壁涂敷的是聚四氟乙烯

2、 单体:用来制备聚合物的物质,两种以上单体间的加聚反应就是共聚反应。

二、 纤维

1、 天然纤维:植物纤维(如棉花,成分为纤维素,属于糖类)

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成分为蛋白质)

2、 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对天然纤维的加工,如粘胶纤维)

合成纤维(完全由人制造,如尼龙),尼龙又称锦纶,是人类第一次采用非纤维材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化学纤维。

三、 橡胶

1、 天然橡胶:以天然乳胶(主要从橡胶树取得)为原料,成分为聚异戊二烯,是线形分子。

硫化橡胶,当中含有二硫键,使线形分子转变为体型网状分子,有弹性且不易变形。

2、 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等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并称三大合成材料

四、 功能高分子材料

种类很多,如高吸水性材料,可用于制作纸尿布、农林业保水剂、石油化工脱水剂

五、 复合材料

1、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通常具有比原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如钢筋混凝土、石棉瓦、玻璃钢

2、 组成: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如碳纤维增强材料

第四单元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SO2,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H2O=H2CO3SO2+H2O=H2SO3SO3+H2O=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Na2OMgOFe2O3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K2OCaONa2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BaO+H2O=Ca(OH)2Na2O+H2O=2NaOH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根据酸的组成,

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含氧酸(H2SO4,HNO3,H2CO3,H3PO4名称为:某酸,无氧酸(HCl,H2S名称为:氢某酸)

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0、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NaOHBa(OH)2,NH4OH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三、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11.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不纯的氢气点燃会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现象:黑色氧化铜逐渐光亮的红色的铜,管壁有水珠产生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3)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

12.生成氢气的反应(实验室制取H2最常用的试剂是:

锌粒和稀硫酸,也可用②③⑤⑥⑦)

①锌粒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

②铁和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③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④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⑤锌粒和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

⑥铁和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⑦镁和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

⑧铝和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四、铁的性质

13.铁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质软,是导体

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反应

铁在潮湿空气里(既有H2O又有O2时)易生锈,铁锈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

防锈方法:在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涂漆或油);镀锌等金属或烤蓝

铁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2)铁可跟酸和排在铁后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①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现象: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②铁跟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铁跟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现象:有气泡生成,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铁有两种离子: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

铁元素有三种氧化物: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

其中:氧化铁Fe2O3中铁为正三价,氧化亚铁FeO中铁为正二价,而四氧化三铁Fe3O4是氧化铁Fe2O3和氧化亚铁FeO的混合物(Fe2O3.FeO)

14.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高,钢含碳量低。

合金: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性质的混合物。(纯净物不是合金)

第五单元

一、物质结构理论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三、电解质理论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

重要知识点有: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及计算。

2.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特别是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问题。

四、电化学理论

电化学理论包括原电池理论和电解理论。

原电池理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及两极区溶液的pH的变化以及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方向;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

特别注意的是高考关注的日常生活、新技术内容有很多与原电池相关,还要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往往与化学实验、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知识伴随在一起。同时原电池与生物、物理知识相互渗透如生物电、废旧电池的危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池效率等都是理综命题的热点之一。

电解原理包括判断电解池、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工作时的电极反应式;判断电解池工作中和工作后溶液和两极区溶液的pH变化;电解原理的应用及电解的有关计算。命题特点与化学其它内容综合,电解原理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学科间综合问题。

大题拿高分的答题技巧

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考选拔人才。根据对近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高中学习网www.gaozhong.cc/)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3.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4.有机推断类试题

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策略】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篇3: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精选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精选5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3.精选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4.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5.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篇4: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篇5: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1、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

4、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5、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6、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7、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8、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9、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0、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1.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精选5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3.精选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4.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5.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精选

篇6: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篇7: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篇8: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如:Na2CO3>NaHCO3)

4、盐类水解的特点:

(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

(2)程度小

(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

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显酸性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酸性(如:HSO3—、H2PO4—)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碱性(如:HCO3—、HS—、HPO42—)

7、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使得平衡向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Al3+与AlO2—、CO32—(HCO3—)、S2—(HS—)、SO32—(HSO3—);S2—与NH4+;CO32—(HCO3—)与NH4+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2Al3++3S2—+6H2O==2Al(OH)3↓+3H2S↑

篇9: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颜色的规律

(1)常见物质颜色

①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等。

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② 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

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

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Na2O2、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③ 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

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

④ 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

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中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液氧等

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

⑤ 以绿色为色的物质

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⑥ 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

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⑦ 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

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耽氧化 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

⑧ 白色物质

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

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

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

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

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

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

不完全反应的:MgO。

⑨ 灰色物质

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

(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

① 水合离子带色的:

Fe2+:浅绿色;

Cu2+:蓝色;

Fe3+:浅紫色 呈黄色因有[FeCl4(H2O)2] 2-;

MnO4-:紫色

:血红色;

: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

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

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

(2)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

ⅠA,ⅡA,ⅣA,Ⅴ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 钡:带微黄色

铅:带蓝白色 铋:带微红色

(4)其他金属单质的颜色

铜呈紫红色(或红),金为黄色,其他金属多为银白色,少数为灰白色(如锗)。

(5)非金属单质的颜色

卤素均有色;氧族除氧外,均有色;氮族除氮外,均有色;碳族除某些同素异形体(金钢石)外,均有色。

2.物质气味的规律(常见气体、挥发物气味)

① 没有气味的气体:H2,O2,N2,CO2,CO,稀有气体,甲烷,乙炔。

② 有刺激性气味:HCl,HBr,HI,HF,SO2,NO2,NH3?HNO3(浓液)、乙醛(液)。

③ 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挥发物:Cl2,Br2,甲醛,冰醋酸。

④ 稀有气味:C2H2。

⑤ 臭鸡蛋味:H2S。

⑥ 特殊气味:苯(液)、甲苯(液)、苯酚(液)、石油(液)、煤焦油(液)、白磷。

⑦ 特殊气味:乙醇(液)、低级酯。

⑧ 芳香(果香)气味:低级酯(液)。

⑨ 特殊难闻气味:不纯的C2H2(混有H2S,PH3等)。

3、气体的溶解性

(1)气体的溶解性

① 常温极易溶解的

NH3[1(水):700(气)] HCl(1:500)

还有HF,HBr,HI,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

② 常温溶于水的

CO2(1:1) Cl2(1:2)

H2S(1:2.6) SO2(1:40)

③ 微溶于水的

O2,O3,C2H2等

④ 难溶于水的

H2,N2,CH4,C2H2,NO,CO等。

篇10: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 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 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2.注意:

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 H2O 与 D2O 混合为 纯净物。

单质 16 18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 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HD、 O、 O 也属于单质。

篇11: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篇12: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注意: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V正_减小___,V逆也_减小__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_大__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符号:__K_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__进行程度_____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_生成物___的浓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应___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__完全___,反应物转化率越_高___。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_105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篇13: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反应进行 的物理量,通常用_ 表示。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

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的性质(主要)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_ _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压强,反应速率_ _

③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_ _

④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 反应速率_ _

其他:反应接触面积的大小、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光照、超声波、电磁波、溶剂等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在 下,既可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可逆反应

动:动态平衡 V正≠0, V逆≠0

等:V正=V逆

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是相等,也不能某种比例)

变: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即达到该反应的限度。

【典型例题】

1.(20xx年水平测试)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提高反应物浓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2.(20xx年测试)对于反应2H2O2 ===2H2O + 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减小H2O2溶液的浓度 B.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C.向H2O2溶液中加人少量MnO2粉末 D.向H2O2溶液中加人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

3.(20xx年水平测试)实验室用锌粒与2l/L硫酸溶液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用锌粉代替锌粒 B.改用3l/L硫酸溶液

C.改用热的2l/L硫酸溶液 D.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

4.(20xx年水平测试)对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大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C.增大N2浓度可以使H2转化率达到100G

D.增大N2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5.(20xx年水平测试)用下列方法制取氢气,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冬天,块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B.冬天,粉末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C.夏天,块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D.夏天,粉末状锌与2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6.在一条件下,反应N2+3H2 2NH3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l减少到8l,则2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1.2l(Lin)-1B.1.0 l(Lin)-1

C.0.6 l(Lin)-1 D.0.4 l(Lin)-1

7.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用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在试管中进行铝和盐酸反应时,稍微加热

8.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浓度 C.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

9.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g)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生成a l X,同时生成3a l ,③X、、Z的浓度不再变化,④X、、Z的分子数比为1:3:2,⑤X、、Z的浓度相等,⑥X、、Z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篇14: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QP)。

2、符号:△H 单位:kJ/mol

3、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以及大部分化合反应是放热的

大部分分解反应,电离、水解、高温下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碳与二氧化碳反应、Ba(OH)2与NH4Cl的反应等一般属于吸热反应。

5、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0

△H在数值上等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分子形成新键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H=E生成物能量-E反应物能量=E反应物键能之和-E生成物键能之和

6、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aq表示不同状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7、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8、燃烧热:在101kPa时,l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

注意:

① 燃烧的条件是在101kPa;

② 标准:是以1mol燃料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③ 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达物质燃烧时的△H均为负值;

④ 燃烧要完全:C元素转化为CO2(g),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N元素转化为N2(g)。

9.中和热: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的水所放出的热量

KOH(aq) + 1/2H2SO4(aq)==== 1/2K2SO4(aq) + H2O(l);ΔH=-57.3 kJ?mol-1

篇15: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浓硫酸“五性”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二、浓硝酸“四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三、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1)选主链,称某烷

(2)编号位,定支链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

(4)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多一小,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

篇16: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篇17: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

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CCl4,氯仿(CHCl3).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甘油).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烷烃;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

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有机物:

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酚类.

⑸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

下层变无色的(ρ0,m/4>1,m>4.分子式中H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

②△V=0,m/4=1,m=4.、CH4,C2H4,C3H4,C4H4.

③△V<0,m/4<1,m<4.只有C2H2符合.

(4)根据含氧烃的衍生物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推导

有机物的可能结构

①若耗氧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②若耗氧量大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③若耗氧量小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

(以上x、y、m、n均为正整数)

其他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

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烯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

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篇18: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特殊的官能团,如双键,三键,羟基(与烷基直接连的为醇羟基,与苯环直接连的是芬羟基),醛基,羧基,脂基);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不包括镜像异构),一般指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

3特殊反应,指的是特殊官能团的特殊反应(烷烃,烯烃,醇的转化;以及纯的逐级氧化(条件),酯化反应,以及脂的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等);

4特征反应,用于物质的分离鉴别(如使溴水褪色的物质,银镜反应,醛与氯化铜的反应等,还有就是无机试剂的一些);

5掌握乙烯,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的聚合方程式的书写;

6会使用质谱仪,核磁共振氢谱的相关数据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7会根据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物的大致组成,会逆合成分析法分析有机题;

8了解脂类,糖类,蛋白质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

9,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一般知道溴水,高锰酸钾,碳酸钠,四氯化碳等;

10,有机实验制取,收集装置。甲烷,乙烯,乙酸乙酯,乙醇的制取以及注意事项。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的情况,分液法制取液体。还有就是分液,蒸馏,过滤的装置及注意事项

相关专题 知识点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