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我不叫卫樰曼Ира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简介】感谢网友“我不叫卫樰曼Ира”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共10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阅读《游南岳记》附答案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画:自我限定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4.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人 者 德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而 遂成 情 性 明并 日 月 化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人也。 (选自《孔子家语·五议》)

7. B 9.A 10.B (每小题3分)

8.逐一(全部) (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 (共4分)

9. 评分参考:

结合文章内容恰当,2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2分。思考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共12分)

10.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

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篇2:《游东山记》语文阅读附答案

《游东山记》语文阅读附答案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宇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主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筵,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已而,夕阳距西峰良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萁能已于中耶?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22.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23.第三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道 士 不能 胜 降 跽 谢 过 众 皆 大 笑。

24.对 “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B,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控制的吗?

C.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D.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25.作者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有什么关系?(2分)

26.有人评价此文笔调“极平稳不费力”,请就此文语言风格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勾勒出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烘托出游者平和愉悦的心情。

23.(2分)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24.(2分)A

25.(2分)作者写此游记时,早已物是人非,隐溪先生辞世,作者又将离去,往日游东山的欢愉更加深了此刻的感伤,所以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呈反衬之势,乐愈乐,悲愈悲,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26.(3分)本文语言质朴纡徐。描写山景不加修饰,仅以白描出之,但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盎然纸上;叙述饮酒赋诗、弹唱歌舞,融愉悦之情于长短句间杂的平实叙述之中,人物情态呼之欲出;文末离别之际,直抒生死聚散无常的感慨,令人心有戚戚焉。整篇游记娓娓道来,语言“极平稳不费力”,但回味无穷。

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中考日记。

篇3:《游颜洞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游颜洞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游颜洞记

徐霞客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而下。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仍西出旧道,北上山。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直下者一里,抵南崖。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 循:顺着,沿着

B.峡甚逼,水倾其中 逼:迫近,接近

C.中忽辟门延景 延:引进

D.已陟东壁回环上 陟:登,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辄架木以渡 B 始悔为导者误

常以身翼蔽沛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遂瞰洞而下 D 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B.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C.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D.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府颜洞在云南省南部的临安府境内,府城南部的泸江以及临安府的众多河流,都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B.去颜洞的路,应当渡过泸江桥,导游却直接从寺前小路往东北走经过赛公桥上山,到了金鸡哨,只能远看洞顶的石崖,无法看见洞。

C.云津洞非常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后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开辟一个洞门,上面绝壁旋绕,奇妙绝顶。

D.南崖下有个石洞朝东,两边的石崖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5分)

(2)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5分)

参考答案:

1.B(逼,狭窄)

2.D(A.前一句连词,表示目的,来;后一句介词,表凭借,用。B.前一句介词,被;后一句介词,替,给。C.前一句连词,表修饰;后一句连词,表递进。D.均为副词,竟,却)

3.C

4.D(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错,原文是说盖水洞后门也)

5.(1)当地人因此感到痛苦,便乘普酋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在这一带出没,于是使来游洞的官员绝迹了。(5分。苦:感到痛苦;乘:趁机;托言:借口;绝:使绝迹;句式官长游洞者各1分)

(2)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西,汹涌的江水向东倾泻,水捣洞穴、洞吞江流的气势,已经暴露无遗了。(5分。掩:遮掩;但:只;捣穴吞流:水捣洞穴、洞吞江流;隐形:隐藏形迹;句式门犹为曲掩各1分)

【参考译文】

临安府颜洞共三个洞,是姓颜的典史所开辟的,最为著名。我到云南省,往南抵达省南临安府。府城南部临近泸江。泸江从西边的石屏州异龙湖流来,往东北穿出颜洞;全临安府的众多河流,也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于是在城东接待寺找了一名导游。去颜洞的路,应当顺着府城向南走,过泸江桥。导游从寺前的小路往东北行,就没能过泸江,往东观看三股溪流会合的地方。过赛公桥,上山,是金鸡哨。哨南泸江与各股水流汇合,从这里往东流入峡谷。峡谷十分狭窄,江水倾泻其中,往东流到洞口还有一里左右。远远看去,洞顶两边如刀劈开的石崖,像门一样地对峙着,洞直直从门下穿过,被重重的山冈包围挟持,无法看见。

请求当地人引导我进去,都说:水位涨,水流急,现在不是游洞的季节。如果在两个月前的枯水季节,可以不架桥就进洞了;现在即使有桥,也不能进去,更何况没有桥呢!洞里的桥不只一座,洞中每一处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桥渡过。

从前惯例,按察使来游颜洞,架桥要花费将近百两银子,其它费用也要花费百两银子。当地人因此感到痛苦,便乘普酋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在这一带出没,于是使来游洞的官员绝迹了。我决心一定要去到洞口,当地人说:必须渡过泸江,到江南岸,顺着峡谷进去,就是走所说的泸江桥大路。我才后悔被导游耽误了,于是离开水洞,去寻找南明、万象两个陆洞。

从金鸡哨往东下坡,又登上山顶。往东俯瞰,峡谷中的江水绕着峡谷往东流进洞,洞口就在东边的峡谷下面。

我所登上的山顶,正好与洞顶两边的石崖平行相对,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西,汹涌的江水向东倾泻,水捣洞穴、洞吞江流的气势,已经暴露无遗了。往东北走三里,越过岭脊下山,抵达峡谷中。稍稍往南上去,便是十分开阔的洞口,洞门上写着云津洞三个大字,原来是水洞的中门。游颜洞以游云津洞最为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大约四五里深,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辟有洞门,引进日光,洞上面又有绝壁旋绕,所以自然是奇妙绝顶。我没能从前门进入水洞,于是俯视着洞而下。

下到水边,估量洞的大小,水面有三丈宽,洞有五六丈高,而位于东西之间正当门的透明处,洞的直径大约二十丈。但水从洞中流出流进,一直逼近朝外的洞壁,所以没有桥就不能行走。西边的出水洞,逐渐地暗下去而不能看得很远;东边水流进洞穴之处,旁边渐渐拓开,隔着水眺望,其中钟乳石柱直立,缤纷窈窕。又往上走出洞外,眺望洞口上的东南北三面,都是崖壁环绕无法上去。仍然往西从原路出来,往北上山。往东走一里,越岭,继而登上了东边的崖壁,回环上岭。这里南面、北面分别耸起层层山峰,石崖不时地突起,万象洞就在北面石崖上,而导游却乱说在南面崖下。直下一里,抵达南崖。一个石洞朝东,有四丈高,水从洞中涌出,两边的石崖像两只角一样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原来是水洞的后门。

又往东走二里,拉住路人询问,万象洞在西北岭上。我还想去到洞口,但天色已是傍晚,距离住宿的旅馆还有十里路。想颜洞这三个洞,思念了数十年,奔走万里路终于来到,却受彝人叛乱阻碍,太阳催促,再加上导游误导,生平所经历的游览,这次是最多灾多难的啊!

篇4: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

【明】高启

①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②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③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④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用号奇观 ( ) (2) 而属启为之记 ( )

(3) 游此虽甚亟 ( ) (4) 必相须而适相值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其上则有草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有阁以瞰具区之波/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因命客赋诗/不如因而厚遇之

D、盖以节行者之力/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2)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

20. 第④段的'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有 其 地 而 非 其 人 有 其 人 而 非 其 地 皆 不 足 以 尽 夫 游 观 之 乐 也

21. 本文虽为游记,却不着力正面记叙游山的历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7.(1) 用:因此 (2) 属:通“嘱”嘱咐 (3) 亟:屡次 (4)适:恰巧

18. B

19.(1)这才知道对于这座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的,过去一向并不了解。

(2)像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也能与他们一样有所得,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20.有其地而非其人 /有其人而非其地/ 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21.作者以含蓄的笔法,明褒实贬,借游山所见所感,意在表达自己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篇5:《游钓台记》的阅读附答案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②卧游五岳,孙兴公③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拨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参考答案:

16.D 【视,比较】

17.B 【A在……时候/凭借……的身份

B连词,表转折。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语气助词,无实义/兼语词,于此】

18.C 【作者最终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致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没有向船夫道歉。】

19.(1)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2)我私下里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是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只有)点头表示赞美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 ”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私下里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篇6:《黄山记》阅读附答案

《黄山记》阅读附答案

阅读《黄山记》选段,完成15---19题(15分)

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www.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

15.选文主要写了哪三种景致?(3分)

16.写松树时作者观察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

17.云海的特点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什么方法写“云海”?有什么作用?(3分)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2)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参考答案:

15. 古松、云海、山峰。

16.远望:“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17.变化无定

18.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云海变化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来。

19.(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山松的形态之美。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黄山松随风而舞的姿态,表现了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篇7:墨池记阅读附答案

墨池记阅读附答案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译文: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译文:

【参考答案】

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篇8:游乐山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乐山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乐山

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映在一起,形成无数个五彩的光环,叫不出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半山腰有一块草地。油炸豆腐干!麻辣豆腐脑!个体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给游人增添了无限乐趣,使你情不自禁地去领略乐山小吃的'风味。

来到山顶,我和妈妈席地而坐,眺望四周景色。西面的峨嵋山仿佛近在咫尺,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北面的乐山城马路笔直,高楼林立,高低不一,层层堆叠;往南是宽阔的马路,通向五通桥。

我站在乐山上,真是太美了!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舒畅( ) 增添( ) 眺望( ) 乐趣( )

2、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下来。

3、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4、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________、________,北面的________,南面的________。

5、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6、把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舒畅──舒服 增添──添加 眺望──瞭望 乐趣──趣味

2、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下来。

情不自禁近在咫尺

3、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山路)(半山腰)(山顶)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4、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峨嵋山)、(大渡河),北面的(乐山城),南面的(马路)。

5、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第一自然段。

6、把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篇9:《游长城》的阅读附答案

《游长城》的阅读附答案

爸爸要带我去游长城,我是多么高兴啊!

天刚蒙蒙亮,我就催爸爸起了床。可是当游览车开出北京城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

车子风驰电掣般地前进着,可我还嫌车子开得慢,恨不得让车子插上翅膀,立刻飞到长城。

长城终于到了。车刚一停稳,我就跳下车。阳光照耀下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好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峦上,多么雄伟壮观啊!我迫不及待地随着爸爸登上了长城。

站在城楼上,我举目远望:长城随山而建,蜿蜒曲折,直通天边。城楼一个连一个,直指蓝天,我多么向往走遍每一个城楼啊!再看那一条条高高矮矮的山岭和洼地,看那一片片苍郁的树林和绿油油的庄稼,起起伏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在阵阵微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大海的轰鸣……这是多么美丽的山河,多么伟大的'工程啊!(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一个城楼走向另一个城墙,尽兴地饱览了长城的美景。

当我和爸爸踏上归途时,太阳已经西坠。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城,心里默念着:“再见了,长城!”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把文中用括号括着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阳光照耀下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好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峦上。 长城 长龙

3.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4.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篇10:送人游岭南阅读附答案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注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8.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答:

9.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8.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1分)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2分)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1分)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分)

9.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3分)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2分)

相关专题 南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