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研组计划

限定养崽崽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研组计划

【简介】感谢网友“限定养崽崽”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研组计划(共1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北师大版四年上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数学知识点

1.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

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

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

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

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

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

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射线特点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2)射线不可测量。

9.直线

直线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10.线段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11.线段特点

(1)有限长度,可以测量

(2)两个端点

12.线段性质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13.角

(1)角的静态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4.角的符号

角的符号:∠

15.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16.乘法

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17.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积)

18.平行

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如图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平行线永不相交。

19.互相垂直

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20.平行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1.梯形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

22.除法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学好数学的八种思维

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转化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通过改变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寻求最佳方法,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清晰。

逻辑思维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对应思维

对应思维是在数量关系之间(包括量差、量倍、量率)建立一种直接联系的思维方法。比较常见的是一般对应(如两个量或多个量的和差倍之间的对应关系)和量率对应。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得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可分为差异性、探索式、优化式及否定性四种。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也叫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法是指在解题时对具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即拿到题目先分析、判断属于什么知识点,然后回忆这类问题分为哪几种类型,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之间某些相似性质,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熟悉问题或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发现知识的共性,找到其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指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其中一种基本方法。

如何才能成为数学学霸

想要提升成绩成为数学学霸,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除了天赋外还要看你是否肯用心,而且学习方法也是同等重要的。

提升数学成绩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要背,记住数学里面的公式和推算方法,掌握住数学公式和推算方法有助于你答题,无论自己碰到什么样的题型,最基本的公式是必须要掌握的。因为数学答题时就算你不会,但是只要把公式写出来还是会得分的,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你的成绩。

多练习,多练习不是说搞那些所谓的题海战术,真正要练的是教材,数学教材才是真正的基础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在做题的时候要的是效率,而不是量,认真分析做过的题型,你会发现他们的题型会有相似之处,能够使你更好的知道数学中的奥秘。

篇2: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处。

(2)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3)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2+3=5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篇3: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0的绝对值是0。

3、可用字母表示为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4、可归纳为

(1)a≥0,<═>|a|=a(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2)a≤0,<═>|a|=-a(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5、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

(1)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a|=0;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3)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4)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5)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6)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7)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2)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如何能轻松学好数学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会独立思考

初一初二是数学开窍的阶段,在解题上初中生一定要学会自己独立去思考。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做题来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而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你的这种独立解题的能力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这个培养过程很简单也很短,只要你得到一点的成就感对于初中数学你就会充满自信。

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关键在于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不是形式。很多的初中生数学笔记一大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那样。在学习上初中数学也好,其他科目也罢,不要讲究形式感,关键是要把一个个的问题和知识学透。

学好初中数学要较真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自己不会的地区和知识点初中生绝对不能模棱两可的就过去了,而是要把它弄清楚做明白。有的同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不会只是因为不熟而已,那么怎么办?就是多练习和多思考,数学的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和技巧,熟能生巧才是最好的学习技巧。另外,初中数学想要打高分,在做题方面一定要仔细和认真,不能马虎。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 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 -4ac )/ 2a .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 + x2= -b/a ,x1 x x2 = c/a.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

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一、填空。

1.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12个☆,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份。

2.100厘米=()米

27米-9米=()米

3.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一星期有7天,28天是()星期。

5.右面的图形中有()个角,

其中有()个直角。

6.()里最大能填几?

()×4<26

6×()<32

68>9×()

7.用下面的口诀写出四道算式。

四七二十八

()×()=()×()=()

()÷()=()÷()=()

8.把6、7、8、9填在合适的□里。

9.在○里填上“》”、“《”或“=”。

35÷7○6

8×6○48

7×7○47

40÷5○7

10.看图填空。

白兔7只黑兔是白兔的5倍?求黑兔的只数,就是求()个()是多少。列式是()。

二、计算。

1. 口算。

2×9=

40÷5=

8×1=

36÷9=

79-63=

21÷3=

5×4=

8×3=

25÷5=

6×9=

64÷8=

7×7=

42÷7=

2.列竖式计算。

6×9=

72÷8=

65÷7=

26+45+17=

85-27+30=

71-(65-43)=

3.计算下面各题。

4×7+20=

2×2×4=

72÷9÷4=

60-(30-15)=

6×7-30=

54+26-30=

4.列式计算

(1)7的6倍是多少?

(2)32是4的几倍?

三、画图。

1.画出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从给出的起点,画直角。

四、应用题。

1.同学们剪小旗,小黄旗有8面,小红旗的面数是小黄旗的3倍。?(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

2.二年级(1)班的同学种了6行花,每行8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3.小林家收南瓜7个,冬瓜42个,冬瓜的个数是南瓜的几倍?

4.有35米白布,每5米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

5.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双来了男生、女生各7人,新来了多少学生?现在操场上共有43个学生原来有多少个学生?

篇5: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一、填一填。

1 比7大而又比11小的数有( ),共( )个。

2、12和17相比,( )比较接近15。

3、个位是0,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18里面有( )一和( )个十。

4、和13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20个一组成的数是( )它是由( )个十组成。

6、最大的一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少( )。

7、8+□<15 (□里最大能填几)

8、6、16比10多( )。8比14少( )。

9、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8 5 12 6 9 15

10、□<17 14>□ (□里最大能填几)

□>9 19<□(□里最小能填几)

11、在8、4、3、9、2、5、6、10中把大于2,小于9的数写在下面。

12、仔细观察,认真填。

( ) ( ) ( ) ( ) ( )

13、我能按规律接着写下去,并在不一样的后面画“√”。

1 3 5 7

2 4 6 8

3 6 9 12

4 6 8 10

14、在○里填上2、4、5、6、7,使每行三个数和都为12。

15、从小到大数,1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18、用6、8、14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19.有两盘苹果,第一盘有4个,从第二盘中拿出2个放在第一盘中,两个盘中的苹果一样多,第二盘原来有( )个苹果。

20、为了安全,交通规则中规定在路上行走要靠( )

21. 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多5,这个数是( )。

22、12前面的数是( ),后面的数是( )。

23、14后面连续三个数是( )、( )、( )。

24、13前面第三个数是( ),后面的第二个数是( )。

二、算一算

(1) 9-4= 13-10= 15-5-2= 10-4+3=

6-3+10= 7+7-4= 6+8= 9-9=

13-8= 5-9= 16-6= 8-4+9=

16―10+7= 8+2+6= 1+7+8=

(2) 在○里填上“+”或“―”

9○4=13 6○7=13 5○3=10○2

7○5=2 9○3<12 6○6○6=6

(3) 在括号里填数

4+( )=9 7+( )=13 8+( )=17 12-( )>10

13-( )=5 ( )-10-4=1 6=13-( ) ( )=4+7

7+5=( )―( 3 )=( )+( 8 )=( )

三、选一选

1、给最短的画“√”

2、三个人中给最大的画 ○,给最小的画△

3、13元可以买哪两件物品?

笔9元 书6元 书包18元 本子3元

□ □ □ □

4 、比8大的多,比20小一些的数是

9 13 20 18

□ □ □ □

2、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四、可以怎样分?

分三类:

分两类:

五、看图列式

1、

□○□=□(块) □○□=□(只)

2、3、

六、用数学。

□○□=□(棵) □○□=□(个)

3.

□○□=□(个)

4、河里有10只鸭子,又游来了6只,现在有多少只鸭子?

=

5、公交车上有14个人,到某站下去3个人,又上来2个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个人? =

6、小明要写15个大字,上午写了5个,下午又写了4个,他还要写几个大字? =

篇6: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当 时,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B、C、D、

2、若方程组 的解x,y满足0

A.-1-4

3、如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3,4),那么k 的值是 ( )

A.-12 B.12 C.D.

4、若 与-3 成反比例, 与 成正比例,则 是 的( )

A、正比例函数 B、反比例函数 C、一次函数 D、不能确定

5、如果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那么三角形的每个角( )

A.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 B.都扩大为原来的10倍

C.都扩大为原来的25倍 D.都与原来相等

6、若分式方程 = 有增根,则m的值为( )

A.1 B.-1 C.3 D.-3

7.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的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需用漆多少听? ( )

A.1听 B.2听 C.3听 D.4听

8、设A、B、C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现用天平称了两次,情况如图所示,那么“A”、“B”、“C”这三种物体按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应为( )

A、A B C B、C B A C、B A C D、A C B

9、若函数y = kx 的图象落在二、四象限,则直线y=k-kx一定不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0、在一个暗箱里放入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的3个红球和11个黄球,搅拌均匀后随机任取一个球,取到是红球的概率是

A、311 B、811 C、1114 D、314

11.判断下列命题:

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若a>1且b>1,则a+b>2

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其中逆命题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12、一束光线从点A(3,3)出发,经过y轴上点C反射后经过点B(1,0)则光线从A点到B点经过的路线长是( )

A.4 B.5 C.6 D.7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13、若 是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______。

14一个汽车牌在水中的倒影为 ,则该车牌照号码____________.。

15、已知,如图2:∠ABC=∠DEF,AB=DE,要说明△ABC≌△DEF,若以“SAS”为依据,还要添加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于实数a,b,c,d,规定一种运算 =ad-bc,

如 =1×(-2)-0×2=-2,那么当 =27时,则x= 。17、巡警小王在犯罪现场发现一只脚印,他把随身携带的一张百元钞票放在脚印旁进行拍照,照片送到刑事科,他们测得照片中的脚印和钞票的长度分别为5cm和3.1cm,一张百元钞票的实际长度大约为15.5cm,请问脚印的实际长度为_____________cm.

17、的系数是 ,次数是 。

18、Rt△ABC中,∠C=90°,∠B=2∠A,BC=3cm,AB=_________cm.

20.一个四边形的边长分别是3,4,5,6,另一个与它相似的四边形最小边长为6,则另一个四边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

21.已知函数y=-kx?(k≠0) 与y= 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C垂直于y轴,垂足为点C,则△BOC的面积为____.

三、解答题(58分22-26每题6分,27-29每题8分,)

22.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请你自取一组a、b的值代入求值.

23、解方程 24、解不等式组:

25.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2,7),B (6,8),C (8,2),请你分别完成下面的作图并标出所有顶点的坐标。(不要求写出作法)(6分)

⑴以O为位似中心,在第三象限内作出△A1B1C1,使△A1B1C1与△ABC的位似比为1:2;

⑵以O为旋转中心,将△AB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A2B2C2。

26、某中学七年级有6个班,要从中选出2个班代表学校参加某项活动,七(1)班必须参加,另外再从七(2)至七(6)班选出1个班.七(4)班有学生建议用如下的方法:从装有编号为1、2、3的三个白球 袋中摸出1个球,再从装有编号为1、2、3的三个红球 袋中摸出1个球(两袋中球的大小、形状与质量完全一样),摸出的两个球上的数字和是几,就选几班,你人为这种方法公平吗?请说明理由.(6分)

27、在我市南沿海公路改建工程中,某段工程拟在30天内(含30天)完成.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从这两个工程队资质材料可知:若两队合做24天恰好完成;若两队合做18天后,甲工程队再单独做10天,也恰好完成.请问:

①甲、乙两个工程队单独完成该工程各需多少天?

②已知甲工程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0.6万元,乙工程队每天的施工费用为0.35万元,要使该工程的施工费用最低,甲、乙两队各做多少天(同时施工即为合做)?最低施工费用是多少万元?(8分)

28、若反比例函数 与一次函数 的图象都经过点A( ,2)(9分)

(1)求点A的坐标;

(2)求一次函数 的解析式;

(3)设O为坐标原点,若两个函数图像的另一个交点为B,求△AOB的面积。

29、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M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边AB折叠后与BC边交于点G(如图).

(1)如果正方形边长为2,M为CD边中点。求:EM的长。

(2)如果M为CD边的中点,求证:DE∶DM∶EM=3∶4∶5;

(3)如果M为CD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问△CMG的周长是否与点M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的周长用含DM的长x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9分)

篇7: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一、填空。

1、一个数从右边起,每( )位为一级,第五位是( )位,百万位是从右边起第( )位。

2、10个一百是(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3、由5个千万,5个万,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 )。

4、在3和3之间填上( )个0才会是三千万零三。

5、在一个长分形中有( )组对边是平行的。

6、把99000、90090、890000、900090、9000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7、一个数精确到“亿”位约是10亿,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

8、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2800000=( )万 500000000=( )万

104000000000=( )亿 900000000=( )亿

9、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94999≈( )万 95111≈( )万

7950000001≈( )亿 7909999999≈( )亿

10、将99954精确到十位约是( ),精确到百位约是( ),精确到千位约是( )。

二、判断。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最小的六位数一定大于最大的五位数。 ( )

3、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 )

4、一条直线长30000米。 ( )

5、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6、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是最短的。 (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个10万是三百万。

A 10

B 3

C 30

D 300

2、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A千万

B千万位

C亿

D亿位

3、如果直线1和直线2都与直线3垂直,那么直线1与直线2( )。

A 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 前面两种都有可能

4、在下面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 6600000

B 600606

C 60000006

D 60006000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2×3= 320×3=

25×4= 50×2=

24×2= 90×0=

30÷5= 200÷4=

2、竖式计算。

305×42 350×60 123×27

3、利用学过的数学规律,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25×19×4 (25×125)×(8×40)

125×8×8 35×39+65×39 45×(200+2)

五、按规律填写下列各空。

1、99×99=9801

999×999=99800

9999×9999=9998000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2、11×11= 121

1111×111= 12321

1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篇8: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4.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在每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5.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7.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8.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篇9: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二单元《线与角》

一、线

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射线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线段有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2.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5.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他们的距离。

6. 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7.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互称为对方的垂线。

8. 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9.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0.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线是另一条线的垂线,这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二、角

11. 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12. 当角的两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重合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3. 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

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4. 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15.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16.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17.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18.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篇10: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三单元《乘法》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

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

(a+b)×c=a×c+b×c

或(a-b)×c=a×c-b×c

补充:

1、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 1日=24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2、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3、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篇11: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新课 标 第一 网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六单元《除法》

1. 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2、将出意义并能比较速度的快慢:

如:4千米|时 12千米分 340米|秒 30万千米|秒

3、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4、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5、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6、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商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1、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在温度前面写上“—”号,如“—2℃”“—12℃”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12摄氏度。

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的高低:0℃和零上的温度高于零下的温度;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2、正数:比0大的数字都是正数,有的时候我们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20等等,读作:正5、正20。

负数:比0小的数字都是负数,我们在负数前面提案上“—”号,如—2、—10等等,读作:负2、负10。

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篇12: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四单元《运算律》

知识点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知识点二: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连加计算中,当某些加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口诀:连加计算仔细看,考虑加数是关键。整十、整百与整千,结合起来更简单。交换定律记心间,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定律应用广,加数凑整更简便。

知识点三:减法的运算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

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2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和里每个加数。

知识点四: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知识点五: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连乘计算中,当某两个乘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运用分解的方法,将某个乘数拆分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其中的乘数与其他乘数的乘积“凑整”。

乘除的规律:先乘后除等于先除后乘。

除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除法的运算性质:(2)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每个乘数。

知识点六: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注意:1、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乘法对于减法的分配律是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2、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篇1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2、不退位的减法80-50=3069-2=6798-30=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法方法

1、先易后难算术是比较复杂的,而对孩子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学习较难的算术,很难让他们接受。家长可以将生活融入到孩子的数学学习中

2、大数记心里,小数上下加减加法: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如4+2=把4记在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之后得出结果4+2=6减法:大数记在心里,小数往下数,如6-3=把6记在心里,往下数三个数,5、4、3,之后得出结果6-3=3家长需配合每日为宝贝出30道10以内加减法,提升幼儿的算术能力,注意不要让孩子数指头,养成习惯不好改,培养心算能力。

3、运用分解技巧从分解组合开始教孩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能说出来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从5以内的开始。先从分解2开始。每次分开后表述完,要记得在合起来。

4、需要掌握的一些识记的东西第一个需要识记的是:10加几就等于10几,例如:10+1=1110+2=12,一直加到9,第二个需要识记的就是1+1=2、2+2=4、3+3=6、4+4=8、5+5=10、6+6=12、7+7=14、8+8=16、9+9=18、10+10=20,这样记住了以后,进行20以外的加减法运算,对孩子来说,就不会很难学;

篇14: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sin260°+co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o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1.学会课前预习数学

课前预习,是很多人忽略的环节,它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我想说的是,你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看书就好了,而应该试图自己理解这节讲什么(关键 是自己理解),很简单就是你看了一遍三角函数,就合上书想想三角函数是什么?我能用它来干嘛?这种疑问会给你带来浅层的印象,上课时你立刻就有代入感了, 就像很多人玩游戏要先看下攻略啊,这样碰到问题就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它。

2.关键要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

听课过程中的科学。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打牌、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复习数学小结的技巧:

(1)利用课间“趋势打铁”。

①整理笔记。②回忆上课时老师所提的问题,看自己能否准确回答。③将上课的东西浏览一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帮忙,不要积累,立即解决。

(2)放学回家“复习巩固”。

①每天坚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②做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

4.培养自己数学的逻辑思维

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对学习高等数学非常重要,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层层相扣的剖析问题的能力。平时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问题,或者通过看悬疑电视,电影等,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

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3.逻辑法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4.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5.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篇15: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纲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一)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精练、语句严谨;所以只有做到对每个句子、每个概念、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二)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培养“想要听、听得懂、懂得听”的习惯

要做到想要听,就得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数学真理的绝对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演算的精确性,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点点滴滴地渗入到我们的思想,这些将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达到听得懂,就必须提前预习,保持专注;要做到懂得听就是明白听课重点。

(三)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做作业前先要复习巩固所学的概念、定理和性质,联想老师所讲过的经典例题。做题时一要看题准确,即文字、数学式子、数学符号等不多看、少看或漏看;二要分得清楚,即能分清题目的条件、结论。由题联想到它考查的知识点。

数学学习的重点

态度

在这个科目的学习当中态度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如果有态度首先就会成功一半,所以有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任何的难点.难题,都会尽力去思考,在学习当中有这种态度,就完全可以将这们科目学好.

难题

在学习的当中需要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制定计划、练习、预习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学习当中有非常重要的效果,预习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的听课,不会出现走神的情况,练习可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出来,不会有忘记的问题.

错题库

在学习这个科目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错题,出现错题之后可以使用小本将其记下来,可以隔几天以后做一遍,并且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这是初中数学怎么学的重点之一.

笔记

对于任何的学科来说,记笔记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将上课所学到的重点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的时候方便,并且可以随时的拿出来复习一下之前的内容.

篇16: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提纲

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提纲

1、线段: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5、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6、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7、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补充类比:①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垂线段的长;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间垂线段的长)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8、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

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9、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0、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11、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直角三角板(45,45,90),(30,60,90)可画出的角除以上角,还有15,75,105,120,135,150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12、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时针问题:

时针每小时300,每分钟0.50;分针每分钟60;时针与分针每分钟差5.50.

时针与分针夹角=分×5.50-时×300 (分针靠近12点)

时针与分针夹角=时×300-分×5.50(时针靠近12点)

若结果大于1800,另一角度用3600减这个角度。

经过多少时间重合、垂直、在一条线上,用求出的重合、垂直、在一条线上的时间减去现在的时间。追及问题还可用追及度数/5.5。

13、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14、多边形

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0,正多边形(每条边都相等,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0 / n

过n边形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边形共(n-3)×n / 2条对角线.

15、圆、弧、扇形

圆: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称为圆心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1、查查在知识方面还能做那些努力。关键的是做好知识的准备,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有遗忘或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误笔记,如果你没有错题本,那可以把以前的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修改的部分,那就是出错的地方、争取在答卷时,不犯或少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也就是错误不二犯。

2、一定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初中数学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

3、看完书后,把课本放起来,做习题,通过做习题来再一次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如果碰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看课本,这样以来,相信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主动预习

预习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2.主动思考

很多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不能主动思考,这样遇到实际问题时,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听课过程中不思考惹的祸。除了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这样解题的好处是什么,这样主动去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认真的听课,也能激发对某些知识的兴趣,更有助于学习。

靠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解题的思路;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篇17: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

知识点1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知识点2 函数的图象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轴的交点,直线与x轴的交点。.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

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即可.

知识点3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

(1)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

①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k﹤O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

①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

②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上;

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4)由于k,b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

①如图所示,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②如图所示,当k>0,b

③如图所示,当k﹤O,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④如图所示,当k﹤O,b﹤O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

(5)由于|k|决定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的大小,k相同,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大小相等,且它们是同位角,因此,它们是平行的.另外,从平移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例如:直线y=x+1可以看作是正比例函数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知识点4 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必经过原点;

(2)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当k<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5 点P(x0,y0)与直线y=kx+b的图象的关系

(1)如果点P(x0,y0)在直线y=kx+b的图象上,那么x0,y0的值必满足解析式y=kx+b;

(2)如果x0,y0是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一对对应值,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P(1,2)必在函数的图象上.

例如:点P(1,2)满足直线y=x+1,即x=1时,y=2,则点P(1,2)在直线y=x+l的图象上;点P′(2,1)不满足解析式y=x+1,因为当x=2时,y=3,所以点P′(2,1)不在直线y=x+l的图象上.

知识点6 确定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条件

(1)由于正比例函数y=kx(k≠0)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故只需一个条件(如一对x,y的值或一个点)就可求得k的值.

(2)由于一次函数y=kx+b(k≠0)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b,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两个关于k,b的方程,求得k,b的值,这两个条件通常是两个点或两对x,y的值.

知识点7 待定系数法

先设待求函数关系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其中未知系数也叫待定系数.例如:函数y=kx+b中,k,b就是待定系数.

知识点8 用待定系数法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一般步骤

(1)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

(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组);

(3)求出k与b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

思想方法小结 (1)函数方法.(2)数形结合法.

知识规律小结 (1)常数k,b对直线y=kx+b(k≠0)位置的影响.

①当b>0时,直线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

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

当b﹤0时,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

②当k,b异号时,直线与x轴正半轴相交;

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

当k,b同号时,直线与x轴负半轴相交.

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不论学什么学科,课前预习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课前预习可以让你大概了解一下老师下一节课上什么东西,我哪里不会,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此外,上课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兴趣。

勤做笔记,把那些你经常错的题目、经典的题目和不会的题目进行一个归类,也就是题目相似的放在一起,这样有利于理解和看的清楚,理解对数学来说特别重要,什么公式我从来不记,只是平常在不断做题目理解,而不知不觉的记住了,关键在于,公式记住要会灵活运用,只有才能提高。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接受一种新的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形成习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篇18: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篇19: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

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如4÷(a-4)应写作4/(a-4);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平方米。

2、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都是数字和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

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3.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

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6、添括号法则

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7、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相关专题 教研组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