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的XX

湖江骗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的XX

【简介】感谢网友“湖江骗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的论文(共14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的论文

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 教学 智能 竞赛 教学模式

论文内容摘要: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的现状,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体能、不同技能与知识结构的学生的成才需求,并将其培养成为寓知识、道德、智能、体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都是以应用型的本科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研究,针对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目前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年制的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之一,要想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与师资力量,创立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区性特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我们根据自身多年来一线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不断地积极探索,构建了“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通过十多年的实施与应用,得到充分验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以此推广,试图为我国高职高专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是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要求,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书籍和大量的参考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同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体育界――中国体育学术网等网站系统查阅了相关方向的文献100余篇,全面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以及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论证和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2.专家访谈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多位教学论、体育教学课程论、教育学专家和部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六位教授和专家,就课题研究的观点、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采用了他们的部分意见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经过前期的研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就本研究相关问题对内蒙古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260名学生进行调查,旨在客观分析该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及应用效果,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37份,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是91.9%,有效率为100%。

(1)问卷效度检验。本问卷内容围绕教学、管理、科研、课程、考核等5个维度进行编制,初步拟定4o个题目。为了核实问卷内容是否符合所要研究内容的准确程度,作者分别请6位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对问卷了进行分析,以帮助做出对测验题目和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判断。不同的专家对本问卷的题目内容进行了基本判断,认为题目拟定非常合理的有1人,较合理的有4人,一般的有1人,不合理的无。专家对调查表的修改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见,笔者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将含有重复意义及不够合理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和筛选,修改后的问卷共有35个题目,将修改好的问卷返还给专家再次审定,有80%的专家认为调查表的设计和内容安排合理,可以作为本研究调查工具。

(2)问卷信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所得到材料的可信度以及本次论文的条件限制,我们在第一次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50人,在相隔一周后进行了重测,并对此进行了信度检验,获得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可靠的重测信度。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3.0forwindows英文版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统计结果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论,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从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审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竞赛是体能与智能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人的能力的高低是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志。人的能力的发展的实质是人脑、人体活动功能水平的提高,是主体自身发展的结果。人体活动能力,如田径运动员的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都是在教练指导下,通过自身锻炼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不可传授的特征。人脑的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受到传授的直接影响,但不是由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他人的传授所引起的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同样是不可传授的。体能和脑能是构成人才的两大重要因素。

(二)“教、智、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即“教学育人”,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是指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术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处理好学会做人与学好技术的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做事、去做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智”即“开发智能”,是指在体育教学与竞赛过程中,围绕体育学科所积淀的文化智慧、知识基础、实践方法、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促进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同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利用他们的智能优势,有效、便捷、多样的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最终实现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

“竞”即“竞赛成才”。教学竞赛是将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实践运用为主,通过创设出适合课程目标、教学对象的多种教学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竞赛是学生领取成才合格证的重要关口。

“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育人”、“开发智能”两环节以认识体验为主。“竞赛成才”以学习实践为主。

总之,“教、智、竞”是实现知行合一,即知识、道德、智能、体能有机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更新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身心一元论,即身心同一论、身心对立统一论的健康观和人才观。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促进学生的体力、智力、心力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的方向转变。培养出有特长的、适应地区需要的知识、道德、智能、体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精心实施。实施“教、智、竞”一体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建体育教学的“全面、全员、全过程”。“全面”就是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的课堂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一是要实现教师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最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理解学生人人都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个性、欣赏差异、彼此信任,形成全员学习的共同体。“全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渗透到教学的全部运转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连续运转过程:从时间上看全过程是指整个教学的设计――自我练习――实践运用――评价;从空间上看全过程是指师生与课程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教学的建构者,他们与交往对象、环境以及教材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教学育人”过程。这里不去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更不去辨析学术界对教学过程的争鸣,只谈谈我们的“教学育人”是怎样实施的。以篮球课程的传、接球技术教学为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备课、上课、课后评述等几个阶段进行。

备课:(1)提出问题。什么是传、接球?传、接球技术有几种?传、接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2)分析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篮球技能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初步提出掌握正确传、接球技术的方法和易犯错误。(3)解决问题。经过小组集体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

(注:备课途径为查阅资料,认真讨论,实地演练)

上课:(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2)各小组按自己的教学方案练习;(3)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技术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各小组教学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技术的程度。

课后反思:你对不同教学方案的感受?你学到了那些新东西?以作业形式与教师交流。

教学育人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与育人两者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既是学生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又是学生的认知教练、合作伙伴与顾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和接受知识,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地学习,而是通过任务的分工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个相互尊重彼此虚心求学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格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整个课堂的组织管理突出表现为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引导学生从“体能型”向“知识型”升华。

2.“开发智能”过程。身体一运动智能是指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去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如:田径课程中跑、跳、投技能的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体操课程各种技能技巧练习,可增强肌肉力量,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球类课程通过手、脚、头等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综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可见,通过专业课程发展体能过程的实质就是“开发智能”过程。

体能是智能发展的支点。体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重在反复锻炼和巩固提高。发展体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运动智能。换言之,运动智能是人在身体反复运动中感悟、体验而习得,非外铄而注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肌肉增进记忆,运用身体体验知识”,学会“用动作表达,用身体谈话”,教育界称此为“动作教育”,它对发展人的智能大有裨益。

体育专业课程在发展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同时,促进了其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的提升。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智能,是人能够直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里图像田瑚。不但能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还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的空间位置。教学过程特别关注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节奏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速度感、节奏感,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只要长期坚持智能开发的宗旨,学生就会逐步的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升华。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它包含理解和察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在各种教学比赛中,学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使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达到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智能也是一个品德陶冶过程。

“开发智能”对我们来说,还仅仅是尝试,目前尚无成功经验。提出来愿与同仁共同商讨探索。

3.“竞赛成才”过程。“竞赛成才”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竞赛)――再教学――再实践(竞赛)”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将术科课程总课时的10%设定为实践课时。通过竞赛展示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发展水平,检验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的运用能力。教学比赛作为一种课程活动,它的开展遵循“主题・准备・比赛・评述反思”模式:

(1)从教学需要、学生兴趣出发,选择一个开放性主题,如:展示赛、检查赛、晋级赛、主赛,其中所包含的、涉及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情境做出富有创意的解答。

(2)精15、,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竞赛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下列任务。以篮球赛为例:

a确定竞赛主题。如确定为晋级赛。这是一种为进一步提高技战术、体能、智能的比赛,以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追踪评价,激励学生成才。

b.确定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方法:淘汰制或循环制;比赛形式:5人制或3人制;比赛时间:二节或三节、四节、多节,每节10分钟或l2分钟。以上比赛因素是可变的,可依据参赛人数而确定。

c.制定评分细则与标准。评定内容包含:a.技、战术;b.技能;c.体能;d.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

评定细则标准依据竞赛主题及学生特点,参考体操比赛评分标准进行制定。

d.裁判方法。场上裁判,按篮球裁判法执行;场下裁判,主要依据技、战术、技能、体能、智能的评分标准打分。

课前准备,其实质就是备课。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课中竞赛成败的关键环节。“凡事预则里,不预则废”,竞赛方案出台后,还需多次实地演练,才能少犯错误。

(3)组织比赛。教师领导学生按竞赛方案组织比赛。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赛者,学生的活动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教师自己以导演身份出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导出“交响乐”式的教学比赛,让学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声音)认识,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搭载,产生回想和共鸣。使教与做、学与做结合的更好。

教学竞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的建构,更加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比赛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参赛权利”、“体验感悟的权利”。无论是场上队员(学生、班主任),还是裁判员(学生、教师),使他们的个性、人格、尊严都得到平等对待,使他们的理解、体验、感悟、情绪都得到尊重。

课堂竞赛同样体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等特点。如果课堂竞赛进行不完,可延续到课外,但仍按竞赛方案执行,不得偷工减料。

(4)赛后评述反思。反思的内容有:从比赛中学到哪些新东西,在比赛中技战术、道德、智能等方面展示水平怎样,存在什么问题,有何建议等。要认真总结,以作业形式与老师交流。

(五)“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

1.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对“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际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表1):在237名学生中,82%的学生对教师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满意的。有76%的'学生认为该系的教学方法很适合他们,并有7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有3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积极性在课上仍就未能被全部调动。这就充分说明“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实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2.对能力培养的反馈。在针对体育教学与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调查中显示(表2):7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7%的学生认

为该系的教学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实现“竞赛成才”的过程中,我系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活动,如:系内篮、排球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试图让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在比赛中得以建构,甚至于推进68%的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潜在培养。其中有86%的学生认为系内的各级各类的比赛能够达到检验他们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目的,这就证明了竞赛活动已成为鉴别学生是否成才的途径。在竞赛中的表现则决定了学校是否为他烙下“合格”体育人才印记的关键所在。

表2中显示:83%的学生愿意在体育教学竞赛中接受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他们在竞赛过程中能够以完全放松的心理状态展示自身所学的同时,实现自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教师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考核。因此,“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竞赛成才”过程的育人与评价的双重效果,是该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最好验证。

“竞赛成才”突出育人与评价的紧密结合。我系根据自己学生知识结构、身体能力与技能水平建立了系内特有的比赛制度,设定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的比赛。不但弥补了学生无参赛体验及各种大型比赛体验的不足,进一步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道德体验和体育竞赛

的心理体验,而且也使得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最大限度地培养、发挥全体学生的体能、智能、情感、想象与创造力,充分利用竞赛这个教学手段的情境性与生动性的特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竞赛成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被评价的情况下,时时接受评价;使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及时地获得各种反馈信息并应用于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益与高质量。

三、结论

1.构建“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创设了“教学育人”、“开发智能”、“竞赛成才”的三合一的育人过程。

2.“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树立“身心一元论”的健康观、人才观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精心实施。

3.“教、智、竞”一体化教学模式追求的教学效果是有效地运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学生由“体能型”升华为“知识型”,再由“知识型”升华为“智能型”,最终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知识、道德、智能、体能复合型体育人才。

4.“教、智、竞”是实现知识、道德、智能、体能有机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培养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2:结构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依据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观点、操作技能形成规律等,围绕教学空间、教学程序和考核评价,初步构建了“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该模式的构建操作程序及适用范围、教学原则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 定向化 体育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大力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它关系着国家振兴和繁荣富强。近十几年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提出,尤其是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与观点逐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弹性,相继出现了主副项制、俱乐部制等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势必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深人。因此,将先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引人到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中来,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如“引导一探究”体育教学模式川、“自主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叫等。

“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忠良先生综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来的,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199。年,李媛对后摆式投球操作进行了“结构一定向”教学实验研究;,“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被应用到跳远技术中,至今己涉及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等多个运动项目。虽然“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领域己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为了更进一步推进该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本文立足现有研究基础,围绕“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操作程序等问题,展开较为深人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篇3:结构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论文

1.1概念的界定

毛振明博士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以此定义为依据,“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是指以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观点及其理论依据为指导,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各种心理结构,以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方向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言之,“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依据“结构一定向”教学思想观点和理论,围绕每一教学活动单元而展开的体育教学设计。实施结构化与定向化体育教学关键在于操作技能形成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1.2组成因素分析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由教学思想、教学空间、教学程序、考核评价等四个因素组成(图1),以教学思想为中心,教学空间、教学程序、考核评价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学空间既是制定和执行教学程序的指南,又是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标准与规范。因此,明确教学空间既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也是形成教学模式的归宿,是“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

篇4:结构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论文

2.1构建的理论观点与依据

“结构一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两个基本教学观点的简称。所谓结构化教学观点,即教学首先要确立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的观点。在教学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心理结构的构建,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预期的变化,从而使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与发展。其中提到的心理结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能力与品德结构。所谓定向化教学观点,即定向构建心理结构的教学观点。教学的成效在于心理结构的形成,为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发展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结构化教学观点是“结构一定向”教学思想的首要观点,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以构建心理结构为中心的整体认识;定向化教学观点就是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依据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利的必要措施,自觉促进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与构建.

体育教学中的结构化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有关体育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等活动,形成运动能力及相关的品德;定向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动作技术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练习等活动过程中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实现操作活动的定向。当然,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观点也不是凭空确定的,也有它们的理论依据,体育属于操作技能范畴,操作技能形成规律是开展结构化与定向化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

2.2实施操作程序

在“结构一定向”教学思想指导下,“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操作程序围绕三个组成因素,共分六个步骤,具体流程见图2。

2.2.1明确教学空间

所谓教学空间,指的是教学活动范围,也就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明确教学空间,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2.1.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活动结束时学生所要达到的状态,即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称为终末状态,它是实施“结构一定向”教学的关键。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体育运动的不同作用与要求,分析其典型活动,明确所要形成的能力与品德结构的内容;教学目标的表述词语要规范化,注意接受的层次或水平。

2.2.1.2了解学生原有状态

确切了解学生原有经验的准备状态,即学生的运动兴趣、学习态度及对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及社会规范性经验等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如参与了哪些有关的学习、对其实际掌握程度如何等,可借助教学前的测验来完成。

2.2.2运作教学程序

2.2.2.1制定教学程序计划

教学程序计划是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改变学生原有心理状态的规划。在“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学程序计划的制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安排教学的过程及内容;二是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方式方法与手段等。

根据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空间与操作技能形成规律来安排教学的过程及内容。冯忠良先生提出了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操作的定向、模仿、整合与熟练“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及内容的安排紧紧围绕这四个阶段展开,基本教学过程见图3。

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动作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方式方法与手段。例如在动作定向阶段,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可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以加强学生对动作映像的动态感知;在动作的模仿、整合、熟练等阶段,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练习、白主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2.2.2.2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即教学程序计划的执行过程,此阶段是模式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师要依据已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值得提出的是,已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弹性把握。   2.2.3进行考核评价

2.2.3.1教学成效考核

根据运动技术项目的不同,体育教学中的考核一般以技术实践为主,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中,采取教学测量的考核方法,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状况,所以只能借助一定的量表和动作实践间接进行测量。教学测量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量表及动作实践的标准要求,考核中尽量避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2.2.3.2教学评价

教学测量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诊断与分析就是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运用测量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能力品德的形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检查教学程序计划的完成情况等。

教学成效考核是对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结果的主观判断;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成效考核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困。教学成效考核与评价贯穿于“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全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后,进行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状态,明确教学空间;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程序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考核与评价来检查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计划的完成情况,若达到预期目标,则本单元教学活动结束,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需要不断修订教学目标及教学程序,为新一轮教学提供可参考之依据。

篇5:结构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论文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一经构建成型,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不断修正、发展与完善。“结构一定向”教学原理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研究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立足于这些研究基础,结合“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笔者提出了其适用范围、教学原则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改进、提高与完善。

3.1适用范围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自我控制与评价及对肢体的协调控制能力等,同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方式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且其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起伏变化较小;高校体育课程采取大课时、小班授课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因此,“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为高校体育课程。

3.2教学原则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除了依据一般的体育教学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明确化原则。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空间,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明确考核目的与要求;②可行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教学内容的选用要与学生已有水平相适应,教学测量要易于操作;③多样性原则。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与手段等要多种多样,灵活多变;④互动性原则。积极调动教学双方的互动,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3.3应注意的问题

3.3.1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局限,树立教学思想新理念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引用到体育课教学中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掌握一定的结构化与定向化体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师在运用该模式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大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现象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坚定信念,耐心地帮助学生学会动作,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动作练习困。

3.3.2关注学生原有状态,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学生原有经验的准备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空间的确定,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及后天学习效果的不同,每个学生原有的能力与品德结构必然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力争在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3.3.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在“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程序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任务与作用,做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并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如练习时间、练习强度、练习重点等。同样,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采用也应实现多样化,并做到弹性灵活。

4 结论与建议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从构建学生心理结构的角度出发,依据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观念及操作技能形成规律,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体育课程,但在运用中要充分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其掌握条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结构一定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理论雏形,但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并不断修改、完善。

篇6: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论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它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实施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针对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体系的有机系统,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由于人们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持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的范围与条件,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本文研究建构了探究: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和检验。

1理论依据

1.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生活技能素质教育等五大方面。也即社会需要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品德高、体魄强、身心健康的现代新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1.2教育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具有乐于通过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1.3探究一合作学习的理念

“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课题选择,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或课余体育训练中进行主动探索和合作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重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和共同合作的过程。“探究一合作”式体育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其关键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确定的选题从模糊宽泛的理解发展到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探究一合作”模式强调学生的白主探究,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强化体育学习动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基本教学过程框架

在体育教学研究中尝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型进行合理组合,吸纳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构建的探究一合作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探究一合作”模式以教学流程为主干和统领,以教师和学生活动为两翼,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主体,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运用与检验

3.1目标定位

“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目标定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学会交流与合作。这种模式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自我或子群体相互间以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亲自参与体育健身研究,促进学生对身心健康的探索和心理体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亲身体验快乐,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沟通,通过体育知识技能信息传输与反馈及信息加工,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互相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分享相互学习体验运动中的创意与合作的健身效果:倡导开展探究一合作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及交流与合作精神为目标,以体育学科的基本教材为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通过合作运动实践,去发现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激发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创设特定的情境,确立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为自主探究做好铺垫。同时,指导教师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有价值的、富挑战性、新异性和目的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渴求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3整合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自主地进行探索,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简明、扼要的讲解和示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体会和感受。每一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建议和小组提出的观点再进行进一步的'学练,练习时注意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和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指导教师根据每小组的学练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不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以求得最佳的练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形式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运用。

3.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把探讨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归纳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技术演练,以实际效果来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3.5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由于学生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往往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只等待教师的“命令”。因此,教师的耐心就表现在控制自己急于“点化”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勇气表现在敢于“浪费”时间,以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体育的学习总是与自我肢体运动经验或生活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已有经验是影响探究一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学生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关的体验产生正迁移,有的则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负迁移。一般地说,上课伊始应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近的“练习”或“任务”,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身体活动、思维活动,再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练习中思考、体验、交流、争论,最后达成共识。

(3)注重导学策略贯穿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在于教师善于当好“主持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适当地介入和指导学生的活动。既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又要能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发挥作用。

4结论

探究一合作教学模式依据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它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任务体验、自主诊断评价,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被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一合作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探究中孕育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创新能力,掌握体育知识与锻炼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合作交流,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

篇7:试析体育合作学习结构模式的构建与运用论文

试析体育合作学习结构模式的构建与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结构模式 实践运用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本文从什么是“合作学习”和其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运用的阐述,来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教学分组基本上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班内分组形式,分组形式往往依据教学内容和场地设施的条件,一般采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这种形式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班内的自然分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状况,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无差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分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落后状态进一步加重,这种教学分组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发展终身体育。对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构建

1.明确目标:教师要明确本次课(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任务。

2.优化组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3.小组设计:小组根据教师制定的总目标来规划本组的子目标,并设计好本组的活动计划。

4.集体呈现: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

5.小组活动: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展开互帮互学、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并引进激励机制。

6.教学评价:先组内进行自评、互评,再开展组与组之间评比,最后教师点评。

3“合作学习”的实践运用

3.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合作学习”与普通分组学习最大差异是在“合作小组”这个集团中学习,学生除了与教师发生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小组内学生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合作学习”中的“导”与“练”

“合作学习”就是相信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练”为主体,互助共进,共同提高。

3.2.1“导”(教师的指导)

“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计划去学习,教师一般是引导学生进人教学情景中,在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针对某一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引导,最后评价。 3.2.1.1技术技能指导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机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技术和技能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辅导和纠正。

3.2.1.2合作指导

在“合作学习小组”这个相对独立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

3.2.1.3创造性指导

“合作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表现的,当学生受阻于某一问题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周围条件与现有的器材,不断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投人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2.2“练”(学生主体发挥)

“合作学习”可以把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转换成主动去学习的位置,并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2.2.1个性发挥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充足的学习自主权,通过小组内的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能力的提高,突出个性的培养。

3.2.2.2特长发挥

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各有特长,“合作学习”可以对组内有特长的学生委以重任,充当教师角色,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对培养学生有积极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帮助指导制订个人发展目标,进一步使特长得以发挥。

3.2.2.3情趣发挥

“合作学习”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4结语

“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成功学习和创新意识。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互相理解的良好教学氛围,通过教师少而精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把时间与空间留给自主学练,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在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更注重与他人协同活动能力,自尊自爱,善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等,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

篇8: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中,《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有一定难度,不但需要学生的理论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会计专业的人才。面对社会需求,高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实践型会计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笔者以《成本会计》为切入点,谈谈高职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构建和实施。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来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留学时的老师是约翰・杜威,是美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学习了很久,言传身教下深受杜威教育方面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比照发达国家是很落后的,回国后陶行知想用杜威所主张教育便是生活,学校便是社会以及在做事情中学习的观念来改变中国教育模式。但是历尽艰辛,改造了八年,还是失败了。陶行知不甘于此,因地制宜,以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为基本条件,逆向思维,从而创造了适合中国教育情况的,富有创造力影响力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核心便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结合了中国的教育状况,又借鉴了杜威的思想成果,又包含了陶行知的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多年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的思想理论。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含义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生活之三方面。”[1]21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与教学做合一是一样的。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接触者教学做合一。而教学做的观点与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无论生活还是教育都应以做为核心。用做的方法与需要决定学的方法与需要,最后根绝学的方法与需要决定教的方法与需要。如何做决定如何学,如何学在决定如何教。以做为中心,在做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老师,在做的基础上学习的便是学生。从新的教育理念上,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与传统的教学和运用结合部好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表示,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但是要做的有水平,有方法,不能光用脑袋做,那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也不能只是体力上的做,那是白费力气的蛮干。要脑体深入结合的做。脑体结合,才能高效科学的做。

教学做合一的概念揭示了先生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关系中,教师只负责教的环节,而学生只负责学习的环节,这两节是分开的。而在教学做合一中的概念中,二者密不可分。其一:教师眼中教学的观念要改变,不只是教,而是教学;其二:由学习的方法来决定教的方法;其三,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还要联系自己的文化素养,来决定教学方法。三者关系互为表里,其一其二揭示了学生与老师教与学的关系,其三揭示了老师自身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在教学做合一中,要颠覆传统教学关系,要改革传统教学关系中教师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知识很被动的在被“填鸭”。相反的是要以学生为核心,在教师的教中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学,达到辩证统一,护卫表里的关系。二者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在新的教育关系中,学生为核心,教师是教学结构的组织者。教师负责调动,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构成一个教与学平等,相互合作的教育关系。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做,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理论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实践,这才是做,才是教学做合一。

二、《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及现实需要

(一)成本会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整体来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成本会计》是在会计课程中《基本会计》高职院校一般在开设《基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开设《成本会计》,随后开设《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在会计专业课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书本的内容而言,成本会计,书中各个单元都紧密关联,必须系统掌握书中各个单元的内容,清晰,有脉络的整体学习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准确的计算出每一个产品的成本。所以无论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都很全面。不这样的话,便无法学好成本会计这门课程。

(二)成本会计涉及的方法、公式、表格较多

成本会计学习起来的复杂程度要远大于其他会计的学科。里面涉及许许多多的公式,表格,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们头疼不已。举例而言:先说方法,一种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等。在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更是有五六种。再说公式,涉及更多,每种费用的核算,都要联系到各种公式。比如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最后,我们来说表格,拿上边提到的辅助生产费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来说,都需要用到表格,前者用的是费用的分配表,后者用的则是成本计算单。如此之多的表格,公式,方法,在很多学生眼里就如噩梦一般,学习内容较枯燥,课本内容紧密相连,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精力。所以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兴趣一般不高。

(三)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强

上文提到成本会计课本难度很大,对学生理论的掌握能力很大要求。任何学科都要学以致用,成本会计也是如此。成本会计的实践性更强,理论掌握要好,更要联系实际。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往往要求将所有的账目汇总,入账。然后建立各个成本账户,更要在对各个账户进行成本的考核、分析以及控制。涉及很多账目,数据,很复杂,要求实践能力高,且需要长期锻炼。在学校中只学习理论的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知道某项数据的具体来源,接触初期会经常搞不懂各个成本数据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甚至弄错各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学生想要出色的完成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并不容易,不光课程理论学习好,更要全面掌握各种成本的核算方法等。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职位职责和岗位需求,严格要求自己,勤加练习,积累出相当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与方法,这样才能在实习就业中发挥所长,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成就自身的价值。

三、成本会计与”教、学、做合一“的有机统一

正如上文以成本会计为例讲述的相关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处。实践,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会计课程教学结构上来说。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各高校已经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的效果看,并不是太好。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如何在高校中成功的构建“教学做合一”,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一)注重对教学实践所具有的特色体现

没有什么比开设实训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种课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式教育。学生从实训课程的特色中提高兴趣,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实训便是实践,实训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不攻自破,这是实践本身的特色所在。

(二)实现会计实践与市场需求相互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企业对会计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来越大。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具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所以,各高校应该从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寻求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式。实践性课程的展开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在校期间便给学生灌输一定的职业思想,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养规划,毕业后能迅速跟上市场的热潮,发挥拳脚。这是实践性课程发挥的作用的最直接的体现。

(三)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教,而学生只是学。而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整个教育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学,根据学的需要教。而做到这点,必须的一点便是改变传统的师生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根据实际需要,模拟真实的会计的工作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扮演者,而老师是引导者。老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引导整个过程顺利实现。而做好这些的跟本,就是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四)建立强大的高职会计教师团队

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需要强大的能力来主导制定整个教育过程,而在教学做合一中,也是一样。教师的实践,实训能力更重要。而高校的任务便是,培养出强有力的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这对高职会计的教学做合一建设非常重要。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直接反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在实践性会计教育的结果当中。所以,一定要建立强大的,会计教师团队。

(五)注重学生做的能力的培养

无论传统教育也好,教学做合一也好,学生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学做合一的根本目的,是把老师所讲,学生所学,学生的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每一节课中,都必须要时刻体现着“做”部分,也就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部分。强调实际并不是轻视理论。理论是学生头脑中框架,理论是学生实际运用的指路灯。在道路光明的前提下,稳步走出去,做出去,实践出去。而这一切,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实际运用的“做”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中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方法单一,是填鸭式。整个课堂气氛无聊,枯燥,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当前多媒体技术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大幅度普及,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取代了传统课堂的闭塞性,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教育环境中,实践学习,锻炼实际的会计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数据库,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教学过程,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让教学方法越来越完美高效。多媒体技术的采用是教学做合一,在当今高校中实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选择教法与学法要有一定的依据

高教育质量,离不开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不能盲目,简单的轻视教育方法的制定。教学做合一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要取决于实际的需要,也就是学生学的需要。具体来说,这不只要求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大纲来制定,更要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实践教育能力。以启发、实践式的方法引导培养学声的主动性、团队合作性与对知识与实践的渴望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着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教师的引导性,及学生的智慧与实践性。

篇9: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职高教学的模式构建探讨论文

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职高教学的模式构建探讨论文

为适应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职高学校的建设。职高学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为主,其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而其教学效果又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为社会及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因此各大职高学校都非常关注教学模式的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应用,人们发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

一、“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简单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及技术服务融合为一体,从而打破传统的单独进行理论或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提高其素质及专业技能[2]。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职高学校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总体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一体化,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现在的“行为引导型”,其不但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第二,教材一体化,也就是说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教材构成一体,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可将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第三,教室及实验室一体化,其主要是指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延伸课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第四,学习的主观体与客观体构成一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锻炼其动手能力,将“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第五,教学手段一体化,也就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网络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做”结合起来,其是指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做”,其核心是“做”,要求教师在“做”中“教”,要求学生在“做”中“学”[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要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下面以电子类专业为例来说明构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电子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急能力。为适应这种需求,职高学校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段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比如说电子专业当中的电子产品的焊接组、照明电路的接线以及布线的工艺要求等,像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的明白白炽灯发光的原理及其安装方法;第三阶段,让学生进入与学校合作的电子产品加工厂进行实训操作,让其通过小组合作真正利用平时日常的家用电流以进行排线等工作,以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最终明白安装吸顶白炽灯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要与相关部门事先沟通好,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学生在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既有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熟练的操作技能,相信通过实地训练,学生必能全面掌握此项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其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让学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学校就需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5]。

参考文献:

[1] 曾小山.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36).

[2] 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

[3] 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4] 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4).

篇10: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构建思路论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构建思路论文

摘要:在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进程中,除了加强专业化人员的培养外,也更多的关注到了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推广和普及高校体育课的发展和改革,为了实现促进大学生身身心的健康,以及保持其个性的发展,要对现有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整合和构建,设计一种符合高校教育发展状况的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建;整合

1引言

根据历年来的大学生体质检查报告来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运动的缺乏和肥胖人群的增多,同时数据也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全面下降,这就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警告,在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了在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也导致了学生缺少锻炼的时间,长此以往就更加的导致了学生主观意愿和外在行为表现的双重缺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步伐的推进,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大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也要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以满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保持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与学校的发展现状和资源条件相适应,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2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1基础和专项同时展开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所指的是在学生大一大二的阶段同时开始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的专项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体育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通过专项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和掌握某几种特定的体育运动,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于专项体育运动的能力,提高其运动水平;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运动思想和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和技巧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基础构建的.同时注重运动专项的发展,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够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其缺点就是整个大班的教学不容易掌握教学的进程和重点难点,而且对于评价的成绩过分注重,而缺少了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方法的引导。

2.2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和中学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一致,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体育的基本理论以及进行技术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导向,学生缺少了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个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为增强学生体质提供良好的建议,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方面,虽然很多教师的讲授中所涵盖的面比较广,但是实际上却缺少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学生在整个课堂的教育中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自主的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其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而且过分的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讲授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能从其主观的意识上面加以改变,也缺失了体育意识的培养,这自然就导致学生不能有积极锻炼的意识。

2.3“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引导和培养,并且对于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作为整体考核的一部分,结合课堂教学的考核,全方位评价体育课程的质量,这种方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教授基础的运动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固定的主题,而是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状况而经常性的调整,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大,但是由于这种方式能够切实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中的运用最多。

3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整合和构建思路

3.1指导思想的改变

主要是将体育课程教育的教师导向改变为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高度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掌握运动的基础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的情况下,让学生能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愿望。

3.2“教学俱乐部”模式

这种模式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涉及到,但是在新的背景下可以对这种模式进行重构,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的项目,以及任课教师,同时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上课的时间,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同时也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设置不同水平的教学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选择不同的课时,以保证学生的运动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而且学生可以选择固定的项目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水平,这样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情况下,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单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保证其不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以后体质的提升有了更好的保障。

3.3增加高年级的锻炼机会

在过去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只设置了从大一到大二的体育课程,而在大三大四之后主要是专业的教育,高年级的学生也就渐渐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两年的不锻炼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而且也让学生的习惯性运动减弱,因此在高年级的时候增设体育课程,并适当的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组织多样化的竞技比赛,让高年级的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的空间,不仅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提升,也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也要理解到体育运动是一辈子的基础事业,要注重对于学生长期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体质,并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在高校的教育中也要注重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充分挖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同时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教学模式和学校特点充分的融合,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和构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13号.

[2]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J].体育与科学,,22(3):72-73.

篇11: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论文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论文

目前,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也在不断融入各种各样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了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师范学院钢琴学生来说,钢琴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钢琴学生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的钢琴生涯更加顺畅。我们可以改革传统的、不科学的钢琴教学理念,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融入到课堂中,并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钢琴演奏的机会,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体会钢琴的美妙、体会音乐的艺术感,并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钢琴能力。只有不断地对钢琴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缓解师范学院钢琴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师范学院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如今,由于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许多师范学院的招聘工作都不到位,导致有许多资历以及能力不够的老师都进入师范学院鱼龙混珠,这些老师的加入势必会影响到师范学院钢琴的教育质量。其次,由于进入师范学院教学的钢琴老师基本没有压力,所以,钢琴老师不会持续专心的去学习音乐,去研究钢琴,研究音乐,导致钢琴老师的专业水平能力一直都处于一个瓶颈,无法提升。

(二)钢琴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

现在的钢琴教学普遍成为一种急于求成的模式,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就纯粹是为了学生的考评和过级,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评和过级,老师大力推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案,盲目的教学生一味的练习钢琴技巧,以应付考试。由于老师教学的急于求成,导致很多学生盲目的学习钢琴,盲目的参加比赛和过级考评。当然,由于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不足,有很多学生,都在考评和过级的考试中屡屡撞墙,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将学习钢琴当作是一种负担,也渐渐失去了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教学与实际脱离

其实,现在很多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已经与实际运用脱离,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弹奏技巧,而不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根本无法达到钢琴演奏的预想效果。

(四)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现在大部分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方式都非常传统单一,我们都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接受领悟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是,现在许多师范学院都在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无论怎样的教学体制,专业建设,不管是怎样的学生基础,老师都只是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之间越来越拉开距离,也会使很多学生都对钢琴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师范学院钢琴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就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招聘,切不能让没有能力、没有资历的人进来鱼龙混珠,影响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培训他们关于钢琴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让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到钢琴教育改革的工作当中去。但是,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审查考核,鼓励、激励老师不断对钢琴课程进行学习研究,以提升专业水平。学校也可以派遣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有优势的方面,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我,并且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努力对钢琴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学习是钢琴学习的基础,老师要想教好学生的钢琴,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学,老师在教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真切的理解和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情感,这样,在弹奏钢琴时学生就可以渐渐的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老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适合音乐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环境中,能够真正的体会到音乐的情感。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各个音乐老师首先要认真了解所有学生的音乐天赋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心理、基础、能力以及领悟能力等等,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而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钢琴底功,并且在培养他们扎实的音乐底功时提升他们的弹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我国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师范学院的钢琴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教学改革的工作,结合时代发展对钢琴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地提高师范学院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师范学院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直视一切挑战,并乐观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确保钢琴教学的师资质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音谱、钢琴的弹奏上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达到熟能生巧、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他们在社会更加稳固地立足,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篇12:钢琴教学模式理性思考与合理构建论文

钢琴教学模式理性思考与合理构建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教学、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通过相应的主题来构建相应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让具体的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的钢琴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钢琴;教学模式;合理构建

1创建钢琴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艺术思维的引导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钢琴教育模式能够对其他音乐形式的教育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那些跳动的音符会深刻的感染学生,并促进他们音乐修养的提升,由此可见,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极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水平。音乐能够给听众带来意境之感,在演奏时,必须要对音乐的内涵和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让自己的演奏被良好的驾驭,而且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注重这些领域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够展现出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价值。

1.2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可以对音乐中的旋律密度、和声色彩、布局等环节加以引导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真分析,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基于音乐产生相应的意境,从而让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将情感和思维植入其中,再加上持续的训练,就能够利用娴熟的技巧来将自己的情感弹奏出来。

1.3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钢琴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反复练习时,必须要时刻重视指法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加强旋律训练,另外还需要对乐曲的内涵加以揣摩并得到充分理解。比如在《小星星》这个初级钢琴练习教学时,学生首先要对该乐曲的意义进行了解,然后对其旋律和弹奏指法进行熟悉,接着将自己的感悟通过相应的演奏流淌出来,而不是呆板的演奏。钢琴教学离不开感情思维,因此极具抽象性,作为演奏者,必须要对乐曲有着深刻的感悟才能够让自己的弹奏打动别人。为此作为老师,就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感悟和情感充分的带入到演奏中,从而提升让他们的学习能力。

2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

2.1在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的钢琴水平都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不注重学生技能个体的差异,认为学生之所以选择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么他们的基础技能基本上得到良好掌握。于是就按照这个基础来进行教学,此时一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虽然艺术类学生在考学之前都需要经过技能评测,可是统一的测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如果老师不能够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就很容易让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出现负面影响,并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热情。

2.2教学内容单一乏味

当前,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不少钢琴老师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都相对落后,他们都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这让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于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难以提升。另外,老师在选择教学曲目时,更多注重名人作品,这必然会对学生的练习范围带来负面压制,于是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很难实现自我创作,学生的钢琴艺术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3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3.1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的钢琴教学改革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它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良好的钢琴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音乐水平的提升。高校的钢琴教育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和高水平的演奏者。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注重自己教学理念的革新,积极的培养艺术类的通才,可以掌握多种艺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在钢琴教学中还加入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这是因为大学钢琴是一种基础性的学科,主要是为乐理等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尽量运用集体授课模式,钢琴技法要求可被适当调低,注重和声、演奏、识谱等综合技能的培养。

3.2实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被有效扩大,学生逐渐在教学中转变成主体。这种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钢琴教育。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纠正,再到正确演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是学生的创造力却被扼杀,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也变得十分严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变得千篇 一律,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多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外音乐知识,鼓励他们对乐谱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知,并让他们能够科学的把握音乐的构思和风格,在学生和老师面前,能够将自己的感悟和对乐谱的理解进行展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和鼓励对传统作品进行二次创新。另外,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音乐文献和工具,并帮助他们主动的总结经验,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的音乐课程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丰富自己的音乐系统知识。

3.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直觉和即兴思维无疑都属于创造性思维。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在灵感迸发之际,就能够将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即兴演奏和创作,并提供给他们一定的即兴表演空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导入可被学生掌控的一首乐曲,然后让他们进行即兴表演和演奏,而且给定的时间较短,让他们利用自身的直觉,将自己的情感灌入其中进行弹奏。另外,老师可以结合乐曲中的情感,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伴奏,然后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方式对乐曲情感的演绎。并激发他们也采用多种方式来对该乐曲开展即兴演奏。另外在班级上,还可以组织一些即兴演奏的比赛,比如为某些歌曲进行配弹,并引导学生给出自己的创意。

3.4课堂知识和实践的融合

激励学生开办个人演奏会,此时学生是这个演奏会的核心领导,他需要完成曲目选择、舞台交流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作为老师可以担当学生的引导者,或者是这场演奏会的参与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并对相关的节目进行审定,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视频等数据引入其中,从而引导观众进入到音乐构成的意境中,进而实现和听众心灵的交流。让学生主导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拓展他们的事业,并在相互交流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俊.关于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07).

[2]李硕,肖洒.大学钢琴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合理构建刍议[J].音乐时空,(04).

[3]周晓凡.探析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

篇13:浅谈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易于接受经常的修正。采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而不是仅仅根据理性用思辨的方法来决定。这一观点已得到教育界的肯定。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网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同时,人本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在一定心理空间(即个人的经验世界)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一种意义学习。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个体的经验fzl。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设法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作好准备。

3.优化课程结构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指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强调指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他进一步阐明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这些阐释为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理论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Bruce《教学模式》一书中,亨特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同时他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与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训练强化课内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训练的效果进行实践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教学,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状态。首先,学生在课堂卜掌握的技能越全面,掌握其他类似的技巧和策略的能力就会越强。其次,课外网球协会的成立对学生自我感觉、学生互动以及学业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学习氛围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外实习通过对技能等各方面的整合,从中得到发展,会成为学生跨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三种教学环境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三个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次进行,学生必须完成了前一个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进人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应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第二个学期,实行“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践。其课程安排如图2所示。二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区含有网球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其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包括期末技术考试十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校外实践部分);考核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另外,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教师就可以考虑给予60分基础分。

三、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阶段实施

1.课内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部分,以直接指导教学模式为主,其显著特点是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要把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放在一切活动之上,尽量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和游戏。教师直接指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学习时间的最大化。有关结果证明,和学生成绩有关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和学生成功的比例相关联。因此,课内教学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

(1)教学目标。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另外,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也应了解并能熟练地处理。在基本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高压球、截击的动作要领。在进行以上动作要领专项技术多球练习时,击球成功率要达到50%以上,动作准确率要达到80%以上。 (2)实施过程。课堂教学部分由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即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学生提供反馈,以确保学生的进步。

(3)实施条件。温州大学现有11块室外塑胶网球场地和3面网球训练墙,硬件设施完备。其图书馆内有关网球技能学习、战术学习、网球赛事欣赏、网球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20多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教授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有2人,教师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教学评价。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虽然相对评价比绝对评价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实施相对评价时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原始成绩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很难确定,这些是在采用相对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2.课外教学模式

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社会协调能力可能有难度,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宜选择成立网球协会。在社团运作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调控社团活动,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及技巧。

(1)教学目标。通过社团活动,教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各种专项技能的击球成功率要达到75%以上,准确掌握作为网球裁判的基本能力,从而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实施过程。在课外训练阶段,教师通过学生建立的`网球协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进入网球协会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地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学生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学生擅长高压,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能力差,小组要通过对这些学生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整体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3)实施条件。学生通过申请成立网球协会,其招收对象是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及甄江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网球协会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体育学院教授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另外,温州大学标准网球场地、网球训练墙,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4)教学评价。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且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在校外实践阶段,学生经常碰到的是情感而非智力方面的问题。所以,校外教学选择了有利于与学生互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创造一种互相理解的交流氛围,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此时教师扮演着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这种方法更强调高效的、有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和强有力的受到良好指导的个人品质的发展。

(1)教学目标。在校外实践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人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自信。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其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教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这对于教师是个挑战。

(3)实施条件。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温州市区联系了国际网球中心,具有网球场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银都花园、同人花园、家景花园、云中花园、伯爵山庄等16个含有网球场的健身区,共有网球场地29块。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网球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以发展特长,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4)教学评价。在校外实践阶段,运用外部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尤其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但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做出判断。因此,通过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书写个人学习小结等方式,可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教育等这些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的重要品质。

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身心、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不仅能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网球健身指导,而且还能培养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温州大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篇14: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摘要】

大学物理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有序发展具备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选取两个具体的角度展开了建设策略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专题 教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