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性与偶然性论文

岳麓飞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性与偶然性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岳麓飞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性与偶然性论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性与偶然性论文

摘要水粉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培养他们的技法能力、还应该增强艺术的修养和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人才。教师的目的就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作用,这种传递先是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后是挖掘学生们创作的潜力,这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我们的基础教学中。

关键词水粉画 程序性 表现性 偶然性

水粉画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把握色彩关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严格的教学程序作为保障。其次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自生的绘画语言能力和整体观察能力,来充实他们的艺术修养。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程序性和偶然性并存。两者有机的结合可以拓展学生更多的艺术潜能。使他们在起步阶段有一个对造型艺术全面了解的平台。

水粉画的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们同时把握住对象的色彩关系与造型特征,往往顾此失彼。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技法与技巧的传授与示范,但没有制定出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规范。使学生在写生中遇到问题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在造型和色彩问题上也容易出现脱节的问题,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科学有效的程序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决定着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条理性,是水粉画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水粉画教学的程序应体现水粉画写生的操作步骤、表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具有操作性强、逻辑关系明确、循序渐进的特点,使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学生易于理解和操作。我们可以用先后关系使它清晰明了。

篇2: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性与偶然性论文

“先整体·后局部”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我们每个学画者都会遇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表现能力的提高上,使学生明白局部的色彩关系或明暗关系层次需要在一个整体的调子框架下才能发挥它对画面调节的作用。不然画面会非常容易琐碎,在构成上也会比较混乱。所以起初一定要给学生灌输整体把握画面的作画理念。“先造型·后色彩 “古人讲得好:“形散神灭。”针对考生画色彩时只重颜色、不重造型这种现象,我反复强调形体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起稿过程中需要学生用铅笔准确的画出静物的造型 透视 比例及构图。 “先湿画·后干画” 湿画法类似水彩画法。在起稿时很容易铺出大块的色彩关系使画面整体统一,而且可以缩短铺整体色调的时间从而为以后的深入刻画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在应用湿画法的过程中水的成分比较多所以暗部的色调会更加的透明,虚实关系也更加的强烈,有时候出现一些表现性很强的局部时完全可以保留下来。但要注意水分在蒸发后颜色会变的笔起稿时浅一点,所以需要初学者要有一个提前的判断。干画法类似油画画法。水分的比例比较少容易塑造前景和主体物,适合在深入刻画时使用。它的特点是塑造比较的结实,很容易将主体物与背景空间拉开层次关系。表现力也比较强烈。“先远·后近” 初学者应该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的将静物的此次空间划分为“远”“中”“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塑造表达能力。从远至近这种程序可以把很多视觉干扰过滤掉,使你的画面整体统一。 “ 先客观·后主观 ”每个同学的色彩感觉是不同的。有的敏感,有的比较迟钝,但这些都不妨碍水粉画训练。因为在绘画的前期主要是以客观造型规律和严谨的色彩关系来表现场景的。所以在前期的训练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严格按照造型规律和色彩系统化标准来把握画面,后期则强调学生多采用主观的颜色来表现色彩的感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程序会让学生感受到水粉画的表现规律性和步骤感。也让很多色彩感觉比较迟钝的同学找到绘画自信。“先大笔·后小笔” 先用大笔可以使画面整体统一,特别适合在整体铺色起稿阶段使用。小笔适合深入塑造局部和表现色彩的微妙关系,它在最后起修饰作用。“先暗·后亮”由于水分颜料是由水和粉质颜料调和而成的,在前期调入粉质比较多的.颜料会导致画面粉气。所以我强调学生从明暗交界线处的深颜色开始到亮部的高光结束,尽量拉开色彩之间的明度关系。使画面始终保持鲜亮,明块的视觉效果。“先读画·后学画”有很大一部分考生,以考上大学为目的,急功近利,他们非常热衷于一些很概念的学习方法。比如几笔画个苹果,几笔画块衬布,像背公式一样全然不顾客观物体的个性,笔者认为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它远离了艺术规律,所以在引导考生学习技法的同时升华到对审美规律的探求应是教师所必须做的,即所谓我们多年倡导的“既教书又育人”。所以在每次上课的同时我经常会拿投影及一些多媒体的设备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名画和一些绘画视频。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先临摹·后写生”临摹可以直接吸取一些大师的绘画经验,从而在技法和经验上得到长足的进步。是学生首先应该进行的课程。后期再进行写生可以让学生把这种经验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且巩固下来。

2 水粉画偶然性因素的把握

我们从客观理性的方面阐述了水粉画的一些作画步骤和特点,但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露和延伸。我们不能仅仅以方法论的姿态去刻板的教育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艺术最初最本质的含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82页)找到绘画的趣味。然而这种趣味经常是在偶然间被认知的。所以偶然性因素在绘画的表现中有很大的比例。例如特定的光线,特殊的静物,作画者不同的心情、在画面上偶然的一些特殊效果。如在水粉画教学中应该把这种因素放大,使得每位学生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倾向。例如将错就错法、触摸造型法、反向思维法、局部深入法,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在其它的工作室中也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水粉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培养他们的技法能力、还应该增强艺术的修养和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人才。教师的目的就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作用,这种传递先是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后是挖掘学生们创作的潜力,这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我们的基础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J]。1994(2),1994(4)。

篇3:浅谈美术课水粉画的技法与教学论文

浅谈美术课水粉画的技法与教学论文

水粉画形成于英国,传入中国已经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建国以来,水粉画与其它画种一样,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被用作绘画的基本训练,而且也用于制作宣传画、年画、装饰画、连环画以及书刊插图等。水粉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学美术课水粉画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好水粉画的方法、步骤以及基本的技法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通过綦江版画讲解,让学生对色彩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通过静物与版画的分科讲解,从而增强对水粉的特点以及色彩的认识。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色彩塑造的方法,从整体着色

整体着色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有一定的整体绘画能力,实际上这一步就是素描关系。色彩和素描是既有联系又彼此不同的两种绘画形式。当我们能看出一定色彩关系后,怎样才能把一组静物的体积感、空间感塑造出来呢?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描基础,色彩的塑造永远都可能无从谈起。所以,当我们面对一组静物时,除了努力观察,还要有理性的处理能力,这是形体塑造的基本依据。当然,我们不能为画素描而画素描,一味地强调明暗关系也许会失去色彩的意义。用颜色画素描是水粉的大忌,怎样塑造呢?可以用概括的方法对基本形体进行“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分析,强调笔触的独立性,把一个物体分为有限的几块颜色,即块面画法。这样,画面就会层次分明,色彩简洁明确,加上笔触的变化,作品就显得干净利落、形体结实,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关于块面的塑造方法,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而言可以多练习一些从明到暗的色阶推移,来区分色彩层次。

二、掌握好正确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不外乎就是整体的对比,也就是说彼此对照,区别不同。特别是用“同类对比法”最能观察到微妙的色彩变化,把相同或接近的色彩进行反复区别,找出色差,然后再分解调出。为了局部观察物体,最好侧身观察物体的色彩,从而避免“死盯”。要学会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这样可以加强不同物体、不同方位的色彩。

三、水的运用

作为水粉画的调和剂,水是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虽然水粉画可像油画那样采用干画法和厚涂法,但还是有许多限制,没有水就不能更淋漓尽制地发挥其水粉的'特点,忽视了水的把握,也就忽视了水粉画的方法。画水粉时要准备好两块干湿毛巾,这样可使画面效果更为漂亮。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水的分寸,对于一幅画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色彩的笔触变化

要画好水粉画,除了学会观察、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外,笔触的运用也是画好画的关键,如果忽略了用笔,使作品流于光滑匠气或用笔毫无章法,也缺少了绘画感。水粉画作为初学者锻炼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用笔及其颜料的性能、水粉画的特点、水分的运用和纸张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水粉画的笔触变化:通过水粉笔特有的笔头表现出来的笔触大小、长短、方圆、宽窄以及利用笔触摆、点、揉、提等变化,使画面更富有生气。其次,水粉画的用笔还表现在通过对水的多少运用而产生的干湿效果。再次,在注意笔法和用水的同时还要注意用笔的意向,做到一笔下、形色兼备,就必须在用笔上做到果敢、概括、恰到好处。用笔果敢就是在表现画面的时候不要缩手缩脚、谨小慎微,要做到敏锐地把握好色彩的准确性和造型的鲜明性。用笔概括就是有力地抓住对象的造型和色彩的生动特征,除去无关紧要的细节关系,鲜明地表现对象。所谓用笔的恰到好处,就是每一个笔触都要做到各负其责,一笔下去,色彩的明度、色相、冷暖、纯度与整体的对比关系完全正确,同时物体的形体、结构、透视、虚实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统一到位。如能够处理好这几种关系,相信定能在画面上运用自如。

篇4:浅谈水粉画静物写生教学论文

浅谈水粉画静物写生教学论文

摘 要:水粉画表现力强,应用范围广,是绘画中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是高校入学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它是掌握色彩规律、训练对颜色把握与控制能力的一个极好手段。

关键词:水粉画 静物 写生

水粉画表现力强,应用范围广,材料费用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中学生大多能接受。是绘画中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是高校入学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它是掌握色彩规律、训练对颜色把握与控制能力的一个极好手段。加强我校学生水粉画静物写生尤为重要。可从下面几点着手:

1.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对所要表现的物体的一起观察,比较观察,这种方法通过对物体形状、色彩的整体排列,从而比较准确地确定每一个物体在其中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较为客观有序的绘画观察方法。以正确的方法观察色彩是水粉画写生的.第一步。

2.选择最佳的写生角度。通过观察,要确定最好的写生角度;并不一定中间就是好角度,有时45度(甚至90度)都可以找到很好的视角,也不一定平视都好,有时俯视(甚至仰视)也可以找到很美的视角。选择角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构思,是受光、侧光还是逆光,通过比较再把它定下来。在无法选择角度的情况下,要通过一定的构思,适当的移动来完整它。

3.要有完整的画面构图。构图要力争完整、迅速。可用铅笔或直接用颜色勾勒。一般情况下,构图宜上紧下松,千万不要下面卡到边缘线。写生前提倡先画一张小色稿,以便对画面整体色彩平衡。

4.色彩写生要首先明确光源色。光源色是决定画面色彩的最主要因素。光源色的冷暖、强弱清楚了,其他物体上的色彩关系就解决了。要引导学生先细分析一下光源的色相,明确画面大的冷暖关系再动笔。

5.上色注意问题。

(1)上色最好从背景或画面最暗部开始。先抓住色调,把画面大的色彩关系抓住,很关键。从画面最暗部开始画是由水粉画的特性所决定的,由于水粉画颜料干湿变化大,深色不深,尤其是先画浅色以后再画深色。

(2)“先湿后干”、“先薄后厚”是上色的好方法。如果先画干、厚的颜色再画湿、薄的颜色,非但无法覆盖错误的地方,并且还很容易将干、厚的色彩洗上来,把色彩弄脏。

(3)上色后要迅速地组织色调。通过抓住物体第一色彩感觉,画出明确的色彩倾向、冷暖关系、明暗节奏,画面色彩概括、简练、整体。

6.很好运用写生技法。

(1)处理好水粉的薄与厚、虚与实。薄画效果透明,适合表现比较虚的物体对象,如雨景、雾景或物体暗部,厚画一般以白色作为调色媒介颜料调合用水较少,厚画效果浑厚结实,表现比较实的体积感强的形体以及表现物体的亮部。

(2)处理好物体的亮部与暗部。水粉画的暗部宜画得薄而整体,可多加水,少加或不加白色。亮部则要画得丰富而结实,因此可适当多加白色或浅色调和。

(3)处理好物体的边缘线。物体的边缘色彩可适当调人背景的色彩或加入少许的冷灰色,画虚一点,处理不当就会象剪出来一样单薄。

(4)塑造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要注意明暗、冷暖关系。主要、前面物体要画实一些,而次要物体、后面的物体用色、用笔要虚一些。培养良好的色彩“第一感觉”。

通过对不同物体、不同色调,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训练,水粉画静物写生教学收效甚丰,为适应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篇5:美术教学中水粉画教学的色彩表现

色彩是感性的,在色彩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水平。

1 注意色彩的变化

自然界的色彩尽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色彩的空间透视: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消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程度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间,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1.2 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而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

1.3 关于补色: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南无,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然而补色是客观自然现象造成的,还是主观的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造成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结实这个问题。

由于这种眼球网膜结构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的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线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体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网膜结构细胞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随处可见。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的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

2 怎样观察和表现色彩

2.1 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观察色彩的方法是整体观察和反复比较。整体观察: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在光线与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等,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对立的整体制约关系。具体的方法是:眯起眼睛,眼睛的试点自然落到主体物上,一切物体中的高光跳跃点会依次分出来,而最亮只有一点,其它亮点依次减弱;在观察暗部时,我们可睁大眼睛看物体中暗部的重颜色,通过不断比较,从整体中发现最暗的部位,其它暗部依次减弱。

反复比较:比较是观察色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严格地讲,色彩变化是相对于比较而言的。不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是从色彩的三种因素中加以区别:一是从色相上,有冷与暖的对比、暖与暖的对比和冷与冷的对比;二是从明度上,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和明与明的对比;三是从纯度上,有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和不纯与不纯的对比。

孤立地看某一物或某一色彩,往往死盯住物体的某一局部,不把观察的部分与整体作任何联系;被动地照抄局部的一些偶然现象,见红涂红,见绿涂绿,很少考虑色彩在光和环境影响下的变化。这种观察方法使画出来的东西既无色彩关系也无素描关系。

2.2 水粉画的着色:着色的顺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以从不同时间、不同明暗、不同空间、不同色彩和不同冷暖的部分所占面积来处理。

根据很多人作画的经验,着色的部位和办法可分为:一是为了把握色彩的总体色调,可先从大面积的主要色彩下笔;二是为了空间层次分明,先从背景的远处开始,由远及近;三是从中间调子开始,然后过渡到中间色,最后画亮面和高光的方法。这种着色法更容易发挥水粉画的特性和技法。

3 结论

在我们的水粉画教学中,应时刻把握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内容,时刻警惕自己的主观观点,客观的给学生一个很好指导,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绘画中掌握良好的基本技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进程中得到很快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发展。

篇6:教学中的诠释与理解论文

教学中的诠释与理解论文

内容提要:学校教学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文本的理解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理解文本的,教师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理解,而教师受到他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教师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现代解释学的方法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来。根据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对文本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也可已探索获得文本意义的不同方法,并在他自己的探索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文本,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关键词:教学;文本;诠释;人格培养

教学过程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它还必须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学也不止是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目的是形成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性的指涉是学生多样性,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格。

教学过程要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人格这三重目的,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学生已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教师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也不代表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有健全的人格也不代表学生已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将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的教育思想是以杜威为代表的。杜威反对教学中将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理解为对教师的理解的模仿,他认为,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为终极的解释,学生所理解的并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教师的理解,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同时,使学生被动地依赖教师的理解,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他的能力也没有在自我理解中得到有效地锻炼,他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作用和熏陶下,学生将变得依赖和顺从,缺乏独立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的被动状态,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具体的方法是让儿童“从做中学”,杜威认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对于将学生从被动、依赖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杜威没有找到适宜的方法,他的教育理论一度变成了学生自由放任的借口,成为教育领域批判的对象;他的“从做中学”的方法论演变为狭隘的经验主义。因为,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知识是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格形成的载体,如果撇开了以知识为载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让学生直接认识自然和社会,那么也就否定了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属性。教学的基础是知识,而知识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教学过程的关键是对文本的诠释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为中心,学生是根据教师对文本的诠释和理解来认识文本的。杜威的教育理论正是要克服这种教学模式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弊端,但他的这种教育理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因此,在实践中被误解或被滥用。

哲学解释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论,使教学围绕学生的.理解来安排,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围绕学生的理解展开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错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不能根据学生认识的对与错来评价学生的质量,而在于这种对与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的价值;同时,哲学解释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克服了“儿童中心论”中将学生知识的掌握看成是狭隘经验的产物,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取消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否定了教育本身。

解释学的方法论反对教学中一元中心论而主张多元论,它主张学生多样性的展开,实际上是维护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解释学的方法论主张凸现学生理解的价值,将它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在解释学的视域中,“作为权威”的文本也不是权威的,文本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获得文本的方法是可以改进的,文本所反映的知识本身也有多样性的解释。文本并不是不容置疑的、匿名的权威,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理解也不可能终极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说,文本自身的性质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留下了空间,而学生本身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人是一个开放的存在,人也是一个文化的存在,同时,人还是一个符号的存在。 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对于知识的掌握来说,学生更具开放性,他的人格有更大的可塑性。文本的多样性解释的可能和学生的可塑性之间形成一种耦合关系,这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自我理解提供了现实

篇7: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音色论文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音色论文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不是一般物理学上所说的音响,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对于声音的表现力而言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和系统的训练。

声音,孤立地讲,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在音乐里,它必须同作品的内容和作品风格相适应。如舒伯特钢琴作品的内容就和声乐作品有很大联系,因此,弹奏舒伯特的作品就要注重歌唱性、抒情性等特点。而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却需要演奏者善于运用浑厚、悠长的气息,从而体现出俄罗斯式的富有厚度的歌唱性。再如弹奏“印象派”作品所要求的声音则完全是另外一种色彩,臂力的运用应非常谨慎,而且要反应非常灵敏,对于声音的感觉应非常敏感,手指触键也应非常的细腻。总之,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来讨论声音的绝对标准就变得很荒谬了,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钢琴教学或演奏中要想真正解决声音即音色问题,必须全面的提高演奏者本人的音乐素养,培养自身对声音的想象力,进而依靠听觉,通过相应的弹奏方法找到一种适当的、符合作品要求的音色来。

钢琴的音色一方面与弹奏方法或弹奏技术有很大的联系,不同的弹奏方法和触键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色彩;另一方面与演奏者的听觉也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听觉是辨别音色的得力助手。那么,怎样才能弹出好的声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听觉方面。

首先是内心听觉上,意即观念意识、想象追求上。弹奏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声音目标,并有追求这一目标的强烈愿望,声音是否在改进,改进多少,都要靠听觉的积极工作与否。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作品,并仔细倾听自己的演奏,从刻画音乐形象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出发,去寻找优美的音色和音质,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弹奏过程中,想依靠单纯动作模仿或测量所用力量大小或依靠理论分析去解决音乐中的表现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舞台上,演奏者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在整个教学的训练过程中,也必须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觉培养,尤其是在演奏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时,必须依靠高度的“艺术听觉”去掌握音乐表现中的“分寸感”,即便是在单纯的手指训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听觉去鉴别、检验音色,演奏者也会白白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演奏者无论是在演奏中还是在教学中都必须认真、严格的对待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作品。

第三,多声部的训练。钢琴是为多声部所设计的乐器,她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可表现相当于一个交响乐队的效果。这方面的基础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让每个声部都听得清楚,包括每个声部的进行、和弦的每个音以及旋律和伴奏织体的线条轮廓都要力求清晰。

〈二〉、主次要分明。就是说,各声部都要有自己的特定地位。如:旋律和伴奏、伴奏中低音进行及和声、和声进行中高音及其它声部等等,它们的地位各不相同,必须首先保证旋律的主导方向,在演奏中若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都会使作品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三〉、音色要有区别。根据各声部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地位,除了要有强弱差别以外,音色上的差别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抒情性旋律的和声伴奏,就要求演奏者一定要把旋律弹得如歌,低音音色浓厚,而中声部的和声一般是柔和的,但和声进行又要明确、有起伏,使它们能为旋律的进行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

二、技术方面。

正确的触键技术包括合理运用身体重量、合理选择主要动作部位、正确处理触键和放松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为弹奏出好的声音提供保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下关于触键的问题。

第一、要善于协调运用身体的各项机能。要恰当地运用两臂自然下垂的重量,把身体和手臂的重量传达到手指尖上去,千万不要让手臂、肘部和手腕等部位保留力量,只有全身非常放松,并根据音色的'要求,适当运用重量,使指尖和键盘保持密切的关系,做到了这些,演奏者才能真正弹奏出所需要的音色来。

第二、手腕在弹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是手臂传递重量的载体,又对演奏位置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手腕要有高度的适应性,切忌僵硬、紧张,但也不能忽视手腕所特有的张力。在弹奏歌唱性旋律时手指可贴近键盘,手腕要保持平稳、有弹性。当然,不同的音色对手腕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与演奏中一定要灵活运用。

第三、指触的变化是音色变化的决定因素。指触意即在手指触键时,根据不同的声音要求有不同的触觉,即用多大的力量、多快的速度触键以及触键面积的大小。比如要演奏明亮、透明、颗粒性强的声音,指触速度就要求快,弹完后马上将力量松开,手指略弯曲,触键面可略小。而若想要坚实、有爆发力的声音,就要下键有力、反弹力强;如果要求声音浓厚、圆润、歌唱性强,除了使用手指力量外,手掌、手臂乃至身体的重量都要运用上去。但是,对于弹奏慢速、深情如歌的旋律,当力量由一个手指向另一个手指移动时,手指触键面可略大,也可平些;如果需要微弱的声音,就要用尽量少的重量,同时全身放松在触键时使手指组织有续,并稍微有向外提起的感觉。总之,不同的声音要求运用不同的指触方法来弹奏,演奏者要根据听觉和作品的需要用心体会,切不可死搬教条。

在钢琴演奏的审美听觉与演奏技术两者的关系中,听觉是主导方面,用来指明目标,而技术则是手段。目标越明确,技术运用也就越恰当。一般来说,有正确的弹奏技术就会有好的音色,当然,好的音色是有很多种的,只有最贴近作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才是最美的音色。因此,无论是从事钢琴教学还是钢琴演奏,追求钢琴音色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钢琴的表现力、较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打动听众。

篇8: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教学相长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教学相长论文

摘要: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作者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在教育下不断成长。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改变了作者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文章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教学相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相长;教学感悟

孩子们身上所展现的美好品质考验着我的道德水平。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我当众批评了他。第二天,我参加自考考试刚要走时,这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祝老师考个好成绩”,这句话虽然很普通,但它刹那间却令我非常感动。一想到自己昨天当众对这名学生的批评,我感到很后悔。比起这名同学的宽容理解,我变得有点渺小了。正是这些孩子们让我感悟了很多。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水平,反过来正是孩子们用那一颗颗纯洁无瑕的心使我知道了什么叫宽容和谅解,什么叫感动。

一、学生在教育下所形成的学习品德影响教师的师德水平

学生变得热爱学习,乐于上进,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都能迎难而上,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面对这些把学习当成一件神圣事业的小学生,我的师德水平也得到了一次次提高,师德首要的表现是要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问题学生。有时我对问题学生感觉比较无奈或束手无策或有放弃的念头,但是一看到学生那种渴求学习的精神,就感觉到对教育并不是不可攻克的难题。学生乐此不疲的求知精神催促我提高对服务对象的道德水平。

二、学生日益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醒教师时刻注意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学生不再死记硬背,大量重复,而是讲究方式方法,遇到学习内容时会主动思考用什么方法既能较快掌握知识又能积累方法。孩子们逐渐积累了一些巧妙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有一次,我在黑板上讲解一道数学题,一名学生就站起来说出了对这道题的看法。不但符合题意而且浅显易懂。这说明我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到位,促使我不断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三、学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源头活水

记得一次听我班的英语课,老师给出姚明和周杰伦的照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身高。当时我认为学生知识面狭窄肯定不知道,没想到被叫到的两个学生居然一下子说出了答案。我当时很吃惊,觉得自己要改一改对学生知识储存量的看法。

四、学生形成了较为端正的学风,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风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积极。我也在无形中矫正教风。大多数学生经过逐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下午回家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还养成了及时预习新课的学习习惯。而且预习新课时我认为是重难点的知识还圈点批注,对不懂的知识做上标记。有的学生为了及时完成作业甚至忘记吃饭,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学习精神。孩子们这种浓厚的学习风气,反过来影响我,我会更加注意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孩子们下午回家做家庭作业,预习新课就相当于我进行教后反思和备写教案。孩子们做作业或预习新课不认真就会受到我的批评。我批阅作业或上课敷衍了事,孩子们虽然不在当面埋怨,但形象会大打折扣,有可能会出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情况。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反过来会促使我精心备课,力争在课堂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节目”;孩子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投入反过来教育自己必须精巧地当好组织课堂的“导演”。学生端正的学习风气会无形中暗示自己改变教风,“导演”和“演员”配合得更加默契。

五、学生美好的形象使教师更加热爱生活

人们一般见到美的事物时都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同理,当我看到穿戴整洁、彬彬有礼、阳光灿烂的学生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审视自己的形象,希望从自己身上也能折射出美的光芒,成为孩子们羡慕的对象。为此,我经常利用孩子们这面漂亮的镜子改变自己的形象。孩子们整洁的着装提醒我检查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孩子们天使般的笑容暗示着我用友善的'目光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孩子们文明动听的语言提醒我必须用心传播悦耳的音符;孩子们不计报酬的助人精神让我主动靠近有困难的人,解他们之所急;孩子们遇到学习压力的乐观精神令我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学会了释然一笑……由此我相信是孩子们用稚嫩的美为我提供了热爱生活的理由。

六、学生积极上进的身影催促教师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耕耘着教育事业的这片沃土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每一次实现目标,他们并没有停止过继续上进的脚步。作为这种精神的引导者,我难道能怠慢吗?当我发现自己正在积极上进,我就告诉自己再加一把劲;如果满足于现状,我就提醒自己不能辜负了这么多积极上进的学生。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上进,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永不满足。人的生命既在于肢体的运动又在于知识的更替,唯有如此健康的生命才能弹奏出更加完整的人生乐章。所以,我认为是孩子们用不经意间的上进精神为我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古人说“教学相长”。的确如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育,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进步不能离开学生的启迪。

篇9: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篇10:体育教学中的组合与创新的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中的组合与创新的论文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式下,呼吁创新的体育教学。我们知道影响“课”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器材、教学的语言、教学的情景设计,教师的人格表现......。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教学内容是不变的。我认为课的创新,主要是各种因素与教学内容之间优化组合的创新。这种优化组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愉快,练得高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体育与健康》第七册“自然地形跑”这一教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耐久跑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中要求学生能持续跑3000多米,如果一味的命令学生去机械的跑,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效果肯定都不会好,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学习红军精神,模拟红军进行“长征”的练习形式,并在跑的路途中设置了“战壕”、“雪山”等障碍。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肩负革命重担,完成伟大创举的教学情境之中。果然学生沉静在模仿红军长征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的就跑完全程。结束时我又放出“打靶归来”的乐曲。让学生自编舞蹈。师生同唱同舞,完全是一种“三军”胜利会师的欢乐场景,学生的体能训练、精神的陶冶达到了最佳的组合。

二、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能更合理、经济的完成教学任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课中我们常和学生做分组通过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总喜欢运用几路垂直纵队进行活动。游戏中后面的同学为观察前面同学的动作、了解比赛情况,极易侧身或偏离纵线前瞻,常常引起混乱。如果我们改为斜线纵队进行游戏,就会避免此种情况。虽然简单的改变了一下队形的形式,却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语言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语言来暗示节奏、发出指令,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跑的摆臂练习或原地高抬腿练习,教师用击掌由慢到快诱导学生改变动作节奏,远比喊“一、二、一”效果要好;长跑要到极点时,用“轻轻松松跑,锻炼身体好”、“步子放慢,不适自散”, 远比“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许停下来!”等有效得多;武术教学练习时,凡冲拳、击掌时统一发出“嘿”的声音,气氛顿时活跃、精神振作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四、错觉的运用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错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知觉之中。错觉往往成为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时将错觉巧妙的运用,寓于教学内容之中,让它为教学服务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跳高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加跳杆的长度,使学生看到M杆“降低”了,这种错觉的巧妙设计却能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在跳箱上划上横线条,使它看起来变低了、变短了等等都能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五、教师人格表现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一堂课犹如一首诗、一篇乐章、有张有驰,起伏跌宕,富有节奏,对学生热情、随和、语言幽默的教师,总能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身边,一起练习,一起快乐。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语言刻板,常用“命令式”的方法来对待学生,虽然课上得井然有序,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教师的教学手段怎样翻新,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的仪容、勇敢表现、富有正义感、人情味、风度潇洒大方,往往也能给学生学习产生一种动力或向往,对动作的掌握有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应以一种积极的风范和学生一起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教师的人格作用定能成为激发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催化剂。

创新并不是相关因素的机械相加、随意的拼凑或简单的组合,而是教师在对新课改理念深刻理解,对教材、学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使丰富教学经验促进各种教学因素与教学内容之间实施的优化组合和科学的运用。

篇11: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精神与思想论文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精神与思想论文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精神与思想论文【1】

【摘 要】古人言“勤学善思”,多年来,我们却是“勤”有余,“思”不足。

现在,两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摆在眼前,孰轻孰重,值得掂量。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 数学精神

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茵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促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的这种精神其实是数学的根本。

教育考试界对中学比较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层次划分和系统归类,将数学思想和方法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算法的思想。

这些是高考必考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类,数学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观察法、实 验法、特殊化方法等。

第三类,数学方法,主要指应用面较窄的具体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具体的解题方法。

这三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就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利用第二类数学思维方法,在第一类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采用第三类具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高考试题中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考查的。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了提醒学生仔细认真方面。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粗心马虎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们没能真正理解一个等式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例如,我在纠正一个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时候,他迷惑地说:“老师,为什么一个数字从等号这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就要将它的前面的加减号改得与移动前完全相反呢?”他甚至还打比方说:“如果我从一座桥的西端走到东端,难道我就从男生变成了女生了吗?”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的问题,只是告诉他这是运算法则的要求,不这样做就是错的。

过后便忘记了。

有机会看到了西方的数学课堂,才猛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这门学问。

在西方的一些课堂上,我看到孩子们计算能力很差,老师却不介意,因为老师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力,教导孩子数为什么是数,数有什么用,想办法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自己去设计数学题,将数学形成一种生活能力。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问:那计算能力差怎么办?人家考虑问题可不是那么一根筋,想办法发明计算器,让计算器来为人服务就是了。

你想,你算得再准,能有计算器精准吗?把人脑变成电脑是一种悲哀,让电脑为人脑服务才是智慧。

提出“努力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辩证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让读者通过基础知识这些“枝叶”,去理解蕴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学生的话。

显然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又试图去理解,他是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改正自己经常犯的错误。

而我却没有及时地给他以正确的引导,只是从运算规则的角度让他仔细认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学学习与日常的训练还是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一对矛盾,如何来化解矛盾,我们只能是通过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提高数学课堂的听课效率,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做好补差和补缺工作着手。

题海战术不是提高效率的方法,我们应从以往反复做相同类型题目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注重于训练中做错的练习订正及在学习中存在的缺漏的补习“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

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转变,有助于引导数学教育由短期功利性向终身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促进从单纯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向数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整合的转变。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驾驭数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其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意识、数学观念在内的数学精神融入数学课程和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D.A.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26-13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5]李醒民;论科学的精神功能[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

数学教育的数学价值及数学意义【2】

摘要:本文从数学的实用价值中分析数学教育对人的.作用,然后分析了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的作用及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数学意义

数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必须要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甚至到了大学,很多专业依然要开设高等数学。

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么多的数学呢?数学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究竟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呢?数学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先进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一般我们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在其背后,基础科学所起到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尤其是数学的作用。

关于数学的意义,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既正确又简明易懂的解释。

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师生常思考“数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

对于数学,我们应该在考虑实用意义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数学的实用价值,数学的文化价值,及数学教育的数学意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数学的实用价值

篇12:数学教学中的“思”与“问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思”与“问论文

学生的思维是遇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多思、善思,要引导学生多问、善问。

一、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老师如果在课堂上习惯于自己教学生听,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把看不懂的地方划出来,看懂的也问个“为什么”。上课时,我先请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学要求,结合他们的问题讲课,启发他们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多思善问,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开始学生不习惯,也不会提问题。我就逐步加以启发、诱导。把老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思路也开阔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活跃了,提问没有顾虑了。于是,我讲解就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也集中了。

二、允许学生插问、议论,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问题。他们随时都想问,有时也会插话议论。有的教师并不欢迎,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的系统性和教学秩序,常要求学生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结果等到老师讲完时,学生有的忘了,有的问题老师在自问自答中讲解了。这样压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

有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要提高提问的质量,我要求学生你们不但要问个为什么,还要思考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篇13: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现状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大学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培养化学化工及化学近源专业,如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轻工等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课程也是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刚踏入大学的学生,很多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所以大学课堂教学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而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方式集中教学,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沟通)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很难吸引学生专心听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缺乏生机。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力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需要借助外部条件,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才能更好地协助学生在各方面实现提高。“翻转课堂”式教学正是在理念和实践上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2.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创建教学视频——微课。首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和视频最终要展示的内容,然后运用专门的软件制作一系列微课视频。制作视频时要遵循内容细化,形式多样的原则,明确知识点及其功能,尽量兼顾不同学生和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微课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方式。微课建设的效果应该是体现在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点,而非形式上的花哨。所以在整个微课制作过程中,形式固然重要,但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微课视频中最重要的东西。另外,由于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缺少面对面交流,所以微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问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沿着教师的思路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第八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总共包括四节内容: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讨论化学键的形成,了解分子构型,介绍各类化学键形成化合物的晶体,同时,对分子间力和氢键也作了介绍。这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物质结构部分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能力也较弱。我们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对知识点进行精细剖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章内容切割成19 个知识点: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导论);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离子键——离子键的强度;离子键——离子的特征;离子键——离子晶体;离子键——离子的极化和变形;离子键——离子极化对晶体构型及性质的影响;,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价键理论;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类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多重键的处理;分子轨道理论;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金属键理论;能带理论。内容细化后可以对知识点分析得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的理解。比如在价键理论中,我们增加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部分内容;在分子晶体中,我们对氢键部分也做了适当的内容扩充,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制作好系列视频后,我们将这些视频、课件等资源上传到常州大学SPOC平台上,提前向同学们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就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了。

(2)组织课堂活动。翻转课堂课上活动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课上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拓展。课上以活动为主,要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有序,这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杨开城教授说过,“如果只有活动的任务或主题,而没有流程控制和监管控制,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无结构的活动。无结构的活动在实施时,控制权完全由学生掌握,教师基本失去了解和管理学生学习的机会,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将自己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课堂内请学生自己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有针对性的对视频内容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细节决定成败,高校的课堂要求教学设计精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设计“检测”活动来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让学生重视课前的学习。检测内容的难度不能超过课前学习任务,其目的只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适应并且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方式。第二,每堂课都提供一到两次学生“协作”的机会。六位位同学为一小组,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内互帮互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大学阶段,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而人际关系在大学最需要建立,许多学生自小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下长大,对人际交往比较陌生,所以课堂的协作方式有助于增进彼此的友情,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第三,每次课都提供一到二次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展示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阐述,再由老师对学习过程中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第四,每节课都要留有一定的“反思”时间。不仅仅教师在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同学们也要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回过头来想一想,这堂课还有没有什么没有弄明白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和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迎头赶上,提升自己。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勤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自我展示意愿。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是需要教师去细心引导,真心鼓励,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3.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这一章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后发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某些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其他同学自发地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在积极思考,融入到这种半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来;同学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了彰显,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明显发现有的同学刚开始羞于表达,到后来主动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我们在班级进行了以问卷形式进行课程评价时,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课程改革给予了肯定:表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走得更进,更愿意去学习,也避免了课后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中。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可以说翻转课堂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设计、管理学习资源,即在实施过程中制作大量的微课视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这些视频是由教师自己制作的(不太可能由专业公司来制作),那么如果视频质量太差,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更别提提高教学效果了。所以在课前“知识学习”阶段,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习者构造一个适合自主学习,能够便捷获取学习资源的虚拟学习环境。课堂“知识内化”阶段,教师要以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对讨论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促进学习的深化。所以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2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手机端的学习有着“人人配备,随时随地学习”的优点,智能手机技术快速发展使同学们更倾向于应用手机接受远程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反映在宿舍没有Wifi 信号,无法上网,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3.3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位同学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或者不擅于交流提问,而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新模式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尤其需要老师重点关心,重点帮扶。我想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要尊重每一位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真诚地帮助关心后进生,在这种平等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发展,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4.结语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提升学习者各项能力,大部分老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也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微课支撑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模式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启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展开新的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于《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每堂课都设想成翻转课堂,也不可能每堂课都达到公开课的标准,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常态化。将微课、翻转课堂的理念植于心中,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动。

相关专题 程序性水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