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加缪夫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加缪夫人”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共1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材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知识和保证。

关键词: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教学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材料专业单一型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必要性。

篇2: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1.1教学理念落后

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实践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训课程的开展,只是通过学习成绩判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缺乏实训课程并且没有与企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了解不具体,无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

1.2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对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师的素质却有待提升。教师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短缺,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了解社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的材料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差异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第二,教师的素质低体现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很明显,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是对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所涉猎,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

1.3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之间关系着评价活动的开展。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评价体系不完善。第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单一,只是对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进行了了解,在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时,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没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评价;第二,在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了解教师的需求。评价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了解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评价体系缺乏对教师的关注,这样就导致评价的效果不突出,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评价体系建立时缺乏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的有效激励,在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并且在采取激励措施时没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励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导致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这三个问题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

2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方面的锻炼,这样就造成很多材料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低,材料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能力低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可以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教学改革时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展,完善实训课程开展的相关设施,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可以帮助人才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2提升教师的素质

材料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升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清楚的了解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的素质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可以在人才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提升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完善和补充,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建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还需要了解教师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看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成绩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在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评价的有效性;其次,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对实践教学改革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教师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使精神奖励,奖励方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也需要考虑教师的需求,通过奖励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

3总结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对材料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完善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改革的效率。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只有根据社会形势不断的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伊家飞.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34).

[2]石一民,叶继红,张华文,等.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13).

[3]杨金萍,王静,裴东生.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8).

[4]赵鹏.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5(06).

[5]王放,陈志谦.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篇3:复合型人才培养医学检验论文

复合型人才培养医学检验论文

一、当前我国医学检验的教育现状

(一)企业

现代的科研检验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医学检验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另一个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医学检验公司的发展。医学检验公司(Medicaltestingcompanies),它是一个独立的医学实验室,将原本属于检验范畴的产品进行包装,并且取得了相应比较好的成绩。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了大约五十多家医学实验公司,这些公司在医学水平上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其发展也有所差距。根据目前卫生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的时候,我国的医学实验公司所创造的收入已经占据了整个临床实验的2%,这一数据也说明了我国医学检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检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要想自成体系新形成一个较大的规模,这就需要各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以及检验中心、厂家、科研机构共同的努力,只有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三方面形成一种有效互动,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

(二)教育

医学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存的学科,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医学检查比较偏于理论知识,进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的,即使是在实验教学中,也大部分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也就是在进行实验前,先将实验内容拟定好了,然后再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并且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事项,学生只要根据规定去操作就可以了,并不用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做的实验知识传统的实验,而不是具有综合性的实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仪器和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实现了自动化以及药剂的商品化,所以学生在日常中动手机会就更加少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轨。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效沟通,而且由于缺少实验机会,所以其理论运用能力严重缺乏。在进行教育时,教育内容鼓噪乏味,并没有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

二、对其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对于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的提出疑问,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实验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要改变对科研机构或是企业的看法,不能只将思维单一的固定在医院中,进而忽视了对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重要性。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结合变成了一种观念,而不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综合性的实验活动,用理论来对实验进行指导,做到真正的理论与相结合。往往在开设一些开放性的实验时,会出现经费不足或是场地不足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则对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初步的教研工作,增强学生对科研的了解[3]。

(二)进行教育改革

根据研究显示,学校是医学检验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在产学研相互结合下的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形式。学校的教学理念、课程系统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医学检验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将此作为课程的教学标准,将学生的文化课程、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三点内容能够共同协调发展。做好教学理论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也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最终增强就业竞争力。所以倡导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有机结合,实行以学校为主要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使人才能够适应医学检验的在未来中的发展。

篇4: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

文章探讨了创业人才型培养的要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逐步构建学生主导,以多维分层课程体系为核心、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为拓展,面向学生自主、创新和开放学习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实验

高等教育的教育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我国现阶段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时代的口号,预示着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急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如果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将会很好的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和实践服务。

1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业型人才的内涵可分为创业意识和精神、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具体包括:机会意识、企业家精神、坚强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意识、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承受风险能力等创业者综合素养。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上的创新和运用,在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知本形态”和物质财富的能力[2]。

2大学物理实验的特点

大学物理实验除了具备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独立性:说独立性或自主性是物理实验特征最显著的一条。独立性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自我实现、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和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兴趣。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能有选择地、独创性地学习,能在学习进行中自我调控。因此,学生进行了独立的、有选择权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实践锻炼。问题性:大学物理实验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主要围绕问题提供相关信息和实验条件,这是一门围绕选题和解决问题的课程。探究性:在实验中,同学们不仅要检验已有的实验内容,还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积极的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个发现问题,表达观点,形成结论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开放性:首先实验的可以给定一系列实验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选题;其次,实验的时间可以在工作日内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实验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个人进行实验,也可以团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的结果可以以实验报告、论文,也可以是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表示。实践性:这是是大学物理实验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为了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任务,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搜索整理信息没和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讨,并将它们运用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不仅学会了间接经验也锻炼得到了直接经验,这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过程,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创新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很好的锻炼到自己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因为,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反复的试验和观察,处理数据,分析结论,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方法、技术或工艺。

3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的培养创业型人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平台搭建、拓宽渠道等。

3.1开放式多维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把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将物理实验课程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形式面向全校各年级不同专业开放。这些课程考虑到学生专业、年级、兴趣等因素,具有多维性,将充实物理实验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并使得物理实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之一。开放式多维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有以下优点:a.学生通过创新类选修课获得适当的学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b.有利于充分运用实验条件,避免学生的.上课时间、课时和实验仪器冲突和矛盾;c.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课程,提高学习效果;d.上选修课的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量上可以得到保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e.有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掌握。

3.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我们的实验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全面向学生开放,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笔记本电脑、IPD、PC等终端设备,按照规定输入信息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将得到教师更好的监控,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并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需要开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3.3完善研究创新型实验条件。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建设,已经把开设适当的创新型实验作为了一项任务。例如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学生调查就表明:学生一致认同,创新型实验比传统的比较新=型实验更能让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得到锻炼。因为创新型实验需要自己设计、探索并得出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大量的尝试,而这些恰恰能激发我们的求真欲望,让学习过程不再被动,这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土壤。这些创新实验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分类,针对不同专业、兴趣、特长和学龄设置;第二,科学与趣味结合;第三,保证实验条件。

3.4在物理实验中心开设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特色实验室。

在麻省理工大学,他们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孵化的体系,他们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中,因此他们能培养出具有以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端创业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是一个实践、创新、探索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和平台,开设一些拓展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可以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拓宽路径。

3.5以学生竞赛和科研项目拓展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延。

在规定的课程体系之外,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可以支持和鼓励有兴趣且学有余力、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组织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检验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可以一部分学生得到教师的精心培养,并对其它同学带来联动效应,营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孙世志,研究性物理实验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8.

[2]郁震,陈颖辉,高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1).

篇5: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

工程造价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专业课程,为建筑企业培养出一批熟悉工程理论、工程管理、工程技术和过程经济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造价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本文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方向进行了探讨。

篇6: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专业中分离出来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造价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既需要与行业的发展同步,更要考虑其区域性、政策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筑工程造价包括成本、利润、税金等内容,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价值高、影响因素多等功能性质和特点,带来了工程造价学科的组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教学增添了难度,增加了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类和经济管理专业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举足轻重的科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实践功能,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较差;课程设置的培养方向单一,没有结合市场、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受限制;课程缺乏整体性,没有加强与实践课程的同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等。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针对工程造价的专业性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进行认知学习。教师应经常带来学生去施工现场熟悉、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地的作业环境和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可在建筑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一些制图和识图的练习。接下来应进行单项技术的应用锻炼,在学习过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的计量和计价等专业内容后,应针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贯通能力,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室里加强学习和训练,自行掌握造价编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好单项技术训练。

下一步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了,可以借鉴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项目内容,开展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等应用软件的岗位实践培训,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工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水平。最后,学校应和建筑企业联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或协商企业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其使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状态。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由于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对这种实践过程很感兴趣,会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并且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更新教材,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原有的工程造价教材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没有联系就业岗位的需要,课程设置中实践操作内容少,应首先选择和教学大纲相符、学生层次相应的教材,能够反映出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的优秀教学材料,根本上改变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应采用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组织教学课程,加强建筑结构方向的强化教学,针对图纸绘画、立体建筑构造分析等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能够辨别施工图、了解构件的设计、受力等知识,完善教学知识点的衔接,安排好专业课中先导课程、后续课程的妥善安排,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努力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经营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影响学校的校风,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确指引,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看到差距和不足,找准改进和提高的方向。当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更深层的走出课堂,形成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如参加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合作办学、为企业的技师、管理人员授课等形式,让教师深入建筑工地、生产一线,养成足够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水平,为建筑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英。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3):74~77。

[2]宋爱苹,崔立华。关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知识经济,(15):133~134。

篇7: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策略分析论文

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策略分析论文

一、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概念上看,管理会计要融合财务与业务两方面工作,不了解业务,不熟悉业务,从根本上讲也就无法真实、准确地核算、反映业务,更谈不上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独立或组合使用,进行各业务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进一步控制资源错配的风险。从会计的发展看,随着电网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及其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推广,以及《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的应用,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管理会计工作从业务后端或末端渗入业务过程、业务前端成为可能,由此也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指包括专业知识复合、专业能力复合和企业管理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特点是一专多能,能够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比较常见的有现场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复合型,生产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复合型,营销业务管理与收入核算复合型,审计与财务稽核复合型等。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通常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一般具备扎实的会计、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知识交融程度高,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财务管理思维的创新性。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和升华,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发现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三是财务管理成果丰富性。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具有宏观性思维,能发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而且在微观思维上能准确发现管理漏洞、内部控制缺陷及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并将财务管理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提升。

二、电网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现状

近年来,电网企业通过公开招聘、内部跨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储备、内外培训及实践磨炼等多种机制,使得财务队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财务人员仍存在自我要求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水平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尤为缺乏。

(一)自我要求不严,工作态度和能力欠缺

当前,少数财务人员缺少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意愿,后续教育和培训流于形式,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观愿望和能力不足,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没有争先创优理念,管理深度浅,问题分析力度不足,从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决策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工作认可程度不高。同时在日常业务学习中,没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对财务管理方法、理念、案例及会计知识、税务知识等掌握不扎实,对财经纪律执行不严,缺乏依法、依规理财理念,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形成诸多短板。

(二)知识结构单一,管理视野狭窄

虽然近几年电网企业一直在加快财务人员转型,对财务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除组织财务人员到一线生产、营销、基建等岗位交流学习外,也注重从生产、基建、营销等专业岗位储备财会人才,安排转岗到财务岗位。但财会队伍中仍有一部分财务人员受年龄、学历影响,仍局限于原始凭据审核、会计凭证审核,缺乏对生产、营销、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习惯用传统的财务眼光和思路做事,财务管理视野狭窄,成效不明显。

(三)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运用,在电网企业内部,遵循业务与财务系统高度集成、业务协同处理的原则,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已贯穿电网公司各级,并全面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运维、工程管理等生产经营主要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建立有效接口,实现对设备资产信息、电量电费信息、财务资产信息等各种海量业务信息的一体化运用。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财务工作环境和以往大不相同,相应的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在现代信息系统面前,部分财务人员感到陌生和茫然,管理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由于缺乏信息化应用技术,无法有效进行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分析模型搭建,对大数据分析、信息系统业务在线稽核、财务数据云处理等存在畏惧畏难心理。

(四)创新意识不足,惯性思维潜行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宏观视角和全局思维,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难以打破惯性思维,在财务工作中过多地注重微观层面问题,缺乏敏锐的宏观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从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法治等高度和角度去评价微观专业管理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难以从宏观上、总体层面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财务信息和管理建议。

(五)财务思维固化,跳出专业看问题能力不足

虽然电网企业财务部门每年都有不同的业务知识培训,但部分培训内容成效不明显,财务人员仍存在思维固化,方法单一。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当部分财务人员仍以会计核算为主,离不开三张表,分析基于财务数据取数,由于财务数据是按科目来管理,而实务是按照事项来管理,导致财务和业务脱节。提出的问题也以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主,不能揭示业务层面及体制机制性问题,而且工作中发现的财务问题大多也就事论事,不能准确对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归因分析。

三、创新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人”是财务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决定财务管理水平的根本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电网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多专业背景复合,多岗位历练,培养出一批精通财务、业务,熟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这需要电网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需要在核心价值观塑造、自身定位等方面同步提升。

(一)创新培养机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新的财务形势和任务面前,必须用新的视野来看待财会队伍建设,牢固树立起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一是完善财务人才中长期培训机制。在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会业务后续学习任务的同时,制订三年、五年财会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每年培训计划,加大学习培训的必要投入,创新培训方式,激发财务人员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财务部门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团队。二是增强财务培训知识的复合性。除了财务、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培训外,财务部门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宏观知识的培养,开拓财务人员宏观视野,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谋划财务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引领和价值发现的功能。三是丰富学习内容。开展菜单式培训,业务培训与典型经验、管理创新案例相结合,ERP系统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如在财务内部稽核实践中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念,在大数据分析与使用中将财务模型搭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提高财务培训可操作性。四是拓展学习教育途径。建立横向、纵向交流机制,组织内部培训、公司内部跨部门讨论、对外考察交流、参加外部培训及论坛、轮岗或暂调业务部门培养锻炼、到上级财务部门业务挂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开阔财务人员视野,提高业务素养。

(二)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团队活力

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除了引进之外,更需要单位的内部自我培训和引导,这需要各级财务部门在人事制度中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鼓励能者上、庸者下,才能营造财务人才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因此,各级财务部门应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目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优化财会队伍结构,科学配比老中青财会团队,激发财会队伍活力。此外,财务部门还应该为财务人员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业绩导向的制度环境、学有所用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励的创新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如鼓励财务人员考取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税务师等,并为取得上述高级职称或资格的财务人员进行相应奖励和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条件。

(三)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完善自我管理理念

一个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以自我管理理念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发展、个人定位、会计后续教育、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中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全方位的自我突破和全新定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自我管理是人类的'另一场革命。实际上,自我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位管理会计人员都要像CFO一样的思考和行动。要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一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敢挑大梁,勇挑大梁,不仅能从财务上着手查找问题,也能从业务中发现管理问题,从数据分析中发现体制机制性缺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管理建议,为各级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二是在会计后续教育中,主动学习,自动加压,不仅学习财务、税务专业知识,而且多触及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思维模式。

(四)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财会队伍职业化建设需要各级财务部门拥有一套科学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这套评价指标体系使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脱颖而出,不仅在财务管理业绩上取得丰硕的成绩,同时在财务人员成长平台、经济考核等多方面也有一定的收获。一要确立以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抛弃传统的以学历、资历为首位的评价标准,改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二要完善财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财务人员德、能、勤、绩、廉等进行考核,需要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时期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三要开展复合型能力的多种考核。AICPA年提出的对会计职业的三种核心胜任能力,可以作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评价基础。一是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发展和加强功能性胜任能力的有效技术;二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沟通、发展和加强个人胜任能力的有效技术;三是广阔的商业视野,如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部门的视野,全球/国际视野,资源管理,法律/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度及发展和加强广阔商业视野的有效技术。

篇8: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

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旅游院系的专业设置存在偏差,导致旅游景区管理模块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和独立,同时由于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及就业方向引导也不到位,使得大量的旅游人才分流到旅行社、饭店,甚至流失到其他行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状况堪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在本科层面设置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围绕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参考设计,建议辅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手段,尽快推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篇9: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

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

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

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

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高校。从目前国内旅游教育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教育逐渐成熟,而景区管理专业教育还未真正开展。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开设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院系数量不多,景区人才的质量就更无从谈起。据调查,只有少数职业院系在

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有景区管理专业,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桂林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设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的高校。除此以外,大多数旅游院系只将“景区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看待。专业设置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旅游院系学生就业意识的偏差,认为景区不存在什么管理,不需要专业的人才,故而选择去景区就业的比例很小。

篇10: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变,要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中国900多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中,已有700多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开始就陆续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与传统的英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不相同的。学术界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地位的界定一直有争议,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是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英语语言学、英语应用语言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相关理论都应该被看成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商务英语不但是英语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功能变体,而且也可以把其看成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语言只是依托或者叫载体,商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目标。商务英语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贸、管理、文化及财会等学科知识。但这些内容又只是涉及,并不是要以这些学科的内容为主。商务英语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国际商务交际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商务英语既是一种独立的语言门类,又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就形成了。在我国,80年代商务英语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引进。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种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很多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师资力量都还没有及时跟上。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模式:其一,英语专业+商务知识。这种模式就是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面添加部分商务知识。比如在传统的英语课程中加入英语报刊选读或者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能掌握部分商务知识,但他们所掌握的商务知识是零散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或者是没有条件或能力开设系统的商科课程的高校大多会用这种模式。

其二,独立课程模式。就是设置专门的商务英语课程,如进出口贸易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开设了一系列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但是里面涉及的商科知识大多泛而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一些词汇、结构与表达用语,对商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适应商务交际活动的需要。

其三,英语专业+商科专业(汉语)。这种模式就是用学校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上汉语的商科课程。用这样的模式,学生可以学到比较系统的商科知识,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授课的课时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商科课程开设门数有限。有些学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辅修商科课程,但学生商科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大多商科专业教师使用汉语授课,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无益。

其四,英语专业+商科专业(英语)。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商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种模式的院校开设商科专业主干课程,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使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对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建议

加强有关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并选派教师到校外接受培训。商务专业的`教师接受英语培训,提高全英教学操控能力。英语专业的教师接受相关商科专业知识的培训,扩充知识结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培训,教师可以得到系统的所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节约成本,也优化并利用了校内教师资源。此外,校方还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强化专业能力。聘用管理、营销等行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或者聘用商科专业外籍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引进商科专业的海外留学者或派遣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语言学习。这种方式带来的最直接明显的效果是教师既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又直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

实行合作办学。这一点可以借鉴上海外贸学院的做法。上海外贸学院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合作举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早在就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主要是引进了8门主干课程,并且是所有课程都采用原版教材授课。

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上,要强调“口”和“手”的训练,达到“能说会做”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始终贯彻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不但要始终坚持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而且还必须要坚持以商务操作技能为培养的重点。

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受到岗位及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如跟单、商务谈判等,很难真正实践“上岗”。在目前实训基地有限的情况下,“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应建立相对完备的校内实训中心或者商务模拟实验室,进一步挖掘校内实践教学的潜力,对学生进行单证制作、商务会谈等模拟训练,使之成为真正“懂商务、能操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推行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大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发达地区的院校可以和外资、合资或者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样,学生有了一线实践的机会,能巩固所学。另外,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合作教学与管理形式。

以任务为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专门技能训练。通过英语协会、商务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广告策划、营销方案设计、商务场景模拟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社区服务等,鼓励学生与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教师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蕴藏的潜在力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如BEC、口译资格证书、营销资格证书和国际贸易跟单员、商务师证书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此外,要构建起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商务英语在中国可以说是新兴学科,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所以构建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动态的系统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市场对这个专业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当然这里说的动态的信息反馈来源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是来自学术界,可以来自兄弟院校或者是来自工商企业等。

总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探索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1).

[2]陈小兆,胡莉萍.论商务英语人才的创业素养与教学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5).

[3]廖国强.商务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8).

[4]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6)

篇11: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设论文

0前言

大众传媒在先进发达的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影响下,许多播音主持工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随着广电信息化的发展,广电事业对播音主持人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作为播音主持人才输送链上的专业教育学校,应积极调整策略响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播音主持人的培养机制。

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培养

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理论、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又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立足于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培养,包括播音理论、主持理论、形象理论及其他类本专业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非专业基础知识是指公共基础学科以及关联基础学科的应知应会内容。修养类知识理论指向高层次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潜能培养,体现在个人审美能力、价值体现等形而上的层面上。

1.2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这方面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打造和应用,包括临场发挥、现场控制,在业务能力体现上表现为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播报和访谈能力等。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不仅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极高,对于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水平、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等等也同样有要求。

2播音主持培养问题分析

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语言艺术类范畴,该专业目前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着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体现在教学上主要有:

2.1优秀人才少,教学难度大

在传统的专业分类划分中,主播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而且由于相关的行业特点,本专业在生源筛选时也偏向于有一定语言运用功底和形象基础的资源。这就使得整体生源基础素质相对较差,无形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近些来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对专业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2.2缺乏创新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思路流于模板化、形式化和过程化,没有真正深入到专业能力培养和个人风格塑造中去,教学内容千篇 一律忽视了个体差异以及对个性化的尊重,以理论知识灌输代替现场模拟实验。因此学生也无法真正走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内核,体会不到专业主播现场的实际情形,也就无法形成初具形态的个人主播风格和个性化特征,更别谈创新能力和洞察能力了。

篇12: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设论文

3.1将人才培养定位在融媒体时代

不少院校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各个院校在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与中国传媒大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院校都是参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都雷同。因此,笔者建议,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重新审视该专业的定位,增加该专业培养人才的途径,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专业生存的技能。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尽管其也将专业定位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但是走的却是非传统路线,而是立足于综艺节目上。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适应社会形势提出的就业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场控能力和现场主持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和灵活变通,花大力气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高度辨识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实践模拟中要针对实际工作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样化演练,一方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开拓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快熟悉将来要胜任的工作形式。

3.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和引导,针对学生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三观端正、品行高尚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播风格。

3.4基于网络平台培养创设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本文认为立足于网络平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媒体融合平台来说,综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内容,其功能都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强化自己文字输入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音频视频与规范的播音主持技巧结合起来。

4结语

如果把播音主持专业也放到市场竞争中,能够凸现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想,而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广电发展事业,一直都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体系内,所以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立住脚,必须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思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推动广电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优秀人力资源供给,让更多具有特色和职业素养的大众媒体主播人为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帖洪宇,关志英.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J].青春岁月,(05).[2]黄念恩.创设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读天下,2016(14).

篇13: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论文

一、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

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

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发布、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3)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习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打通校企联系渠道,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除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外,与多家校外具有中医药特色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使企业中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专业师资的补充,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14: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

一、加强通识教育

目前在部分高校里,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高校,“院系壁垒”的情况依然存在,合力育人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管理观念和运行机制仍囿于传统。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的教育,特别是环境设计新专业的教育更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利用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加强专业结合和通识教育,增添一些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木工程、建筑学等。

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探索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求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的通识教育机制,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结构,既具有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二、突出专业教育

专业的调整其目的就是要专业特色更明显,专业特色的明显体现在专业教育上,就应该注重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全方位整合,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实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大课制。大课制教学是指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突出,安排在特定的学期,并且将课时增加,在进行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再分阶段设置与课程相关联的专项设计,以求将知识要点有条理、有步骤的进行梳理、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设置成核心课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后,分阶段地进行空间设计、家具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等专题式教学,这样能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

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大课制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寻找改善和解决的方法。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将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有效的传导,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设计元素的提取、设计元素的运用及设计元素的表达等设计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外,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细致研究,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探寻科学的方法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使环境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

三、丰富选修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设计学学科门类,设计学还包括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中有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环境设计作为一个集艺术设计、环境工程、技术手段等于一身的交叉性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各专业方向特色,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尝试丰富选修教育的模式,增加选修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实行大专业的通开通选。针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特别是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尝试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发挥不同专业的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权和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岗位变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回访,收集相关的信息,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四、强化实践教育

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强化实践教育。对照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整合、规范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强化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进一步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广泛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前提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精神。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要把握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此外,可以尝试增设实践教学时间,实行弹性学制。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是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的,而目前许多的专业实践项目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场地的'制约,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实施,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实践教学的时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及“产学研”于一体的开放性大实践教学体系。

五、尝试“工作室制”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效果,可以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团队,建立专业工作室,尝试“工作室制”的专业教育。“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依托专业工作室,结合实践设计项目,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项目实践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转换,由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过渡为开放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方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采取与市场化项目一致的运作形式,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社会实际设计项目、虚拟设计项目或设计竞赛项目等,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开展对实践设计项目的调查、研究、讨论、设计、评价、运用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项目运作时,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的来源,并根据不同性质的实践项目组建相应的师生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整体运行、指导及控制。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需求,完成项目设计的整体实践工作,并及时做好项目的整理和总结工作,为其他设计项目的顺利开展积累实践经验和设计手段。为了保证实践设计项目的持续性和工作室高水平成果的培育,除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强化凝练实践设计项目团队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以确保实践设计项目的有效开展和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同时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中可尝试引入一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在同一工作室进行同一实践设计项目不同方案的竞争,或是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实践设计项目的竞争,以促进工作室健康有序发展和高水平设计成果的涌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项目与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通过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利用专业基础教学和实践设计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建立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六、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要求,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者,要引起新的思考和研究,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教学讨论,尝试新颖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创新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道路。

篇15:浅析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浅析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多专业渗透 复合型高技能 人才培养 模式原则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进行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院校多数采用的是本科院校学科交叉的方式,完全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质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角度看都是不适切的做法。就职业教育而言,创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根据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同一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国外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国外高职教育历史发展久远,办学机制比较健全,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专业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开放式培养以及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实训培养。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近年来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人文重理工、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开始了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几年论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些思路基本是从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类主要是展示某个学校或某种复合专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这些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我们对待这些经验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整体移植。

一、目前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是走学科交叉的路子,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不多,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未见有重要成果。能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也只是针对某专业进行的个案研究。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与走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中多数正是职业教育的弱点。

1.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学科是一个学术概念,与知识相联系,它是指按照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者说是知识门类。有时,我们用“学科知识”这一术语指称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所以,学科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专业则主要指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而不主要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基于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的分类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一般说来,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2.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时代,任何高科技的成果基本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因此,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尝试摒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高等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己任。就复合型人才而言,一般是指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主要针对本科生,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等诸多形式进行。专业之间的相关度可以不予考虑,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

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走在改革前列的那些职业院校一般就直接套用了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但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不适合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而言的,职业院校(专科及专科以下层次)很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和研究。通常都会认为由于存在学制短、资源贫弱以及生源基础差等特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移植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不适切的做法。一般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科资源相差悬殊,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多学科交叉方式为多专业渗透的方式,从基本概念上修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1.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修正。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专多能”或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点相似,但更多的是区别。就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而言,其“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甚至可以毫无关联;其目的可以是满足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为就业服务。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构建与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讲究专业间的关联性却并不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之外的某个完整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不强调关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度。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坚持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谈学科的不多,一般考虑的都是专业。所以从专业渗透方向考虑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切的选择。较之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科交叉总体要求通常较高,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并且容易使人才培养偏入“通才”培养的误区。多专业渗透不注重文理相通,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渗透,灵活机动,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异之处。(1)专业关联性原则。在强化高职学生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技能可称为高附加值技能。而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则比较关注专业的跨度和差异度。(2)目的性原则。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3)实用和够用原则。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知识背景的跨度,注重文理相通,但不考虑实用和够用。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专业,多专业渗透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多专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摒弃非技能性和纯理论课程。(4)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这就要求充分发掘本校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如果寄希望于本校目前缺乏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具有的课程资源,不仅会加大各类成本,同时也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如果能通过院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以资源互享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多专业渗透的面可以拓宽。

3.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主干专业,均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前文提到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可与本专业渗透的其他专业。例如,就文秘专业而言,可以与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报关等专业渗透;营销类的专业与财会类专业的渗透,等等。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一般而言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基本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包括公共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由此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能力模块包括公共能力、本专业能力和相关专业能力。其中相关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能力为主,由此构成相关能力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素质模块包括公共素质、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素质。其中相关专业素质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素质为主,由此构成相关素质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

三、结语

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异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需求,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一种适切的选择。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借鉴的成果不多,期待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相信只要秉持务实、开拓的原则,我们一定会在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取得全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玲.中外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6).

[2]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4).

篇16:浅谈工业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浅谈工业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工业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要全方位、多角度予以重视,为实现给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

张玉麟.迈向21世纪实施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工业工程,1999,(04)

王仁康.工业工程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机械管理开发,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