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提升论文

北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提升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北西”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提升论文(共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提升论文

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提升论文

[摘要]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超大规模中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在实践中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改革管理模式,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借助中国教育学会智力资源谋求教师发展;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由此突破了学校发展瓶颈。

[关键词]历城第二中学;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在校生超过5000人的超大规模中学,甚至个别巨型学校每个年级有60多个教学班。由于规模过大,一些学校在日常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较为表层的问题有学生安全、学校日常管理、师资不均衡,等等;较为深层的问题则牵涉到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超大规模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为例,探讨超大规模中学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一、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历城二中”)1958年建校,,李新生出任校长。他领导全体师生员工花了五、六年时间把历城二中建成了一所济南市的著名中学,初中部现有38个教学班,共有学生近3000人,高中部有72个教学班,学生约4200人,不到时间学生数膨胀了5倍多。学校规模扩大以后,原来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层级式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不仅使政令通达缓慢或者失真,而且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部的教师数量是过去学校扩招前的几倍之多,学校领导层无法及时做到与教师沟通。由于级部权力过小,因此难以根据本级部的实际来组织教研活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历城二中像许多超大规模学校一样,实行了扁平式的低重心管理模式。在研究了许多学校的扁平化模式之后,他们发现有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过去层级化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却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旧模式的惯性存在使得扁平化模式所要求的员工充分参与难以实现,因此导致在新管理模式下出现出现了新的扯皮现象;有些学校原来体制下的“三大处”(教务处、德育处和总务处)主任与级部主任经常发生冲突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等等。他们充分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不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最为重要的教师人心归属的问题。

历城二中以级部为单位设立5位副校长,即高一、高二、高三、初中部以及后勤分别设立一位副校长。以高中部为例,3位副校长同时兼任一个级部的主任,负责该级部的全面工作。每个级部设立3位级部副主任,他们同时兼任政教副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和团委副主任。除了负责整个年级相应处室的工作之外,每位副主任还同时负责该年级文科班或者一半理科班的日常全面管理。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处”则主要成为相应资料的收集、保管部门,也就是说变成了服务部门。为了给教师们做出表率,同时也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全校的副校长和级部主任还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一门自己专业的课程。如高二级部的副校长纪立孟,是高二年级的级部主任、高二某班的数学课教师和班主任。由于除一位校长之外的所有领导干部都既是一线教师,同时还是班主任,因此他们无论对于校级的各项工作,还是对级部最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具体工作都十分熟悉。这样既解决了有些学校的副校长难以在各级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领导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规模太大所导致的信息难以充分流通的问题。副校长不需要开会或者调研就能充分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以及工作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在历城二中的管理模式下,校长直接与副校长沟通,副校长直接与班主任沟通,平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会议,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也是采取级部管理的方式,每周分年级召开一次班主任会,一些随机的问题随时随地就能得到解决。至于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则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沙龙的方式来进行。

这种模式还为教师创造了榜样。在历城二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求付出不讲回报的也是领导干部。他们坚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领导付出了,教师们就能跟着付出;只要教师们付出了,学生们就能跟上来。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由于副校长不仅直接在年级工作,而且与教师们一样担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此他们更多地以同事的身份出现在教师之间,他们组织的教研活动或者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就更容易被接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科层权威所导致的逆反心理。

二、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

,历城二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扩大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因为作为忙碌的普通高中领导和教师,他们的交往圈有限,难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李校长在谈到当初的决策时说:

“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教师们与这些教育界的大家零距离接触,扩大他们的视野。我们这里的教师,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能迅速转变观念。我们不可能自己联系专家来校讲课,因为一来我们不认识那么多专家,二来我们自己也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就想到借助于专业研究中心的力量。”

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组织机构的安排下,学校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学习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活动主要集中在转变教师的观念上,请来的专家多是著名教授、校长或班主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有些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却感到比较困难。这时,学校领导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及时调整,开始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一些全国著名的学科教学名师来到历城二中,先给教师做报告、上示范课,然后听二中的教师讲课,再进行点评。用教师们的话说,就是“手把手地教”。

教师们还经常与外省市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学的同行进行深度交往,例如,定期互访,互换教师或者中层干部一小段时间,派教师参加外校的高考研讨会,等等。这些深入交流互访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历城二中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来看,十分难得的是它在借助于教育学会的丰富资源时强烈的校本意识。他们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培养重点,使得与教育学会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就给教师们树立起了比较高的参照标准。以往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眼睛看的是身边的同事,至多是同一个区的同事,除了比较统考成绩,就是相互比较参加各级公开课的级别和名次,因此难以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有计划地请各层次专家来校讲课、上公开课或者评课,就等于为教师们树立了高层次的专业榜样,使得历城二中本身同时成为了所有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学工作变成了支付报酬的学习活动。学校入职师资较弱,但却能够取得引人注目的教学成绩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高质量的校本学习活动。对教师们来说,最为可贵的是这样高规格的学习却不需要离开自己的日常教学环境就能获得,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为他们创造的一项最大的福利。 三、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尽管历城二中花大力气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资源来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尽管专家们专业水平非常高,也十分敬业,但是他们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行之有效地转变他们的观念或者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鸿沟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跨越。而且,教学这个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它更加需要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品、道德和风度。在这方面,历城二中在校本情境中,通过以下三种做法努力解决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问题。

第一,鼓励各种教学改革实验与研讨。课堂教学不同于学校管理或者工厂流水线,可以规定一个模式或一组数据大家照着做。教学更多的需要启发、点燃与对话。正是基于对教学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高效课堂的追求,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历城二中从开始用“研讨课”的方式来进行校本课堂教学诊断与改革。校长亲自组织有关学科教师去听课,如果发现某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高,那么第二天立即再组织更多教师去听这位教师的课,课后大家一起分析这位教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原因。通过研讨课,高效教学的一些理念就可以渐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历城二中的“研讨课”,其实就是一种临床督导法。

校长以临床督导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若要取得最大成效,则不能只限于改进他们的教学行为,还得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和信念。历城二中把外来专家的报告和公开课与本校自行组织的研讨课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既改变教师的态度与信念,又改进其教学行为的尝试。

第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后随着学校规模急剧扩大,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他们制订了细致的措施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除了集中的严格入校培训外,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听课汇报制度”,定时间、定地点找分管领导汇报听课感受;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在日常教学中结对子的师傅。副校长纪立孟说:“我会有计划地听各科新教师的课,听完后都要很真诚地跟教师谈,手把手地教,过一阵子再追踪听课,如此重复很多次,直到这些新教师找到了上路的感觉。”

历城二中还通过每年一度的“十佳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以及普通话比赛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

第三,对教师实施情感领导。由于历城二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寄宿,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安全、生活、心理等方面花费的精力大,情感投入多,但是他们的收入在本市教师中却不是最高的。虽然如此,最近几年却很少有教师离开,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历城二中的学校领导对教师实施的是情感领导方式。李校长对自己和对几位副校长都要求“谁当校长,谁就打头阵”。正因为领导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地发挥带头作用,二中的校训“人生在勤”才能够深入师生内心,学校急速膨胀却没有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除了带头作用,领导们还特别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一位从外地调入的教师写道:“三年来,无论是工作调动、家属的安排,还是在生病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学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常怀感恩之心,工作中增添了无穷的动力,我的行动也感染着我的学生……虽然身在他乡,但我真切的感觉到学校便是我温暖的家。”

萨乔万尼曾指出:“在最成功的学校中,教师都有一种强烈的共同体观念和一种共享的使命感。教师有时间共同规划和交谈,互相观察对方的教学工作,并共同反思他们的实践。换言之,他们有强健的专业人员共同体的支持,而且这些共同体与高水准的学生成就联系在一起。”历城二中采取种种措施促进教师深度专业发展的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这是学校进行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决定着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和宽度。历城二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校本管理创新案例。

篇2:改革教师会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改革教师会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关键词] 教师会议;教师专业发展;北京第一四○中学

中小学每学年、每学期都要例行大量常规性会议,如教育教学研讨会、班主任例会、领导班子会等。通常这类会议被当作事务性任务处理,管理者通过制订硬性工作要求甚至奖励惩罚制度,保障会议完成,但同时也造成了例行公事、草率应对等问题的发生,助长了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与方式,形成了注重“会议”形式忽略“会议”内涵的消极“会议”文化。

怎样挖掘出学校常规性会议的内在价值,在完成这些工作的有限时空里,给教师、学生与学校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创造并享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培育和成就,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北京第一四○中学是“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32所项目学校之一,笔者以该项工程高校参与者身份担任了北京第一四○中学的校长助理。一年以来,我们北京第一四○中学的学校管理者在“稳定秩序、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遵循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上,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重建管理文化,从自身的管理工作做起,亲身尝试并引领着教师去体验、转变教育教学的工作态度与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所做的一个初步探索就是:开掘常规性工作会议的研究与发展内涵。

一、让教育教学研讨会真正起到“研究与发展”作用

和许多学校一样,北京第一四○中学每个学期都要在放假之初举行教学或德育研讨会。原来组织研讨会的基本方法是:教师任意选题,按规定时间交到教学处或德育处,两处管理干部阅读后,选出几篇优秀论文,作者在研讨会上发言;再挑选出一批较好的文章,打印成册分发给教师传阅。然而,这种做法的研讨作用十分有限。以来,我们先后对此进行了两次改变。

第一次转变是变任意选题研讨为有主题研讨,变一次性研讨为有预备会的研讨过程,变一批文章被传阅为每个教师都有文字被传阅,变几个人发言为人人有机会发言,变仅有个人观点为个人与团队均有观点,变关注“知其然”为关注“知其所以然”。

为使学校一年一度的德育研讨会研讨目标明确、集中,201月学校将研讨主题确定“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讨会前,学校先印制文集,把全体教师的文章或全文登载,或在“珠玉之言”栏目中摘录登载,使每一位教师的文章都受到关注和尊重;同时分年级组召开预备会,形成团队认识:“什么是习惯,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研讨会上,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各年级组的团体认识,提出“重新理解习惯”的研讨议题;然后分年级组讨论,各用3个词语表达出“宏观、中观、微观的习惯”概念,写成大字报张贴在会场前方,由各组发言代表阐释本组的认识。接着,笔者简要讲述“习惯培养”的理论要点,提出第二个研究议题“重新发现我们的经验”,各年级组分析、讨论、解读本组教师文章中所谈及的经验是怎样的培养策略,并由发言代表向大会介绍。最后,我们提出了凝重的思考与探索课题:“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教师的责任何在,贡献何在?!”

第二次转变是在坚持上述改变的基础上,继续变一次性研讨为系列可持续研究过程,变人人有机会发言为群体研究民主决策,变较为抽象的理性思考为融入情感的形象生动感悟。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年7月举行的教学研讨会。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将研讨主题确定为“在研究中发展的决策方略――北京第一四○中学2007-校本教研工作思路研讨会”,参加研讨人员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

研讨会前,学校分别召开了教研组长会和参会人员的预备会,请大家思考:校本教研的概念、特点、作用,一四○中学的校本教研需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个人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发展的优势、瓶颈、路径;请教研组长调查了解组员的想法,写出书面发言提纲。

研讨会上,我们首先通过一个小游戏让与会教师认识到:要想在研究中获得发展,管理者的基本决策方略不可或缺;同时,每个组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发展需求,决策中必须尊重、适应。然后各教研组对4个问题展开研讨:校本教研与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关系,在校本教研中教研组的发展优势、发展瓶颈、发展路径。各组可以通过集体创意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思想,绘制于纸上,张贴在会场里,由教研组组长或教研组代表向大会解读本组图画、图示的内涵。接着,会场掀起头脑风暴:“我为一四○中学的校本教研与发展献计策”,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建议。然后,“手拉手”学校北京回民中学的两位优秀教研组长为教师们介绍了他们的教研经验。最后,学校副校长做出精要总结,提出了一些校本教研思路。

研讨会后,教研组长再根据学校要求和大家的思考,在假期中草拟出本组的校本教研计划,开学后征求全体组员的意见修改计划;同时,召开教研组长主题研讨会――“北京第一四○中学校本教研方略的民主决策”,通过集体研究,不断反思调整本组和全校的校本教研本学期计划,制订学校年度计划,生成三年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各级管理者的校本教研领导决策意识、领导决策能力以及民主生活态度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二、将班主任例会打造成为“研究与发展”的系统工程

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是众多学校的常规性管理工作之一。会议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各项班主任具体工作的布置。班主任事务性工作的紧张劳累程度众所周知,然而工作的自我满意度和他人满意度却比较低下。普通初中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尤为繁重,很多纪律问题、常规管理问题牵制住班主任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工作效果却往往令人产生挫败、厌倦、焦虑等不良感受。学校管理者要想使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必须引领班主任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班主任工作,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专业化发展,班主任例会就是班主任获得专业发展的最可利用也最需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一四○中学进行了班主任例会的彻底变革。例会内容发生变化,由短期的事务性工作布置为主变为长周期、有计划、系统学习交流为主;例会上领导干部的角色发生变化,由具体工作布置者变为班主任工作校本研究的引领者;例会上班主任的角色特征发生变化,由具体工作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班级工作思想观点实践经验的主动交流者、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者、分享者;班主任例会的时空效益发生变化,有限时空变成了可以无限拓展时空的校本德育研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每星期一下午的班主任例会上,轮流进行班主任校本培训――班主任工作“系列讲座”和班主任工作“心语沙龙”――班主任系列讲座主题内容实践体会的表达与交流。这学期我们确定的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训的“系列讲座”选题共有9个:《 班级标准化管理 》《 树研究之风、立规范之行 》《 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特色的创建 》《 班干部培养 》《 严重阻碍班级发展的个别生教育 》《 班级开放日 》《 班主任自觉意识的形成 》《 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生德育评价 》。培训选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并结合《 2007年北京第一四○中学班主任队伍现状调研 》进行适当调整。在每次的班主任工作“心语沙龙”上,都由两名班主任讲述自己围绕培训主题和内容开展现实工作的案例,介绍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年级组长进行案例点评,在沙龙上,教师们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一系列活动,绝大部分班主任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群体交流班级工作的思维活水已经被搅动起来,每一位班主任都有了想要表达感受、分享经验的愿望,于是,学校适时提出“研究小问题,写好小文章”:每位班主任提出一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例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 学生不穿校服怎么办”“ 学生上课说话怎么办”“ 学生上课走神怎么办”“ 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等等,把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三、五百字的小文章,分年级组设计版面,挂在“心语沙龙”会场墙壁上进行展示,形成“小问题研究墙”,然后分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学校归纳总结了大家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为“小问题专项分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心语沙龙”上的典型引路性发言是班主任在校本培训系列讲座指导下自主实践的成果,也是德育干部与班主任积极互动的成果。这些发言的产生过程正是骨干班主任成长的过程。尽管班主任例会改革时间还不长,但是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班级管理不断改善。有个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说:“这样做班主任不累,事半功倍。”有的年轻班主任跃跃欲试,主动请缨,希望承担典型引路性的全校开放性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小问题研究”过程中,班主任得到了锻炼。

当然,管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对于通过改革学校常规性教师会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议题,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篇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上海市第五届中职校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中,我区荣获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成绩在全市中职校中名列前茅。回顾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它是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整合科研和教研资源的成果,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一、 我们的认识

1、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推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评优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在于落实新的专业教学标准,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进一步适应学生发展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2、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评优活动根据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专业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工作现场、实物、实验、电教、实训等教学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和岗位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改革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评优、推优,形成一批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案例,推出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打造一支品牌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施展教师教学才能的重要舞台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突出职教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确定把“做学一体,探究新教法”作为评优活动的主题,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加强现代教学技术与优秀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是充分展示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才能。

4、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转变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是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

二、 我们的做法

1  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9月,新成立的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由原上海市商业职校和上海市旅游职校合并而成),带着第四届教师教学法评优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的骄人战绩起程,黄浦区教育局曹跟林副局长、黄浦区职教科、黄浦区职教教研室、学校领导都对第五届教学法评优活动寄予很高的希望,将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程,相关职能部门早做准备,在区里,全面动员,基础教育的相关学科的教研员也全程参与,力争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在学校,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教学法评优活动,专门成立了由李小华校长和黄玉Z书记为组长的学校评优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曾海霞副校长为组长的评优活动工作小组,下设由教务主任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文科、理科、外语、专业(旅游)、专业(商贸)、艺体六个评审小组。同此还聘请了区职教教研室主任高炎老师及多位教研员和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的匡瑛博士等担任顾问。同时学校出台了《第五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第五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奖励方案》,在组织、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区教育局曹跟林副局长亲自参加了听课活动,李小华校长、黄玉Z书记也多次出现在教室听课与点评;区教研室委派邵良群、丁佩玲及各学科教研员亲临指导,领导的重视,专家的点评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法评优活动的进一步落实与开展。

2   全员参与,实践课改

根据以往教学法评优活动的时间安排,教学主管部门放眼未来,未雨绸缪,早在2007年初就精心打造了一张活动进程表。07年上半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加强研讨。学校先后组织了多次学术演讲: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的《职业学校品牌建设战略――兼谈当前中职课改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徐国庆博士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理论与开发》、黄浦区教研室副主任任其斌老师《实践,反思,提高――对教学案例和说课的认识》等五场相关报告和九次专题教研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新的课改理念、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07年下半年,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跟据上海市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教师教学法交流评优活动的通知》精神,精心筹划,扎实推进,积极落实“全员参与”的活动核心,做了各级动员工作,将全体教师分成文科、理科、外语、专业(旅游)、专业(商贸)、艺体六个大组,从校长书记到任课教师逐一开课展示,本次初评活动共计完成公开课247节,听课总人数超过千人。

经过校评审小组的慎重选择,学校从第一轮的展示课中推选出36名教师参加第二轮评选。第二轮评选又增加了区职教教研室专家和专业教研员的参与,经过集中听课评课,多方协调,最终推荐出13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三月份举行的市级教学法评优活动。

3  专家引领,潜心打磨

为了不断完善评优课,黄浦区职教教研室与学校协同组成了学科备课团队,由教研室选派优秀的教研员老师担任指导顾问:语文学科由黄浦区学科带头人赵滨生副校长和教研员陈兆施老师领衔;数学学科由黄浦区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大元,本校数学教研组组长、黄浦区骨干教师方启蒙老师,本校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上海市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何静芝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外语学科由黄浦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高炎老师担任顾问、教研员金敏老师全程精心指导;计算机学科由黄浦区教研员顾伟业老师,本校计算机学科教研组长、黄浦区骨干教师刘乔乔老师指导;专业学科门类较多,由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教法研究专家张勇博士,黄浦区职教教研室丁佩玲、教研员康卫国老师指导,针对专业学科教师的特点,首先进行了说课的指导与训练。超强的指导团队为这次评比提供了技术保证。

各位专家老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备课团队,群策群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一一落实,为了充分体现职教课改理念,普教的教研员与职校老师一起研究课改精神,努力使每一节课能真正体现职教特色。高炎老师更是把名师工作室的教室搬进了沈萍老师的课堂。

4 做学一体,探究教法

本次教学法评优以“做学一体、探究新教法”为主题,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贴近学生。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在评优活动初评阶段,全校教师大胆地展示着自己的实践成果: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职业要求,有的教师贴近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有的老师带来了参与企业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一批具有探索新课改理念的创新实践课展现在我们面前。

复赛教师的公开课更是学校教师教法探究的实践课堂,为了达到“一人参赛,带动一批”的效果,学校教研室除组织广大教师听课、评课外,还安排部分青年教师全程听课,收集案例,进行教学法的探索以形成经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5 精挑细选,彰显特色

代表学校参赛的教师与学科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十三节课分别涉及学校的市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等等,十三位教师中有国家级专业大师,上海市学科骨干教师、学校专业组长、骨干教师等。烹饪专业国家级大师张桂芳老师执教的《点心――小鸡酥的制作》,主要特点是任务明确,示范精准,指导到位,效果显著。英语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外语教研组组长沈萍老师根据航空服务专业高起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训练。《口才与思维训练》是学校的特色教学,语文教研组长朱颖老师,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提升语言应变能力。如何根据专业要求,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科教学能体现专业特色,为专业学习服务,傅瑜老师大胆实践,《潮汐对万吨货轮装卸货物的影响》,使物流专业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上海市骨干教师孙建辉老师执教的《鸡尾酒的调制》,让学生在鸡尾酒的调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骨干教师汪志颖老师执教的《品牌的命名和设计》,充分体现了市重点专业市场营销课程的特色,商贸财经专业组长刘青老师公开课《生产过程的核算》,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运用沙盘,实战演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居剑峰老师的特色课《空手道》,作为空乘服务专业男生的体育选修课,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6 理念提升,成效卓著

此次活动对教师的教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学一体”的新理念,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探索“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已经成为办公室、备课组讨论的中心话题。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使课堂教学突破了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做学一体”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切实感受到参加本次评优活动的意义:不在于获奖,而在于真正让“学习课改理念有体会”、“探索教学方法有实践”的口号落到了实处。这正是这次教学法评优活动的最大成效。

三 、我们的思考

学校教学评优活动初选工作以海选的方式进行,开放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创新热情。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执行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1、进一步转变观念

要克服教师“为教而教,为讲而讲”的陈旧教学观,努力构建“为做而教,为做而讲”的能力培养体系。在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

2、进一步改变方法

运用“任务引领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探究做学一体的新教法;围绕“任务引领型”课程实施,加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依托职教集团,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实践,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校优势的精品课程与“商旅”教学模式,由名牌课程造就名牌专业、创建品牌学校,为建设“经典黄浦,精品教育”作出我们的努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我们的贡献。

黄 浦 区 教 育 局

1月

篇4:以专业提升质量以评价促进发展论文

以专业提升质量以评价促进发展论文

“没有名师的学校绝不是好学校。”它道出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担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小学校长两年多来,培养名师一直是我的不懈追求。我一直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说请专家做了多少场报告,每年在教师发展上10万多元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10万元,对于大校来讲,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这所只有不到1000名学生的小学来说,却是全年经费的1/3。但结果却成效不大,有影响、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少得可怜,在市内有影响的名师就更谈不上。

一、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学校投入与培养结果的巨大反差,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心结。临淄区教育局组织的校长读书会给了我灵感和智慧,辽宁之行让我从魏书生的成长经历中,华东师大的培训让我从专家的报告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子,那就是调查研究。因为他们的每一条建议、每一项措施都是从调查研究中得来的。

于是,我便尝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在职教师进行了随机调查,并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答案,解决目前的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2份)。

表1旨在了解全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思考和发展目标的确定。从统计中可以看出,65.6%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84.4%的教师把专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定位在本学科小有名气上。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一是自我感觉良好者居多;二是自我发展意识淡薄;三是发展目标定位不高。

表2旨在从细微之处了解我校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态度与实践。调查中发现:一是50%的教师只想在学校上示范课;二是科研、培训意识淡薄,只有31.4%的教师想多参加培训,43.8%的教师准备着手进行科研;三是读书习惯还没有形成,只有18.8%的教师能坚持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行动滞后。

表3和表4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61.8%的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其中46.9%的'教师缺乏自主发展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主观上,制约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行动滞后,自信心不足,缺乏知识积累。客观上,是制度不完善,评价不合理,措施不得力。学校过分强调管理的规范,过分看重量化考核的结果,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同时评价、激励措施不到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没有真正调动教师们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初探

面对教师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设想。问题一提出,我们就面临着两个问题。

1.“专业发展”发展什么?

就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而言,教育界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澜教授提出的“教师要有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提出的“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成长=经验+反思”,等等。我在综合了各方面的观点后,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即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并制定了《闻韶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星级评价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2.教师专业如何发展?

如何让教师们自觉接受并努力实施方案,这是教师能否发展的关键。我们主要落实了三个方面的引领。

其一,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上的统一才会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通过专家报告、教师会、座谈会等,让教师们明白,不进则退。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成长的规律。同时专业发展必须实现由知识“传递者”向“研究者”的转变,有付出才有收获是永恒的真理。

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我校提出了“成长比成功重要”、“在工作中进步”、“与学生一起成长”等教师发展观;“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和成功快乐”的校园动力文化,有效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阶梯式发展。

其二,制度引领。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充分尊重和信任,把管理要求和教师的个人需要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第一,减少教师无效劳动。比如将每节课后写反思改为有感而发写反思。我们认为,写一篇真实的反思比写十篇应付的反思更有效;第二,减少教师综合考核中整齐划一的要求,增加发展性评价。把教师从统一的要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第三,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和潜力的挖掘,先后制定了《转变教师工作作风的规定》、《教师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其三,机制引领。学校把实施教师成长星级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设立了星级奖励基金,对优秀教师实施专项奖励。

我校设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星级擂台。星级擂台实施动态管理,一周一汇总。不论是技能比赛,还是论坛,只要是获得奖励的教师,都可以得到一颗星,让每位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星级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但为教师们搭建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自实施星级评价以来,半年的时间里,我校就有27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3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有21节录像课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有38项技能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有6个项目获市级以上集体奖励。

实行教师专业成长星级评价是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科学有效评价教师的方法之一。它确实让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发挥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教学,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神圣性,真正体验到为人师表的快乐和意义。

篇5: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新工具。教师通过博客与更广范围的同伴交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在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完善和更新教育理念,发展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专业引领教育信息化

一、前言

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解:人的延伸》中说,每一种媒介(媒介形成)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就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1]作为信息时代新的媒介,博客也不例外,它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正在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层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2]即教师通过系统地自我研究、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自主专业发展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和环境虚拟化。[2]从这一视角出发,博客作为一种个性化网络工具,天然地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到一起。

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考察。

1.教育理念层面

20世纪美国知名女性思想家安・兰德认为:“理念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重要的现实力量。”[3]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将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在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中,读他人博客日志的过程就是摄取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自己写博客的过程也一定首先是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通过博客表达、汲取、修正、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层面的食粮。

2.教育反思层面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3]反映了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反思是获得人生意义的途径,也是人走向发展的渠道和动力。就教师职业来说,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教师职业是需要更多反思的职业,善于反思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应用博客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网络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博客等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4]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真正将话语权还给教师,推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发展、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5]

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以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教育叙事,使教师的教育反思、教育叙事有承载的空间,它“唤醒了教师多年积蓄在自己心中的经验、情感、愿望梦想,以及自己面对社会压力的心理障碍、失望、抗争等等。”[7]

教师以网络教育叙事的方式所进行的教育反思,其本质是教师自觉地将教育教学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冷静思考和总结来促进教育教学,其目标指向是下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主动学习、不断内省、分享知识,从而在构建个体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同伴交流层面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教师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个体性的个别人的发展,而是教师群体性的发展,即教师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在顺畅而广泛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实现教师的群体专业发展。

博客的理念核心是分享。[8]教师使用博客,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界限,实现与本校、外校、本地、外地、外省区教育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信息的互补性更强。在这样的教育博客平台中,参与博客的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省区、不同学校、不同兴趣、能力、个性的教师,但他们的共同志向却是一致的,就是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彼此的成长。

在当前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对这种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尝试。在博客中网络交流的跨地域跨时空性加大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教师了解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是大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此有益于教师能够坦然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探讨和交流,道出自己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对新课程的认识等,相互之间探讨和帮助。

由此可见,教师博客平台是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为教师广泛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教师使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同伴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团体交流,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   4.专业引领层面

符号互动理念认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人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与其所处环境中的成员不断互动中,其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受到“他人”(如领域专家、同事等)的期望与示范的作用,不断发展与调整其专业能力的过程。[9]

当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拥有个人博客,他们有来自高校、研究所的,也有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应用博客的过程中,通过浏览和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的网络日志,并以留言、回复、评论等方式形成互动交流。博客使专家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解答教师的困惑、指导教师的实践。

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一线教师的网络日志的指导,为其实践作理论支撑,让更多的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使教育实践直接得到理念的指导。在博客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更多地得到各地各方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引领。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与专家学者沟通”[10]的过程。

5.教育信息化层面

信息时代对教师专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既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整个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从宏观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软件、硬件、潜件共同推进的过程,但其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潜件的影响,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层次、能力和水平。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整个教育领域信息传递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目的上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同归的。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的改变与发展,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经由技术的途径对学习过程与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解决问题,优化教育教学,实现人的发展,这其中既包括教师的发展,也包括学生的发展。”[9]教师博客的特点之一是零技术,但不是绝对的零技术。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也是学习、应用和交流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博客表现出的与普通媒体不同的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对博客的深入研究和博客技术性能的改进、完善和提高,它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得以显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博客作为信息工具,将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利用。伴随着国家大力倡议和要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形势,教师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必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解: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10).

[2]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亚伯拉.犹太箴言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4]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

[5]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10).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刘良华.改变教育的叙事方式[EB/OL].www.jeast.net.

[8]汤富源.让教育博客助力我们的学习[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07,(10).

[9]赵可云.网络博客促进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

[10]王晔.教师博客研究――无锡市河埒中学的调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6:幼儿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幼儿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众所周知一个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绝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幼教队伍的建立不仅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幼儿教师实现自己梦想的需要,同时还是立园之本、兴园之源,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开展园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首要因素。

众所周知一个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绝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受益更多,我园需要一批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教师来迎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我园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轻活泼,思维活跃,热爱幼教事业,有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学历层次差距不大,基本达标。但对照《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师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锻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能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立园之本、兴园之源,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日复一日的教学加上职业的倦怠很容易使教师们变得消沉得过且过,还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技巧淡忘。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认识到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如何让教师把“要她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园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如需请假参加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不扣减工资;取得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教师每月工资有所奖励等。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守旧的教育观念,“小学化”倾向,必定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规律,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做一个能适应社会的合格教师,做个领导、家长眼中优秀的教师。

二、通过园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园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园园本培训注重以园、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园本教学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按照不同的板块设计的。主要分为理论培训、技能技巧能力培训两大板块。理论培训方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技能技巧方面:我们结合教师的基本情况拟定幼师的五大基本技能说、唱、弹、跳、画以及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培训的内容,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作用骨干教师的特长对教师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培训的原则是: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即既有组织的统一学习又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今后我们将不断深化校本培训的内容,稳步推进队伍建设。

三、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成长更快

结合教师现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园本活动,努力为教师创造成功机会,为她们搭建展示自我成功的舞台,使教师多一些获奖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荣誉,个个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进步的快乐。老师们感到:自己幼儿园有着很多的发展和进步的机会,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人在园里都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感,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结合多方资源,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

教师单纯局限于园本培训,对于她们自身专业的发展和精神需求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悬殊差距越来越大。园本培训是局限于本园内部,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园本培训会具有低水平重复的危险。园本培训要想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关键因素。比如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倡导对话交流。给教师带来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新的思考,促进教师去反思、去学习、去理解,在对话互动中,生成为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邀请教研员来学校进行教学现场指导。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我们的老师普遍觉得,教研员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教师的收获最大。所以,本学期,我们继续想邀邀请教研员来学校进行现场诊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负责教学的领导也要深入教学一线,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作为培训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发展。其次,我们将分批选派老师到省一级、市一级等优秀示范园挂职跟岗学习;为特长教师提供深造、展示机会,以点带面;走出去使教师们与外界经常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就有了学习提高的平台,就有了继续提升素质的动力和勇气,孩子在幼儿园所获取知识也将由少到多,综合能力由低到高的变化。通过培训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能更多地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使教职工能与时俱进。

幼儿的进步成长和教师的进步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叶澜教授曾经说:“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园文化,积极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幼儿园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包括师德、幼儿心理、教学技能),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师幼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各方面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高。教师能够更好地做好家园沟通、共育工作,能正确指引家长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篇7: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成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求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高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但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近20 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而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根据我国对职业的分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的来说形势是很好的,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部分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因此,教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滞后,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化水平极差。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甚微,知识水平没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未能提高,怀揣初中、高中文凭的老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可望而不可即也。

(二)专业道德潜伏着危机,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对教师专业道德而言,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是越来越高,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据我了解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

1援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有的教师事业心不足,甚至根本没有事业心,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知识贫乏,教学质量低劣,无进取意识,更不用谈敬业奉献了。

2援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较差,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援部分教师嫌弃差生,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包袱、累赘,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4援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注意自身形象,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5援少数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流于形式,有的还与领导的要求背道而驰,走马观花,不做扎实工作,明哲保身。

6援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大多数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没有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是老把式教学方法—注入式、硬灌、打题海战术,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把素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的前提下,一堂课的效果与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教师角色彻底转变了,教学观念也转变了,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我通过学习远程教育那些特级教师的讲课,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子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 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 块,分给猴乙2 块;猴丙更贪,它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 块,分给猴丙3 块。猴丙啊开心得拿了3 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兴趣盎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8: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课题是相对于省市各级规划课题而言,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是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有研究价值、需要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小课题研究是在较短时间内,教师个人(或多人)运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探索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小问题,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的研究过程或行为。

小课题研究以其小、近、实、活的基本特点。“小”体现在选题由小事、小现象、小问题人手,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及某个细节,其切口小、周期短.人员少、易操作、见效快。“近”体现在研究内容贴近教师、贴近现实、贴近工作.教师作为研究者,既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实”体现在教师基于实际、量力而行,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研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常态化研究行为。“活”体现在选题自由、方法灵活,研究行动自主、人员组合自由,时间长短皆可、成果形式多样。

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选好研究课题。“问题即课题”,要从其“价值度、可行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坚持价值度的“三看”标准:一看于“我”是否有价值,即强调“以我为本”的“属己性”;二看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即考虑研究问题的“应用性”;三看解决的是否为最突出的问题,即考虑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分出轻重缓急、选择最急待解决的问题、筛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坚持可行性的“小而精”原则:选择教师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且搞得好的题目。“搞得了”即充分考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搞得好”即选择有较多经验积累或有一定成果但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明确课题类型。在选题基础上,应将研究问孙旭梅,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教育广角题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提炼,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研究。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直接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厌学、纪律松散,考试粗心、不讲礼貌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发现解决,就会积少成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研究。当自己不满足于工作现状,基于提升自身能力,或在将某些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探索性问题。如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而只有克服课堂中诸多无效或低效的环节和行为,才能达到有效境界。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过程。三是反思性问题研究。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要一味指责,要反思教师的课堂是否具有吸弓I力:学生完不成作业,不要一味埋怨,要反思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有问题等。教师先反思自己、常反思自己,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问题呈现和解决的多样性,研究课题的类型也往往是综合的,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三)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小课题以后。应遵循科研的基本规范制定研究方案,围绕“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三方面.重点突出四个因素。一是提出研究问题。要明确选题的针对性及研究的实际意义。二是明确研究内容。要注意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三是规划研究过程。要详细规划研究的起止时间、每段时间的具体任务、分别采取的方法等。如先调查,然后反思设计,接着实践行动,最后总结反思。四是呈现研究成果。过程性成果包括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案例、调查数据等,对阶段成果要完整、有条理地进行汇总,最好以《小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选择研究方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经验总结、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

①经验总结法。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一些比较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②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历史状况的材料。③行动研究法。将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研究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或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自身专业水平。④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对象(个人或个别团体、机构)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⑤叙事研究法。用讲故事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意义性“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

(五)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方案的必要修订与调整。研究方案与实际研究一定是有差距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进入实践的层面,研究者才会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更直接地解决问题。修订调整是必须的、必要的,这个环节应该伴随研究过程的始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完善。二是广泛学习先进理论、虚心借鉴成功经验。学习教育理论、借鉴别人经验是小课题研究的捷径,任何一项研究都要有理论作指导、作支撑。把学习理论、探索实践与持续反思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才可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有实际效果。三是贯穿始终的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思维质量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唯有深入本质的思考,才可能使我们较快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它包括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期准备,过程性工作、后期跟进等原始的、详实的文本、图片、影像等资料。要注意按照及时,细致、真实、全面的原则,做好收集整理工作。五是研究效果的适时监控。大效果是小效果组成的。最终效果是过程性效果积累而来的。研究者要及时总结取得好效果的原因,随时纠正导致不良效果出现的原因,保证效果反馈渠道的'畅通、多维、多兀。

三、小课题研究的成效

有效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的平台。

(一)有利于增强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正是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切身体验的真实事件。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面对老问题、善于发现新问题,及时捕捉敏感问题。深入提炼价值问题。二是增强分析加u年第一1 1、t 一 #} 精 矧 i《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研究中,学会使用专业领域的话语系统,基本能够运用概念、定义、原理去解释和说明事件和现象,并对自身研究昕涉及的基本概念能做出初步的解释、比较和推论,同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成果做到了解有数。三是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选择案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

也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意识与能力的过程。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的洞察能力、评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小课题研究,有利于综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三种实践能力:一是教育洞察力.即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本质把握、深层次认识、理性判断的能力;二是教育评判力,即教师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问题、矛盾及症结并进行教育分析评价的能力;三是教育创新力,即教师改善教育实践及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和核心。一种新观念的形成、新思想的获得、新视角的出现、新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研究者的教育视野,提升研究者的教育趣味和教育品味。

形成评价教育实践行为的新标尺,激发创新热情,付诸变革现实的实际行动。

(三)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反思者、研究者、成功者的提升。教师实施小课题研究始于“实践的困境”,其研究过程是思维活动贯穿始终的过程,教9币通过实践一反思一行动的方式,使反思与行为实现了有效互动。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尝试改变自己工作方式,使自己逐步成为反思者。二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小课题研究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教9币实际,促使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做研究:备课是一种策略性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性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性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性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真正体现“教师即研究者”,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型”教师。三是让教师成为成功者。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逐渐学会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自我、追寻幸福,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激发对研究的热爱和创造的热情。

篇9:以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以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良好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地理组依托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以课题引领,开展教育反思和深度教研,根据每位教师学术素养和业务专长开发地理美育课程,进行项目研修,建构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地理教研组在探索研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教研组文化和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带动全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研组文化;教研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14-0047-03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既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又是日常教学活动的统筹者,更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教研组要引导教师认同学校课程文化,准确理解学科本质,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及变化,对学科课程进行改编、扩充、整合和拓展,使符合教的课程走向适合学的课程。建设以课程领导力为中心的教研组,能够从内涵上引发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层变革,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独有的教研风格。

近年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积极完善和发展教研组文化,围绕“传承”“反思”“教改”等环节开展深度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一、创建“智慧工作”文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教研组涣散懒惰的教研氛围极易影响教师,造成教研组成员普遍缺失积极性,而且不良文化具有极大的吞噬性,致使新任教师很快被其同化。简言之,教研组文化是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潜藏因素”。为此,南菁高中地理组在教研组文化建设方面瞄准三个“第一”来开展工作:

1.开发“第一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推力,内部动力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任何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调动教师的内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毅力、创新精神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为此,我们利用新课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契机,激发教师内驱力,使教研组每位成员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随时有可能被重新“洗牌”。

我校地理教研组鼓励教师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各类教学比武和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活动,让每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认可,并被广泛有效地运用,让每个成员看到自我发展的前景,迸发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和热情,催生早日成名成家的职业需求,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2.建构“第一专业”。

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品质。丰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熟练的现代教学技能,促使每位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既要立足地理学科专业,苦练基本功,提升自身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又要广泛阅读,超越学科领域,形成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第一专业”,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追求“第一品质”。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不断学习与不断反思。教师通过学习与反思,不断拓宽教育视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注重研究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积累,更要关注能力发展;不仅要考虑便于教的策略,更要考虑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的策略;不仅要聚焦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整体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育人价值。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品质”,且它能触发其他品质的生成。

新课改以来,我校一直坚持营造“豁达开朗,敢于尝试,相互学习,分工协作,全面指导,不断反思”的教研氛围。教研组成员之间民主平等,畅所欲言,敢创敢试。地理教研组形成合力,传承优良传统并不断完善,每个人都是优良传统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并充分享受“愉悦交流、智慧工作、惬意生活”的快乐。

二、坚持教育反思,打造坚实的“教学共同体”

一个优秀的教研团队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师,更需要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当前我们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团队,团队成员在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成长,形成教师与学校整体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为此,我们立足于南菁文化和教研组文化,围绕教学共同体的三要素——知识的领域、共同关注该领域的人、为有效获得该领域知识的共同实践,逐层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反思。

1.勤反思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关键。

反思贵在及时。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即时反思,具体包括课前反思、课后反思和阶段性反思。教师应养成和同行随时交流的习惯,分享课堂上的成功做法,讨论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解。通过不断地切磋和打磨,使自己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

2.活动反思是加速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我校主动搭建平台开展学术沙龙和反思交流,邀请专家深入课堂开展调研,诊断每位成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科专家、名师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积极参与大型学术论坛,开阔眼界,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新主张。此外,我校还承办了江苏省无锡市高中地理教学研讨会、江阴市课程建设教学观摩活动、“审美课堂”同课异构研究活动等,让教师在教学展示和学术交流中锤炼能力。教师在活动中丰富了教育教学方法和地理专业技能,在反思中加深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能力。

3.课题研究是深层反思的升华。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思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敦促教师去学习、思考,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引领、交流、合作、激励等作用。我们地理教研组成员先后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南菁文化与南菁人物研究”(已结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普通高中美育课程整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承担案例研究任务。持续的课题研究让教师基本掌握了“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的研究模式和“问题—话题—课题”的反思方式,极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多年的教育教学反思使我们紧抓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自主开发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源。如建立与各年级教材或课堂同步的学案、教学案例、课件和题库;利用学校地理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素材;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结合“乡愁”元素制作微视频,构建“翻转课堂”等潮流化、校本化、鄉土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教学共同体。

三、开展深度教研,在探索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课堂改变,学校就会变。”面对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南菁高中地理教研组勇于创新,紧跟教学改革步伐,围绕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核心素养,系统地规划我校地理学科课程体系。我们把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学”三个层面。努力探索教与学两者的契合点,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呈现出“高效率、高效益、高品质”的新样态。

我校地理教研组教师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亲近学生,走进课堂。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良好的教研氛围使我校地理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步入良性循环。教师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各级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不俗的成绩。

一系列的公开教学课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把关教师。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教科研活动的总结和提炼。要求教师的每篇文章在理论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逻辑性、可读性方面有所突破。我校教师先后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索引。

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其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术探讨方面的功能。今后,南菁高中地理教研组将继续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倡导“田野式”“草根化”的教研风格;继续推进极课大数据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极课作业讲义的编写工作;推进《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第2、3、4篇课程的开发实践工作;推进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和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研究工作;丰富和完善南菁高中审美课堂评价、地理学科美育元素和美感体验等研究工作。

地理教研组为我校地理教学及地理学习活动服务,营造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贡和法.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J].基础教育,(7).

[2]叶先进.深度学习:生本畅态地理教学的价值追求[J].地理教育,(10).

篇10: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摘要

密云项目实验者深深感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身,追求专业发展。因此,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项目始终以“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和“实施发展性评价”为依托,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模型和工具。

作 者: 陈丹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刊 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英文刊名: BEIJING EDUCATION 年,卷(期): 20xx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1: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摘要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传到农村,电脑、网络已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农村的教师由于环境条件和自身素质所限,在先进教学设施的运用和网络普及和使用等方面远不如城镇老师。教师专业的成长发展更是缓慢,这样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运用,让农村教师能更快地走上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村 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师结构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以济源市邵原中心校为例,在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小学,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全校老师的70%以上,即使处于镇上的两所初中和镇实验小学,中老年教师也占到40%以上,这些教师大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能独立操作计算机,不会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更不懂得信息技术。老师年龄偏大,他们以前没有进行计算机教育培训,由于年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这些中老年教师也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思想落后、年龄偏大、条件限制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障碍。

(二)知识结构 专业水平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参差不齐,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大都是民师转正,他们的学历往往是高中毕业教初中或小学,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训,他们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成为农村学校的骨干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这个群体对信息技术接触和了解很小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不愿意去摸索,不愿意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学;30岁以上的教师在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只有15%,有的学校比例会更少。他们大都是师范学校毕业,属中专文凭,这些老师在学校时,计算机教学还没有普及,接触的不多,但这些中年老师现在已在为农村学校的主力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能主动学习运用计算机教学,他们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进入农村,他们来到农村中小学,给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岗教师大都是本科毕业,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教学功底,他们却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明显不足,虽然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高,但不能很好地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现阶段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在熟悉教材,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上。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学环境

由于农村学校,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环境是相当的落后,我镇的小学有8所,其中7所在农村,这些学校多数到现在仍然是一张课桌,一支笔,教师讲课就靠一张嘴,有的学校连投影器也没有配备,条件稍好的镇上的.实验小学和两所初中,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老师办公室安装了电脑,学生有了机房,每周能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小部分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条件所限和环境影响,这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使用率不高,许多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时间处于搁置状态。

(二)校本教研和研修

近些年,教育部门提出进行校本教研,让老师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可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受条件制约,校本教研和研修的范围仅仅限于教师间相互听课,学习课程标准或者学习一些教育家的思想理念,写写读书笔记。一年中,学校只能让小部分老师到镇上或市区学校进行听课或学习。在农村的小学,是没有条件机会在网上查阅资料,不能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只能利用报刊杂志来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生活在与网络隔绝的世界里。即使一些爱钻研的青年老师,他们只能主动去听中年骨干老师的课,向骨干老师学习一些课堂经验和教学方法,不能与全省全国的名师交流学习。

(三)进修和培训

教师进修和培训是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学校,教师的进修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农村学校老师的严重缺编,老师们离职进修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老师们只好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进修。没有网络,对信息技术不熟练,是他们在培训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中小学老师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计划,可农村中小学老师来说, 他们学校没有网络,进行培训还要到10多公里的镇上学校进行学习。间陋教学条件的限制让农村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变得非常艰难。

三、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信息技术培训

眼下,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他们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年济源市组织的全市中小学老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给农村老师带来了福音,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为期30天四期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让老师们学习到如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怎么进行网络研修和网络互动。这些信息技术培训是农村老师梦寐以求的,他们在培训中那种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着培训老师们。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教学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可以上网查找自己学科教学的网站,了解先进和教学思想和详尽的教学实录,可以在网络中下载选编适合自己学生的训练习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搜集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制作音色并茂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让农村学生也体验到信息技术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校园网的建设与使用

近几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大力投资,一些农村较大规模的学校开始建成和开通校园网,校园网的使用,让学校老师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在校园网上,优秀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等丰富了农村教师教学素材,使教学课堂生动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备课随着农村信息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注重学校网络的建设,这样就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利用网络进行备课,让农村老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就能与全国知名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利用网络可以搜索中更多更详尽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师们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他们可以集中优秀老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农村老师努力赶上城市老师,也让农村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五)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运用,让老师们大胆尝试,他们努力让信息技术教学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老师们都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性。

(六)提供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济源市开展了广泛的网络交流平台。在教育局的倡导下,给广大农村提供了网络教学交流的条件,教育局相继成立了研修茶座和名师工作室。在研修茶座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写在博客上进行全市范围内交流,农村的教师终于可以与市区老师进行网络交流和沟通,教育局定期会评选出一些精华的博文,激发了老师写作积极性,在学校里老师们议论最多的是谁发的博文多,哪个老师的精华文章多,邵原花园小学是一所只有12人的老师,可学校的网络研修一点都不差,他们学校的博客群被评为“济源市教育名博”,在济源市的校本研修交流会上,教育局领导专门介绍了花园小学的经验;邵原实验小学的杨立峰校长,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学博文,是研修茶座中的“博客之星”,被济源市教育命名“济源市名师”。

针对农村的骨干老师,如何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济源市教研室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把这些骨干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轮训,让名师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全市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就与市区的名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成长。

QQ教研活动是近来兴起的一种网络教研活动,在市教研室的带领下,许多学科的教研活动实现了全市教师的交互性,约定在同一时间,把全市的语文教师集中在一起,针对教学活动的某些困惑,在线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时,没有农村老师和市区老师的区别,只有心与心的沟通。给农村老师专业化成长插上了翅膀。

(七)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现实

网络培训,在以前农村学校网络条件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建设,网络培训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学科素养培训和国家培训,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有些老师还实现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进修,完成了高学历进修,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不再是梦想。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展望

(一)建立班级网站,实现班级师生互动

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农村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力运用日臻熟练,除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外,也让信息技术运用的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网站,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教学趋势。班级网站的建立,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为师生更好地进行交流提供了平台 ,班级网站的建立,也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班级QQ群,班歌,班级活动的照片和文艺节目视频等,这是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能丰富班级管理级经验,也是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网络备课实现无纸化办公

实现无纸化办公,是近些年济源市教育局提出的网络备课的一种新的备课模式。它是在纸质教案上的一次升华,原来的手写纸质教案,许多中老年老师往往是今年搬抄去年的教案,年年相似,图劳无利。利用网络备课,就是要实现三级备课,首先是老师自己编写学科教案,不得下载,只能参考网络上的资料,第二步,同一年级的学科老师两次备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批注和修改。最后,把网络教案上交学校教研组集体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可行的优质教案。

(三)建立自己的博客圈和QQ群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向名师发展

农村老师由于环境偏僻,信息闭塞,要想更快地进行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名师的指点,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坚持撰写教学心得和读书笔记,利用网络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市区名师甚至全国名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农村老师要善于宣传自己,根据自己的学科,建立自己学科或学校的博客圈或QQ群,把自己的成熟的教学经验推广出去,让外面的名师了解自己,让全国的名师帮助进步,只有在名师的指导下,农村老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

总之,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动,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信,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会日新月异。相信会有一天,农村教师也会与市区教师一样,娴熟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让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研》 20xx年11期

提高信息素养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浦月娟

2、《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xx年07期

农村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湖北省南漳县为例 付光梅 文放

3《中国电化教育》20xx.5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张进良 何高大

篇12: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述评论文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述评论文

[摘要]专业发展学较是美国20多年来改革教师教育的产物。它是基于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大学教师教育与中小学严重脱节、教师无法形成反思性实践能力的背景建立的。从成效看,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改善教师教育质量、促进其成员专业成长、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平等共生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将影响专业发展学校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教师教育;美国;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以下称PDS)从建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力图在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把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大学教授、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提升结合起来,改造大学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提升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自创办以来,它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很多国家教育界的首肯和效仿,中国也不例外。但因有类似功能并风行一时的美国实验学校和入门学校均以失败而告终的现实,我们有必要对其背景及成效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PDS的建立、发展提供借鉴。

一、专业发展学校产生的背景

(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也急需发挥公立教育在增强其社会价值和竞争力的作用。1983年美国出台的名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 “我们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我国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超越……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被越来越严重的学生成绩平庸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正在培养的新一代美国人,既是科学盲又是技术盲。”报告列举了美国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业成绩测试中屡遭失败,学生纪律松弛,校内暴力和违法犯罪等事件连续发生等事实,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比较了日、法、德等国的相关教育情况后,研究者和公众认为教师素质不高是影响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并不充分地知道教授生活在民主社会的责任;学院和大学没有对教师教育提供始终如一的承诺;由于师资短缺,一些州通过尚有争议的短期项目来签发教师证书;大学课程不胜任培养未来教师;新教师的社会化过程强化了中小学教育现状。教师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反思性的实践能力是教师职业所具备的典型专业特质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确定教师职业的专业特质并加以有效的培养。近些年,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观念逐渐取代了那种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性人员,看作是课程知识消费者的观念。不少研究者认为反思性实践者是拥有实践理论的人。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理论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传授的知识和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影响教师日常教育实践的重要因素。虽然大部分知识基础是由大学创造的,但这些知识只有被应用于实践中,成为实践理论,才有价值。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探究、处理能力。

(三)大学教育学院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模式备受质疑

二战后,美国以大学取代独立师范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责任是源于对后者教育质量不认可。但大学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一直未得到首肯。大学教育学院、未来教师和中小学校三方彼此攻击,相互指责。中小学抱怨大学教育学院无法培养高质量、适合中小学要求的教师。未来教师抱怨他们在大学所学知识与中小学实践严重脱节,使他们无法迅速地实现由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大学则抱怨中小学拒绝接受理论的指导,致使他们潜心钻研的理论无法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大学教育学院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弊端已显露无疑。

二、专业发展学校的成效

基于以上问题,专业发展学校应运而生。其目标如下:改进教师教育;促进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孕育中小学的探究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质量。①目前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学校,它们基本是公立学校。本文从PDS是否实现了设计者预定的目标以及在目标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是否建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方面探讨它的办学成效。

(一)营造有利于师范生培养的机制,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培养

PDS模式改变了以往把教学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师范生实习就是应用大学课堂所学教育理论的模式,融入了新的思想:理解和改进教学从反思自己的经验开始,完全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的智慧是贫乏的,甚至是虚幻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专业成长的职业,能支撑教师不断专业成长的素质是责任和反思的能力。

1 形成大学教授、大学指导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密切合作的团体

PDS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脱节的状况,成立了由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教授、有相当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构成的知识互补的学习型团体,在PDS项目设计、师范生的选拔、课程的开设、师范生实习等方面有效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的实施。

大学教授作为PDS的发起人和指挥者,在项目创建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大学从事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的教授作为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是大学少数认同PDS理念并实付诸实施的人。他们主要承担与中小学沟通,指导师范生及其指导教师,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课题和开设课程。拥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代表大学具体承担与一线教师、师范生沟通和指导的任务。他们的加盟,解决了大学缺乏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局面。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教学经验、高度责任感,赞赏PDS理念,致力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在师范生实习期间,他们为师范生提供最适时的帮助,如让师范生观察自己的课堂,了解所教学生、教学大纲和课程,指导其备课、授课,引导其思考实践中的经历。他们还常常与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参与大学的课堂。师范生则作为未来教师参与团队活动。

2 以严格的选拔方式选拔一批优质的师范生

优质的生源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基础。为了造就美国未来优质教师,PDS项目对师范生选拔十分严格。一些教育学院为了挑选合格的未来教师,成立了包括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等组成招生委员会,通过审核材料和面试两个环节,了解申请者的意向和潜质。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包括学位证书、成绩单以及从事中小学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招生委员会成员对每位申请者面试,了解他们的培养前景。最后,招生委员会安排申请者与PDS的教师深入接触,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建立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这一过程花费较多,但的确招募了高素质的师范生。在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方面建立了更融洽的关系,在任务和实习场所的安排上也比传统的项目合理。

3 通过档案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能力是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PDS项目通过电子档案袋方式,有力地培养了师范生的反思能力。

所谓电子档案袋,是大学教育学院自师范生进入PDS项目之后,在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之间建立了电子平台。师范生每天在上面撰写电子日志,把自己在这一项目中的学习、观察、活动、思考、疑问等通过日记、随笔、相片等方式展示出来。指导教师随时可以登上网页阅览、指导。几年下来。电子档案袋上记录了师范生参与所有活动的相片、他对教学的思考、指导教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从中指导教师可以了解师范生知识的拓展、观念的变化、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了解该项目整体的进程、经验及问题。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一致认为,该方式从一开始就帮助师范生进入反思的氛围,并在与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中,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学会了反思。 4 更关注师范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培养

和传统模式相比,PDS培养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适应美国这个拥有多元文化的课堂。一些教育学院专门开设多元文化的课程,要求学生到相关社区开展活动,了解不同于自己文化圈的种族。不少学生到印第安部落和非裔美国人、墨西哥人、华人等集中的社区,参加民俗活动、开设针对中小学生的兴趣课,免费辅导中小学生学习。不少师范生反映,这种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种族的价值观、习俗、生活目标以及教养方式等,从而使来自中产白人家庭的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文化。

5 组织更为合理,实习时间更充足

和传统模式相比,PDS模式中师范生的实习时间更长。他们至少有一年的中小学实习经历。在实习组织上也更具优势。过去师范生跟从一名指导教师,在单一的教室实习。PDS模式中,师范生被置于整个学校中,与一个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不同领域的专业素质。这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指导教师带来的局限,使学生获得更丰富领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成长。

与大学对师范生的指导和管理不同,在PDS模式中,指导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他们对师范生的指导更有效。①正因为此,PDS教师教育质量也更高。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经PDS培养的教师在以下五个方面更具优势:反思自己实践以评价和改进教学;协同工作意识和能力更强;系统探究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具有差异意识促进教育平等。

(二)在中小学逐步建立探究文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类人员的专业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受制于教师教育者、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PDS项目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合作、探究的平台,促进了各自的专业发展。

PDS模式中,中小学教师在教师教育项目的设计、实施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参与为大学教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他们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的问题、新鲜的视角,也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提供了实验的场所。PDS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建立探究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活动把大学的理论、思想、研究规范等带给了中小学教师,促使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有研究表明:和非PDS的教师相比,PDS的教师更愿意承担诸如采用新方法、教授新内容等富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更易通过表达新思想、校本研究以及与同行、实习生、大学教师的交流,接受更多的激励,思维更加活跃;在非传统的角色中获得发展;孤独感减少,自卑感、无能力的意识减弱;改善了课堂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情感。

(三)提升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PDS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研究表明,PDS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1999年,有研究发现:在SAT测试中,PDS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学生的分数都高于非PDS的学生。两者成绩之间有11个标准差。对来自同一所初中毕业生比较发现,就读于PDS的高中生数学成绩高于就读于非PDS高中生20个标准差。PDS对学生的ACT分数也产生积极影响。另外,PDS的学生比非PDS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持续更长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更经常参与小组活动。

三、专业发展学校面临的主要困境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PDS健康发展的前提。“学校若想变革进步,就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中小学若想成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中小学若想保持高质量,就必须和教师教育院校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平等、共生是维持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目前看,大学和中小学很难建立平等共生的`合作关系。

(一)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很难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中小学和大学合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平等的关系。大学高高在上,在与中小学交往中,大学教授以专家、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忽视甚至贬斥实践。中小学教师或把大学教授视为真理的化身,过分依赖他们的理论;或因理论对实践不能直接指导就鄙视理论。要建立平等关系,关键要解决一线教师的自卑心态,通过赋权增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PDS项目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小学教师赋权增能,尽管如此,目前看来,双方依然很难建立完全平等的关系。

文化冲突是主要问题。形而上、高高在上的大学文化和形而下、流于经验的中小学文化从未建立真正的对等关系,影响伙伴关系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PDS的倡导者一直是来自大学而非中小学,是大学一些教授认识到大学教师教育因与中小学实际的割裂而失败,作为主动者积极与中小学联系。因此,大学在PDS的建立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者的地位。虽然大学教授认识到一线教师的实践价值而给予足够的尊重,但由于中小学天生的弱势地位,导致一线教师往往把大学教授视为专家,而非对话的平等伙伴。结果,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期后,中小学教师不愿意也很难在合作中贡献自己的经验、意见,更谈不上提升自身的责任。大学教授也习惯于以专家自居,对教师的一些意见采取“听而不闻”的态度。

(二)大学和中小学之间难以建立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是彼此依赖、持久合作的前提,而目标、利益一致是共生关系的基础。从以往的经验看,大学把中小学校看成应用大学理论的场所,为师范生提供练习教学技能的场所。中小学则认为大学应该对其实践直接提供帮助。在此思路下,大学和中小学彼此忽视对方的利益,不为对方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开展的PDS,表面上双方把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作为合作的总目标和基础,把提升师范生的素质、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己任。但在实践中,双方很难摆脱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合作的模式。一些大学仍把PDS作为应用大学理论、训练师范生的场所。中小学也漠视大学需求。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很多PDS仍然是停留在纸上――传统的教师教育冠以新的名称而已。

(三)大学和中小学很难做到完全的资源共享

所谓平等的合作还包括合作双方贡献自己的时间、人员、图书、设备以及思想、经验等。合作必须是全方位的,非个别人、个别部门的某些方面。目前,大学和中小学很少存在全方位的合作。无论大学和中小学内部,都存在强烈的对对方文化不认可的群体。大学内部,这种冲突体现在“纯”理论研究者与注重实践的研究者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少大学教授在追求高学术品位时,脱离了中小学实际。他们对PDS兴趣淡漠,很少参与,甚至认为PDS与他们的专业研究毫无关系。而注重实践的研究者是PDS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与“纯”学术研究型教授在价值观、学术取向和中小学教师培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分歧。他们中的多数是临床教授,他们在研究兴趣、理论思维、研究水平上,很难与研究型教授抗衡。而大学的评价体系要求教授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成果出版方面作出贡献,这显然不利于后者的生存,导致这些临床教授在大学的弱势地位,也不利于调动大学所有资源为PDS服务。在中小学内部,则存在鄙视教育理论的教师与认为理论有助于实践的教师之间的冲突。参与PDS的中小学教师也仅仅是一部分认可PDS理念的人,甚至不包括他们所在学校的校长。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调动学校所有资源。不少教师甚至得不到时间和工作量的豁免。

目前看,PDS双方的合作只是小范围,局部的。两个机构的教师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可能部分地实现时间、资金、人力、空间等资源的共享,但很难在关键性知识上实现共享。文化观念的冲突已成为PDS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只有少数信奉其理念的教师参加。美国很多PDS仍然是停留在名称上。

相关专题 教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