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reyidac8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reyidac88”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论文(共16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论文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够满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人文关怀渗透的基本发展需要,本文将以人文关怀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内涵为着手点,探究人文关怀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相应关系,以此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渗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相应的思考,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教学管理;人文关怀

做好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基本人格的塑造与思想道德上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切实落实好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针对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探究这一课题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此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思想意识的转变。

一、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人文关怀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们能够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保持思想健康,提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必须要明确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够促进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以此优化实践工作效果。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够深度认识到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无法将“个体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与“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有机结合[2],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统一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特点。怎样针对现状进行转变,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

1.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关怀可以将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载体,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渗透。因为环境是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的一个因素,所以创建一个和谐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修缮学生宿舍、加强心理咨询、扩大图书馆规模、简化事务办理流程等多种手段,促进人文环境的进一步建设,这也是服务意识转变的`另一种体现,在丰富、良好、齐全的校园环境之下,学生在享受校园设施建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于人文环境的理解度与认同感。

2.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不仅仅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里强调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沟通交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3],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指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之中,教育工作者能够最大程度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时候,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变化是极为重要的,还可以及时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在沟通中明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与帮助。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渗透中人文关怀的认同感和理解度,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3.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仅仅是制度上的改变或是教育管理理论上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促使人文关怀渗透工作得以落实,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教育实践活动来促进人文关怀的渗透。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社区的义务劳动,看望孤寡老人、召开主题班会、撰写征文等多种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隐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4],以此来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4.提升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道德规范,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此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们带来相应的影响,促进人文关怀的渗透。教育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明确相应的教育管理内容,不仅仅是在工作上给予学生帮助,如学生奖助贷勤补减等问题,同时也要在思想上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就业指导,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身独立的人格,将理论创新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灵活度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在明确这些不足以及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关怀的渗透工作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丰富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等多种手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以此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于教育行为的基本感受,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意识,在激发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工作中“全面育人”的基本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审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殷海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3]金绍荣.“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初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D].山东大学,

篇2:高校学生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探讨论文

高校学生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探讨论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体系构建;方式方法

一、人文关怀建设的内容

(一)建构人文关怀思想

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中主要的对象就是大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应该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也就是需要能够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保证高校教育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是保证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构人文关怀原则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就应该要坚持一定的方法与原则。首先,应该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科学”二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也就是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中,应该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也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态度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科学的态度来教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可以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其次,尊重自主性原则,这其中是需要“以学生为本”,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还是应该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是需要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中的问题。

二、建构人文关怀体系方法

(一)课程设置

高校中建设人文关怀体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人文关怀,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文关怀体现的方式。高校在教学中,若是想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就应该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合理的规范的来设置课程,不能够为了追求进度而重要某一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导致学习的内容不容易消化。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加入社会类的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让学生增加对于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在设置上还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设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能够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而努力。该种课程在设置上就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文关怀,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着很好的帮助。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是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是可以使得整体的教育管理达到一定的良好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是需要融入人文关怀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整体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中,若是只有教,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在教学还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共同的学习到东西。在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建设,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需要用他们最为饱满的热性来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得他们的情感之间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共鸣。

(三)营造人文关怀的气氛

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的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若是依赖于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还是需要校园的内部环境来进行营造。高校在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在高校中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是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进行的,比如说学校可以适当地举办与人文关怀有关的比赛、演讲等。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有爱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四)适当的心理疏导

在现代高校建设中,高校是越来越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新时代中,很多的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很容哟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敏感、失落等,这些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影响学生学习。高校对于该种问题要加强注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中来看,认真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上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学生心中的不安,让学生能够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参考文献:

[1]王飞.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西华师范大学,(04).

[2]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10).

[3]朱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问题研究[J].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5(04).

[4]左佳美.多校区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研究[J].南华大学,2015(05).

篇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中学化学教学一直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化学教学,来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化学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当前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益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交通、通讯、能源、材料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化学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教学中,我们也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让学生理解这些总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化学本身造成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2.发挥化学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3.结合化学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在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这样的方法就是体现了“矛盾论”思想,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着许多矛盾,其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此外,在化学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都反映了辩证法的许多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4.揭示化学规律的和谐统一,实施审美教学

实施化学审美教学,就是要结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向学生展示化学教材的结构美、化学方法的应用美、化学规律的内存美。通过揭示化学学的“真”与“美”,使广大中学生提高境界、和谐关系、陶冶心灵、开发智能、活泼气氛、增强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还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篇4: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摘要:大学作为教育的“最后一百米”,大学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重点和难点,而与之对应的教育管理在很多时候处于左右为难之中。教育管理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其执行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大学生的理念接受程度以及教育成果的高低。值得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制度不能仅仅是冷冰冰的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文关怀理念的渗入。将人文关怀理念运用于大学教育管理中,可与传统的刚性管理制度相辅相成,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教育管理;应用

在大学这样一个较为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像初、高中一般,执行严格的、一板一眼的教育管理制度,而是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变保姆式管理为启发式管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在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将人文关怀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运用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

1人文关怀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人文关怀理念,指采用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在人道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人权特性,给人以基本的心理慰藉与良好的伦理环境,并在这种氛围下为人们提供文化与精神支持的一种理念。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因为,这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在实际中,大学教育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难题,一方面要求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并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对有志于就、创业的学生进行社会适应的基本训练,此外,还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几点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而大学的教育制度也是围绕着这些目的制定的`。从大学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教育在注重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化人才的培养,而人文性关怀是培养社会化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一些院校中,教学管理某些环节刚性过强,过分强调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集中控制,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由,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入了人文关怀的大学教育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因思想不成熟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近距离体会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并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种下一颗人文关怀的种子,使他们不至于迷失于社会的滚滚红尘之中。由此可见,大学教育中必须有人文关怀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依赖于人文关怀。大学教育管理制度首先是制度,制度要求的是赏罚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切照规定来,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很容易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化进而缺乏心理层面的整体调节。举例来说,历史上一些“酷吏心态”的形成与他们长期在司法机构工作不无关系。但是上文中也可以看出,大学教育是不适用于这种条条框框的制度的,大学的制度需要体现更多的人文性,而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最后的即将定型状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要求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植入人文关怀理念。

篇5: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传统的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当代的大学教育管理应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由“管理者”变为诚心诚意的“服务者”;树立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思想,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并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广大学生既有共性的要求,同时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体现出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时,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才规律,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也是大学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主要的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期末考试大多采用闭卷的方法,过于夸大考试纪律的重要性,因此,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考试模式,将笔试、口试、综合考试等结合起来,营造轻松活泼的考试氛围,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小结

将人文关怀融入当代大学教育管理中,是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人文关怀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完成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教学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与民主化,促进大学的教学管理更加良性、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大学:人生的关键(节选)[J].心雨――健康心理人文,:4.

[2]王晓明.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12-15.

[3]李涛.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5):108-109.

[4]史华红,梁丽君“.以人为本”视域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5]张俊,张绍红.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2):232.

篇6: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教育 倾诉逆反心理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关注学生的倾诉

在许多班级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在学生身上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教师都不大给学生申辩的机会,更不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也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当学生身上发生问题后,做教师的应该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经常发火、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必须给他们诉说的权力,并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把准脉搏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思想比较复杂、考虑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诱导他说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当时的想法、产生的结果,分析通知家长的必要性。通过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我深深感到,此年龄段的学生害怕孤独,渴望与老师沟通,渴望老师的理解与信任,愿意与老师多交谈,对所信任的教师,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敞开的。

相反,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批评学生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学生因失去说话的权利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埋在心里。老师不仅失去了一次了解学生心灵世界的机会,而且学生从此也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心理。

倾听学生的诉说,充分尊重学生倾诉的权利,是一种教育艺术。这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只有面对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教师教育学生也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倾听学生诉说,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学生有了向教师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不会再施刁耍蛮了。

二、注意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人某事所产生的反感情结,作出与常理相悖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不易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渠道是施教者教育不当。目前素质教育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取人,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家长也都瞧准了升学这座“独木桥”,规定星期六、日都必须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功课做完了还要做家长买的其他学习资料。学习只能好,不能差。一旦这些“不能”被冒犯,必遭家长的打骂,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部学习机器,因而产生“我偏不给你学”的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另一原因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场所不当。现在的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假如教师批评学生的场合不对,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侵害,就会关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激怒学生,从而与教师对着干。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师生关系不协调,态度不友好,学生抵触教师。比如教师不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待好学生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对待易犯错误的学生冷若冰霜,简单粗暴,这种娇惯偏爱、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会加剧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

那么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呢?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不管你向他提什么建议,他总是喜欢跟你对着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变,因他本身具有对抗性,反面会更加强烈地喷发出来。比如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学生,容易引起教师的担忧和反感,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较多,学生就越想突破这些防线。如上课做鬼脸,对同学蛮横无理、顶撞教师,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

因此,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应首先承认和肯定,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其个性心理上的特点,有其合理性,不应一概否定。其次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将教师眼中的“大逆不道”、“恶作剧”、“我行我素”等做一个客观的分析,看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第三,教师对学生应给予理解与信任,不能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不爱学习”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学生,不给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消除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并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尝试、探索,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开放、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篇7: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胜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指出“: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自始至终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审美情趣、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视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思想观念等等。可以说,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都蕴含了人文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是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殊不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呢?

一、自然展现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精辟地表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以身示范的作用。记得曾看过一则故事: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英语教学论文 )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本真即人性教育。英文单词“humanities”指“人文”,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拉丁语,除了“人性”外,还指“文化,教养,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适合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教育”。

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如果说教师的知识能力决定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的品格和修养则影响着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在教学中发挥知识和能力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笔者曾在英国一所学校看到教室墙上的一大幅制作精美的图文画,上面有“Respectfor self; Caring for others; Optimism; Dignity;Integrity; Courtesy; Trust; Mutual respect;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这样9 个英文单词和词组,代表班级的价值观,汉语意思即为自尊、关心他人、乐观、尊严、正直、礼貌、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和理解。这些基本价值观出自于学生的共识,非常简洁的图文不仅提示了学生们如何要求自己,如何与别人相处,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人文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提出,有三个核心的教师特征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它们分别是尊重(Respect)、换位思考(Empathy)、真实(Authenticity)。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这些并非易事。笔者在听课调研时经常看到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例如,有的教师提问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听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是“半听”(half listening),更多的时候是按备课时的预设演示教学过程,常常忽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如何在课堂上体现罗杰斯的这三个核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反思,要思考课堂教学如何以生为本,如何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如何让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组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教材选材涉及中外历史、人物、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饮食健康等,几乎涵盖了课标要求的24 个话题。有些话题反复出现,如涉及人物的话题,人教版高中英语的必修1 至必修5 就有以下单元:

B1 Unit 5 Nelson Mandela――amodern hero

Topics: The qualities of a great

person; The lives of some great peopleB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Topics: Great women and theirachievements

B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Topics: Important people, history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e

B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Topics: How to organize scientificresearch; Contributions of scientists

这些话题都是有关伟人、名人、成功人士和有贡献的人,揭示的主题又各有侧重,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发掘其中的人文思想。

四、巧妙设计教学,得体渗透情感

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可以巧妙设计,将人文思想恰如其分地渗透于语言学习之中。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B2 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 的阅读课文“How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时,抓住文章的关键词“help”,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鉴文章,并逐渐达成如下共识:1.Wildlife needs helpfrom human beings. 2. Some wildlife isbeing helped. 3. Wildlife can helpeach other. 4. In some way, humanbeings need help from wildlife. 教师设计活动时,巧妙地挖掘和运用了情感这条暗线,读中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文本信息,把Daisy 如何帮助野生生物的情感线索通过动词(或词组)“longed;cried;

burst into laughter;smiled”分别揭示出其情感变化,即eager;sad / upset;relieved;

cheerful,不仅注重了表层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做深层分析。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No rainforest, no animals,no drugs”句式写标语。学生将写在心形纸上的标语粘贴在黑板上。由于引导得当,学生思维活跃,佳句如潮,如“Nomercy, no wildlife protection.”这些既朗朗上口又凸显主题的口号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也令观摩教师赞叹不已。

还有的教师善于运用各种媒体和资源,使原本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有位教师在执教Book 2 Unit 1Cultural relics 的定语从句时,运用小诗“What is a friend?”引入,采取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一首以朋友为主题的英文小诗,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定语从句”。活动设计,层层推进,有讲有练,讲练结合,语法学习不仅不枯燥,还充满了诗意……

情感渗透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行性,还要提高有效性。教师不宜过度挖掘,牵强引申,应将人文思想、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渗透于语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五、适当补充鲜活有趣的教学资源

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感强的语言材料、音频、视频、报刊杂志等都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每周一课时的“欣赏类”及“语言知识与技能类”的选修课,既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有的学校开设了“圣经简介”“希腊神话”“Green power Project”等选修课,还有的学校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阅读是获取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学养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目标要求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23 万字以上,八级目标要求30 万字以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读经典书籍,或在班级中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名称推荐给大家共同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名言警句等。

六、积极拓展学生交流展示的渠道

学校或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如,有的学校举办英语节,让学生展示才艺;有的教师坚持让学生做DutyReport; 有的举办口语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有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Book Sale; 还有的开展写作活动,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学校展示栏或班级展示栏中。展示交流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推荐使用的好办法。

新课程改革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让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渗透的人文气息启迪学生心智、完善我们的人生吧。

篇8: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论文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论文

一、渗透物理发展史,启发思考

物理学几千年的发展史,集合了中西方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他们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老师在授课时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可以让他们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试验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领悟到追求真理时所应该具备的坚持不懈、不怕失败的科研精神,这远比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比如,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逐步向同学们介绍它的理论发展过程:“起初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由物体的重量决定的,作为当时的科学权威,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奉为真理,但后来伽利略勇敢地站了出来,驳斥了伟人的观点,经过不断的分析与改变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最终设计出理想实验证明了,物体自由下落时与物理重量无关……”转而提出问题,“说不定我们现在所学的,所信以为真的物理真理也有错误,你是否能敢于以一种批判、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它?你是否敢站出来质疑权威?”通过名人史事来启发学生去思考,不仅仅是思考物理问题,还有他们面对权威的心,以此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用科学发明史培养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

自古以来,中国科学家也为世界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果.教师在授课时讲到相关章节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这些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树立他们不断创新的自信心.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回音壁、石拱桥,现代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邓稼先、三钱的事迹等等,都标志了我国长期以来在科学事业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为了创造更加和谐、友爱的社会,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比如讲“噪声”时,通过了解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及减弱的三个途径后,可以询问学生生活中降低噪声的方法有哪些?在什么场合应该尽量减少噪声?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懂得为他人思考;在“电流和电路”的教学中,可以强调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再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电,节省能源,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付诸实践,培养他们节约环保的意识.我们要挖掘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从认知发展水平实施教学策略,充分理解学生,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方面体现的双重价值.初中物理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生活素质的提高.

四、从实验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常常需要分小组一起做实验,或是通过实验探究真理,或是通过实验检验真理,往往都需要学生团结合作,一同努力.合作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互帮互助,更是学生们情感、意见的交流,互相间智慧的碰撞.独立思考或许困难,但大家共同的努力往往解决问题就很快了.所以,教师要多多给予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倾听并指导他们如何探究,增强他们上课的兴趣.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认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仔细观察现象.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验,并相互交流.我们不只是更换了验证实验的执行者,而是将物理实验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注意强化实验的验证作用同时,重视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初中物理是第一次系统地带领学生进入科学世界,探讨研究生活中抽象的物理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实验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与道德修养,提高他们走出学校后能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新课标下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篇9: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不仅仅传播语言知识与培育学生技能,更承载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渗透文化意识的综合功能。然而,放眼当今英语教学课堂,应试教育的思潮依然大肆充斥课堂,本应透着浓浓人文魅力的语言工具变成枯燥的机器零件,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深感枯燥无味。如何感悟,渗透,落实课标,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包括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素质、使用多媒体、设置逼真的语言情境、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等。不过,有一点虽探讨得较多可在平时的英语课堂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那就是人文关怀的渗透与培养。

[关键字]: 英语 课堂 人文关怀 渗透

前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特别是英语,它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其中情感这个因素尤为关键,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功能。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教授Krashen曾指出,学习外语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输入问题,二是解除心理障碍问题。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关注学生情感于一体?这是新时期英语学科要求下摆在广大英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人文关怀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尊重、关注和提升,它关心的是一个人安全感的保证、自信心的获得、自尊感的养护、幸福感的体验、成就感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它对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而学生是否参与和合作,这不仅仅是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品质来决定。许多教师把学生仅仅看是知识的接受体和技能的操作者,希望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技能训练得越熟练越好。现实的情况是,教师用心良苦,学生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不仅学生质量不高,而且厌学情绪相当普遍。这种状况值得广大教师对以往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所有教师都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存储知识和技能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丰富而敏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更是达成其它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又称课堂气氛,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时空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以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是民主平等、愉悦宽松、探究创新的课堂,是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放在中心位置的课堂,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不断健全学生人格的课堂。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前提。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随处可见人文教育的火花。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平等的,教师不仅仅以导师的身份出现,更多的是以学生的朋友、伙伴、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融合,心灵在贴近。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开放的,它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得到的不只是知识,提高的不只是能力,而是更多的思索、发现和顿悟;师生在交流中激活的是思维、放飞的是想象、发掘的是潜能、点燃的是激情。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温暖的,学生得到的是老师真心的呵护、真切的关怀、真诚的赞赏。我们听到更多的.是“Let’s do it together”、“You can do it”、“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 opinions with us”、“Don’t worry. Try again!..”等等话语。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位学生抬起头来面对学习。

2、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关键。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是主人,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恰如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会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创设人人参与的氛围,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的没一个环节中都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允许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对自己、伙伴的学习机教师的教学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二)  对英语教材人文内涵的挖掘

我们的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每个单元所选编的一篇篇美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范本,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范本,包括人性的激情、人品的精华、人类的亲疏、人情的意蕴、人生的价值。所以,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有人格魅力的“人”。Book1 Unit5中的Nelson Mandela,把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Book2 Unit4中的Daisy尽自己所能地去保护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

――有文化色彩的“事”。The Olympic Games 这个单元讲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展示了各国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 Body Language 呈现的是各国生动有趣肢体语言及其文化差异;a Taste of English Human 让我们在为英语的幽默捧腹大笑的同时感受英语文化的多彩……

――有文化内涵的“景”。the United Kingdom 带我们浏览了美国各具特色的美景;Canada 又让我们领会了别样的北美风情。

――有哲学启蒙的“理”。Wildlife Protection 告诉我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必须保护他们”;Healthy Eating 让我们了解健康的饮食和健康地生活;the Power of Nature 让我们感受自然的力量等等。

由此可见,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培养审美情趣上对学生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其中饱含的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实现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贴近人的生活。

(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袁正光教授(曾任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在北大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题,给北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指出,观念与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科学观念的核心就是尊重规律;人文观念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进行塑造。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 “wonderful!” “OK!” “You are clever!”等话语肯定和激励学生之外,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奇思妙想问题或回答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实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尚待成熟,因此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意志还非常脆弱,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激励性的评价。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关于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尽量较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的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文化的内涵。

(四)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传授关系,而是教师人格和学生人格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不仅影响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习惯、情致、审美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学生期待的一样,要不断的学习进步,提高人文素养。要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好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 让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主义关怀,奏响人文主义的美妙旋律!

【参考文献】

1. 金兴海.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C]. 学校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155-159.

2. 周弘. 赏识教育丛书[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 4.

3.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0.

篇10:人文关怀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探讨论文

人文关怀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贯穿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将浅谈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教师;学生

教育管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采用教学管理方法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发挥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所有资源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工作,教学管理的三大要素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这三大要素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1]。本文将简单介绍人文关怀的内涵,并从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采用科学教学法等五个方面来探索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人文关怀有进一步的发展,主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2]。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所谓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心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来自学习、社交、就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工作人员应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塑造健康的心理。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来自学习、社交、就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很大,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时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像“阳光心理建设”、“感恩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等。

(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执行管理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工作原理,主动关心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来感化学生。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塑造人文主义精神,必须为学生营造的.和谐校园文化,用优秀文化来影响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标语和各种文化活动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编制校园标语时,教师应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填写校园文化标语的活动,运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标语来激励学生,教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在图书馆填写这样的标语:“生活不是一个梦,是由我们自己托起的一片晴空;人生是一次庄严而神圣的旅行,路上会遇到许多考题,相信你一如既往,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教室里可以写创造集体精神的标语,像“热爱文明班集体,集体给予你力量与进去的方向”。另外,教师应通过帮助学生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的方式来建立学生文化团体,引导学生创造特色校园文化。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控能力,教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加强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五)采用科学教学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需要推动科学教学,结合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3]。教学管理工作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全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则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贯穿人文关怀,处理好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4]。管理工作人员应注意结合人文精神,挖掘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文化性、创新性和教育性,其中,服务性主要是指管理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要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服务根本;发挥管理工作的文化性是要求在工作中融入人文理念和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是指管理工作人员要结合创新理念和人文精神,将教育管理工作打造成充满人文主义和创新性的组织活动;教育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旨,管理工作人员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此外,要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内涵,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人文理念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采用教学管理方法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发挥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所有资源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采用科学教学法来全面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亚春.语音.校本教学管理与行政教学管理的互动整合[J].教学理论与实践,(12:1)

[2]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0:1)

[3]游力.论“商品――货币――资本”与“反讽――恐惧――绝望”的逻辑一致性――基于人本主义异化观的视角[J].学术论坛,(7:2)

[4]朱丽丽.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4(31:3)

篇11: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第一,高校管理的对象是思想观念等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对他们不能用普通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只有将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管理工作中,给学生以广阔的生活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通过教师科学高效的引导管理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管理大学生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从而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健康发展。第二,将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内在要求。它改善了对学生进行机械教学管理和“课本式”人文教育的双重弊病,通过将二者结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尊重包容、理解的品质,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最终培养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人文意识。第三,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应该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机械工作,而应该是在一种积极自由的的环境中,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教师与学生和谐互通的状态,在不压抑同学的同时释放学生的特色光彩。

2目前人文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体现还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当中,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老师地位的体现从而没能调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这些都使得学生们觉得政治是一种无味、单调的课程,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整个高校学生管理中贯穿始终的仍旧是限制和禁止,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们自我个性展现的机会,使同学们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造成高校管理工作的困难开展;最后,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高校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生,而目前的高效管理体系却将有序性放在了管理工作的首位。

篇12: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固定的习惯,依据学校制定出来的明确的规定限制学生行为活动,逐渐促进学生固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此过程中作为规则的执行者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进行监督规范。这种过时的机械式的管理模式完全背离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要求,压制了学生的活力,因而必须以全新的方式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去。

3.1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

要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首先就要摒弃旧的教学管理思维,将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来指导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认清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个问题和关键,然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具体全面的工作开展。过去那种形式上的“学生为本”并未深入到教学管理者的内心深处,而想要摒弃过去那种机械式的人才管理方式就必须要切合实际的吸收这种观念,然后落到实处的认真实施下去。与此同时,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切实做到提供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生活和思维空间,使得高校管理工作依据学生的个性特色随机应变,在引导中管理学生,增强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在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淡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出学生自律、自尊的良好习惯。

3.2制定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待人、包容理解是人文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高校管理规则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教育,使管理不再是机械式的约束与限制,而是在充满自由色彩的同时使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认同和接受这种管理体系。而学生一旦不再抵触这种管理体系,就会主动去响应管理工作,以前那种学生违反管理规定的现象就不再会经常发生。另一方面,自由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还能减少因为违反管理条例而处罚学生时,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生理受到影响的案例的发生。

3.3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深入人文教育在管理中的渗透

很多高校注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管理中渗透人文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还能够使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的更加顺利。高效的校园文化形式千姿百态,它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度。而人文特性是物质文化的必要因素,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时可以将人文理念贯穿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

4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得出,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效学生管理中,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内容,是兼顾有效管理和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贯穿于高效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广阔的环境中自由发展,最终在学到尊重、理解、包容的品种后迈向社会。

篇13:略谈人文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略谈人文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

作 者:李娜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教育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关怀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门词汇。而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界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现状,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如何加强人文关怀,以及实施人文关怀在现阶段遇到的阻力,可看出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必不可少。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予的关心、爱护、尊重”。而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它不仅仅只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在健全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为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促成自身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人文关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随着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要,人文关怀的树立与培养已经被逐渐提到议程上来。

因此,笔者以在大学本科阶段,接受公共英语通识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现状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拟从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来进行分析。

(一)教育者的人文缺失

教育中蕴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将英语学科的人文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没有意识到在专业领域中贯彻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能力上,无法跳出书本,以人文线索宏观把握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则不能主动与“人”相联系。

其实教师不仅在课堂中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在课后也应延续人文关怀,常与学生谈心。只有在课堂外慢慢培养起来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基础,才能有助于课堂上的情感教学。

(二)教育中介淡化人文关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育中介缺乏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教学材料重功利,忽视人文精神熏陶。课程改革虽然已使学科内容不断升级完善,但仍然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缺乏内在联系。有的课后练习偏应试,设计理念较为陈旧。笔者在和学生交流后,发现有人明确表示课文内容没有吸引力,希望能多了解国外的文化风俗习惯,学习一些生动有趣,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英语文学作品。可见教材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其二,教学方式机械死板,漠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内省。许多英语课堂似乎仍然延续了初等教育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正如梁世敏所说,“当前的大学教育将‘制器’与‘育人’相割裂,而忽视人的感情、个性、思想”。某些英语教师依旧一贯延续高中时理论知识本位的教学内容,刻板地重复语法和词汇,或是为了“活跃”而“活跃”,生搬硬套地将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带入课堂,毫不理会其正真效果。

(三)受教育者人文意识模糊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没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更别说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这门语言融汇贯通了。许多学生对待英语还是唯考试论,极具功利性,不知道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也能帮助他们提升语感,培养英语思维,了解英美国家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若干原因

那么,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何在呢?笔者将从外部环境和个体主观感受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客观外部环境的感染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相对于初高中课堂较为开放自由,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唯学科化”倾向,将理论知识以及学科背景和文化背景肢解开来了。教师倾向于将知识“倒”给学生,而不是注重让学生更加流畅地运用和理解这门语言。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英语证书考试中旗开得胜,却常常栽在英语面试和口语上的原因。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学习了十多年英语,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正确表达出来。

(二)个体主观的认知偏差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进入大学前,英语一直是主课,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英语似乎没有专业课来得重要。在“60分万岁”的驱使下,学习态度远不如前,自然无法积极配合教师,更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这里的关心指的是教师对与学生互动情况的反馈,以及帮助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热爱。用覃建巧的话来说,我们应从“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转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可是有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对学生深层次的教育。此外,课后缺乏有效监管,下课铃响,学生和老师都各奔东西。走班制对教师来说有了更大的'弹性时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即教师下课走人,很少与学生联络感情。那么,我们说的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就更是无从说起了。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我们在学校中所感受到的一些人文关怀,仅仅是外在表现为人文知识层面,而未能内在转化为人文精神。由此,加强英语教学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真正抵及人之内心深处,把人文知识内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一)改变观念,以人为本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改变传统观念。学生应激发自己感受语言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内容。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超额阅读,甚至以作文的方式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另外,可适当增设一些英语专业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如英美文学欣赏、英美文化概况等文化教育类的课程,从其他方面补充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能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有选择地上完四册《大学英语》,再在第四个学期开设文化教育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也能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再者,也要为学生在课后和老师交流创造机会,开设办公时间(office hour),让学生不管是有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生活心理上的问题,都能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二)善用环境,烘托氛围

相比中学校园在升学压力下学习气氛较为压抑紧张,大学校园的氛围相对轻松民主,校园的大环境以及学术氛围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校每年举行英语演讲、朗诵等比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英语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困难

教育界对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已经达成共识,但许多建议美则美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这和大学英语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笔者拟从教育体制和教师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体制制约

我国高校从起开始持续扩招,与此同时,师资力量却没能同步跟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公共课大班教学普遍化。而事实上语言教学理想的班型应为20人左右,至多不要超过30人。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秩序,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细致地研究针对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案,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另外,中国学生长期被较为刻板的教育体制约束,即使教师尝试用其他教学法,却往往得不到学生很好的配合。学生们希望习得语言交际能力,可一旦给他们机会练习,又不愿开口。

此外,我国各高校的科研要求都比较高,使得教师压力重重。老师的精力有限,如还要在撰写论文上花费大量时间,怎么能挪出足够的精力深思教学上的人文关怀改革呢?

(二)教师观念陈旧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期,在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由于长期教授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必须对其进行再培训。无论是个人的再深造,还是集体进修,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需要学校予以支持,也需要教师自身予以重视。遗憾的是,由于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学校对其投入远没有专业课多,我国有的院校甚至已经取消了大学英语教学部。与此同时,老师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渐渐荒废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五、结语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又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更为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则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探索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充满了“人文性”,才能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世敏。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J]。青年学研究,,(3)。

[2]覃建巧。论人文视角下的外语教师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

[3]朱冬梅。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探析[J]。世纪桥,2008,(9)。

篇15: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和自由观。

“人文教育”是1995年以后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用“科学”来标志、来框定、来模塑教育,认定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精确、客观的评述,在教育研究上,以实证、定量、可控、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最佳的研究范式,数据与模型俨然成了衡量教育领域的标准。教育领域由此迅速功利化,科学学科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则弱化,“育人”的教育成了单纯的职业教育、分数教育,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力图用它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 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 ,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 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 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 ,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 ,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 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4]姚冬芬.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5]朱自清.文学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篇16: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科收治的患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与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在给予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及为患儿营造和谐、关怀及舒适环境后的满意度为97.50%,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依从率为93.75%,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1.25%,依从率78.7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1.25%,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儿住院期间,为患儿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提供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注重交往礼仪,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儿科;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应用效果

儿科患儿作为医院中较为特殊的科室,由于患儿自身认识和理解的不足,以及性格等特征,再加上大多数患儿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在临床治疗中往往不愿配合治疗,加大了临床护理的难度。就此,医院针对儿科患儿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护理措施,笔者就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80例患儿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患儿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2±1.7)岁,病程为2~21d,平均病程为(7.6±2.2)d;对照组患儿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6±1.5)岁,病程为3~21d,平均病程为(7.3±2.1)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人文关怀护理。(1)医院针对儿科患者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病情等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文关怀计划,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关怀的相关培训和考核,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实践检验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护理水平,使每一个儿科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我们的人文关怀[1]。(2)为儿童患儿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首先我们针对儿童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病房和走廊进行一些设计和规划,在除了保证病房基本的通风条件、温度、采光等因素,同时我们将地板换成防滑地板,在走廊和室内墙壁上挂卡通人物或自然风景,也可以张贴一些汉字、拼音和数学题,让儿童感到舒适的.同时,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在病房内安装电视和VCD播放动画片和儿童歌曲,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同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时应做到动作轻柔、举止文雅、轻声细语,和患儿进行交谈时应保持微笑,重温的尊重患儿、关心患儿,使家属和患儿感受到医院人情化和人性化的关怀[2]。(3)实施人文关怀不仅仅要做好基础护理,还要根据儿童自身的提点,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服务,如将患儿的病床设计成安全床,避免患儿坠床,病房内阳台设计方便晾晒衣服和尿布的晒台,以及一次性药勺、纸杯、吸管、奶瓶、玩具、尿不湿、绘画纸、水彩笔等[3]。(4)护理人员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扮演着朋友、老师、姐姐、母亲等多重角色,护理人员在与患儿的交通中不仅要做到耐心、细心、关心、热情、亲切送、主动帮等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要根据患儿自身的特点进行一些特殊的沟通,如对患儿搂抱、抚摸,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应经常抚摸其后背、头部等部位缓解患儿的“皮肤饥渴感”[4]。在指导患儿用药时,我们在给患儿介绍疾病的防治、用药数量、饮食及体育锻炼时,可采用口头奖励或实物奖励的方法,如多用小男子汉、小公主等称呼,多用鼓励和赞美的词语满足儿童的虚荣心。在患儿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可以采用给患儿讲故事、讲笑话、猜谜语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研究组患儿在给予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及为患儿营造和谐、关怀及舒适环境后的满意度为97.50%,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依从率为93.75%,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1.25%,依从率78.7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1.25%,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文关怀是指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5]。在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要求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自身权益、满足患者需求、尊重患者人格的同时,给与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关注[6-7]。随着人文关怀不断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在儿科护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本研究中,对研究组80例儿童实施人文化关怀护理后的满意度和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依从率分别为97.50%、93.75%,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81.25%、78.75%,且在护理期间的护患纠纷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的11.25%。综上所述,对儿科患儿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和依从率,同时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8]。

参考文献

[1]张锦秀.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3):169-170.

[2]李光秀.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624-625.

[3]柳鑫丽,袁琼英.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252-253.

[4]金静波.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355.

[5]刘义兰,杨雪娇,胡德英,等.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2):1500-1505.

[6]曾丽娟.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6-87.

[7]王小霞.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138-139.

[8]熊梦姝.刍议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