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XX

绿色茶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XX

【简介】感谢网友“绿色茶庄”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共1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一、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加强审题、推理、判断等训练,使思维具有独立性,注重变化,一题多解,联系实际的训练使思维具有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学习中,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经过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解答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判断数学问题,不受老师或是别人暗示的影响,也不因其他因素放弃自己的看法;大胆地提出问题和提出假设,发现规律,发表创造性的意见。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培养是指,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呢?第一,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平等中的首席,就要给予思考问题及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二,创设质疑情境,揭示问题矛盾,鼓励学生勤思、勇问,引导学生善思、创解。第三,引导学生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满足他们思维方面的精神需要,提高思维品质,增强数学文化素养。第四,经常使学生看到自己思维收获的成果,使他们感到思维是一种乐趣,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让学生具有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思路有两种:一是直观知识,它清清楚楚地写在书本里,是形象具体的东西;二是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它是隐藏在知识系统中的,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只有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就能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就能从宏观上把握理解教材,进而有效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艺术地、有效地设计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提高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领悟数学思想,并能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三、增强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和经验,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用我们老师的经验去衡量学生怎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多都是要探索的未知。在学生的学习之旅中,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灵活运用,巧妙利用所谓的“错误”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应当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巧妙而有效地运用,让学生自己找问题,从中寻找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往往会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也必将得到提高。

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文化与知识体系相比,数学文化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数学知识是教学的第一步,基本的,我们还要上到更高的层次,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精神,有了系统的数学思想,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并把学到的技能用于实践,比如生活、工作中。数学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在数学教学中是个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想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宏观上从数学的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并用数学的方法和技能去解决。而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须初步培养,潜移默化。平时,可以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多积累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学资料,根据自己得生活经验改编成一道道数学题积累起来、制作数学小报或是根据生活情境自编应用题、计算题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生活中的小知识进行简单归纳、整理,能进行思路清晰的思考,,逐渐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不是一日就能达到的,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篇2: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中学数学素养的衔接教育。以此关键要素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即以中学数学教学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发展,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提升反向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教学;互促

一、前言

1959年,英国Crowther首次提出“读写素养”相对应的概念用词———“数学素养”。近年来,“数学素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定义更加明确,即“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范畴,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知特征”[1]。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者认为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深受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中学教育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基础教育,而数学又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的数学素养的获得,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同时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广大数学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问题分析

在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驱使下,目前对大学生培养的层次、规模和创新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趋势,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为重数学素养培养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死记和简单套用,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育要进行教育目的调整,由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逐步向注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深入挖掘,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部分高等院校数学课时偏少,数学素养培养缺失。由于课时偏少,为了不影响教学计划和进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尽量压缩数学定义讲解、定理证明推导的时间,有些甚至直接给出某些定理的结论、公式,再简单地讲解几个套用定理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定理的结论。这种不注重理解只强调解题的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了数学精神,抹杀了数学内涵,而且淡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中学数学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部分大学生受中学数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学数学学习仍定位于“应试化”学习,剥离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工作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思考。这种狭隘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忽略了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使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因此,注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3.数学素养培养研究不到位,指导理论、方法模式亟待挖掘。目前,中学教师及部分高等院校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研究。一方面,导致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使教学缺乏数学文化氛围,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数学思维狭隘,无法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视野。

三、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双基互促”教学模式研究

如前所述,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如何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一直是中外数学教育者教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因为中学数学教育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在深入挖掘大学生数学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双基”一方面是指高等院校中面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指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双基———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诉求为基点的中学数学教学

在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在中学已经具备较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推理能力强,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善于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能够找出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及关键所在,理解新知识比较透彻。相反,不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单一,不懂逻辑推理,接受新知识困难较大,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这充分说明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要想更进一步,必须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目前大学数学素养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重视抽象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定义、定理和方法的演变而来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3]。与中学数学联系紧密,但与中学数学相比,其内容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注重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应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重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侧重于数学定义的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理过程更强调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学习用敏锐的数学目光和数学意识去看待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多独立思考,进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加工工作,迅速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3.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但目前相关调研表明我国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应对此有所侧重,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引导学生构筑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讲解“函数图像”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探求足球,排球等在空中的运动轨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用了教材而且能使学生深化对数学定义,方法的理解,逐步意识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

(二)双基———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的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已经为大学数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深化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大学数学教育要更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数学建模中,其具体流程可以划分为假设、推理,求解,检验。而在每一步的操作中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即应用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某项新产品开发出来,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最大的需求量是多少,预期的销量会怎样,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生产量如何确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将这一实际问题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在一起,分析其需求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制定出合理的生产方案。而在这一方案的解决过程中,数学模型以其独特的视角能够预见未知的经济形势,正是其“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通过数学建模的锻炼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2.要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要从培养理性思维方式方面,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这才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发掘数学中隐含的理念及其内在的美感。例如,“走出来的数学文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其解决并抽象为“一笔画”问题[4]。在这一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抓住数学问题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美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理性思维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着重交叉学科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数学牢牢占据着基础的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融合,交叉,形成具有活力的交叉学科,诸如金融数学、生物数学及环境数学等。高校教师应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切入点,将错综复杂的客观现实和数学合理的贯通起来,形成严谨清晰的数学表达,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意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四、小结

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奠基石,而大学数学素养培养是中学数学素养培养的深入和提升。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如何形成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良好互动,使其有机完美的衔接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全民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传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6):14-16.

[2]朱德全.数学素养构成要素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5):49-51.

[3]赵乃虎,高书敏.对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62-64.

[4]尹洪波.大学数学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12):115-116.

[5]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数学大学,(10):4-8.

[6]徐志宏,冉宪文,汤文辉.新兴交叉学科背景下计算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10):77-79.

[7]万秀兰,尹向毅.美国高校交叉学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12):20-25.

[8]朱长江.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11):17-19.

篇3: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读后感

钟政营丨文

闲暇之余,捧着朱德江老师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一书,觉得这本书是案例式、讲座式教育专著,这本书从何谓数学素养?谈到21世纪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今后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还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升素养。

或许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或许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思考:

1、数学素养是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数学素养是在面对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数学素养是自觉学习的思维体现,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

篇4: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读后感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正在实现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数学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现代人对数学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层面,而更多的是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养。现在的小学生再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正是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用数学素养的教学理念陶冶他们、启迪他们、充实他们,促使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公民素质,是数学教育最主要的宗旨。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

何谓数学素养?通俗说,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五个部分。它的培养可以学生普通生活常识为起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探究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时,遇到一列数,11、13、15、17、19、21、23、( )、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前面一个数加2就等于后面一个数。( )里填23.讲到这里这个题目做完了,但我并没有让孩子停住思维的脚步,而是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请学生给这一列数来取名,并引导学生:像这样,一些数排成一列,我们给它取个名,两个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数排,有的说数列。我告诉孩子们数学家统一叫他们数列。和数学家想到一块去了,孩子们非常高兴。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这个数列的特点: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总是多2.用数学语言说是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那像这样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数列,给它取个名,叫什么数列呢?要求孩子们在数列前面加两个字。有的说是相邻数列,有的说是相等数列,有的说是差等数列,我再适时引导:差等两个字对了,但不是这么说的。孩子们马上说等差。我祝贺他们说对了,像这样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样一来,需要在中学才接触和学习的数学专业知识“等差数列”,我在小学一年级就向孩子们渗透了。同时渗透了对于典型规律进行归纳并命名的方法。()接下来,我又利用学生尝试计算这一列数的和的过程,向学生渗透了“高斯算法”和“小数配大数”的方法,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方法的妙用。同样的,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逆推法”、“还原法”、“假设法”、“观察比较法”,“判断推理”、“等量代换”、“对应思想”、“有序思考”、“带着符号搬家”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知识层面提高了,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轻松多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建立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

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例如在第六册的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

☆+☆+☆+△+△=54       ☆=(      )

☆+☆+△+△+△=56       △=(      )

这道题相当于二元一次方程,虽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去观察、比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以后,结果就多了2,说明一个△比一个☆多2,得到△=☆+2,再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相等的量☆+2,从而可以先求出一个☆表示10,再求出一个△表示12.这样,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渗透了“观察比较法” 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再如,每次教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试想一想”、“试做一做”、“试画一画”、“试……”,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意志和精神。

探究性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特别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试、好比、好胜的心理原理,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从小就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三)、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俄罗斯著名教育家A・A・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包括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求学生对操作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而描述时又把外部的物质操作转换为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并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这时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既较容易地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从中获得了知识的内涵,这样自然的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得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篇5:小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重要的课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应该是一句口号, 更应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当中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体育素养; 培养策略;

1、现阶段小学生体育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 物质与经济共同发展, 很多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丰裕, 精神安逸的环境之下。但是, 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报道, 某学生在军训中不能承受训练压力, 军姿站立10分钟之后晕倒。这些报道深深的反映着现实, 也刺激了家长、学校和社会。学生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 掌握的知识能力越来越好, 但是身体素质却在下降。我们不禁要反思,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障孩子, 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 完成身体素质的增强。体育早已经进入了中高考, 但是不能让孩子为了提高成绩才进行体育活动的练习。要为了增加自身的体育素养, 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来学习体育。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呢?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2.1 教师加强教育, 增加小学生对于体育素养的认识

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体育素养, 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基本的讲解。体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体育知识, 体育意识, 体育行为, 体育水平, 体育技能。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一时很难接受这么理论系统化的知识, 教师需要进行有趣生动的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基本运动技能的讲解, 基本运动的技能就是具体的体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精彩的体育运动瞬间, 借助这些经典的画面, 完成基本赛制的一些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要知道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彩瞬间是非常吸引注意力的。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方面, 教师就需要多下功夫, 因为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持续性的, 是需要逐渐建立的。只有,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体育活动意识, 才能增加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 最终实现体育行为的增加, 体育水平的提高, 以及体育技能的增强。

2.2 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

我们很容易发现,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更喜欢安静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 这种情况在小女生身上有更多的体现。体育课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运动并不感兴趣。传统的体育课, 要求学生跑步热身, 然后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 学生按照教师的做法进行练习, 下课之前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考核。下节课学习的又是一些新的内容, 小学生很快就忘掉了学习到的基本动作, 这样就不会有体育技能的提升。教师应该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 就能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致。小学生一旦有了上体育课的兴致, 就能改变学习体育的态度。比如说, 教师可以安排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培养他们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在立定跳远时,平时谁跳的远谁总是能拿第一, 但是组成一个小组之后, 跳远比较好的学生就有了压力, 为了能拿到比较好的成绩, 他们就需要帮助平时跳远比较差的学生, 教给他们一些相应的练习技巧, 怎样才能跳的更远, 跳的更省力。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更容易实现整个集体的进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 比如:两个班级进行拔河比赛, 往返跑比赛。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比赛的激烈性, 很多的小学生一听到比赛就热血沸腾, 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技巧, 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体育课程跟所有的课程一致, 都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教学方案的, 教学形式也不会是特别单一, 只要用心肯挖掘, 就能有所实现。

2.3 增加体育活动时间, 让小学生得到基本的锻炼

操场上会写着很多鼓励学生进行运动的话语, “每天运动一小时, 健康生活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是小学生一天的运动时间多半是低于一个小时的,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运动, 另外的原因就是作业压力的增大。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的书包都非常的沉, 很多时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二点。所以, 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真正的实现减负, 增加他们运动的时间。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的好, 利用大课间的20分钟来完成广播体操的练习, 放学之前进行20分钟的跑操训练。不要小看每一个小的20分钟, 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不管学生是安静还是淘气, 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喜欢玩耍的, 教师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外玩耍的时间也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锻炼的。学校需要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 适当的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开辟出乒乓球场, 羽毛球场, 篮球场, 足球场, 这些场地一开放, 就能发现众多的小学生都是十分喜爱运动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他们学习的压力, 分散出多余的多巴胺, 帮助他们更有精力的进行学习。

2.4 适当放手, 增加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后, 教师要学会放手,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玩法。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系统, 很多东西成人并不会觉得那样是有意思的, 但是他们就能玩的非常的开心。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踢毽子的技巧之后,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 三三对阵, 一组能踢到6个就算赢。比赛规则的制定并没有教师的参与, 他们也能很好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很多情况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需要经过教师的鼓励, 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 让学生自行的完成任务就好。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阶段的体育素养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早已经不低于语数外。体育素养培养的好, 他们就会更好的锻炼身体, 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之光。教师必须要重视他们体育课程的学习, 更好的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董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J].体育教学, .

[2]董大伟。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J].小学体育.

篇6: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地方高校加快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契机。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以“合协号”导师制计划为实施平台,提出了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培养模式。通过引奇激趣,激发建筑节能意识;诱导质疑,催生建筑节能思维;巧引妙导,培养建筑节能技能;创新求异,提高建筑节能素质。实践表明,该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机制,构建了“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育人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建筑节能素养。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建筑节能;培养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式,其起源于英国,经牛津、剑桥、哈佛等西方名校试行验证,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引得全球高度关注[1-2]。近年来,我国高校也陆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计划,各种培养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宁波工程学院自起,开始试行“合协号”导师制计划,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大学生。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合协号”导师制为载体,分析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构建平台、培养模式、提升机制和运行效果,为建筑节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平台的构建

截止底,宁波工程学院现有本科生1.3万余人,专任教师766人,师生比1:18左右。为了保证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合协号”导师制计划只针对合格教师、优秀学生开放,其构建原则如下:

(1)自由组合,双向选择。候选导师提前公布近期研究方向、个人兴趣爱好、计划培养目标信息,提出对入选学生的基本要求。获取资格的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合理评估,与导师取得联系并同意后,以结对的形式入选“合协号”导师制计划。

(2)限制数量,保证质量。每届纳入“合协号”计划的受导学生不超过所在班级人数的5%,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过于集中少数导师处,影响培养质量,每名导师一届最多结对2名学生。

(3)滚动发展,优者入选。学校规定是年初从报名的大二学生中限额选拔,如有缺额年中再适量补充。建筑节能研究所选拔时间更早,提前到大一第二学期初,入选学生基本上均是学习尖子,喜欢专研,敢于迎接挑战。

(4)年度考核,按质奖励。对加入“合协号”导师和入选学生均实行年度考核,学生总结年度收获,并对结对导师进行评教。学校依据管理办法对导师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对优秀导师予以表彰奖励,宣传事迹。优秀导师在聘期考核、职称评定、推优评奖等方面享受加分待遇。

二、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培养模式

在本科生教育的不同阶段,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备建筑节能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分为理论基础、专业训练、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四个阶段。

(1)大一引奇激趣,激发建筑节能意识。新生入校后,大多兴奋新鲜里带有美好憧憬和发展迷茫。正是基于此现实,第一学期开始专业导论课,每次课安排建筑节能研究所不同的导师授课,围绕节能减排热点,讲授最拿手的内容,将学生层层引入节能领域,明确生涯规划。假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涉及建筑能耗统计、生活消费意识、家庭碳排放、南方供热、五水共治等热点话题。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到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导师点拨学生透过数据看本质、提方案、促节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建筑节能意识。

(2)大二诱导质疑,催生建筑节能思维。导师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理论课程的同时,吸引结对学生进入导师所在的建筑热环境课题组、制冷课题组、热泵课题组、空气品质课题组以及建筑性能模拟课题组,提前进入实验室。导师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王伟明助创基金项目。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建筑节能思维。

(3)大三巧引妙导,培养建筑节能技能。导师引导学生开展节能创新,以建筑节能为主线,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节能构思、节能设计、节能运行、节能施工等角度,评估实际项目的节能效果[3]。指导学生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参加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冷空调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以及浙江省建筑节能比赛、浙江省大学生暖通空调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以赛促导,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开阔的专业视野和娴熟的节能技能。

(4)大四创新求异,提高建筑节能素质。毕业论文选题与前期参与的社会实践、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大胆设想,自选题目,深入探究。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文献综述和论文撰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排困解惑的方法和创新求异的本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的扎实的节能素养。

三、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提升机制

“合协号”导师制出发点是培养优秀人才[4]。近3年,建筑热环境课题组指导学生5人,建筑节能素养均得到明显提升。从项目看,学生主持承担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从成果看,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3篇。从去向看,3人考取985高校,1人考取211高校,1人进入市建筑设计院从事能评工作。利用新模式,在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教学机制、科研机制以及育人机制方面产生创新。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机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权威,学生服从”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而“合协号”导师制采用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信,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师生可以围绕建筑节能领域展开探讨交流,对节能新技术进行点评,各抒己见。导师制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单向输送方式,创建了教学互动的氛围,改善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式学习建筑节能。构建了“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传统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本科生尚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层面,开放实验室也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本科生很难进入课题组开展实质性工作。“合协号”导师制强调吸引优秀本科生加入导师课题组,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创新,或是完成导师课题,或是完成学生科研项目,训练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被既有理论束服的本科生奇思妙想往往让人眼前一亮,提出的科研构思让困难豁然开朗,师生协同解决科研问题和工程实践。导师制突破了原有的.科研体制,强化了学生提出建筑节能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建筑节能[5-6]。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育人机制。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依据学校既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教学任务和考核办法统一执行,用相同模板复制人才培养,优秀学生的创造性被严重抑制,个性无法体现。“合协号”导师制采用结对方式,导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生涯定位人性化地进行定向培养,灵活安排学术类、设计类、施工类、管理类模式。导师制发展了学生个性和潜能,促进了学习的创造性学习建筑节能。

四、结语

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探索了一种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培养新模式,分析了人才培养的提升机制。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建筑节能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晓华,杨孝宽,翁剑成.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142:45-46.

[2]胡文斌.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259-262.

[3]蔡伟,张丽娜.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引领建环课程教学创新[J].中国建设教育,,1:57-59.

[4]赵凯.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32:1-7.

[5]蔡伟,蔡可键,巩学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节能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4,S1:115-116.

[6]蔡伟,谷伟,郭秀娟.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04-105.

篇7: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5.

[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篇8: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论文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论文

一、设为导学的策略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有效的思维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抓住并有效解决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环节的问题采取设问导学、质疑争论、逆向思维、适时沟通等方式,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9: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对于高中化学来说,高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做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应对高考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学习工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所要教给学生的远比这多,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每个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1.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6)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06).

篇10: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一、项目意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

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

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项目推广

研究总结报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主题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四、项目初步运用所取得的实效

实施项目研究两年多来,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设置了三个年级共4个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其中级实验班33名学生于1月顶岗实习期间,就已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全部实现就业,其中有20名学生就业于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国学幼儿园”。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与同年级其他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国学实验班学生不管是在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还是在职业能力的发展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在20“六一”期间,由国学实验班学生组建的国风儿童剧社面向襄阳市儿童上演的儿童剧,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再如2012级国学实验班学生在参加年11月份的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中,合格率达到了75%,比全年级平均水平高出近30%。可见,项目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设计等,并以此研究为基础,将研究视野放宽至了高职人才培养,课题组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才培养》成功立项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篇11: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目前高职教育的取向成为热点话题,有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服务产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紧扣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还应遵循“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并在高职教育培养两大目标———“高素质、高技能”中应坚持前者优先于后者。以上两类主流观点的产生和冲突与高职教育脱胎于传统学科教育的背景有关。前者试图通过强调“就业“”应用”来突出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后者试图通过强调高职教育仍是教育来矫正前者的过度偏移,但未提出合适的思路。本文先指出高“就业”导向的缺陷,继而以体育高职教育为例提出“职业导向”和重视职业素养的办学探索思路。

一、高就业导向的几个问题

现今,常用就业率的高低作为标准来衡量某一高职教育专业开办是否成功。但高职教育如果片面追求高技能,去实现零距离就业,那么高职教育将沦为企业的岗位培训,失去其教育的属性。

1.从用人单位对雇员的要求来看

至少包括素质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前者往往是隐性的,后者则是显性的,可考量。有的学校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中的就业要求,片面地理解为仅包括可考量的技能的要求,于是,试图在课程设置方面努力达到与应用场景“零距离”,努力培养学生的技能,将非常有限的教育时间投放在企业所擅长的业务培训领域。用人单位往往认为许多岗位的新手通过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和几个月的帮带便可成熟了,而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思维、性格、意志、职业操守等素质,却无法通过内部培训来培养。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在大学生招聘中找到素质较好的苗子进行业务培养。高职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若持之日久,则会因其业务技能培养与企业培训相比较效率低下而失去存在的部分价值。

2.从调研的专业角度来分析

要与三年后业态的用工需求“零距离”,是难以达到的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各专业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专业需求调研,描绘出岗位的关键能力需求,并通过课程来体现,自我要求高者提出“零距离”。这种借鉴STP营销思路的专业建设思路,比起之前完全按照学科体系、无视用人单位需求闭门造车式设置和建设专业的做法,无疑是先进很多。但这种思路需要对至少后三年的用工需求和能力要求进行精确预测,而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许多变数,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

3.从学生个体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来看

就业或许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应视为全部仅盯住某一类岗位的入职要求来指引学生,也存在着给受教育者带来难以应对未来变化的潜在风险。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无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教育至少应从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出发,在高素质的基础上追求高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从就业市场和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这两种需求从发,高职院校可分析自身教学活动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在教育服务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而从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来设计服务产品。下面,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这种专业设置思路。在教育服务产品提供者市场上,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是本科层次的体育学院和其他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层次的体育学院在教育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区别主要是职业化教育和学科应用化教育;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相比,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明显的区别优势———体育类教育服务。因此,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体育类及职业化。将这两大比较优势进行内涵上的丰富,并形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服务产品选择和设计时应考虑的两个维度: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

1.体育素养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体育类院校,以体为本,这也是与其他类职业院校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应强调对体育素养的培养。《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事物本来的性质;

(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不断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学术定义———“体育素养”有不少定义,但都是从别的角度去定义这一名词的。在此尝试定义适合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体育素养:经过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学生或学员在体育技能与行为、体育知识与意识、体育个性与品德等方面形成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与修养。这一定义先在此提出来,可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具体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所提及的体育素养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体育技能与行为,

(2)体育知识与意识,

(3)体育个性与品德。上面三项中,前两项属于显性体育素养,可以通过各种课程考试成绩、职业证书(如某项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如笔考或技能考试)来验证;后一项属于隐性体育素养,体育对人格培养作用已有诸多论著,在此不再转述。一般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会注重对学生显性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有一技之长,但往往忽视对学生隐性体育素养的有意识培养。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体育素养的提升会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职业型院校,以市场为导向,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其他类型体育院校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应强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学术定义———“职业素养”(Occupationalquali-ty)并不多,有一条定义较接近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职业素养定义: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根据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一定的修正,得出合适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职业素养定义:经过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学生或学员成为该专业方向所瞄准的职业或行业的入门人时初步具备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具体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所提及的职业素养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职业技能。如从运动员转变为健身教练,需要有能力将运动技能转化为指导技能。

(2)职业意识(或思想)。

(3)职业行为习惯。

(4)职业道德。上面四项中,第一项属于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后三项属于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通过三年时间使得学生掌握体育、计算机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入门技能,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而隐性职业素养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虽然看不见,但决定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决定一个技能人才长远发展和成就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而是其职业素养。从教育服务产品的角度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服务市场的产品功能定位便可视为致力于提高学生(或学员)的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

3.二个维度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将上面分析得出的二个维度作为四象限分析法的坐标,便可得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服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在模型图(篇幅所限,图略)中,共有四个象限,各代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专业)在学生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提升作用大小的组合,Ⅳ象限表示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提升作用都较大,是教育服务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三、以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评价专业建设的合理性

这种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评价思路,相对于目前流行的用就业率作为评价标准来说,更为科学。除了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和获取更多更准的就业信息外,就业率往往由许多教育机构所不可控的因素决定,如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中细分行业及企业的年景、学生原有基础、学生及家长所拥有的有利于就业的社会资源、偶然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培养人才的三年期间变数极多。用由这些因变量决定的就业率来否定或肯定某个教育服务产品,明显是不科学的。此外,这种评价思路往往更注意其隐性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创建专业特色。例如一些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这一专业从表面上来看见似乎与体育不沾边,几乎无法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竞争时形成优势。但如果这专业注重对学生的体育个性与品德等这些隐性体育素养进行有意识培养,则可以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比较中独树一帜,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取向,永远是一个社会热点。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校应该紧扣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重点,而且“高素质”应该优先于“高技能”。以上两类主流观点的产生和冲突,与高职教育脱胎于传统学科教育的背景有关。前者试图通过强调“就业”“应用”来突出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后者试图通过强调高职教育仍是教育来矫正前者的过度偏移,但未提出合适的思路。本文先指出高“就业”导向的缺陷,继而以体育高职教育为例提出“职业导向”和重视职业素养的办学探索思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篇12: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论文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英语教研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3: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

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本科阶段的人文课程设置入手,用案例法介绍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基于叙事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教育中的艺术作品观察和反思性写作。对我国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有以下启发:我国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观察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及评价机制,完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

叙事能力;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与死、生育控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克隆技术等医学伦理问题使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医疗行业的机器化、电子化、远程化、数字化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使医生的职业特点慢慢发生改变。技术主体论认为,技术主义的盛行拉大了医者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使医生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和悲悯[1]。医学文化研究者DavidMorris认为,“现代医学视角是生命医学,人类是自己的基因、器官和医学实验数据,而后现代视角是生命文化:人类是由故事构建起来的,文化、遗传、人际、心理和情绪的生命叙事,阅读、聆听和书写疾病故事是医生的工作”[2]。医者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是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叙事医学的兴起有助于现代医学的生命文化,反映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

1叙事医学与叙事能力

叙事医学研究结合叙事研究和医学的学科,在美国医学教育领域已经存在三四十年,其理论化是由哥伦比亚大学RitaCharon教授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形成。叙事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3]。通过自传、现象学、心理分析、创伤研究、美学等训练出发,来达到学生的观察、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叙事医学的发展不只是对医学生的培训,而且是和偱证医学的结合[4]。近几年来,叙事医学实践在美国已经发展到了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工作、囚犯工作、临终关怀、姑息治疗、长期老人院照护、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等[5]。我国学者也对叙事能力的培养、意义和在我国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5-6]。然而,国外大学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叙事能力培养的案例国内还鲜有论述,耶鲁大学作为世界人文教育的代表,其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值得发掘。

2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伦理与文学纳入医学生课程之中,最近十年,社会学、音乐和艺术课程也被包括在其中。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相关报道,到,美国133所认证的学校中有69所要求医学生必须修医学人文课程[7]。耶鲁大学是一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以人文科学研究闻名世界。作为世界顶级的耶鲁医学院成立于18,早在20世纪代,医学院长MiltonC.Winternitz创始了耶鲁医学院教育系统,他便意识到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服务于科学和人性”,这给医学生带来独特性。一次成功的医护、诊断、预后诊断和治疗建立在对患者自身、遗传、环境以及对周遭事物的反应之上[8]。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与人文中心工作的宗旨是:宣传活动;培养人才和定制计划;通过提高耶鲁和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的可见度,促进跨学科交流和社区意识。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与艺术中心公布的医学人文课程如表1所示[9]。

3实施方法

3.1观察能力

一年级的课程中很大比重是通过研究绘画和雕塑,提高医学生的观察能力。耶鲁大学要求每位医学生都要在博物馆仔细观察绘画,目的.是培养观察技能和同情心。“观察技能工作坊”始于,由IrwinBraverman教授所创立,并和耶鲁大学美术馆合作。观察对象主要是艺术中心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画作,因为这个时候的很多作品都在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这一项目也被美国其他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布朗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所效仿。工作坊,每位学生对分配的绘画观察15分钟,获取更多的细节,然后小组讨论每个绘画中发生的故事。绘画讨论之后的小组活动围绕患者展开,教师分发真实患者的照片。学生们指出图片中特别之处。可视艺术用来培养识别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学生面对图片就像面对一个带有不可描述症状的患者,因为两者都时常带有一些模糊和矛盾的信息,具有复杂性。

3.2反思能力

耶鲁大学医学院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反思写作课程来开展。反思写作课程贯穿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四年的医学人文教育中,从反思写作导论到关于生命终期的反思写作,再到学生主办的反思写作会议,最后是四年级的开放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能力。反思写作,作为一项分析性的世界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叙事能力的重要步骤。医学生以他们与患者或者与患者家属的经历写一篇反思性的、自我分析的文章。反思性写作可以采取反思性陈述、散文、教学档案、日志、日记甚至绘画的形式。反思写作内容分为重要事件和积极事件[10]。重要事件指描述医患互动中闪现出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事件。积极事件反映学习者态度对事情的转变带来的积极影响,指面临困难后成功克服的事件。反思使“智力和情感活动的个人发掘他们的经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欣赏”[11],使学习者深入理解其行为、过程、经历以及以上对他人的影响。反思性写作使医学生学习使用语言来见证、书写和描述患者的体验,是普通病历之外的平行病历或者影子病历。

4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4.1培养观察技能

在耶鲁医学人文教育中,强调观察即专业技能。观察侧重现象学和美学对艺术文本的观察能力,来培养未来临床工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移情能力。艺术作品的主观性赋予学生更多的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通过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未来在临床实践中所需具备的观察技能。现代医学教育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考察和医学能力,也应培养出在不同情境中学生作决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察技能是医生基于洞察力和重要决定之间的隐喻和象征过程,识别临床中重要因素的判断过程,也是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反应,有助于患者问题诊断和治疗的过程[13]。因此,观察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体会患者的焦虑和对疾病的恐惧,从而有助于软化医者的技术主义立场,利于医患沟通,使单向地传达病情和“遵医嘱”变成医患双向的交流。

4.2注重反思能力

医学生的叙事能力注重训练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医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在叙事医学中,教师对指导医学生阅读虚构和非虚构的疾病叙事作品,训练医学生反思写作能力。叙事能力的培养基于文学理论、文学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使用非医学术语,或者是故事,来书写患者的疾病和进行医学实践。反思写作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呈现故事,反思过程需要医学生分析、描述、组织想法和语言,是一个不断尝试、修改的过程,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通过描写反思写作中的人物、事件、态度、心理等来反思医学教育,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在反馈和讨论中,作者、听者和读者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也有助于反思者的学术发展。据统计,通过对美国医学生住院实习内科负责人的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内科实习项目要求撰写反思写作作业[14]。有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美国医学会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和《加拿大医学会期刊》(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在内的14家国际知名期刊[15],定期发表由医生基于临床和教育经历所撰写的反思性论文。反思文章的布局、组织和结构,甚至语法要精敲细琢,因此医学本科时期的反思写作课程为之后学习者书写反思论文铺垫了必备的写作技巧,形成了语言风格和提供了话题切入的视角。

4.3完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我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有明显不同:我国医学教育实行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来培养医学生;美国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行,报考医学院的考生需要完成四年本科学习,之后需要修医学预科教育课程,而且要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然后才有资格成为医学生[16]。因此,耶鲁医学生中很多是有其他专业学习经历的,如经济学、文学等。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以培养技能为目的,医学教育倾向于功利化。美国耶鲁、哈佛等著名大学的医学院都设置了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多种艺术、美学、音乐等课程。目前我国《执业医师法》只规定“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为必考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对基于叙事能力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强调不够。因此,为了增强医学生叙事能力,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亟待完善:①合理增设更多人文科目,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医患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②人文知识不会自动生成人文素养,完善对于人文教育中的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③设置更合理的评价量表来测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依据可观测的变量来判断个体在不同场景下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来确认被测试者是否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态度和疾病背后的故事;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以医学和人文为专业的叙事医学师资队伍,同时,叙事医学的开展离不开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跨学科的合作,亟须形成跨学科、跨社区、跨机构的学习社区。

5结语

基于叙事能力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医学工具性和内在价值的结合体,遵循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试图逃离技术和机器盛行中医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人文教育为我国医学生基于叙事医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供了开展叙事医学的措施,有着深刻意义。基于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旨在提高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反思写作课程帮助学习者塑造职业的自我反思,理解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医患的双向交流。然而,在社会经济、医学高速发展和高等医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分析本校学生的需求,合理规划课程安排,师资准备,合理投入课程的硬软件资源以及客观测量叙事医学的学习成果还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社会找到有利于叙事医学教育的出路,来解决现代医学遭遇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篇14: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一、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提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与中小学,更侧重于对信息技术理念、素养的培养。如果把信息技术比作一门武功的话,在中小学阶段是练习基本功(操作),到了高中则侧重于“内功心法”的培养(理念和素养)。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比中小学理念性的东西多了一些,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枯燥无味,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在上课方式上要有所改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第一节课,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有跨度地讲,可以先讲计算机硬件,或先讲音频、视频的处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组织活动都可以用到,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用处很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2)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有所改变要丰富课内外活动,除了课堂学习,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组织兴趣小组、协会。学习内容也不必拘泥于课本所限定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边缘知识”。

(3)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上有所改变现在的学生早熟程度高,情商较高,可以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进行一些沟通,既了解他们的想法,又熟悉了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快,各种信息在网络时代传播非常迅速,任课教师也要有丰富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现代社会信息面广、快、多,更新变化迅速,知识过时很快。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信息价值观、注意力和敏锐力。

(3)在课堂教学中,对软件操作的培养是必须的,但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或举一反三

二、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能力。在发现并获取信息后,该如何快速筛选、甄别、处理、汇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子文档,对其进行编辑、排版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课题,还学到了各种处理信息的知识。

(2)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以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隐性课程即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着信息技术教育。除显性课程外,可以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很多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重视对技能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是比较弱的。但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信息伦理基础上的,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对信息有区别、有选择地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态度,就要对学生渗透信息伦理道德观。

(1)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力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有利信息,也有大量的“垃圾”,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信息,不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别人的事。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到点就关机,不乱删别人文件,不玩暴力游戏。

(2)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相互尊重、有版权意识在信息交换、获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年龄、没有等级差别,大家应相互尊重,不要在进行信息的评价时随意恶评、谩骂。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别人的信息应指明出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与适应未来的劳动者,就必须将其培养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

篇15: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探讨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要素、现状及提高的必要性,并提出有益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性行为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6(6).

[3]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

[4]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5]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

[6]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3(6).

[8]李贤彪,夏志琴.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篇16:体育文化素养对农村小学生的培养论文

体育文化素养对农村小学生的培养论文

近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资金、器材、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直困扰着农村基层体育教师。体育文化素养这个新词汇的出现,符合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肯定和重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后,取得一定效果,为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农村体育教学指明方向。体育文化素养即体育素养,是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事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就是学生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体育理念,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上述培养方式怎样在农村中应用、实施呢?

一、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五、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培养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培养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关专题 素养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