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

你好棒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

【简介】感谢网友“你好棒的”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共1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在教学思想不断更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学活动之中。体验教学法,对于学生因素的调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使学生在体验的领悟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培养与发展的作用。以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为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要求。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畅游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天堂中,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将主观能动性发挥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就目前情况来看,体验教学法并没有真正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因此,笔者选择体验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意识,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现实中找到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亲近生活实际,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面对形象与生动的情境,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物,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体验与领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车的情境,让学生按照他人的指导,找到正确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成为一名司机,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出租车司机,带乘客去某地的一个大型超市。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课本中的位置与方向知识进行利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关注,给学生实践操作的自由,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去体验数学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了解数学新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在操作实践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成了数学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才能使数学知识牢固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

比如,在讲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自主运用计算机。要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就需要一定的操作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单纯的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题,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混合运算,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对计算机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领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三、加强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体验进行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学习,教师需要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体验深入会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合作交流活动可以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中的参与,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数学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有意提高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些领悟。

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统计的主题,让学生以此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统计的方面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中,不同的学生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的体验感会有所加强。面对其他学生不同的意见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考与定夺,在领悟中提高自己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中,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入到数学应用情境中,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意义。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对体验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体验,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袁爱武。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几点思考.祖国:建设版,(10):118.

陈彩云。在情境体验中快乐学习数学.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34):188.

[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2:在记忆中领悟作文

岁月的流逝就像沙漏一样,细细的沙子在小小的孔中缓缓落下,既凄凉又美丽,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仿佛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们就即将告别小学生活,开启初中生涯。

不知是第几个夜晚。离期末考试只有不到十天了,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平时的我几乎立刻去看课外书,可今天的我,却在阳台上仰望天空,漆黑黑的一片,只有月亮孤孤零零的挂在空中,以及远处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

记得小时候,那时的夜空还是漫天星斗,无数的星星朝着我眨眼,我走在哪,他们就跟哪儿。那时候,我们追逐过蝴蝶,和同学们采过校园里的野花,一下课就奔往操场,最怕的消息是体育课被占,最想听到的消息是学校停课。那时候,我们会因为少一节体育课而哭爹喊娘,多放一天假而欢天喜地,更会因为一场考试而熬夜奋斗!

曾经,我也觉得这漫天星斗十分枯燥、无聊,每天晚上都一个样,恨不得将它们全部赶走。可如今,那些小学的星星已经几乎消失殆尽,我多么希望它们能回来,可哪怕我用尽全力去挽留,全身心地去珍惜,它们也将离去,留下的,只有回忆,一些属于我的小学回忆!

偶尔回首昨日的美丽,让我更加有信心,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因为我知道,我曾有过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篇3:在记忆中领悟作文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充实的,五颜六色的。那一次回忆,更是让我久久无法忘怀。

秋天,树叶“唰唰”飘落,大地一片金黄。乡间的小路上,小小的我在树叶间尽情地跳跃,爸爸妈妈拖着行李箱,一路宠溺地看着我,来到一间小平房前,我大声喊到:“爷爷奶奶,我回来啦!”“吱呀”一声,老旧的木门打开,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爷爷!”我扑到爷爷怀里,小猫似的蹭着爷爷的胸膛,奶奶走过来,笑着看着我。“走,带你到麦田看看!”爷爷奶奶带着我,来到田野,秋风吹过,麦田发出悦耳的“沙沙”声,“麦田!”我不禁大喊。爷爷叫来爸爸妈妈,祖孙三代尽情地在田野里徜徉。奶奶拿出镰刀,开始收麦子,正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映照出金黄的光芒,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忙碌地守着麦子,我躺在田野里,打着滚,双手挥舞,笑着、跳着给爷爷奶奶讲着城里那些有趣的事情,时不时逗得爷爷奶奶捧腹大笑。就这样,伴着下午得阳光,两老一小在田野里笑着、跳着……

童年的时光是短暂的,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我们更应珍惜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

篇4:在中职日语教学中领悟学习日语的心得论文

在中职日语教学中领悟学习日语的心得论文

当今就业现状,企业急需日语人才,中职日语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很难胜任相关的职位。原因有两个:一,缺少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语境,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最佳的发挥;二,缺少好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语言交际能力差。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培养技能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日语的目的:就业、留学、娱乐、作为第二种语言等。不管什么原因,有方向才能有决心,要持之以恒。

二、学习的准备

1、决心学日语,要精通。而且还要和其他一门技术双剑合并。比如对计算机感兴趣,可以参加微软的一些计算机认证考试,然后向IT业发展。

2、教材

(1)使用学校教材或购买附带DVD、MP3的教材

多数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新标准日本语》《新编日本语》等。我通过4年教学工作的实践,认为《新版日本语》教材涉及知识面广,实用性强。课本是学习的辅助工具,学好的关键在于努力。

(2)网络资料

网络上有很多日语资料,利用网站交流心得、分享资料与经验,对学习日语大有帮助。但是网络的资料选择太多,容易使人迷茫,而且网络上的各种资讯会让人分心,没办法集中精力学习。

三、学习方法

学生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日语怎么学,从哪里入手。学习日语从发音入手,发音不准,双方都受到困扰,学习也很难展开。50音图中“、つ”的音较难发音,拗音发音也相对较难,南方的朋友还要注意“な、ら”行的发音。

1、发音

课堂上跟着老师读,课后跟着磁带、视频大声朗读,必须有一点疯狂日语的精神,声音可根据情况而调整。

2、假名的记忆

日语的语音称为假名,有平、片假名之分。假名相当于汉语的拼音,其关系等同于英语中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关系,读音相同,但用法却有所区别。记假名的方法因人而异。笔者总结了四种记忆的方法。方法1:日语是从中国传入,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可以找出平假名对应的`汉字,这样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利于记住假名的形状。如“あ”、“い”、“う”、“え”、“お”对应的汉字分别为“安”、“以”、“宇”、“衣”、“於”。方法2:结合《あいうえおの歌》这首歌来记忆。方法3:引导性记忆,和同学一起记忆,相互促进、激励对方。方法4:日久生情法,记不住,不硬背,边学习边熟悉它。

3、语法和单词

语法记忆要结合句子,在句子中体会较易记住。单词记忆则是尽量贴近生活,类似发音等记忆。另外日语有其独创的汉字和中国原有的汉字,但用法和现在汉语相差甚远。例如: “丈夫”、“大丈夫”、“手纸”、“油断”等,其对应的意思是“结实”、“不要紧”、“信”、“马虎”。通过对比,既提高学习兴趣,也明白了不能随便“望文生义”,必须好好记单词。

单词的记忆方法:

①一部分死记硬背。

②发音相似、英语及汉语灵活记忆,比如,奶酪的单词是チーズ、读音像普通话的“妻子”的发音,很多外来语都是英文音译的,英语好的学生,很容易记住这类单词。

③拆分法,比如ごろ(日文为“手心”)意思是手掌。是手, ろ是心。手的心当然指的就是手掌。

④反复记忆,日语长时间不用易忘记,一定要反复记忆。

4、课文

学课文求质量,不求速度。课堂掌握所学知识,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学过内容易忘,要反复记忆,可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心得及不懂的问题。要熟读、背诵课文。

5.听力

总结听力不好的原因:

(1)所听句子中的某个语法、单词不会,导致听不懂。

(2)不适应听磁带,或者只能听懂一个日本人说的日语。

练习听力的方法:

①新单词要记住,单词量会日积月累。

②看日剧、日本NHK,听磁带,与同学、外教、日本网友等用日语进行交流。

6、口语

口语要勇于开口说,找寻志趣相同的人一起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口语的方法:

(1)每天至少读一个小时日语,要持之以恒。

(2)记住看、听、见到的实用日语。

(3)经常用日语对话。

(4)模仿日本人说话。回忆学母语的过程就会明白:学好日语,就必须象当初学汉语一样,不断练习。

(5)课外多参加日语角、演讲比赛、日语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

口语来自你的身边,不要因为说得不好而没有勇气和别人主动对话。口语不可能靠一个人闭关就能修炼好。

最后,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思考、实践。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是互相贯通的,通过学习、思考,提升的思维水平,把学习的日语运用在生活上,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篇5: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体验”来刻画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两个具体目标的阐述中也多次提到了“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在学生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体验”是指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案例1: 在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找出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秒针的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并尝试着用数数或拍手的方法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1)数出一位同学1分钟跳绳的次数; (2)数出一分钟自己脉搏的次数; (3)闭上眼睛体验1分钟; (4)随“眼保健操”的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 (5)估测写10个“钟”字所花的时间;在教室内走1圈所花的.时间。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估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2: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统计”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外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同学们热情很高,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踢球,有的说喜欢跑步,……接着老师问大家:能否想出一个办法知道我们班同学的体育爱好?有的同学说让所有的同学挨个说一说,有的说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老师说这些方法都行,但哪种最好呢?接着就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展示,最佳方法是:把体育运动归类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个一个上去打钩,如:喜欢跳绳的在跳绳类下打钩,喜欢跑步类的在跑步类下打钩……接着组织学生数一数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些数据。接下来让学生讨论用什么形式更直观地表达这些数据。老师出示一张画有跳绳类、踢球类、跑步类……的图,让学生把手中的小卡片摆在图上你喜欢的运动项目类下。 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选取一种方法,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会知道数据的统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经历本身就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会数学,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对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必须让他们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以获得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的限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它们是: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索、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 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二、创设操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数一数、拼一拼……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篇6: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体验”来刻画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两个具体目标的阐述中也多次提到了“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在学生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体验”是指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案例1: 在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找出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秒针的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并尝试着用数数或拍手的方法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1)数出一位同学1分钟跳绳的次数; (2)数出一分钟自己脉搏的次数; (3)闭上眼睛体验1分钟; (4)随“眼保健操”的'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 (5)估测写10个“钟”字所花的时间;在教室内走1圈所花的时间。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估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2: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统计”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外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同学们热情很高,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踢球,有的说喜欢跑步,……接着老师问大家:能否想出一个办法知道我们班同学的体育爱好?有的同学说让所有的同学挨个说一说,有的说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老师说这些方法都行,但哪种最好呢?接着就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展示,最佳方法是:把体育运动归类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个一个上去打钩,如:喜欢跳绳的在跳绳类下打钩,喜欢跑步类的在跑步类下打钩……接着组织学生数一数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些数据。接下来让学生讨论用什么形式更直观地表达这些数据。老师出示一张画有跳绳类、踢球类、跑步类……的图,让学生把手中的小卡片摆在图上你喜欢的运动项目类下。 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选取一种方法,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会知道数据的统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经历本身就有很高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 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会数学,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对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必须让他们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以获得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的限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它们是: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索、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 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

[1] [2]

篇7: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

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精选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应这而生的愉快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课业负担过重之苦,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失败.这就是必须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

一、图画再现情境

在生字教学中,“溪”因为笔画繁多,再加上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不强,学生经常丢笔少画,把“溪”字写错.因此,我利用图画再现法,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把字幻化为图画.“溪”水,顾名思义,得用三点水作部首,关键是字的右边.我利用简笔画把右边的字头化为图中的群山,“0”字化为弯弯曲曲的小溪,“0”中的那一点,好像溪在的一块石头.溪水向前流淌,越流越“大”.这样,“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幻化成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

二、音乐渲染情境

作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想掌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学生大多怕作文,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道障碍.因此,也会主观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俄文训练中,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应学生心理,因势利导,进行兴趣作文训练,降低作文难度.我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泻杂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之中.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让学生饱含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以妈妈的感激之情,对妈妈如何关怀自己,增强了理解,笔下妈妈的形象丰满、感人.

三、生活展现情境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教学词义,尤其是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

比如,《颐和园》中的“隐隐约约”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启发学生回忆:月光下,看稍微远一些地方的东西能不能看清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再想想,再说说,这样学生很快明白,“隐隐约约”是看起来不太清楚的意思.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启发理解,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有趣,对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了.

四、语言描述情境

篇8: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领悟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领悟论文

一、夯实基础,教好第一遍

(1)明确目标合理定位,高标准落实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目标,教学起点必须为绝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较难题目给予删除(如系统问题,小球下落中的多个过程问题涉及摩擦力暂时放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中涉及基础知识的问题不惜多花时间和精力。题目不重复训练,同种类型要加强变式训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严格控制难题题量,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内涵的充分思考、精确分析和教师辅导时的讲解深刻到位。

(2)关注全体,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业状况,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如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不专心听讲问题,物理教师要主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不可依赖班主任来处理。这样的努力也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因为重视全体学生,学生课堂关注度提高,师生配合度更融洽,课堂教学流程更为顺畅(如学得不好的学生我们会找他们面谈,经常给予鼓励,尤其是阶段性检测,找班级最后10名的学生谈话,最后落实每个星期至少整理两道题,利用课余时间给老师检查,每次阶段训练一样操作,累积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一直整理到最后)。在教师的长期努力下,班级学困生人数在减少。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关心和帮助更广泛而深入,因为经常与学困生交流,学生中喜欢物理学科的人数更多了。

(3)熟悉教材中的课本内容,教学要求落实充分到位。导学案进课堂是我校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导学案的编写要利于学生的预习,开启学生的思维(对于导学案我们要求简洁明了,让学生预习之后能做)。因此,教材内容应成为学生的第一手学习资源,教师要十分重视教材的利用。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阅读教材内容,弄清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

②阅读课本中物理学史,帮助学生留下初步的印象。

③重视物理定律、定理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对该规律适用条件的认识。

④重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教学,讲清实验中蕴含的方法和思想。

⑤认真做好课本上习题、思考题的训练和讲评,做到书上练习不留空白,全部过关;内容覆盖上努力做到不留空缺,到边到位。

(4)精心安排学生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训练是提升学生思维深度、落实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适量的训练,我们备课组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达成了共识:

①改变传统练习模式,化整为零,将练习小型化,向课堂要训练时间。学生做过的大的训练并不是很多,但小的练习数量十分可观。如我们平时三五道题可以训练,5分钟、8分钟、1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次练习。

②在减少题量及难度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保证训练的密度,减少训练的间隔时间。

③训练题目以小题为主,平时尽量少用难题。

④及时批阅,有效讲评,保证训练的质量。小型化的练习保证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和分析,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讲评和小结,这样的讲评很有效率也很节省时间。

⑤及时反馈,重点问题反复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重视对错得多的题目进行一些巩固训练,并对有些重要题目稍许变化一下以后再进行二次甚至三次训练。事件证明,成效是较为令人满意的。通过上述的几个重要举措,新课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并能有效克服学生可能产生的.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畏惧感,避免将来复习中的事倍功半的“炒冷饭”现象。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落实,解题得分点不断增多,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二、重视习惯,以习惯促提升

(1)从头抓起,细化高中物理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我们从听课、回答问题、记笔记、作业格式、书写规范、练习考试要求、课后回顾复习、自我消化整理等方面都提出了统一、详细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我们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与指导:

①课前自觉准备、积极预习的习惯。

②完整的听课笔记并有用红笔注明重点、难点的习惯。

③对练习中的错题用红笔进行练习订正的习惯。

④训练后小结错误原因的习惯。

⑤快速解题、独立练习的习惯。

⑥及时整理、阶段消化的习惯。

⑦课后积极讨论疑难问题或者主动向老师提问的习惯。

⑧乐于回答提问、积极上黑板板演的习惯。⑨规范答题、保持卷面清晰的习惯。

(2)思想动员,常抓不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之间会经常性地相互研讨、分析目前学生的状况,及时交流各自的好的做法,相互借鉴好的做法经验。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好的典型加以推广,并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3)关注个体,不放弃学困生的习惯养成。耐心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指出良好学习习惯对一个人高中物理学习的影响十分重大。

①具体指导,关心帮助到位。

②典型引导,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③重点检查,严格要求不放松。按照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少数学困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上课巡视的重点、检查听课笔记的重点、作业练习面批的重点及上课提问的重点。

④常抓不懈,避免反复。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不良习惯的纠正也是艰难的。当我们把教学成果的提升措施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习惯、学生学习基础障碍的扫除、学生学习的再生能力的成长上来,我想,高中物理的学困生会越来越少,他们的物理成绩提升空间会越来越大。

篇9: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 感受数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体验”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体验”数学过程的重视,而是将前人总结的数学结果灌输给学生,从而有了“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的说法。事实上,“体验”对数学教育有着其不可抹煞的作用与功能。

(一)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体验”是一条贯穿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优良途径。

(二)感受数学的美感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说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感受集体的力量

有时,“体验”活动将采取“小组合作制”,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集体的力量,从而融洽了同学关系,同时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当然,“体验”还具有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多样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待生活的热情等诸多作用与功能。

二、“体验”的进行

(一)“体验”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进行“体验”,到底何处应进行数学“体验”呢?

1.在起始概念中。即在学生初次接触所学知识时。如在《圆的认识》中的画圆。虽然,学生知道圆应是怎样的,但从没画过,所以,此时应让学生操起圆规进行画圆“体验”,从而理解画圆的方法与步骤。

2.在使用运算规则时。在教学运算规则时,不应强制学生使用运算规则。而应让学生衡量一下规则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普遍性,而让学生用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

3.在体验一种思想方法时。在教一种思想方法时,不能对学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好方法,而应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如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应先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体验”的'目的性

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目的性,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体验”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缺乏目的性,“体验”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提出“体验”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体验”活动。

(三)体验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动手操作,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学生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媒体,体验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鼓励学生体验的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下的教材已经充分重视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更需要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力求改变原有教材中落后、枯燥、没有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其次,要让呈现的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感受思维的挑战性。再次,呈现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组织,甚至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翁。

2.重视实践操作,让体验真正落到实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即教师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并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其次组织实践并延伸到课后。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接受性的学习为学生自我感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以“合作学习”为有效学习途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

4.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体验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教研与实验.

篇10:在否定之否定中领悟特劳特精髓

大师特劳特卓越的定位理论在火热的市场经济时代,以一种“投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般的姿态来到了中国大地,

理想状态下,理论是为了解释现象并指导实践而存在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大师理论,由于它过于耀眼的光环,往往令初学者迷离了理性的双眼,陷入盲目的崇拜而成为教条。教条和理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屑于解释现象,而总是驱使人们去改变现象以适应教条。理论远离了它的初衷,这恐怕是治学严谨的大师门始料不急的尴尬。

而目前在中国,伟大的定位理论正在遭到这种“教条式”的误读。

很多人手持《定位》红宝书宣布,中国的本土品牌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像西方品牌那样(如可口可乐、宝洁等),严格遵守定位法则,一个品牌旗下只能有一种或一小类产品,生产新产品,就一定要推出新品牌,否则会令“消费者的想法失去焦点”,对品牌的认识发生模糊,而另竞争对手有机可乘。而对于已经实施了品牌延伸的企业,这些教条主义者则无视人家的成功,将品牌现状与延伸前的定位做一番比较后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已经不再清晰。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点疏漏之处:

一、对“定位”的定位有待商榷。

任何一种营销理论,无论它产生与什么年代,无论它拥有多么辉煌的实践历程,它都仅仅是一种解释市场现象,指导时常实践的方法论,而决不是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本身。

但大师理论的耀眼光辉往往令人双眼迷离――有人就不断鼓吹,要求企业将定位做为企业宏伟的战略目标来实现,要毕生以在消费者“心智”中获得数一数二的“地皮”而奋斗,只差没有要求对“定位”顶礼膜拜。

到沙漠寻找石油的人会先找到绿洲作为基地,但决不会将绿洲本身作为“战略目标”。谁都明白,绿洲只是跳板,石油才是目标。美国人把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定位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但傻瓜都看的出来,定位根本不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他的目标是倒萨,是获得石油。可见,定位应该是一种先进的营销方法论,而企业的战略目标永远只能着眼于更完美的投入产出比,

当然,我们理解沙漠里干渴的探油者找到泉水时的狂喜,但狂喜也不能失去理智,喝够了水,我们的目标依然是石油。

这种对定位过高的“定位”和教条式的崇拜显然是犯了逻辑的错误。这个遗憾的逻辑错误从一开始就导致对大师理论初衷的严重背离。

二、对定位理论产生的初衷不明确,盲目照搬定位理论在西方的某些实践经验。

事实上,品牌定位的出发点是,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而集中力量,充分、高效地率利用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创建、传播品牌,从而获得更有利的投入产出比。而品牌延伸倒正是充分利用了品牌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将品牌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方向明确的扩张,从而低成本地壮大品牌实力。

机械教条的定位观却恰恰背离了这一初衷:本土企业基本上没有百年的雄厚“家底”,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资金,能够同时在市场上轻松地支撑起多个品牌。如果真的为了定位而定位,硬要规定每个新产品都必须推出一个新品牌,多品牌占领市场的话,很可能新产品在消费者还没来得及认识它的时候就已经“力竭而亡”――连与消费者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知名度先天不足,还谈何“清晰定位”?!

真正面对现实的企业家通常不会如此甘冒奇险,他们同样熟知定位理论,懂得充分利用品牌现有的资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在某一领域的威望,将其延伸到相关的新产品,使新产品天然的获得强大的品牌支持,并大大增加市场曝光机会,从而更轻易地获得市场。

定位理论在西方的实践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态,首先是因为西方市场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已是空前激烈,市场高度细分,并且每个细分市场都出现了具有统治(品牌、产品、渠道等各个方面)实力的霸主,新产品的定位只能在夹缝中求空隙,求生存,否则就会陷入霸主的阴影难见天日,同时品牌延伸的风险极大,很容易被新市场上的原由霸主击溃;其次,西方实施品牌单一定位、多品牌战略的企业(如宝洁),无不是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企业帝国,完全可以同时支持自己庞大的品牌家族在各个市场上的征伐。而目前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国人看来似乎已很激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完全是轻量级的、低水平的,许多行业还远未出现霸主品牌。很多细分市场是一片空白,等待统治者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照搬定位理论在西方的实践经验,大量“烧钱”推新品牌,或等待企业有足够资金支撑新品牌后再去占领空白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

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不同,定位理论在中国当然要有自己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

篇11:在行走中领悟初中作文700字

在行走中领悟初中作文700字

依稀记得初学步时,妈妈总是弓着腰,扬着一张醉人的笑脸,手里摇晃着我喜爱的小玩具,亲切地唤着我,步步后退,后退。我摇摇晃晃,像只小鸭似的步步前进,前进。一个不小心,摔了。妈妈不扶我:“宝宝……好甜,好甜!于是我会自己爬起来,咯咯笑着,扑向妈妈的怀抱。

我得到一个吻,一个红苹果。

三四岁时,步子稳了,可仍免不了跌跤,没有了妈妈的笑容,妈妈的呼唤,怎么办?还是自己爬起来吧!尽力掸去身上的灰尘,低头看着路面,一步,一步,一步……

我没有得到红苹果,我得到了一个慰籍。我明白了:石块,小坑,香蕉皮,会让你摔倒……

上学了,我学着在知识的崎岖山路上一点一点地向上爬,有的时候会很累,很苦,我便停下来,不走了。于是一阵风吹来,我落下山崖,跌得鼻青脸肿。我没有哭,我抬头望望那遥不可及的山顶,我明白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擦擦汗水,继续向上走,不停地走,当我走得比大家都高时,我望了望下面努力向上走的同学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脚下一滑,狠狠地摔了下来,我遍体鳞伤。我用手撑着地面,缓缓站了起来,我明白了:骄傲会使人后退。

在长长的旅途中,我感受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明白了许多。虽然我也跌过无数个跟头,摔过无数次跤,但是每一次摔倒,我都会若有所思地明白一点,了解一点。虽然苦,但是却感觉得到苦后隐藏的丝丝清香,让我学会在成功中领悟,在失败中领悟,在行走中领悟……

身旁的景物一点点褪去,记忆的`闸门一点点关闭,我的心灵经过沉思的洗礼,变得更透彻,更明朗。我仰视着蔚蓝的天空,又低头看看脚下的漫漫长路,继续向前走……

篇1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怎样合理运用CAI进行教学

大同小学 陈航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术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变静为动,声情并茂,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用动画引出猴子分西瓜,一个西瓜两只猴子平均分,每人( )个,这时无法用整数表示,学生产生疑问,新课自然展开。

二、把准辅助时机,促进主动发展。

[1] [2] [3] [4]

篇13: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文/薛晓燕

摘 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既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操作策略上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自主探究;误区

一、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不恰当

随意选编不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又少,那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选编的案例不注意时效性,那就不符合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过于简单会减少学生的思考量,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案例的难度过大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分析讨论便无法正常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

2.案例教学演变为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由于对案例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到位或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少教师误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忽略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陷入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误区。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是区域环境问题的一种,教材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是荒漠化问题的典型代表,是荒漠化具体的典型代表。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如果处理成我国西北的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上课过分强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干湿地区的划分、干旱产生的原因,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教案例”。而根据课标,有关上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只是为分析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的。

3.教师不自觉地陷入角色误区

或者放任自流,扮演“旁观者”,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到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或是担当“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评头论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整个课堂成为“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评头论足、横断是非,容易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不断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精髓就是: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自主探究性学习,它以精选的能说明地理原理的地理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二、在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中所做的探索

1.精选案例,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在对案例作用和地位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才能选编出最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的案例。

(1)引用教材中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呈现多样化格局,不同的教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分析相同的知识点。且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首选教材案例。

学习“工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采用“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设计问题如下:①你知道鞍钢所需的煤、铁矿石主要来自哪些地区?②辽宁省本是一个产煤大省,为什么鞍钢还要从外省大量运入煤炭?③你能分析出鞍钢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④上海市本身并没有煤和铁矿石资源,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基地?试阐述你的理由。⑤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⑥试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关注学生生活,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虽然经典,但有时学生对教材案例背景比较生疏,区域地理知识薄弱,如果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冲淡了其对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从这些案例出发,先阐明原理,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证,从而学生驾轻就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象发现本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材提供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对于青岛的学生来说,起点较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补充了两个青岛的案例。“案例1: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案例2:十五年筑巢引凤――开发区形成名牌企业群体”。(案例1、案例2材料略)通过案例1让学生探究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运用案例2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联系,进而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对两个本土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教材案例“珠三角音响集聚”可谓是水到渠成。而且从学生身边选取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潜能,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研读课标,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实现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的转变

“教案例”,就是忠实传授案例内容的教学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对案例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以本为本”“以案为案”。

“用案例教”,则是依据课标,将案例作为学习素材,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载体或者切入点,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是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体现“问题解决”特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甚至成败。深入钻研和领悟课标,是进行案例教学、避免“教案例”的前提。如,前面提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只要准确把握课标,我们就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不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更不是西北区域地理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类型,以“荒漠化问题”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和研究才是重点。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是德国鲁尔区,教学中一般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来探究综合整治的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抽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探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传统工业区”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如,前文所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相似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这是荒漠化问题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迁移。在复习课上还应该增加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知识迁移。

3.教师当好“三导”角色,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实验中学)

篇14: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论文

数学课堂体验学习是学生从实践经历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增添了学生大量的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数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验学习,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一、游戏中体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玩游戏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些知识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活动。师:同学们,在老师手中有一些标有不同数字的卡片,下面老师从中抽取一张,你们要迅速给出反应,根据我们学过的“加与减”的知识,想一想,要列出怎样的算式才能够得到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字。游戏开始时,教师首先抽取了一张写有“10”的卡片,当学生看到这个数字后,都迫切地想要回答,列出了形如5+5=10,1+9=10,3+7=10,12-2=10等算式。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能充分燃烧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变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尤其是一些数字计算题,既抽象又枯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算式计算的讲解,单纯地让学生做题计算,只会让学生更加厌烦数学。而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利用生活经验加快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菜市场,一起买蔬菜。这些蔬菜品种繁多,而且都标有价格:青椒的单价是每斤1.7元,黄瓜0.5元一斤,西葫芦2.5元一斤,下面老师将买菜的任务交给你们,最后要向老师汇报你都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学生立即被带入到生活情境中。最后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买菜任务,他们有的是买单样菜品,有的买多样菜品,并且都能准确地计算出各自买菜的花费。

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合作中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单丝不能成线,独木不能成林”。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虽然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耗时太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测量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同学们,这有一根细绳,请利用这根细绳测量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到讲台前,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可是发现有些困难,感觉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巧妙地抓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豁然开朗,自由结组,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有的学生负责拉伸绳子,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测量任务。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练习中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练习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训练,不断优化问题,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知识,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道有趣的练习题:兔妈妈为两只小兔买回了两块完全相同的蛋糕,为了方便小兔子们食用,兔妈妈将这两块蛋糕切成小块,将其中一块蛋糕平均分成5块,并拿给一只小兔子,将另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送给另一只小兔子。当兔妈妈分好之后,分到5块蛋糕的小兔子很不高兴地说:“我要8块的那个,8块蛋糕比我这5块蛋糕多。”同学们,真的是这样吗?你们帮兔妈妈解释一下。问题给出后,学生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并相互探讨。很快就有学生得出了答案:老师,这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分数的知识,其实这两只小兔子分到的蛋糕是一样的,一个是5/5=1,一个是8/8=1,因为这两个蛋糕完全相同,也就是单位1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两个分到的蛋糕是一样多的。

师:你的分析很正确,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呢?

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

案例中,教师通过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促使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实践中体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内容更是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数学知识又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展开实践,亲自体验这些概念的意义。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袋大米和一把电子秤,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称量这袋大米的重量,得到这袋大米总重25千克,然后教师让学生依次感受这袋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你们对25千克有什么感觉呢?

生:很重,我都抱不动。

师:如果有4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能体会到多重吗?

生1:我可以想象,那真是太重了。

师:好,现在你们脑海里基本上可以想象到40袋大米的重量,老师告诉你们,40袋大米的重量就是1吨的重量。

学生们在教师说完之后,都很震惊,原来1吨竟然这么重,吨的单位竟然这么大。

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体验学习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篇15:浅谈“数学体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数学体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体验的魅力――浅谈“数学体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薛金明

什么是体验?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我想,体验的内涵应该是思维的一种重新审视,是心灵的一次重新穿越。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体验理念”要通过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活动,通过切身的体会与感受,去领悟情感,把握知识,培育行为。数学教学在于体验,它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它希望培养学生具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的能力,而且具备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数学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证明,轻猜想”。而理解一个命题或概念,不是靠传授和迁移,而是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推理活动中“领悟”出来的,这是一个体验、探索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改理论从“数学体验”出发,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思路的产生过程。经历这些“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在初一“有理数”第一节负数概念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12月份某日天气预报)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每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标记中,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议论纷纷,并小组讨论。

学生C回答:每天的温度中,零上3℃,用3℃表示,零下5℃,用-5℃表示。(注:他把“-”读作“减”)

教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请大家讨论一下,是否相反的数都可以这样表示呢?

学生(众):是。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给这些数一个合适的名称呢?

学生(兴奋地讨论):3,2,1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类数,而-3,-2,-1为另一类,叫做减数。

教师:若-3,-2,-1叫减数是否要与减法里的减数混淆,有更棒的名字吗?

学生E:老师叫负数行不行?(他很激动地望着我并等待回答)

教师(肯定地):很棒!那么以前学过的`数就可以叫做正数。

之后的学习,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涨,他们从天气预报的标记中,创造了新的认识――引入了“负数”概念,学生从疑惑到清晰的复杂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发现、创造的兴趣,并且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展开体验教学,给学生思维时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探索知识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敢于怀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为创新奠定基础。

二、“数学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

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激发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想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这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和掌握教材,在学生手脑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讲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再让学生讨论怎么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讨论活动中,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发,他们不仅能列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有的还在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应用所学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修理教室里那几张会摇动的课桌。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和实践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该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让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数学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隐含的美的因素,引发学生相应的美感体验,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

谈到美,人们也许更多地想到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教学课堂似乎远离美。其实不然,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许多美的展示之处。如,演示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具、板书等方面可以为某些教学内容赋予美的展示形式。就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也内含丰富的数学美。如,数学的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等。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问题是教师是否意识到要突出地展示这种美以及是否具有揭示这种美的“点金术”,以便引导学生欣赏和追求这种美。著名哲学家赵鑫珊说过:“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指出数学科学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是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注入数学美的观点,往往会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异、妙、趣,这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问题中蕴涵着数学美,以数学美的眼光整体地审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和谐关系,结合问题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对称性、整齐性、统一性、不变性等美的特点去解答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数学问题中的美。

总之,新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在教学中注重体验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做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课程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学)

篇16: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何谓体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大词典》这样注释: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一、尊重体验的主体,在课堂中体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可以质疑问难,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他们愿意尝试的实验等。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而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营造出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并没有着急地讲解,而是问问他们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在讲解如何进行合作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我对学生提出了:你认为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组,学生在读、想、问、说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体验到一种自主学习的喜悦。这样,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轻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体验的方式,在活动中体验。《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合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如听完百灵鸟广播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参加了假日小队活动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上完一节课讲讲彼此的感想等。让他们在这种活动中亲自体验,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角色的体验,促进其感悟。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客人们的反映,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与女主人对话,然后进行小练笔。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用“心”去思考、去体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拓展体验的情境,在生活中体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进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其实,“大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下,“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地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合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不只一个。这就要做到:语文生活化。例如在看电视、看报、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书时用语文;出黑板报、演讲比赛用语文;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总之,我们越来越多地珍视“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日积月累,悟得终身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语

[1] [2]

篇17: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何谓体验?《教育大词典》这样注释: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一、尊重体验的主体,在课堂中体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可以质疑问难,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他们愿意尝试的实验等。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而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营造出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并没有着急地讲解,而是问问他们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在讲解如何进行合作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我对学生提出了:你认为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组,学生在读、想、问、说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体验到一种自主学习的喜悦。这样,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轻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体验的方式,在活动中体验。《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合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如听完百灵鸟广播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参加了假日小队活动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上完一节课讲讲彼此的感想等。让他们在这种活动中亲自体验,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角色的.体验,促进其感悟。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客人们的反映,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与女主人对话,然后进行小练笔。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用“心”去思考、去体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拓展体验的情境,在生活中体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进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其实,“大语文”教育观念下,“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地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合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不只一个。这就要做到:语文生活化。例如在看电视、看报、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书时用语文;出黑板报、演讲比赛用语文;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总之,我们越来越多地珍视“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日积月累,悟得终身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篇18: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1.学生层次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 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过程分层。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3.教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篇19: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练习分层次

分层练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练习“一刀切”,过难或过容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生的发展。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1.课堂练习分层次:坚持“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这样即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还能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2.抓好反馈测评。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每章进行一次“章末测试”,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意面向全体,逐层分化,针对测评结果,对“学困生”进行及时补救,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评价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出色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

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