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论文)

是周不是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是周不是光”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论文)(共1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论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重视。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良好的个性,提高人的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情感因素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人本”观念的生动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也有过这样的论述:“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发自肺腑,真诚关爱学生,对学生产生如同自己孩子般的亲切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以自己良好的教学情感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体会到对话的平等,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就会愉快地将学习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但是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的那样:“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情感教育的因素是依附在一定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是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在规律的发现过程等等的认知活动中实现的。因而,要在数学教学中富含情感教育,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并面向学生生活,坚持以学生为本,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积极引导,创设乐学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乐学是学习的内驱力。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热情。究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在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缘故。其实数学是一门优美的的学科,它的每个公式、每个法则、每个性质等大都有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包含着数学家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绘图、对称、有序、和谐、整洁给人以形态美。它的构思巧妙、思路清晰给人以思维美,它的智力成就、独特创作给人以意义美。著名哲学家赵鑫珊曾经这样讲过:“希望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提出数理学科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是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所以课堂上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数学家的故事,如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还有华罗庚、阿基米德、希伯斯、高斯等人的事迹,使学生知道数学家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了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妙无穷,感受到数学的美,促使他们热爱数学。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看课桌、看教室,看衣着、看面孔等,这一看,他们就会惊奇地发现,真没有想到,生活用具,人的面容、衣着等,也存在教学中的对称问题,也包含着说不尽的数学知识,这会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愿意学习数学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激情、热情是人们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时,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工作,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求知情境。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通过课件演示:车轮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时,汽车上下颠簸的情形,引起学生的捧腹大笑。又演示;车轮是圆形时,汽车平稳行驶的情形。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形时,汽车能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激发兴趣   诱导求知情感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这样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它对于造就合格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去诱发他们的兴趣,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的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本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学习的主要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示三个三位数--345、280、158,让学生通过计算说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老师马上宣布:“同学们可以任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当堂试验。”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一个个多位数,教师马上准确地作出判断,同学们经过计算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极其惊异,心里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疑问产生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拼割,自己去推导计算公式,引发他们的求知情感,激发兴趣,使之乐于学;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善于学。这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起点,也是情感教学不可或缺的措施。

四、情绪感染 调动情感

情感的形成,不单独是学生方面,也有教师的责任,而且更为突出。

1、教师的情绪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师有感情地教,学生就会有感情地学,教师要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化。为此,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儿童,要以自身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爱生善教,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以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主动亲近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当学生发表“别出心裁”的意见时,虚心听取,公正评价;当学生做错题目时,决不讽刺挖苦,更不能横加训斥,而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弄清楚问题;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点燃他们的希望之花。总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可亲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2、学生的情绪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整体情绪和个体情绪)。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情感教育需要一个和睦友爱而又丰富多采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在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中,学生情绪冲动时,才能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时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等诱发学生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的工作就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掌握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要随时调整讲课的速度、深度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由具体到抽象,弄清公式的由来,掌握解题方法。

首先,让学生把准备的学具(硬纸圆片)等份成两部分,让学生观察圆的周长有什么变化,再指导学生把半圆平均分成8份,(另一个半圆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开),然后把半圆展开,看看形状有什么变化,半径有什么变化,能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再及时引导想象;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将会怎么样呢?然后让学生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口述,比较容易解决了当堂所学知识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能和心理同步发展。课堂上如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发现学生厌倦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去体验攀登知识高峰中的紧张与欢乐。

五、消除心理障碍  保持旺盛情绪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大多数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学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的情绪是大起大落的,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情绪呢?

1、耐心点拨 增强信心

课堂巡回中,教师要多关心学困,。使他们有信心学好。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了题目,切不可简单生硬地批评学生:“错了,重做!”或用红笔打上一个大“×”号,而是在错的地方用曲线划出,让他们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实在找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共同查找。例如在学了“比的意义”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师徒二人做零件,师傅需要5小时完成,徒弟需要7小时完成,写出师徒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有的学生马上喊出--5:7,老师问大家对不对时,很多学生都说 :“对”。教师马上没有修正答案,而是在题目的旁边有写上了“写出师徒两人的工作时间比。”学生根据教师输出的反馈信息,第一个问题是工作效率的比,5:7是工作时间的比。这一点拨,把新旧知识沟通起来,收到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课堂上就是多向学生提出“再看看”、“再想想”的鼓励语,作业批改中经常写上“有进步”、“有提高”、“再努力”等批语,这样既能加强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使学生获得信心,提高勇气。

1、捕捉闪光点  共同情感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反馈的情感作用和认知作用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小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外露,课堂上遇到听不懂的知识时,他们不会装得若无其事,而是紧皱眉头,焦急万分。教师就要洞察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应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加以控制,使学生的情感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其中包含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困生去做,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尊的火种,激起前进的热情,从而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巧设练习  增强情感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不但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技巧,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练习效益,教师巧妙地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作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家点。

第一、练习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为了

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把作业分成必做题、选做题、创作题三类,让学生根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不再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针对学生作业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巧设练习题,变苦作为乐作。在

教学中,口头练、笔头练、集体练和独立练有机结合,判断、填空、选择、解答、计算、操作等形式多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形式灵活,并通过不同角度训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另外,每次练习都应该根据练习的重点,编一些趣味性、故事性比较强的题目,通过以趣命题、以趣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练习积极性。

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设计练习。题型注意从模仿到变式,从

单项练习到综合练习,题目的编排顺序必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使学生爱学乐做,自始至终保持练习的旺盛情感。

第四、作业量要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在一定时

间内,练习题的数量适当,难度适中,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信心足、兴趣浓,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练习的设计必须精当。所谓“精”,就是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当”就是作业量适中。量多,则使学生望而生厌,作而生厌,加重负担,事倍功半。量少,则使学生松懈怠慢,不求努力进取,造成时间浪费。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禁忌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和大量抄写的练习,更不能以做作业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练习和提高。

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着眼于青少年的未来,情感教育的现实作用不可低估。情感教育的一些情感因素与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准“情”与“智”的最佳交汇点和突破点,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在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的交汇之处,结出闪烁着灵光的智慧之花,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篇2: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论文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论文

【摘要】:良好的学习意志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进行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意志智力学习目标

学习意志是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有意识地控制和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地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见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意志的意义与作用。

1良好的学习意志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把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进行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中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造型儿童人格的一般特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使学生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2良好的学习意志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趣味但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自觉地克服学习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才有可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其次,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需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生知难而进,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与毅力,战胜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从现实状况来看,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却难以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畏难、怕苦、贪玩,易受干扰,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所造成的。反之,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取得了良好乃至优秀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良好的智力和环境条件固然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良好的学习意志更是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3.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也越大。因而,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数学的内部动力。研究表明,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

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①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数学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是以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教师可借此教育学生立下远大志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学好数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的根本途径。 ②树立榜样,教育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古今中外数学家坚韧不拔地追求真善美的事迹去激励学生,如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和陈景润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亚当斯穷52年的光阴,终于发现了唯一的六角幻方;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利剑临死前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广......。使学生懂得没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是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增强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把学习目的、动机转化为意志力量,是学习意志培养的基础。

4创设疑难情景,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也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而逐步实现。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练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如果情景过难,学生经常受到挫折,则容易使意志衰退。如果情景过易,则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身的意志行为,如难题的解答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的成功感,从中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锻炼自身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种种诱惑和干扰,学生只有排除内部和外界的干扰与引诱,实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能实现学习目标。但是小学生自觉、独立地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也不稳定,特别是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具体可如下处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教师可注意全程的监控,即事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中途实行有效的监督,事后施以严格的检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明确目的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克服困难与缺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篇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综上,一次或多次的成功会成为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的“激活剂”.

篇4: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态度论文

【摘要】: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习得的内在心理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验的获得而不断变化的。因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态度培养研究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学习态度,小学生,教学,培养

篇5: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态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以要培养好小学生对学习的学习态度应从一下几点着手:

1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源泉,初步形成学生主动的倾向。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更尊重、热爱、信任每一个学生,也使学生更亲近教师。教师以自己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也使更亲近教师,更想追求教师对自己的喜爱,更有兴趣关注教师的课堂,更加积极主动的努力学习,以赢取教师对自己的喜爱

2创设小组合作情境,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淹没,因此就学习交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因为相对稳定的组间成员关系比较友,合作的气氛更让他们喜欢。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3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兴趣,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例如:教学“三步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两步应用题)搭桥铺路,让学生联系以前一步应用题变两步应用题的思路,自己动手思考,尝试将两步应用题变化为三步应用题。通过启发比较,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解决验证。最后学生由教师帮助归纳变题思路(变条件、变问题),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进生活。使他们体会倒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过程中,兴趣盎然的利用知识,不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效果好。

5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时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爱玩、好玩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数、摆、画、量、拆、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促使学生理解、研究知识。

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作到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为他们适应未来错综复杂的知识性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应该认识到,现代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其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使数学教学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习、应用的能力,尤其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我国的教育方针中的德育包含在态度之中,二者也有所不同,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才属于品德范畴。态度是后天习得的,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当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一点以往的《教学大纲》没有涉及,是被传统教育所忽略的。而在本文中,不但对态度、学习态度等概念进行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学习态度的意义和如何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近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已经将“情感与态度”的学习作为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小学数学中学习态度的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重视。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论文

在当今的教育和实践中,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题了。小学数学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展和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造成他们的困惑,制造相关的悬念,进而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130÷50=?一部分的学生得到2……30,一部分的学生利用商不变性质口算得到2……3。当学生莫不着头脑的时候,我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验算:2×50=100,100+3=103,很明显,这种结果是错误的。此时的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怎么样利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时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地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商场打折的情境,在商品上标注原价、打折数,通过生生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亲自动手实践,手脑要并用

1.加强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索、活动、思考的环境,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一,摆出两行三角形,每行有5个;第二,在第二行再摆4个三角形,并提出问题:第二行先摆了几个三角形,现在又摆了几个?第二行的三角形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应该怎么求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2.加强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不仅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三、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指定其谈论的范围,并且还要控制讨论的有效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言、质疑、争辩,运用创新的思维去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法。

2.教师要选择并确定课堂上讨论的最佳时间。

(1)组织讨论概念、总结、规律。该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组织讨论重、难点。在数学教学中,越是重、难点就越需要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交流、操作、探讨,学生不仅得出总结,还能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组织谈论解答开放性的习题。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习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找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求异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可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也是小学数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小组开火车,同桌竞赛;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计算时,可以出类似1+2+3+4+……+99+100的题目,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钻研题目,勤于思考的数学习惯,使得机械单调的计算练习也可以有声有色。

二、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常用的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凑十法”口算。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质使运算数据“凑整”:加数“凑整”。如27+5+15=?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连乘中因数“凑整”。如25×9×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是900。

(2)运用“分解法”口算。“分解法”口算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8=80。如125×32,原式变为125×8×4=1000×4=4000。

(3)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口算训练的方法很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的前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让学生养成抄完题检查的习惯,计算结束用估算方法快速验算的习惯,结合题意回头看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计算培养和训练。还要学生自己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篇8:谈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情感培养论文

谈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情感培养论文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舞蹈技能训练对舞者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辛苦、乏味的感受,使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提高舞蹈训练的成效。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提高学生舞蹈训练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技能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对学生舞蹈情感的积极培养,也能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激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帮助挖掘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更加勇于表现自我,并获得直观、有形、可感的深刻体会。良好的师生活动改善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主动、愉快地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经验,有利于新情感的.产生;还能丰富学生已获得的艺术表现能力,形成正确的舞蹈艺术审美观,从而创造更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课堂,通过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维系着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舞蹈技术动作。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对于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好的音乐能对舞蹈训练的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好的舞蹈,离开了音乐的衬托,亦将失去生命和意义。音乐可以说是舞蹈表现情感的依托。不同的舞蹈,其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不同,对于所选择的音乐也要有区别,不能千篇 一律。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舞蹈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效果辅助自己的舞蹈教学。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音乐的烘托下,舞蹈表现才多姿多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音乐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舞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和理解水平,将舞蹈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源泉。一个人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自身的情感生动性,才能体现在表现的舞蹈形式中。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设定不同的舞蹈情境,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创新能力。想象力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很多灵感的出现,都是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舞蹈想象力的激发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3]例如:在表演维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时,笔者先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热烈奔放、粗犷欢快的音乐,然后以音乐带动肢体动作,并且还要在情绪与动作中体现出维吾尔族人的热情与奔放,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进而通过舞蹈创造性地展示出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无限的想象与创造,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舞蹈本身的情感和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有力保障,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只有将音乐、表情、想象力与创造力完美地与舞蹈技巧相结合,才能准确地表达舞蹈情感,达到舞蹈表现的最高境界。[4]

(四)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对于初学舞蹈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舞蹈功底,只能从基础练习开始,从掌握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而模仿是学习舞蹈的最快途径。通过模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组成,从而体会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所流露的情绪,使他们在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熏陶的同时,激发舞蹈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的过程之中,模仿优秀的舞蹈动作,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和舞蹈知识,充分表达自己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和认知。[5]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过程,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模仿,对于一些好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深化这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

(五)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提升舞蹈教学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育,必须“以情动情”,才能“舞在其中”。通过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在日常进行表情训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启发他们更好地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以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力,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篇9: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探讨的论文

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探讨的论文

【摘 要】分析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原因,提出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感 运用

情感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调整好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能大大改善作文教学效果。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文教学的艺术更多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以“情”驭文,以“情”蓄势,以“情”雕文,最终达到文情并茂。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原因

(一)感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加上许多教师不让学生的情感自由驰骋,逼他们写千篇 一律的应试作文。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作文就会成为折磨人的苦差役,学生则会消极应付,生编硬造。这样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文以传情,文以载道。文章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或者理性认知。要写好文章,情感是基础。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气”,就是酝酿在心的情感和理趣。清朝王夫之也说: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就是说,文章没有技巧,而要靠个人内心的意趣。世上真能写文章的人,都是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促使其非说非写不可,一旦为某种契机触发了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满怀情感地进行写作,不能自止。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材料的贫乏单一,脸谱化、公式化、情感的苍白和空白化,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历史沉疴。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把引导学生思想积淀、情感体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将假话、空话、套话拒之门外。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人情、人性、感悟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善良、孝心、正义感,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观。

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主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一开始,笔者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交作文者寥寥;后来,笔者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把好朋友在学校中的表现向他们的家长汇报。学生都觉得这样的作文有意思,激发了向家长汇报的激情。这样一来,学生都觉得有许多要说的话,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感情对写作活动起到催化作用

有情才有文,情动而辞发。著名作家巴金说他自己“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所谓“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写作活动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作品莫不是“郁于中而泄于外”,“为情而造文”,为情感促动而写成。作文,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做、所想表达出来。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做基础,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作文就会平淡、枯燥、无味,那作文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缘之木。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观察、活跃思维及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生作文,才有成功感和创造欲,精神就振奋,就心灵手巧,面对作文题目,就能自觉地集中注意,精心思考,敞开心扉,寻找材料,挖掘储备,选择那些恨得要死或爱得要命的人、事、景、物来写,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酣畅淋漓、飞流直下的境地。一位教师曾布置学生写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有个男生非常喜欢足球,就选择了我国足球队在出线的一刹那来写,那时刻他感到无比幸福。全文一气呵成,感情充沛真挚,言之达意,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途径有三:

(一)立足生活,引进活水

生活之水永远是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既体验”,这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没有这种真切体验,作为一切作文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作文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感情、阅读水平、智力技能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经历、人生经历、生活空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从多个层面去开拓学生的视野空间,就硬逼着他们去写许多话题,这也许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等现象,学生作文水平不会真正提高。他们参加实际活动,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指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去作文,抓住最感兴趣的某项活动场面及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在有了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头脑中储备的表象丰富了,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开拓学生的视野,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报纸、杂志、政治、自然、社会、影视、新闻节目、小小说、读者、故事会等,也可以是引导学生的视野去触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诚与虚伪的人性体验,心与心的碰撞,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带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花草虫鱼,走进集贸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产品,看不同人的菜篮子;欣赏歌曲,感悟意境;留心身边的热点、大事等。总之,即是要把学生的视野伸向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层面,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识天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领悟美的情趣,触发作文情感,写作才有话可说,情趣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才能敞开心扉,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创作欲。

(二)激发兴趣,以情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兴趣,触发情感,“以境生情,以情激情”。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能从厌恶作文转变为喜欢作文,那作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时才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情生情的方法,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我要写”的欲望。一位教师在布置作文《我的父亲》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说说自己的父亲。学生身处其中渐渐进入由讨论造成的气氛中,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也积聚到心头,成为不可不说的话语,情绪高涨,情动而辞发,产生“我要写”的欲望。另外,在讨论中,学生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方面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另一方面使得情感的积累更多更深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三)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下面学生恹恹欲睡,等到动笔时,学生还是不懂怎样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惘然,无从下笔。这样的作文指导是徒劳的,没有感情的作文指导是苍白无力的。当教师传递出的是冷漠鄙视的情感时,学生会拒绝接受他传递的知识;当教师表现出关爱、信任的态度时,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情感的融洽为作文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作文向教师表露,教师也应真诚地给予回应。教师指导作文必须做到耐心、热情、细致、周到,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立意新、选材精、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情感真实等加以肯定,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首肯,鼓励适当,能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点滴优点,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进取心。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语中肯,态度和蔼。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中的不足,又要保护好他们写作的积极性,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闪耀着情感的光彩,教师的情感是联结作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那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辐射力,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渠道,挖掘深藏于心的写作资源,才会催生文情并茂的佳作,作文教学也因情感的渗透和诱发而获得不朽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白金声。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孙春城。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思维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思维论文

摘要:数学是一门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研究课程,同时还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一门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而小学数学的成绩不仅关系到中小考分数,小学数学还是一个数学的重大基点,基础的好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数学学习,小学时期是学生数学的启蒙阶段

关键词:小学时期;兴趣;课堂气氛;创新意识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和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重要。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所以培养小学数学思维和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极其重要。而小学生年纪尚小,对重点知识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等限制,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好动贪玩以致他们难以专心学习,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思维是一个难题,本人结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结合前人的经验得出以下意见方法。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以兴趣为行事主导的小学生,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老师在选材方面可更多采取有趣,形象生动的题材,例如教到加减法时可采用具有生命力的动物,也可用班上的同学举例子。再者教师还应多联系生活,拉近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邀请同学一起制作简易道具并利用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对数学的'认同。在恰当时期提出问题,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高潮,利用学生渴望的答案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课堂,改掉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固定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讲解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使他们独立,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也更加浓厚。老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与进步,注意他们对数学的心理可态度的变化,从而对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对表现不足的同学进行鼓励,从而引起他们的积极性与兴趣。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高效教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压环境下,家长们往往过分抓成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总是容易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压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日复一日的应付学习,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应抛弃旧的满堂灌的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课文重点。上课期间抽取同学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解答,一视同仁,给予鼓励,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同学进行发言,当代课老师,运用他们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讲学,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吸取他们的新奇想法,教师还可以可在班上设立数学学习小组,由各个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鼓励小组之间积极讨论,可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忙,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还能够让学生自由发表独立见解,为他们创造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和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教授学习的思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们间的积极讨论与思考,还可在课堂期间进行数学竞赛或游戏,例如由各小组出题,互相考验,最快正确解决问题者胜出,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认真对各组的解决方法进行评析,一起探求最好的答案。同时老师还可在每个时期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学习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大多数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虽然按时到教室,认真听课以及完成作业,循序蹈矩,随着数学难度的增长,很多学生难以继续攻克数学难题,认为数学极其复杂,缺乏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自信心,难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可激发生学生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思源于疑”所有的思考都源于对事物地怀疑和质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让学生独立,对他们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媒体设施进行查阅与探究。老师在平时上课中,让学生自行预习、听课、复习、反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教完基本、主干的知识点以后,还要针对于课题进行拓展,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同时,老师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鼓励同学积极进行开放式学习,开拓眼界。

4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从小培养数学思维,进行数学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的兴趣,要求老师认证备课,联系生活,选取生动有趣题材等,老师还应注重课堂教授,进行高效教学,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设立数学小组,鼓同学们讨论,进行数学游戏竞赛。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1年30期

[2]吴信钰《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国家在关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应该致力于不同形式的课程学习,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以使学生能从数学中获得乐趣。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也要紧紧跟从国家的指示,不断地开启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班级学生数学的实际成绩,努力探寻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教学路子和方法,即努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学习理解力较差的现状,着重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各项教育改革也如影随形,教育的形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其中,小学就是我国初级的教育形式。作为初级教育形式,小学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门槛,是一个基础,相当于一个高层建筑的根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纪。因此,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小学作为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起跑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代社会,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也是这样,而学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更能鉴证教育创新的功效。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学习理解力较差的现状,着重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1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现状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所提倡的口号已经从“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变化至“素质教育”(Quality-orientededucation),这不得不说是算教育史上的一次创新,也是我国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当前的教育已经进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的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比应试教育高,它提倡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这就成为了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的奋斗的目标。但是由于多年来数学学习和教育的老观念的“传承”,再加上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普遍较差的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

(1)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即老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形式化,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2)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导致了学生根本不能认清他们学习数学的意义何在。

1.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成因

针对上述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从中可以得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性、无兴趣性。究其成因,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理解能力普遍表现得很差,这就导致书本上的概念不清晰,知识结构不明确。而且学生们存在着思维定势的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与儿童天真的特点所联系的。

例如在计算(×3009+2009×1991)×0=?时,很多学生不会进行思考,拿起笔就一步步地算,思维定势,导致很多人在计算这题时会花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是不必要的;

(2)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很好的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接,没有很透彻的理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思想。如“素质教育”提倡学生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习时,数学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立体图形,而并未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做一些这些立体图形。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对策

上面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被誉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小学数学方面,它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环境及氛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教育的一次洗礼,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洗礼”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今后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及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努力设立好的气氛。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若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对他们说“没事,慢慢来,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开动自己的脑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首先体现了一个现代教师的风范,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气氛的创新,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氛围。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数学思想的灌输,而不是凌乱地介绍数学知识

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灌输,尤其是联想的数学思想,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连续性。如在讲到乘法的分配律时,数学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对以前学的定律的联想,这个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这就带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以往的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适用。我们可以对乘法的结合律进行复习,并让学生们总结一下用字母是如何表示的(a×(b×c)=(a×b)×c)。

2.3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半圆形拱桥,桥头到桥尾的长度为20米,则在发洪水时通过它的水的横截面积为_______平方米。(π取3.14)”。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讲当年赵州桥是如何造成的,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人良好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就会谨记老师的话,在学习的数学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与实际相联系。上面这道题就能够采用此方法进行讲解,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都喜爱听故事,这样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知识,可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3结论

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1-2):34转64.

[2]张绣花.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小学数学参考,2003(9):42-43.

[3]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28-30.

篇12:小学数学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其各方面能力和习惯在这一时期都会有初步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行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教学培养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通过不断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掌握,产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并且充分开发小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

一、不良习惯成因

一方面,在当前大社会的环境下,许多学生父母双方忙于工作,没有办法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起到良好的监督和缺乏对孩子学习的指导,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性,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在家学习的过程中作业拖沓、马虎,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通常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引起很好的重视,这种近乎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单单依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不能够很好地转换思维方式去从多维度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达不到很好的开发。此外,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性的缺乏,无法进行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个有效帮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和熟悉的途径,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出标记,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解答自己的困惑,使课堂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次,预习能够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数学课程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联系性,如果学生在一个地方的问题听不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所以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期要每天定时定量地安排学生的预习内容,让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做出标记,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如在每一堂新课开课之前,提问一些有关新课的简单小问题,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久而久之,一段时间过后,在不依靠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作业,复习是一个对学习知识的不断夯实和强化的过程,小学数学书本学习的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后应该针对每堂课的知识重点安排一些融合多方面学习的内容,布置一些有层次的作业,在保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能够对思维和能力也有拔高作用的家庭作业。此外,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与学生定期交流沟通,共同在孩子学习初期,通力合作,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独立完成作业和自主检查的习惯

许多数学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思维和逻辑去解决问题,其实很多孩子在思维上都有一定的思维惰性,比如有些时候当家长从旁指导完成作业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去思考解决方式和计算,等着家长告诉答案,这样的作业完成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很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良好锻炼和利用。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安排作业时,要注意对学生作业质量、作业完成速度以及作业方式等各方面的考察,要求学生在家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主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课堂时间,在课上给学生安排课堂限时训练或小测验,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堂效率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专注力的有效方法。良好的作业习惯中检查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字迹潦草、审题不清、计算马虎等坏毛病,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完成作业之后就把作业丢到一旁,导致许多显而易见的错误也会被忽略。良好的检查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找出一些非思维因素导致的错误,一次马虎导致的出错看起来不是很严重,但是如果经常由于马虎而出现问题就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影响,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从书写、运算、检查等方面实行有效的监督,针对一些时常由于马虎出错还不检查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督促学生将如书写潦草、计算大意、审题不清等一些可以避免的坏习惯加以改正。

(三)培养学生做笔记、学会利用错题的好习惯

数学课本中成段解释名词或者解答题目的文字不多,所以针对一些重点问题教师会要求学生做笔记去记录一些重要知识点、概论以及一些提示内容。但是由于缺乏对笔记重要性的判断,学生一些时候只顾着做笔记忽视了教师的授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了学生的课堂效率不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抓重点并且提取重点内容的能力,在做笔记时能够有所取舍。错题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能够很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反复夯实。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测试或者练习之后就把习题扔在一旁对错题置之不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就知识薄弱的地方进行修补,知识缺口一直存在,相同的错误一犯再犯。所以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对错题资源有效利用,针对一些做错的数学题目,建立属于自己的错题本,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写下解题思路或者探究新的解题方法,从而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帮助幼儿提升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的不成熟性,家长和教师应该同步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有效监督,共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环.例谈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7(10).

[2]杨莲芳.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

篇1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篇14: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当下职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阻力

高职数学教学同普通中学教学在形式上大体相同,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而且每堂课都是以相同的形式教学,按部就班地将书本上显而易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那些知识靠学生自学也是可以理解吸收的。教师将学生原本可以自学学会的知识当作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很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只接受来自教师教过的知识,教一点学一点,好比驴推磨,抽一鞭走一步,从根本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这种类似于在树下捡果实的学习方式太过于墨守成规,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意识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一种主动摘取果实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吃到既新鲜又饱满的“果实”,即自主学习到适合自身理解方式的知识。

二、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职高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把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问或学生讲为主的形式。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避免机械式地讲解以及自问自答。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自己学会抓住章节重点知识,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向教师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想明白的疑难问题。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不再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行换位思考,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一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数学的学习中,就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更加的多样化,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单一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固有的问题,而对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使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全面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通过对相关参考书籍的阅读,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相关知识,这对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会有很大帮助。

三、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一旦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产生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效率变高

许多职高学生数学学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学习效率过于低下,他们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了数学的学习当中,可是却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知识面太窄,学习成效过低。一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就能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解题速度变快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在解题时很容易局限于教师所教导的固有的那几种方法,不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题,如此一来学生每遇到一道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解题方法,有时还徒劳无功。但是当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会具备一定的自主解题能力,能够在解题时用上自己的方法,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题速度,还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在解题的同时,学生还能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所做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对今后的解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能力变强

学生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产生一种所有知识都应该靠教师来教的思维定式,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而忽视了自身原本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提前学会教师即将传授的知识,并且还能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拓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所有知识都能依靠自身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能日渐加强。

四、结语

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便会自主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等着教师来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看待学习这一问题上能有很大的改观;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的知识学习得还不够完善,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要学习的是什么,而不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

篇15: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设计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善于设计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总是精心设计问题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顺利登上知识的殿堂。例如,在学习“相交与平行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3)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又有几对对顶角呢?在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已知3x-y=6,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那么,y=。(2)方程3x-y=6有几个解?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渴求新知的促动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参与

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会思想活跃、兴趣盎然,才会乐学、爱学。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带着喜悦、愉快的心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恰当的手势、自然的表情,演绎精彩的数学教学艺术。对那些“捣蛋鬼”“调皮”学生也会耐心教导,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整式的除法”“变量与函数”等章节时,我都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采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参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的精神,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讨论的风气,也就是说,既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与合作学习精神。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群体,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进行民主探索与平等合作,形成一个主动学习、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章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合作,这样每个成员就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采用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怎样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态度、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描述”等章节时,我采用了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方式,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注重表扬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赞美就像一道阳光,这道阳光运用得当,就会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与探索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的阵地。

篇16: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重视直观教学,建立概念表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语言要生动,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运用学具,作出线条优美,表意明确,对照鲜明的图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数学知识。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练习本上的两条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供火车在道上行驶的两根铁轨等。在些基础上,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向两旁无限永不相交。

二、重视推理教学,树立发展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它要符合一定的推理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解析简单方程时,要使学生知道,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反复地从中寻求已知条件,有的是显性的,一般是隐性的,然后根据推理公式要求,加一些辅助的成分,即借助于某一外物,层层深入,步步导入,这样即可从“柳暗”到“花明”。

三、重视一题多解,提倡殊途同归,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帮助。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要给以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尤其是在练习题中,要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解多式,一式多法,即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机关报图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几何图形,再让小组同学讨论原梯形与拼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己总结也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其内在的动,其创新思维在想象和探究中得以逐步培养,同时也展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

篇17: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并且把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这一过程中[1].“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将基本概念直接抛给学生,其实每个概念背后都有丰富的的知识背景,而这种做法往往丢掉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的时机,要经常性的加强定理发现的过程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定理的规律,例如一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就是根据已有的数学概念得到的,性质定理逆定理一般就是图形判定定理.由于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符合一定事实与经验的推测性想象.例如,在讲三角形时,经过画图研究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在三角形的内部,而在学习三角形的高和中线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让学生再动手实践从而证明推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三角板模具、细线等材料,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二、教会数学合理推理思维的方式

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突破口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观察分析、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2].数学最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微妙的推理.熟悉的教学应该注重合理推理思维的培养,通常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分析、类比和综合等的方法.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把剪下来的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一步让学生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为180°”的猜想,同时还学到了辅助线的做法猜想.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和逆向应用公式,提高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漏解和错题的分析,提高识别推理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推理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推理思维能力自主培养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推理能力的参与性,教师要巧设问题,尽量使每节课都生动形象,并且有意地创造一些情景或者设计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分享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还可以通过分散一些数学概念的难点来锻炼学生合理推理思维的持久性,对于很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分解,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培养意识;最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广阔发展.

四、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培养合理推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以书本的内容为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无可否认这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局限性很大,是很狭隘的,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合理推理能力培养的素材是要来源于生活.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需要做出判断和推理,包括很多小游戏也隐含推理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推理,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的好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渗透,采取有效地措施,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合理推理思维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篇18: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平时“能说会道”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为什么有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几句话,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而有的班级,老师“夸夸其谈”,而学生“沉默寡言”。我觉得问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说”。为此,笔者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话;二是信任学生。三是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这样,学生在每次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为鼓励学生“敢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允许补充、修正、重说。这样就消除了学生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说”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哪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既“敢说”又“会说”,但就是“不想说”。这部分同学往往成绩很好,很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是既不“敢说”,又不“会说”,还不“想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他们就像是个旁观者。针对这两类学生,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同一内容,同学之间采取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扩展学习过程,帮助自己的学法在“求异”中“求佳”。

三、扩大学生主体表达空间,使学生“会说”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最大化的创设表达空间:一是索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二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疑中创新。使学生“质”的有理“、解”的精彩;四是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说收获。这个过程训练学生高度的语言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篇19: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与其他阶段的数学相比,高中阶段的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繁多,分布得也较广,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列举出大量的习题.尽管如此,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解题也不是没有规律可言.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更新和对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对高中生加强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组建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想.所以说,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解题能力,符合新时代对我国高中生教育的需求,有利于高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正确快速解题的前提,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关键.仔细审题,准备理解题意,全面正确理解已知条件和解题要求,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先前条件.审题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只要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较容易的.然而对于一些要求运用综合知识的题型或者需要开创性思维来解答的题目,对审题的要求相对来说就高多了.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是条件比较复杂且隐含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具备高水平的审题能力,能够准确无误地对题设条件进行理解和分析.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2.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并能够灵活的运用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基础,是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提高解题技巧的关键.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数学概念死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使其对数学概念能够理解并且掌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以便使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和思想能力基础上,面对同一信息源,使思维朝着四面八方展开,从多渠道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许多途径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题目,同种求变的题型,即通过问题的转化和改造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即从数学内容中把形式抽象出来,是数学能力组成的一部分.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题设中具体形式或内容的影响,不能把抽象的模式具体化,是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式练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加强对错题的研究,学会归纳总结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由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和自身学习方法,不能及时作出调整等因素造成的.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错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最能直接反映学生在数学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点.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和总结,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多加练习,这样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建一个错题本,把试卷或作业中自己做错的题在错题本上重新抄写一遍,并把正确答案也写在一边,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把自己的错误之处勾勒出来,进行分析,总结做错的原因,以后要注意和多加学习.这样的错题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目标的需求,也是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性,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相关专题 浅谈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