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策略论文

我要跑路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策略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要跑路了”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策略论文(共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策略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策略论文

摘 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物理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发展”的新教材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中学 物理 实验

一、做好课前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某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解决问题,展示才能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摩擦力”一课时,上新课之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我先请两位学生带上物理教科书到讲台上来,同时我说:“我请这两位同学帮我给同学们玩个小魔术,让大家开开眼界。”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的话所吸引,情绪也非常活跃。我先让两位学生把物理教科书交给我,然后接着说:“现在我把这两本书逐页逐页相交叉迭合在一起,然后,将这包粉笔压在两本书交叉迭合的上面,这两位学生同时用力拉也不能把它们拉开!”听罢我这似乎夸张的话,有些学生将信将疑,有些学生表现出不服气。这时我一声:“开始!”这两位同学像拔河似地用力拉了起来,下面的学生不断为他们加油鼓劲,但他们怎么也拉不开。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急于想知道其中道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很好的激发。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问题:这两本书为什么能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拉也拉不开呢?要了解其中道理,请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这个小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认识事物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从仪器展示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都将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刺激。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2、培养思维能力,理解物理规律。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思维与实验相互结合。直观的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感性材料。

3、培养创新能力,挖掘发展潜力。在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从观察的物理现象和思考中,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萌发出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亲身实践去验证,使一个个未知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从开放式的自主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必须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即开放物理实验室,以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小实验,自己动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物件和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探究性地开展实验,大胆地提出实验设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关注教育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一般的办法就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的。例如:一只白炽电灯烧坏了,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烧坏?分析问题:

(1)可能电流过大。

(2)灯泡的密封性不好。

(3)使用时间过长。解决问题:

(1)先观察看是卡口还是螺口。

(2)安装时要注意灯座是否漏电。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要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提问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地确立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他们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用所学的知识感知社会的同时,亦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了一个较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伟陈一龄孟繁梅微生物学实验必须建设以技术学为中心的独立课程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1(5):21-22。

2、孟大敏何晓雄工科物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M].大学物理,(7):46-48。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60-162。

4、刘承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杂志..4(6),138-139。

5、米金英浅谈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17),32-33。

篇2: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物理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使命,现就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如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初中物理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的语言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并具有感召力,学生才能买你的帐,教师要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透,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进行挑战,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给予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勇于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和想像,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发挥其创造性。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并且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优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新方案,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另外,老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手、动并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 “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惑,破除“传统教育”的许多观点,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看等活动都应如此。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得出的结论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日久天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四、激发成功感和和自主评价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弱,稍受点挫折,便缺乏自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适时激发成功感,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在分析完基本原理、方法之后,我总是诱导、启发学生寻找新的方法,并且及时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一节内容之后,有意设置这样的问题:“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看应该怎么办?”我组织学生讨论,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天平测出质量,然后,采用“悬锤法”用量筒测出体积,就可算出密度。紧接着问学生有没有其它的解法,学生的思维马上又被调动起来,这时好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方案:把蜡块的质量可用天平测量,测蜡块体积时,可以用手指或铅笔把蜡块压入水中。大部分学生纷纷展开了讨论认为他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有的学生在肯定了他的方案后,又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测蜡块体积时,手指或铅笔引起的体积变化比较明显,可用大头针把蜡块压入水中测体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主评价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篇3: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学习物理是教好中学物理的一个方面,研究物理问题是开展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中,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作 者:施玉勤  作者单位: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学,江苏,盐城,224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4: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论文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较高的时候,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相反的,当学生没有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脚步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本文结合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简要谈谈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参与性;提高策略

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便利与自然,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实施。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反映物理学科十分难学,导致在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只能调动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对于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论述一下如何在课堂中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新兴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发现目前教育在发生着全新的改变。同样,物理教学的课堂也逐渐被新兴的教育技术所占领,这些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了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激发点。而且这种技术与资源的功能特性,正好解决了物理教学对于抽象定理的一个解释与直观的.说明,让一些机械的原理更加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到这些新兴的技术与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教学的活动。例如,我在教学物理永动机的原理时,对于里面的一个经典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教学来完成实验的一个演示。通过这个视频的演示,学生可以发现永动机的原理是不可行的,始终受到其他阻力的一个影响。技术与媒体的资源辅助教学,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趣教学中最为常见最直接的方法。而且情景的创设也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要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教学情节。教师在进行情景的导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课堂的学习导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实例,来进行一个教学情景的导入。例如,我在教学中学物理中的《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时,我在进行情景的导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去: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汽车能够动起来是为什么吗?那么为什么发动机能够带动整个汽车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我和学生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不仅让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思索问题,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中学的物理课堂上,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一个提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一个变动,也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将有着大大的提升,它给予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学习自由,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得到一定的释放。当然这也取决于教师适当的放松课堂的主导权,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把握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分组探究合作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方式,是利用分组合作探究法,来让学生能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运用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和周围学生展开一个学习上的合作,来共同的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这种教学的方式,一般适用于中学的物理实验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三到五人小组,让这个小组在一起进行一个实验任务的完成。由教师来监督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小组的实验进程。除了一个监督以外,教师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当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要做的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在物理上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才会随之上升。一般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即新兴媒体资源的利用与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中,我们利用到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我相信将这些教学措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一定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教学效果,为整个物理的课堂教学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的提高研究[J]。教育周刊,(05)。

[2]李平元。浅析学生课堂参与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高策略与方法[J]。科学教育,(03)。

篇5: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文 路建国

摘 要: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课堂教学和每个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如何提高解题能力不仅是学生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想知道的,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会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顺利迎接高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取信息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提高解题能力笔者认为应该: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解题是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不断做出推理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一道题解决它能离开基础知识或基本理论。如果遇见题目无从下手那么很可能是你没有具备解答该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你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所以在解题时每一步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推理的依据,深刻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记忆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题,否则解题时不是出手就错,就是半途而废。切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二、切实掌握基本技能

解题能力的大小其次取决于各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代数式及超越式的变形,函数图像的绘制,几何辅助线、辅助面的添加,轨迹的求法,数列求和,因式分解,一些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等都属于基本技能。技能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事实上有时很难说清楚在某一个环节用的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解题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解任意一道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因此,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在获取信息中下气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解题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输出,从而实现解决目标的运动过程。”任何人解题都从破译题意开始,通过对题目所给文字、图形、符号、式子等的理解、观察、分析、联想,同时把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题目所给文字能说明什么意境,它隐含着什么,用怎样的式子反映,对应着怎样的图像;思考题目所给图形的特征: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关键在什么地方;思考所给式子可以实施哪些变化,可以推出哪些结论等。当我们分析解题失误时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不能进入题目的意境,即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而获取信息进入题目意境是解题的'必过之关。

四、勇于探索

当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而迈出你可走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特别是让你找出某种规律的问题,可试着走“探索―归纳―猜想再证明”的路子。

五、认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属方法范畴,但更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在中学数学中,共识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然与必然思想。数学基本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割补法等。而数学逻辑方法或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这些都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理解、思考、分析的根本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灵活巧妙地解决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由此可以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威力。

六、认真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解完题之后就万事大吉。这在策略上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事实上提高解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老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体会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于是我们在解题之后应该认真地反思。反思获取信息的经验,反思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反思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反思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反思解该题的关键靠什么,反思还能用哪些方法求解,有多少其他的解法,反思能否将该题作特殊处理或做一般性推广。反思是总结得失,积累经验避免进入题海最好的办法,是通性通法,值得总结,是解决个别问题的一招一式也值得总结。积累的解题经验越丰富,解题能力越高。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解题时一定会迎刃而解。

总之,提高解题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宁夏盐池高级中学)

篇6: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分析的论文

关于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分析的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是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所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创新

21世纪是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了,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自己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和教学关系,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水平

现今的学校教育是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方式进行。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封闭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达不到层次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现今我校已经开展选修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来机会成熟会实行“走班制”;这样的趋势更需要教师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使自己成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点拨者,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表现出来,只有他们真正的爱学习才能把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通过思考或合作解决问题、才能培养个性的特长,真正使“传统填鸭教学”变为“现代化活泼教学”。大力实施“研究型”“探索型”学习,才能真正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育机会呢?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了解生物学发展史,激发创新意识

生物学的发展史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和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素材,可选择著名的发现、实验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分类给学生,例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不仅说明他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更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当前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羊、超级鼠的问世等重大事情的发生。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明确研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发现、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经过无数次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科研成果往往给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准备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向。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环境污染PM2.5、艾滋病、现在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各种癌病问题,还有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等,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用这些社会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创新,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开启创新动机,使他们树立创新的志向和目标。

(二)还孩子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其主体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拥有创造的智慧才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创造的智慧不是存在于现有的认识成果之中,而存在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国,认识发展过程比单纯拥有知识更重要。能学会创新,才会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探索和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敢问、敢想、敢说、敢于说“不”、敢于“班门弄斧”方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能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这一核心,积极引导、点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充满鼓励、表扬并互相合作的民主型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生物课,喜欢大自然,这样便会有兴趣,便会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这样离创新成果的出现便指日可待。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更能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也能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进而形成创新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发展粗腰实践性、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去探索发现,培养他们发现真理的眼睛尤其重要,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生物学中的实验、课外实习考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今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让他们考查污染的环境,制定治理污染的方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他们在探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便会更加的热爱生物学,当他们热爱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积极主动地认识和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便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生物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思考并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给他们发散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调动他们的激情,激起他们创造的动机,开发创造的思维,并提高创造技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展,为将来具备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关乎着一个民族是否进步,一个国家是否兴旺。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分数不放,而应该站在发展的前沿,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忠.走进课堂——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际珍.浅淡生物教学中的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初中生物科教学论文(5)

[3]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理论新思考——兼对已往概念教学理论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篇7: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教育论文

纵观现在初中地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革,在原有的文字叙述之上,加上了很多的图表。这一改革表明在初中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初中地理知识。这包括世界的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资源等情况。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读图能力,图表的展示不仅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理解地图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看图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感情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贯穿教学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课时,在介绍当地地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一部分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貌图片,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兴趣。之后将这一地区的自然山川景观图片抽象化,向学生展示地形图和农牧业分布图等地理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图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补充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篇8:《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题实验 -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2010年2月,我在乡镇教委、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申请并着力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科研课题实验,至今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对教育科研工作由陌生到熟悉,由迷茫到衷爱,这一年半的时间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个人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下面就我在课题实验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

一、自立项以来所做的工作 准备阶段――理论学习

2010.1 ~ 2010、2

1、学习材料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分层教学的模式研究》

(4)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2、学习笔记

3、体会有关分层教学的文章《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4、制定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实验阶段

2010.3 ~ 2010.7

(2010.3 ~ 2010.7 四年级下学期)

1、这一学期的课题实施计划。(第一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2、实验班问卷调查(实验前测)

3、撰写调查报告

4、依照实施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课题实验

课题依次为《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求复杂的平均数》

课题实验过程:1)实验前学生分组,安排座次。实验前座谈调查。

2)撰写分层教学教案;设计分层测试题、分层作业

3)执教《名数的改写》分发分层测试卡、成绩统计、评价,交流反馈。

4)写分层教学反思,对下一步实验提供一定经验。

5)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6、个案分析:坐在讲桌前的男孩

7)学期实验总结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2010.9~2011.1

(2010.9~2011.1 四年级上学期)

1、制订课题研究学期计划。

2、实施本学期的分层教学实验,共9次

《万以上数的写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相遇问题》、《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商不变的性质》、《统计》,还有一次是分层复习的教学实验:复习《平行与相交》。课题的研究行动积极,准备充分。实现了教学分层,体现了学习差别,较好实现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收集了有关过程性资料:分层练习、分层测试、及成绩统计,分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相关图片、评价表等资料。并做好学生期中、期末成绩的统计及比较分析。

4、在《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统计》课题实验中过程资料还制作了分层教学课件

5、2010年11月为全镇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分层教学观摩课。

6、2010年11月为全镇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公开课一节。

7、撰写论文《对小学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的新感悟》

8、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实验阶段

2011.2 ~ 2011.7

(2011.2 ~ 2011.7四年级下学期)

1、制定这一学期的课题实施计划

2、实施本学期的分层教学实验,共8次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三角形内角和》

《小数的性质》

(求小数的近似数)

《名数的改写》

《求复杂的平均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收集了有关过程性资料:分层练习、分层测试、及成绩统计,分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相关图片、评价表等资料。并做好学生期中、期末成绩的统计及比较分析。

4、《小数的性质》《求小数的近似数》《求复杂的平均数》的课题实验过程中还制定了相应的分层教学课件

5、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策略》

6、撰写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二、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1、2010年12月提供镇公开课一节《复习<平行与垂直>》

2、2010年被评为镇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3、2011年6月论文:《对小学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的新感悟》获市一等奖

4、、2011年六月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策略》获省二等奖

5、2011年9月被评为区教学优秀教师

经过一年多年的实验和摸索,我所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实验中,我大受裨益,我的教学的班级成绩一直是全镇的前几名,上一学年度我班成绩喜获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成绩也因此都大大地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切实提高了许多。分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的作用比较明显。

经过一年半多的实验,我在所教的班级采取了分层教学方式,效果相对于没有实行分层教学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发现后面的C层学生少了许多,而尖子生却更多更尖,大家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原来在我们班有12名后进生,约占了全班学生的28%。到了这学期有3两名学生,数学成绩进步特别快,已经由C层跃升到了B层。C层学生人数降至全班的21%。B层有1人跃升到了A层。当然,也有1人曾由A层调至了B层,由于学习不够用心,不过最终还是回归了A层

在全镇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一直都是在我班产生的。优生更优的学习状况更说明了这个班级是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集体。

尤其C类生四年级上学期是我班的任雪同学,数学总分是96分;四年级下学期是我班的孙晓涵同学数学总分是98分,戚小龙同学数学总分是95分。从中可以看出我班C层的学生的学习的进步很是明显,大家互相比学习的劲头非常足。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班学生的流动情况也很大,转入、转出的学生有几个,因此一些数据也都是在变化的。

三、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我研究这个课题的最初遇到了给学生分层标准找不准的问题。开始时,我凭借以前他们的测试成绩和自己对他们的客观认识来分层。每一册教材的设计编排的内容都很全面,有计算类的、解决问题类的、有统计类的、有图形类的等等。每一单元一个新内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在能力上的强项与弱项,比如说我班的孙锦涛同学他就是计算能力非常强,在学习计算类单元时,她的成绩总是很高,这个单元测试之后,我就把她分为A层。可是到了解决问题比例占得多的一个单元,她的成绩又会下滑很多,我又把她调整到B层。一个学期下来,他一段时间在A层,一段时间在B层,摇摆不定,在我们班像这样的学生,有时学习努力一下可能成绩就特别好,有时就马马虎虎,成绩下降。不层找不到一个标准,当时我也很挠头。渐渐地我就总结出一个用综合能力分层的办法,每一次单元测试都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带着一些,既对旧知进行了复查,对能对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查。这样分层的标准就比较稳定,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全权的标准。因为对学生学习成绩把握准确,对学生的辅导也就更有针对性,这样学生的进步也就更大了。

在搞科研的初期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刚开始,我是按学生所在层次来分座位,以为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更好把握一些。没想到适得其反,在课堂上由于过度观注C层学生,给C层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总觉得自己与其它两层学生之间有距离,学习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给B、A两层学生造成了一种自我放松的心态,学习兴趣也不够浓。期中测试的成绩出来了,和同年级平行班级对比,成绩并没有提高。后来,我想分层不是表面功夫,表面从座位分了A、B、C三个层次,不如把分层的学生名单暗藏在我的心里,只要我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试上做到心中有分层学生的数就可以了。的确是这样,座位又重新调整后,学生心中的隔膜也撤掉了,B、C层的学生更自信了。 由于进行课题实验的缘故,平时的课堂教学及练习、复习中,我也会自觉不自觉采用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分层作业(练习的处理)等的实践。如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编入的选学内容,选做题和思考题,就是为优等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充分利用。如果优等生仍学有余力,则可再加大难度,可再设计一些开放性与实践性习题、或者设计难度较大智力题。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余时间为了提高优等生的学习热情往往是让优等生来做不少的综合题,这样较好的与中下游的学生做到学习同步,完成习题后共同订正,然而这样上游生的习题的订正采用互助交流解决(尽可能做到及时辅导)。但是还存在较多令人头痛的现象集中在C类生:大多数C类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习效果较理想,单元和专项学习由于较多课堂的关注和个别辅导练习和测试成绩还较理想但是但是到了综合阶段如复习和单元测

相关专题 中学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