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教育论文

派生糍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教育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派生糍”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教育论文(共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教育论文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教育论文

[摘要]法律英语是一种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就其文体来说属于职业专用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以行文庄重、结构严谨、表达准确为其特点。为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英语,必须首先了解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和文体三个方面分析了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法律英语 词汇 句法

一、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

1.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汇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法律英语作为一种行业英语正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法律英语是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逐步形成的有独特的表达模式和规范,它在词汇用语、句法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庄重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法律英语和普通英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法律英语中用到的很多普通词汇往往具有专业特定含义。例如:dominion在民法中指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则为主权;estoppel在合同法中是不得反悔,在刑事讼诉法中则是禁止翻供。因此,法律英语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

2.特定的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法规的规范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具有法律效果的言语行为,即法律言语行为来实现的。因此,作为言语行为实施者的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法律能力和语言能力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准确得体地使用法律言语,以便能够传达其所意图的法律效果。正是法律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使法律语言成为表达特有法律概念的专门术语。如plaintiff(原告),defendant(被告),bigamy(重罪),demurrer(抗辩)等,这些术语具有法律语言的典型文体特点,通常不会在其他语域中出现。

3.外来词

英语词汇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法语与拉丁语。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例如:bar(法庭判台),verdict(裁决)等。当代法律英语的基础是普通法,普通法的基础是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施行的罗马法,而罗马法是拉丁文写成和实施的,故当今的法律英语中留下许多拉丁词不足为奇,例如:alibi(某人不在犯罪现场的申辩或证明),declaration(申诉,陈述,证言)。

4.成对型近义词

成对型近义词广泛使用于法律英语中,能使法律合同条款更具有弹性,涉及的范围更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例如:terms and conditions(条款)、complete and final understanding(全部和最终的理解), customs fees and duties(关税)等,这些词结构固定,表示特定的意义,使用时不能随意拆开。

5.拉丁语的频繁使用

在英美等国,律师法官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常常使用外来语,特别是拉丁语,在英国,人们甚至把懂拉丁语看作是进人法学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

复杂的名词结构、被动句的频繁使用是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复合条件状语从句与高频率介词短语的使用更增加了法律语言的理解难度。定语往往对名词性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的界定,而状语则界定了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条件、方式地点和时间等。

1.陈述句

由于法律文书是用来确认法律关系、贯彻法律条令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陈述案件的事实的专用公文,所以法律英语的基本句式通常是陈述句结构。例如在法律英语规范文件和法律文书中,一般对疑问、祈使、感叹三种句类是排斥的。

2.完整句

由于法律用语表意的严密性,为避免因省略或句子缺省而出现歧义甚至被人任意歪曲,法律英语通常不使用省略句或单部句,一般采用主语、谓语都具备的完全主谓句机构,即完整句,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法律文书所要表述的内容完整地体现出来,显示出法律英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3.条款句

法律法规的文字表达形式简洁、醒目。从整体结构形式上看,古今中外的立法语言都采用了分条列款的形式,法律英语亦如此。法律英语使用条款句采取的形式有三种:简单条款句、平行条款句和树形条款句。这三种形式的使用使法律文书的文字脉络一清二楚,主从分明。

4.复合长句

复合长句是法律英语一个重要的文体特点。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相比,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上要复杂得多。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和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密切相联的,正式的法律条规和文本中由于对中心词的限定过多,对某一法律概念成立的条件限定很多,所以法律英语的长句多,短句少。很多法律文书的制定者都倾向于使用远远超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的句子,往往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还有着复杂的修饰成分。叙事具体,说理严密,层次分明。衡平法对于那些利用职位之便来谋取利润的受托人有责任解释这些利润之规定与欺诈或者缺少诚意无关,也和象该利润是否应由原告获得、获得利润的人是否有义务为原告掌握利润的来源、他是否为了原告的利益而去冒险、原告是否真的受到了损失或是从他的诉讼中获益等等这样的问题和考虑无关。这个长句有六个从句,三个介词短语,一个动名词短语,整个句子虽结构复杂,但条理清晰,表达完整周全,丝丝人扣。象这样的长句在许多法律文章中处处可见。

三、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庄重、正式、书面语较多。法律作为国家政权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体现,很显然它的语言功能已不仅仅是一般的交流,而是要体现、传播和执行立法者的意志。因此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政策性和权威性,法律、法规、条约以及介同等文书的遣词造句都力求准确,用词正式,语意严谨。如果留心各种法律文书,不难发现诸如in accordance with,in consistency with,in compliance with, for the purpose of等非常正式的书而词组在法律条文中经常出现。

法律文体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法律本身起变化的同时,有些法律文书的起草方式也与前不同了。简单即美((Simplicity is beauty)的原则正越来越受重视。现在,往往用一个词便可以代替以前需要好几行、甚至好几页才能充分说明的某个法律程序。有些合同,协议已不象以前那样结构复杂,深奥难懂。尽管如此,它们仍具备正式文体的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加深和对外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涉外法律问题也逐渐增多。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了解和掌握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法律英语,更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法律英语文书。

参考文献:

[1]温建平.法律英语的语体特征与汉英翻译[J].国际商务研究,,(2).

[2]王建.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J].中国科技翻译,.

[3]肖云枢.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篇2:法律语言特点和法律翻译

我国的法律语言学研究已经开始。作为法律语言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的法律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在国内、国际社会生活中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译工作除了对译员及相关的条件提出较高的要求外,还受制于法律语言本身的特点。因此,根据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分析法律语言特点对法律翻译的影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法律翻译中与法律语言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无疑会提高翻译的质量。本文以法律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论述法律语言特点和法律翻译的关系。

1 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

1.1 法律翻译的本质

由于普通翻译的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法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对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似乎不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如果人们从法律翻译的本质进一步探究,就会意识到法律翻译是一种由译员为主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交际过程,是译员进行主动决策的过程,是译员在既定的框架内创新的主动思维过程;就会意识到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译员将法律文本(或话语)转换成不同的语言,译员也不是被动的中介人。法律翻译这一涉及到作者(或讲话人)、读者(或听话人)、译员本人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译员是其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是调节者。法律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问题(如帮助法官作出判决),因此法律翻译无疑是一种交际过程。在作者(或讲话人)和读者(或听话人)之间,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还有复杂的法律行为的表现,有诸多未知、未定的方面需要译员临时作出决定。译员的决定直接影响到译文使用者(如法官)的决定,因此翻译本身是决策过程。法律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也有可能涉及到两种法律体系、多种文化、不同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复杂的条件下,很难寻求完全的统一或对应,需要译员发挥创新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能动地解决问题,因此法律翻译是译员创新的主动思维过程。在确定法律翻译本质的情况下去考察法律语言特点与法律翻译的关系,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1.2 基本原则

法律翻译除了遵守普通翻译的一些原则以外也应该遵守特定的原则,这是由于法律翻译的法律框架所决定的。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翻译涉及到诸多因素,译员被赋予一定的决定权,因此法律翻译又要靠合适性原则制约。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生命,准确性也应是法律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考虑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时,至少应该考虑公正性、准确性和合适性三项原则。

公正性(impartiality)是法律专业人员要遵守的最为基本的原则。法律翻译是法律行业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公正性也应是法律翻译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法庭翻译来看,译员是在讲话人双方之间传达信息,是双方共同的沟通渠道。表面看来,公正性似乎不成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译员被看成发言人的“语言和心理的避难所”,就是说发言人力求从译员获取支持,或者寻取解脱,译员也难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译员也有可能主动地扮演保护者的角色,偏向一方。这时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讲话人传达信息,而是在自己讲话。不论译员或当事人有多充分的理由支持译员超越权限,从全面的职业要求看,译员仍然从原则上坚持公正性,作到不偏不倚。法庭口译如此,书面翻译亦如此。

准确性常被看作法律语言的灵魂,而语言被认为是法律的支柱、法律的载体。法律翻译处理法律语言材料,也要固守准确性的原则。仅涉及一种语言时,准确性原则要求语言使用者对法律概念、原理、规范以及所涉及的社会行为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表达。由于法律法规的概括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准确性的实现往往是一个人们孜孜以求但难以达到的目标。在法律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时,除了仅涉及单语时造成的困难外,又有不同法律文化的影响。更多因素的介入以及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准确性及准确性的判断标准更加复杂,因此也对译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合适性反映翻译的度,包括对讲话人双方的了解程度,对语体运用的恰切程度,对讲话(或文本)原意传达的充分程度,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译员权限的控制程度等。以法庭口译为例,译员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代表双方讲话人的立场,译员是否应该加入自己对案件的理解?这在讲话者双方对法律的了解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似乎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双方(如法律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对法律的理解悬殊,情况又将如何?显然,假设一方对法律一无所知,译员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讲话人的发言内容再现为接近受话人的水平。不同法律文化水平的人对法律的理解相去甚远,讲话人双方语体的转换也会使译员翻译的灵活性加强。合适性是译员应主动控制使用的权力,同时又是法律翻译质量评定的标准之一。

1.3 法律翻译的要求

法律翻译可分为书面翻译和口译,这两类翻译又可细分为很多子类。如按照文本在法律活动中的地位,书面翻译可分为权威性翻译和非权威性翻译(参看Sarcevic :19)。权威性翻译的译文具有法律约束力,非权威性翻译的译文则无此约束力。非权威性翻译又包括描述性翻译(用于提供信息)、解释性翻译(用于阐释法律问题、原则、案例等)。口译也可分为权威性翻译(如判决书的翻译等)和非权威性翻译。非权威性翻译包括效用性翻译(如证言的翻译)和参考性翻译(如法庭论辩的翻译等)。

对法律翻译基本原则的遵守要依靠对法律翻译类别的了解,只有对翻译类别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选用合适的语符成分、语体及法律概念。权威性的翻译(如同一法律的双语或多语文本)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对翻译的质量提出最高的要求,译本必须和原本保持一致。除了语言成分的选用,译员还需要深入了解原本的意图。以规范性文本的翻译为例,经过语符的转换,译本应能保持法律规范的目的、和效用不变。译员需要对原文本的整体和局部格式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意图,使译本达到同样的法律效力。

非权威性翻译往往有相对明确的读者对象(或听话人),对读者对象的详尽了解是翻译质量的保证条件之一,诸如法律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水平、语言水平、身份、所属阶层等。与权威性翻译相比,非权威性翻译要求更为丰富的语体变化,要求较为灵活的描述和解释。

书面翻译,总体看来,一般允许译员较自由地安排时间,译员有充分的考虑余地,但在语体及其他语言特点的表现上,比口译有更高的要求。译员需要首先确定读者对象,根据预定的对象情况选用合适的语言材料,确定两种语言间的水平及表现手法的差异。

法庭口译常被看作法律口译的核心部分,这说明法庭口译有较高的难度。法庭口译的难度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发言人的讲话需要得到立即翻译,译员一般没有准备的时间,需要即刻作出反应,要求理解、组织语言、传达内容等步骤一次完成,要求译员较高的基于法律的分析综合能力。第二,发言人的身份一般比较明朗,语体的选择、语符成分的选用、译员态度的控制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进行及时的调整。第三,法庭口译的现实直接性使译员有较多的辅助信息处理语言材料,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愤怒、委屈情绪的感染等,这对翻译的公正性造成影响,因此译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避免受到干扰。

2 法律语言的显著特点

2.1 语篇结构及功能

法律翻译将译员的工作限于法律语篇的范围内,法律语篇的一系列特点就成了译员必须注意的内容。各种体裁的法律语篇的存在,表面看来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实质上有很大的客观性,如果译员忽略所翻译的内容的语篇特征,就不仅背离了法律翻译的原则,也背离了一般翻译的原则。法律翻译过程中,语篇特征的分析、再现、传达,是翻译过程中给译文定向、定位的重要步骤。

语类理论对于专业文体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能使人“了解专业作者如何一方面能够保持语类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利用语类规约在社会认可的交际目的的制约下达到个人的目的。”Bhatia(1997:205) Bhatia所说的专业文体当然也包括法律文体。译员对法律文体语类整体性及作者意图的认识是翻译成功的基础之一。

Coode(见 Bhatia 1993)将立法条文分析为四个构成成分:案情、条件、主题、行为。Code 的分类方法曾引起较多的讨论(如C 1997)。

Bhatia(1993)将语类分析方法用于立法条文的结构分析,认为用分为条款主体和限定语两个部分的互动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考虑立法条文要比用线性的结构考虑更为合适。Bhatia认为西方国家人们改革法律写作的尝试归于失败就是因为立法条文有其内在的规律。

Bhatia(1993)还强调了法律条文的交际功能和主要特点,认为立法文本不是特指某一人的,是无情景的。法律条文的语用功能与制订者和阅读者相独立(总体功能是指示、规定义务、赋予权力),应付的是无尽的人类行为,既具有确定性、准确性,又有包容一切的概括性。不难想象各种法律语篇均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语篇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应是译员翻译技能训练的重要科目。

2.2 语句功能类型

法律语言的语句必须实现一定的功能。Gunnarsson(1984:84)(见 Bhatia 1993:104)区分了三种立法条文类型:行为条文、规定条文和定义条文。行为条文包括案情的具体描述,主要规定责任、义务、授予权力、禁止某一(些)行为,赋予某人或团体权力等,如下例:

When any person in the presence of a police officer commits or is accused of committing a non-seizable offence and refuses on the demand of a police officer to give his name or residence or gives a name or residence which the officer has reason to believe to be false, he may be arrested by that police officer in order that his name or residence may be ascertained. (Section 32(1) of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Republic of Singapore, 1980) (Bhatia 原例)

(警察在场时,如果任何人犯了或被指控犯了非逮捕罪,拒绝应警察的要求提供姓名或住所或者提供警察有理由认为是虚假的姓名和住所,警察可予以拒捕以便查明他的姓名和住所。

条文中赋予警察拒捕权,同时也规定犯有非逮捕罪的人提供姓名和住所的义务。

规定性条文规定法律规范适用的范围,如某规范适用于何种条件或范围。定义性规范则用于对词语作出解释和定义。

中国学者一般将法律规范按行为模式性质分为三种:义务性、禁止性、授权性,并认为可以包容所有权利与义务关系(见 孙懿华和周广然1997)。以上的看法分别基于英语和汉语,英美法律和中国法律,但就所概括的语言功能特点看,比较接近。

2.3 语句结构类型

在法律英语研究中,Mellinkoff针对词语特点作了系统的分析(见O’Barr 1982:18), Crystal 和 Dave(1969)对法律文本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认为:1. 法律语言是工具性语言;2. 法律文件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文本的特征;3. 法律英语具有明确的特点;4. 法律语言使用了日常英语不采用的语义原则。

第一条说明了法律英语的功能,其它各条均是对结构类型特点的描述。法律英语的明确特点则包括:句子偏长,各个句子单位相对独立,文件所包含的句子常可简化为“如果X,Y应该做Z。”以及它的变体。

法律英语的区别性特点包括:少用指代,多用重复;如例中1的officer、name、residence;使用状语限定语;多用名词化结构;少用形容词;不用加强性的副词(如very, rather)等。

语义原则是指类属后置、同类排除、语境定义、常识判断等指导原则。类属后置是在罗列事物时,先举出具体事物最后列出这些事物的类,以免遗漏。同类排除是类属后置的例外情况,即如果类属词语跟随前面罗列的事物,具有排除性即不包括任何未列出的事物。语境定义是词语所出现的语境可以起对词语定义的作用。常识判断是指,只要不会与文本的其它地方发生冲突,词语可按照普通的意义理解。

2.4 词语特点

法律语言的显著特点常常首先表现在词语的运用。Mellinkoff(O’Barr 1982:16)列出9种情况:

1. 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

2. 来自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稀有词;

3. 拉丁词和短语;

4. 普通词汇中不包括的法语词;

5. 法律专业术语;

6. 专业行话;

7. 正式词语;

8. 多义词语

9. 极端精确表达词语。

显然有的仅为法律英语中出现的情况,如第2、3、4,但其它多种情况在法律汉语中也可以找到例证。

中国学者对法律汉语词语的特点也作出了一些研究。孙懿华、周广然(1997:58)概括出三类:1 法律专业术语;2 法律工作常用词语;3 民族共同语中的其它基本词与非基本词。潘庆云(1997)对词语的讨论分成几个部分。在立法部分仅分为两类:法律词语和普通词语。但在立法文书部分识别出四类:法律术语、司法惯用语、文言词语和普通词语。

中外学者的分类可以基本标示法律语言的用词情况:1 法律专业术语;2 古词语(如中古英语词语、汉语文言词语等);3 外来语;4 专业惯用语;5 正式词语;6 极限表达语;7 具不确定意义的词语,如下例:

1.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ction, 标的物、给付、具结悔过等;

2. aforesaid, witnesseth, 羁押、贪赃、渎职等;

3. nolo contendere,最后通牒等;

4. inferior court, revered and remanded, 行窃、未遂、执迷不悟、流窜作案等;

5. the deceased, Your Honor, 奏效等;

6. all, none, never, 凡、一律、均、无论等;

7. approximately, obscene, satisfy, 情节严重、可能、大量等。

尽管不同语言的法律用语有共同的特点,由于语言和法律体系的差异,完全等同的词语较为少见,(Sarcevic 1997)主张将等同词语分成三类:接近等同的词语,部分等同的词语,和不等同词语,并以两语言间词语意义的交叉(intersection)和包容(inclusion)为划分的根据。对于部分等同词语确定的方法,她提出一系列标准如:法律体系结构、运用、法律效果等。法律词语的运用在法律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词语选用的指导原则因人而异,不同的原则反映人们对法律翻译的不同观点。

3 法律翻译的问题及解决

3.1 法律翻译的复杂性

法律翻译的情况有多种:1 涉及两种语言且同一种法律体系,如中国大陆范围内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间的法律解释;2 涉及两种语言且两种法律体系,如香港地区的英语和汉语间的法律翻译;3 涉及多种语言、多种法律体系间的法律翻译,如缔约国之间的法律翻译。就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翻译来看,涉及的语言和法律体系、法律制度越多,翻译的难度就越大。需要决定原本和译本的权威性差别,需要解决文本体裁的对应问题、法律术语的对应问题、法律效用的实现问题等等。口译时,则需确定讲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水平差别、法律文化差别、法律观念差别等。即使在第1种情况下,两种语言间的绝对对应也难以做到。

3.2语篇结构与翻译

既然语言是法律的载体,法律翻译问题的解决只能从语言下手,包括语言的语篇方面、语句方面、词语方面等。

法律语篇不同于其它类语篇,语篇特点在两种语言中很难有完全的对应,一种语言的法律语篇如何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法律语篇,语篇读者对象是否有变化,语篇的基本特点有无增减,语篇与法律的关系是否相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法律语篇翻译的难度。以中英法律语篇的翻译为例,由于法律体系不同,即使是同类法律语篇,法律概念的表达也相去甚远。法律观念的体现势必影响到语篇结构。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同类法律语篇,应该考虑如何确定合适的语篇格式。

不同语言的法律语篇的不对应性迫使译员全面地了解两种语言的语篇结构和功能特点,对语篇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使译员临场工作有较广阔的回旋余地。语篇的研究内容包括:语篇种类、语篇典型篇章结构、语篇结构的基本要素、语篇结构的功能(如:行为性、规定性、定义性等)、两种语言语篇的对应情况、两种语言语篇的转换手法等。

语篇的研究不能仅限于静止的文本,而应充分考虑语篇所涉及的人及其它多种因素以及多种因素的互作用。

3.3 语句与翻译

语言间语句结构及功能的不对应性往往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汉语的短语可以用作句子表达完整的意义,可以省略主语或动作的执行者。译为英语时,一般要求完整的句子,省略句子的主语或动作执行者往往很难组成句子,这时就要增加汉语中不需要或者无法确定的动作执行者,这只能由译员作出决定。

语句功能的不对应性则可能导致语气传达的较大差异。法律语言语句功能与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出入,如法律英语中使用情态动词shall的句子就有不同于日常英语的功能。

长句结构是中英法律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就立法语言来说,长句的构成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一连串的限定语。英语的限定语往往后置,以求得句子的平衡。但在翻译为汉语时,后位限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全改用前位限定,就会使句子累赘、难懂。

语句结构的一系列差异,实际上并不妨碍特定语句功能的实现,语言都有丰富的实现各种功能的表达方式,译员需要了解的是某一功能在一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与相近表现形式的关系,还要了解译为目的语时,这种功能是否有对应的表现形式,如果有,应选用哪一种,如果没有,应如何确定这种语句功能相对于其它功能的关系,从而进行定位以寻找最能体现这一特定功能的表现形式。

3.4 词语与翻译

语言间法律词语的不一致性是法律翻译最大的困难之一。尽管不同的法律语言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语言、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词语的使用就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矛盾。使用对等词语进行翻译是最理想的选择,但从法律翻译的特点看,翻译不是寻求语言间词语的一一对应,从法律语言的特点看,人们很难找到完全等同的词语。法律词语意义的确定受特定语言的制约,也受法律文化的影响。法律词语的使用反应人们对事物、事物之间关系、行为、以及行为发生和处理的方法、程序的看法。法律语言间词语使用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象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学中词语的使用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

从整体来看法律词语不一致性的解决需要译员以具体的法律体系为参照。从具体操作来看,人们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词语,应该基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寻找近似的词语。当然这需要译员作出词语合适性的至关重要的判断。

结 语

综上所述,法律翻译有其基本的特点,法律翻译是法律体系框架内的交际活动,法律翻译有一系列要遵守的原则,而不同类型的翻译对译员又提出不同的要求。成功的翻译应该基于对法律语言特点的深入的了解,包括语言特点的各个层面以及对翻译可能造成的困难。基于对法律语言特点的了解和法律翻译特点和原则的认识,译员可以顺利地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文献目录

Bhatia, Vijay K. 1997. Translating legal genres. In Anna Trosborg(de.)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hatia, Vijay K. 1993. 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孙懿华、周广然1997。 法律语言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O’Barr, William M. 1982. Linguistic Evidence—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arcevic, Susan 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潘庆云 1997。 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发行。

篇3:法律教育论文

诊所式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提升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实务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使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公益服务需求得以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律师实务能力及对职业的热爱程度。

但是,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教师精力有限、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学生热情度不够等困境。

针对困境提出了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鼓励教师参与诊所式教育、严格按照内部规章执行、建立多渠道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热情的建议。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诊所;法学专业

大学生诊所式法律教育又称“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它作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典型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国。

诊所式法律教育主要通过借鉴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即效仿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以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将法学专业大学生置于“法律诊所”的环境中,

为生活贫困却十分需要法律援助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帮助,为其法律问题进行“诊断”,开出“处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

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能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方面,特别是针对律师职业技能,对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法律诊所的起步较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直到才先后在其法学院引进该课程,并将该课程正式命名为“法律诊所”,其影响较为广泛。

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开设“法律诊所”,国内著名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几乎都在其中,法学教育改革也将该项措施和内容纳入其中[1]。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优势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体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以法律援助为手段,通过当事人的求助,使学生接触真实案件。

河南科技学院法律诊所成立于12月,3月开设法律诊所实践课程。

在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一年多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再学习,还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务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

(一)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务能力

法学专业大学生要想具备处理、解决法律方面的问题能力,除了平时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的积累外,还需要不断接触、学习法律实务知识。

目前,大学生知识的学习都是按照教学内容进行划分的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分课程学习的,缺乏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

诊所式法律教育促使学生接触实际案件,从而培养其综合分析 能力。

在诊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接待当事人。

在接待过程中把当事人关心和疑惑的问题记下来,事后经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并经过指导教师批阅后,再回复当事人。

在整个过程中由学生发现自身知识方面的欠缺,然后通过再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实务经验。

长此以往,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实务能力。

(二)丰富社会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时,看待问题多停留在书本、学校、教师引导的个人主观方面,不能很好地自我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不能十分明确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

除此之外,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接人待物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诊所式法律教育依托法律诊所平台,使学生见到了很多求助于诊所的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当事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诉求。

在这里,法律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空洞理论,它存在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和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经过这些真实案例的接触,学生见识了社会百态,全方位地增加了社会经验,缓解了与社会严重脱轨的情况。

(三)培养学生“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诊所式法律教育事实上类似一个律师事务所,是学生亲身经历司法实践的过程,强调“在实践中再学习”,那么就要求学生具备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如何处理和当事人之间、律师之间、法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律师技能、职业热情等。

在处理当事人案件的过程中,学生真实亲身经历法律职业技能的运用过程,以此查漏补缺,弥补自身法律知识储备的.不足,同时,这也使学生作为“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得以提升[2]。

(四)培养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通过代理案件,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奉献精神,满足大学生的助人需求和奉献需求。

209月,法律诊所承接了一起关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案件,当事人在索要押金无果的情况下求助法律诊所,诊所学生热情接待。

接待过当事人之后,迅速成立讨论小组,对该案件进行分析、收集资料,形成了多项诉讼方案,最后筛选融合成一份最佳方案。

在教师指导之后,学生积极投入开庭准备,由讨论小组组长作为代理人进入诉讼程序。

在开庭完毕之后,小组成员对该案件十分关注,经常询问案件进展情况以及案件的最终审理结果。

当得知审理结果令当事人十分满意后,诊所学生十分高兴,因为帮助当事人捍卫了自身权利。

不难看出,诊所学生放弃了自己休息时间处理案件,并且对自己的付出没有物质报酬却没有丝毫怨言的表现,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3],深度升华了学生的奉献精神。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法律诊所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境,这些困难给法律诊所的日常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并制约着法律诊所的进一步发展。

(一)资金支持缺乏

诊所式法律教育依托法律诊所,采用的是在接待真实案件中促进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接待当事人咨询并代理出庭。

由于法律诊所具有非盈利性,所以为了体现公益性,避免市场化收费,诊所承诺不收任何费用。

然而,学生代理案件时,必要的交通费、通信费、午餐费、文印费以及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的经费没有着落,全靠学生的公益精神支撑。

一个案件需要大约100元启动费用,每名学生一年1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同时诊所还需要办公用品及硬件设施等。

目前,河南科技学院给诊所提供了硬件设施及办公用品,其他都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二)教师精力有限

诊所式法律教育与律师事务所类似,学生作为律师亲身经历司法实践,实现了“在实践中再学习”,但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

目前,河南科技学院的诊所指导教师均由本校法学专业教师兼任,因此诊所教师在承担法律诊所教学的同时担任法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再者,案件的进度不以教师或者学生的意志决定,指导教师必须随时“待命”、随时指导,使其失去更多的个人休息时间。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学院提供给教师的仅仅是每学期30个左右课时量,这与指导教师的付出远远不对等。

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很难进行下去。

(三)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诊所指导教师大都同时担任本校法学专业教师,因此诊所教师不仅承担法律诊所教学工作而且还担任法学专业任职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不能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

学生存在惰性心理,若不按照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易使当事人产生怀疑。

如诊所内部管理制度规定,接待当事人时提出的任何问题不能立刻回答,一律需要小组讨论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后才能给当事人答复。

可是学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天发现回复有误,重新电话通知当事人。

篇4:医疗纠纷法律教育论文

医疗纠纷法律教育论文

一、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快速发展,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病人认为是损害到个人权益的情况时,则产生投诉愿望和行为。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看病贵、看病难矛盾仍然突出。医疗费用上涨急剧,医疗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也在增加。病人在付出医疗费用的同时,希望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及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治疗的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则导致病人内心难以平衡和接受。

3.某些媒体的炒作。部分媒体片面地理解医患关系,把医生和患者人为地划分成对立面,甚至对个别医德败坏的现象暴光炒作有加,造成全社会对医务人员普遍持怀疑态度,使得患者就医过程中过于警惕,一旦有不良的治疗结果就认为是医方的原因导致的,加剧了医患矛盾的激化。

(二)医院内部因素

1.业务技术水平的局限。有些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熟练,盲目蛮干,对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

2.法律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3.医患缺乏沟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对检查、诊断、用药、治疗或术前、术中、术后,病情变化等情况不及时和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不能全面履行告知义务。

4.医疗文书记录不完善、不及时。一些医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病例书写规范的要求,在对患者的医疗诊断、用药、特殊检查和手术等医疗行为过程中,对病历书写不重视存在漏记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会出现涂改和伪造等现象。

二、加强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

(一)医学院校增开相关法律课程,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我国现有的相关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侵权责任法》,《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经过调查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开设了《卫生法》,但是课时也不多。大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有一些涉及医患沟通问题的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但这类学科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学时数很少。其他相关法律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建议对在校医学生增开相关法律课程,比如增开《民法》课程,增强医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开《侵权责任法》课程,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医疗责任归责原则、医疗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二)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校医学生不太重视法律课程,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医学生们认为学好专业课程才是主要的,没有太多必要学习法律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制度的发展,法律已经全方面渗入社会生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普通民众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医疗纠纷高发的当下,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医务行为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要做到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

(三)提高医学院校法律教育重视程度

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的教育,对于法律这样的学科,有些院校不开或开的很少。出现目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医学院校法律专业的老师较

少,再者就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医学生应转变轻视法制知识的.学习态度,加强医学法制的学习,在用医学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使二者融合贯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程度,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举办法律讲座,普及医学生法律知识

医学院校可以为在校的医学生,邀请校内外法律专业人士,针对当下有代表性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开展讲座,剖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和涉及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医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提高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紧迫感,同时也为医学生对医疗纠纷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究其原,探其果,改变医学生对医疗纠纷的畏惧心理,释放心理压力,以致合理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减少纠纷的发生。

三、小结

医患矛盾突出,化解矛盾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有效办法的实施,不妨从医患主体中的医务人员一方着手。一方面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规避医疗纠纷的产生以及纠纷发生后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办法。作为医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适应我国法制社会发展要求,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改善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篇5:汽车英语广告语言特点

汽车英语广告语言特点

一、汽车广告语

广告语是一种宣传用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下文主要从狭义的文字语言方面探讨广告语。作为商品,汽车有其特殊性。汽车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已有120多年历史,汽车广告也应运而生。百年发展历程、高昂的价格对汽车广告提出了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通过简明恰当的语言推销汽车,广告语成败对汽车宣传有重要影响。

二、英语汽车广告语的语言特点

词汇特点——简单生动

“广告英语在用词方面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区别”。为达到预定的宣传效应,广告词语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英语广告语言中,简单的名词、短小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亲切的人称代词以及吸引眼球的新颖词较常使用,达到简单生动又联系生活的效果。例如:

(1)Baseball,hotdogs,applepie,andChevrolet(Chevrolet).

(2)Think.Feel.Drive.(Subaru)

(3)At60milesanhourtheloudestnoiseinthisnewRolls-Roycecomesfromtheelectricclock.(Rolls-Royce)

(4)Yournextcar.(Chrysler)

(5)Pistonenginesgoboing(x7).ButtheMazdagoeshmmmmmmmm(Mazda1973).

分析

(1)例前三个名词都是美国文化代表,将Chevrolet置于第四个位置正体现了其品牌代表性;

(2)例几个简简单单、大众熟识的动词精确传达了Subaru希望带给消费者的'感受;

(3)例虽用了loudest一词,但反衬出了Rolls-Royce的噪声极其微小;

(4)例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显得更为亲切;

(5)例前后两个具有创新性的拟声词boing(x7)与hmmmmmmmm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形成反差,突出了Mazda的优势。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英语汽车广告语中虽没有用大词、难词,但简单生动的词语已清楚明了。

篇6: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广告英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已经成为传播各种消息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如何理解、欣赏并准确的翻译广告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着重研究英汉广告的特征.通过解构英汉广告的.艺术用法,让读者对的英汉广告中用词的重要性、句式结构以及艺术特征有大概的了解.

作 者:姬艳辉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广告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方法  

篇7:浅谈荒诞派戏剧之语言特点论文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令人瞩目而又众说纷纭的一个文学现象。虽然该流派主要兴盛于五六十年代,但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不缺少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对荒诞派戏剧的评论和研究角度各异,种类繁多,仅以其语言特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论着就不在少数。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的研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者们对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的研究,要么是使用过分强调感受的描述语言,如“答非所问”,或“电报式”;要么是使用诸如“不……”、“非……”、“缺乏……”等否定性的说法(例如“不合语法”、“毫无逻辑”、“非理性”、“毫无意义”、“语无伦次”等)。上面所列举的这两种对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进行界定的方式,总体来说,感受传递功能大于专业阐释功能,界定的范围也过于宽泛,对创作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乏善可陈。因此,对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的研究需要更加专业性的术语。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术语能够胜任这种要求呢?我们从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些个术语呢?

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的确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这一方面其实跟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很相似的。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曾用“含混”(ambiguity)来描述诗歌的语言特色,那我们能不能也借用“含混”这一术语来描述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呢?本文即意在做这样一种尝试。在尝试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含混”这一范畴。

第一章“含混”概述

一、“含混”的由来

在燕卜荪之前,就曾经有人使用过“含混”这一术语,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把“多义含混”视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燕卜荪的老师瑞恰慈(IvorArmstrong Richards)也强调说“含混……是语言行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我们最重要的话语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当然,真正对“含混”进行深入研究的还要首推燕卜荪。1930年,二十四岁的燕卜荪根据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而写出了《含混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一书。燕卜荪在该书中把含混分为了七种不同类型,并引用了二百多个古典及现代诗歌片断作为例证。新批评派对该书大加赞赏,也有一些理论家致力于完善该书关于“含混”的理论,如克利安思?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就把他所发掘的'“反讽”概念称作“功能性含混”(functional ambiguity)。

既然有“功能性含混”,那么一定还有其它类型的含混,这就不能不提及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对含混所作的定义及分类。

二、含混的定义及分类

在1930年的《含混七型》初版中,燕卜荪是这样定义“含混”的:“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在1947年新版中,他把这句定义改成“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反应。”关于含混的七种类型的分类,赵毅衡先生在其论着中做了很好的概括: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第三型:“两个意思,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互相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在上文一个意义,下文又有一个意义。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互相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含混七型”,也被称为“复义七型”或“朦胧的七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说法,其实是对燕卜荪原著名称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不同译法而已。在本文中,ambiguity将被统一译为“含混”,究其原因,我们将在接下来对含混、复义与朦胧的辨析中见出。

篇8:浅谈荒诞派戏剧之语言特点论文

一词句的意义前后自相矛盾………………………………………………4

二词句的意义与生活逻辑不符…………………………………………6

三词句的意义指向不明确……………………………………………8

四双关、反讽、象征等手法的运用…………………………………11

第三章含混中的荒诞…………………………………………………19

一有助于表现荒诞派戏剧的荒诞主题……………………………20

二含混的艺术价值……………………………………………26

第四章含混作为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的当代意义………………31

一“语言学转向”与荒诞派戏剧………………………………31

二重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价值……………………………………33

三联通现代西方多重文论视角,确立含混的审美价值………35

结语……………………………………………………37

注释………………………………………………………39

参考文献………………………………………………44

结语

荒诞派戏剧给20世纪西方文学带来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其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也给每一位读者和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本文通过引入燕卜荪的“含混”这一术语,对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概括。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荒诞派戏剧的语言具有传统上只属于诗歌的“含混”的特点,即:荒诞派戏剧的语言是含混的。荒诞派戏剧中的含混语言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⑴词句的意义前后自相矛盾;⑵词句的意义与生活逻辑不符;⑶词句意义的指向不明确;⑷双关、反讽、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所产生含混的效果。

含混的语言可以直接通过产生多层次的意义群而引发读者、观众对荒诞派戏剧主题的思考,也可以间接地通过增强荒诞派戏剧的诗化效果等艺术魅力来使读者、观众在一种艺术化的氛围中更好地来理解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也就是说,含混的语言有助于荒诞派戏剧主题的表现。而且,我们还能利用“含混”这一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来对当代西方的各种文学现象做出新的思考和解读:荒诞派戏剧与20世纪西方的“语言学转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往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成就的评价,也可以在“含混”这一视角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含混”本身亦可以在20世纪诸多文论的相互呼应中确立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总之,荒诞派戏剧以其含混的语言特色及其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是对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过度推崇理性精神的一种反拨,同时还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一次回归。

篇9:电视剧艺术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电视剧艺术语言特点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近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腾飞,在影视业中,电视剧从起初的展露头角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当代炙手可热的影视艺术。然而,当前人们对电视剧的特征及其把握还不够到位,了解也不够全面透彻,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电视剧艺术语言,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对电视剧发展作出了内外两方面的分析。外在主要是从观众的视角、采用的物质技术及与各艺术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内在则主要针对电视剧戏剧特点、表现特征、背景及它的发展史来作为切入点。电视剧艺术语言具有以下特征:“平易近人”感;“亲切包容”感;戏剧感;“懒散真实”感。

【关键词】电视剧;艺术语言;电影艺术

在对电视剧艺术语言探讨之前,得先对电视剧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外在方面来说,电视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了现在的液晶电视,电视剧也从最初的少频道发展到了今天的多频道,其内容相对于过去也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技术手段的提高使电视剧发展成了一门火热艺术,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更喜欢一家子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更有感情,更能让人们体验家的美好温情,这是电影和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从电视剧的内在分析,电视剧在影视艺术中作为“后起之秀”,它的发展从最初的单调、不全面到如今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大众化。在和其他艺术的比较中,电视剧艺术所散发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它能让所有人接受,让所有人喜欢。例如:每个人家里如果有电脑,他家一定会必备一台电视机,然而,一个人家里有电视机却不一定会准备电脑。除此之外,电视剧的戏剧效果非常强,电视剧情节条理分明,错落有致,加上它的台词与画面结合,让人处于像看戏剧与电影之间,使电视剧极富有戏剧效果。接下来,通过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比较来表现电视剧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电视剧艺术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人们习惯于运用“影视艺术”、“影视语言”这样的概念表达电视剧与电影艺术是关系极为密切的姊妹艺术,两者在艺术规律、艺术语言上是共通的。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影响与日俱增,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威力,其覆盖面已远远超过电影。所谓“平易近人”就是指亲和力强,追溯过去,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有亲和力和商业性,它们均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的享受。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电影的商业化逐渐加强,它越来越成为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由于只重金钱,轻质量,使我国拍出的电影并不能像美国好莱坞大片那样受欢迎,加上我国电影并不能在技术质量上实现一个大的飞跃,使电影缺乏人们的信任,也不能给人们像过去的这种“亲和力”。而对于电视剧来说,它通过技术手段上的提高,让许多节目改变了过去的古板单一,它不仅在质量上超出人的想象,而且在视觉上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另外,通过电视剧和电影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比,发现电影与电视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放松。因为在电影院不同于在家,它属于公众场合,很多人都是要面子,在外面都比较注重形象,因此在电影院里并不能让人像待在家里一样轻松自在。所以,电视剧艺术的“平易近人”对电影来讲更加俘获了人们的心。

二、电视剧艺术语言具有“亲和包容”的特点

电视剧艺术语言的“亲和包容”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指电视剧艺术语言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好的`方面,融合它们的优势于一体。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剧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当今许多的电视不同于以往的电视,它在配置和播放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许多生产出来的电视在功能上越来越趋近“完整化”。过去,很多家庭的电视只能用于看电视,而今,它将电影、音乐、戏剧、游戏等功能都合为一体,除此之外,电视剧在声音台词画面上也不断改进,极大提升了电视剧的魅力。不可否认,在过去,电影艺术比电视剧艺术更受追捧,但由于电影注重艺术忽略了在声音画面上的改进,而且在功能这一块并没有很大的发展使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输于电视剧。另外,电视作为主体,电影、音乐、戏剧、游戏作为依附于电视的载体,加上电视剧大力提升人们的视觉感、画面感,让电视剧艺术语言更具“亲和包容”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点上,电视剧艺术语言显然战胜了电影艺术。

三、电视剧艺术语言更具戏剧化

电视剧具备戏剧化特点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虽然电视剧不像戏剧一样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演员的神态、动作、语气。但是,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强调“声画并重”,在台词和镜头的运用上,它充分展现了电视剧的魅力,使电视剧艺术变得戏剧化,而电影却不能表现这一特征。另外,在电视剧艺术语言中,戏剧化在情节上也有所表现,例如,每当电视剧情节出现危机、突转、高潮、悬念等时刻,就通常让人神经紧绷。此外,大家都知道,戏剧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来演示,就是为了给人们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而从这一角度出发,电视剧播放与之有惊人的相似,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每当看到精彩时刻,总有广告跳出来,这一戏剧化的表现,也是电视剧艺术语言戏剧化的表现。对电影而言,它更注重于“从一而终”、“速战速决”,缺乏了戏剧化的效果。因此,电视剧艺术的戏剧化比电影让人更加着迷。

四、电视剧艺术语言具有“懒散化”、“真实化”的特点

“懒散化”也称为“生活化”,指电视剧艺术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生活气息,与电影院安静的环境相比,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和家人坐在电视机旁聊着电视情节。对很多人来讲,电影只是心血来潮时的一种放松方式,电视却是家中必备,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中国人会在家里准备电视机的原因,因为电视比电影更加象征着“生活化”。另外,电视剧艺术还有“真实化”的特点,对于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在封闭的电影院坐着,看着电影情节,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电影院讲究的是安静,让消费者静静享受电影的过程。然而,在家里看电视,“中间的广告,家人的叫唤,突然的刮风下雨”等这些因素,使人游离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可以让人清楚地认识现实。正因为电视剧艺术语言有“懒散性”、“真实性”的特点,让不少人为它征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剧艺术语言要想不断超越,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发展它的特征,要让它更“平易近人”,更“亲和包容”,更“戏剧性”以及更“懒散真实化”。对于电视剧艺术语言来讲,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电影艺术,但是,电视的发展并不能简简单单地以电影作为参照物,电视剧艺术语言想要变得更好,它必须全方面发展进步,衷心地希望电视剧艺术语言能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提高技术,开拓创新,给世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洪忠煌.电视剧艺术语言初探[J].中国电视,,7:41~43

[2]水渺.电视剧艺术语言的四个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1:90

篇10: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启发性、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激励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原因也来源于很多方面,根据这些特点也可推断其原因。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案例讲说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显著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可以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原因分析;学生特点

篇11: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情感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富有情感性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内心;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性。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享受。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特点还应有其他学科语言特点的共性,如教育性、激励性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本身必须在持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培养教学语言的意识,在丰富自己教学语言的同时,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活泼高效。

篇12: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初探论文

2.1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

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他们的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

2.1.1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知识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精通多门学科知识,贯通古今,还要多读书,积累知识文化,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时,都能应对自如,用专业的知识给予解释和启发。

2.1.2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才能的过程

才能即指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拓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1.3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

这一教学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审美性。美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一任务也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情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性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内心。充满情感的语言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心理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1.4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是继承和发扬文化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经过深思熟虑,可以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语言素养,明白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2从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看

2.2.1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接受过程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主动接受学习,可以在课上,在讲述新课的内容时,像对古文或者古诗词语的讲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举一些相关的例子,并自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2.2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建构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大脑和思维的转化。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系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需要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新课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合,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2.2.3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语文教学讲究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始终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来精心选择与安排。总体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并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整个思维的发展带动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步发展。中学生的世界观在此开始逐渐形成,但还很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还有很多局限性。在这一阶段就需要老师在语言交流中给予思维和情感的启发,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使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可以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健康发展。综上可知,从学生学习的特点中主要突出教师语言应具有形象性和激励性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教师语言潜移默化地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经常做的。

参考文献

[1]翟雅丽.教师口语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谢书民.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J].语文建设,(8x).

[4]戴凤君.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J].成才之路,2012(25).

[5]熊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陈湘豫 杨膳瑜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篇13:格律诗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格律诗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一、宋欧阳修说:“文工者诗也”格律诗,则是工中之极巧者、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或者今体诗,形成于唐精巧于宋,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让“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前人的论述极多,卷轶浩繁,有些问题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下面,我们对格律诗的语言特点从全新的角度作探讨。

二、种类、名称

(一)按“言”分类

一般来说,格律诗按照“言”分类,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

(二)律诗、绝句

近体诗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律诗和绝句,律诗即是格律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律诗,总计八句,绝句是其一半,为四句,“截句、断句”即从此而来;超出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者排律,六句律诗偶尔出现,称为三韵小律;律诗、绝句,有五七言之分,排律诗的规定必须超过八句,多则不限,以偶数为标准,十句亦可,三百句也无妨,要求一韵到底,押平声韵,韵脚固定不变,每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除了首尾联句以外,要求全部对仗一、排律诗因此增加了难度,以是之故,占今以来,排律诗,尤其是优秀的排律诗寥若晨星。

三、押韵的规则

众所周知,诗歌是押韵的,一切诗歌概莫能外,格律诗尤其严格、但是,占今的语言特点不同,占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不一致, 我们读起来,感觉不是很押韵,原因是,回的韵母是ui,来的韵母是ai,但是按照占代的语言发音却是合乎标准的,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押韵非常严格、隋唐时代,从}}语中甄选近似音做韵脚字,隋唐之后,产生了专门的韵书,比如最通行的《平水韵》和后人以此修订的《佩文诗韵》。

四、平仄格式

(一)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一首诗歌,音节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读完余香满,满室散馥,意犹未尽、除了上面所说的押韵外,就是平仄格式的缘故、汉语有高低长短的特点,占人将之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占代自有其语言特点,其平声,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占今相当,占入声,己经消失无存;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协调搭配,形成了格律诗的平仄格律一“平,平声也;仄,上声、去声、入声也”格律之严,至堪重要。

(二)诗以意境胜

但是诗律之工远不如文字之工,诗最终以意境胜,李白见崔浩黄鹤楼诗后,题口: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一、黄鹤楼不协律之多有目共睹,而天下无出其右者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的意境与规律并佳更能是无暇宝璧、光照千秋了-

(三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木的句式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是平仄,称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是仄平,称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是仄仄,称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两字是平平,称为平平脚)-

(四)调平仄的的.一些要求

1.避孤平_、像这样的句子: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问有单独的平声字,即为孤平;像第一句的例子,木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于此不合,即为失误;如果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就要补救一、要说明的是,仄收的句子,即便是中问有单独的平声字也是可以的,称为拗句。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对于初学者,这个诀简单实用,实际上,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常常会失误

3.拗救、字要合平仄,如果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因为内容需不得己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儿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五、对仗要求

现在的文学语言,很少涉及对仗的问题,而格律诗的创造,对仗时时处处存在,不可或缺一、对仗,两两相对,整齐排列,看起来醒目精神,读起来干脆利落,格律诗的对仗,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更是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随意,可对仗可不对仗,律诗之问的两联必须对仗,排律,则除了首尾两联要全部对仗一、对仗有一种讲究,就是避免合掌一。都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动词对动词,额联和颈联的组成、构造一模一样,没有区别,像人的手掌相合,称之为“合掌”,合掌。是律诗人忌,因此,合掌诗很少出现。

六、重字的问题

现在的语言,重字不重字,没人关注一占代纸张稀少,诗人们惜墨如金,对重字的出现是非常忌讳。

七、修辞手段

格律诗在修辞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占

(一)省略

一首绝句,短短二十来字,必然高度凝练,否则言之无物了、所以,有些能省略的都做省略,力求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内容、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完整地说,应该是相见时难别时亦难,但是,格律有要求,字数有规范,只能在此省略,而读者也心知。

(二)互文

互文是省略的一种,格律诗屡屡见之、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没有了解省略之功能,则此诗难以理解、没有省略的话应该如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三)倒装

倒装有好几种,有字的倒装,有词的倒装,还有整个句子的倒装,词语的倒装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倒装原因,有迁就主题有所强调,有为了押韵,不胜枚举、此句为了突出城阀、风烟而倒装;句子的倒装,比如温庭绮《苏武庙》中的“回口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年”,先言回口,再说去时,倒装是很明显的-此外,尚有借代、双关、重叠、排比、拆字、曲喻、反衬等等,不一而足,难可俱陈。

八、结语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长廊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格律严谨,字少意丰,修辞琢句,赅博绝伦,意蕴深厚,微描细摹,情感丰富一这是一笔十分丰厚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本文全盘考虑,去繁就简、去粗取精,略谈其要,权衡轻重,疑义相析,敬请匡误扶正。

篇14:谈科技英语的文体翻译和语言特点论文

谈科技英语的文体翻译和语言特点论文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科技英语将越来越引起科学界和语言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科技英语越来越表现出其独特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本文从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出发,举例阐述了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 科技英语;语言特点;翻译

在科技英语文献中,科技词汇包括纯科技词汇和普通科技词汇,其使用率高达60 % ,足见其数量之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科技英语将越来越引起科学界和语言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早就指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中心,大学里也设立科技英语专业或科技英语系,专门从事科技英语语言的研究、教学和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科技英语的研究和学习方兴未艾,科技英语系(专业) 、研究中心和翻译机构在各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这充分说明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活动越来越需要科技英语。尽管科技英语和普通英语( 如文学英语) 外表上看一样,都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但随着其运用范围扩大,科技领域的进一步规范,科技英语越来越表现出其独特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并逐步奠定科技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一、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

科技英语的特点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一)词汇方面

科技词汇在科技英语里大量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纯科技词汇,即那些只用于某个专业或学科的专门词汇或术语,如hydroxide(氢氧化物)、diode(二级管)、isotope(同位素) 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学科、新专业的产生,这样的词汇层出不穷,其词义精确而狭窄,针对性极强。阅读专业性强的文献, 就要了解该领域的专门词汇和术语。

2 .通用科技词汇,即不同专业都要经常使用的那些词汇,数量较大。这类词的使用范围比纯科技词汇要广,出现频率也高, 但在不同的专业里有较为稳定的词义。如p o w e r 一词在机械力学中的词义为“力”、“电”、“电力”、“动力”、“电源”、“功率”等,在数学中的词义为“乘方”、“次方”、“幂”;又如f e e d 一词的意义也很丰富:“馈电”、“供水”、“输送”、“进刀”等。

3 .派生词汇,指通过合成、转化和派生构词手段而构成的词汇。这种词汇在科技英语文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由前缀hydro-,hyper-,hypo- 和inter- 构成的词条在科技英语中就有二干多条;以表示学科的后缀-logy,-ics 和表示行为、性质、状态等的后缀-tion,-sion,-ance,-ence ,- ment 等结尾构成的词汇在科技英语文献中俯拾即是。

此外,缩写词也是科技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简便的优点。

(二)句法方面

1 .被动语态。

翻开任何一页科技文献,都可找到一定数量的被动语态,这正是科技英语的显著特征的表现:客观、真实,拒绝主观和臆断。

2 .非谓语动词结构。

在科技英语中使用非谓语动词结构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描述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位置和状态的变化。

3 .名词化结构。

用名词词组或短语(主要是用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 of + 修饰语) 来表示一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名词化结构。这一结构在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主要因为它有简洁、确切、严密、客观、信息量大等特点。

4 .长句。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l07万词的计算机语料统计,科技英语句的平均长度为21.4 个词,7 个以下( 包括7 个词) 的短句仅占8.77%,超过40 个的长句占6.3%(方梦之,l989:97)。科技英语中使用长句用来描写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

(三)修辞方面

1 .句型和时态的使用。科技英语文体用来客观陈述事实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态,说明特性和功能,所论情理多为一般性、频繁性和特征性。因此,在这样的文体中,大量使用陈述句型,谓语动词主要以一般时为主,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

2 .语气的使用。科技作者在说明事

理、提出设想、探讨问题和推导公式时,常常涉及各种前提、条件和场合。为了避免武断,总是从假定、猜测、建议和怀疑的角度出发,这就往往需要采用虚拟语气;另一方面,有不少作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为了谨慎和留有余地,也乐于采用虚拟语气而使口吻变得委婉和圆滑。

3 .祈使旬的使用。在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注意事项等科技文章中,更多使用祈使句以告诫、建议、劝告和命令用户或操作者的行动,以达到基本目的。

4 .其他特点。由于科技文章本身的客观性、信息性,所以在句子结构和其他语言特点上就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分隔结构、非言词符号、倒装、省略等的使用。科技英语是用来传递客观真理、客观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表达上力求简明、扼要、规范,逻辑严密。以上语言特点是应科技英语本身的要求而形成的。

二、科技文体的翻译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接触了一些英语翻译的练习,但大部分为文学方面的,较少翻译科技方面的文章。然而,他们工作时接触的大多都是科技方面的文献,且科技文体有其独特性。如不系统学习,将直接影响翻译效果。

(一)科技术语和专有词汇的翻译一般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根据原词的实际含义译成对应的汉语术语。这种译法广泛运用于科技术语的翻译,具有概念明确、易懂易记的优点。例如:guided missile 导弹; automobile汽车;software 软件;barometer 气压计;input 输入;hard-wired modem 硬线调制解调器;insulation resistance test 绝缘电阻测定;等等都是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的。

(2)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按原词的英语发音译成相对应的汉语。这种译法适用于计量单位名称、人名、地名、公司名、首字母缩略语以及一些还未完全了解的新术语。如:gallon 加仑; clone 克隆; pound 磅;Coco cola 可口可乐;watt 瓦特;Franklin富兰克林;Mercerdes-Benz 奔驰(汽车);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力缺乏综合症);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托福(作为一门外语的英语测试)等,这种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无法揭示词汇的真正意义。随着新术语的认识,对不少词已用意译来代替,如:engine(引擎)发动机;vitamin(维他命) 维生素;microphone(麦克风)话筒等。

(3)半音半意法

这是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Einstein equation 爱因斯坦方程;Noble prizes 诺贝尔奖金;beer 啤酒;card卡片等。

(二)句子的翻译

科技英语是用来陈述自然界、科技界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规律、特点、过程等的语言,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录自然界和科技界的动态。用来记录的语言当然不会很简单: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否则,很难表达这些领域的内容或现象。这样的句子也是难句,给读者和译者带来不少的麻烦。从句法的角度来分析,造成长句难的主要原因是:修饰、限定及附加成分多,从而造成分隔结构( 修饰与被修饰成分相隔很远) 。对长难句的处理,首先理顺语法结构;然后根据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如分译法、顺序法或变序法等。

例如:These things are notorious; Sir William Scott, in his speech of 1802, in favor of the non-residence of the Clergy,expressly said, that they and their families ought to appear at Watering places,and that this was amongst the means of making them respected by their flocks!

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复杂,要注意两个and连接的分句的语法功能。第一个and连接的与主句并列,第二个连接的则是said带的两个宾语从句。

参考译文为:这等丑事,尽人皆知。然而威廉·司各特爵士在1 8 0 2 年演讲,明白主张牧师不必定居教区,而应携眷到温泉游览,据说这样反而能得到他的教区子民的尊敬云云。

再如:The reason why air makes fire burn more intensely was learned only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ago, when several scientists finally proved that oxygen, one of the gases air contains, can combine with certain other elements li)ke carbon to release much heat.

参考译文:空气为什么能使火燃烧得更旺?直到大约2 0 0 年前才弄清其原因。当时某些科学家终于证明,空气中有一种气体叫氧,它能够与其它一些元素(如碳)化合,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

(三)被动语态的翻译

英语中,尤其在科技英语文体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这种语态能更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有限,更多使用主动语态。在英译汉时,一般说来,大部分英语被动语态要译成汉语主动句、无主句、判断句,有时也译成被动语态,尤其是原文表示强调时。

如:

A detailed examination was made of energy partition in an impacted solid propellant.

参考译文为:对于固体推进剂受撞击后的内部能量分布情况,已经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四)数词的翻译

在科技文献中, 数词的使用十分频繁,表达方法多种多样,还有英、美表达上的差异,这些给翻译带来不少的困难。在工作中如对数词翻译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掌握如何翻译倍数、倍数的增加、倍数的减少等数词,还要了解英国和美国英语在这方面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

(1)On the moon you could lift weights which are six times heavier than the heaviest weight you can lift on the earth.(一个人在月球上所能举起的重物要比他

在地球上所能举起的最重的物体重5 倍。)

(2)When the voltage is stepped-up by 10 times,the strength of the current is stepped-down by 10 times,so that the power remains the same.(当电压升高到l0 倍时,电流强度则降低到1 / 10,因此功率保持不变。)

总之,在翻译科技文体的文章时,要根据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通顺流畅,并掌握英汉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 拓宽知识面,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译好科技文体。

参考文献:

[1]王泉水.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

[2]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3]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穆 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7]中国科技翻译. 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

相关专题 英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