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蔡亨源蔡依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蔡亨源蔡依林”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

篇1: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  要: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2: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通过对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探析了音乐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记忆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篇3: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艺术进行欣赏、分析与理解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鉴赏的思维方式,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理性的认知态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重交互的平台。

一、音乐鉴赏能力对高中学生促进的作用

1.音乐鉴赏能力的连接作用。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在学习音乐后,所做出的一种评判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审美活动和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强大的连接作用,通过音乐鉴赏能够帮助学生对外界事物建立主观与客观上的连接与联系。如在学习《南部之子》、《不知为何》等音乐课程时,教师可针对爵士乐的特征帮助学生对音乐建立相关的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鉴赏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爵士音乐感兴趣,而且对相关的爵士舞感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多层面的连接意识。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连接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技能与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音乐鉴赏能力的记忆作用。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能力。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增强外部肢体动作和心灵配合,有效提高个人的记忆功能。如教学《长江之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旋律与长江雄浑、壮观气势的动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外部肢体与内部心灵反应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真正魅力,表达出对长江、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1.采用灵活多变的课程导入方式,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高中音乐鉴赏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点是为学生创建合理的审美空间,体验音乐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音乐课程导入方式,为学生增添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音乐课程时,可以配备不同的视频、图片等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魅力。又如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象征生命力强盛和顽强抗争的图片,使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义。由于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凭借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配合视频与图片的视觉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再如在学习《流行风》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演唱,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让音乐鉴赏课活力四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习得音乐知识,例如音色、音调等音乐基础知识等。

2.运用实物教学,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尽可能运用学校现有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物式的教学方法,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乐器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实物教学,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失误出手,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语言意境,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具体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会相关乐器的学生演奏,对不会乐器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实物帮助学生营造音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乐器的神奇,进而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通过实物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的能力,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与拼搏的精神。

3.发挥音乐鉴赏的连接与记忆作用,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有效连接美术、雕塑、舞蹈等艺术的特征,让音乐与这些艺术之间产生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鸟儿在歌唱》、《美丽的小天使》等音乐课程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教学,完善学生对音乐鉴赏训练的记忆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鸟儿在歌唱》这首乐曲,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学生在鉴赏音乐过程中,能通过肢体的动作,促使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的能力。同时,通过改变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有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种方式,能够将音乐鉴赏的连接和记忆有机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结语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要主动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仅要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要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明.音乐心灵鸡汤—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1z).

[2]刘曙艳.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zo1z(1z).

[3]李雁.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U1.华章.zo13(1z).

[4]黄勇.浅谈培养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月.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04).

篇4: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美妙声音孕育出来的美好事物,音乐是沟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音乐有利于放松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在高中的音乐教育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目的性,不会启发学生的兴趣,更没有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学生拥有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的去欣赏音乐,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个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1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兴趣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是个重要的因素,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一步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里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想要摸清学生的音乐兴趣,一定需要一次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欣赏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在对这些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就例如在学生听到著名音乐时,虽然会感觉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音乐的名字以及音乐的作者。根据调查的情况,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高中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可以欣赏到好的通俗音乐。对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播放自己挑选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陪同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挑选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讲解,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流行的原因。欣赏完这首流行音乐之后,立即把听到的作品与音乐书上选取的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出名曲的魅力所在,同时悄无声息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2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也有难易之分,由于高中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在教学的初期要从易于欣赏的声乐开始。声乐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含有歌词,并且声乐的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旋律要表达的比较相符。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声乐的鉴赏方式,随后再逐渐的引导学生鉴赏器乐作品。在声乐的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做到对作品背景和歌词内涵全面了解。为了避免学生后期对器乐鉴赏中出现懵懵懂懂、茫然失措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音乐旋律特征熟练掌握,并且经常锻炼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鉴赏。相较于声乐,器乐独奏曲目的主题较为单一化,曲式也不复杂。教师在教授器乐鉴赏的时候,相较于声乐具有更佳的把握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曲目形成的初步印象情况,来确定是否要进入下一步,如果学生整体情况较好的话,教师便可以对曲目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讲解。随时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鉴赏器乐独奏曲可以逐步的变为鉴赏交响乐曲,当学生掌握这些时,学生个人便可以对音乐鉴赏的方式和规律特点熟练掌握,音乐鉴赏能力也会提升到较高水平。

3音乐鉴赏应该与生活感受相互联系

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一名高中生相对而言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深度感受,但是学生已经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要表达的表面情感。面对这样情况,教学过程就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意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之前要对所讲授的音乐作品意境熟练掌握,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名曲之前,一定要把名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体会音乐包含的意境。生活是诞生真正艺术作品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诞生,但是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应该得到高度升华和凝结。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青春期阶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身情感,以及自身思想感受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个人鉴赏。如果学生能够更优秀一步,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教师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但是音乐知识的讲授,并不是音乐鉴赏课的唯一目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得到了个体全面发展才是最后的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评论,让学生对音乐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只要把音乐教育做到更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音乐的鉴赏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主观性很强是音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总结

音乐鉴赏是高中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能素养,其对高中生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成.论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探析[J].科学与财富,,(6):68-68.

[2]郭保钢.浅谈对高中音乐教学现状的看法[J].新课程导学,2013,(28):41.

[3]朱玉莲.谈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21):160-160.

篇5: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

姜艳丽

(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二中学校)

摘 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与音乐鉴赏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较强的乐感和较高的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鉴赏能力

乐感即指人们感知与理解音乐的能力,音乐的鉴赏能力即鉴别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学生乐感的培养

1.注重视唱练习,建立乐感基础

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良好、扎实的音乐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视唱,让学生多听一些音乐作品的旋律,培养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然后在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作品,而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旋律,在对旋律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再由浅入深,将歌词套入旋律中,引导学生进行视唱。

2.运用多样音乐作品,增强乐感培养

音乐的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音乐作品的选择,选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官体验培养,使学生在众多音乐素材的熏陶下,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建立一定的审美标准。此外,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播放汪峰的作品《怒放的生命》,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接触其他风格的作品,使学生感悟不同作品的内涵,增强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3.让学生多加练习,在实践中培养乐感

培养乐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的.时候,应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多加练习,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乐感。

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应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可以在教室中挂音乐家的画像,在黑板报中增添一些音乐小知识的内容板块,在课外时间通过广播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音乐教学活动

以往的音乐课堂,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普遍偏低。对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体会,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排演音乐剧,在体会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3.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逐步深入现代课堂,给现代课堂带来了诸多便利。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特点,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热情,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乐感和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梅。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鉴赏课教学[J]。华章,(21)。

[2]李秋红。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08)。

篇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

论文摘要: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本文就要从下面几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1 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

然而,读文章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去阅读,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在朗读出文章中的情感时必定是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揣摩。而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层。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最基本得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拓宽。

2 学习文学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再课后去扩展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

3 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一些着名作者的基本情况,那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4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4.1 着眼整体,鉴赏局部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是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地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共同表达主题。因此,在鉴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来理解,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局部进行理解,再融入到整体的文章中。这样能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4.2 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

文章有很多不同的体裁,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鉴赏时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鉴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却大多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只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然后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鉴赏。下面以小说为例,根据其体裁特征进行鉴赏。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之前,要先对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然后对小说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去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关系。在了解了文章中的环境描述后,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中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加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对文学作品的环境了解和分析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特点。在小说的鉴赏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在分析了任务的性格以后,要对文中每一篇文章中的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关系也能体现故事的曲折与生动,还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形象,体现小说中尖锐的矛盾斗争。总之,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抓住文章的要点与中心思想,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 总结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老师必须对文学作品的知识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那些文学知识掌握到位;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多积累一点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积累文学知识;还要多鼓励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学生增强语感与对文章的感受力。鉴赏文学作品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好的文学鉴赏力。在对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这些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种体裁,只有对各种体裁都了解了才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当一切都需要积累的知识都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需要将文章的体裁与作者的相关信息、文章的背景等其他方面相结合对文章进行鉴赏。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在语文的学习时也能更加轻松,还能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与领悟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阶段。

篇7: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辽宁省大洼第三高级中学 孟婷婷

【摘 要】兴趣是学习中重要的内动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则是一个长期和持续性的过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关系

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殿堂的钥匙,是通向音乐世界的桥梁,兴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最好的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因此,我针对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以下阐述:

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1.通过视觉感受,引发学习兴趣

虽然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比过去重视些了,但仍有很多学生对音乐家不太了解,我个人认为,学习音乐也需要周围气氛的熏陶。因此,在音乐教室内进行布置是必须的。可以在学生进音乐教室的楼道内墙上张贴着几位音乐大师的画像。贝多芬、肖邦、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生平简介,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

2.通过听觉感受,引发学习兴趣

在我的课堂上,除了视觉上的熏陶,听音乐对培养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是有帮助的。在上课之前,放一些有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音乐,来提前让学生感受音乐风格。还可以在课间播放音乐,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课下放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音乐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渗透。

3.改变授课的组织形式,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按照我们以往的传统的音乐课组织形式常以古老的空间排列方式,教师高高地站立在其间,以严者的`姿态审视学生,学生则正襟危坐仰视老师,这种组织模式,是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却人为造成一种威慑力,无形中给学生以心理压力。学生长期处于这种上课环境别说有兴趣了,甚至是抹杀了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为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改变传统“插秧式”的座位组合,让学生变化座位,坐成小组圆形,集体半圆形等等,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特长、兴趣需要组合成若干名组合,组长由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大大增加了,也增强了师生间的亲切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为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激发兴趣是在引导兴趣的基础上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来的兴趣。

1.直接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借助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获得教学中满意的效果。

2.音画结合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如果还不够,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利用音画结合进行教学,它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能够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得到密切配合,让学生亲身融于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演激发兴趣

用演奏或表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地。当学生学会读谱知识和歌曲后,可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现。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集体舞组合都是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方式,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

2.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当主动与学生多交流沟通。良好的师生交往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促进了相互反馈、彼此沟通,促进着观点的交流、心智的激发以及情意的感染。由于师生社会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难免对一些看法不一致。为此,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课形式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

3.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及适当的鼓励

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高中音乐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课堂中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导向,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红。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想。中国音乐。

[2]刘爱环。浅谈情境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妙用。科技信息,(25)

[3]王艳玲。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J].甘肃教育,.(21)

篇8: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

[1] [2]

篇9: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摘要: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乃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感受能力 创造性意识

一、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这些艺术性的活动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者说是最相通的。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可以表现我们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音响。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告诉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

二、聆听音乐

有了真实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就可以进入聆听音乐的教学了。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但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因为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视唱能力,或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之前是无法完整地表现音乐的整体形象的,但人们却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在清晰的听觉表象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人的心理能力结构之中了。当然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

三、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正是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说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被理解为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已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听音与视唱

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唯有这样做,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五、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了。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演唱、演奏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

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

六、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篇10: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儿童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知,想象思维,理解表现,欣赏这几种能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篇11: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它的弹奏技术到今天为止,已发展到了极为丰富的地步。要掌握钢琴全面的演奏技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曾非常形象地把弹奏技术比喻为大楼的地基。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掌握了精湛的技术才能将音乐表现的更完美,而只有从音乐的内容出发才能使技术的训练有目的、有方向。技术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学中,应两者并重,不应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当学生开始接触一首新作品时,首先应让他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意境,作品的性质,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音乐内容的要求为出发点,决定触键方法、音色的处理、技术难点的解决等等,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练琴,逐步达到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单纯的要求技术或让学生“弹熟后再谈音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以及业余学琴的人们中,常有一些音乐天赋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呢?大家都知道,音乐感觉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的,通过后天的培养熏陶是完全可以得到发展和加强的。因此, 对那些音乐天赋一般的学生, 教师不能放松甚至放弃对他们的要求,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启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要重视学生的听觉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又被称为听觉艺术,音乐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具有听觉的感知。让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才可能使心灵迸发出创造性的音乐,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听觉训练是指对学生接受声音、分辨声音能力的训练。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觉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音量、音色,以及曲调感、节奏感和多声部音乐感等等的追求。听觉的训练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觉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首先要求学生会“聆听”自己的琴声。所谓“聆听”,并不是一般地听,而是精神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琴的声音音色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学生在弹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没有“用耳朵练琴”,没有仔细聆听自己弹奏的声音。

有些学生在练琴时虽然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但不会给自己找毛病,不会分辨那些声音是好听的,符合音乐要求的;哪些声音是难听的,不符合音乐内容的。甚至,有些学生练琴时手指是在下意识的弹奏,而思想已经开了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要让他们的耳朵充分发挥作用,成为练琴时的“老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总是依赖教师或家长来给自己找毛病,是永远弹不好琴的。只有学会了“用耳朵练琴”,才能极大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练琴的效率和质量。

弹错音是学生的“常见病”,除了读谱不仔细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注意“听”。因此当学生出现错音时,不仅要让他们重新读谱,还要让他们将正确的与错误的音响效果对比来仔细听,养成用耳朵分辨音乐对错的习惯。

弹奏音色的好坏决定了弹奏的质量,在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聆听自己弹奏的“音色”,使学生一边弹奏一边就能感觉到哪些声音是与作品的内容相吻合的,哪些声音破坏了乐曲原有的意境,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对声音产生追求与想象,而不仅仅满足于把音符弹出来。无论是弹奏歌唱性强的抒情乐曲还是弹奏钢琴练习曲,都要注意它们在音色上的不同要求。音色与触键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听“音质”来检查弹奏方法是否正确,是个很好的办法。即使是在学生初学断奏时,每弹一个音都应该对声音的音色有要求。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弹出悦耳的声音。因此,对音色仔细地进行听辩,就能发现弹奏方法上的很多问题。

此外, 还应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仅要听钢琴音乐,还要涉及到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并对歌剧、交响乐等音乐形式有所了解。从广博的音乐世界里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高素养,这样才能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教学生一首他曾经听过的乐曲,那么他对音乐的领悟就会快得多,教学也会变得较为顺利。因此, 应该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欣赏音乐, 尤其要多听名家的演奏。听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进行评论,并与老师或其他人交流。这也是加强听觉训练和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法。德国钢琴教育家齐格勒主张,在钢琴教育上要养成“以心聆听”的习惯,以及不必急于进行演奏技巧上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声音”。齐格勒认为许多富有才华的演奏家学习钢琴演奏的秘诀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的技巧练习,而是借“以心聆听”,从而自己弹出声音,并具备了如何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觉一定要帮助他们去发掘和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内心的音乐,先于手指动作产生,并生动地记在心里。

二 引导学生精心研读乐谱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曾说过:“精心研究乐谱是窥探作者内心奥秘的重要途径”。正确地掌握所弹奏的乐谱是弹好一首作品的`基础,精心地研读乐谱能使我们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解释。正如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提出的“应该弹得严格而又富于表情――严格也正是表现丰富的标志”。这里所说的“严格”的含义就是要求演奏者忠实于作品、忠实于音乐内容,而这些都要以忠实于乐谱为前提。尤其是现在我们已不大可能听到大部分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演奏或讲解的情况下,研读乐谱是我们理解和表现作品内容的主要途径。

重视乐谱上的一切标记是研读乐谱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只看见了音符,而对其他各种标记却“视而不见”,这是非常不好的。完全忠实于乐谱,就必须毫不遗漏地注意到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然后恰当地把它们表现出来。其中包括音符、节拍、指法、句法、奏法、休止符、延长记号、重音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表情记号、调性变化、曲式结构等等一系列的内容。

在认真研读乐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再创造”。钢琴演奏大师鲁宾斯坦曾这样说“首先要确切的按乐谱演奏,如果你已经如实的做到这一点,却仍感到需要进行增添或改变的话,你可以这样做。”但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是要在完全如实地按照乐谱所写的弹奏以后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演奏家在不同的地点演奏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解释,而非千篇 一律了。另外,一部作品的乐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版本,都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但应该以便于弹奏和符合作品的音乐风格为出发点。

可以说,引导学生精心研读乐谱,是掌握作品风格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启发学生用内心的歌唱带动旋律的弹奏,并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触键方法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语言是人们生活中多种情感的升华,音乐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钢琴是乐器之王,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的特点,它所表现的音乐语言就更丰富、更具感染力。旋律在音乐语言中是最具感染力的,是音乐的灵魂。如何才能让学生运用“乐器之王”弹奏出优美动人的、触动灵魂的旋律呢?

歌唱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弦乐器在这方面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而钢琴是键盘乐器、击弦乐器,要在钢琴上把旋律弹奏的富于歌唱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下一番功夫。可以说,一个内心没有歌唱感的人在钢琴上是不可能弹好歌唱性旋律的。通俗一点说,钢琴上的旋律也就是运用钢琴来进行“歌唱”,因此,启发学生用内心的歌唱去带动旋律的弹奏是非常重要的。

一段旋律,只有你对它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时,才能在弹奏中追求正确的音色,才能把它弹得有语气、有表情,在学生的初学阶段可以选用一些他们熟悉的、喜欢的乐曲,让他们先唱后弹或边唱边弹,这样他们内心的歌唱感就会在弹奏中逐渐得到加强。

弹好歌唱性的旋律,还必须让学生在弹奏方法上下工夫。要想弹奏出好的旋律就需要掌握适当的触键方法,这是弹出优美旋律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让学生弹好连音,连奏是弹好歌唱性旋律的基础。弹奏歌唱性旋律要用深而慢的触键方法,和弹奏颗粒性较强的乐曲要有所区别。特别要注意肩、臂、腕等部位的放松,使手臂的重量自然地输送到指尖。手腕必须柔韧、能够上下左右自如地活动。手型可稍微放平些,用指尖后面的肉垫部分触键,手指基本上是贴着琴键移动,重心从一个手指自然地移动到另一个手指上,用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弹奏出流畅自然、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在一个连奏的乐句中,如果其中各音所用的触键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这个乐句的连贯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乐句。音乐的语言和生活的语言是息息相通的,像说话一样。每个乐句都有它的语气、走向及核心音。常见有些乐句的音乐走向是枣核型的;有些乐句是向上走的,需要渐强;反之,则需要渐弱。当然还有很多具有特殊语气和情绪的乐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再者,处理好旋律与伴奏织体的关系也是保证旋律优美如歌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把旋律本身弹好外,还要重视和声、伴奏织体等对旋律的烘托作用。旋律和伴奏的关系就如同是船和水的关系一样,“水”始终是托着“船”向前运行的,而不应该把“船”淹没了。此外还要注意旋律的横向进行,这要求句子的气息相对要长一些,弹奏旋律时不要受左手伴奏音型的影响,把旋律弹成一小节一个重音、甚至是一拍一个重音。而应该尽量减少这种重音的出现,增强乐曲的韵律感。

另外,要弹好歌唱性的旋律,还需要踏板很好地配合,在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踏板的运用是个复杂而又系统的问题,不属于本文的主要论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四 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节奏和速度进行弹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平常说的“拍子”是节拍而不是节奏,“节奏”和“节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节拍是在乐谱上固定的东西,表示音乐基本的强弱关系,用小节来划分,比如2/4、3/4分别表示“强弱”、“强弱弱”等等。而节奏与人的生活、行为、动作、情感有更密切的联系,更富于韵律感,是需要用心灵去捕捉的。

一首作品往往通过一种特定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它的性质和风格,如舞曲、摇篮曲、夜曲、船歌等等,它们都是各有特色的,需要用心去琢磨体会、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乐曲的律动,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熟悉的事物,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从而在弹奏中表现出作品特有的节奏韵律和特色。

所有的音乐作品,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它们不同的性质和风格。而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弹奏乐曲呢?这既要尊重乐谱本身的要求,还要根据乐曲的性质来确定。

一般来说,欢快的情绪不可能采用缓慢的速度去表现,而悲伤的乐曲也不宜快速弹奏。进行曲、圆舞曲等体裁也都有它们各自特有的速度。不同的人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很可能采用不完全相同的速度,这是允许的,但应以符合乐曲的要求为前提。一首乐曲被某人弹成快板,而又被另一个人弹成慢板的情况是较为罕见的。有些作品乐谱上标出的速度是根本难以达到的,如车尔尼系列的练习曲,速度标记通常是极快的,一般专业老师都不容易达到,就更不能要求初学的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练习,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

有些学生在听了钢琴家的演奏后,单纯的模仿他们的演奏速度,但由于技术能力达不到,把曲子弹得非常慌乱,可说是一塌糊涂。因此要告诫学生,在听名家的演奏或录音磁带时,不能只是单纯地模仿,重要的是从中体会演奏家对作品风格的表现、对音乐的处理,以进一步掌握其音乐性质和风格。另外,有些比较快速的乐曲,要在学生技术能力达到时再弹,如果弹奏速度过快,即使弹得没什么错误也是不合格的。

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学生在演奏中常出现的一种毛病。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感觉上的原因。例如,有些学生弹到困难的地方就慢下来,弹到容易的地方又加快;而有时候一遇渐强就加快,一遇渐弱就放慢;弹激情的、快速的曲子越弹越赶,弹抒情性的、速度较慢的曲子就越弹越拖等等一系列问题。要克服这些毛病需从练琴方法上解决,难点部分要单独抽出来反复练习,直到弹的和较容易的部分一样好才可以。整首乐曲的速度要以难点部分所能达到的速度为标准来确定。

另外,弹奏快速的乐曲要以慢速、中速练习为基础。在声音清楚、节奏稳定的基础上再逐渐加快速度。当弹奏速度较慢的乐曲时,内心的感觉要积极,要有向前的、流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越弹越拖了。

在钢琴弹奏中不要平均地、单调地强调小节的重拍,这样会造成节奏机械、音乐凝滞、缺乏律动性。弹奏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按照乐句的气息走向、音乐走向去弹奏,而不要机械的只按小节弹奏。在这同时也要体现节拍固有的特点,例如:圆舞曲、进行曲要适当强调节拍重音,而弹奏旋律性乐句则要避免重音过多,以增强音乐的连贯性和律动感。

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节拍器,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速度的好方法。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节拍器的。一般说来,当进行基础练习和弹奏练习曲时,使用节拍器可以使节奏平稳、速度统一、声音均匀。特别是当学生需要用不同的速度练习时,节拍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弹奏鸣曲或复调作品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下节拍器。而有些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的乐曲就只能用节拍器确定一下基本的速度,而不能自始至终都使用它。还有些乐曲速度变化较多,如汪立三的《兰花花》等,每个乐段在乐谱上都有不同的速度要求,只有使用节拍器才能找到正确的速度,才能把乐曲的性质表现出来。另外还要注意:使用节拍器也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整个练琴的过程中都适用节拍器,只有在学生能够比较流畅地弹奏时,节拍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更应着重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节奏感和速度感,这才是获得良好音乐的基础。

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应该说是钢琴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初学者尤其如此。这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体验音乐的习惯,影响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体验音乐的深度,甚至影响到他们的音乐生涯的发展。所以教师同行们应当认真加以研究,并积极实践之。本文只是对笔者平时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进行了总结,不足之处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乐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的听觉鉴别和判断,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当然,音乐是多种音响要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项“指标”的缺失,都会影响到乐感的完美构成。在钢琴教学中,乐感的体现除了内心感觉、手指感觉和对音乐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指这种感觉和能力的流露和表现。没有乐感就表达不出乐思和情感,也就失去了音乐的意义。乐感虽说如此重要,但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不重视乐感的学习和积累,后果让人担忧。以下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培养乐感要从基本功训练抓起。

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人都要遵循技术训练中所包含的科学规律。学习任何一种弹奏方法都是为了表现某种音乐为目的。因此,基本功训练就要本着弹活每一个音的原则去培养乐感。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在弹奏练习曲时,用不同的触键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表情进行夸张性的演奏练习。如:音阶可以用有力的断奏来表现一种威严;用较慢的连奏可以表现一种忧伤;用快速轻巧可以表现一种随心所欲的情绪等等。这种练习必须用心去弹,把有意识的音乐行为转化为无意识的音乐行为,才能逐步地培养乐感。

声音的概念与触键方法是紧密相联。在掌握手指触键的基本方法后,还要练习各种不同的触键方法。触键方法不同,获得的声音也不同。如∶巴赫的音乐铿锵有力,富于动力感。要求触键坚实沉稳,富于弹性;莫扎特的音乐明亮热情,要求触键轻快、匀称,控制自如;肖邦的音乐抒情柔美则要求灵活多变的触键方法,甚至在同一首乐曲中由于连音、断音、强音、弱音的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触键方法。强音不能砸压,弱音不能虚软,连音要求弹得饱满、充分,断音要求弹得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触键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并通过课堂训练使他们体验到触键方法与音乐表现和乐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启发出对美的声音的自觉追求。

二、注重乐曲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演奏乐曲要生动感人,就要用乐感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乐思。而这种乐感的表现,不是一次就能到位的。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长期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钢琴教学应紧紧把握住乐感表现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用音乐的语言、呼吸和基本功练习中所获得的乐感去准确地刻划乐曲。并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在他们演奏中,用乐感串起来的每一个音都是音乐整体上的一部分,是充满生气、充满感情地。而不是孤立地、苍白地、枯燥无味地。只有用乐感这根线穿起来的每一个音,才能构成乐曲完整统一的美,才能使每一个音,象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为做到这一点,以下四方面非常重要∶

1、弹好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是乐感服务于音乐表现的必然。

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特点,旋律的自然起伏,又力求乐句、乐段、织体的清晰和声音的颗粒性。使学生在弹奏如歌的旋律时,音响透明富有魅力,一位好的钢琴教师,毫无疑问,也是一位心理学教师。他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全面情况,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乐感在弹奏歌唱性旋律中得到培养。

2、节奏感是培养乐感的基础,也是音乐表现的生命线。

节奏感的训练属于打基础范围,它不单纯是要把拍子弹准,还要体会节奏的韵律。有些学生把音都弹的一样响,拍子虽没有错,但缺乏生动性,缺乏节奏的强弱感觉。有些学生由于技术或心理上的原因,把曲子弹的忽快忽慢,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如何能够在弹奏中正确地表现出节奏感?首先,必须进行严格的节奏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节拍的强弱变化,明确快与慢,规整与自由的辨证关系。一般来说,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乐曲,平均规整的节拍都是基础,然后才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作相应的变化处理。其中掌握基本节拍的强弱变化是培养节奏感的基础,也是积累乐感的基础。

3、应重视演奏的完整性。

乐感与演奏的完整性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乐感是完整性的基础,完整的演奏又是好的乐感的体现。其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演奏前必须选好与演奏者程度相适应的曲目。好的乐感往往能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也能提高练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爱弹偏大偏难的曲目,往往是在技术难点上连滚带爬,无力去注意乐曲中乐感的表现,乐曲在他们手中不是完整的、连贯的,而是支离破碎的什么也表现不了。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在教材的选择上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技术难度较适中的曲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整流畅地进行弹奏,能够在没有技术负担的情况下投入到音乐的表现之中。

4、欣赏音乐也是提高乐感的重要环节。

有针对性的选择曲目,特别是钢琴曲目。让学生通过欣赏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是抒情优美,还是活泼轻快?乐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更深一层可以让学生欣赏著名钢琴家演奏的钢琴作品。让他们感受丰富而变化的音色对比,层次对比、和触键对比,天衣无缝的连音,富有表现力的踏板使用等等都是培养丰富乐感的视听教材。除课堂上的欣赏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常参加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音乐会的实际效果是录音、电视都无法达到的。并且不要只限于听钢琴音乐会,器乐作品、歌剧选曲、独奏、、独唱都可以听。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不要仅局限于欣赏音乐,还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史的学习,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比如:世界名著、哲学、心理学等,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在乐曲的演奏中体现出音乐特征。其中我特别推崇唐诗宋词,因为音乐实际上描写的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感,而唐诗宋词同样是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从而为培养乐感,阐释钢琴音乐,揭示音乐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从教学角度说,我们应要求每一个学生,毫无例外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音乐融为一体。甚至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应充满对音乐强烈渴求和欲望,从而把音乐感的培养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篇12: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乐器,在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要贯穿始终,学生在初学阶段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练琴时,既要重视基本功训练,还要注意对他们各方面音乐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能力和表现力。

1.听力的培养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曲调感、节奏感以及多声部音乐感、对音乐的共鸣等都与听力有关。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钢琴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训练手指同等重要。在学生初学钢琴阶段就应该重视听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听辨力和独立练琴的能力。

2.读谱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严格读谱的习惯。学生读谱不严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在练琴时只重视音符、节拍,而对其他小标记,如指法、休止符、连线、跳音、保留音等经常忽略,有时是因为粗心,有时是因为学生还不明白为什么必须照谱弹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明白这些小标记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指法才能把乐曲弹得准确、流畅。

3.背奏能力的培养

背奏是视觉、听觉、运动神经等共同配合的综合运动,只靠运动神经的记忆,也就是只靠手指的习惯动作来背谱是靠不住的,只让学生在琴上从头到尾把曲子反复背奏并不是好方法。在背奏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头脑、视觉、听觉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一边背奏,一边用耳朵听自己的弹奏,脑子里对乐谱要有清楚的印象。背奏还可以按乐曲的结构采取分段背的方法,对于那些基本上相同,只是稍有变化的乐段要特别注意。例如,奏鸣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有时旋律音型完全相同,只是调性不同,如果脑子里有调性转换的记忆就不会背错。再如,三段体乐曲的一、三段往往一样,只是结尾略有变化,要注意把变化的乐段或乐句抽出来背熟。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先不打开琴,只用眼睛看乐谱,唱出旋律,或心里默唱旋律,训练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试试既不打开琴,也不看乐谱,用脑子把整个乐曲回忆一遍。

4.旋律的弹奏方法

在钢琴上弹奏的旋律,是没有歌词的,把没有歌词的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怎样才能弹得富有表情、优美如歌呢?这在钢琴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学生练习时,如果教师能用唱来启发、带动学生的情绪,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使学生体会用手指在琴上“唱歌”,才能把旋律弹得优美动听。

让学生学会连奏是弹好旋律的前提,连奏时要求声音明亮、圆润、均匀、如歌。即使在学生练习音阶、琶音、练习曲时,也应要求他们一样有旋律感、有歌唱性。要想弹好旋律,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乐句。一个乐句就像一句话一样要有语气。音乐有走向、骨干音,通过弹奏把这些表现出来,旋律就会变得有生气、有表情、有流动感。一般乐句的尾音应该轻下来,乐句进行中不要乱加童音,乐句之间要有呼吸,还应注意乐句之间往往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在弹奏中应把它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弹奏旋律时必须注意的。另外,弹奏方法不正确也是弹不好旋律的重要原因。胳膊不放松,重量沉不下去,手腕僵硬、缺少柔韧感,手指力量不均匀,下键生硬,指尖缺乏弹性等,都会影响旋律的表现。

5.节奏和速度的训练

音乐节奏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的多种行为动作(如走路、劳动、舞蹈、划船等等)所特有的节奏韵律,在乐曲中往往有所反映,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船歌等。当学生们练习这些乐曲时,教师如果能用学生们熟悉的动作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练习进行曲乐曲时,引导他们联想解放军的队列行进;弹摇篮曲时,让他们做拍洋娃娃睡觉的动作等,这样他们就能较快地掌握住乐曲的音乐形象。此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要根据作曲家标明的各种速度来表现乐曲。如果在演奏中选用了不适合乐曲性质的速度,必然影响演奏质量,以致破坏音乐形象的准确性。

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学生在弹奏中容易出现的毛病,这里包括技术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有些学生在弹奏较难的地方时速度会一下子放慢下来,弹奏容易的部分时又可能把速度加快,渐强时加速,渐弱时减速,弹快速的乐曲时越弹越快,弹慢板的乐曲则越来越拖。还有些学生在演奏前没有想好速度就开始弹,结果弹奏的速度不符合乐曲要求等。对这些容易出现的毛病,教师的经常提醒和具体帮助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的习惯,边弹边数拍子,也可以先不弹,用手打拍子唱几遍,不论是伴奏部分或是旋律部分,如果把拍子唱对了,再用手弹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在练习快速的乐曲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紧张慌乱,特别在碰到有长串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乐句时,一定要以慢速或中速练习打好基础,再逐渐加快速度。

6.加强学生对钢琴作品与作曲家的了解

每开始一首乐曲的学习时,都应让学生对作品有概括的了解,包括对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乐曲的基本风格等,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伟大的作曲家一无所知,对他们作品的风格一点不了解,是很难弹奏好他们的作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当学生学习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篇13: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了;我们的责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

作 者:胡水云  作者单位: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河南,长葛,4615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4: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培养论文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从听觉能力、知觉能力、感受能力三个层面分析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重点探讨钢琴音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即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钢琴专业一线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不断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水平,达到提升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

培养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某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缺乏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忽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钢琴演奏素养的根本性提升,难以将钢琴音乐的精髓呈现给受众。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显得极为必要。对此,本文以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

音乐具有独特性,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则需要明确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会弹奏音乐的技巧,借助精湛恰当的手法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彰显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若想实现音乐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通过听觉、知觉、情感三方面的充分调动与有机结合,才可以发挥出音乐的表现力。具体来说,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听觉能力

敏锐的听觉能力是理解音乐情感、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演奏的基础上用心聆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要将听力训练放在首位,利于倾听音乐基础之上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从而感受整体的音乐效果,进而强化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在钢琴音乐作品倾听时,在停留自我演奏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想象力,弹奏出表现效果最大的钢琴音乐作品。由此可见,声音的艺术表现以音乐为主要形式,需要借助耳朵听力功能的发挥得以实现,学生自身钢琴表现能力的提升更是需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

(二)知觉能力

音乐的知觉能力属于心理情感范畴,与学生自身的内心活动紧密联系。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若想实现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精准客观的判断音响,在较高音乐素养的指导之下根据自身的独特体验强化对钢琴音乐的表现,从而了解钢琴作品的情绪、性质、弹奏速度、感情基调等,并将此看作是彰显整个钢琴音乐作品风格的路径之一。音乐旋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音符基础之上,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在演奏者力度、音色等行为活动的表现之下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促使倾听者走进钢琴作品作者的灵魂深处。

(三)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个体理解音乐作品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表现,是建立在理解、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钢琴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成果载体,通过表现长存于人的心灵深入,且经典的音乐作品总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因此,在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将表现与再现相融合,将钢琴音乐作品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立足于精神思想层面与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话。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钢琴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情感、内涵主旨等方面的全方位分析,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钢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以便精准把握钢琴作品的真情实感及深刻内涵。例如,浪漫时期与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又具备独特性,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创作特色,从而准确的把握钢琴作品风格。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将钢琴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彰显学生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将音乐表现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结合钢琴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艺术素养。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学生要加强对手指的技巧训练,弹奏时动作要干净利落、迅速准确,确保手指技巧与其他演奏技巧处于有效衔接的状态。同时,在弹奏力度的把握方面要将全身的力量送达到之间,将一时之力凝聚在钢琴演奏的整个环节当中。此外,要加强对乐谱的分析,重视乐谱上音符、节拍、力度记号等表示,指导学生体验钢琴作品内容,将钢琴作品的风格、旋律、节奏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三)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得以实现的,而是要在钢琴音乐作品处理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并将听觉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生获得表现力的基础环节,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对此,高校钢琴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练习演奏过程中善于倾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实现手、耳、心三者的高度配合,根据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钢琴演奏声音,以便确保自己所演奏的声音符合钢琴音乐内容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学生要善于聆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渊博的音乐世界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强化学生的钢琴音乐感受力,更好的表现钢琴艺术价值。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为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钢琴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训练环境,不断遵循并落实教育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钢琴演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演练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表现力。一方面,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于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在课外开展各类型的钢琴艺术活动,大力开发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成立乐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工艺演出等活动,逐步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将钢琴音乐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演奏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性较强的舞台实践机会,以大型文艺汇演为主,不断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可以以从容镇定的心态面对钢琴演奏中的突发情况,以平常心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状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享受。

(五)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提升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知觉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奏更好的传递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对此,钢琴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书籍,如文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加深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强化钢琴演奏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方案,探索钢琴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背景的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将钢琴练习、技巧训练、理解升华、表现力培养等方面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综合素养,使得学生的钢琴表现力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大限度的彰显钢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星光.关注音乐表现力让钢琴演奏衍生无穷魅力———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08):63-64.

[2]付胜利.“音乐表现力”视域下普通高校钢琴公共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10):35-36.

[3]刘春序.刍议大学钢琴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08):58-59.

[4]魏敏.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7,(11):84.

篇15:论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繁多,根据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作 者:李宝芹 李晓燕 桂华德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相关专题 策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