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XX

无用之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XX

【简介】感谢网友“无用之人”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

篇1: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作业系统按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它包括课文的作业、单元的作业,整部教科书学生作业的类型、题型、数量。作业系统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长期以来却受到研究者的忽视,它的结构和编排往往得不到教材编写者的重视。顾黄初先生认为,教材功能的延展发挥是知识、范文、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协同作用,因此在重视知识的优选、范文的精择的同时,应强调作业和助读系统的优化设计。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只把课文的典范性看做是语文课本的生命,既不符合现代教材观,也不符合现代语文课文的实际。现代的语文教材观,是既要求遴选典范而恰当的课文,又要求设计内容充实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思考题,还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图像,以及编写语文知识等。这时语文课文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同最初的课本的一个重要区别。”可见,作业系统是现代新型语文教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着眼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与闻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材观,开拓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野。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组成系统之一的作业系统也必将以全新的面孔来应对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在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本文试从课文后作业的角度来谈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系统的构建。

新课标给语文作业系统带来的变化有:

一、形式上的变化

1、题型由单一走向多元。作业系统题型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业系统的题型应当力求新颖,多样,并尽可能贴近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际。只有加强题型的多样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的开阔,才能激发学生的练耳、练手、练口、练脑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系统中,常见的题型有注解、答问、论述、列举、概括、归类、作文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的主观性的题型;有选择、改错、判断、填空、列表等等,这多半属于所谓的客观性的题型。上述种种题型,又可以衍化出种种不同的出题方式,可以通过眼视、耳听、口说、笔述等不通的途径来完成,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以作业系统中的作文为例,就可以改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心得、评论、演讲稿等多种题型。

2、题量由多到少而精。新课标认为,“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当少而精”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减少题量,精选练习,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来,让学生多些时间来读书,夯实一生的精神基座。另一方面,也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原则,教读课文一般可以安排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练习题的设计,一般包括整体感和课文、文笔精华研讨和开放性,拓展性练习。整体感知的练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多数课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名家名篇则要求背诵。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熟练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学习圈点批注和做摘录卡片,学习朗读、默读和精读的方法等。文笔精华的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联系上下文,重点品位语句的含义,以积累精彩的语言,培养语感。开放性、拓展性联系,或进行比较阅读,或联系课外阅读、或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以突出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

3.编排形式的变化。新课标提倡“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语文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惟有作业系统,几十年如一日,惟一的变化是将原来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或思考与练习,而在编排上还是沿袭以往的体例(练习一、二、三),缺乏趣味性、灵活性。这种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编排,使得作业系统落后于其他系统,难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成为整本教科书中的一个“败笔”。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作业系统的编排形式,如俄罗斯的教科书,用蓝色数字表示口语和书面语有关的专门练习,蓝色右上角加“*”号表示提高难度的练习,圆黑点表示复习所学材料的作业。英国用“→”来标示作业的要求,用连续的“→→”来标示作业的步骤,用各种色点(红、绿、蓝)标示活动作业的项目。我国教材的作业系统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编排得更加灵活,富有趣味性。可采用符合的方式,例如:用五角星来表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问号表示可以讨论的内容,用感叹号表示需要重视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图案的方式,例如:用电脑的图案来表示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题型,用一群孩子来表示合作学习题型。除此之外,还可用不用的标识将练习题分出层次来,例如用深浅不一的符号来表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二、内容上的变化

新型作业系统的设计应有助于知识的延伸、拓展。现有的语文作业系统可以说是课文的简短重现,它的内容大多数直接选自于课文、设计的目的也是为理解和巩固课文服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型作业系统应基于这种理念进行设计,从课内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力求突出“大语文教育”的特色,呈现出变内向聚敛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设计格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延伸、拓展型作业系统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做“福建”,其内容包括有关作者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文体介绍等。

②拓展性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整体感知和文笔精华的练习题中。

③相关网站的介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如在《论语六则》一课后列出有关孔子的网站

2.注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以往的作业系统也有思维训练,但大都强调的是基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回答多为认知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对实施或其他事项作会议性的重述,或经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等过程,从事再认行为。至于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以对事物从事评判或选择的批判性问题,就比较少。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一个最活跃、最可贵的因素,它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考。新型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制这些创造性思考能力的训练的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①问题没有单一标准的答案。

②问题的答案不是仅限于现有的教材内容。

③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如《荷塘月色》一文可以构建这样的练习:设计清华园的荷塘公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假设校长在朱自清逝世后,打算以荷塘为中心建设校内公园……如果你去应征,会交上一份什么样的设计图呢?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在已经暗示或提供明确答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或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在新课标下,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作业系统:能较好地将课前思考,课中学习,课后延伸衔接起来,与教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题型多样,题量适用,编排灵活;重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我们期待这样的境界:学生的常规练习能在教材的作业系统里解决,并通过作业系统实现其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巩固、生成、迁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篇2: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摘要:在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采用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

新世纪之初,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当前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走出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的新任务。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在教师教学的转变中,观念是最关键的,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要通过集中课程的培训和教师自学各种方式,使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课程标准,使教师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增加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一)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要求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明确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获得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

要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要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他们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且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各不相同,他们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还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意愿,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采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以旧引新等。比如讲吐蕃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新教材对偏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就使教师能够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上让学生适时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大家讲讲这些故事,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辨别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新课程下的教材的图文。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有图片资料加以引证说明。这不仅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更改变了以往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为学生动手提供了可能。在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让学生了解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掌提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在讲述李冰修筑都江堰时,让学生思考:岷江水流湍急,修堰时怎样才能更加牢固又同时解决防洪和灌溉两大问题呢?此外,我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学识!提高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多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从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更好的融入现实社会中。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汁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手段开展。

在学习中应该遵循学习的准则,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鉴赏并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等。

(三)教学及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师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优良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点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与探索,才刚刚开始,对每一位历史老师来说,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但课程改革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将焕发历史课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社会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篇3: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反复诵读乃至成诵对理解的作用。古人读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阅读写作书,十分强调背诵。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没有进入深入阅读的状态,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提问问题,而很多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去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问题设计,教师也精心组织了教学活动,但学生始终是在被动学习。

这样,朗朗的读书声代之以学生默默的思考,代之以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读的少了,感悟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形成不了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要想解决语文课上这一问题,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课文。教学实践证明,大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读的多了,记得东西多了,文章的思路、语句的`安排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其广泛的阅读密切相关。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需要广泛积累材料。语文语言素材的积累靠的就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式,熟记各种名言名句,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积累,而积累又源于朗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反复充分的阅读既是积累材料,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鉴赏。它可以让学生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而且,教师对小学生影响很大,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的感情常常是波动的。在阅读课文动情时,学生情绪就会高涨。这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的声调,面部的表情观察出来。因此,教师要很好利用地学生情绪高涨时的特点,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每个学生的情感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感情的纽带,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体味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文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意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欣赏。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又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够对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至关重要。而且,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如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

篇4: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作业该如何实现质的转变?本文对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和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特点作了探讨,着重就新课标下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如下策略:1、差异性作业设计2、实践性作业设计3、趣味性作业设计4、开放性作业设计5、研究性作业设计。

篇5: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课外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

[1] [2] [3] [4]

篇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主要有:1、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苏教版教材的全面实施,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我们经过论证,决定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中国教育网站”、“雅虎”、“搜狐”、“好123”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我们还查阅了几十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的资料看,有关新理念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和态势:

(1)积极探索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更关注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普遍希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较深入研究,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就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法”、“奥苏贝尔接受式教学法”、“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基础,对我们课题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但还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研究。

2、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1)联系:

①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研究的内容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②研究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都将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区别:

①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他们限定在各科教学范围内,我们研究只限定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

②研究的重点是不同的。他们研究的内容界定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将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探索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方法等。

③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将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设计模式、效果评价及教学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三、课题界定:

1、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教授主编得(教学设计))。

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成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编写目标、任务分析、选择教学策略等。我们将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设计形式新颖、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张扬学生个性。

(1)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2)在语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1)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生活素养和人文素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4)通过研究,形成全新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评价体系,将成果向其他学校推广,有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教育底蕴。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情境,提高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钟启泉教授的(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2、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3、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4、在语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根据课堂教学的特性,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二是适时的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鲜活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的可操作的有形框架,但又不拘泥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活用模式。

基本设想是:

阅读教学设计:初读感知,发现目标→精读领悟,尝试目标→深读积累,解决目标→活读拓展,运用目标。

作文教学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兴趣→阅读例文,领悟写法→指导选材,开拓思路→创设情境,合作述说→交流构思,评议修改→尝试写作,评改完善。

作文讲评课:谈话导入→重温要求→示例评

篇7: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互动一生成”课堂模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尝试和探索。本文所阐述的就是本人在探索中学语文合作性课堂的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包括互动教学的内洒,建立互动课堂的技巧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互动 师道尊严

语文课堂仁,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呼声不绝。众所周知,此时此刻的教师只是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他们把知识“存放”在学生那里,就像投资者把钱存放在银行里一样,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存放。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为着一个目的存在—传授知识,由此不问手段,且不去计较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被动学习.在新课标的呼声中虽有所转变,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总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彻底转变已迫在眉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对于传统学校里的那种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要重新进行估价。”这就是说,要减少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束缚(纪律、练习、考试),学习者可以在小组中或在相互讨论与课堂讨论中获得知识。这种合作互动型的课堂便是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

一、何为互动教学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人的发展。研究表明,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与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师与生的交往互助中展开的,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或是“手段一目的”的关系,而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辅佐”的关系。

二、何以互动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学习是学生自己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不仅包括他一向倡导的发展学生自学的观点,而且包括如何使学生乐学的话题。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的高效率,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好之”、“乐之”。而要达到这一点,沟通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沟道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而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就更应渗透着真正的沟通与合作。教学不应该成为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课堂教学更不应该在应试教育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互助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如何互动教学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到达彼岸势在必行,但航程绝非一帆风顺。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努力探寻着创建互动课堂的方法,下面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思想情感的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紧连着情感。语文教学以语文阅读为主,人物精选的阅读材料有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人物命运与形象,这一切足以使学生的感知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语文教材的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创建愉快课堂氛围独厚条件,关键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如何把两者的情牵在一起,使师与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创建互动的基础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事实上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注重了情感教学,可教学效果却各不相同呢,为什么一篇文质兼备,饱含名家深情厚意的佳作,学生在阅读时却毫无情感,为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主要是教师简单地把作者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按自已的理解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就产生了许多我们不愿见到的现象。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必须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能注意把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关注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正面鼓励,积极引导甚至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文本,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那么,课堂上教学信息、情感交流就不是线型的,而是彼此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场所。这便使课堂教学有一种美的情感的流动、生命的流动,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课堂教法的互动—创立以说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强调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师阅读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教师应有一个基本的学法指导,在一堂课中应抓住这六个字:读、疑、议、说、评、练。

1.指导学生“读”。

一篇好的文章,读者用心的读是很重要的。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指导,但仅限于轻、重、急、缓、抑扬的分别介绍,而不能具体到这句话怎么读,至于用什么方式读、或默读或速读,用什么感情读,都应由学生自己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融人反复的诵读中,在诵读之中主动地品味语言的美妙,而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 2.教会学生“疑”。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则只是一味被动地解答,并不能真正打开思维之门。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依赖性,丧失了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题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更是学生质疑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练兵场。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按以下环节进行:组织筛选一合理调整一设疑辅助一注重语言训练。对于学生的质疑,部分可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可当堂明确,或留下悬念,经过筛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问题和辅问题,适时做出教学调整,揉人既定教学安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作相机设疑,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而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点提出来,引起学生探索。在释疑的过程中,不能只在理性上做出解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

3.组织学生“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学生初读一文,教师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或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组织有序,先议什么,后议什么,教师都应组织协调,不可开单人演讲会,也不可七嘴八舌,应在确保纪律的同时人人参与,人人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感为学习的主人,对知识充满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安排学生“说”。

“说”是学生讨论后的学习思想交流。一篇课文的学习不是说只让学生议一次说一次的,它往往是议议说说、说说议议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要有个先后次序的安排。一般来说,学生初次议论后,应先安排学生说文章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并让学生互相解答。其次可安排学生讨论学后的收获。形式多种多样,座谈会,演讲,卞持节目,采访等形式都是说的最好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井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正确的理解认识。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5.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讲。评课文,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评论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课文的局部内容。另外,对于学生的解答或演讲、朗诵,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评他人之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说无论学生的评论是否能体现课文中心,只要学生能在学习评论中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6.布置学生“练”。

“练’,即练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联想和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但这只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曰头训练。真正对知识的巩固,对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布置学生做好两个方同的练习:一是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点评,写课文读后感,写阅读联想作文等。二是布置学生背,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背诵积累一些优美的文段,名言警句。

以上这“六个字”的教学,都可能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文体性,这是认真贯彻新课标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建出活跃而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课堂。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手上仍然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便拥有了两种思想。互动型课堂。教师、学生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个体可以从教师和别的同字身上汲取多种思想,收获多种思维、多种知识。因此,我在这里提倡各位利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令萃萃学子渴望拥有的互动课堂。

篇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转型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转型论文

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仅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更多的应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结合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来谈谈我对语文课堂转型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以生为本”,落实学生学习的体地位.

许多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感觉备课备得足够充分,却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忽视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只教学生不会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没必要再洛里嗦,关注学情,以学导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例如课程标准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时间和空间都应该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角,教师只是为这一活动服务的,要让学生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

(二)“以趣激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才有效率.而目前一个普遍现象是,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趣的以学生为主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因此语文课要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敢说,敢表达.(1)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或采用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激发鼓励一些不善发言的同学回答稍简单、容易答的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夸赞的语言,当学生有一些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表扬激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及时树立榜样,以榜样激励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全体学生争先上进的愿望.

(三)更加重视养成教育,致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伴随学生终身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在每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一项: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书写潦草,达不到工整、认真的要求,这一项目标的增加是顺应形势的.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要求每天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的随堂练字,做到天天练,这一硬性要求足以看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视.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加强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养成正确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们的长期监督和督促.

(四)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际性课程.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表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抓住要点,说清意思.写作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的取材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选好内容,教师指导如何有顺序的组织材料,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另外,要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渗透习作方法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拟定图书目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五)“课堂要活”,课前预习与课堂生成并重,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应该说能让学生学会,乐学的课堂才是优秀的'.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大都是生硬的、僵化的呢?分析原因,还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多数语文教师中,教师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多数教师的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的教学预设多,把学生生来硬拽的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而很少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的资源.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根据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学习的新起点,以学定教.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摒弃那些面面俱到,浅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当课堂教学环节与自己的教案设计不一致时,教师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可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会更具有激励性,效果要好得多.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感染激励学生.语文教学之路漫漫,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去开拓广阔的教学天地.

篇9: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它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高;要求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自主;情感;开放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又或者是学生,他们都认为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而学生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学习,掌握考试需要的知识。单纯而简单的目的已经失去了教育原本的教书育人的理念,这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下,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好前提性工作。

一、倡导自主模式,培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②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③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情感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以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文就以如何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亲情意识进行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例如,在教学《背影》时,这是一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间至情的感人篇章。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份深沉的父子之情,在导入课时,我借助了刘和刚的那首《父亲》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以烘托学习的氛围,接着,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在分析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后,我组织了一场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父亲母亲”,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挖掘自己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来,让父母感受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开放环境,开阔学生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摒弃以往的那种临阵磨刀的想法,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如: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竟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竟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青菜,狐狸砸了店牌。任选三个情节中的一个,描写绵羊的心理及动物间的.对话。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对与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情理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个性。

但是作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评价那些写得突出的、精彩的,或者是那些写得不符合情理的。这样会忽略中间的那部分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自认为良好的答案却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这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各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评价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2011(16)。

[2]温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17)。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潘祥初级中学)

篇10: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

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在此,我就高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课改理念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高中的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要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高中的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因此,普通高中的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新课改理念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的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的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新课改理念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的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的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篇1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聚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汉字的书写指导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汉字教学的审美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年级愈高,字写得愈难看的怪现象。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只能看到“读准生字的字音”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生字写正确、美观”之类的'教学目标少之又少,而从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 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写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要求,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大力呼吁教师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书写指导中,既要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挥识字写字的审美功能。

二、“充分”朗读中情感体验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读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热闹;我们也常常听到“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读读”、“读出悲伤的语气”等之类的话。但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怎能“有感情地读”?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读书,怎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学生没有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没有与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又怎能读出这语气那语气? 要真正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还要有读的兴趣、充分的情感体验等非技术性因素。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预设目标中的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读的内驱力。只有触及学生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读才会发挥最为有效的作用。

三、自读自悟中思维含量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以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缺失,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整堂课学生自己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书,然后是吵吵闹闹的讨论,接着汇报一些片言只语的读书感悟或问题。教师则谨小慎微,话语不多,甚至无所事事,教学效率很低。

二是学生的认识、理解、感悟都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交流或汇报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敢加以引导,分析、讲解,造成学生不着边际的感悟,甚至价值观有问题的都未及时进行引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在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该引导时适时引导,该深化时及时深化,该训练时有效训练。 新课程视野下,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教师要适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最终实现思维的发展与超越

篇12: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摘 要: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使政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讲“活”政治课,才是政治课教学的唯一出路,也只有“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新意识;政治课

传统的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于是,讲活政治课便成为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活用资源,深研教材,鼓励创新就是讲活政治课的必要条件。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要讲活政治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银行”“消费”等内容时,先让学生去某个银行实地考察,做好记录,让学生去市场买东西,记录好购买地点、商品名称、数量、单价、购买过程、心理体验等相关内容。上课时,利用学生的调查,有关记录,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巧用时事教学,讲活政治课

在我对学生的一项“我喜欢怎样的政治课”的调查中发现,80%都提到喜欢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恰当运用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实现科学教学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政治课的时效性与实践性的两大特征,同时,也使政治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随时把热点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在讲“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把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引入了课堂,由于当时“神舟六号”刚刚发射不久,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新鲜事例,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更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活政治课

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无味的弊端,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直观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在讲《走进世界贸易组织》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了有关中国入世的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入了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活动的客观要求。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课,它实现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比如,讲到《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调查,给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具体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活动中,学生给学校提出建议,建议学校在每个垃圾站多设几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贴上垃圾分类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按标签投放不同的垃圾。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课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国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新思考.教育前沿,2007(6)。

相关专题 作业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