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XX

山盟海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XX

【简介】感谢网友“山盟海誓”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论文

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论文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质——基础工具性,决定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语文素质培养和训练。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1.结合生活教读。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为生活服务的。在教读课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到校园内外、国内国际,缩千万里于三尺讲台,纳天下事于几方丈教室。途径有二:一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读。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为什么读书?”从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是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尊老爱幼的事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纯洁的感情。

2.结合生活训练。训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来自生活。例如让学生写春天,就带学生到公园,到郊野,去观察春天里各种事物的情态。在作文训练中,还要提倡写生活、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新,写“放胆文”。教材上的练习题和训练材料,要挖掘与生活的联系。

3.教给实用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语文能力。课堂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自写(字、词、段意、中心)、自检(检查、修改作文);课外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写日记,摘抄读物上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

4.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语文含有人文因素。学习祖国语言,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接受、认同、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达到语文能力与心理品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辟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义务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必须结合,积极开辟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可分为:

①阅读活动。例如实用文体、科技读物、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读书报告会等。

②写作活动。例如课外作文,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读书笔记等。

③听说活动。例如讲故事、讲演比赛;听广播、听音乐后叙述内容,听新闻广播,抗干扰比赛等。

④书法活动。例如练习毛笔字书法和硬笔书法,举行书法比赛等。

⑤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游览名胜古迹、社会调查、访问英雄人物、搜集民间谚语、故事等。

按形式可分为:

①语文主题活动。例如“我爱家乡”说写主题会,名人名言荟萃等。

②语文智力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力、查字典比赛等。

③语文游戏活动。例如猜谜语、说笑话、对对联等。

④语文说、唱、演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等。

⑤语文作品展评活动。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书法等作品展评。

三、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数学的法则定理,有些就是一个多重复句;理化的实验解说,就是一篇说明文;历史事件的记述就是记叙文;地理风光的描绘,就是生动优美的散文;政治观点的阐述。就是逻辑严密的论文。在进行各科学习的同时,也有意语文学习,把各科教学当做语文素质教育的另一场所。

2.在班级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建设,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既能进行进行集体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或上台讲演;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学生轮流值日,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填写班务日志;写会议发言稿,当班会记录人;组织小记者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新老师上课写欢迎词;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3.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道时,边听边做记录,训练提纲擎领的技能,学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素质教育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同志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

中学语文教师要知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地运用云纹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的责任。例如所见所闻的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物资交流会、乡镇企业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大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响,小到对招牌、标语、广告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或有损国格用语的查找、分析认识,都可以达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篇2:《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9月15日制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点:

①语文活动课的地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

②语文活动课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

③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践。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一年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主要表现有:

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

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

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我们自从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别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一定要新、活、妙、实。新,

一是内容的更新,不能老是采访,老是成语练习或习字活动;二是形式要新,填空、猜谜、演讲、做游戏等等,形式要多样化。活,是指语文活动课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妙,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也指语文活动课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实,是指语文活动,谁都能参加,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戏”。语文活动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落实语文的教学任务,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二、遵循学科性原则,促成一箭双雕的境界语文学科的性质,最基本的有两个:基础性和工具性。基础性,一般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际功能,具体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语文活动课要突出学科性原则,至少要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所谓“一箭”就是语文活动课,“双雕”就是指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一箭双雕”,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语文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把它同语文游园活动区别开来,游园活动是以游乐为主,活动零碎不系统,目的不集中,而语文活动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围绕某一语文知识范围开展,重在学习和应用。语文活动课虽然也强调趣味性,但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

三、遵循实践性原则,促成真知灼见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里强调的无疑是实践性,自己来做,在做中自己学会。语文活动课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性。要在语文活动课中,使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和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说话技能时,要讲究语文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应付自如的说话能力。调查汇报、答记者问、新闻发布等,可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条理性;讲故事、演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鼓动性;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有目的性和渐进性。这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顺、准、简、捷、巧、美。顺,即说话有条理、顺序恰当。准,即说话要准确、中肯,中心要突出,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简,就是在说话顺、准的情况下,再简洁一点,不拖泥带水,不重复多余。顺、准、简,这是说话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三点后,再训练学生说话要捷、要巧、要美。捷,即敏捷,反应迅速,回话快捷。巧,即说话巧妙,恰如其分,适人适事适地。美,即说话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写画画,在写写画画中得到真知灼见。语文活动的动手,一般有:写字、、办报、画插图等。在写字比赛活动中,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到写错字的原因;,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画插图,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也能以此推知课文里的其他插图的意义与作用等。总而言之,在语文活动中,学生动手做,是容易得到真知灼见的。动脑,就是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悟出规律与道理来。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动脑,一般是结合动口、动手一起搞的.,以形成学生多想的习惯,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例如,在动口训练中,一般先让学生想一想: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而别的不用说?从哪儿说起?为什么从这里说起?从别的地方说起是不是更好?怎样才能讲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为什么这样讲能入情入理,有根有据?怎样才能讲得生动感人?在动口中,学生如果会这样想,一定会悟出一点好的东西来。在动脑训练中,也可单纯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当然也含有动口、动手)能力。如,成语连接,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课文挑剔,可以训练学生辨认优劣能力;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和动脑,得到的东西一定能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四、遵循自主性原则,促成无师自通的境界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再比如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老师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经过几次实践,在办报中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办法,手抄报就会越办越好。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该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因为学生个人的专长和突出的个性,往往会使学生善于把某方面的工作做好,善于把某点知识学懂。例如,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往往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教与导,而应该是加强教师的教与导,并在教与导中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采访中自己学会采访。

篇3: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愿意和同行交流。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

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

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

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总之,只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班级语文环境就会创设得氛围浓郁,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师生共同进步,学生的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4: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9月15日制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点:

①语文活动课的地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

②语文活动课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

③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践。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一年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主要表现有:

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

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

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我们自从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别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一定要新、活、妙、实。新,

一是内容的更新,不能老是采访,老是成语练习或习字活动;二是形式要新,填空、猜谜、演讲、做游戏等等,形式要多样化。活,是指语文活动课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妙,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也指语文活动课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实,是指语文活动,谁都能参加,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戏”。语文活动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落实语文的教学任务,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二、遵循学科性原则,促成一箭双雕的境界语文学科的性质,最基本的有两个:基础性和工具性。基础性,一般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际功能,具体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语文活动课要突出学科性原则,至少要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所谓“一箭”就是语文活动课,“双雕”就是指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一箭双雕”,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语文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把它同语文游园活动区别开来,游园活动是以游乐为主,活动零碎不系统,目的不集中,而语文活动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围绕某一语文知识范围开展,重在学习和应用。语文活动课虽然也强调趣味性,但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

三、遵循实践性原则,促成真知灼见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里强调的无疑是实践性,自己来做,在做中自己学会。语文活动课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性。要在语文活动课中,使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和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说话技能时,要讲究语文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应付自如的说话能力。调查汇报、答记者问、新闻发布等,可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条理性;讲故事、演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鼓动性;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有目的性和渐进性。这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顺、准、简、捷、巧、美。顺,即说话有条理、顺序恰当。准,即说话要准确、中肯,中心要突出,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简,就是在说话顺、准的情况下,再简洁一点,不拖泥带水

[1] [2] 下一页

,不重复多余。顺、准、简,这是说话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三点后,再训练学生说话要捷、要巧、要美。捷,即敏捷,反应迅速,回话快捷。巧,即说话巧妙,恰如其分,适人适事适地。美,即说话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写画画,在写写画画中得到真知灼见。语文活动的动手,一般有:写字、查字典、办报、画插图等。在写字比赛活动中,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到写错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画插图,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也能以此推知课文里的其他插图的意义与作用等。总而言之,在语文活动中,学生动手做,是容易得到真知灼见的。动脑,就是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悟出规律与道理来。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动脑,一般是结合动口、动手一起搞的,以形成学生多想的习惯,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例如,在动口训练中,一般先让学生想一想: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而别的不用说?从哪儿说起?为什么从这里说起?从别的地方说起是不是更好?怎样才能讲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为什么这样讲能入情入理,有根有据?怎样才能讲得生动感人?在动口中,学生如果会这样想,一定会悟出一点好的东西来。在动脑训练中,也可单纯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当然也含有动口、动手)能力。如,成语连接,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课文挑剔,可以训练学生辨认优劣能力;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和动脑,得到的东西一定能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四、遵循自主性原则,促成无师自通的境界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再比如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老师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经过几次实践,在办报中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办法,手抄报就会越办越好。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该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因为学生个人的专长和突出的个性,往往会使学生善于把某方面的工作做好,善于把某点知识学懂。例如,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往往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教与导,而应该是加强教师的教与导,并在教与导中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采访中自己学会采访。

上一页  [1] [2]

篇5: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策略教育论文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策略教育论文

所谓语文素质,是指学生听说读写、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基础之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量数据表明,当前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差,语文素质较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教不得法。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认真学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学也差不了多少,没必要在语文上下功夫,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其次是不了解学生,只管教不管学。如作文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命题作文过多,作文要求统一模式,甚至统一内容。久而久之,抄袭现象普遍。文章的意思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对学生自己来说却都是假话或套话,这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弊端,也是教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二是学生厌学。学生讨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法宝,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学生处在高压的环境中,扼杀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考试仅是片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只是考查学生某一部分的能力,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这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小学语文素质的策略

制约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这里重点谈学生学好语文的策略问题。

1.建立语文教学档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建立语文学习档案。比如,训练学生普通话素质,可以在新学期伊始,要求每个学生对着录音机说一段话,制成录音带,作为学生发音的原始档案。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常讲话中,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并做到口齿清楚,态度自然。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要求说话时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能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语得体。

学期末,指导每个学生再说一段话,录制成录音带,通过比较,检测学生讲话素质的提高状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学中,如果只凭教师讲,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运用电教手段,则能创造出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感目、感耳、感心的气氛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教《燕子》一课时,运用制作的课件,表现出燕子的活泼可爱,配合幽雅悦耳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在光彩夺目的春天之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制订学习语文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学期开始,逐个找学生谈心,根据个体的差异,帮助他们制订近期学习目标和远期学习目标。近期目标要制订得具体可操作,做到梯度渐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如对于作文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差距和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他知道为什么而写。要求他们写短文,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慢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

远期目标可适当增加难度。如对作文好的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出不足,防止他们骄傲自满,要求他们写出精品,向校报、市报投稿,争取发表。对于差生来说,教师不应该厚此薄彼,应认识到差生也存在着优点和特长。有的学生朗诵虽然不好,但字写得不错,组织他们参加学校或市里的书法比赛,展现他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总之,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坚持正面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对差生不能缺乏信心,要和风细雨地教育。对考试成绩差的同学,不要讽刺、挖苦、训斥或体罚,应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正面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好语文极为重要。

素质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语文教师应以正确的观念,摆正小学生语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运用恰当的策略,促进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篇6:语文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论文

语文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论文

一、高校语文课的特点及定位

高校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起着起承转合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思想观念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知识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二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工具功能发散的技能知识是语文学科的外形,引申的人文价值才是语文学科真正的内在含蕴。只有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受到丰富深厚的悠久历史是一副栩栩如生、传神逼真的图画书籍。目前高校里在开设语文课时,理论上是定位于文学鉴赏课方向,更注重思想世界、人文精神的探索与追求,然而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语文课定位上出现了偏差、错位,形成了单面的不均衡发展,比如只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一味的注重知识性,局限在字、词、句、文章结构和文学知识的理论传授;或者又只突出语文的思想性,就成为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课,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意境的分析与体会,无视了文学的特点,尤其是忽略了其本身积淀的人文精神升华,将本应该是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严谨死板的说教课。应将高校语文课定位在知识课、文学课、人文精神传播课,作为基础课、必修课来安排,这既是语文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更是当代学生教育需求决定的。在当代教育中,倡导教育、智育、美育与体育的结合,高校语文课正是兼顾了德智体美劳的一门综合学科,这样的准确定位才是完全符合当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缺失的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追求逐渐减弱,从而渐渐失去了个体精神的追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贫乏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体育生来说相对忽视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著名优秀作品了解的甚是寥寥,同时高校在开设课堂时就轻视文科,更注重对待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导致了当今普遍体育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语文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如今紧张的就业形势,学生在读书和学习时以考虑未来就业需要为首,也在隐性需求上束缚了学生在文化、精神的高度追求上取其轻了,比如在阅读文献上,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会更选择去阅读与体育锻炼等知识有关的书籍,对于经典名著很少过问,从而使学生们在人文精神追求的脚步上甚是缓慢,人文知识比较贫乏。

(二)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在一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面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显得焦躁不安,就业形势的压迫和自身体育行业性质的狭小,使学生内心变得充满困惑和苦恼,或者变得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意义。价值目标就会出现转型,社会上种种的浮杂诱惑,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侵袭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中去,更由于处于学生时代的他们对社会改革和开放的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体市场理解不够,导致学生们只看到追求短期利益的目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消极价值观。

(三)人文情感的冲突

人文情感具体表现在国家责任感、民族认同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高情感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处于的年龄正是情感世界极为丰富的阶段,一方面有着深切的民族归属感,另一方面想要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特别迫切、高于一切;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没有为中华民资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做出奋斗的准备和决心;一方面渴望集体认同对个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认为集体概念空洞会压抑个性发展。大学生处在心理逐步成熟的年龄时期,比较缺乏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注重对学生们人文情怀的培养,就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内心的新旧思想冲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大。

三、高校语文课对待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各大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语文学科教育,是要具有正确世界观人文情怀的素质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实施阶段的、要求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其教育内容中要从“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符合我国发展目标方向的部分。并且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充满体育竞技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他们,更要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语文课中对丰富知识海洋的探索,鉴赏国内外著名文献的精髓,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进而要求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们献身国家体育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文明的道德与品质,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上要做到如下要求:

(一)语文课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近现代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围绕的小说、散文等要有基本了解和正确评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重点培养学生能够以史为鉴,以客观、中立、冷静和沉着的态度对待现实和未来。

(二)语文课的上课形式要丰富多彩。对于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革新,改进老师专注于自己讲课、学生听课的状态,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具有丰富艺术鉴赏力的经典影片给同学们播放,丰富学生们的电影知识,并且从中学习人性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待著名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要有深刻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懂得去欣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们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三)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建立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偏向肢体运动,大多不注重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很少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因此,众多高校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锻炼学生们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形成小组讨论模式对哲学话题或者文章进行丰富激昂的辩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选择、获取、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个人思维,树立积极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高校语文教育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

这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克服多年教育缺陷进行调整的需要。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相互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进一步改革的迫切需要,而对于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来说,语文课是一个重要突破口。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环境的熏陶,并且将与体育竞技有关的文献拿出来进行分析鉴赏,也能大大提高体育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中能体会到语文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性,感受从中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体会人道主义的崇高。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个人身体素质、丰富的专业技术、一定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竞赛水平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这些丰富的涵养都被包含在深渊浓厚的语文知识中,高校的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是真正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目标来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语文课程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位置。

五、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部分高校认为语文课已经成为一门边缘化学科的现状,在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的高校来说,语文课缩减甚至取消,造成学生只学习专业课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对于文化知识掌握水平相对来说较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强化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综合型的体育选手,高校语文课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内涵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篇7:试析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途径论文

试析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途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素质 培养 参与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

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④记日记、写随感。提倡同学们把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日记、随感、杂记的形式随手记下来,做到一事一记、随有随记,即使是片断也行,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篇8:创设班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创设班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

入了一泓活水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总之,只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班级语文环境就会创设得氛围浓郁,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9: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心得体会

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不牢,难以成高楼。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再学习或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像“b”和“d”是学生极易混的两个字母,教学时,通过比较这两个声母的`字形的写法,使学生把这两个不同字母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所谓智能不外乎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组合。知识是技能技巧的基础,而对技能技巧的掌握又是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前提。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再次,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语文技能素质,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衡量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要在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听、说、读、写训练。而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通过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质和交际应用的能力。

篇10:语文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语文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语文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更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上,本文又分别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阐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学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语文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素质培养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本身就是学习的目标,借助于它,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一种坚韧意志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的能力?

1、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首先,读课本。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远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播,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其次,从课本到课外。我们不能单单读教材,而应把读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我们祖国古代文化有许许多多浩瀚巨著,现代文学中也有层出不穷的优秀篇章。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读这些优秀的名著名篇,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掌握所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等,使读书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2、能多种形式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重视说的训练。这种说的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的练。在课内,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外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变能力等。?

3、能科学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听,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习惯。?

4、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对学生读、说、听、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亦即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语文以课堂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展开的。但关于这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底子。没有听、读、说的能力,

[1] [2] [3]

篇1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育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时,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2。比较阅读,开启学生的想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老舍语)。作文的天空永远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说明,精辟的议论都离不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

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除此而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然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现端倪,让我们紧跟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前进步伐,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列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认真备课,依纲据本,提高自身素质,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篇12: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语文教育就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感觉其中生动、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使学生的心灵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情感的升华。

那么,语文教育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的审美素质呢?

一、融入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美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审美主体只有通过感觉,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形状和外貌,才能产生对象的审美感觉。语文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美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大声诵读。因此,语文课必须用充实的时间让学生“泡”在书中,尽心去读,充分感悟,与作者直接交谈,领会文中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及语言的气势、节奏、神韵等。诵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仿佛回到繁花似锦的春天,诗情画意的`黄鹤楼前。诗人久久伫立,远眺一片孤帆渐渐远去,诗人对友人的那种深情厚谊,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魅力常存,光芒永在。

二、精心观察,绘出文字的色彩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闪烁着五颜六色,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文章也就充满了色彩性。美国学者阿恩姆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因而,作者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古人评诗论画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诗画不但在表现媒介上有差异,即使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应运用多种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通过想象让学生脑中唤起逼真感人的视觉形象,追求诗美。

三、汲取精髓,品出内涵的情感美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们或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或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或通过条分缕析来说明,或通过严密推理公平论证,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章,更是浓情如血,醇意似酒,感人肺腑。

四、仔细揣摩,会出意外的想象美

想象美是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它能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中获得的审美意象进行联结、综合、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更为深广的审美内容。因此,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

总之,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篇13:实施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实施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换角色,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使学生发挥天性,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人,在平等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求知

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通往知识的大门。

1、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本情景剧表演。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外阅读展示会。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专门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学生在课外积极搜求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读物,并适时召开课外阅读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心得、谈感受。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也可以说“海阔天空”。这样做既记载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学生的`思想,又给了学生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多话题的演讲与定期的辩论会。演讲和辩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把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用在演讲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所学达到了所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6、作文的互批与自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教师的批改要领,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学会评判、鉴赏、交流,进而掌握作文之法。学生对教师的批阅可能不甚领会,而让同伴给他指正、认可,就可能容易接受,易于起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良好问题的设置,会把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而解决问题后的快感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浓厚。

1、抓住教学中的模糊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是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经探究后学生明白:托尔斯泰所受的是智者的痛苦,他看清了世态的丑陋,却无力改变现实,这是痛苦的。他凭借聪慧占有浩瀚的知识,又是幸福的。

2、抓住教学中的动情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蝉的叫声让人感到单调而聒噪,猿的叫声让人感到悲凉且凄厉。而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对它们却充满了喜爱之情呢?”经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声音在一般人看来确是喧闹之声,但又是真实的自然之音。作者喜爱它,正表现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一究,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3、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者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提清国留学生?”“讲堂里叫喊的是不是爱国学生?”这样问题的探究,就会把学生引入作者的思想轨道,去感悟作者的爱国行动、爱国情感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知识、汲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要求。

篇14: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林南(德育处主任)

为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占领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校的一贯重视艺术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美的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机构建全、工作落实

我校领导一贯重视音乐和美术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福州市贯彻国家教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办法》把艺术教育教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中,由郭章铮副校长分管,办公室、职教处、教务处、德育处、团队、总务队,音乐、美术教师和年段长,通力协作共同组成了艺术教育的专门领导行政会议多次研究、计划艺术教育的内容实施。对艺术教育有专项拨款,近两年用于音乐、美术专用教育装修扩建,乐器、器材的更新增设,服装道具等方面经费达10元左右。目前音美仪器、器材设备、配备均达到或接近福建省普通职业中专达标校及示范校验收标准属二类或一类水平。

二、注重常规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

我校高中现配有专职音乐教师3人,美术教师2人,每年都根据省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近些年,音美教研组在总结工作经验,研讨存在问题,探讨提高教研实施基础上,形成了切实可行的一些强化教学管制度。

1、建立“五个一”制度,即要求教师做到期初认真写好教学计划与活动计划,其中开一次教学汇报课。期末交一本规范的教案,交一份学期教学心得与活动情况总结汇报。

2、建立隔周一次的音美教研活动与每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制度。

3、建立“说、听、评”课制度,促进教师间学术交流。

4、建立不定期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督促教师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备好教案,严格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环节,重视教改。

在教研活动方面,能本着“组强学习与自学结合”,“教研与观摩结合”、“教学与竞赛评比结合”、“实验与科研结合”、“实验与科研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教科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教纲教材,就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并提出如何因材施教的设想与建议。

坚持开展“听、说、评”课活动,通过组织观摩评议,切磋教法,研讨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交流教学心得。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水平。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诸如“音美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音美教学五戒”、“优质课八要素”、“备课如何备教法”等等,以及国内外新教法、教改信息交流,介绍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引导教师在学习、交流钻研教育理论的过程中,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音美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教改方案;如针对高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课堂的实验,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提出“创教法”的实验,在欣赏舞蹈的教学中,应用“手工制作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验。以及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摆脱被动受教而提出的“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等等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周建老师的美工课就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还为旅游专业的同学举国过有关化妆知识方面的讲座,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就业门路。现在福建师大音乐系学习的孙砾同不审李小瑜教师在教改实验中发现的男高音苗子。该生在97年参加全国中学生卡拉OK大赛中获三等奖。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青少年教师的培养,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如:“合唱指挥”、“教材教法”、“歌曲伴奏”、“美术欣赏”、“论文写作”、“舞蹈、声乐、竖笛”等培训班,通过培训,拓宽了知识面,不断充实完美专业理论与技能。此外,还积极组织音美教师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周健老师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荣获中小学组单项素描一等奖,作品《风铃》入选全国海韵杯书画美术作品大赛。98年入选《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该书由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近两年来,教研组有四篇文章在市论文比赛中获奖,其中李小瑜老师的二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与《福州教育研究》上,有二篇音乐教案在全国教案比赛中分别获三等奖和佳作奖,其中一篇收入《全国优质教案集锦》。

为使我校青年教师能尽早脱颖而出,我校还采取了五考核一奖励的办法,(考教案、板书、论文、公开课、口语和校内评先)通过不断鼓励,鞭策来提高我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形成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国家教委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发展规律,促进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我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

在高中,我们成立了《未来之星艺术团》,有300多位同学参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了舞蹈、合唱、礼仪、演讲、技能、体操、武术等七个队。二年多,艺术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美的教育,对他们终身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艺术形成进行美的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掏社会不健康文化对园的冲击,优化教学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小的市民,社会上浒什么歌,校园内学生就哼什么曲。据调查,不少学生不会完整地唱一首革命歌曲,学生对浒歌曲偏爱,他们喜欢的大多是港台作品,而在流行歌曲中一些不健康的格调低俗的作品对学生影响不可低估。正因为些,合唱团先后组织了《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歌曲的练唱和演出,抵制不健康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高尚的'美的情趣。使学生喜欢好的音乐。在教师节慰问会上,烟山杯文艺汇演中,合唱团的表演深受师生们的欢迎。我校合唱团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合唱节中荣获一等奖。

去年七月,第六届国际青年艺术节中,“未来之星”艺术团作为中国福建代表队赴澳门演出,在短短的七天里,艺术团学生的崇高的思想觉悟,饱满的精神状态、严格的组织纪律、热情的待人接物、刻苦的训练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喝彩和澳门总督的称赞。其中《圣洁的哈达》《海乡情韵》等节目还参加过省、市、区文艺演出,并获得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第一、二等奖。在“迎回归”的系列演出活动中,同学们精湛的表演,得到所到之处观众好评。这些都反映出我校学生的素质经过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

我校每年有2次文化艺术节,第一次艺术节是安排在4-5月份,我们结合“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红五月”歌咏大赛。每逢此时校德育处和音乐老师每年都要精心策划组织这场活动,使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以普及型向更高层次发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通过组织“班班有歌声”歌会,我们感到:随着活动普及、深入,不但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同时群众性的演唱水平得到提高。此外我校高中的同学每学期都要结合专业特点,举办一场英文歌曲比赛。我校“班班有歌声”活动,连续几年获市教委的嘉奖。

第二次艺术节安排在年底,连续八年来,在元旦前夕我校都要组织一场深受全校师生欢迎的“烟山杯”文艺汇演。这场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级的人数,节目数,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越办越精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

在美术方面我们每年都要不定期举办一次“美展”,美展的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等,有评比、有奖励,使学生们的美术素质在交流得到提高。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必然在我校结出丰硕的果实。它将推动我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办学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篇15: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侈谈都是空中楼阁。

1.一字未晓不放过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c、s”和“zh、ch、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虽然在教学中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没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梗阻,并且养成了细致认真的阅读写作习惯。

2.字放句中增理解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许多常用的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3.教学体现汉字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从“词”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

1.在课堂上注意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2.在课外要注意积累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佳词丽句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新结识的“词语伙伴”、“句式伙伴”,不断提高自己作文描写的精确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点。

三、从“句”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句”犹如一个个组装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个个零部件就如同服从命令的士兵,鱼贯而入,组合成为一个个整齐而富有生气的段落,组合成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

1.有意提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重点语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有的在文中是点睛之笔,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着重在朗读父亲的话语入手,让学生通过朴素真切的对话,体味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有意识记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风格,除了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还有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为看前苏联文学多了,受他们的影响,长句式、倒装句式比较多,显得欧化十足;有的人因为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对仗、排比、押韵等传统手法信手拈来。这都是长期阅读和创作中不知不觉形成或者有意为之,从而形成的不同的文章风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诸多不同的句式,获得不同的表达路径,这样在作文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有“不择而出”的创作快感。

3.有意训练

作为教师在课内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通过填空、造句、段落接龙等方法,使学生早一点摆脱作文腔,走出符合自己性情的创作风格。虽然学生在开始练习的时候,会东拼西凑,甚至不知轻重,犹如初学走路的孩童显得有些踉踉跄跄,但这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只要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话风、文风。

四、从“章”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反复体味,“摹”篇布局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认真钻研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到文章的宝藏。

1.学文章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打开局面的。从写法上来说,是“总分总”的“总写”开头,还是通过倒叙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画面首先展示给读者的。从句式上来说,是犹如《史记》中最传统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句式,还是用煽情的笔调,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的写法。在体味文章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掌握,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学会运用。

2.学文章的衔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叙述故事,或者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可能一口气写完。在叙述完一个故事、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往往要歇口气,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这种峰回路转的功夫非常巧妙,有的作者是用承上启下的传统写法;有的是一气呵成,但是在每一个段落中突出的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写出下文,看似没有衔接,其实藕断丝连,给人文断神不散的感觉。教师不能只是带着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更要注意作者在写作上的技法运用。这样在以后阅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掌握一些创作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掉书袋”、“抖包袱”、“且听下回分解”。

3.学文章的结尾

好的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豹尾”就是指文章精彩的结尾。好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主要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是和前文一脉相承、照应全文,形成首尾呼应的完美;或者是以经典的语句提炼全文,使人振聋发聩、过目难忘。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时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识加以模仿,为自己的创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