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语文教学论文

娜若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老师语文教学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娜若曦”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老师语文教学论文(共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老师教学论文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3.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强化读写结合,鼓励缩写、仿写、随笔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缩写、仿写和随笔写作。缩写就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浓缩,以简短的篇幅完整的表达出作者文章的主旨。缩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的体例、结构、表达等,以相同或相近的题材进行写作。仿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能力,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课中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描写角度从上而下,从山头到山腰再到山谷,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庐山云雾的形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来进行仿写训练。随笔写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抛出一个话题或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进行写作练习。随笔练习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后,即兴以自己家乡的美景为题作文,通过这样的随笔练习,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将读和写分离,要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篇2:小学老师教学论文

摘要:

惩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被应用最多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这一方式有其优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劣势,在教育活动中一不注意就难以发挥这一方式的优势。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下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惩戒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领域方面或多或少会遭遇不少的质疑。为此,针对小学教育中存在的惩戒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小学教育;惩戒方式;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与演练,其中惩戒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实很早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那么,何为惩戒呢?这一词语在教育领域的含义指的就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所采取的包括口头指责、警告等惩罚措施。其实,这一方式如果使用恰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过度的现象,使得惩戒这一教育方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且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分析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在使用惩戒方式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首先要对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一)教师在观念上对惩戒方式的错误认知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惩戒方式的实施者,在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对这一方式的错误认知,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了严重的错,就应该严厉惩戒,有些教师甚至把体罚和惩罚相互等同,甚至有些教师还秉持打一下不会出什么事情的观念。正是由于教师观念上对惩戒方式的错误理解,使得这一方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优势。

(二)学生不认同教师所使用的惩戒方式

学生作为惩戒方式的接受者,很多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惩戒方式觉得无所谓,在观念上认为教师所实施的惩戒不过是吓唬吓唬人,并没有真正从自身反省,这也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可以发挥惩戒的作用,加大惩戒的力度,不仅造成教师使用惩戒方式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没有帮助作用。

(三)家长不支持教师所使用的惩戒方式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确实由于在教学中使用过多的惩戒方式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有很多,这就使得社会包括家长,对学校实施惩戒方式极度排斥,如果家长知道老师使用惩戒方式,就会严肃对待,其实在教学活动中适当使用惩戒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而在这个大环境下,惩戒方式却已经不被人所接受与认识。

二、惩戒方式在小学教育中恰当使用的策略

正确的惩戒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的行为、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所以教师有必要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更有效。小学生正处于顽皮、爱闹、容易出事故的时期,很多学生无论是在观念意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正确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适当的惩戒方式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使用惩戒方式呢?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纠正惩戒观念,灵活使用正确方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惩戒方式的实施者,首先要纠正惩戒的观念,正确把握惩戒与体罚的本质区别,正确把握好使用惩戒方式的一些原则,对使用的惩戒方式有理性的认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考虑的出发点,明确小惩是为了大戒,对学生的违规现象进行惩罚。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要明确尊师重道、礼貌得体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进行合适的惩戒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家长给予支持,学生积极配合

教师惩戒方式的实施需要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发展,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往往由于缺乏沟通而相互不理解,再加上家长对惩戒方式的错误认知,往往不能理解。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确惩戒方式使用的必要性和好处,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教育中的惩戒现象,为教师实施惩戒方式奠定基础。另外,学生自己对惩戒方式也要端正态度,认识到犯了错误就应该勇于接受惩罚,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教师而躲避惩罚,更不应该和教师对立起来,这样做只会有坏处不会带来益处。惩戒方式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如果正确地应用在学生的教育中,则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无法正确使用,则会导致矛盾加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惩戒方式的原则,在学生的配合与家长的支持下,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萍.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也谈教师惩戒的失控与规制[J].中国德育,(9).

[2]赵煦早.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J].中国德育,2009(1).

篇3:小学老师教学论文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小学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符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教学理念;有效性;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小学任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上好每节课,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高效化,在40分钟的课堂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改实施之后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多样了,教法灵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但课堂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要把平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才能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没有根本性转变。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不是满堂讲,就是满堂问、满堂练的现象。有的教师眼睛只是盯着教本,或照读教案,心中无数,目中无人。不少教师课堂上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学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

2.课堂的管理、教学的组织过于松懈。课堂上学生不参与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班级有近1/3的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没有参与学习,但教师仍然无动于衷。不少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意识,不能有意识有效地管理课堂,没有用恰当的方法去组织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3.不能体现教材的特点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不少教师没有把功夫放在备课上,一味照搬别人的教案,应付检查。这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没有掌握教材的特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不会定教学目标,不会定教学内容,不会设计练习,不会教学生怎样学习。这样的教学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形式松散,特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不明,随意性、盲目性明显。

(二)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解决当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学习新课标,学习国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教师教学的思路整体盘活。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新课标,会有深刻的感受和感悟。我认为教师只要摆正心态,摈弃一些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多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会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和学生做朋友,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帮助,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提高其学习能力。

3.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学生每天在学校待的时间多于在家待的时间,而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等情况家长了解得不是很及时、到位。因此,家长必须及时和老师了解孩子当天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对于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或制止,多找找学生谈心,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多给他们讲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向成功的道路。

4.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来自于课堂,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如果以充沛的感情,民主、平等的作风,丰富的知识,亲切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低下身体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学起来就会倍感轻松愉快。我认为具体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提前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提前认真研究所授教材,充分备好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力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教学语言严谨。我们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堂课,要把课上得精彩有趣,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上你的课,这样学生学的有趣,我们教师教的就会轻松、带劲儿。

(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当前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它以其独特有趣的音乐、动画设计,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它可以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使其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够更加熟悉物体的特性,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力求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样,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教育教学中教师尽量运用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不乏味,不枯燥,能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要多考虑学生具体的认知水平与学情,多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小组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不变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学品位,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真真正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户新民,户浩.生成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育教学参考,2010(8).

[2]李景华.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6.

篇4: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模板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缺少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书,用心思考书中的问题,积累书中的优美词句、成语、格言等。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5: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写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需要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篇6: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6(4):107-111.

篇7: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篇8: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例文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怎样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的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篇9: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认识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时空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防止不等学生有所“感”,便要求学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数学生囫囵吞枣,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之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怎样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曾先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这个丑应该由谁来负责任?(语文教学论文 )为什么?学生反响热烈,阅读之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种是骗子太狡猾,经过辩论,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骗子可恶,但皇帝这“破蛋”实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人能说真话?哪些人尽讲假话?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渎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如在教学《鞭儿脆脆响》这篇小说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设计了二嘎子考验丁区长这个情节,文章表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有没有你熟悉的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同样表现出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很认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二嘎子认错了人,来者不是关心群众、任劳任怨的丁区长,而是骄横的“张区长”,故事又会怎样呢?写一个300字的片段。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便是从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显著。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常会问,“这种说明顺序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在教学议论文时,则会问,“你能否再举出一两个论据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开放的环境。具体地讲,分为两个方面。

1.民主宽

松。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喜形于色,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甚至还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所有这些,以传统的'观念可能看不顺眼,其实,这正是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师的“悟”取代学生的“悟”,以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悟”,因为这是一种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的颠覆。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有独立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参上延续至今的说法依然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嫌贫爱富”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吗?如果以这样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便大大削弱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2.拓宽延伸。“拓宽”,即把阅读对象从文体拓展至作者、时代背景、思想修养、同类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作品,“拓宽”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延伸”便是将学生的感悟延伸至社会生活。学习是为了“学会生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语文教学论文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结合其感兴趣的事物,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恐龙,就可提供介绍恐龙生活习性的相关书籍。每个学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从而更愿意去探究。一旦发现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知识,则更愿意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地去读书。

二、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可是学生困惑的是:应该怎样读?教师应对阅读的方法加以引导,学生才能在书中找到乐趣。

1、精读

根据学生兴趣及语文素养选择相关书籍,要求学生在1—2月的时间内读完该本书。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一个记录本,将书中的优美句子摘录在本子上,也可将文中描写人或动物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的句子或片段抄录下来加以揣摩;也可将书中引用的名言、诗歌抄录后再理解、背诵,指导学生将每个星期对所读的文章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2、浏览

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准备了几十份报纸。当每个学生诧异地拿到报纸后,我要求学生用30分钟的时间快速地看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看完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报纸上讲了什么事或故事。学生听完要求后,安静、快速地读报。2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读完;多数学生读后能流利地汇报所阅读的报纸上的内容。学生汇报后我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训练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浏览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后,将你认为报刊上的优美语句或段落、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精读。

3、略读

了解大体内容,可看一下内容介绍或文章开头、结尾,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开展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的习惯,还需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让他们尝到读书的甜头。每个学生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帮助学生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我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为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都会在会前精心准备发言稿,有的同学对书中某个细节描写发表看法;有的则对文章的写法或对文章中某一段话或某一个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讨。在交流会上,我指导学生对书中的许多感悟,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联系到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将书读“活”。在交流会上,同学们经过读书、聊书过程后,吸收好的读书方法,了解更多的描写、叙事方法,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四、“读书节”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升华

在每学期,我组织2—3次“读书节”活动: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每个学生选读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思考中的内容,将书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叙述过程中逐渐条理化、清晰化。在写读后感过程中,学生会对书中的1---2个问题去加以思考,为解决问题,他们会查阅资料,在与同学、师长等加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书中的内容内化、吸收,真正获得滋养心灵的营养。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学生李彬的读后感《我“母亲”的痛》,他在看了一本关于沙漠化的书籍后,引发了他对家乡水环境的担忧,于是他作了实地调查。在本镇曹家堰水库中有20多种鱼类,在堰坝下有两个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种脏东西,水黑而且臭味扑鼻,水中无鱼儿游动,他在小溪边的污泥中找到一条黄鳝,头大呈三角形,身体瘦小,完成变异。同学们听了他的文章,心灵受到了震撼,增强了环保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体验。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才能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让其思想在各种营养成分下茁壮成长;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其阅读拓展到现实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乐趣、积累经验,让学生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书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

篇11:语文教学论文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职高语文课堂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齐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娱自乐———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要么兴奋过度,课堂上一片嘈杂,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依旧喧哗。久而久之,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感到煎熬,老师感到束手无策。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由此可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所以职高语文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需要能生成目,目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老底够了“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心理,他们就能付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离开了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处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进行了大胆取舍,补充了一些新内容,这包括一些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鉴赏、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毕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主体,教与学是互相并存。同时还复习巩固他们初中时就没有过关语文基础知识,正是因为学生素质低,教师才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更好基础课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东西”,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必须让学生从分数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考评模式。我建议把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5。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笔者总结多年教育经验认为综合评价体系要有如下特点;①要能体现学生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②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考查;③试卷考试要与“才艺”展示相结合;④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查相结合;⑤学习成绩要与学习表现相结合;⑥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要素提供优质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发挥语文教学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篇12: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可以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模式 教学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寻求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敢于创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感,保证他们对写作有着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本文主要就语文写作教学来分析几点有效策略。

二、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作文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虽然教师和学生在上面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这是广大教师都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先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构思“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的所见、所听、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现实,教师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结合作文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及时地记下有关的心得。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在语言表达上,要让学生在写得“通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写得“好”,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活跃起来,作文教学才有出路可寻。

三、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之美,妙不可言。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块,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还要做到“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从中积累好词好句,同时融入对写作的感悟。

首先,语言的积累和铸炼,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酵、沉淀、生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起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要注意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和学习;每隔一段时间之后,要组织学生对自己所摘抄的好词好句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结果的巩固。学生只有在阅读了足够多的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厚的材料,才能达到“下笔成文”的境界。

其次要读品结合,领悟语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练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文章写法的独特奇妙,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特别注意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仿写。当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时会激发起模仿创新的欲望,要让他们从阅读到生活,形成一种反思、批判的思维方式,做到言由心生。

最后,遇到美好的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摘抄下来,学会融诗词佳句、文章妙语入文。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诗词佳句或文章妙语,可有效提高文章的品位,增添文学情趣。

四、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作文讲评本来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应该是作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在课堂内完成,不可与作文割裂开来。写作成绩不佳的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往往会丧失写作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关注这个群体,发现其习作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扬要适当有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而不自满,以便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当一个人感觉到高飞的冲动时,他将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使每一个学生每通过一次作文,都能觉得自己有了一次进步,甚至是一次飞跃,这样,他们作文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写作教学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体系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变“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搜集素材,讨论构思,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过程奠定基础。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素材,帮助学生整理与本次写作相关的内容,把对学生写作有利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同时还有助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运用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通过图文对照、集思广益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劳千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在写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教师可以随机地引用材料或向学生介绍范文,并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这样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效果。

最后,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教师要按照训练的重点和作文的要求,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时机,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可选择能反映出共属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并以这些为典型,投影在屏幕上,给学生以评改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仅只充当多媒体画面的观众,让学生从中发现写作的问题,探索出写作的要领。这样将大大节省教师讲解和评改的教学时间,学生也能理解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六、结束语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好的习惯都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只要切实地做到这几点,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将生活作为作文素材,写出真实情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目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泰.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训练的新突破[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xx(01).

[2]李延梅.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J]. 文教资料,20xx(24).

篇13: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同时这些孩子也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教孩子就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觉得课程枯燥,尽量搞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就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阐述。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并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单元中《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个游戏,老师可以把书卷起来放到学生眼睛上,并让学生通过书中间的那个洞看天,问学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贴近那只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让学生现走进青蛙的内心,之后再让学生把书从眼睛上拿开,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就发现原来天是看不到边际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也要让他们懂得,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不要总是主观判断,并把自己拘泥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同时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岁的孩子是处于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并喜欢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多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老师可以接着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的其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迪生,他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白炽灯,还发明了留声机,这两样东西是爱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另外,给学生讲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别的强,有一点早上*妈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就发动全家到处找爱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发现小爱迪生趴在鸡舍旁并肚子下面压了一堆鸡蛋,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猜猜小爱迪生在干嘛,同学们一定会有各种答案,然后老师接着讲,原来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鸡来,结果鸡蛋被小爱迪生都压碎了,并且他终于明白了母鸡可以孵出小鸡,但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教师可以在讲课文的同时教给孩子们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课外的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是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门学科,识字这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这么一个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用字谜教学法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例如,守门员——闪;有人偷车——输;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汉字奇妙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并可以在时间长了之后让学生自己编字谜,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开动脑筋,然后,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主动编字谜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激励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适当地在班级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树与小枣树》的教学中就要选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一个扮演小柳树,一个扮演小枣树,并要带有个人的动作和感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让学生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作为老师也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去,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篇14: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时下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涌入,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为孩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小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的养成阶段。针对当前小学生写话时的不良现状,教师要从“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角度分析低年级写话指导的优化策略。只有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驰骋想象、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兴趣;优化

一、识得庐山真面目———低年级写话现状的探究与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低年级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写话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无话可写或无从入笔,学生写话兴趣不浓;其二:所写的内容空洞、缺少想象。造成这样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一些写话教学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1. 现象一:“无米之炊”的困境

“无米之炊”仿佛成了作文“永远的痛”。平时,与学生们随意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活泼,富于幻想,富有朝气,充满童真,说起事情来充满童趣,可一到写话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没什么可写的?

造成“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在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少,不细致,即使碰到精彩、丰富的生活题材,加上辨别、认识事物的能力弱,这些精彩的片段就像过眼烟云,在学生眼皮底下溜走了。再说他们的生活空间也极其狭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把知识学习当做了学生唯一的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隔绝了孩子丰富的生活,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他们没有了“偷采白莲”的窃喜,没有了“卧剥莲蓬”的洒脱,听不到“蛙声一片”,看不见“露似珍珠”……单调的生活,怎能诱发孩子原始的冲动与灵性?这样,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

2. 现象二:“无暇童情”的缺失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非常纯真的,他们所写的话也是非常富有童趣的,也许他们心中的小鱼会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但在我们的一些写话教学中,教师特别刻意追求语言的真实性,却扼杀了孩子文章中的这些童趣、童真。孩子在教师多次的否定下,就只会模仿着大人的口吻写一些符合老师口味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严重缺乏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写话教学存在的种种现状,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用“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眼光,结合低年级学生以表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提高写话兴趣、积累语言厚积薄发、丰富写话形式、优化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写话的优化策略,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驰骋想象、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围绕一个“情”,厚积而薄发

写话是厚积而薄发的创造性活动,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真情流露时多积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记得一年级时,美术老师让孩子画太阳。下课了,孩子还意犹未尽,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于是我抓住身边的这个契机,马上让孩子写写自己在美术课上画的太阳。一个孩子这样描写:“我画了一个火辣辣的太阳,太阳的里面是红红的,外面是金黄的。太阳热得直冒汗,他用毛巾擦汗,还用扇子止热。小朋友们也很热……”是啊,生活是真实的,但生活更需要想象,每个孩子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之乐、生活之味,让学生妙笔生花。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使学生拥有取之不尽的写话的“源头活水”,才能让他们写出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2)课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情趣浓郁时多积累。阅读可丰富学生的内在积累。因此,教师应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好指导。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童话寓言、绘本等,也可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并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写话中运用。这样,学生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丰富了自身的语言积累。

2. 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讲究一个“评”,体验成功

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老师的评价,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会让他们心花怒放,信心大增。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物,有闪光点,哪怕就一个词语写得好,我便会给他们打上大大的五角星,写得越好,五角星越多,学生写得优美的词句我还会用大波浪标出,学生看了都激动不已。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把好作品读出来,一到这里他们就特别激动。另外,我在班级中专门开设了“妙笔生花”专栏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这对学生无疑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写作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应该源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那就让我们携手给孩子一片绚丽的天空,放手让他们用笔去抒写自己多彩的童年吧!

篇15: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培智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同正常孩子一样进行常规的.语文学习。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培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强我国当前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不断提高培智生语文学习的成效,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在当前社会中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培智生 语文识字教学 有效性 措施

培智生主要指的是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培智生的大脑发育缺陷,使得他们的感知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交往和语言方面的能力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大部分培智生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发音不准、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口语表达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培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和加强我国当前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不断提高培智生语文学习的成效,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在当前社会中工作和生活。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兴趣就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培智生由于生理发育的缺陷性,使得兴趣在他们识字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和明显。在培智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提高培智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识字的兴趣是开展培智识字教学的第一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动画、图像、声音等信息对文字进行恰当、巧妙的处理,能够迅速的引起培智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到识字课程中教学情境当中,并在情感上同教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培智生对文字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了培智语文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成果。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这也为语文识字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综合信息技术,将刻板、枯燥的文字内容以图片、声音、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巨大刺激,从而让培智生更好的记住文字内容。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应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总结动画片中所讲的故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动画片中丰富的构图、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意境所吸引,让培智生能够边听边看边学。这种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新颖的视听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培智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识字教学的成效。

3.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语文文字的说写之中是常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对于培智生来说,这一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培智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通畅的说和写字。因此,在识字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软件、光盘、磁带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说写情景,在文字的说与写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训练培智学生在文字上的读写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成果。

二、加强童谣的运用

1.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字形的记忆。针对培智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差特点,可以围绕“趣”来构建相应的识字教学组织形式。即在童谣中,将抽象的文字字形形象化、生动化,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识字氛围。例如,在学习“京”字时,可以将其转变成“一点又一横长,口字摆中间。娃娃去北京,北京真漂亮”的小童谣。从而使培智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记忆文字的字形。

2.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汉字差异的分辨。汉字的变换复杂、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汉字当中,字形相近的文字非常多,少一捺、多一撇或者少一点、多一点都会将这一汉字变为新的汉字。这种复杂的变化对培智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编制一些童谣,让培智学生更加明确的区分字形相近的汉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分辨“禾”和“木”以及“鸟”和“兔”的区别时,可以通过下面的童谣进行区分,即“禾木相差只一撇,千万不要弄混淆”“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这些童谣在增加汉字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培智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成效。

3.利用童谣提高培智生对字义的理解。在培智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童谣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文字字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一些猜字童谣,使学生更加了解汉字的字义和来源,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培智生由于自身生理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语文识字上的教学模式注定有别于正常孩子的语文学习。因此,培智语文教师要根据培智生的特点,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多手段的激发培智生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字的注意和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培智生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成果,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康艳玲.让童谣在培智语文识字教学中绽放光彩[J].才智.20xx.

[2]蔡雪霞.创建和谐灵动的培智语文课堂[J].特殊教育.20xx.

篇16: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相关专题 老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