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亮出你的个性来论文

绮柠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在语文教学中亮出你的个性来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绮柠花”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在语文教学中亮出你的个性来论文(共1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在语文教学中亮出你的个性来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亮出你的个性来论文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已成为了共识。如何做一个新课程所需要的语文教师,便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凸现出来。而诸多专家认为,能够彰显自己教育教学个性的教师,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这也是语文教师发展的理想状态。

鉴于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强烈呼唤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那什么是语文教学个性呢?笔者窃以为,语文教学个性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它是指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括文本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教案的写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带有语文味的个人化的特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置身于丰厚的土壤,汲取思想的养料,开放出创造的花朵,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一、厚积博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品质(气质、风格、情感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教师的个性品质又与其自身的学养有关。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诗书能为语文教师的气质增华添彩。同时,在接受书的个性教养过程中,你又会用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解读书中的个性。如此相互作用,语文教师身上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语文味”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富五车”,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君不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卢梭就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教语文者上升为教语文之“师”,则须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或古典文学,或现代写作,或语言文字等,让学生从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二、整合创新,“它山之石可攻玉”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采来的石头不尽都是玉,它需要雕琢方可成器。因此,一个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要有“拿来主义”精神,且善于发展自我的吸收改造能力,从而铸造自己的“杀手锏”。

随着教育年轮的增加,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都会尝试在教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其中包括专家理论指导、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经验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师喜欢将名家教学模式、经验技巧搬上自己的课堂。但是,教学是一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尽管有些东西是跨时空相通相联的,但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

其实,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语文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自身实践的体验,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教师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身的个性,揭示语文教育的真谛。

三、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成一家”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难做到同时具备十几“板斧”。因此,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但须注意的是,个性化教学不等于什么教学模式、教学技巧,而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语文个性化教学形成的最大的束缚与障碍。

语文教学天高海阔、博大精深。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是鲜有“拷贝”版的,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支玉恒教《金色的鱼钩》,当场范读,听课的全体师生潸然泪下,乃至抽咽不止:又如笔锋犀利、写作一流者,如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就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爱好……这些名师无不是在自身禀赋基础上,不断创生发展乃至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流派,如就有丰子恺“美的教育”、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等。

综上所言,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住自身独特的魅力,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积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磨练自己。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你独特个性的濡染下走出死气沉沉的精神洞穴,你才能放眼语文教学世界的天光云彩,使课堂成为展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亮丽舞台。

篇2: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个性勇于创新(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个性勇于创新(苏教版教学论文)

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创新能力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髓.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本人的教学设计,语言特色及个性特点,师生共同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进行了阐述论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个性,勇于创新,那将让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个性    张扬    创新

关键词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学科研究的浪潮中,做时代的弄潮儿。张扬个性,勇于创新,这才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引言   创新--永远是语文教学发展的生命线,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但也仅是浅尝辄止,现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教师要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

1、教师的语言要有个人特色: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真正亲近祖国文字,热爱祖国文字。

教师的语言要有个性,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要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演说语言的雄辩,相声语言的风趣。”要么自然亲切,引发感悟;要么文采飞扬,富于感情;要么生动流畅,幽默风趣;要么妙语连珠,意味深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自身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欲望,模仿老师的语言动情朗读,深深的陶醉于文本其中。

如我在教学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时,我常常给学生指导吟哦讽诵,让学生明白读诗就是吟(唱)诗,并且借助合适的音乐伴奏。因为古诗词节奏感强,讲究韵律,所以读来琅琅上口,容易动情。我在指导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诗词曲三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朗读时,先让学生用“/”划出节奏,然后听我读,之后师生一起读,读后又让学生跟我的2/4手拍唱:“小桥KJ流水KJ人家→” “古道K西风→瘦马KJ”“夕阳J西下K”“断肠人J在天涯J”

集体唱完三遍后,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我趁势就让学生比赛读,这时整个教室沸腾了,人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举手要表现自己:“老师,我来读……”,“我、我、我……”,比赛中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天涯游子那淡淡的哀愁中。一幅秋郊外照图也映入学生的脑海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又再次唱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学生这样乐此不疲,动情朗读,关键就是他们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些文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看来,语文教师借助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与祖国文字亲密接触,亲和力与感染力都特别强。

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别具一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基。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应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领地。

如适合朗诵的朱自清的《春》,可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以情动人,在感悟美中积累美言,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

如适合表演的契诃夫的《变色龙》,可以形神兼备的演示,以情节感人,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表演中学会大胆创新。

如适合绘画的`可以绘制其内容,以图形喻人。如郭沫若的《石榴》,韩愈的《马说》,通过简笔画石榴、画马,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其内涵,并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做画意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善于音乐的尽可以放歌一曲,或老师、或学生,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低沉忧郁或感人肺腑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设计往往在课堂刚开始时很奏效,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小歌手龚阳同学一曲“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唱,引发我班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进而为这篇经典叙事记实散文实现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回报父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如同演员的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技巧演绎剧中的人物。教师更要演练内功,遵循教学规律,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用语文的同时为自己的发展奠基,教师更要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与个人独特的课堂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精彩。

二、自己的个性张扬往往会柳暗花明

以“情感教育”为支点,挖掘教材潜在的经典美和语言美,可唤起学生对爱和生命的珍惜。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塑造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则一刀下去万龙点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感受。

笔者就《背影》一文再谈谈,一曲《父亲》的歌唱牵引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5班学生王柯、杨月在讲与外地打工的父亲车站分别那一步一回头,一回头一把泪的故事时,全班随之啜泣。此时,一种感动笼罩了整个课堂。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亲共入病房的瞬间,我与父亲双双流泪而无言的拥抱,我与父亲那撕心裂肺的人生诀别……我自幼失去父亲又多么渴望得到父爱……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任何东西也没法替代……听完故事许多同学眼中都闪着泪花,我用手也轻轻的抹去泪花。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想对文中的朱自清说些什么呢?显然这是符合孩子们此刻表达意向的,学生顿时纷纷坦白内心。我会说:“请你学会善待父亲,父亲这么爱你,你能辜负他吗?我相信逆境更能塑造你的坚强……”我会说:“嫌弃父亲,你才不是男子汉。”……我又接着问:“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些什么呢?”“父亲,你真勇敢”“父亲,你把爱全部给了儿子。我真感动。”……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文本本身,还应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材的价值。

这时我就表扬了学生,大家刚才说得很棒。还适时把掌声送给了学生,用鼓励这架天梯促使学生永远向上一直是我崇尚并实施的教学法则。接着我就把亲切的语言送给学生:“有没有人想在今天放学后对自己父亲说点什么呢?”

孩子们开口了,“爸爸,我今天才理解了您,我爱你。”

“爸,我长大了,您却老了,我真难过。”

“爸爸,我再也不会嫌弃你没挣大钱。”

“爸爸,远方打工的你一定要注意身体。”

“爸,我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您,因为是您给了我生命……”

“爸爸,特别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明天我一定送给您一个成才的儿子,当我有钱时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

自身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蕴藏着无穷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来感悟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那份情感,从而明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进而使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使他们超越了人的局限,超越现实功利的束缚,懂得了人性美。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更是语文教材自身特有的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具体体现

三、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给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一直很欣赏,因为它给学生自身发展与创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笔者一次走出课堂外,在校内游一圈的尝试至今历历在目。我让学生带上笔和本子,跟我一起到教室外转转,收获甚丰。学生摘记的有:名人名言、宣传语、校训、校风、学校近期及长远目标……这种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积淀校园内到处都有。三十分钟后我们又进了教室,十分钟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举手。之后,我又指导学生:如果让你给咱们的教学区拟写标语,你怎样拟?给花园、水灶、餐厅、厕所、校门口呢?现在啊!我要请大家来当小小设计师。这样便给学生创造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平台,翻看我的积累本,学生心灵迸射出来的创造的火花还在闪光。

教学楼:“轻声慢步走楼道”,“今天勤奋学习,明天报效祖国”,“陵前镇中--今天我以你为骄傲,明天你会因我而自豪”“亲爱的母校,祝福我中考成功吧!”……

花园旁:“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踏时草惊心,摘时花溅泪”,“校园以我美,摘时心何忍?”,“爱我就是爱你自己”……

水灶旁:“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你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像掌上明珠那样爱水吧!”,“让我们做最好的朋友”……

饭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我就是爱爸妈”……

校门:“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进校门请下车。”……

厕所:“这儿的干净靠大家”,“人人献出一点爱,这儿也可爱”,“请文明方便”……

此时,我以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我更无法用语言来品评我们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总之,理想、关爱、环保、安全……,一个用智慧编织的完美,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用心感悟到了未来的力量。这时你还会怀疑我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吗?你还会埋怨我们的孩子笨吗?

真的,语文的触觉如果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同时也给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的课堂也会出现无法预料的精彩。

2、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现实生活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而课本只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范例。这就要求我们以文本为蓝本,促使学生从文本内容去体验,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养成主动体验生活,书写生活的习惯。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一大弊端。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才是现代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我们的办法应是开“源”通“流”。

现在的考场作文越来越重视考生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我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为沉闷的作文教学来奠定基础的。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精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离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让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动植物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后,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学生想象丰富,表达得形象生动。例如:“不必说绯红的辣椒,光滑墨紫的茄子,也不必说浑圆的紫甘蓝,嫩绿的大白菜,单是缠绕在篱笆上的豆角就让人大饱眼福。长长的豆蔓攀上篱笆,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豆味的衬托下,显的越发艳丽,花下隐藏着一簇一簇又长又细的豆角,让人一见就不由产生喜爱之心。”

学生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原因在于学生不但细心观察,而且把所学与生活对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一堂课中抽出三分钟让学生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感受,捕捉自己心里的灵光,我们的学生也能写出慷慨激昂、情满山河、激动人心的文字。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作文头疼的问题会得到快乐解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结 束 语

《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我坚信:一支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塑造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奠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中学语文教学法》 湖南人民出版社  版

2、洪宗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市马家街31号          12月第5版

3、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大出版社            7月

篇3:“致中和五加皮”:赶快亮出你的个性来

带有文化意味的情感消费已成为时尚中的宣传情结,致中和五加坡这个始创于1763年,卫生部批准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营养滋补保健酒,在我的记忆中的的的确确是个老牌子了,从近几年其市场运作来看,听说销售很不错,除了产品功效和口碑良好外,产品的推广我个人总觉得缺少核心利益点,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宣传创新。

作为植物型保健酒,其报批功能为免疫调节,并不具什么特色,考虑到国人迎来送往的情感需求,它打出了“送给父母的补酒”这一卖点,可这与椰岛鹿龟酒的定位“送给父亲的补酒”,没有多大差异,且有跟风追随模仿之嫌。其功能诉求主张:腰板硬,手脚灵,睡得香,针对目标消费群虽有症状上的延伸和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总觉得似曾相识、平淡乏味、缺乏宣传上的创新和差异化层面上的说服力。这方面昂立养身酒的宣传上可谓独树一帜,“喝了昂立养身酒,让你活到九十九”,乖乖,虽夸张幽默了点,但质朴无华,容易与目标消费群建立起紧密情感沟通和贴近性。再有“喝来喝去还是昂立养身酒好哇”,实在亲和得可以。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的二位老头,据悉曾为原椰岛鹿龟酒代过言,在银屏上已与消费者混了个眼熟,如今,他们“反戈一击”,更显昂立养身酒宣传上的用心良苦。

致中和五加皮,作为个老产品,牌子老、效果好,是无容置疑的。可没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化卖点,模仿痕迹太浓,其诉求功能中的“睡得香”其实与在卫生部核定的二十二项功能中改善睡眠的功能一项十分接近,如宣传的角度掌握不好,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我个人认为,作为个百年品牌产品在包装、色彩上不具备相应的历史内涵和积淀的厚重感,而是过于简单让人很难领略到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消费者来说,他购买产品,不光要获取其中的物质利益,更要享受到产品蕴含的独特精神人文价值,因此,对现有产品为什么不从中提炼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传统习性的故事来呢。就终端陈列而言,视觉冲击力较强,但缺乏生动化摆设,消费者心理认同度很难聚焦形成集中购买力。再说产品在宣传中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利益支持点和炒作空间,不象椰岛鹿龟酒“1.2亿不卖的酒”那样可以大肆渲染,这样,无形中就制约了产品更大层面的销售,虽说价位便宜,但在市场普及上仍存在很大障碍。

除了以上情况外,我觉得致中和五加皮在终端促销手段上要在多样化、生动化、创新化、细节化上多做文章,深入挖掘,比如可以以新闻导入式的由头吸引别人关注,通过联合促销、捆绑促销方式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记忆集中度,如联合一至二个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快速消费品牌或公司在赠品派送、优惠折扣上等方面加强双方合作,以扩大彼此的影响力。运用增加陈列和广告面积的手段使产品更好的展示出来。联合促销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按比例分摊,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各自的促销投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试用、试饮等多重体验营销的方式充分打造个性化的产品也不失良好举措。

致中和五加皮,是个不错的产品,关键是要迅速把产品观念延伸到顾客观念上来,围绕不同的消费需求创造出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内容来吸引更多的目标族群,在此,我衷心祝愿它能收获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度、满意度、忠诚度,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一路领先。

篇4: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

篇5:语文教学论文在模仿中创新

语文教学论文在模仿中创新

模仿与创新,似乎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然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却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 起,既体现了由模仿到创新的总的趋向,又包含了在摹仿中创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就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教学的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 ,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 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 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 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 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 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 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 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 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 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 “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 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 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 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 ,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 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 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 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 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 ,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 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 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 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 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 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 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 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 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 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快感。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 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 ,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 、“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 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 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 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 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 ,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 ”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 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 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 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 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 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 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 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 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 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 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 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 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 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 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 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 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 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 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 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 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 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 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 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 。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 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 ,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 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 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 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 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 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 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以初步的模仿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对刚入中学大门的初中生来说,易入门,也易见效。在读写结合上 的作文渗透,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它是阅读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 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 尤其应注意,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

的火花,又要 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一句话,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渗透应表现 出在摹仿中创新的积极趋向。

篇6: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教室里和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变为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从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五、结论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翔.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科技平台,,(8).

[3]邓强松.浅谈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2).

篇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教师要用坚挺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才能,铸就民族未来的奇光异彩。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从课文中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又如《丰碑》一课时,教师还应渗透个性品格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中,袁隆平一心搞水稻研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便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通过此文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课文作者都是经过艰苦磨练,具有顽强意志的作家、伟人,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七根火柴》一文中,卢进勇在面临饥饿威胁生命的情况下,仍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送到无名战士的嘴边,这不能不说是对同志的一种无私的爱。学习此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从行为实践上巩固对个性的培养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文,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虚荣是肤浅是无知的表现,是对无聊和无聊的掩饰,只有勤奋踏实的劳动,才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踏实、求实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1

篇8: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一、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应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备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自古至今,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浓厚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扩大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培养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师情感丰富,尊重学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快,心智和理智都得到发展。

(二)围绕语文课本知识,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挖掘课文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接受真善美的陶冶,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尊重他人、负责任、讲团结、顾全大局等良好品德。用教材的真实事迹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可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培养并形成他们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以向学生讲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三星产业陷入低谷,三星集团会长向员工朗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在逆境中坚强的精神,最终三星产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

中职语文教学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应培养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文是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比如:他们在面试与应聘之前就得写好一份得体、有个性的求职信。如果写的格式错误、词不达意,那么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机会。有一些学生即使勉强就了业,工作中连一篇像样的工作计划与总结都写不了,那么到更理想的岗位将是梦想。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重点介绍求职信、计划、总结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口语训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如今,单位招聘员工时不再以文凭为第一标准,对求职人员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求职时要过的第一个关口。招聘面试时,一些说话流利的学生往往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当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应付招聘面试,更重要的是,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今后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解课文、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来回答,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多动口、多说普通话创造机会。在讲析课文时,遇到优美散文或是一些文字出众的段落,教学内容可以以朗读为主,或者教师给学生范读,或者给学生听音频。范读完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通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口语训练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例如,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看完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口才。

(四)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像会电专业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细心的工作表现;而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就会不一样了,他们就更应该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改变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

二、结语

总之,学生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加强相关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9: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语言就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可以使我们了解对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用生动有道理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的行动。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万事德为先,德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下面我就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语文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自古以来语言就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可以使我们了解对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用生动有道理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的行动。如果教师的语言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因此受到教师的语言的感染,其思想品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和俗语,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多么的宝贵,激励他们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闪烁着智慧的语言,供学生思考、体味,达到一个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大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财富,那就是其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找出具有更多有价值的德育方面的材料。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像山那样的思考》一文的内容特别耐人寻味,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大自然中山、鹿、狼之间所产生的微妙的关系,阐述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山生活在对鹿的恐惧之中,如同鹿生活在对狼的恐惧中一样,它们二者都感觉自己不安全,看似十分安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凶险。头脑聪明的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但有时也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山那样去思考,违背自然规律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些。

三、语文教师让德育的芳香洋溢在学生的读书之中,开阔学生的心胸

我们知道,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读书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这样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以后,才能酿出蜂蜜来。如果只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大地增加。如在学完《离太阳最近的树》后,教师让学生用文中红柳的坚忍不拔精神,来塑造他们自己勤奋刻苦和不怕困难的品质。教师可以用真实、具体的课外读物丰富和充实课堂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我们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写作时不要凭空想象,要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收集素材,不说假话和空话,平凡见真知,教育学生写文章和做真人是一样的,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这样的道德思想引领下,才能成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不能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要让我们的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思想积极进步、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高伟.把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J].中职政治教学参考,(Z2).

[2]邱鸣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德育论坛,(14):15-16.

[3]周立群.语文德育新理念[J].教坛纵横,(16):44-45.

篇10: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实际上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许多问题还有待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

篇11: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于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知实践中才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反复复听写,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呢?我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一、教会学生思考是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还不成熟,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一 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问问题,新书到手不知要翻多少遍;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当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了解个大概以后,就满足于知道了,把旺盛精力用在书中插图的涂抹上,或转移到其它方面去。可见,要使小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培育,使其长盛不衰,另一方面又要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作文章,使其有新的感受。教会学生思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又可自己动手动脑,尝到甜头,满足心理需要。

二、教会学生思考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工具的性能,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要靠思考去掌握。因为语文的工具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表现的。说话要想好再说,想就要思考。写篇日记,将来写个经验总结什么的,总要思考语言文字的组合与顺序。无论你将来做什么工作,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谁也离不开,总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熟练地运用是思维的结果。小学是学习语文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会怎样读书。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

再说思想性。语言文字总要一定的思想情感。有人形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血与肉”的关系。生活、思想、情感成为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作者又通过语言文字把要描写的事物和抒发的情感巧妙地包装起来,使语文学科具有魅力。咀嚼、品味似曾相识,文章的思想教育才有意义。《小猫钓鱼》写了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就一心一意钓鱼了。课文接着写道:“蜻蜓又飞回来了,蝴蝶又飞回来了,小花猫就像没看见一样。”这样的场面描写小学生太熟悉了,他们常为课间该轮到谁先玩而上课走神,他们常被动画片而吸引使做作业分心,当他们悟出做到一心一意需要决心和毅力时,就会做到小花猫那样,像没看见一样。语文的思想教育不能靠灌输,更不能搞对号入座,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正确与错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

其二,深入理解课文需要思考。作者、编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和暗示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受到启发,接受教育。许多文章“是给小读者一各隐喻或联想”,例如《挑山工》是通过挑山工肩负重物攀登泰山之顶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朝着目标,扎扎实实,一往直前才能过到目的,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不能干干停停。但是课文并没有把这个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又如《我要的是葫芦》?寓意十分深刻,是一篇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材。通过思考“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三个问题,看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极其精辟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我们培养的学生终将离开老师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必须强化传授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赞可夫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怎样教会学生思考呢?

教会学生思考就是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育思想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生思考要抓重点、抓规律、抓总结。抓重点,就是抓语言文字训练,思考语言文字表达什么,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理解文章中语言文字,体会其中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课后的思考题,然后挖掘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找出好的词语,好的句子,为习作打基矗抓规律,就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悟出其中要说明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景、物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思,叙事写人表达的作者的情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尽在课文之中。文章既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又是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当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写,你就了解了作者的心声,就能把握住文章的脉搏。《打碗花》的作者,是因那花生得异样,新奇有趣,才会对外婆的话产生怀疑。所以说,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教会学生思考,读懂文章 的有效途径。抓总结,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需要不断总结,同学之间也应相互交流启发。

总之,教会学生思考要有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中进行培养。还要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篇1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穿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黄色淫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篇1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语文数学;多媒体;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拓宽视野;提高效率

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视听说相结合的全新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化难为易,突破重点,强化记忆,总结巩固,激活思维,提高能力,能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文学作品的讲解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或者景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的。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将文学作品描绘的画面展现于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身处文学作品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在欢快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快;在凝重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凝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使文学作品进行声像显示,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延伸,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深化。因此,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将难以理解的文化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整个课堂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有效突破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授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文言实词的用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一个一个地讲,学生会感到枯燥,注意力也不会持久,效果当然也不会很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送东阳马生序》中实词的用法,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一一归类。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以男女生对抗赛的方式进行一个一个地对应解释,学生们你追我赶,迅速完成了任务。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起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多媒体运用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特点,拓宽学生视野。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可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直观思维的积极性,加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如,在教授《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我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

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性,再运用滚动的画面展示沙漠是如何向人类进攻的。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认识,我再结合课文内容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它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其次,它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转换,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多媒体可以将以往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最后,多管齐下,强化记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R约65%。多媒体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篇14: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乐豆英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的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其实,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2.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到感染。3.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4.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一口齿清楚一声音响亮一停顿适当一语气连贯一语调自然,表情达意一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读”上做文章,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用好了“读”这一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组稿编辑:陈志武】

(作者单位:331800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红星分校)

篇15: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安 菊

许昌市第六中学,河南 许昌 461000

电子白板和PowerPoint相比,这两个软件有很多类似之处,无论是对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的操作,还是演示效果都很相似。传统的PowerPoint课件的播放是线性的,牵引着教师和学生一步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PPT虽然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却无法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现如今,新课程教学课堂开放了,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新挑战,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电子互动白板就是对新课程理想课堂的最好支持。电子白板可以使媒体与课堂更紧密结合,老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对媒体的控制,摆脱了媒体的牵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有利于教学互动

用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数字化课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学互动包括老师和电子白板的互动、学生和电子白板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基础的互动就是老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面实现所有电脑上的操作,老师不会再被困于电脑旁边,而是拿着电磁笔或者遥控笔站在电子白板旁边或学生中间去教学演示。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避免了课堂上由于教师往返于黑板与主控台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从而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更重要的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二、节约大量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能

电子白板能够整合各种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图像、动态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能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扩大了课堂容量。如在教学古诗时,我利用白板上的资源,将反映古诗创作背景和古诗内容的图片在网上收集好后事先存放起来,当进行板书时,直接用图片代替文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把欣赏图片、进行板书两个环节整合为一个环节,节约了课堂上宝贵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每次上课结束后,还可以将板书内容、声音视频存储下来,供下节课、下学年或在其他班级使用,或与其他教师共享。也可以电子格式或打印出来以印刷品方式分发给学生,供课后温习或作为复习资料。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擦黑板的时间,也免除了原来擦黑板时的粉尘。值得一提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白板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上台点击内容,回答问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单有趣的问题或游戏,让学生自己操作回答,并在讲台上告之其他同学,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乏味枯燥的环节。教学时巧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生字这一环节中结合了电子白板的幕布和聚光灯功能,用手指就可操作电子白板。不但可以书写勾画,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随机出示词语,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争着起来读生字,争着做老师。这样游戏式的教学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

利用交互电子白板,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放在计算机上随机调用。(www.fwsir.coM)调用时,教师只需“点击”或“拖动”,摆脱了使用PowerPoint和课件的结构化束缚,使课堂教学恢复了“黑板+粉笔”时代的灵活。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来灵活调用自己存在电子白板上的资源,不需要受PPT或课件程序的牵制。

四、巧用白板功能,彰显教学重难点

利用白板功能往往可以在教学中更加突现出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重点、难点,从而将重点、难点逐一突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会特别留意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电子白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利用荧光笔在原有课件上批注、写字和圈画。如教学古诗时运用批注功能,把重点字词的解释、朗读节奏的划分标示出来,这样往往可以在教学中突现出重点难点,既能对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又能示范如何进行边读边圈画或批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

总之,电子白板这一新兴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更加适应语文教学,贴近学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的和谐统一,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6: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论文

摘 要: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在实施环保教育上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另外,环保教育也是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和内容,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将环保问题重视起来,就有可能成功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并且可以做到形式灵活、方法多样。

关键词:语文课 文以载道 环境保护 渗透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为倍受关注的重大主题之一,“爱护家园”、“低碳生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着不和谐的声音,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是传媒的义务,教育部门更是责无旁贷,环保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好教育这块阵地为环保呐喊。在此谈谈语文课上环保意识的渗透。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在实施环保教育上有其得天独厚之处。环保教育也是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体现,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将环保问题重视起来,就有可能成功地在语文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并且做到形式灵活、方法多样。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范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天山美景和丰饶物产,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绚烂多彩、富于西北边疆风情的图画。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尚沉醉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之中时,教师可做这样的交代和引导:

文章所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天山,时隔半个世纪了,不知今天的天山是否仍然还是那样美,蓝天、白雪、清澈的溪水,牧人和自然还能构成一幅和谐而美仑美奂的图画?因为,近年来听到的令我们痛心疾首的消息太多了――河流断流干涸,湿地缩小、草场退化……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不失时机趁热打铁,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是说文章是宣传、渗透思想的载体。而学生的作文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表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可利用这个载体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自拟题作文,也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漫画材料作文,都可以设置一个和环保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思索中增强认识、在认识中规范行为。比如记叙文可以以《一个熟悉的身影》为题,写一名环卫工人;以《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为题,写一名植树造林的人。说明文可以以《地球怎么了》、《生命之源――水》为题,写地球所面临的污染和灾难;写关于水和生命的关系、水和人类发展的关系。议论文可以以《从一次性筷子说起》、《低碳生活之我见》等为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感受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进而培养良好的环保的行为习惯。甚至在应用文的教学中都能渗透这种意识,例如学习了《计划》和《总结》的应用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植树造林的`计划和总结。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口语训练课进行环保教育,拟订和环保有关的演讲和辩论题目,让学生在讲和辩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尽管语文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宣讲环保的有利条件,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远离语文课的主旨,所以在语文课上进行环保教育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过多、过滥、喧宾夺主。语文课上教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是主,这个中心的地位是不能变的;环保教育在不以环保教育为主旨的课文的阅读中永远是从属,是客,教师对环保知识的渗透不宜过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应结合教材、课型、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注意思想性和趣味性,不要牵强附会。

三忌生硬套搬。教师在课堂上做引发联想时,应自然恰切、水到渠成、收放自如,不应有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摸不到头脑。

四忌“五分钟的热血”。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语文课上环境意识的渗透也应是长期的,只要有可能,且时机适当,教师就要坚持,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偏废取舍。

五、应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教师应学习必要的环境知识,懂得环保的科学,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施教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晓然流畅。

有效的教育是渗透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让学生在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力军,使我们的环境青山常在、绿水长青。

篇17: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的论文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但是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篇18:在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论文

摘 要: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往往在班级中成绩不太好,课堂上有时又爱捣乱。如何正确、灵活地对待成绩不太好的学困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灵活地对待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去掉缺点,学好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地走向社会。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学困生 转换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具体学生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赶不上队伍的同学,我们习惯称他们为学困生。他们往往在班级中成绩不太好,课堂上有时又爱捣乱。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他们、转化他们,让他们重新树立起理想的风帆呢?如果教育方法不恰当,则极有可能浪费课堂上的不少时间,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农村的初级中学,如何打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常规观念,达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新境界,使一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特别是思想上有较大的进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现就农村中学工作二十多年来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首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学困生。特别是在农村的初级中学,可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他们几乎不举手发言,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的教育方式就尤为重要了。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一首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我在教学这首哲理诗时,运用了朗读法、想象体验法等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仿写诗歌开头顶针的几句话。有几个学困生写得比较好,我适时地给以鼓励,最后这堂课的气氛空前高涨。七年级语文下册有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位成绩不好但平时讲话声音比较响亮的学生来仔细朗读。他很意外,却勇敢地站起来用好大的声音朗读了一遍,结果学生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他也很开心。这时笔者立即用赞美的语言表扬了他:“朗读得很好,你是一位很聪明的同学,是会不断进步的!”并在剩余的时间特意强调:“有的同学虽然成绩有时不太好,或者难以进步,但很爱思考,一旦在别的方面很有特长,即使考不上高中,只要发挥其优点,也极有可能做出惊人的事情的!”我又以现代艺术家齐白石为例:“虽然家穷,初中都未毕业,但在家做木匠时却喜欢绘画,二十七岁时才认师学艺,四十岁出名,五十岁时就迁往北京。”这就明显地告诉那些学困生,成绩虽不好,但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学好一门技术,其能力极有可能超过那些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同学。对于学困生,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应加以表扬激励,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缺点或错误,并告诉他们课堂上即使不认真学习,或者根本跟不上,也不要违反课堂纪律,不要和别的同学乱讲话,这才是聪明的表现,别的同学才能佩服他。据我的经验,这种做法效果很不错。

笔者认为,即使有的学生仍然违反课堂纪律和别的同学乱讲话,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严厉的目光眺望他,这种方式也是很起作用的,要比责骂、嘲笑更好些。只要你用自己的.行动暗示他你已经注意到他了,我觉得这种办法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在我们学校,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毫不犹豫地就将其赶出教室。通过观察,这种办法的效果并不是多么好,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处理情况。 其次,在作业设计上要尽可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家都知道,做作业是很能巩固知识的,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但也要减轻部分学生的负担,新课程标准中也有这个要求。特别是在农村的初级中学,喜欢抄写别人作业的学生可能超过了二分之一。并且抄写别人作业的学生,字体非常不认真,效果很不好。因此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就非常注意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学困生,就布置比较简单的试题,或者只让他们写好一些生字词,让有个性特长的学困生收作业,并要求他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能漏收。这样做,全班的作业就能及时交上。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尽可能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也能“吃得饱”,成绩上更有进步。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学困生布置的作业应尽可能让他们喜欢,作业形式上要生动有趣。特别是作文题目,要多布置几个,让他们也有兴趣写出自己能写的内容,字数不一定要求太多。记得有位同事为学生布置的作文《我的父亲》,最后竟然有四五位学生抄的是同一位学生的作文,一字不差。结果令他很生气,与其那样,倒不如给他们布置两三个不同题目的作文,让他们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有一次,笔者在讲述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天净沙・秋思》时,考虑到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困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便让这些学生根据小桥、流水、人家作一幅画。这样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背诵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用笔给画出来,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画得很不错,还包括几个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通过这次画画,我发现他们好像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一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劲头很大。

总之,如何正确、灵活地对待成绩不太好的学困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灵活地对待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去掉缺点,学好一技之长。在工作中要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勇敢地走向社会、跟上时代。

相关专题 你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