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质量和密度

金角大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物理教案-质量和密度

【简介】感谢网友“金角大王”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质量和密度(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物理教案:质量和密度

密度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 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2. 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 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四)说明

设计思想

本节课刚开始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及换算,认识1厘米3和1分米3物体的大小,有利于分化密度的计算及密度的单位教学中的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密度的概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密度的兴趣,要做好实验研究“同一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该实验在知识顺序上承接了前面学过的质量和天平的使用,为后面学习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打下了基础。该实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做,条件不具备的学生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读实验数据的方法完成该实验。

教法建议

一、密度的概念

1.实验: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如让学生完成该实验,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铁块1与铁块2、松木块1与松木块2的体积,学生只要用天平测出这些物体的质量,就可以较快地完成实验。

如本实验所用小铁块的体积与上节课小铁块的体积相同,可以直接将上节课测出的小铁块质量的数据填入本实验的表格中。

2.密度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给出密度概念后,要让学生注意下面的二个问题:

(1)单位体积的意义。

(2)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所取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的公式

得到密度的公式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下面三点:

(1)密度符号ρ的写法和读法,指出ρ和英词字母P写法不同。

(2)由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所以,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让其推导得到: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也大。②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较小。

三、密度的计算

密度单位是个组合单位,教学中要讲清以计算密度引出单位的过程;突出复合单位的意义;可通过复习速度单位的读法,让学生学会密度单位的读法、写法;通过板书使学生明确“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的关系,知道克/厘米3是较大的单位,从而懂得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时数值不同。

篇2:初三物理教案密度

初三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xx.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篇3: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密 度》。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篇4:质量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分米3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1只,托盘天平1台、物理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或物理天平和砝码。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

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

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教师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课本“学到了什么”1、(1)、(2)。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5:质量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篇6:质量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磁性黑板,自制几种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纸板标尺(纸板背面粘有铁片),自制可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游码。

学生实验用具:体积相同的长方木块、铝块、铁块(长×宽×厚为4cm×3cm×1cm)、墨水瓶、水、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提问:实验室常用称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讲述:这节课学习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每张桌面所放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及一杯水的质量。

(板书:二、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器材”,并请学生将实验器材与桌面的实物对照检查。

二、复习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提问:(1)托盘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构成?

(2)观察你所在实验小组的托盘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别多大?

结合学生答题,教师用磁性黑板显示说明质量的单位克的符号:g.提问:a.各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将游码放在磁性黑板上标尺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读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怎样调节?

三、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1.每个实验小组动手调节桌上的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

教师统计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将他们所在的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2.分别称出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称的结果填入作业本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表内。

请一个实验小组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学生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3.测1墨水瓶水的质量

提问:(1)用调好的天平怎样合理地测出1墨水瓶水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①用天平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m1;②将空墨水瓶灌满水后,用天平称出水和瓶的总质量m2;③用m2―m1得这瓶水的质量。

提问:(2)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如先测瓶与水的总质量,倒去水后再测空瓶的质量,由于瓶内还残留着水,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先测空瓶质量较合理。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记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请一学生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4.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归纳小结

1.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用天平称质量小于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体,可用“聚少成多,称多算少”的方法。

2.讨论课本习题1。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7:质量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篇8:质量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篇9:第一册质量和密度

第一册质量和密度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 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2. 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 106厘米3=10-3克/厘米3,1

篇10:质量的物理教案

质量的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 。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 、目的和要求:( 1 )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能 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重点:课本第 4 页实验 1 、2 、3 。

4 、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 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 演示实验采用 CAI 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 1 、2 、3 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 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 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 、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 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 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 CAI 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

2 、新课教学。

实验 1 :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 CAI 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 2 :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 CAI 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 A 、C 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 A — B — C 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 A - B - C 和 C - B - A 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 3 :此实验改为 CAI 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P5 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 1 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 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 、小结精练。

( 1 )放映 CAI 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 2 )讨论回答课本 P9 面习题 4 ,讲评习题 3 、5 两题;

( 3 )布置作业: P9 面习题 5 、6 、7 三题。

五、时间安排

1 、新课引入 3 分钟, 2 、新课教学 20 分钟, 3 、举例分析 10 分钟, 4 、小结练习12 分钟。

篇11:质量和密度教学反思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篇12: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吗

密度与质量不成正比。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状态相同的情况下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密度相同。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

密度的应用

农业上

对于密度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在农业上可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质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为2.3×10千克/米。我们在选种时可根据种子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选种:饱满健壮的种子因密度大而下沉;瘪壳和其他杂草种子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在工业生产上如淀粉的生产以土豆为原料,一般来说含淀粉多的土豆密度较大,故通过测定土豆的密度可估计淀粉的产量。

工业上

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之前,需估计熔化多少金属,可根据模子的容积和金属的密度算出需要的金属量。

篇13: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总结

一、质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6、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二、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长度的测量

学习长度的测量是为了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物理,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要知道长度的常用单位以及她们之间的换算:而且要掌握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需要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同时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方法:累积法(积短为长测量,再除以段数)、替代法(以轮代尺)、辅助工具法(测硬币直径的方法)。

【常见考法】

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长度的换算以及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以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实验的误差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刻度尺来理解长度的测量。

误区提醒

长度单位的换算要准确;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理解。

【典型例题】

例析:使用刻度尺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B.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尺子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线紧贴放置

解析:

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

(1)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

①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

②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

③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2)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答案:B.

篇14:质量与密度教学反思

在处理《质量与密度》这一章的复习上,我分成2个课时,第1课时侧重于概念和计算,第2课时侧重于实验,在石井中学跟岗学习时进行实施。

复习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只是罗列知识要点,再附上对应习题,看上去似乎很美,其实又是给学生端上一盘“炒冷饭”。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梳理知识,促使学生清晰地建立知识网络,达到了对旧知的巩固与运用,又兼顾了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探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要有个别指导和面向全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互不认识的师生群体,首先就是“暖场”,必须在开场的1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用“应节”开端,并用“故事”作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中。上这节课时,恰好是圣诞节前一日,我在课件设计上设置播放一首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让学生猜歌曲的名字,“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省骨干班的老师们将和同学共同渡过,欢迎大家的到来!”(鼓掌)学生鼓掌虽然很热烈,但是节奏感不强,于是我示范了“××,×××”的节奏鼓掌方式,并让学生集体试一试,在课上对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也互相以这种方式进行鼓励。(课后,同组的学员们还是挺欣赏的,说是“江式鼓掌法”。)

从“圣诞老人”引出另一个“老人”——阿基米德,用“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作为主线,用一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故事,以新带旧,将密度的测量相关知识合理插入。运用类似玩游戏升级的方式,设计“准备版”、“测试版”、“预览版”“正式版”。

“准备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测量原理,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

“测试版”(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几种类型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让学生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质疑、练习,完成对概念的简单运用,加深对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在学生基本把握旧知后,为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所学知识或相关生活实际提出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预览版”(思维拓展,创新应用):多方案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题,综合本节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正式版”——留给学生的悬念。

复习课的意义不是机械的巩固记忆,而是理解之中促记忆,讲解中促提高,交流中得升华。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大胆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

面对一个新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力没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上都留了余地,课堂的40分钟比较紧张,因此在课上我把部分训练做了机动处理。

篇15: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总结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总结

一、质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6、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二、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 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

利用m—V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测量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细而长的针或细铁丝将物体压没于水中,通过排开水的体积,测出固体的体积。二是在固体下面系上一个密度比水大的物块,比如铁块。利用铁块使固体浸没于水中。铁块和固体排开水的总体积再减去铁块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固体的质量、体积测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体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1)一般方法: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2)液体体积无法测量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于水,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体积相等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如下:

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m;

b.将空瓶内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1;

c.将瓶中水倒出,装满待测液体,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

五、密度的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可以求物体的质量、体积。利用天平可以间接地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间接地测量质量。

相关专题 密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