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自主发展的教案

冰淇淋拌大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读中感悟,自主发展的教案

【简介】感谢网友“冰淇淋拌大葱”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中感悟,自主发展的教案(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丑小鸭》这篇讲读课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图文并茂。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编绘了四幅图画,分别与课文的二、三、五、七自然段内容相对应,使“丑小鸭”得名、离家出走、羡慕天鹅、忽然发现自己并不丑而且十分漂亮等原因形象直观化,既弥补了文字抽象的缺点,又为獐喜闻乐见,能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

⒉词句生动,用词准确。“太阳暖烘烘的”,提示了丑小鸭出生的季节;“特别大”强调出差别;“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提示了得名缘由;又如三至六自然段,点明出走原因的词有“孤单”、“除了……都”等;“只好”、“才敢”、“悄悄地”、“趴”等词,体现了它离家出走后的种种遭遇;而“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则是“丑”变“美”的真实写照。

依据以上特点,加之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因而本文可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建议如下:

一、设“悬”朗读,初知课文。

⒈揭题激趣。揭题后,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丑小鸭是谁?为什么会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怎么样了?)学生质疑后,教师追问: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以设制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必然急于找到答案,必定读得投入。那么,顺疑索答,初步感知的目的亦能达到。)

二、读中求变,深化理解。

⒈求“顺”自读。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们能读好它吗?教师相信你们会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看拼音边读,不会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同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看谁读得最好。(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读正确,读顺畅;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⒉检查朗读。你们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教师指名逐段朗读,相机教学生字、正音;指导全班读好长句子;让学生明白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用奖小红花的办法激励学生把字读正确,读流利。)

⒊比赛朗读。⑴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读得正确、流利。现在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好!每组选一位平时较少读书给大家听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小组指导,准备参赛。安排此项比赛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朗读积极性,达到全员参与,生生互动,锻炼“中下生”的目的。)⑵比赛,评奖。(只要达到正确、顺畅,就给一等奖。)

⒋图文“对读”。下面我们将进行图文对读,方法是这样的:这里有四幅图画(文内图画放大图,教师逐一出示,并让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现在请一位学生上台当主持,其余同学按一、二、三、四组的顺序进行朗读,主持人举起哪一幅图,小组同学就要读出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一段课文。看哪组同学读得准,读得好。(此读目的`在于图文对照,理解二、三、五、七自然段内容。)

⒌理解朗读。⑴下面进行一个“找朋友读句子”游戏。规则是:按自然段顺序,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上的内容在课文中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句子,并把它读出来。看谁找得准,读得好。谁先举手谁读。愿意参加吗?(卡片上的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表示“春天”这个季节的句子;第二自然段,读出“丑小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句子;第三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句子;第四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白天只好躲起来的句子;第五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羡慕天鹅的句子;第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差点冻死的句子;第七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句子。)(游戏目的在于理解词语,读懂句子,进而理解自然段,理解课文。)⑵游戏。(每读一“题”后评议,纠错。)

⒍背诵比赛。⑴理清顺序。教师出示抄好的第七自然段每句话的四张卡片,打乱后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逐句朗读后按课文顺序重新排列;排列一句读熟一句;排列好后再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⑵同桌对背。⑶比赛。(学生举手参赛,其余同学当评委背完一个评议一个,要求是正确、流利。)◆

---------------------------

---------------------------

篇2: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建始县实验初级中学 胡传和

自主探究,即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怎么样。概言之,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始于有疑,终于无疑。

自主探究迥异于接受性阅读。由于读物答没有给出确定性前提,对读物就没有先人为主的陈见。读物的是与非、优与劣等等,都得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可以得出,在知其然中更知其所以然。又由其思维往往携带有发散性、质疑性、定向性及变通性,具备创造思维的诸多特征,因而在自主探究的阅读中,更能够实现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张扬阅读课应有的价值与个性。

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了自主探究阅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即由“扶”到“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定位过低,事倍功半;定位过高,则又劳而无功。

首先,应从语言的自主探究入手,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阅读是对读物都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这样一个循环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读一篇文章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表达作用。认读文字符号、理解词句段篇、鉴赏并吸收有益成分,这就是阅读的“序”。

(一)通过运用字典、词典提高认读能力,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及其它工具书,让学生自主地学会检字、读准字音、分辩多音字、辨别字词典上的解释与技能,形成习惯。(二)揣摩词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值得揣摩玩味的词主要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或直接表达语段的要旨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言近而意远、含义深刻,或含义特殊,或用得十分巧妙。揣摩它们,既要认识其好,更要认识其好在哪里。(三)品味语言,贯注自主探究的精神。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由内容而形式,细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琢磨、领悟吸收,透彻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领会作者的意趣,把握其表达作用。

其次,点击内容,由局部而整体,由“扶”到“放”,逐步实现自主探究阅读。

(一)聚焦关键内容,引导质疑问难。自主探究阅读,就是要带着问题读,在读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先着眼内容局部,聚焦关键内容,引导质疑探究,既有利于掌握必要的自主探究策略方法,又有利于巩固自主探究的信念。关键内容,即课文中不突破就难以读懂全文的地方。它往往是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如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重复处、空白处。在这些地方质疑发问,进行探究,寻根摸底,不时会激活创造的火花。(二)着眼内容整体,从选材立意等方面多角度的自主探究。或顺向思考,或逆向发挥,探寻写什么,怎样写的,究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顺向思考,即先承认其合理性,然后探究其为什么合理。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文中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全面、典范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可以从多举几例或减少例子对文章表达的影响的角度探究,从而理解原文举例说明之妙。逆向发挥,则是从反面去思考探究。文章是人写出来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限制,一部分曾经是经典的文章在时光流失中已逐渐黯淡,尤其是科普文章。如《蜘蛛》,从而在的眼光看,内容就所有缺失

[1] [2]

篇3:读中感悟 演中升华

――《小珊迪》第2课时教学设计蔡胜忠  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西浪村)振兴东路747号  邮编:325701【设计意图】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学习需要有信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一、教学目标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2、让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演中体验、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二、教学过程1、做数学题,激趣。师:我们来做几道数学题,1元=( )角 1角=( )分,这些都是人民币的单位。像英镑、先令、便士是英国钱币的单位,1先令=( )便士。生:1先令等于12便士。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生:书上说,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师:你真会读书,读得真仔细。请大家猜猜,1便士大概等于多少分?生:10分左右吧。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七八分。现在,我们有些人对于1角钱不屑一顾,如果地上有一角钱,也不去捡起它,认为太少了,没用。但小珊迪为了1便士在寒冷的冬天里苦苦哀求,后来还被马车轧断了双腿。(板书:小珊迪)【意图】一堂语文课前做数学题,让学生有一种新鲜、奇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弄清了先令和便士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读演中感悟、体验小珊迪的品质。师:小珊迪是怎样苦苦哀求?请大家从1―8节中找出有关句子,想尽办法读好它。(生读)师:谁来读读小珊迪第一次哀求。(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他又冷又饿,希望能有一便士买吃的,很可怜。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你那表情。(指名读、齐读)师:只哀求了一次吗?生:不是,老师,我来读第二次。(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我看到提示语里的“可怜的请求”,既要读出可怜

篇4: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成功的喜悦

1、 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 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发展

,没有狮子的同学把篮球当作狮子。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学生们兴趣盎然,用球作舞狮活动,开开心心地完成了准备活动,熟悉了球性。

“刚才同学们都舞得不错!下面我们学习变向运球,变向运球是为了摆脱对手所采用的运球动作。变向运球有很多种,同学们通过看球赛、电视、VCD等等,已经知道不少,可以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在运球练习上,也可以创新运球动作。”“好!老师,我们会做的。”同学们急着练习。我趁热打铁,并说:“别急!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长大了我们要参与国际竞争,从小就要练好本领。”“运球时,要注意眼望前方,身体稍向前,重心落在前脚;五指自然张开,臂带手腕,指按压球;遇到障碍物要注意改变运球的方向和位置。”“请同学们分散,自由练习,可以自己练,可以两个人一起练,也可以3至5人一起练;练习时要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开始厂学生们已等不及了,有的学生自己独立练,有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进行协同练习。很快地,我也加入到学生的练习中。“老师的运球动作真棒!”学生情不自禁地为我娴熟的运球动作鼓起掌来,“谢谢同学们,只要动脑筋.勤练习,就能做出更好的动作出来,你们一定会比老师更棒!”学生们都很投入地进行运球练习。“嘀!”一声哨响,同学们都停了下来,井迅速在我周围围成半圆。“刚才同学们的运球都有进步,哪位同学出来展示一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我指了指身边的两位同学说:“曾伟民同学和黄雅思同学,你俩先来展示一下吧[”待两人完成后,同学们争先恐后,情绪激昂:“我来!我来!”“让我来!”学生们展示自己动作的愿望都非常强烈。我看见同学们心也动了,手也动了,就请同学们分开自由组成小组练习。

学生迅速散开,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各种变向运球的练习:体前变向运球、胯下运球、设障碍运球、背后运球……我情不自禁地操纵摄像机拍下学生们各种运球动作。然后,与学生一起观看录像,学生们看到电视机反馈出来的运球场面,都兴致勃勃地互相点评。“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设障碍运球接力游戏,好吗?”“好!”好多学生热烈响应。我让学生自主设置障碍,自定游戏规则,进行运球接力游戏,最后要求学生分析和评价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学们,我们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以快乐体育的形式,欢庆我国人世取得的胜利。”一声令下,学生马上行动,我不失时机激励学生:“玩健身球的同学请你们跳起来;玩滑板车的同学注意保持车距,文明行驶,注意安全!”

我和学生玩滑板车,一会儿称赞他们的花样多,一会儿又赞叹他们的图形美,学生们高兴极了,活动也更积极了,越滑花样越多,越滑动作越美。

篇6: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雨点》

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雨点》

教材简析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滴嗒,滴嗒,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雨点》。(板书课题:雨点,并读题。)

小朋友,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表现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同样赋予了雨点以生命,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图读有关的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来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池塘图、小溪图、江河图、海洋图。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话。)

4.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池塘图。)

(2)感悟句子意境: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贴出词语:睡觉。)

呀,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起觉来了呀?(看图回答:因为池塘里的水静静的;池塘边很安静;池塘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

(3)指导读:你能把小雨点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散步”。

(出示词语:散步。)

小朋友,你们散步过吗?谁愿意和我一起来“散步”?

师生共同表演,教师叙述:原来像我们这样轻轻松松走,就是散步。

(3)读词语。

(4)感悟句子意境:小雨点怎么会在小溪里散步呢?请看――(出示雨点在小溪散步的情景)

(5)指导读句子: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雨点在江河里的情景。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感悟“奔跑”的情景:你奔跑过吗?你在什么时候奔跑的?

②出示词语,读好词语。

③感悟句子:雨点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出示图,学生说:因为江河里的水在哗哗地流着,小雨点也随着江水哗哗地流着,像在奔跑。)

(4)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读第四句。

(1)一边想像,一边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评读:你觉得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相机理解“跳跃”:(出示图)海洋里波浪汹涌,一浪比一浪高,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小朋友在跳跃。

(4)反复读句子。

5.齐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态,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四、凭借板书,复述课文。

1.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板书和图来给大家介绍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各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种借图画和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的方法。】

2.自由介绍后,再指名指着板书介绍。

【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这样,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雨伞、玻璃、花朵……

2.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跳舞、打鼓、开放……

3.小朋友,能把你看到的情景也作成一首小诗吗?

4.朗诵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间的差距,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六、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附板书:

雨点

(池塘图)睡觉 雨伞 跳舞

(小溪图)散步 玻璃 打鼓

(江河图)奔跑 花朵 开放

(海洋图)跳跃 …… ……

【这个板书的设计,左边一部分不但体现了朗读训练的重点,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复述课文。而从左到右,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也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提纲。】

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雨点》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其中一篇文章,这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作者写得很生动,很感人,浓浓的人文情怀会深深地打动每个人的心。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通过多读,读中感悟。因为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一、 读中入手,整体把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按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我首先从整体入手,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地震中的父与子不离不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是怎样夸奖这对父与子?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让学生一起夸一夸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触动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这对父与子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激发出来,我马上设问:课文的哪些描写能够让你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请默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求知的欲望是强烈的。于是,学生会饶有兴致地阅读课文,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我实施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抓住父亲了不起的重点文段,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通过品读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如: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对这些表示时间段词语进行品读,指导学生朗读时表示时间的词语要突出强调,还要把语速放慢一些,从中感受到父亲挖掘时间是多么的漫长。父亲在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用什么来挖?让学生找出重点词――挖,通过对“挖”进行品读,读出一位急切找到儿子的父亲的迫切的心情,读出了一位无论什么都动摇不了救子决心的父亲,读出了一位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找到儿子的伟大的父亲……在反复的品读重点词句当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经过36小时的漫长挖掘都不放弃,一位执着、不放弃而且信守承诺的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深深的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体会词句表达效果的学习方法,并要逐渐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学生在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三、以“趣”促读,趣中感悟

如果把课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炉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这是在说,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而且,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长时间的单一训练会使学生过于疲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有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导读、领读、挑战读、创设不同的朗读气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父亲挖掘时的迫切心情,我采取挑战读――来,比一比看谁体会得更加深刻。通过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更起劲,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更深刻。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的效果各异,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去。使学生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

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成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读好几遍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体。

篇8:读中感悟 以悟促读

有幸聆听了纪凌老师上的《芭蕉花》一课,感觉细腻,深情,深深牵动着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本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

教学设计脉络清晰.纪老师抓住哥俩因找到芭蕉花而欢喜,又因母亲为芭蕉花的由来说我们不争气而感到伤心这两条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我”和二哥非常爱妈妈,一心希望妈妈的病能好起来.而当母亲知道了芭蕉花的来历后,那种因孩子犯错而生气着急的心情,深切体会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亮点二:

字词教学采用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课题时,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芭蕉”,而且要求小朋友看她板书,掌握“芭蕉”两字的书写方法.随后为了使学生能区别“株”和“簇”这两个量词的不同意思,她还是采用图片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分辨清楚它们的意思.就是在集中识字时,她也有意识地把“托,掐,捧,搁”四个动词归并在一起,让小朋友自己去发现这四个词的特点.其中的“掐”字既是意思理解上的难点,也是书写的一个重点.纪老师采用了小朋友喜欢的猜字游戏.她做“掐”的动作,请小朋友来猜,既形象,又省去了烦琐的文字解释,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三:

抓住动词,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促读,真切感受孩子对母亲的情爱.记得纪老师在出示“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这段话时她故意把“藏”和“捧”读成了“放”和“拿”,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中用词的精妙,而且小朋友的学习习惯也非常好,他们说:“老师,我觉得用'藏'更好,因为——”如此,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了哥俩为了治好母亲的病,那种小心翼翼,百般呵护的神情跃然纸上.一改以往那种“两个词哪个词用得好”的问法.学生主动地学,深切地体会.老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不是灌输者.

亮点四:

朗读形式多样.有初学课文的自由读,有按要求读,有感悟性的读.整堂课始终围绕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如:当哥俩在私塾里发现了据说可以治病的芭蕉花时,那种欣喜愉悦的心情.纪老师抓住了“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这句话,让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辨别读,感情读.随后一句过渡“同样一朵花,怎么又让兄弟俩伤心了呢 ”引出了“母亲非常生气——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这句话.纪老师还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来帮助他们理解母亲不因自己的病而看着孩子犯错的复杂情感.

篇9: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读中感悟创新悟情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材分析:《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非凡充满童真,课文简析明了,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创新悟情。内容浅显易懂,课文语言简练,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少讲解多感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语言,并能有所积累。2、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所要表达的美好心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图片,导入课题1、最近老师收集了一些太阳的图片,想不想看?(想)(出示加上了相关词语的太阳风景图,如:阳光明媚、旭日东升……)学生欣赏朗读。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心愿?(生:想把它画下来)有一个小朋友和大家的想法一样,而且他呀,一口气画了四个太阳。(板书课题)生(七嘴八舌):四个太阳。师:谁能好听地读一读?(“阳”字读轻声)3、老师把他的作品也带来了?想不想看看?(出示四张太阳图画)有点奇怪吗?有没有问题要问?生:太阳为什么不是红色的?生:小画家为什么把它画成了各种颜色?(设计意图: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触摸,感受语言文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过渡:问题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请大家翻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书中寻找答案吧!1、自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课件出示:我会读一看拼音读正确)2、反馈生字认读情况。(1)正音,(.课件出示生字)把你会读的生词读出来,当小老师带读。(2)谁能把经过自己努力读准的字读给大家听?生:刚开始我读不准“熟”,后来就读准了。师:你能再一次大声地读出来吗?……(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解决难点,互相有启示作用,有自主合作的意识)。三、再读课文,互助学习1、小组交流。师: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成果收获!请你和同位的小伙伴比比,你读一段,我读一段,看谁音读得准。你还可以当小老师,教小伙伴读准一个字,也可以当虚心的学生,从小伙伴那里学几个字,好吗?(生同位之间展开比赛,教师巡视,适当指导)师:怎么样,比完了吗?谁来夸夸你的小伙伴?(生各抒己见)2、合作学习。过渡: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呀!大家互相帮助的风气便值得表扬。那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有没有人给大家提个难度稍大的读书建议呢?生:我要提个建议是流利。师:提得好!(出示.课件:“我会读 ――看清词句读流利”)。(生活动,教师巡视)(设计意图:三读课文,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分别送给哪个季节?

(1)、 “送太阳”游戏(.课件)。按课文内容,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拖送到四个季节的图片中去。(可以请学生上台亲自操作)

(2)、奖励相应的太阳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太阳以学定教,学生喜欢哪段,就指导学生研读好哪段。(.课件随机展示画面)▲第一小节

(1)指名读(“绿绿的太阳”,读得可真好?你喜欢吗?想不想读?)-指名读。

(2)这绿绿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是啊,夏日,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把大地都烤热了(出示“夏日炎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烈日当空时的感受和愿望)假如有一个绿绿的太阳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地将是一片清凉,多舒服啊!小朋友,你们感到舒服吗?愿不愿意通过朗读把这舒服的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4)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到丝丝凉意,我也想读读,谁愿意和我一起读啊!(齐读第一节)

(注:那绿绿的太阳如果挂在冬天,你喜欢吗?可跟进教学第三小节)

▲第二小节

(1)谁喜欢这个金黄的太阳?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2)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

随机出示:果园里,果子熟了。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读好“熟了”一词,随机指名读并进行评价。

③齐读句子。

(3)你们看,金黄的落叶正忙着邀请小伙伴,去果园品尝水果呢!(放录像)

(4)这一张张飞舞的落叶就像是一张张请柬,来到了我们小朋友中间,谁是那金黄的落叶?(师生互动表演,给学生戴上落叶头饰)

①师说:落叶妹妹,你好!我是小鱼姐姐,听说果园里有许多果子成熟了,你能向我介绍一下吗?(生介绍)

②师说:哇,有那么多好吃的果子呀!你能不能邀请我去果园尝尝水果?(生发出邀请)

③师说:谢谢你的邀请!

(5)落叶妹妹,你瞧,你的小伙伴们都来了,你快去邀请他们去果园吃水果吧!(生生互动表演)

(6)谁也愿意做这片金黄的落叶?那就到四人小组去演一演,一个人演落叶,其他三个小朋友演他的小伙伴!(四人小组表演)

(7)小伙伴们,落叶这么好客,我们赶快用朗读来回报他的这份盛情吧!

出示: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8)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这红红的太阳,谁喜欢呀?(指名读)

(2)出示“漫天飞雪”的景象,此时你又有什么心愿?(自由畅谈-指导朗读)

(3)冬天,冷风飕飕,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的,多希望有个红红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小画家就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一起去感受一下冬日的温暖吧!(齐读这一节)

▲第四小节

(1)这个彩色的太阳,谁来读?(指名读)

(2)春天为什么是个多彩的季节?(自由畅谈)

(3)是的,春天,太阳就是彩色的,她照在了草地上,小草怎么了?

①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

她照到草地上,小草 (                 )。(指名说说)

②它还会照到哪里?

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            (汇报交流)

(4)这彩色的太阳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你们看(出示一组图片),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词来赞美她?(指名汇报,随机出示词组)

(5)把学生说到的一组描写春天的词组都出示(预设如下):

柳绿花红、和风细雨、莺歌燕舞、蓝天碧野、冰雪融化

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紫千红、山清水秀

(6)齐读以上词组。

(7)春天真美啊,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这个彩色的太阳所带来的多彩的春天的吧!(齐读第四节)(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灵活组织教学的引导作用,效果很不错。)五、拓展性思维过渡:多美的太阳,多美的心愿!小朋友,你们心中有什么心愿吗?用你手中的彩笔把他画出来吧!1、学生自己画。2、作品展示3、仿照课文,联系所画的太阳,说说“我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我是怎么想的?”(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通过自我欣赏和他人的赏识,激发学生兴趣,在他们的心灵,画出的不仅是太阳,而且是希望和憧憬,只有让学生把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出来,相互交流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0:读中感悟说中积累演中迁移的教学教案

关于读中感悟说中积累演中迁移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所学生字及笔画“乙”,拓展学生生活中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堂实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找朋友”歌曲,师生拍手。

师:孩子们听出了是什么歌儿了吗?

师:好,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等会儿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他出示拼音卡片,下面的孩子赶快找生字卡片进行抢答。我就是小老师的大助手。

(生活动。)

师:你太能干了,祝贺你成为今天的“识字大王”,并奖给你一个奖品。

(其余学生鼓掌。)

[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使学生不但复习了生字,而且评出识字大王,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可以让花儿变红,草儿变绿;可以让太阳变成火球,晒得我们直淌汗;可以让红红的果实爬上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得一片雪白,想和这四位小姑娘做朋友吗?

(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我这里有几幅美丽的四季的画儿,谁来给它们找一找家呢?

(生上台贴画。)

师:一年四季的景色可真美,一位作家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首儿歌,去听听、看看。

(课件显示课文内容,并伴有配乐朗读录音)

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生答,并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想读吗?读你最喜欢的季节,要读出喜欢的语气。

(生自由朗读。)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现在,有谁愿意把他最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

(抽生读,评,并指导“尖尖”“圆圆”“一挺”的读法。)

师:所有的孩子都想读,那么,去读给你的同桌和好朋友听吧,读时,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生自由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必须让孩子们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色彩鲜艳的贴图、动画、音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三、拓展识字,训练说话

师:你们收集的与四季有关的生词卡都带来了吗?想不想告诉小组的同学你的生词卡怎么读?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学生小组内互认互读)

师:想把你的生词卡让大家看看吗?再教教大家怎么读,好吗?

(学生上台展示,教读。)

生一:我带来了“燕子、知了、菊花、雪人”。它们分别是春、夏、秋冬的景物。

生二:我收集的.卡片是“游泳、稻谷”。

我最喜欢夏天去游泳,秋天是农民伯伯收获的季节。

师:通过合作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更多的景物,小朋友想不想当小作家,自己来编儿歌。

(课件显示课文内容,每一节去掉前一句)

师:老师可喜欢春天啦,忍不住地想编儿歌:花儿红红,它扬着小脸蛋说:“我喜欢春天”。

(学生纷纷举手,迫不急待地想自己编。)

师:我这里有几个漂亮的帽子,你能根据帽子上的景物来编儿歌吗?

生一:(戴黄叶头饰)“黄叶飘飘”,她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生二:(戴灯笼头饰)“大红灯笼高高挂”,他高兴地说:“我是冬天”。

生三:(戴西瓜头饰)“西瓜圆圆”,他挺着大肚子说:“我是夏天”。

师:编得真好听,其余的小朋友也能像他们一样编得这么好吗?

(生自由编儿歌,情绪高涨。)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孩子们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处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学中创设了生活中识字、认识事物,当小作者编儿歌的情境,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知识。]

四、感情升华、动用操作

师: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课件展示四季的美丽画面,生发出赞叹声)

师:四季的景色美吗?

生:(齐)美。

师: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吧!

爱画画的孩子可以画画,爱唱歌的孩子可以唱歌,爱跳舞的孩子跳起来吧。(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展示。)

师:有许多孩子还想唱、还想跳、还想画,那么,课后我们专门开展一个“我爱四季”的活动,让所有的孩子都尽情地去表现对大自然妈妈的喜爱吧!生:(高兴地)好!

[在品味诗境、体难诗感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喜爱之情,激活孩子们“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篇11:谈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谈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教学要探索新思路,构建新课堂,大胆进行实践;要保持激情,注意学习的延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作 者:徐玉辉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物理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篇1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内容提要:

本文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让学生想说就说;放手让学生去做;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想 说 做 思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到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再次,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也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间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则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作者简介:

蒋仪:小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江苏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邮政编码:214401     联系电话:0510―6517727

篇1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内容提要:

本文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让学生想说就说;放手让学生去做;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想 说 做 思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

[1] [2] [3] [4] [5]

相关专题 教案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