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质量 教案二

ycs331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第一节质量 教案二

【简介】感谢网友“ycs3318”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第一节质量 教案二(共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第一节质量 教案二

第一节质量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步骤。

3.了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我国统一计量制度对改革开放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质量及其单位。托盘天平的用途、构造和使用步骤。

教学难点

托盘天乎的构造、功用和使用步骤。游码质量的读法。

教具

教师用:托盘天平、学生用物理天平、自制简易天平模型、标尺模型、铁钉、铁块、木块、一杯水、1分米3的容积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

板书:第七章:质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提问的方法,从学生较熟悉的质量单位“千克”入手,引入质量的概念。

提问:1.小华同学从商店买了两米布,你知道“两米”指的是布的什么吗?教室中的寒暑表读数为“ 17℃”,这指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2.当菜站的售货员用秤给你称了一千克的西红柿时,你可曾想过,这“一千克”说的是西红柿的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归纳学生的不同答案,可做如下说明:

“一千克”,指的是西红柿的质量。若说是西红柿的重力是错误的;说是它的重不够明确;说是西红柿的重量还可以,因为质量和重量在生活、贸易中是同义词。

3.提高服务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质量与西红柿的质量,含义是否相同?

那么,物理学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板书:1.质量的概念。

出示一杯水、铁钉、木块。说明,上述物体分别由水、铁、木材等物质组成。

再出示铁钉和铁块。

问:铁钉与铁块都由铁这种物质组成。但它们分别含有的铁的多少是否相同?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一杯水比半杯水含的水多。木块比木桌含的木材少。可见,物体中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分。物理学中用质量来区别物体的这种性质。

板书: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问:怎样用质量的概念,描述一杯水与半杯水的不同,铁钉与铁块的不同呢?(学生回答)

板书:质量的单位。

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吨、克、毫克、(板书四个单位)

出示1分米3的正立方体容积模型。充满水后告诉学生,水的质量大约为1千克。并让几名同学感受1千克有多大。形成具体印象。

列车、汽车的载重量常用“吨”做单位表示。金戒指的质量、邮包质量,常用“克”为单位表示。

板书:换算关系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学生口算练习。

1.0.5克等于多少毫克?合多少千克?

2.20吨等于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提问:我们买粮、买菜时,售货员要用秤来称粮与菜的质量。那么,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秤呢?请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回答)

设疑:学校实验室中、工厂的化验室中,常用什么仪器测物体质量呢?

板书:2.托盘天平。

板书:托盘天平是测物体质量的仪器。

利用木制杠杆制成的简易天平模型,讲解天平的'构造及功用,并使学生领悟被测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的关系。

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在A、B两处各挂一个塑料盘。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

第二步:在左、右两盘中放质量相等的钩码。观察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三步:将左盘中的钩码取下,换上一块橡皮泥。观察杠杆,仍旧在水平位置平衡。

问:这表明橡皮泥质量与钩码质量有什么关系?若钩码质量为50克,橡皮泥质量多大?

第四步:在杠杆中点下方的暗槽内插入一个红色指针(指针应与杠杆垂直)。并安上分度盘。通过看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来确定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五步:取下橡皮泥,换上几支粉笔。观察指针静止时,没有指在分度盘中线处。

问:此时粉笔总质量与钩码总质量是否相等?谁的质量较大?

第六步:出示学生用物理天平,与简易天平模型进行外观对比。看出改装后的杠杆是物理天平的雏形。

第七步:教师进行阐述。

在测物体质量时,物理天平与托盘天平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但由于物理天平比托盘天平精密,故使用时不如托盘天平简便。我们的要求是: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会使用托盘天平。

板书:(1)构造及功用。

学生先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上加砝码)、托盘(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平衡螺母(调节横梁平衡用),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板书:(2)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

学生看书P79命名用方法1.…,2.…,3.…。

使用步骤共讲了三条。前两条指明了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前,应怎样对天平进行调节。第3条说明怎样用调节好了的天平,对物体质量进行测量。以及待测物体质量大小的确定。

板书: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俗称游码质量)

利用自制的标尺模型,练习读游码质量。

方法:(1)学生辨认标尺上质量的最大值。标尺上的刻度是怎样划分的。每一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

(2)根据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找学生读出游码质量。(练习两次)

(3)若游码质量为0.35克,那么,游码应处在标尺的什么位置上?(找学生移动游码)

板书:(3)使用时要注意。

学生看书P79上的后二段。请一两位学生概括应注意的问题。

观察桌上托盘天平底座上的铭牌,搞清天平的最大称量。

问:为什么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拿?

学生分组利用托盘天平进行练习。

内容:(1)调节天平。(2)称出你的橡皮或钢笔的质量。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使用天平的情况。纠正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小结

1.这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质量的概念。单位及质量的测量。

2.明确教学要求。

(一)思想教育内容:

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所谓“度量衡”,即长度、体积和质量。秦统一中国前,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给人们进行经济和贸易交流带来不便。秦统一中国后,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的标准器具。这不仅保证了纳税制度的实施。而且对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结束了计量制度长期混乱的局面。1984年1月,国务院在采用先进的国际单位制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我国的计量单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无疑对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巩固知识:

1.看书P78上介绍的一些物体的质量。找同学回答:

(1)一根大头针的质量约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2)一名成人的质量约多少千克?若成人的质量按60千克计算,那么,一头大象的质量约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2.在调节托盘天平时,游码已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但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哪个方向调,才能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三)布置作业 :

79,1、2题。

下节实验课应自备的物品:空墨水瓶和五个相同的硬币。

【评析】

这个教案写的很具体,体现了教材的目的要求,特别是对质量的测量部分讲的很细,这是很可取的,对天平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讲解是很必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习和今后工作都非常有用。教案中用自制天平讲天平原理,这是大多数物理教师采用的有效方法,其优点是非常直观,用材也简单,建议没有天平的学校自己也做一个简易天平。

本教案开始提问中涉及到了单位“米”和“℃”,感到目的性不够明确。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2:初二地理第一节的教案

初二地理第一节的教案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材结构:本节课由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现象来展开。

3.教材特点: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但又有章可寻,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本节需2课时,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3.德育目标;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会看天气预报。

2.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教学过程

引言:南昌一中第28届运动会顺利闭幕了,在运动会期间,天气怎么样?

“哈哈,老师早就知道了天气会是那样,我可不是吹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的一些知识。

【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板书】1.怎样描述天气

【师问】运动会期间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天气呢?昨天的天气呢?“神六”发射前的天气和发射时的天气呢?

【生答】描述当时的天气。

【师问】那么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呢?

【生答】晴、多云、雨、风……

【老师补充】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扬尘等天气状况。

【活动】让同学们说出以前学习的词语和诗句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师述】看来知道的还真不少,有这么多描述天气的诗句,那天气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2.什么是天气呢?

【师述】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运动状况。

【幻灯片展示】给出两个现象:“太阳雨”“打雷下雨喽!赶快回家收衣服喽!”和“东边日出西边雨”,进一步让同学们认识到天气的特点是──因时因地而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是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是有变化的,即天气是多变的。

【板书】3.天气有什么特点呢?

【过渡】我们经常谈论天气,是因为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那么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响?

【板书】4.天气和我们

【学生活动】:①请学生讲述一段曾经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有较深印象的天气;

②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找学生谈谈天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

【过渡】由此可见,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如果能够预知近期天气变化状况,那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那么,如何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板书】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图片展示】蚂蚁搬家、蜻蜓低飞。

【师述】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预知近期的天气变化。我们通常怎样预知近期天气?

【生答】收看天气预报。

【师问】那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板书】l.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师述】点击视频材料“走进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师问】请学生归纳总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师述】首先,是同一时间世界各地气象资料的收集。其次,通过地面卫星站接受气象卫星发送的各种气象数据。第三,制作天气图表。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第五,是进行天气会商。最后,是制作电视节目。

【师述】虽然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般都浅显易懂。那么,你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还有其他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吗?

【板书】2.怎样获取天气预报?

【师述】目前在教室里最好的办法是上网。

【活动】指导同学们进入中国气象局和江西省气象局网站,收看天气预报。

【过渡】刚才大家在网上收看了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板书】3.天气预报包括了哪些内容?

【师述】天气状况、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气温等。

【师述】天气预报中常出现一些符号,那是天气符号,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

【板书】4.常见的天气符号。

【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记忆。

【师述】其实,气象专家是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天气的。你想看懂卫星云图吗?

【板书】5.你会看卫星云图吗?

【师述】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层。不同地区,云的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活动】给出国庆节七天的卫星云图,让同学们根据卫星云图来判断国庆节七天的天气情况,结合实际,让同学们当一回气象学家。

【板书设计】

3.1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怎样描述天气

2.什么是天气呢?

3.天气有什么特点呢?

4.天气和我们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怎样获取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4.常见的天气符号

5.你会看卫星云图吗?

篇3: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案二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案二

第四节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具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ml)。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4: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教案

教案示例2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课前准备】

1.教师为每一学生准备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

2.实物投影仪

3.学生准备水彩笔、尺子、铅笔

4.有关地质灾害的录像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º;+93.6º;+36º;)/360º;≈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第一组:

第二组: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录像,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等高线地形图,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组内讨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1组:在图上画出山区和平原区的界线,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第2组:在图上画出林区农耕区的界线,你是怎样判断的?

两组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第1组:用实物投影上展示本组绘制的界线,并说明划分依据是等高线数值和疏密情况;因此东南部为山区,西北部为平原。

第2组:用实物投影上展示本组绘制的界线,并说明划分依据是树木和农作物的分布;因此东南部为林区,西北部为农耕区。

共同讨论问题: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课后反思】

通过观察景观素描画使学生感知了山区的概念,通过计算与绘制地形面积饼状图知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相关专题 教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