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说课稿

itzhp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问说》说课稿

【简介】感谢网友“itzhp”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问说》说课稿(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问说》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第八册书中第一个专题性活动。在第二单元认识各种图形之后,本课设计了数简单图形个数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为后面学习图形中的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

2、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3、教学重点: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说学情】

学生们能够数出简单的图形的个数,但是不一定做到按着一定的顺序来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数图形的规律并用算式来计数,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发现数图形的规律,更不会用算式来计数。设计中注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有层次、有梯度。

一、创境自学,激发思考

1、数数你们会吗?

是呀,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数,可老师还是想问:你们真的会数数吗?

那好,敢接受挑战吗?

2、画一个点,引出一条射线。 有几条射线?

现在有几条射线?你还能数出什么图形?

了不起你还发现了一个角。

你能数出这个图形中有多少条射线和多少个角?

大家数出的角的个数互不相同,但是在这个图中角的个数是固定的,那肯定有同学数错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数错了?

3、看来数图形的个数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数图形中的学问。(板书)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探究,引发深思

1、带着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学书36页前半部分。

2、同桌交流怎样数三角形的个数。

3、谁来告诉大家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交流两种不同的数法

①先数最小的角,有三个,再数大一点的角有2个,最后数最大的角有一个,一共有6个。

最小的角我们把它们叫基本角,再数大一点的角是什么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图形中的学问》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图形中的学问》说课稿这位同学是怎么数的,谁再来说说.(课件展示)

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记录我们数的过程?

3+2+1=6

②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所以先数红边和其它边组成的角有3个,然后向下,再从绿边开始,绿边和其它边组成的角有2个,蓝边和其它边组成的角有1个,这样一共有6个角。

他是怎么数的?(课件展示)

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记录我们数的过程?

3+2+1=6

这两种方法用什么相同的地方?

4、用你喜欢的方法数数这个图形中角有多少个?

5、我们用这几种有序的方法很快的数出了教的个数,可不可以用这些方法数别的图形呢?完成36页试一试。汇报交流。

6、都是爱动脑的孩子,敢不敢挑战复杂的图形?

交流

三、测评拓展,自我反思

1、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要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数的问题,看看我们四四班的同学能不能解决?

①大家都知道我们县以安仁古镇闻名中外!现在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品位在发展和提升,县政府正在为设计从县城到安仁车票而为难。想请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县城 》五龙 》苏家 》 安仁

②在假期里,六位好伙伴要互通电话一次,他们一共要打多少次电话?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学会了数图形时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数,就会不重复、不遗漏。

(2) 学会了数图形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要按一定的顺序。

篇2:《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DD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DD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DD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篇3:《问银河》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问银河》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24课。本课是一首散文诗,抒写了少年儿童在气候明朗的夜晚,瞻仰银河所引发的很多富丽的遐想。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是向银河发问,第五自然段表达了“我”的志向,为解开心中的疑团,我发愤有一天要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到宇宙间去探索,充实表达了少年儿童的优美愿望。全文语言流通,富有童趣,朗朗上口,还配有精致的插图,能资助孩子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

二、讲授目的

凭据课本的要求,本篇课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引导誊写生字;第二课时:有情感的朗读课文,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秘密的兴趣和志向,造就学生的想象力。我本日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大胆的想像,学习向银河提问题。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2、有表情地朗读每个小节中的问句

三、设计理念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来组织各项训练活动。为了渗透语文的人文性,我位学生创设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因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单方面的授予学生,而需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感受、领悟、升华。

四、教学主要流程及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读贯穿始终的。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说说我这一节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从歌曲入手,引出课题,学习串字。

唱《蓝猫淘气3000问》中主题曲

1、你们刚才唱的是哪个动画片中的主题曲?那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和喜欢动画片中的主人公蓝猫吧!

(蓝猫)先给大家出一个字谜:门里一张口学生说谜底,老师出卡片.

2、老师想知道,在家里的时候,你遇到问题,喜欢问谁?(问爸爸、问妈妈,读卡片)

3、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有两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仰望银河,产生了很多想象,于是他们就--------出示课题:问银河。谁想读读?

银:是一个生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和“跟根”比较。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

三、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读前两行诗时,你发现了什么?随机出示第一段书面形式和诗歌形式(一个词重复出现了两次)

讨论:1、在你学过的课文和诗歌中,发现过这样的句子吗?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2、讨论这两个同样的句式重复出现你突出了什么?(为了突出强调自己要说的话。)

3、怎么读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你找一句读一读。(第二句加重语气)

4、说说文中的小朋友先向银河提了提了哪两个问题?板书:鱼儿水草小朋友出示银河图:根据板书谁来试着问问银河?

5、出示句子比较:

(1)、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戏水的小朋友吗?

(2)、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没有戏水的小朋友?

6、练习说话:银河啊,在你里,有()吗?有()吗?

7、看板书试背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自读,思考:接着小朋友又向谁提了哪两个问题?

2、读后指名对对着银河问一问,练习感情朗读板书:客轮、货船、航标灯

电脑出示“南来北往”的场景,说说什么是南来北往。

3、它们指的是什么?你知道航标灯有什么用吗?

4、朗读第二段,各自读,齐读。

5、练习说话:银河啊,在你()里,有()吗?有()吗?它们()吗?

看板书试背第二节

6、对比第一、第二节。

五、自学第三、第四节。

1、自学第三、四节。要求弄清每节中的小朋友向银河问了哪两个问题?

2、用线划出来。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请在旁边画上小问号。

3、分小组交流

4、说说老师该板书些什么?随机在电脑里出示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水力发电站。

5、说话练习

6、试背第四第五节。

六、学习第五节

1、文中的小朋侪对着银河问了这么多题目,实在他另有有很多几多很多几多的题目要问,你能猜猜他还会问些什么?你也有题目吗?来试着问问。

2、全部题目你能解答吗?为什么?

3、是啊,文中的小朋侪非常想知道银河里到底有什么,于是他怎么说的?“总有一天是什么意思?

4、齐读第五末节,说说你读了谁人小朋侪的话后有什么想法?板书:总有一天去做客

5、看板书,试背。

七、总结,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篇4:《问银河》说课稿

一、激趣导入

1、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无数的小眼睛。(歌曲)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星星吗?在夏日晴朗的夜空中,许许多多星星聚在一起,一闪一闪的,形成一条银白色的光带,这条光带就像一条流淌在天空中发光的大河,这就是——银河!(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银河)有两个小朋友仰望夜空,看着美丽的银河,充满了好奇,于是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歌(板书:《问银河》)齐读课题。我们来看第一个字

1、“问”:你能拼读吗?大家一起来拼读。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能组个词么?

2、“银”:会拼读么?注意整读音节,大家一起来。再看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面是金字旁,跟金属有关,组词。

二、新授

1、范读:非常好,两个小朋友究竟问了哪些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坐好,端正,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自由读,圈生字:同学们听得真认真,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今天要认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一会找同学汇报。

3、指一生读:纠正字音,随机处理生字。

现在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朗读情况。(声音大小,字音准确,是否流利)

4、随机识字:课文读得不够流利,是因为有些字我们还是不够熟悉,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找出他们交个朋友吧!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银河,银河……你可生波?)

①谁来读一读?(预设如果读的不好,强调问号的读法;如果读的好,追问为什么这么读?)

完成“诉、阵”的教学:

诉:①注意读音为平舌音su;

②诉是什么旁,跟什么有关呢?你还知道哪些带言字旁的字?

③给诉组词。

④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小朋友们想让谁告诉你呢?

阵:①区别“陈”;②量词,一阵风你希望是一阵什么样的'风吹过呢?(微风)微风拂面,多舒服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②再读一遍,品读。

6、深入学习第二小节

1)师:一阵风吹过,小朋友脑海就有这样一个疑问,银河能否像大河一样也掀起波浪呢?他们心中还有哪些疑问呢?谁能接着读?出示(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田螺)在这一部分里提出了哪几种小动物!

2)板书:虾,泥鳅,鲤鱼,田螺

3)学习生字“虾”:我们来看这个字,谁能来拼读它,它是怎么组成的呢?(虫+下),左边表形虫字旁,右面表声旧字下,说明它是一个什么字呢?(形声字)那么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我们还能又快又准的记住哪些字?(鳅,鲤,螺等)

4)同学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出一个谜语,你来猜一猜,是黑板上的哪个字呢?一条虫子累了,钻进了硬売里?(螺)

随机学习“硬、壳”:

我们来看这个“硬”字,什么旁,那赶快看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硬的?(举例说明)那硬的反义词又是什么呢?(软);壳:①认识“士字头”。它是一个多音字,指坚硬的外皮,ke,生活中都有什么是有硬壳的?(鸡蛋壳,硬壳,贝壳,)另一个读音念qiao,组地壳③齐声读两遍

说的这么起劲,还是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图片(课件展示虾、泥鳅、鲤鱼、田螺)。对于这些 小动物,书里是怎么样形容的呢。课件出示:( )的小虾 ( )的泥鳅( )的小鲤鱼 ( )的田螺

1)、完成“洞、摇”的教学

①洞:看到这个字你就知道它跟什么有关?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带“氵”的字?

②摇:做动作,再组几个词。

师:这些词用的真好,一下子就把小动物活灵活现的样子展示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小朋友以后在写句子时,千万不要忘了多点修饰,文章才能更加生动,可银河中有没有小虾,泥鳅、小鲤鱼和田螺呢?那为什么小朋友还要这么问呢?(预设小朋友好奇)你好奇吗?你能用好奇的语气读一读这一节吗?

7、真不错,谁能带着这样的语气接着读最后一个问题?(你那里。。。。。一边唱歌)

学习划:多音字,读音、组词,说话。齐读。银河里能不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你能不能用一边,一边来问问银河?

8、学习最后一节

小朋友们多好奇啊,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看文中最后的一处是“……”,表示的是什么呢?两个小朋友的向银河问的问题结束了吗?那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再读一遍!老师听你们读到这,就非常的喜欢这个提问题的小朋友 ,你知道为什么吗?(有礼貌,用礼貌用语)我们在生活中请求别人,应该怎样做呢?

三、巩固练习

1、那现在老师要请求你们做一件事,好吗?请看一下大屏幕,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字,想办法解决掉。

2、同学们表现真不错,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了你们的表现,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可是每个星星后面都有一个词语,只要你准确的读出来,就可以带他回家啦!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字宝宝都被你们带跑了,可美丽的银河还在向你们招着手,文中小朋友问了银河那么多问题,你们有问题要问银河吗?

课件(“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___?有没有___?”)小组里试着说一说,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样都这么爱开动脑筋提问题,这点值得表扬。相信再读这篇课文,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你们的好奇,你们的疑问,你们的向往都读给大家听吧!

五、总结

同学们读得真好,向银河问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银河里有一千多亿颗星星,被人类发现认识的还很少很少。银河、星空、宇宙的奥秘太多太多了,让我们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天,努力每一天,长大后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

篇5:问银河说课稿

问银河说课稿推荐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问银河》是苏教版第四册第八组的一篇散文诗,这首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许多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思、趣味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全诗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一到四自然段以问银河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们仰望银河时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大概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江河”相通,所以问的问题大多与“河”密切相关。如:你那儿有鱼儿和水草吗?你那儿有客轮和货轮吗等。而且这些问题由小及大,由近到远,表达十分清晰,有条有理。第五自然段写孩子们还有许多许多的问题要问,立志长大以后架着宇宙飞船去银河做客。

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特点也很鲜明,每段以问句形式出现,每次提两个问题,这样连贯而下,节奏分明,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学生积累的知识有限,对于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发电站等不是十分了解、熟悉,因此在课上让他们通过看图、交流各种方式了解,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轮、郎、相、拦、坝、宇宙”,能理解“清澈、雄伟等”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宇宙的神奇与奥秘。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紧紧抓住阅读和写字相结合。初读课文时,重点解决字音,讲读课文时,相机解决一些生字,解决一些字义的理解。讲读完课文后,解决书写。由于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朗读为主线,使用设问、点拨、议论、填空练习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同时注意形式多样,尽可能让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分层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小朋友们,夏天来了,你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些什么?(月亮和星星)(边说边课件出示月亮、许多的星星)这么多的星星在天空中组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绸带,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潺潺流动的河,人们就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银河(板书:银河)。-有两位小朋友也同你们一样,在夏夜看银河,看着看着,他们觉得有很多问题想问银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问了些什么?(板书:问)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先自己读课文,初步解决字音,而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分段落学习课文,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看看那两位小朋友看着银河问了什么问题?并指导读好问句。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斜拉桥、拦河大坝”等设施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画面展示给学生看,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的信息。在学习了课文相关段落后,让孩子们把自己问银河的问题用课文段落的形式来练说,与同学们交流。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巩固练习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背背课文,有的画画文中提到的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水电站、货轮等,有的写写想问问银河什么。这样,既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也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篇6:《学与问》的说课稿

《学与问》的说课稿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会生字词,读懂课文。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由扶到放,自主合作

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从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去解读文本,是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的。】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5、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滁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学与问》说课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滁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学与问》说课,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篇7:《问说》教案

《问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 良好学风;

2、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初步掌握文中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释题;

2、介绍作者,明确本文文体特点;

刘开(1784--1824) 清文学家。字明东,一字孟涂,安徽桐城人。诸生,曾受学于同乡姚鼐。论文主张必须“本之以《六经》”(《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推方苞为“一代之正宗”。所作散文 ,与其论文主张相一致。也能诗。所著有《孟涂文集》、《孟涂遗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正音。

奚、臆度、强、狎 难

2、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把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句子圈划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把自己觉得困惑的 句子或字词圈划出来,师生交流解决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①,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②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决焉④ ?

(①致疑:有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 ”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 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 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

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咨访:咨询,询问。 流俗:泛指世俗或世 俗之人。)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 (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 圣人之不能也。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3、教师小结:

①积累词语:

除学习建议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外,重点掌握--词类活 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 用法:轻;

②掌握判断句式的译法: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作业

1、能准确翻译,并掌握书下的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2、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积累重点文 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 初步掌握文中正反 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

重要词语解释

奚、臆度、强、狎 难

舍:除去。

其奚决焉:

俗之同病

词类活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用法:轻;

掌握判断句式的翻译:

“问与学,相辅 而 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二、梳理思路、深入理解

分析第一段:

1、对于“问”,作 者的观点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君子之学必好问。

2、作者如何阐述问和学之间的关系?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真能好学者也。

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然后从反面论证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3、真正好学之人是怎样的.?好学、勤问。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 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分析第二、三段:

第二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各 种不同的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批判了世人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首先提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是己而非人, 俗之同病。”接着分别批判“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和“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指出这种态度,对事是“强以为知”“妄以臆度”,对人是“忌”“轻”“狎”,都是错误的。

分析第四段

第四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进一步论述问的重要性,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对待问的正确态度是怎样 的?

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三、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四、总结

古人把“学”“问”二 字 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五、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学”与“问”的格言或警句。

2、议论文片段写作: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篇8:《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篇9:《问说》阅读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篇10:《说问》阅读答案

①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②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始终不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 “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人们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千余项发明专利。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④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获得珍贵的史料。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⑤“问”的好处有很多,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⑥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这才是问得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好问,他一问不得,每每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每每问多人,务求疑窦释然。因此,发问切忌浅尝辄止,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

⑦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谦虚诚恳,要尊重别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虚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他的求教态度实在值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又向师襄问乐。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⑧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只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之一,就是多问善问。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3分)

17.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18、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相关专题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