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孟只离孟商初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简介】感谢网友“孟只离孟商初九”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速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共1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一物理速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一物理速度教案”

篇2:高一物理速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内速度增加到8m/s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

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材料二: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取g=10 m/s2)这一数值,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人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很可能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的时间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以20 km/h的速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毫秒级,能产生多大加速度?

二、对加速度的进一步认识

1.从公式上可以求出a的大小方向,我们也可以从图像上知道物体的加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初中函数图像知识很容易得出,直线越倾斜,加速度越大,图像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

2.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的区别

下面出一些判断题,请同学们回答对与错,对错误的,举一

例子加以说明: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所举的例子,比较A与B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前面所举的例子,如D,虽然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3)物体的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可能在增加。(结论是对的,同学们一时可能很难理解,举这样的例子进行类比。)

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用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用来描述运动快慢。对于直线运动,计算时一般要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把方向用正负号来表示,便于进行矢量运算,这样加速度的方向才不会出现错误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知道如何推导出vt=v0+at(2)会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公式(1)会推导(2)会应用

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

理解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中物理量的符号法则.

二、重点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及其符号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提问:根据a=(vt-v0)/ t,质点的末速度vt怎样表达?学生推导.

Vt = v0+at

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当物体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已知时,任意时刻t的瞬时速度vt可由该式计算得出.

速度公式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

2、用图象表示vt与t的关系,显然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初速度,这正是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例题1;教材第31页例题1(学生阅读)

提问1:题目给出的是什么运动?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答:研究汽车刹车后的匀减速运动

已知加速度的大小|a|=6m/s,运动时间t=2s,隐含条件:末速度vt=0.求汽车的初速度v0.

提问2:在运用公式vt=v0+at求v0之前,对加速度a的符号作了怎样的处理?原因何在?

答:汽车因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初速度方向为正,则加速度a为负.故a=-6m/s2.

提问3:在解答书写上,例题作了怎样的示范?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步骤(1)依题意,写出显性及隐性已知条件,标明单位及符号(正、负号)

(2)依据公式(依vt=v0+at),进行文字运算(得v0=vt-at)

(3)代入数据,得出结果(注意标明单位)

(4)简答

讨论:通过本题,有何启示?

(1)将题目交代的物理情景理想化为典型的运动模型是关键,本题交代的是汽车刹车,我们将它抽象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从而可以应用速度公式求未知量.

(2)模型化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分析题意,用字母表达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挖掘隐含条件(vt=0),弄清要求的物理量(v0).

(3)速度公式vt=v0+at是矢量方程,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演变为代数关系式,公式中的矢量vt,v0,a有方向,分别用正负号表达,如果是未知量,则设为正,由最终结果再确定方向,各物理量的正负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作为前提.

(4)公式vt=v0+at中有四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第四个量可求.不一定总是求vt,如上述例题求的就是v0.

(5)应特别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1、提问:下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已知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经历时间为t,如果用某一匀速直线运动代替,使其在时间t 内的位移与之相等,试在图中画出该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进而用v0和vt表示这一速度.

答案:v=(v0+vt)/2

2、评讲:显然,上面的速度v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意,它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用 v- 表示平均速度,则 v- =(v0+vt)/2.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学生推导)

1、由s= v- t, v- =(v0+vt)/2 ,vt=v0+at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要求用v0、a、t表示.

2、结果:s=v0t+(1/2)at2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它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t的关系.

3、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得到位移公式

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阴影总面积,其中矩形面积s1=v0t ,三角形面积s2=(1/2)•at•t=(1/2)at2,因而总面积s=v0t+(1/2)at2,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2

(1)例题讲述:(学生讲述)题目交待的情景,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各是什么?

__汽车由匀速运动改作匀加速运动,已知a=1m/s2,t=12s,s=180m,求初速度v0.

(2)解题步骤:写出已知条件后,依,s=v0t+(1/2)at2

文字运算得s=s/t-(1/2)at,代入数值,解得v0=9m/s

结果说明:可见其解题步骤与前一例题步骤一致.

(3)启示:与例题1的启示相同.

位移公式s=v0t+(1/2)at2涉及s、v0、a、t四个物理量,其中前三个是矢量.运用前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定初速度vo为正方向,然后用正负号表示s、v0、a,依照原始公式先作文字运算,得到待求量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并对结果加以具体说明.

(五)课堂练习

阅读教材第33页练习六中的6个习题,指出每道题给出的物理情景应简化成怎样的运动模型?各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如何进行符号设定?

答案:(1)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已知v0=18m/s,a=0.5m/s2,t=20s,求vt

(2)火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72km/h=20m/s,t=2min=60s,a=-0.1m/s2,求vt,

(整理已知条件时要统一单位.)

(3)机车作匀加速运动,已知v0=36km/h=10m/s,a=0.2m/s2,vt=54km/h=15m/s,求t.

(4)钢球做匀加速运动,v0=0,t1=0.2s,s1=3cm=3×10-2m,t2=1s,s2=?若s3=1.5m求t3=?

(解答本题时,应该运用s∝t2求解).

(5)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18m/s,t=3s,s=36m,求加速度a.

(解答结果加速度为负值,要说明负号的物理意义.)

(6)骑车人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5m/s,a=-0.4m/s2,t=10s,求s.

篇3:高一物理上册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述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和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

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 具

两端带小球的木棒、CAI课件

2、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启发、讨论、讲解、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综合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动画: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运动(自转的地球、飞奔的骏马、火箭升空、飞翔的鸟)

师:亚里士多德说过,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

生答:

问:人类该怎样认识物体的运动?

师讲解:认识规律——①谁运动?(研究对象)

②怎样运动(描述:文字、物理量、图象)

③为何会运动?(因果分析)

……

问:该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出示图片:诗人用“气势磅礴”的词语描述大河中的水流,用“矫捷如燕”来描述运动轻盈的舞姿,画家用汽车后面的线条来描述车辆的飞驰。科学家呢?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演示+动画:抛出的木棒在空中的运动

问:在描述木棒运动时,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麻烦,这个困难和麻烦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讨论交流。

设疑: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出示图片并思考:①若确定神舟十号绕地球运行时的位置,要考虑神舟十号的形状、大小吗?

②若要确定大货车从西安驶往上海,要考虑车厢的振动吗?

生答:

师:我们在确定上述物体的位置时已经很自然的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如形状、大小),关心主要的方面。

1、某些情况下,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质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忽略次要因素:形状、大小等

突出主要因素:具有质量(本质属性)

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视为质点?

动画演示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①什么情况下地球可以看成质点? 自转时(否) 公转时(能)

②什么情况下火车可以看成质点? 运动快慢(能) 过桥时间(否)

3、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有条件的,即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问题时可以忽略不计。

课堂练习: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在处理( )

A.研究一端固定可绕该端转动的木杆的运动时,此杆可作为质点来处理

B.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要确定它在大海中的位置,可以把它当做质点来处理

C.研究杂技演员在走钢丝的表演时,杂技演员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师介绍理想化方法。

(二)参考系

出示图片:①路旁房屋和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②车厢里的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答: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相对性(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先选取参照的物体)

1、定义: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

动画:在行进的车上自由下落的小球,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

生观察思考回答。

3、对不同参考系,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课堂练习: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三)坐标系

问: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追问:若物体只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何描述位置?

生思考。

追问:文字描述方便吗?能精确吗?有没有简便又准确的方法?

生交流讨论后答:建立直线坐标系,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3、用坐标值表示质点的位置。

例:(动画)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至B

小球的初位置坐标:xA= xB=

问:对于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要描述物体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若物体在空间或地球表面运动呢?

生讨论后答:

三、课堂小结

1.知识整理: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

2.研究方法

抓住实际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建立物理模型,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抽象。

四、布置作业

第1节课后作业

篇4:高一物理教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教材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物体是否运动,多是来自于经验的判断。对两辆并驾齐驱的车,为什么有人说它动,有人说它不动,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许多学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物理课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判断依据,就要引入坐标系和参考系。至于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把什么物体看成质点,这其中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教学理念: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篇5:高一物理机械功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高一物理机械功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一物理机械功教案”

篇6:高一物理上册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四、优生辅导计划

1.着力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2.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碍。对他们要热情地支持、深情地指导,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

3.严格要求。对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当优生出现问题时,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要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

4.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

5.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五、学困生辅导计划

1.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每天给他们留特定的作业,当天及时批阅及时改正。

3.补课要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并和优生结对子;双向选择,“一帮一 ,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一些训练、发言的机会。

5.对他们一视同仁,不歧视,多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 少批评、少指责。激励他们进步。

6.切中时机,“传情报”、“送喜报”。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如果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 学生:s与t成正比。 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 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 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

篇7: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1.1走近运动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探究、讲解、讨论、练习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

(放映录像)选择有关反映物体运动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可搜集整电视片《科技之光》和《动物世界》中的图像).如:雄鹰、小鸟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中划过,行星、卫星在宇宙中运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宇航舱中给地球拍照,汽车在公路飞驰,轮船在海水中搏击海浪。??

师: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等.请大家根据刚才观看的录像片,回顾初中学过的机械运动,提出一些关于运动的话题.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是物体的一部分和另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是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体现.这里涉及到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师: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圣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这句话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充满信心,迎接这一挑战.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从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人手.

师:我们在刚才的录像片中看到:汽车在公路上飞驰,江水在咆哮着奔向远方,鸟儿在飞翔,树叶在摇动,高山上流水,瀑布直泻千尺,雪花在空中飞舞??

(放映录像)(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录像片)“10月15日,一个令人骄傲的日子,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成功升空.” 师: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遨游,假如你是文学家,你如何描述它的运动呢?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参考:文学家的描述:《光明日报)月17日第一版,作者欧阳中石“凌云戏月游银汉,转瞬翔天过太空.”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又将如何描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认识运动

板书:§1.1认识运动

篇8: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一、物体和质点

针对上面看过的录像,老师提出问题:请你描述出一些运动,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足球 向前 球体 滚动

雄鹰 向前 翅膀 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 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 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引入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板)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 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 800km,与太阳相距1.5Xl08 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参考答案:若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本身的大小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得多,则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若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则不能把其看作质点.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参考答案:(1)不能,纠正错误动作时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也就是说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形状和大小.(2)能,分析助跑速度时,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3)能.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为: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不同之处为: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几何学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一个位置,而且应该是“绝对得小”.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1.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2.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上方某一定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 参考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 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作质点.

篇9: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篇10: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篇11: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篇12: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篇13: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篇14: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s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 =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篇15: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怎么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

4、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3、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

篇16: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怎么设计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教学难点

1、 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 画图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

学生: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的各项任务及实验仪器。

(二)进行新课

1、对“打点计时器的认识”的学习

教师: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部分

学生: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引导学生思考:纸带上的点与小车的位移和时间是如何对应的,怎样将纸带上的点变成相关的数据。

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几条纸带,讨论怎样获取数据,并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

教师: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思考20页的思考与谈论: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教师: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2、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的瞬时速度的理论,引导学生怎样计算实际运动中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怎样获取数据,怎样根据自己的纸带计算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并采用列表法有条理的列出。

3、用图象表示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

学生:根据前面计算的瞬时速度,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同组各成员之间再次比较运动的区别,感受不同的运动规律。体会交流“拟合”的意义。

教师: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

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3、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

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公式v=△x/△t来求解,但须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太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4、v-t图象与其画法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5、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

6、注意事项

(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10V以下的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要使用220V交流电源。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

(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用手拉纸带。

(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三

一、设计思想

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物理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及物理应用和物理技能的个体性、不可言传性,及其运用的无意识性,使得在常规教学中物理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相比显得更为困难。内隐学习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内隐学习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1年所撰写的论文《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提出来的,Reber指出: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资源,采取一定的决策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另一种是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就是个体自动的、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觉察到或者陈述出所学知识内在的规则,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获得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光从“教”的角度出发,更应从“学”的角度、从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设计教学的过程。通过和初中的知识比较,区分并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顺序递进教学,矢量型和比较教学是这节课的主线。

二、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这节的第一个小节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在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教材中“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这些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STS 借协和客机停飞一事,引导学生讨论“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只要学生参与就可以了,不要企图得出什么结论性的意见。“问题与练习”中的第 3 题要计算速度,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获得计算所需的数据,学生应能读懂列车时刻表。对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应加强由感性到抽象过程的教学,先内隐学习,然后强化练习,加深外显理解和巩固,为形成新的内隐知识打好基础。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感性经验,概念的同化主要依赖于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感性材料和知识经验对概念的掌握和习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都是内隐的。在概念教学的开始,要注意材料的直观性、现实性、活跃性,首先让学生在任务情境的操作和接触中开展内隐学习,而将外显训练置于其后,这样才能为后期知识规则的外显学习打好基础。要使用有效的内隐指导语,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正迁移,同时要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有效地利用内隐知识与正迁移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隐思维品质,可以提高后面对知识自动化的速度和运用的效率。

三、学情分析

物体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运动的描述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即建立正确的时间、时刻,位移、位置的概念。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速度的概念,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了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生容易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这届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五、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类比,比较,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突破方法: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思维的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国学者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或称卷入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在高动机高卷入状态下,个体倾向于在外显记忆知识基础上对刺激进行精细加工,这时刺激材料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因控制性加工的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而在低动机卷入状态下,一些信息有积极认知加工的情况下被无意识地加工?储存,从而使材料的预期作用得以自动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通过精心选取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物理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促使内隐与外显学习的有机结合?

1.(视频1)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的运动快慢会发生变化:飞机的起飞,汽车的行驶,运动员的奔跑。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汽车按规定行驶,非机动车道上有自行车在运动,人行道上还有行人在步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

2.提出问题:物体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快慢程度往往并不相同,那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

内隐学习理论指出: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无意识性,即人们能在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

2.提问: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3.思考讨论:

①图1.3-1中的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

②如果汽车沿x 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是正值还是负值?

(2)速度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①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②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③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2.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内隐知识的储存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时,当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已有内隐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激活灵感,产生顿悟?一旦集体的内隐知识被激活了,学生就会顿悟他们知道什么,并尝试建立起他们的知识与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之间的桥梁,能够实现相互激发?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

3.提出问题: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内隐学习理论指出:人们在认知及情感领域的内隐无意识加工,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这种隐性学习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载体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提高教学效益?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阅读后回答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2.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3.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4.观察16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5.就课本17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6.学生思考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

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内隐学习观点的形成,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探明人类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挑战,万物没有绝对的适应性,教学中也不必刻意的区分内隐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协调两种机制恰当的工作,发挥每一种机制的最大潜力,促进学习,优化教学。教学设计与预测只是框架,并不绝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做”好教学。

相关专题 高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