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教学反思

快毕业吧速度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赵普》教学反思

【简介】感谢网友“快毕业吧速度的”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赵普》教学反思(共20篇),供大家参考。

篇1:赵普教学反思

《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教学过程中,要“言”、“文”并重,既要注重文言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前线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引领学生学会审美,着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还要关注历史人物赵普,领略人物风采,提升自我修养,鉴于古今语言之别,加之文本可圈可点的东西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本节汇报课为第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以敢于忠言直谏的历代名称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于以死直谏的忠臣,他们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请同学们举个例子。(学生发言,如比干,魏征等)正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了进步。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是一位敢于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赵普。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2、尝试运用“移、换、调、补、删”翻译课文第一段。

3、学习赵普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朗读感知,了解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句读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的沸沸扬扬,自在而放肆,同桌之间你读我听,相互纠正读音和节奏,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字正腔圆。

四、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教师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原则------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方法------移换调补增删。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力求文字通顺。发现问题,同桌之间沟通解决。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

五、欣赏品析:

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赵普读书的(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六、拓展延伸

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勤奋读书的名言或事例(通过此环节,使课内与课外,实践与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再联系中让学生夯实基础,在发散中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素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按“五步教学法”逐层推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超越文本,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展示交流,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当然,有待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课堂容量不足,本节课只翻译了第一段,容量较小,因而课堂结构略显松弛。

2、朗读不够深入。

读有多个层次----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品味性朗读,本节课只停留在感知性朗读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以声传意,借声传情的美读。

3、自主研读少,合作探究多

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自我,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实践较少。

篇2:赵普教学反思

《赵普》这篇文言文,文章简短,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我侧重注意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一节课下来,得失总结如下。

一、注重字词的预习疏通

课前看到学生有一些教辅用书,为了避免学生课上偷懒不自己动脑了解字面意思,所以我提前找出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让学生回家结合工具书提前预习,课上检查掌握情况。另外,让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词句在课上提出大家讨论一起解决,很快大家都解决了字面问题,节约了较多时间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细节描写的有效运用

继续巩固细节描写,除了让学生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之外,让学生在书上划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怎样的特点。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让他们用这个方法写了个小片段(主要是动作的细节描写),交流点评看谁写的最好,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培养了写作和点评的能力。应该说,在这一块上也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三、课外资源未能补充运用

因为学生对赵普这个人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还应该从课外找些资料,最好是简短的文言文,印发给学生,做个补充,或许会比单一的就这篇课文了解一个人物要丰富的多。尤其文中提到他“多忌克”,若能找到这方面的材料,相信学生会感兴趣,而且如果是文言文的话,还能继续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以后在教学文言文时,课外资料的运用要善于去挖掘寻找。

篇3:赵普教学反思

《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教学本文吧不仅要注重文言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引领学生学会审美,着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还要关注历史人物赵普,领略人物风采,提升自我修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素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按“五步教学法”逐层推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超越文本,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展示交流,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当然,有待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课堂容量不足,本节课只翻译了第一段,容量较小,因而课堂结构略显松弛。

2、朗读不够深入。

读有多个层次----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品味性朗读,本节课只停留在感知性朗读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以声传意,借声传情的美读。

3、自主研读少,合作探究多

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自我,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实践较少。

篇4:赵普教学反思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资料整合平台]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义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人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篇5:文言文《赵普》教学反思

文言文《赵普》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积累,现在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教学过程中,首先激趣导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于以死直谏的忠臣,他们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如比干,魏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了进步。

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是一位敢于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赵普。出示教学目标, 接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句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你读我听,相互纠正读音和节奏,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字正腔圆。然后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我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直译意译相结合,做到字字落实。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力求文字通顺。发现问题,同桌之间沟通解决。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最后全班交流,纠错,力求准确。

欣赏品析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赵普读书的事和冒死举荐人才的事。但是,学生自主研读少,合作探究多。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自我,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实践较少。而且,因学生对赵普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前,还应该从课外找些资料,最好是简短的文言文,印发给学生,做个补充,或许会比单一的就这篇课文了解一个人物要丰富得多。

尤其文中提到他“多忌克”,若能找到这方面的材料,相信学生会感兴趣,而且如果是文言文的话,还能继续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精心的备课,设计更科学实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篇6:《赵普》

《赵普》

教学目标:

1 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课前学习:

1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译课文,圈划疑难。

课堂学习:

一 导课:毛主席在《沁园春 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 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

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课文,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

四 翻译全文

1 学生自译课文,质疑,师生解疑。

2 请学生全文翻译,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的字。)

五 细读课文,思考: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

2 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六 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七 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八 学生交流

九 .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努力学习。

十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整理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名言、故事。

《赵普》课堂掠影

江苏金坛社头中学  213231  沈芸霞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赵普》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以下是该课的一个片段:

师:“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还知道对死的其他别称吗?

生:驾崩是称天子之死。

生:还有称太史之死的卒,称诸侯之死用赛。

师: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多的。这些都是社会某一阶层的特定用词,那对普通人又是如何说呢?

生:一般人死都称逝世,去世。

生:寿终正覆。

师:什么人才如此说?

生: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寿终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称做溺。

生:用“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称年高的长辈之死用“百年”。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生: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难。因意外之事而死称遇害。

师:以上称呼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讲都是中性,那对死之称可有带褒义或者贬义的呢?

生:见阎王指做过坏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过坏事人的死亡。

生: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生: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生的人为用殉国。殉难同样也是这个用法。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是丰富,只要如此积累下去,再凭同学们的钻研精神,相信你们能一定能成为知识型的学生。

本处教学细节,并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赵普》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赵普》教学设计

一、导入

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商量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式

读译讲,以读为主。

三、熟读背诵课文。

1、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阖箧薨龌龊循默奏牍补缀

2、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领读。

4、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四、合作翻译课文。

1、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注:有些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学生翻译全文。

五、简析、精讲课文。

1、概括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3、比较三、四两次上奏与一、二两次上奏在写法上的不同。精讲细节描写的作用。

4、归纳赵普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中心。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阅读《狂生赵普》一文。

篇8:《赵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论语十则》,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引出赵普其人。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部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部辅陛下致太平。”

一、读顺课文

(一)小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通句子。

(二)集体朗诵课文,用自己话说说你读到的大意。

二、翻译课文

1.同桌合作,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如有不理解的文言字词提问,老师解答。

2.质疑答疑,精讲并板书,。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3.学生代表翻译全文。

老师提示翻译的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添加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引用的内容可不翻译

三、分析课文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1.赵普刻苦读书。2.赵普举荐人才。

由前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章也是以照片式作为构思艺术的。

(二)课文时怎样来刻画人物的?采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参考:

A.细节描写:

1.刻苦读书:“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冒死举荐人才:“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B.烘云托月(板书):

赵普太祖

尝奏荐人才→不用

复奏其人→亦不用

又以其人奏→怒,碎裂奏牍掷地

复奏如初→乃悟,卒用其人

(三)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赵普虽然对人苛刻,但他是一个刻苦读书,胸怀天下、热爱国家,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

(四)自由朗读课文,想像赵普的形象特点。

四、深入探究

1.赵普居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可能吗?

参考:书并不在于读得越多越好,而是在于读精、读透,同时要有自己的感悟,最后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把书读好、用好。

五、迁移拓展:

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例如:凿壁偷光、粘壁独身、燃薪夜读、负薪苦读、隔篱听讲、囊萤苦读、编蒲抄书、映雪读书、织帘读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发愤图强等故事。

学生交流书对自己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3.阅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狂生赵普》一文。

篇9:《赵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准确地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叙事简洁的特点。

3、学习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奋斗的远大理想。

【预习案】

1、注音识记

阖户( ) 启箧( ) 既薨( ) 处决( )

龌龊( )( ) 奏牍( ) 补缀( ) 卒用其人( )

2、一词多义

及为相( ) 太祖常劝以读书( )

为 以 以天下事为己任( )

以天下事为己任( ) 跪而拾之以归 ( )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读之竟日( )

而 之 家人发箧视之( )

跪而拾之以归( ) 跪而拾之以归( )

3、作者简介

《赵普》选自《 》。赵普,字 , 代 家。他曾经对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扬他为“ ”。

4、理解文句

(1)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2)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4)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5)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5、理解文意

(1)文章介绍了赵普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是性格品质如何?

(2)学完本文,你从赵普身上学到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

【探究案】

1、赵普为什么不惧怕触犯太祖而多次奏荐“某人”?为什么不交代“某人”是谁且是怎样的一个人?

2、本文在写赵普唯才是举的精神时,又写到他“多忌可”,是否有损他的形象?

【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叙述宋代名相赵普 和 的事迹,赞扬了他“ ”、的精神,表现了他 , 及 的品质。

【检测案】

1、古今异义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古义: 今义: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3)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4)普颜色不变 古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碎裂奏牍掷地。

2、翻译下列句子

(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题(15页至18页)。

【教学反思】

篇10:《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重点实词和常用虚词的意思及用法。

2、会翻译课文。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字词——翻译课文——分析细节——认识性格的方法、流程学习。

2、以读、思促说、练,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

2、认识赵普刚毅果决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

教学突破: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结合说议,逐步深化。

教学课时安排:计划用一课时。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赵普读书时的图片;

2、重点实词及常用虚词的意思及用法的投影课件;

3、板书设计课件;

4、赵普性格特征的总结投影课件。

学生准备:

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赵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关键不在他的外表,了解性格、人品是极为重要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位古人,看看其事其人。(投影显示赵普的.图片及简介课件,并放朗读录音。)

2、投影显示字词课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听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随时标出自己读错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学习古文的常用方法(解释词语,调整语序,补全成分。)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加合作探究课文。要求:

(1)知道每一个词的意义,注意古今用法的差异。

(2)通过补充成分,调整语序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2、要求学生提出疑问,归纳用法。

三、集体合作,质疑解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提出疑问,出示重点字词课件,集体讨论,排疑问难。

2、与学生讨论学习心得。1。提出疑问,先小组内合作,再集体讨论疑难。

2、总结归纳学法心得。

四、分析细节,体会性格。

1、让学生划出赵普学习认真的词语。

2、划出第二段中赵普推荐人才时的细节描写的地方。说说你从中看到赵普那些性格特征?1。划出赵普读书不辍的词语,感悟他勤奋的精神。

2、划出细节描写的词句子,体会赵普重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

五、读思结合,背诵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读出古人的读书的韵味。熟读成诵。读思结合,熟读成诵。

本课总结:

本文寥寥二百字,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示了赵普爱好读书,重用人才的品格。

篇11:《赵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宋史》,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引出赵普。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生回答: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五、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六、总结:

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篇12:《赵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能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重点词句,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解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检查注音。

阖户hé 启箧qiè 处决chǔ 既薨hōng

龌龊wò chuò 奏牍dú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

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解释重点字词。

第一节:

习:熟悉吏事:官吏应处理的事寡:少

及:等到释:放下第:大的住宅

阖:关上箧:箱子竟日:整天

处决:处理决断临政:处理政务

第二节:

深沉:沉着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虽:虽然

忌克:忌妒刻薄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尝:曾经明日:第二天

颜色:脸色复:又乃:才卒:终于

5.古今异义词。

龌龊古: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言语行为恶劣

明日古:第二天今:今天为第一天,明天为第二天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6.归纳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

为:及为相(做)以天下事为己任(当作)

以某人为某官(做)

以:太祖常劝以读书(用、拿)

以天下事为己任(把)

篇13:赵普 教案教学设计

赵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词汇的用法,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背诵。

教师导入:

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学过不少,但用文言写成的还没接触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用文言写的记叙人物的文章--《赵普》(也可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自学感知

1、了解《宋史》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认真读课文,疏通文意。

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文中写了赵普的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

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研讨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掌握注释,突出以下词语:)

习          寡         及         私

阖          箧         以         竟日

薨          发         之          岸谷

忌克        尝         为          龌龊

明日        颜色       乃          率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全文,达到背诵的水平。

反思拓展

一、请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寡(     )学术,及(     )为(      )相

2、晚年手不释(       )卷(       )

3、虽(       )多忌克

4、而能以(       )天下事为(       )己任

5、尝(        )奏荐某人为(        )某官

6、普明日复(        )奏其人

7、普颜色(         )不变

8、太祖乃(       )悟,卒(        )用其人

二、请说出下列句子大意。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2、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比。

3、太祖不用

太祖不采用。

4、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过些日子(赵普)把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三、请翻译下列句子,说说原句与译句有何不同

1、太祖常劝            以读书

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

2、读之竟日

整天读书

3、普明日复奏                其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那个人。

4、碎裂奏牍掷             地

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学感知

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怎样的中心?

两件写赵普的事是: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的中心是: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请你评价一下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刻苦读书:“阖户启箧取书”

四荐人才:“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

这些都是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

研讨探究

一、研读第一段思考:

1、宋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典故吗?

阖户启箧取书;半部论语 读书百遁,其义自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时习之 业精于勤 车在马前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读书破万卷 开卷有益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寻行数墨 玉不琢,不成器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

奏荐人才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

三、你认为整篇文章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构思的?

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可以就叙事简洁的特点,提几个问题)

反思拓展

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

篇14:赵普课文教学教案

赵普课文教学教案

课题

赵 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流程:检查预习—自主合作—学以致用——总结提升——检测反馈

教师导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了解赵普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给划线字注音:

阖户启箧处决 既薨

发箧龌龊奏牍

3.解释划线的词

少习吏事 寡学术 发箧视之 龌龊

明日颜色 深沉有岸谷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

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词句理解检测教师对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语加以提醒;对特殊句式,如: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②读之竟日。(倒装句)等句子的翻译可予以指导。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古今异意、一词多义的字。)

5.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②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四、调动积累,拓展延伸

1.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例如: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

2.“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学生交流)

学生识记目标后,师检测预习情况,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课本P26-P27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题,最后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教师指定小组回,其中词句检测通过小组展示明确。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定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订正。

三、总结提升:

侧重鼓励学生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这是学生读完全篇最大的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课堂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外多收集赵普的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赵普》为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教师巡堂辅导个别学困生,发现共同难题,集体讨论后明确答案

五、板书设计

刻苦读书(读书)--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奏荐人才(荐官)——冷静沉着:“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以天下为己任

六、教后反思

篇15:《赵普》优秀教学设计

《赵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叙事简洁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商量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式

读 译 讲,以读为主。

三、熟读背诵课文。

1、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 阖 箧 薨 龌龊 循默 奏牍 补缀

2、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领读。

4、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四、合作翻译课文。

1、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 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 读之竟日。(倒装句)

(3)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 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注:有些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学生翻译全文。

五、简析、精讲课文。

1、概括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3、比较三、四两次上奏与一、二两次上奏在写法上的不同。精讲细节描写的作用。

4、归纳赵普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中心。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阅读《狂生赵普》一文。

篇16:赵普简介

赵普

赵普(922—992),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北宋军事谋略家。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属天津)人。后周时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是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

北宋建立后,历任枢密使、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针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情况,建议宋太祖赵匡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不让名位已盛的大将掌握兵权。赵普的建议为宋太祖所采纳,对北宋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原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罢相,出镇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南)。太平兴国六年(981),他帮助宋太宗赵炅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赵普遂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不久出镇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又入相,又出为西京留守。赵普罢相期间,仍不断向宋太宗上奏,对军政大事提出建议,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俸禄的优异待遇致仕。不久病死。

后唐末,其父赵迥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

赵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都是六、七品官员,虽非“世胄”,亦非小吏。唐末、五代虽然战乱不断,而科举不废,除个别年份外,仍然每年举行,但赵普祖先入官似均非由科举,祖父、父亲都是藩镇僚属。

赵普青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无甚学识,科举之途无望,遂步父、祖后尘投充州、镇为僚属。后周初年,赵普“初罢陇州巡官,到京日,至日者王勋卜肆问命,次帘下,看鲁公(范质)驺殿稍盛,叹曰:‘似此大官修个甚福来得到此。’勋曰:‘员外即日富贵,更强似此人,何足叹羡,往往便为交代亦未可知。’后果如其言”。从王勋所说赵普日后接替范质相位,则应是后周广顺元年(951)六月范质任宰相以后,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当在后汉时。显德元年(955)七月,刘词任永兴军节度使、行京兆尹,赵普被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次年十二月刘词死,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没有被朝廷任用,此后行踪当是如王铚所说,在滁州教蒙童为生。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的淮南时,滁州“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此次世宗亲征,除以向训、王朴、韩通等留守东京外,文武大臣们例皆从征,宰相范质亦在从征之列,“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赵)普为军事判官”,为州的幕职官。

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在滁州,不论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与赵匡胤结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领兵在淮南作战,生病于滁州,赵普不仅朝夕侍奉,又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不久,后周退兵,滁州复归南唐,赵普调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随后又兼领匡国军节(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辟赵普为节度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显德四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许州,今许昌)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入赵匡胤幕府,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显德六年六月,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同月,世宗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为赵匡胤篡夺帝位提供了良机。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元旦,在赵匡胤的精心策划下,指使人谎报辽军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仓卒命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抵御,于初三日当晚到达在当时黄河南的陈桥驿,次日清晨发动兵变,“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赵匡义“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赵“普与匡义入白太祖”,“陈桥兵变”成功,“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家人”,在“义社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人的内应下,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为稳定局势的需要,也由于赵匡胤幕僚们原来的官职太低,宋朝建立后只得仍留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吴廷祚为枢密使。在随后升迁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同年五月,从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在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赵普建议对方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借以加强皇权;对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采取收其兵权的方针,以避免可能的“兵变”,都被宋太祖采纳而先后实施,并逐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赵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首先被罢职出为节度使,赵普接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罢相时,学识不多的赵普,显然事前并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没有能在罢免旧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适的建议,以至于在建国的第五年,出现任命赵普为新宰相时,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最后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赵光(匡)义的同平章事衔署敕,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

赵普任宰相后,虽尽心辅佐太祖,但赵普“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欲用薛居正、吕余庆为相,普恶其与己同列,但令参知政事”。当时,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于是召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中书印唯宰相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赵)普”。将参知政事作为副相的官衔一事,到咸平二年(999)即受到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实录》中批评,李焘记述:“史臣李沆等曰:案唐故事,……平章事亚于参知政事矣,今谷不能远引汉御史大夫亚相故事为对,翻以参知政事为丞相下一等,谷失之矣,议者惜之。”宰相李沆直接批评的虽是陶谷,实际上也批评了当时的宰相赵普之失。赵普虽“寡学术”,却很有权术,对可能与其相位相近的官员,不仅排挤,甚至进行陷害,这次他不仅阻挡了薛居正、吕余庆进入宰相的行列,而且一改隋唐以来只设宰相,不设副相的制度。由于创设的副相(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将参知政事处于宰相助手的地位,不能参与决策。宋太祖原想起用资历学识远比赵普为高的窦仪任宰相,但“赵普忌窦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排挤了窦仪。其后宋太祖又想起用冯瓒为相,赵普就一再设计陷害冯瓒,赵“普言(冯瓒)法当死,太祖欲贷之,普固执不可”,必欲处于死罪,冯瓒被流放登州沙门岛(今山东长岛)。赵普从此日益擅权,“尝于视事阁坐屏后设二大瓮,凡中外表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瓮中,满则束缊(束以乱麻)焚之,以是人多怨者”。开宝六年(973)六月,雷有邻告政事堂官员受贿作弊,他们都得到宰相赵普的庇护,宋太祖在查实情况后,决定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政事堂,与宰相赵普同议政事以分其权。八月,赵普罢相以“使相”出为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三城节度使。

开宝九年十月,皇弟晋王赵光义在宦官王继恩的策应下,夜入皇宫,“斧声烛影”,杀死病中的宋太祖夺取帝位,是为宋太宗。也是武夫出身的宋太宗,可能对皇位在正常继承的情况下,新皇帝在即位的当年,仍使用去世皇帝的年号,到次年元旦才改用新年号的制度不了解,急于在十二月初一,即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即使是竭力为宋太宗继承问题进行粉饰的南宋史学家李焘,也不得不说:“上(太宗)以亲政逾月,特与天下更始,非故事也。”

次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后虽又升太子太保,但没有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适有原宋太宗幕僚如京使柴禹锡,告皇弟秦王赵廷美(匡美、光美)骄恣,可能有阴谋。太宗召问赵普,富于权术的赵普感到升迁的机会来临,立即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随后又编造了“金匮之盟”,据说是建隆二年六月,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死前,对太祖说:“汝死当传位汝弟”,而且是赵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太祖)藏其书金匮”。使宋太宗“大感悟”,赵普编造的故事,为他杀兄夺位制造了“合法继承”皇位的“根据”,解决了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他立即对数年来没有重用赵普表示歉意,“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于是,以赵普为司徒兼侍中,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遂成为首相,后又封为梁国公。

赵普任相后,积极迫害秦王赵廷美。太平兴国七年三月,赵廷美罢开封尹,改授西京(今洛阳)留守。同年五月,又设计诬告秦王赵廷美与次相卢多逊勾结谋反,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县西北);赵廷美“勒归私第”,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斩。赵普又指使开封知府李符,诬告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赵廷美因而被降封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在宋太宗、赵普的淫威下,当时没有人敢为赵廷美说话,只有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独申救之”,也无济于事。次年十月,赵普再次被罢相,以“使相”侍中衔出为武胜军(邓州,今属河南)节度使,后移山南东道(襄州,今湖北襄樊)节度使。在宋太宗次子赵元僖的推荐下,端拱元年(988)二月,再以侍中为首相。淳化元年(990)正月,赵普因病罢相改任西京留守。淳化三年(992)春,以病求退,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禄以养病。七月十四日,病死,终年71岁,追封真定王,谥忠献。

篇17:赵 普

赵 普

[教学设计abc]

创意说明: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导语设计: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资料整合平台]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义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人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篇18:《赵普》 2

《赵普》 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宋史》,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引出赵普。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生回答: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见幻灯片3――9)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五、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六、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七、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

八、.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十、备课素材: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十一、教学后记:

1、由于上期在教学《幼时记趣》、《三峡》等古诗文时,我注意要求学生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等知识,同时向学生讲解了古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文言文翻译的“九阴真经”、“三字经”),因此,本学期在讲《赵普》一文时,学生基本能准确朗读课文的节奏,基本能回忆起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注意事项,并运用到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中。

2、从本学期开始,我每周向学生提供一至两篇浅显的文言文,并分层进行练习,让学生培养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上期精讲全文字词的做法,实行重点突破,并利用幻灯片展示我的做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效果明显。

《赵普》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9:赵普教案

赵普教案

创意说明:

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一、导语设计: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一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又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入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口语交际

[中心]做一回小记者

[情境]围绕社会、学校、家庭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

例如:①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②娱乐活动与学习的关系;③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给你的启示;④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是什么样的;⑤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偶像;⑥如何增强中学生的抗挫能力;⑦你心目中的家长形象。此设计是针对“课标”提出的“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实践]

1、确定采访主题(这里指的是为什么进行采访)

2、确定采访对象(根据主题来确定采访对象)

3、确定采访内容(采访时要提出的问题)

4、态度要认真、诚恳、谦虚,尊重对方,相信对方。让被采访人做到畅所欲言。

5、作好采访记录(采访记录是写采访报告的依据)。

写作

[中心]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方法]

一、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着力地渲染与刻画,便会塑造出一位颇具个性的人物。

二、确定观察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

观察人物时,要确定好观察的位置与角度,可从不同的角度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描写,逐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而写出人物的个性。

三、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通过记叙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是写人的基本方法。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优良品质,往往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反映出来。记叙的事例愈具体生动,就愈能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①以事写人,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②以事写人,要力求把事例写得生动形象,清楚而又具体。

[题目]

我记忆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篇20:赵普文言文

一、甲:《赵普》片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习吏事( ) 及为相( ) 手不释卷( ) 阖户( ) ....

2、根据上下文判断,对《孙权劝学》一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3、写出下列语句的基本意思。

①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 __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②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 __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

4、仔细研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要求至少列举2个方面)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习题。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

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

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

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

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

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

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

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

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

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

三、《赵普》拓展阅读

典型例题:

1、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家人/发箧/视之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普/明日/复奏其人

2、你知道赵普为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而策划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吗? 拓展阅读――宋太祖善待赵普

宋太祖的时候,韩王赵普担任宰相,宋太祖外出,忽然驾临来到赵普府第上。当时两浙

王钱m刚刚派遣使者送信并且携带十瓶海物来到韩王府第,把十瓶海物放置在左厢房里。恰

逢皇上的车驾到,赵普就仓卒出来迎接,来不及退避。皇上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

韩王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皇上说:“这些海物一定很好。”当即命令开启那些瓶子,都是装

满的金瓜子。韩王十分皇恐,顿首谢罪说:“我没有打开信,确实不知瓶子里的东西,如果知

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却它们。”皇上笑说:“尽管收下它们,不要过虑。那些国家

大事都是由你所拟定的。”因此让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受它们。韩王开封的房子都是用这些金

子所修砌的。

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选自《宋史?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

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请你概括选文的

内容来证明赵普确如材料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

四、阅读《赵普》,完成第1―4题。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少习吏事 学而时习之 B、跪而拾之以归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家人发箧视之 发闾左谪戍渔阳 D、普明日复奏其人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②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3、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

4、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 (用

原文回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赵普》第二段(《宋史・赵普传》)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

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 赵普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M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M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M骑千余,卒数万人

D.久之不去 M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3、用斜线(M)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赵普》第二段(《宋史・赵普传》)

【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Z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 ) (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3)上怒,诘其故( ) (4)自当有史官书之(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祖乃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以其人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臣以尚急于弹雀。

(3)汝怀齿,欲讼我耶!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

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不与迁官 ②良久不止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 ) ②良久不去(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3.与例句“刑以惩恶”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 ②左右皆震恐。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相关专题 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