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选修铁骑兵的教学反思

白芝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语文版八年级选修铁骑兵的教学反思

【简介】感谢网友“白芝麻”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版八年级选修铁骑兵的教学反思(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语文版八年级选修铁骑兵教学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选修铁骑兵教学反思

《铁骑兵》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悬念横生,扣人心弦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课前,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围绕问题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的特点。但上课时,我灵机一动,更改了计划。我简单导入后,就说这个故事很有趣,文章也很好读,让学生分组,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拿到班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分组活动时,学生表现得很积极,教师课间巡回,约有十几分钟,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分别提出了2—3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

1.为什么用“铁骑兵”做标题?

2.问中多处设置悬念,找出来分析其好处。

3.班长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

5.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6.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各个方面,学生们的`解答也出乎意料的好,圆满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基本不用老师点拨,轻而易举的读懂了,理解了。只是在了解文章结构时,我提了个要求。我说:“课文采用了数字小标题的形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井井有条,我们试着把文中的“一”“二”“三”分别改换成文字小标题来概括故事情节。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分别压缩成8-6个字,再压缩成4-2个字。”

探究结果如下:

1.骑兵掉队——化险为夷——胜利归队

2.雪夜掉队——出奇制胜——一举两得

3.骑兵掉队——夜袭敌人——胜利归队

4.掉队——追队——归队

由此可见,学生概括的相当不错。接着,我对这节课作了总结,表扬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情绪高昂,下课时,都异常活跃。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化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转变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铁骑兵教学反思

铁骑兵教学反思

课前,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围绕问题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的特点。但上课时,我灵机一动,更改了计划。我简单导入后,就说这个故事很有趣,文章也很好读,让学生分组,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拿到班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分组活动时,学生表现得很积极,教师课间巡回,约有十几分钟,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分别提出了2―3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

1.为什么用“铁骑兵”做标题?

2.问中多处设置悬念,找出来分析其好处。

3.班长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

5.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6.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各个方面,学生们的解答也出乎意料的好,圆满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基本不用老师点拨,轻而易举的读懂了,理解了。只是在了解文章结构时,我提了个要求。我说:“课文采用了数字小标题的形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井井有条,我们试着把文中的“一”“二”“三”分别改换成文字小标题来概括故事情节。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分别压缩成8-6个字,再压缩成4-2个字。”

探究结果如下:

1.  骑兵掉队――化险为夷――胜利归队

2.  雪夜掉队――出奇制胜――一举两得

3.  骑兵掉队――夜袭敌人――胜利归队

4.  掉队――追队――归队

由此可见,学生概括的相当不错。接着,我对这节课作了总结,表扬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情绪高昂,下课时,都异常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化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转变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铁骑兵》教学反思

《铁骑兵》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悬念横生,扣人心弦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课前,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围绕问题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的特点。但上课时,我灵机一动,更改了计划。我简单导入后,就说这个故事很有趣,文章也很好读,让学生分组,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拿到班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分组活动时,学生表现得很积极,教师课间巡回,约有十几分钟,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分别提出了2―3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

1.为什么用“铁骑兵”做标题?

2.问中多处设置悬念,找出来分析其好处。

3.班长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

5.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6.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各个方面,学生们的解答也出乎意料的'好,圆满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基本不用老师点拨,轻而易举的读懂了,理解了。只是在了解文章结构时,我提了个要求。我说:“课文采用了数字小标题的形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井井有条,我们试着把文中的“一”“二”“三”分别改换成文字小标题来概括故事情节。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分别压缩成8-6个字,再压缩成4-2个字。”

探究结果如下:

1.骑兵掉队――化险为夷――胜利归队

2.雪夜掉队――出奇制胜――一举两得

3.骑兵掉队――夜袭敌人――胜利归队

4.掉队――追队――归队

由此可见,学生概括的相当不错。接着,我对这节课作了总结,表扬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情绪高昂,下课时,都异常活跃。

篇4:《铁骑兵》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化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转变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铁骑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流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字词 ②谈认识 说感慨 提问题

2、字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骚乱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扫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

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答案参照“1”)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篇6:《铁骑兵》教学设计4

《铁骑兵》教学设计4

语文版八年级教案

第三课     铁骑兵

杨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及步骤

一、课前预习指导:

1、  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完成《金牌导练》的“目标达成”1―3题。

2、  阅读《金牌导练》的“相关积累”,收集整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如著名战役、英雄人物)。

二、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

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

铁骑兵的故事。

3、  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三、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人?

3、写了什么事?(请学生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四、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篇7:铁骑兵 教案教学设计

铁骑兵 教案教学设计

3、铁骑兵

设计者:张安

[教师寄语]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培养爱国主义情  感。          [导学步骤]

〈丰富词库〉

一、给加点的字的注音

轨(       )  道     陨(         ) 落       左腮(           )      脸颊(        )     骚(        ) 乱

捣(      ) 毁          老巢(         )    宿(          ) 营       掷(        )  弹筒

二、根据意思填词语

⑴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      )

⑵这里指星体从高空掉下来。(          )

⑶原指用武力或其他的手段肃清敌人、,这里专指日寇在中国沦陷区实行的“三光”政策(烧光、抢 光、杀光)。(              )

⑷纷扰不安。(           )

[自主质疑]

1、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为什么以铁骑兵为题?

4、再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3、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标检测

[精彩回眸]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概括主要内容。

2、作者前后两次写到班长脸上 的刀伤,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设置了哪两个悬念?有什么作用?

[课外链接]

雪地上的路

夜里下了大雪,躺在床上就能听到雪花扑窗棂的声音。雪扑窗棂的声音,在别人听来也许是惬意的,但对我来说,这声音却让我心焦。每逢这样的天气,总会发生一些交通上的麻烦,特别是早起送牛奶的儿子,必定要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儿子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从8岁起,他的人生之路就铺满了坎坷和心酸。来,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而我相当清楚,我终归是要老的,早晚会有一天,要把他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一想到这个,我就心里难过。

我悄悄爬起来,穿戴停当,准备出去扫雪。这是整个城市沉睡最甜的时刻,为了不惊动儿子,我尽量蹑手蹑脚,小心绕过家里的什物,包括儿子磨得发亮的拐杖。他每天都要根据闹钟准点起床,在人们早饭之前把牛奶送到各个订户。儿子送牛奶的路很长,勾画起来,那该是一条零乱交叉却又目的明确的曲线。

雪停了,天还阴着,四周真静,偌大的城市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我知道真正的清扫工很快就会出动,把主要路面扫除干净。我要扫的是一段通向僻静之处的小路,它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打扫,被行人踩成又光又滑的冰面,对于肢体不全的儿子来说。那无疑是很危险的。我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奋力挥动着扫帚和铁锹,直干得全身热气腾腾,就像一只打开的蒸笼一样。

一个晨练的中年人慢吞吞地跑过来。根据那身打扮和气度就看出来,他属于那种志得意满的上层人物。我停下来,朝他礼貌地点点头,打招呼说:“起的真早啊!”

中年人皱皱眉头说:“早什么,还不是叫你们这些人给弄的'。你们的精神可嘉,不过起得也太早了,就像夜游症似的,多妨碍别人的休息啊!特别是铁锹铲马路的声音,简直就是噪音。跟环卫部门反映了多少次,就是不注意!”

我连连道歉,向他解释说,我并不是清扫工,我只是一个母亲;我要为送牛奶的残疾儿子扫出一条路来,这就是我全部和惟一的目的。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转过身匆匆走掉了,好像怕被什么追着似的。儿子骑着一辆破单车,车把上带着拐杖,车后驮着特制的奶箱,远远地朝我骑过来。这比平日要早些,肯定是他根据天气情况,把闹钟往前拨了。尽管路被扫过,可他还是不时的摔倒,浑身上下沾满了雪,可每摔倒一次,他总会很快爬起来,坚韧地继续朝前骑。我站着没动,就那么看着他跌倒爬起,直到他在我的面前停下,我才靠上前去替他扑打扑打身上的雪。

我凄惨地笑笑说:“儿子,妈可真糊涂,光顾了扫雪,怎么就没想到,替你把牛奶直接送到订户呢。”

儿子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把脸贴近我的耳边,大声说:“好妈妈,你一点也不糊涂。我懂你的意思。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

我紧紧抱住儿子,眼泪滚滚而下。

中年人重新出现在我的泪眼里。他身后跟着一个女人、一个半大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手里都拿着扫雪的家什,柔弱而笨拙地清扫着儿子必然经过的路面。我不知道他们订没订牛奶,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

儿子按响车铃,向他们那个方向驶去。我欣慰地看到,迎接他的目光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钦佩。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到:“一想到这里,我心里就难过。”我“难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是第九段中的一句话,句中的“路”有两层含义,请你根据记叙的内容谈淡你的理解。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浯。

(1)第二段中写到:“我尽量蹑手蹑脚,小心绕过家里的什物,包括儿子磨得发亮的拐杖。”句中“磨的发亮”这个短语含义丰富,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段中写到“我凄惨地笑笑说”句中“凄惨”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中写道:“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句中没有具体写出中年人说了什么,假如你是那个中年人,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九段写道:“好妈妈,你一点也不糊涂。我懂你的意思。”请你根据记叙的内容,揣摩一下,妈妈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第11段中“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记叙的内容,请你对文中的那个母亲做个简单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我们的知识宝藏]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

篇8:《铁骑兵》的教学设计

《铁骑兵》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流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字词 ②谈认识 说感慨 提问题

2、字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骚乱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扫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

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答案参照“1”)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学生例文

那班骑兵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准备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又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便追击过来。骑兵们都胸有成竹,说:“尽管让他们过来,我们这回都不要走散了,免得跟鬼子们兜圈子,浪费精力。”说着,骑兵们冲上前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敌人在下,我军在上,不用抢不用炮,用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不一会儿,敌人被全部歼灭。于是,“铁骑兵”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黄艳梅)

骑兵大队正在艰难的前行。许多人因体力不济而倒下了,但即刻在别人的帮助下又站起来继续前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我们回来了!”所有人都停下脚步。矮个班长飞奔过来,和同志们一一握手,他欣喜地说:“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没想到我们闯过了难关,还将敌人的‘扫荡’给粉碎了。”骑兵们听了,个个欢欣鼓舞。“好样的!矮个班长!”连长说,“不过,革命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努力下去,才能迎来光辉的明天!”

篇9:语文版高二选修《渐》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渐》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a人的青春“渐变”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篇10:语文版高二选修《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 朗读课文

2、 生字词

3、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篇11:语文版高二选修《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渐》教案。

2. 学习本文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以常见的生活琐事举例,以寓言故事举例,生动形象的比喻

3. 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观点,探讨课文对我们的启发作用。

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以及“大人格”、“大人生”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1、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旨。

2、 讨论:

⑴作者“渐”为题目,能否换成“变”,为什么?

⑵文末指出的“明达之人”、“大人格”、“大人生”具体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加以说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渐》教案》。

第二教学板块——写法鉴赏

1、 教师讲解:本文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很具体,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 鉴赏写法:

⑴分别找出文中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语句或者段落,说说他们的好处。

⑵分别仿照文中的写法再写一段文字。(仿写段落1、2、4、6段)

第三教学板块——比较阅读

1、 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讨论《匆匆》与《渐》在立意、写法、语言风格上各有何不同之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篇12:语文版高二选修《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篇1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经过反思,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很多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1.教学体会

1.1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本事。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我的教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本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本事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我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2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所以,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资料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资料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修改。

1.3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必须必要的,可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教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教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理解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资料出现了大幅度改动,可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此刻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本事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我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本事为中心,仅有经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自我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能够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立刻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专题 铁骑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