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观课思?g促“动心”

BATMA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教学反思-观课思?g促“动心”

【简介】感谢网友“BATMA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观课思?g促“动心”(共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教学反思-观课思g促“动心”

凤凰路中心小学 卢娅囡

3月23日,踏着春天的脚步,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对“动心”课堂的追寻,我来到阎良区第一学校,参加李蕊工作坊《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辩课活动。

在听了孙小红老师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课,她精准简洁的数学语言、游刃有余的精彩实验、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她的这节课动了心。在听课过程中也不断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做比较,认真记录、反思。下面就将我本次听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观课思g一:教学实物丰富多彩

一进教室,我就看见了孩子们的桌子上摆着多种多样的实实在在的物品,孩子们有序的摆放着自己从家带的物品,孙老师还一边强调要求一边有选择的补充着。放眼望去,从吃的到用的一应俱全,有芒果、苹果、鸡蛋、大大小小的'石头、弹力球、魔方……虽然这些东西还没有派上用场,但毫无疑问地引起了了孩子和听课老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看来课前孙老师是用了心了,光这些摆放的物品就让孩子“心痒痒”了,她课前的深思熟虑让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实物的丰富多彩也让课堂氛围生动了起来!

观课思g二:动心演示实验过程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数学实验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对课堂上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有着适时的指导。孙老师在课堂上无疑是做到了。在要求学生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她步步引导,逐层深入。首先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鸡蛋的体积,不能求该怎么办?其次是让学生试试眼前这个盛水的长方体容器,能不能用它来求鸡蛋的体积?”孩子们对问题动了心,在疑问中用心思考,专心的做实验、记录着,从而自己探索发现物体的体积与容器中的哪些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又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物品再次实验加深认识,孩子的疑惑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解开了,探索出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观课思g三:课末思考留有余味

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动心演绎中结束,孙老师并没有仅此而已,而是力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发展,她最后的一句把小杯加满水放入一个空的大杯中,再放入一个鸡蛋会怎样,体积怎么求?这一思考让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深入,孩子们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中意犹未尽,动心课堂延伸于课堂之外,让学生们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课末思考留有余味。

本节课,学生在“设疑――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智慧,孙老师教学特色得到了了充分的展示,李蕊工作坊的全体坊员在辩课的过程中增长了经验,相信我们的“动心”课程一定会一直心动下去!

篇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 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教学建议

(1)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言,给予适时的评价。

(2)教师的肢体性语言还需进一步提升,更好的辅助知识的学习。

(3)教师语言需要在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上继续进行磨练。

三、观课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通过对许超老师在教学语言维度的观课,我也深刻感受到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别样的风采。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很好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彰显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让极具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为知识的教学开启另一扇更加明亮、更加富有内涵的教学之窗。

篇3: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从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观

摘 要 本文以有效教学为视角,从教材处理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一次同课异构的两节高中英语课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怎样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课堂有效教学 教材处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33-02

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准备、科学的组织,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来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有没有效果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和学得好不好。高中英语学习,是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阶段。任何一种形式的有效教学都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依然是个难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深入到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活动来反思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观。

一、研究背景

1.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八模块第四单元Sharing的Using Language综合语言运用课部分。综合语言运用课一般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部分虽有一些单项技能训练,如speaking或speaking或writing,但多数是两项或三项技能综合运用。本单元以Shar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很落后,从而懂得同情,学会分享。Using Language是对Reading的延伸。通过阅读,参与“Give anunusual gift”的活动。本单元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通过Jennifer Wells的采访介绍了Mary Murray作为MSF的一个volunteer的工作经历,而且针对这一话题展开Speaking。 Writing 根据Listening and Speaking话题运用时间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教学班级和教师简介

“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独立备课,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研究。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所选取的班级是福州某区一所学校高二年级二个平行班,其中一位是本校老师(教师A),教学对象为她本班学生。另外一位老师为外校老师(教师B),为借班上课。两位授课教师学历相当,但是教师B的教学经验、职称明显优于教师A。

为了探讨这次同课异构中有效教学的落实情况,笔者从教材处理、教学策略两方面对这两节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和反思

1.不同的教材处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Marley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而这三者同等重要。”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在了解教材的组成与配套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学习习惯,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教师A完全跳出课文,选取了有关志愿者话题的听力阅读材料。其听力材料为该校毕业生Bella对其大学老师Renaele做的关于其志愿者经历的视频。第一遍听后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问:where did Ronae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第二遍听后的`练习设置为以听力文本为基础的抠词填空。完成听力任务后,其进入到了阅读阶段。阅读材料为其自选的147字的关于志愿者的文本,阅读文本后设置了二个问题分别为: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 What different kinds of volunteer work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进而通过对三个汉译英句子,进去到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are volunteer? Why? 的讨论之中。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写作任务,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B首先开始的也是听力任务,她选取的听力材料为课本中对于志愿者医生Mary Murray的采访音频。设置了三个步骤的听力任务,第一个听力任务是通过对What to do?where to work?whom to help?三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得到文章大意。第二个听力任务是通过Why did Dr. Mary Murray join MSF? What did she do in Malawi? What was the effect of her experience? What was her plan for future? 四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实现对文章细节的考察。第三个听力任务为 What qualities does Dr. Murray have? 从而进行头脑风暴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were a volunteer? 讨论部分。其选择该地一年一度的橄榄节为活动载体,要求学生讨论作为橄榄节的志愿者你会做些什么。讨论结束后自然而然进入到写作阶段,并在课堂上检验了学生的写作成果。

【反思】

在一堂综合语言运用课上,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读和听作为语言输入影响着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质量。所以,在对于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NSEC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语篇和三个听力活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教师A选择的听力材料由学姐介绍其志愿者经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这个听力材料模糊而且存在大量的口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效果,而且完全跳出了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且阅读文本比较简单,设置的多为陈述性问题,没有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B根据教材的听力材料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置问题,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在讨论环节,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们熟悉的橄榄节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话题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听说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教师A、B对于教材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既不宜按部就班地遵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宜完全抛开教材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处理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产生不同的发展潜力

教师A在课文导入部分展示的是志愿者活动图片,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了志愿者这个主题上来。教师B首先播放了一首earth song歌曲来以情入境,让大家感受世界人民的困难,引入无国界医生的话题。

教师A在watch the interview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的环节提出了三个问题:Where did Ronea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后进而简化为where, what, how often 这三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了题目的主旨。教师B在听力之前在PPT上展示了Listen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main idea: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Dr Mary Murray. The second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details:note down the answers (4 questions)。 帮助学生明白了任务的目的。

教师B在speaking 环节也给学生提供了 tips on interview: an interview is not like a chat; questions should stay on the topic. 而且列出了在采访之中能够用到的表达方式,例如because I want to share with…, the reason why… is that…, First… Second…等。而教师A的处理方式是在翻译任务完成后直接抛出问题: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as a volunteer? Why? 并没有给学生进行相关的提示和指导。教师B在学生进行speaking环节的途中,还给有困难有需要的学生递了小纸条。里面就是一些表达提示。如学生想要Help with the language可以用到以下的表达方式:I’m proud of…, improve English through the activity, make friends with foreigners,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practice my English, It’s my duty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where to eat delicious food,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our hometown.教师A的writing 部分是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而教师B的writing 部分是做为课堂任务来完成。并且在完成后给优秀作文获得者颁发了制作好了的志愿者证书

篇4: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浙江省永嘉中学 华慧慧

2016年12月7日,在楠溪语文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三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共同完成《愚公移山》一课。由钱梦龙老师“起课”,肖培东、黄厚江老师分别“续课”,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深深地震撼着我。

“素以为绚兮”出自《论语》,指以素为绚,意即本色、质朴无华是最好、最美的。这一词,也最能形容《愚公移山》一课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一.素颜课堂,朴素无华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渴望自己的语文课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开课、评比课,总

喜欢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寻找课外资料上,总想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结果经常是“华而不实”。听了《愚公移山》一课,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场面,朴实得没有一页课外资料,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丝旁逸斜出,只有语文。称其为“素颜”课堂,一点也不为过。

与愚公年纪相仿的钱梦龙老师从自身年龄导入课堂,进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可细细想来,“猜猜我今年几岁?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浅浅的一问,实则精巧至极。学生的思维之花由此绽放。当学生知道眼前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语公”与课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时,内心沸腾着,敬佩着。这一问拉开了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这一问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领着学生开始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记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玲老师曾说过:“我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

钱梦龙老师看似寻常却匠心独具的导入走进了“孩子们”,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大吗?”“是方的吗?”“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钱老不疾不徐、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学生走进了文字。

这十分钟的课堂里,教师“导”得朴素,“引”得朴素,学生却是那么轻松、开心。语文课的美尽在那一导、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练课堂,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教

师的价值》一书中也提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钱老还对“训练”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习者,还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教学中教师“导”、学生“学”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纵观《愚公移山》一课,三位老师始终以“训练”为主线。钱梦龙老师让学生找愚公年龄时,学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却是“九十”。这可见在课堂伊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不高,或者说他们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但在钱梦龙老师有序的引导与训练中渐入佳境。

肖培东老师的“续课”,重心落在对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描写的反复揣摩、品味中,肖老师领着学生穿梭于文字中,钻到文本的语言深处,也钻到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内心深处,细致体会两人的不同态度,更钻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文言文阅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就决不“抛给”,这让我想起了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引导,使课堂的生成显得那么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浸润在每一处教学细节中。“读”是肖老师续课中又一个主要的语文训练活动。无论是个别读或者齐读,读一共出现了十余次。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与揣摩中,学生一步步走向课文深处。

张志公先生曾说:“所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进进出出走它几个来回。”如果说肖培东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了文本深处,是“进”。那么黄厚江老师则是引着学生先“进”后“出”,在朴素的语文训练中走向了语文深处。用一个“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对“移山”一事的态度,学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已经包含了“出”。黄老师让学生讨论:“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会说些什么?”这一语文训练活动引着学生跳出文本,却又要立足本文进行深入思考。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撑一支语言的长蒿,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三位老师的教学紧扣文本语言,不旁逸斜出。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可见三位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课堂,怀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级教师的课上,教师、学生、文本,接洽巧妙,不着痕迹,各具风格,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在语言文字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地发现,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里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语文人对文字的痴迷与挚爱,对经典的痴迷与挚爱,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挚爱。他们用深厚的底蕴,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的美好情怀。情怀,体现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钱梦龙老师自比愚公,亲切和蔼;肖培东老师以读促思,灵动和谐;黄厚江老师注重体验,轻松幽默。他们领着学生滴水穿石读《愚公移山》,深挖细品思经典,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好的语文课堂,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情怀,用热情去感染热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开启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可爱而又可敬的长者,领略了一代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的教学风采。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课堂在诠释他们的语文教育理想与情怀。

如此朴素,却又绚烂至极!

[这一课,素以为绚兮--观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同上《愚公移山》 教学反思]

相关专题 动心观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