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松果儿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简介】感谢网友“松果儿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共1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都感觉很为难,因为用尺来测量教室是很困难的,尺太短,教室太长。这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疑问,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该如何做呢?我立刻引入米,出示米尺,介绍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常常用米来做单位,并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被除数一样,除数大商反而小的题目时,我就引入学生熟悉的肯德基的例子。两个小朋友都去吃肯德基,他们都有10元钱,一个吃汉堡包只能吃一个,另一个吃上校鸡块能吃5块,为什么?因为一个汉堡包10元,一块上校鸡块2元,同样多的钱买贵的物品数量就少,买便宜的物品数量就多。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统计小组中每个成员对各门课程的喜欢,并把统计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来以后,学生发现喜欢上体育课和艺术(二)的同学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认为这两门课比较有意思,学起来很轻松愉快。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2: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 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如何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一道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左右;B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985.8万元左右。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小区;更是有的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贷款就等于现在花以后的钱,我认为这样更合适些。“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刘社民

6月22日

篇4: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现实世界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教师应当把生活实践变为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建立初步数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 者:王福托  作者单位:饶阳县合伯小学 刊 名: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XUEXI(SHEHUIZONGHE)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有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数学学习生动、形象、具体。

关键词:生活情境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学生才会越发感兴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动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课堂置于广阔的生活实际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平时的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善于结合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和数学打交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园小动物进行骑车比赛的情境:一只小猴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只小狗骑得是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学生:“它俩谁会获胜?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小猴会赢,因为小猴骑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滚得快,而小狗骑的车子的轮子是正方形,滚得慢而且会很颠簸。”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圆形有哪些特征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出,不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的探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场景:货柜中陈列着橡皮单价1.50元、铅笔单价1.5元,可以提问:“这两样文具谁贵谁便宜?”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学生早已认识并有所了解,所有学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钱,所以它俩的价钱一样。然后接着提问:“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小数,你从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小数的基本性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再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可创设这样两个动画情景:①学生到安德利超市买饼干,电子秤上称得的总价是18.85元,售货员阿姨说:“请付18元9角”;②菜场买菜,电子称上称出的总价6.52元,卖菜阿姨说:“请付6元5角”。提问:“生活中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 “通过比较你发现在付钱时有什么不同?”进而得出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这样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联系生活,创设参与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为吃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实际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体的体积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给每桌学生提供一组圆柱、圆锥和一桶水,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实验会异口同声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此时我没有给与评价,而是要求前后位学生交换圆柱或圆锥,再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结论。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发现没得到以上的结论,这时我提出疑问:“都是圆柱和圆锥在一起实验,为什么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而有的不是?”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同组学生主动拿起圆锥和圆柱进行对比,最后学生都能发现具有13 关系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圆锥和圆柱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圆锥和圆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 ,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水平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物体的作用,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甚至是我们的学生等等,让学生们拿在手中,抱在怀中,充分感受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后,再来揭示“体积”的含义,接着借助学生所带的水杯,矿泉水瓶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它们都能装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学生们理解了体积(容积)的含义后,接着借助学生手中小正方体学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让学生取出3个棱长都是1厘米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1层,让学生数一数,发现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2层,请学生仔细观察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以上摆的三个长方体,小组合作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学生对小正方形的摆弄,其实是老师有意让学生参与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新知。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经验,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并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乐此不疲。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遇到这样一题:工人师傅用一个长40分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铁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无盖铁盒,怎样焊接才能使这个铁盒的容积最大?(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工人师傅设计一下。学生们4人一组,借助长方形纸片多数学生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设计成(如下图):

还有个别学生沿着宽边剪下两个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宽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5分米

展示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发现谁会更大一些?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毫不犹豫的说:“第二种”。在此基础上提问:“有没有可能使得到的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更大?”问题一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得出:沿着长剪下两个长方形,长都是20分米,宽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们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长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探究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数学置于生活实际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又是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会出现这样两题:123-98   123-103  我可以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妈妈到服装店买衣服,每条裤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妈妈身上带有123元,买一条裤子后还剩下多少元?如果买一件上衣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够接着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从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当下数学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只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不会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很快学生就说出许多生活中呈对称的物体。学生这种自觉参与,帮助自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育只有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讲解传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应用。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带领班上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要求说一说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触到的,在储蓄中出现的有关数学问题,通过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来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样计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感受自己发现的问题所富有的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6:生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论文

生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论文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训练学生技能

我认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改变吕梁贫困状况的技术师,要真正把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单靠学校教育这条途径还是不够的。我建议我们应当和当地的农副业大户联系,建立一些合作型示范学习基地,我们为他们提供适量的劳动力,农户为我们提供实习材料及实习用品。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可以在实习基地中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有助于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现代种植、养植业等出谋划策,提高经济效益。

篇7: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既不与生活相脱节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和生活紧密相关,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实践、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作 者:胡如芳  作者单位:贵阳市花溪区民族小学,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23.5 关键词:数学   结合实际   联系生活  

篇8: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

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

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

新疆石河子一四九团小学 李新龙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与考场上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谈谈几点认识。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挖掘出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一种数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我仿照课本中的图,在教室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一名学生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一本练习本,一支铅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这个数是几呢?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的情境中,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在学习“统计”时,我创设了元旦给同学准备水果的情景,学生对自己班级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买水果的提议,自然引出各种水果要买多少这一涉及统计的问题。要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就要进行调查统计,这样,学生对进行调查统计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这种由生活情境中引发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活动之中,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兴趣和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追求。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数学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开工,教师可组织操作活动、模拟活动、合作活动等数学实践活动。如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数自己一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体会一分钟的.长短。让学生获得体验,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从天而降,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例如:学完“圆的认识”,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道理;学习了人民币,学生知道了妈妈给10元,自己最多可以买多少样文具;学习了“统计”后,人人争当小小统计员,帮助爸爸妈妈统计每月开支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学生明白了自行车架、屋顶的支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学习了“平四边形的可变形性质”后,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哪些东西是用平行四边形做的;学习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通过买东西比较2.35元和2.4元的大小;利用直尺的刻度直观地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长短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并采取新颖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卡通、漫画、图片、照片、表格,也可以是纯文字,也可以是图文并茂。以“数的运算”为例:第一学段以实物图片、卡通对话等较直观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则可以在使用图片形式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文字等形式,以帮助学生将运算的行为“内化”而不一定都得实际“动手”;第三学段,或许就可以以表格、文字形式为主,帮助学生在抽象思维层次上总结,归纳各种运算的特征和规律,以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特征。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专业课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论文

摘要:

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注意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理论教学要切实为实践服务;多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

关键词:

篇10:专业课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论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课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在工厂的实际需求来看,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做好理论的教学工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原理、概念,才能运用它们解释或解决实际现象的问题。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非常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数学时,不要以为在准备知识和工具还不够时,就能把著名的难题攻下来。”专业课的理论是直接用来指导生产的,学生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这一点却多被一些部门所忽视,只求“高产”,不顾质量,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专业课种类多,门门通,门门松,导致学生工作后不能很快顶岗。

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首要一点是要学生在思想上改变轻理论重实践的态度,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所学理论以后工作中用不上。实际上工厂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并不是说绘图员只要会画图就可以了,哪怕是仅仅抄个图纸也需要知道工艺、设计、材料等有关的专业知识。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是没法全面学到的,只有在校期间全面地学习所有专业课,哪怕当时并学不精通,也能为后续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使教学实践活动成为运用理论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教学中,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它的实践基础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贯认为,实验是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思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位学生都要勤动手、多操作。

二、理论教学要切实为实践服务

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要时刻考虑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也不要为了追求科学前沿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就像我们开设的计算计绘图,为了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每年都学习新的版本,从CAXA到CAD、CAD、甚至到现在的CAD,不停地换教材,换软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实际上不少小的工厂现在还在用CAXA,比较大的企业象北汽福田也才用CAD,我们的学生有不少参加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旧的版本。还有制图的有关标准,如粗糙度代号、焊接符号等,不少企业也都用旧的国标,企业的宗旨是效益至上,图纸只要能看明白,简单实用最好。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否认要学生接受科学的前沿,而是强调既要了解新知识,也不能忽略传统,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像新的制图标准在大型的学术交流中还是不得不会的。

三、多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

教学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形式要体现为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教育家张伯苓就主张寓教育教学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专业课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实习车间的技能大赛,上级组织的各项大赛等,不仅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这一点我们学校就一直在尝试,效果颇丰。如:10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企业管理类沙盘对抗赛”山东赛区的比赛,获团体第三名,学校实训基地获“全国优秀示范实训基地”称号;4月份,参加省技能大赛,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项目中获二等奖;208月份,组织参加了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其中风力提水装置获一等奖,背负式吸尘器和电动车移动充电装置获二等奖,太阳能电动汽车和脚踏式吸尘器获三等奖;年11月份,在省ITATCAD技能大赛中,建筑专业获三等奖,12名学生全部进入复赛,一人获一等奖,其余获优秀奖;参加的“潍坊市服装技能大赛”中,教师组获一等奖,学生组两名一等奖,四名二等奖,模特组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4月25日,在“山东省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技能大赛”中,陈娜同学在“建筑预算”组获全省第4名,列二等奖,“建筑测量”组获全省第5名,列三等奖;204月27日,学生在“山东省服装技能大赛”中,获全省第一名1人,全省第二名一人。成绩的取得不仅增加了学院的知名度,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开辟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市场。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工作的普遍要求。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基本上是他人实践已经证明了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篇11: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尝试

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尝试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作 者:佘同考  作者单位:河北唐县长古城乡白沙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23.5 关键词:生活情境   生活化   问题意识  

篇12: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

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

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

――奠定习作的物质基础

安恬小学邵玉娟

内容提要: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三句话涵盖了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小学阶段侧重要解决的应该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习作内容”这一块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不妨从“言之有物”开始,帮助学生奠定习作的“物质基础”.有话可写,学生才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习作内容可以从阅读中提取,可以从生活中提炼。

关键词:阅读中提取  以读促写     生活中提炼  以生为本

有这样一个现象:期末统一阅卷的时候,批改作文的老师往往以长短论英雄,或以有无具体的事例为首要标准。所以有部分学生的考试作文,虽然文采很不错,但因为不够长,或因为没有具体的事例而被一笔封杀,与高分失之交臂。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很无奈地带上了功利色彩:要求学生把作文写长,哪怕拖沓冗长;一定要写具体事例,哪怕是生编乱造。

常常困惑: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解读这个总目标,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再看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习作内容的安排,除了想象作文外,大多要求写生活。因此,我们不妨将作文这样定位:作文就是为生活服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就是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与他人交流,就是让学生长大后能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真情。

细读阶段目标,第二、三学段侧重要解决的应该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习作内容”这一块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不妨从“言之有物”开始――帮助学生奠定作文的“物质基础”.

言之有物的“物”,物质基础的“物”,从何而来?

一、以读促写,阅读中提取

说到习作教学,不妨把“习作”一词换成“表达”.表达的范围比习作更宽泛。它包括眼神、表情、肢体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它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完整的作文。而一次习作就是由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话、一个个片段建构成的。所以,习作教学不能与词句段割裂开来。习作能力的培养就要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开始。高段语文教师还是可以在写词、写句、写段上下功夫。当然,这种词句段的练习不是独立的,它和阅读教学相依相存,它有个名字叫“读写结合”.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历久弥新,在任何时候,它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词句练习

词句是阅读和表达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部分,它可以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

依照文本的词语结构仿写,写写叠词,写写带有数字的成语等。

围绕某个主题对词句进行归类积累,比如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积累和练写:第一,有关“秋”的成语,像秋高气爽、春华秋实、月朗风清等等;第二,关于“秋”的诗词,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等;第三,关于“秋”的优美语句;第四,在积累的基础上写写你眼中的秋。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本进行叩问质疑;对重点词句写写感悟批注;读课题猜想,看到《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题,你想象到什么画面;读词语想象,读到“鸟语花香”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等。

2、写片段(随文小练笔)

文本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据,更是语言表达的直接资源。表达,既可以取其法,也可以取其材。学生最经常有效的写的训练,应该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训练的纬度很广,可以是表达性的,可以是迁移式的,可以是转述性的,可以是想象性的。

比如让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00字以上,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再比如:观察文中插图描绘一番;精彩 篇章仿写片段;续编故事大胆想象;变换人称改写改写等等等等。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也自然会写了。

这样的小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举个仿写的实例:

仿写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有修辞方法的模仿,有句式段落结构的借鉴,有观察角度、语言风格的模仿。

六年级上册李汉荣先生的美文《山中访友》。名为访友,实为写景,但与以前教材中呈现的写景文章完全不一样。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编织出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童话般的世界。课文第5自然段更是想象力的极致展现。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品读,感悟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之美,亲切之感之后,作移情体验,对此经典段落进行仿写。看看孩子们写的:“你好,美丽的蝴蝶!你跳着优雅的芭蕾,是邀我为你伴奏吗?你好,威武的甲虫,穿着这么时尚,是要去参加什么舞会吗?你好,娇小的山雀,你又细又亮的鸣叫,是在告诉伙伴什么好消息吧?”“我走进菜园,热情地跟菜园里的朋友打招呼:青菜大哥,你今天焕然一新,这般盛装,只为迎接我的到来吗?茄子姐姐,你苗条的身段多么引人注意呀,许多虫子都驻足痴望了。黄瓜小妹,你身穿绿色长袍,头戴一顶黄帽,要去参加服装晚会吧?”在学生悉心感悟后,所写的文字不也和《山中访友》一样情趣盎然,充满真情实感吗?

3、写全篇

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阅读延伸的续写,如学完《小木偶奇遇记》,当小木偶有了丰富的表情后,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展开想象写一篇童话;改变文体的改写,如学了古诗《秋思》,将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模仿迁移式的,学了《山中访友》,模仿课文写法,写写你最爱去的一处地方。学了《落花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写一种身边的事物。读写结合的全篇习作,要依赖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内化吸收和表达实践,慢慢从刻意的模仿逐步走向自由的创造。

由词句到片段再到全篇,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不但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而且这是在充分理解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也很乐意接受。降低了表达的难度,也增强了表达的兴趣和信心。当然,读写结合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必须立足不同的文章体裁,找准读写结合的链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作好铺垫。若把读写结合的功能限定为提高表达能力,急功近利地追求写的“成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写作负担,让学生对读也产生厌倦。所以,度的把握又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了。

二、以生为本,生活中提炼

作文和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老师该做什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更要让学生掌握变无意为有心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这才是“溪水”“永流不歇”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这些积累,作文时才不会临渴掘井。

①利用电视节目引导习作

现在的.学生是电视伴着成长的一代,他们都偏爱图像世界。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电视机前了。在鲜明的音像面前,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被限制了。既然我们不可能替代家长的角色去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那么何不把电视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呢。曾经风靡一时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一步动画。那就让他们来说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可以说其中的一集剧情,或者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然后写下来。在此基础上,请孩子们当一回剧作家,编写一集故事。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充满了儿童情趣,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中央台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我很喜欢收看。像《荒原传奇》、《爱的寓言》、《与狼共舞》等,优美生动的画面,惊心动魄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故事,吸引的不止是我,相信也会吸引你,吸引他,吸引孩子们。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组以动物为主题的课文,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情。而《动物世界》呈现给观众的也正是一个个动物的传奇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认真收看,观看时,作速记,看完后对内容进行整理、取舍,然后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

这样的习作训练,操作起来效果蛮好的。其实,电视节目中的台词或画外音三言两语,很简洁,而且一个个画面,一段段情节之间也是有跳跃的,要写成一篇完整而连贯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为是投学生所好,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的,所以学生很乐意写这样的作文。不经意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②有意识地开展活动,激活情感体验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也是学生做人的成长足迹的记录。重视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习作训练的需要,也是学生积累生活,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积累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如果把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和成长过程看成是植物的“发芽――生长――成熟”的过程,那么生活的积累便是“植物”生长赖以生存的土壤。上学期,我曾经在班级里开展过一次“护蛋行动”,为期三天的行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生动鲜活的习作素材,而且在活动与习作的过程中,体会了为人父母养育儿女的种种辛劳。孝敬长辈的观念也自然会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种美德。我们说,作文不能游离于人的本体而存在,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教,发展生命高品质才是习作的最终目标。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物”还存在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中。若从课程资源观的角度看,一句话,我们要做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家里家外,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训练渠道。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不是几堂作文课的事,也不是写几篇作文的事。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所以要真正锻造出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建立一个课堂作文、阅读作文、课内句段训练、课外练笔紧密结合的作文教学体系。不管是课堂作文,还是课外练笔,言之有物是首要的。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篇13: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

--奠定习作的物质基础

安恬小学邵玉娟

内容提要: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三句话涵盖了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小学阶段侧重要解决的应该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习作内容”这一块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不妨从“言之有物”开始,帮助学生奠定习作的“物质基础”。有话可写,学生才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习作内容可以从阅读中提取,可以从生活中提炼。

关键词:阅读中提取  以读促写     生活中提炼  以生为本

有这样一个现象:期末统一阅卷的时候,批改作文的老师往往以长短论英雄,或以有无具体的事例为首要标准。所以有部分学生的考试作文,虽然文采很不错,但因为不够长,或因为没有具体的事例而被一笔封杀,与高分失之交臂。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很无奈地带上了功利色彩:要求学生把作文写长,哪怕拖沓冗长;一定要写具体事例,哪怕是生编乱造。

常常困惑: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解读这个总目标,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再看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习作内容的安排,除了想象作文外,大多要求写生活。因此,我们不妨将作文这样定位:作文就是为生活服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就是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与他人交流,就是让学生长大后能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真情。

细读阶段目标,第二、三学段侧重要解决的应该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习作内容”这一块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不妨从“言之有物”开始--帮助学生奠定作文的“物质基础”。

言之有物的“物”,物质基础的“物”,从何而来?

一、以读促写,阅读中提取

说到习作教学,不妨把“习作”一词换成“表达”。表达的范围比习作更宽泛。它包括眼神、表情、肢体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它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完整的作文。而一次习作就是由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话、一个个片段建构成的。所以,习作教学不能与词句段割裂开来。习作能力的培养就要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开始。高段语文教师还是可以在写词、写句、写段上下功夫。当然,这种词句段的练习不是独立的,它和阅读教学相依相存,它有个名字叫“读写结合”。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历久弥新,在任何时候,它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词句练习

词句是阅读和表达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部分,它可以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

依照文本的词语结构仿写,写写叠词,写写带有数字的成语等。

围绕某个主题对词句进行归类积累,比如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积累和练写:第一,有关“秋”的成语,像秋高气爽、春华秋实、月朗风清等等;第二,关于“秋”的诗词,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等;第三,关于“秋”的优美语句;第四,在积累的基础上写写你眼中的秋。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本进行叩问质疑;对重点词句写写感悟批注;读课题猜想,看到《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题,你想象到什么画面;读词语想象,读到“鸟语花香”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等。

2、写片段(随文小练笔)

文本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据,更是语言表达的直接资源。表达,既可以取其法,也可以取其材。学生最经常有效的写的训练,应该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训练的纬度很广,可以是表达性的,可以是迁移式的,可以是转述性的,可以是想象性的。

比如让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00字以上,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再比如:观察文中插图描绘一番;精彩篇章仿写片段;续编故事大胆想象;变换人称改写改写等等等等。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也自然会写了。

这样的小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举个仿写的实例:

仿写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有修辞方法的模仿,有句式段落结构的借鉴,有观察角度、语言风格的模仿。

六年级上册李汉荣先生的美文《山中访友》。名为访友,实为写景,但与以前教材中呈现的写景文章完全不一样。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编织出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童话般的世界。课文第5自然段更是想象力的极致展现。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品读,感悟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之美,亲切之感之后,作移情体验,对此经典段落进行仿写。看看孩子们写的:“你好,美丽的蝴蝶!你跳着优雅的芭蕾,是邀我为你伴奏吗?你好,威武的甲虫,穿着这么时尚,是要去参加什么舞会吗?你好,娇小的山雀,你又细又亮的鸣叫,是在告诉伙伴什么好消息吧?”“我走进菜园,热情地跟菜园里的朋友打招呼:青菜大哥,你今天焕然一新,这般盛装,只为迎接我的到来吗?茄子姐姐,你苗条的身段多么引人注意呀,许多虫子都驻足痴望了。黄瓜小妹,你身穿绿色长袍,头戴一顶黄帽,要去参加服装晚会吧?”在学生悉心感悟后,所写的文字不也和《山中访友》一样情趣盎然,充满真情实感吗?

3、写全篇

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阅读延伸的续写,如学完《小木偶奇遇记》,当小木偶有了丰富的表情后,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展开想象写一篇童话;改变文体的改写,如学了古诗《秋思》,将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模仿迁移式的,学了《山中访友》,模仿课文写法,写写你最爱去的一处地方。学了《落花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写一种身边的事物。读写结合的全篇习作,要依赖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内化吸收和表达实践,慢慢从刻意的模仿逐步走向自由的创造。

由词句到片段再到全篇,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不但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而且这是在充分理解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也很乐意接受。降低了表达的难度,也增强了表达的兴趣和信心。当然,读写结合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必须立足不同的文章体裁,找准读写结合的链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作好铺垫。若把读写结合的功能限定为提高表达能力,急功近利地追求写的“成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写作负担,让学生对读也产生厌倦。所以,度的把握又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了。

二、以生为本,生活中提炼

作文和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老师该做什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更要让学生掌握变无意为有心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这才是“溪水”“永流不歇”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这些积累,作文时才不会临渴掘井。

①利用电视节目引导习作

现在的学生是电视伴着成长的一代,他们都偏爱图像世界。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电视机前了。在鲜明的音像面前,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被限制了。既然我们不可能替代家长的角色去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那么何不把电视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呢。曾经风靡一时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一步动画。那就让他们来说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可以说其中的一集剧情,或者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然后写下来。在此基础上,请孩子们当一回剧作家,编写一集故事。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充满了儿童情趣,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中央台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我很喜欢收看。像《荒原传奇》、《爱的寓言》、《与狼共舞》等,优美生动的画面,惊心动魄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故事,吸引的不止是我,相信也会吸引你,吸引他,吸引孩子们。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组以动物为主题的课文,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情。而《动物世界》呈现给观众的也正是一个个动物的传奇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认真收看,观看时,作速记,看完后对内容进行整理、取舍,然后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

这样的习作训练,操作起来效果蛮好的。其实,电视节目中的台词或画外音三言两语,很简洁,而且一个个画面,一段段情节之间也是有跳跃的,要写成一篇完整而连贯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为是投学生所好,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的,所以学生很乐意写这样的作文。不经意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②有意识地开展活动,激活情感体验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也是学生做人的成长足迹的记录。重视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习作训练的需要,也是学生积累生活,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积累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如果把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和成长过程看成是植物的“发芽--生长--成熟”的过程,那么生活的积累便是“植物”生长赖以生存的土壤。上学期,我曾经在班级里开展过一次“护蛋行动”,为期三天的行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生动鲜活的习作素材,而且在活动与习作的过程中,体会了为人父母养育儿女的种种辛劳。孝敬长辈的观念也自然会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种美德。我们说,作文不能游离于人的本体而存在,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教,发展生命高品质才是习作的最终目标。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物”还存在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中。若从课程资源观的角度看,一句话,我们要做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家里家外,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训练渠道。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不是几堂作文课的事,也不是写几篇作文的事。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所以要真正锻造出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建立一个课堂作文、阅读作文、课内句段训练、课外练笔紧密结合的作文教学体系。不管是课堂作文,还是课外练笔,言之有物是首要的。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和阅读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

篇14:让数学与生活接轨

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

①12/3=4     ②12/4=3     ③12/6=2     ④12/2=6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数学活动》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钱数成正比例”、“《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盐的价钱一定,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

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如一年级学习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几本书;数一数自己学具的件数;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如“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5:浅谈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作文教学论文

一、教学和生活相结合的措施

1.以生活作为教学背景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背景,如果老师给出的命题越贴近生活,学生写作就会更加顺手,这是因为生活命题让学生有亲近感,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感觉题目比较空洞。生活中的素材我们经常会接触,这样学生就能够信手拈来。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生活教育的理论和教学进行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就有材料可写。比如,在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现在的生活时事来进行讨论,例如,比较热门的话题“碳排量”,这样学生可以讨论现有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还可以在生活中挖掘命题,让学生可以通过对命题的捕捉来增添生活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够有物可循、有情可抒。作文的命题要以生活来作为理论依据,这样可以体现生活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引导学生获取生活材料

老师要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材料,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意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进行体验。因为生活不仅仅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更多的生活是来自于社会的,我们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实践活动来写一些相关的实践报告,训练学生写作报告的能力,这样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可以借鉴。当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就可以有效地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有效地提高作文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开展生活化的作文训练

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到生活化的作文训练当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加大对作文的研究。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当中,可以拓展自己的生活视野,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可以在进行训练的时候,给学生多提供些真实生活的场景。比如,给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人和事,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独立的判断。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多用几种文体来进行写作,老师要对各类文体进行深入的讲解,要加强对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这样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思考,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反思研究,使学生能够在写作的时候借鉴美文佳作。

二、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同时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作文的学习,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例引入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同时,教师利用生活教育理论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才能够为作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篇16:让职业兴趣与工作相结合

兴趣是你做事的前提,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只有对你想要的东西有兴趣,你才会全身心投入进去,选择工作职业亦是如此,所以选择一份你感兴趣的工作,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将会走的更加顺畅。

什么才是你喜欢的工作呢?

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个了解自己的调查,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A. 做什么事情是让自己最快乐的?B. 自己做什么事情是最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的(与工作学习有关,不包括无私奉献)?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清晰自己的爱好和天分。C. 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标准是什么?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容易达到该生活标准的收入来源的方式是什么?就像在前,我本人发现在中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人员很少,而外国的高级顾问收入不菲,于是决定去做一个专业顾问,收入可以得到保证,且所要走的路不是特别艰难和漫长。

专家分析:职业兴趣可按工作需求分为四大类:1.从出于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去确定自己的职业,并为此努力,使自己趋近需要;2.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出发,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以超越他人;3.做自己最容易成功的事,虽然未必快乐,但可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4.相信自己的直觉,信奉天意,顺其自然,

其实除去第四类人,前三类人都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并付出努力的人,这样的人基本上可以快乐地过着中上等的生活。但是假如你能了解做哪一种工作最能得到肯定和赞扬(即自己的天分),再付出努力,这些人必将成为我们所讲的各行各业排名最前的人士了。

篇17:让职业兴趣与工作相结合

不同的人职业兴趣取向不同:有的人是社交型,喜欢和人打交道;有的人是研究型,对有深度、难度的事情有好奇;有的人是艺术型,对美的事物很敏感;有的人是经营型,对数字、对结果很敏感。不同的兴趣取向对职业的期望不同,适合从事的工作不同。

当然如果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有很多的选择,那么在清晰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比较少,我们不妨了解自己的次职业兴趣,这样的话,也可以给予自己多一些的选择机会,更宽的空间。当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同时又不能按兴趣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不妨平时多了解这方面的资讯,更好地充实自己,然后在机会降临的时候,不会错过。有时可以把兴趣转化为爱好,同样可以陶冶性情,按职业兴趣去工作只是让自己更容易成功,生活更加快乐,但并不是让自己幸福快乐的唯一途径。

篇18: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李 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主要是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及美术技能将生活美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领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为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有必要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教学当中,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同时通过让学生体会美术的美好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十二五立项课程“构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编号:G/11/P/198)的成果之一。

美术作品的产生要以生活为基础,然后再进入生活通过考验之后,才能实现美术创造。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引入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感悟生活,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美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创设生活化情境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当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相符;第二,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第三,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具新奇感,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能快乐创作;第四,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等,以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具体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变魔术等方式进行。例如,在教《儿歌和童话》时,教师念一首非常熟悉的儿歌给学生听:

师:“小老鼠,上灯台……”(出示板书:儿歌)儿歌不但能念还能唱呢,你们都会唱吗?给你们配上有趣的画面,一起来唱一下,好吗?

(放音乐,生唱,师生拍手打节拍)

师:唱得真好。从小,老师最喜欢听的就是儿歌了,最喜欢看的是童话。(板书:儿歌和童话)

师:可以说老师是伴着儿歌和童话长大的。你们猜,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哪一个童话故事?这个童话故事你们也很喜欢哦。

生:……

师:瞧!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我是百看不厌啊!看,这儿有两本《白雪公主》的故事书(一本只有文字,一本图文并茂),你更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生:喜欢有画面的,好看。

师:是啊,童话故事里有了插画,看起来更带劲呢。今天我们也要来创作一本像这样的有图画带文字的童话故事好不好?

学生此时的高涨情绪已呼之欲出,听到老师这么说自然感到欣喜。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发,同时也出于其孩童的助人心理而乐于去动手制造各种造型的房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美术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无法实施教育。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捕捉各种信息,发现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各种美。美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和艺术,需要观察,也需要教育,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非常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美术创作当中。

例如,在教《我爱树木》时,教师可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种植的各种树,教学生认识各各类的树及树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树有树干、树枝、树叶、树皮,并引导学生观察树冠、树枝、树叶、树皮等树木的各细节特点,看看树冠的形状、树枝的粗细、树叶的疏密、树皮的颜色和触感等,通过观察,学生可发现树冠有椭圆的、三角形的、多边形的等;树枝有粗有细,有直有弯;树叶有疏有密,颜色多样,以绿色为主,也有红色、黄色、深蓝色等,且形状各异,有扇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形等;树皮以褐色为主,且有光滑的粗糙的。在进行实地观察之后,学生对于树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就可让学生画树或是制作手工树,这时学生不仅对画树或制作树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而且因为有了亲身体验而在整个任务的过程当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及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美术创作积累各种生活素材。

三、将美术回归生活,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生活

学生的创作灵感通常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各学生的作品可发现,其大多数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多数作品都是学生生活经历的再现。为此,就有必要将美术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将生活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如在学生结束春游之后,可及时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春游的整个过程和存在于春游中的各种有趣的场景,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当学生高兴地回忆各种快乐的时光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当时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绘画作品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因有实际的春游经历,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更加真实,同时因处于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也会乐于表达且敢于表达。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下绘画出来的美术作品要更好。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多与语文教师相互沟通,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平时写日记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叙述,让学生将平日的所看、所想及所做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将爸爸、妈妈、朋友等人物利用不同的人脸来表示,要表达的高兴、伤心、生气、愤怒等各种情绪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符号组合表情来表现,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其大概外形来表现,这样,一幅幅的美术日记就诞生了。相比于文字表达形式,以图画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要更加生动、具体,且可表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绘画之前,学生需要整理自身思维,并选择其兴趣点最高的内容,然后再以绘画的形式或是绘画加文字的组合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让学生形象、具体地表现其思想,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美,并采取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将美术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考验来进行再创造和创新。美术是高雅的,也是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只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精彩,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彩凤。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04.

[2]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62-64.

(编辑:杨迪)

相关专题 数学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