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

NancyZo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

【简介】感谢网友“NancyZoo”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共1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

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

王丽在引发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这不仅是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反思。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二、 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

[1] [2] [3]

篇2:社会生活结合语文教学论文

1。满足职业需求,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学科与职业教学相统一教学原则,秉持着文化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面紧密的结合学生的专业。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中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个性,更加贴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在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特性,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教材中的思想。例如在进行先进人物《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汇与句式让学生感受社职语文教学结合中会生活的教学实践口苏省南京浦江中等专业学校先玲陈到邓稼先身上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让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知识范围来进行一些先进人物的举例。让学生充分领悟到高尚伟大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专业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例如在针对园林专业或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类似于《苏州园林》等建筑类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感受苏州园林制造的精妙与美,从而对专业对应职业产生自豪感。针对机械专业、电子专业、汽修专业等学生,可以强化说明文的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来进行“修理电视机”、“网页制作”等说明文。又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专业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绘画荣国府院落方位图、对于文科专业学生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王熙凤的语言和对话,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与沟通能力。

篇3:社会生活结合语文教学论文

中职教学是为了就业做充分的准备,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寻找专业对口的职业。学生在日后就业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要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例如应聘信、自荐信、合同、总结、计划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专业来进行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写自荐信、在自荐信中要将自己的优势、特长等充分的展现出来,另外一组扮演招聘单位,针对招聘草拟招聘广告,其中包括招聘条件、待遇、要求等。两组人员准备好后开展现场模拟。在完成招聘模拟后每组学生都要书写总结,将模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一一列出,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会让学生对专业就业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社会生活技能

中职语文教育与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相对的很大一个区别在与中职更加注重实用价值,而普通高中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课堂中,而中职的教学重点在课外活动中。类型齐全、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中职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教学实践的重要的教学措施。中职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结构,课外内容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竞赛等等。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在校园的阅览室、图书室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杂志;开展课外写作可以让学生坚持记日记、周记,书写手抄报、黑板报等;开展课外竞赛包括进行故事会、演讲竞赛、朗诵竞赛等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4: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论文

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阅读随写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生活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生活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篇5: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三个结合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三个结合

职业高中教育主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它无疑更要注重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要着眼于素质,在教学上不断求变求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下面拟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职中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做好的三个结合.

作 者:姜春雨  作者单位:通州职业高级中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6: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芮梅娟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诚然,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无疑应从阅读及写作教学入手,将两者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切实通过读写结合来达到两者共同提高的目的,并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两大难点。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积极的阅读活动,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便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运用,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同样,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写作中所产生的不同体验有助于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作简单探究。

一、以读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进行写作,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通过阅读来丰富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以下笔,或者就是即使写了,也如白开水般无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找不到写作素材,这就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通过阅读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如,进行《春》的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描写春天景象的精彩语段,并在阅读过程中切实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从而让学生积累相关精彩的词句、语段等,以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让自己的作文也精彩万分。

2.通过阅读来掌握写作方法

在初中生的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结构不完整、思路混乱、中心不突出等,对此,在进行初中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写作思路、材料组织、写作特点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

如,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材料组织等,然后,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尽量做到结构完整,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从而提高作文质量。再如,进行《枣核》一文的'阅读教学,教师也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平实自然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切实为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写促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大有裨益,但同时,写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借助写作教学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借助写作来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写作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如,进行《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借助安排学生续写结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课文,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让学生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最终提高阅读效率。

2.借助写作来拓宽阅读范围

语文阅读教学原本就不能局限于课内阅读,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拓宽阅读范围,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而如何帮助学生拓宽其阅读范围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写作教学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不同体裁的作文:学写寓言故事,学生就会积极寻找更多的寓言故事来读;学写小说,学生就会积极阅读更多的小小说、微型小说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积极将两者结合起来,切实达到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至关重要。而积极将两者结合起来,则能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切实通过读写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阅读能力,最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先锋。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

[2]向平林。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科教新时代,2012(10)。

[3]李天山。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如何有机结合[J]。读写算,2012(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强埠初级中学)

篇7: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龙城中学 李伟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 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学习方式。

我认为这是能否做好课改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教材编排体系,都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将它看作是为教师的教学构建的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可以也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删减或充实,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延伸;同时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弹性的语文课程体系,自然它也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能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质。

1、利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话朴素的道出世间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风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长莺飞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诸如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书刊、影视、网络、园林、建筑等无数神妙无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现出悠久历史;龙潭鱼跃、鹅山飞瀑、罗池映月的美丽传说让他们着迷;都乐岩、龙潭风光让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东门城楼、白莲洞让他们领略着历史文化的神韵。由此引申出的程阳桥、钟鼓楼、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们尝试着去了解向来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试着感悟。在接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了许多疑惑,这就驱使他们去询问长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试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就得到不断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氛围 、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等。现在的家庭中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学生的摇篮,家庭教育主要是亲情教育,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就应在“爱”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在赏析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充分利用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他们是否尝试过关心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方面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关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时关注社会也很重要。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缺乏起码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那么就很难培养正确地是非观、荣辱观,自然就难以培养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的现代意识。因而,我时常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演讲、编课本剧、各类竞赛都是大家畅谈感受,分享快乐的好时候。多方面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必然可以丰富他们生活阅历,开拓视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观察,多听取,多思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在学着语文、用着语文。听的时候,自然能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说的时候,肯定能说清自己的观点,写的作文也就不会空洞无物了。

(三)营造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联系生活。

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根据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愿望、求知、探索精神的统一、融洽的情绪氛围。有人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原则,有意识的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教学氛围,重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有效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主动的参与、探索。因而课堂上学生常会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问题:例如在讨论《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时,就有同学用俗语“三岁看老”来分析文中小孩未来可能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在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有同学分析男同学的行为中那些具有男子汉特征,那些行为则不是男子汉应做的。课堂气氛活跃,人人真像发表意见。又如结合课文《幼时记趣》请同学到台前给大家讲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一位同学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的讲了自己四年级晚上一人在家时的恐惧心理和如何克服恐惧的行动。

可以说营造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时空跨越,更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很大程度地发掘了学生情感、知识、智力的内在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依靠它,可以极大的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作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所跨领域多,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更多语文资源显得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但如何利用网络,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呢?我认为这方面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应打破传统框框,不要拘泥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应当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开展扩展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学习。一个学期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完成了一次专题练习,两次小报编辑。其中较好的专题有《熊猫》、《年》、《丹顶鹤》、《竹》等几篇,专题的深度及范围都完成的不错。此外配合教材学习,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让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了解贝律铭的情况和建筑作品、体会建筑艺术魅力;学习《凡尔赛宫》后向同学们介绍故宫历史、景点;找到一些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等等。通过网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沟通与其它学科的练习,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拓了广大空间。

总的来说,“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已经是一种共识,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学中应力求接近生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篇8: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龙城中学 李伟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 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学习方式。

我认为这是能否做好课改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教材编排体系,都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将它看作是为教师的教学构建的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可以也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删减或充实,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延伸;同时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弹性的语文课程体系,自然它也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能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质。

1、利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话朴素的道出世间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风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长莺飞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诸如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书刊、影视、网络、园林、建筑等无数神妙无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现出悠久历史;龙潭鱼跃、鹅山飞瀑、罗池映月的美丽传说让他们着迷;都乐岩、龙潭风光让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东门城楼、白莲洞让他们领略着历史文化的神韵。由此引申出的程阳桥、钟鼓楼、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们尝试着去了解向来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试着感悟。在接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了许多疑惑,这就驱使他们去询问长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试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就得到不断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氛围 、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等。现在的家庭中小

[1] [2] [3]

篇9:小学语文古诗怎样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怎样教学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学生通过“日出”、“江花”、“江水”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学生就能把握到:平静的江水,美丽的江边景色,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真的江山如画!课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用日出的景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悠闲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练字遣词的技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四、学古诗要“读、背、写、画”结合

古人读书从小就要背诵几百篇文章,这是古人几千年来学习汉语的经验。三国时代有一个董遇,他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做“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信奉的读书法。杜甫有两句有名的诗,叫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自然写得出好诗文。这是古人信奉的作文法。那么,背诵古诗有哪些方法?

1、引领法。有些背下来的诗,突然想不起来,这时,教师或同学提示一下领头的字、词、句,他就能很快地接下来。

2、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朗读过程耳、脑、口、眼协调活动,琅琅出声地读,读多了,自然就背下来了。

3、提问法。教师根据各学段的学生特点以及诗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帮学生记忆。

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语境

一、依托文本,丰富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我先引导写生读读句子再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

学生便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我进而追问: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学生又通过朗读这句话找到了“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我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的确,对文章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在课文中便有相关的句子可以解释,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入手,找到关键语句以便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二、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争吵》一课,对“挨”字的理解:教学这部分时,我创设情境,“我“与克莱蒂争吵后想到父亲的话心情怎样,彼此对对方说“我在外边等着你”心情怎样,再引导学生找到“毕竟我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想象当时我的心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挨”字的用法: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挨”的意思,还能体会到同学之间友谊的珍贵。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的向外走去”理解“趔趔趄趄”引导学生想像当时我漂流失事时的处境,身体上伤痕累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体力不支的情境。

从而体会到身体歪斜,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叫“趔趔趄趄”。再如,《妈妈的账单》“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像小彼得当时羞愧万分的心理。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怀着忐忑的心走近妈妈。从中体会到走路时小心谨慎、脚步放得很轻的样子就叫“蹑手蹑脚”。

三、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情感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理解“迫在眉睫”这个词语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这时我补充了一些人因为失血过多而休克或死去的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从而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当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也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四、替换词语,彰显词语本义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在学习《月球之谜》“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对“”遐想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这段话,边读边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想象”、“幻想”,问题就解决了。

五、理清脉络,挖掘词语蕴含义

依据文章脉络理解词义,有些词语单独理解颇为费事,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例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并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段话中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一词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们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说明学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再阅读后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懂得老师也想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因此这“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老师想让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篇10:语文教学怎样引进竞争机制?

语文教学怎样引进竞争机制?

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认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廿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廿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 战略主动地位。”

我国目前正在启动面向廿一世纪的人才工程。

廿一世纪将是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各国经济超常发展的时代,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国际 市场中高手如云,实行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将越来越 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目前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是下个世纪我国经济接近发达国家的希望之所在,把青少年 培养成基础扎实、能力很强、敢于竞争、善于创新的人才是当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宏观考虑,近年来我逐步将竞争机制引进了语文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进竞争机制的理论基础

1.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

青少年心理活跃,但不太稳定,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但又难以持久;有求新、求奇的心理,对平板的听课 不大感兴趣,若采用鼓励、竞争的办法,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赏比罚更重要,更有力。”

初中生对老师的提问不少人还乐于举手回答,甚至有抢答的情况;高中生则显得老成、矜持,更考虑自己 回答问题的质量,生怕在众人面前“出丑”或“表现自己”,因而很少有人举手,课堂气氛较沉闷。而采用了 竞争的方法,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激起部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勇于举手发言。这种在某种心理冲动 驱使下的“应急”举动,往往能激发脑细胞的潜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教学,不仅是我教你学,更重要的是“我教你如何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 教育的主体。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经 济竞争的需要,有敏捷、快速的应变能力的人。

3.信息反馈论、知识迁移论、“思维――活动”论。

教师运用多向反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课堂反馈的信息,设计富有启 发性的疑问,提出竞争的目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竞争心,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在抢答或辩论的过 程中,学生不仅回忆、复述了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且引伸、开拓了思考的新途径,或者提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 办法,激发了学生由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竞争、讨论、辩论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之间彼此进行知 识的传递、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知识迁移、 拓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育家认为: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活动中、操作中实现的。因此,课堂内,在老师 的引导下,按教学目的开展必要的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之一。而语文课堂教学引进竞争机制 ,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活动”。

4.教学艺术论。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有个如何“传道、受业、解惑”的问题。教学是一 门艺术。平板的教学只会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寓教学于活动之中,于乐趣之中。教学内容 或方法的新颖性、独创性,往往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引进竞争机制,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要求,是一种教学艺术。

二、几点做法

1.知识性的问题抢答。例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先提问学生,让学生抢答。 比如,在讲《五人墓碑记》一课时,对作者张溥我没有作介绍,而要学生抢答:“张溥的书斋叫什么名字?为 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暂时沉寂,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张溥的书斋叫‘七录斋’,因为 他家困难,借人家的书抄了七遍就将书还给人家了。”全班学生都凝神屏息地静听。我问学生:“是不是还有 补充、纠正的?”学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我说:“××同学阅读面宽,知识较丰富,回答基本正确。就是有 一点要说明,张溥的书斋之所以叫‘七录斋’,主要是因为他刻苦自励,一般的文章他抄写七遍就能背诵默记 于心中了。刘×的回答可能受《黄生借书说》的影响。”全班同学都向刘×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另外,有 时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靶子”。如《祝福》的开头一 句:“鲁镇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在“年底像年底”之间,加上了“毕竟”、“最”来形容,其中有什么奥妙 ?作者这样写想强调什么?学生虽然也认真思考了但不得其要领。我说讲完了全课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 树起了“靶子”,激发学生用思维之箭去射这个问题靶子。

这与平时的讲解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单纯的灌输,或一般的启发,而是先提出竞赛的要求,学生大多凝 神思考,疑团在胸中翻滚,求知欲在心中升腾,所以效果较好。

2.选拔背诵“状元”。语文课文有不少精彩之笔,需要学生领悟背诵,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让学 生课外自读、背诵,但效果往往又不理想。因此,如何解决课堂时间紧、背诵要求高的矛盾就成了语文教学的 一个难题。我是采用竞争方法强化记忆,选拔背诵“状元”来化解这一矛盾。

首先说明竞赛要求:在20分钟之内背诵《五人墓碑记》或《师说》的有关内容。全班学生一下子“沸腾” 起来,在强烈的记忆、背诵氛围中,大家专心致志,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居然有 一位学生能琅琅成诵,荣获“状元”冠桂。我当场发给小奖品以资鼓励。

3.评选“演讲能手”、“优秀演讲员”。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已成惯例,按小组座位进行,每节课2―3人。一轮结束,即按评分标准通过无计名投票 选举产生“演讲能手”。在评选出的“演讲能手”中再进行“决赛”,评选全班的“优秀演讲员”。此项竞赛 活动,老师只是提出竞赛的规则、要求,如演讲内容健康、吐词清晰、声音响亮,表情自然,与听众进行感情 交流,不niàn@①背稿件,宣传、鼓动效果好等,至于评分、计分、结分、亮分全由学生进行。此项活动 ,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众人面前的口头表达能力。

4.实行文言文复习“承包”制。

在复习文言文时,我按学习小组要他们分别“承包”课文中的通假字、活用字、特殊句式等,然后从各组 中随机抽出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整理的内容,全组同学对本组这位同学概括的内容再补充、修改,直到全组同 学满意为止。然后欢迎其他组的同学来“挑刺”,每错一项或少写一项扣10分。(满分为200分)比如:第一组 整理通假字,第二组整理活用字……以得分多者为“优胜小组”。这种带有竞赛、游戏性质的复习方法深受学 生欢迎,他们相互“挑刺”也在相互补充、完善,思维渐趋严密,获得的知识也比较系统,学习了“做学问” 、“整理知识”,也培养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5.作文批改中的竞争尝试。作文若是老师改,学生往往只看成绩,至于作文的好坏优劣与己关系不大,作 文水平提高不快。作文的批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我采用了“老师浏览――选择典型讲评――学生相互评议”的模式。具体做法是:我先较快地将作文浏览 一遍,划出错别字、病句,有简要的眉批,一般无总评,不打分,但在记录本上记下“印象分”,然后选择好 、差两种典型在全班讲评,与学生讨论打分。然后由学生代表(科代表、班长或小组长等)随机抽取全班作文 中的任意一份,请作者上台诵读自己的作文,可以自己评析、打分,再听取全班同学的评议,提倡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最后老师小结。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老师改――学生看”的模式,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缺点是所花的时间、精力较多,相当于花双倍的时间改作文,但从效果看,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三、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是一个“流”,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发送、加工、反馈、交融、增量的系统工程。而引进竞争 机制只是激活这个系统工程的一种“活性物质”。它不能代替语文教学本身。它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培养 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形神兼备的教学思想与策略,是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动 机、激励思考、实现知识经验的成功转化为内涵,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为保证的一整套教学思想 体系和教学策略体系。它随机而化,因班而异,在操作中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 模式,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及实验的科学数据。它只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 方法。

2.将竞争机制引进语文课堂教学,适应了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 景,但对老师的心理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1)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力争达到教学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有不断开 拓、进取的精神。(2)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面、道德状况、身体状况、甚至家庭情 况都有较深切的了解。(3)对教材的深入剖析,有新颖、独到的见解。(4)随机应变的能力。

(附图 {图})

能“激活”脑细胞,挖掘潜能,发展才能。

4.不少老师在实践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了竞争机制,尤其是初中教学中“抢答”较多见。实践已走在 理论的前面,这种实践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去提高、去规范。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口加念

篇11: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负担,就是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负担。目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 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到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什么必要性,并说不清楚。 这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不可”: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 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对号入座)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学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 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非此 不可,就会造成学生极重的负担。在不同的情况下,四个“不可”的表现,或者有轻重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 一种“主流”倾向。

限于篇幅,仅就其中一个“不可”举几个例子。

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 ”、“借机”或“就”,其实问题都不大。但不行,因为按语法知识,讲成“趁此”、“借机”是把“因”视 为介词;讲成“就”是把“因”当成了副词。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因问题!

例如“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中的“顾”,理解成“看”、“回头看”,意思本差不 多。但不成,因为前者是引申义后者是本义,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则问题!

上述例子实在很难看出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母语应用水平有什么必要性,但我们却很难完全撇开不顾 。因为按照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这些全是顺理成章的东西。课堂被这类非必要性“知识”充塞的直接后果 ,便是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下降。

最近,我们以高一课文《眼睛与仿生学》中的一段对高三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北京六所学校1400多个样本 )。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 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这段文字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难度是不高的,但调查结果却颇不理想。能够准确理解这段文字意思的,仅占 0.439,即不到700人。其余均认为这段说的是“在人和动物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也就是说,不能体会该段文字用语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该段并没有说眼睛 对于所有的动物一概“最重要”。其实,关于眼睛并非所有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背景知识,高三学生并不 陌生。但在对语言的具体理解时,分辨能力却显得很差。也许有的同志以为,在言语理解问题上这样要求学生 ,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何谓掌握语文工具、何谓语文素质的不同认识。如果高中毕业而在 实际阅读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说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在北京以重点学校为主的 调查中竟然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这种水平,那就更当深长思之了。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了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影响了实际应用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 变的时候了。而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这种负担主要来源于语文教学内部,来源于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体系, 来源于相沿成习的某些非母语教学规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负担的`减轻,不是选几篇什么课文的问题,也不是简 单地否定点什么的问题,而只能是以科学的态度、艰苦的试验,推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完成转型改 造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必须加大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改造的力度

文体、语法、修辞、写作等现成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对所有语言现象的静态的理论概括。但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误以为这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 “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知识“迁移”所必须的条件,忽略了提高母语 应用能力的固有规律,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

近几十年所形成的语文学科知识,不是没有用处,但对于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来说,绝不是弄清其知识 体系、掌握其术语概念就能够济事的。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过:“我不大赞成‘语文知 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识’,好象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4年《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712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法书不可能担负提高语文水平的全 部任务……语法书讲的是全部语法,其中有些话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两遍,无 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儿就过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吕叔湘语文论集》158页)而张志公先生强调必须分 清理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知识,强调语文知识必须精要、好懂、管用,就更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学生语文 学习负担过重,根本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加大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改造的 力度,便是其中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是对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将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一项历史任务,只有在这 方面取得突破,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掀开新的一页。

语文学科知识的改造更新,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应当是这种改造更新最好的试验基地。哪些 知识需要学生记忆、积累,哪些知识不需要强调记忆、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识必须反复梳理、系统掌 握,哪些知识不需要系统掌握、但需要反复渗透;哪些典范的语言材料需要记诵而且也有可能使学生记诵,哪 些只需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阅读写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都需要反 复实践,不断总结。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妨首先在上每节课时对于非让学生记住不可的东西悉心筛选。凡是教师自己不凭借 教案就说不大清楚的,万勿让学生去记。凡是要求学生准确记住的知识,必须简明、准确,而且要有相应的检 查手段。这一点说起来容易,每课都筛选得恰如其分就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大学问。

学科知识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准绳,对原有知识不断重新审视,删 除、简化、改易、补充;只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语文知识分类处理,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整 理出适用的知识系统。

三、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科学研究三方面为建立语文能力目标系统创造条件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进一步科学化,是一个全面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合理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 定,合理的语文能力目标体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数人开会讨论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求 得完善。

[1] [2] [3] 下一页

篇12: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负担,就是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负担。目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 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到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什么必要性,并说不清楚。 这方面的不合理负担,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不可”: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 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对号入座)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学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作文教 学非按写作知识系统安排不可。

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仅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非此 不可,就会造成学生极重的负担。在不同的情况下,四个“不可”的表现,或者有轻重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 一种“主流”倾向。

限于篇幅,仅就其中一个“不可”举几个例子。

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 ”、“借机”或“就”,其实问题都不大。但不行,因为按语法知识,讲成“趁此”、“借机”是把“因”视 为介词;讲成“就”是把“因”当成了副词。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因问题!

例如“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中的“顾”,理解成“看”、“回头看”,意思本差不 多。但不成,因为前者是引申义后者是本义,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则问题!

上述例子实在很难看出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母语应用水平有什么必要性,但我们却很难完全撇开不顾 。因为按照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这些全是顺理成章的东西。课堂被这类非必要性“知识”充塞的直接后果 ,便是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下降。

最近,我们以高一课文《眼睛与仿生学》中的一段对高三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北京六所学校1400多个样本 )。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 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据研究,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这段文字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难度是不高的,但调查结果却颇不理想。能够准确理解这段文字意思的,仅占 0.439,即不到700人。其余均认为这段说的是“在人和动物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也就是说,不能体会该段文字用语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该段并没有说眼睛 对于所有的动物一概“最重要”。其实,关于眼睛并非所有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背景知识,高三学生并不 陌生。但在对语言的具体理解时,分辨能力却显得很差。也许有的同志以为,在言语理解问题上这样要求学生 ,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何谓掌握语文工具、何谓语文素质的不同认识。如果高中毕业而在 实际阅读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说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在北京以重点学校为主的 调查中竟然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这种水平,那就更当深长思之了。

[1] [2] [3] [4]

篇13:怎样做好语文教学课件

怎样做好语文教学课件

一、PPT课件好用、适用、够用,是首选语文课件

有很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powerpoint等,功能各有千秋,如果真要对比起来以竞赛评比角度来论,powerpoint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课件制作软件了,它简便、实用、好学,我对它情有独钟。其实,选择一个课件制作软件,达到“三用”标准足矣:好用、适用、够用。PPT简单易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老师来说容易掌握,便于修改;最适合日常教学使用,随时根据教学流程可调整幻灯片内容和顺序,开发周期短;它功能强大,可整合多媒体流行的媒体素材,再结合VBA和触发器、超链接、动作设置,完成可以设计出交互性强悍的课件作品。从这几方面来论,PPT课件完全满足辅助教学应用,是首选的第一个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如果在掌握PPT课件的基础上,再计划提高课件制作技术,建议学习矢量动画课件制作软件flash,这可以有效弥补PPT自身动画功能薄弱这一功能。

因此,我提倡选择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时,首选powerpoint软件—PPT课件技术相对于微机操作基础薄弱的.教师来说,是最适合高效学习,并有效应用的选择,足以“应付”日常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掌握PPT课件设计流程,流水化开发课件

PPT课件设计开发是一个严格的“流水线式”的开发流程。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单打独斗”完成PPT课件设计、开发、测试、应用流程。以初中语文《谈生命》为例:

(1)分析《谈生命》课件辅助目标。所设计的PPT课件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谈生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初步确定PPT课件框架和技术表现方法、技术实现难度,形成设计草案。

(2)撰写《谈生命》课件脚本。这个PPT课件脚本设计没有统一格式,只是笔者按着PPT幻灯片页数顺序写的一个具体内容列表和实现细节,只要是表述出PPT课件的设计蓝图,必要时画出PPT课件相关框架图,可细化到课件某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

(3)整理《谈生命》课件相关媒体素材。本节《谈生命》PPT课件,需要一些图片、欣赏视频和朗读视频,还有相关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视频媒体素材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处理是一项繁杂工作,有时,图片素材也要加工处理,多网上下载的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4)整合PPT功能设计《谈生命》课件。根据PPT课件框架,结合课件脚本设计的引导,充分整合PPT各种功能,融合各种媒体素材,灵活设计出符合最终目标的多媒体《谈生命》课件,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教师PPT功力时期,如果操作能力强,开发周期少效果好,否则就是头脑想法美好,鼠标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复测试PPT《谈生命》课件。PPT课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音视频播放、插入flash、VBA编程、超链接等,所以一定经过严格的测试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换台“纯净”的电脑进行测试,按设计脚本和功能目标进行查错、纠错,并实时试运行检验,记录修改细节。另外,还要在《谈生命》教学实践中,验证这个课件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应用的最优化。

(6)成品《谈生命》课件“打包”发布。PPT课件终于制作完成,根据不同应用环境,进行生成“打包”,生成一个安全稳定使用的独立课件。当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PPT课件操作技巧,备课的同时,还要备课件内容、备课件操作。

三、掌握PPT课件设计框架,课件开发不是难题

只有掌握了PPT课件设计框架,才能有效地完成PPT课件开发,提高设计效率。

PPT就是所谓的幻灯片,以页为单位,把一节课所要呈现信息展示出来,主要以一种线性结构为主,一页页的课件内容进行鼠标点击控制播放。这其中个别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选项,以及通过幻灯片自定义动画选项和切换效果等丰富PPT课件展示效果。

严格地规范PPT设计框架,可包括:片头、片尾、封面、导航结构、内容页、控制按钮组等框架结构。

例如,笔者在设计初中语文《谈生命》课件时,总共设计了74页幻灯片。可根据需要利用自定义动画设计一个简单片头,这节课笔者没有设计片头。第一张是标题页所谓的封面:精美的背景上显示教材的版本信息、课程标题、相关动态教程内容、单位作者信息等。可通过封面了解《谈生命》课件内容和课程的概要信息。从第二张开始一直到74页都是内容页,这其中设计了导航结构,按着导入、新授、小结等教学流程把总共73张幻灯片分六部分:一是作者简介、二是学习目标、三是课文朗读、四是合作探究、五是拓展延伸、六是音乐欣赏。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超链接联结,可灵活地控制跳转和返回。具体的每一页内容都结合呈现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不同类型素材,处理好颜色、位置、控制、搭配、深度叠加等问题,让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现出来,摒弃无用信息,不炫耀技术,真正辅助教学,为本节课《谈生命》教学目标服务。最后一页幻灯片,我只显示了版权信息,当然也可在PPT课件播放结束时,或显示谢谢观赏,表达谢意;或显示一段有意义的话语,或直接显示课件结束字样。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21世纪最热门的十大产业之一。多媒体课件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因此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方式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4:怎样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师者,不仅如此,更要授之以渔。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是有助于学习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事物的规律。教会了这些本领,学生就会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懂得举一反三,那教师就不必再啰啰嗦嗦、反反复复地教同样的东西了。学生学起来轻松,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三、要充分预习,熟悉内容

一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要做的不是要百分之百地集中学生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分钟时间里发挥潜力,如果一堂课的内容,学生事先都没有预习,从何而来20分钟潜力的发挥。所以预习非常重要。教师布置了预习题,学生提前感知课文,再上课时就能做到心领神会。特别提出的是新教材的课本图文并茂,内容十分吸引学生,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去看课文,提高学习兴趣,增加预习效果,从而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会心情舒畅,容易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轻松、愉悦、主动、活泼的场面,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方法很多,而笔者认为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不可缺乏的就是教师的微笑。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真诚的、鼓励的、欣赏的、宽容的微笑会带给学生幸福的感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动力,它会极大地刺激学生个性的张扬。没有微笑的教育是可怕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微笑,任何高超的教学技巧都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点相信各位同仁一定深有体会。

五、把握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提升学生智力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内容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六、课后布置适量作业,争取家长配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

减负增效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给小学生布置作业要适量,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太多,又会令学生感到厌倦,疲于应付。布置精而简的作业是保证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前提,但是“十指有长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强有弱,对于那些几次三番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学生在家中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为了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防止忘记作业或回家对家长撒谎说没有作业的情况,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巧的本子专门用来记作业,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我都会认真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小本子上,记完后,同桌互相检查。家长想知道当天的作业是什么,一翻记作业的本子便明了了。

篇15: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一、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将未知不断地转化为已知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主动而有效的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要能够激起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而如果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已知,问题过于简单,只能起到检测与巩固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而如果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未知,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而无法展开有效探究。

这两种问题都没有探究的价值,问题要想具有探索性,能够引发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主动的学习,就必须要着眼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活动,进而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实,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探究有成效,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来。

为此,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能不深入,只是就知识本身提问,也不能过于深入,盲目追求问题的高难度,而是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语文教材深入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围绕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

二、提问要把握好时机,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出

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随意发问,只能让学生成为机械而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让问题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的累赘,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只能是对问题敬而远之,对语文学科望而生畏,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时机,只有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何时是最为恰当的时机呢?

1、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很难在整节课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维与注意力,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强制引导,而是要让学生自我再次集中起来。此时一个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再次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上,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2、学生思维困惑时。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低下,并不能独立地解决所有问题,当学生遇到思维上的障碍,出现思维困惑,无法展开探究时,此时正是启发的最佳时机。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依旧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此时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完成自主探究,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3、学生理解肤浅时。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浮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情感与意境,此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感悟,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进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分析,进而深刻感受与体会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立体解读。

三、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兼顾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育事实。以往的教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同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这样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这是低效的教学。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可见问题是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就不能是封闭的,而是要具有开放性,要能够以文本为中心,向宽广的生活空间延伸,提出开放性问题的,不拘泥于教材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与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更宽广,才能基于文本,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见解,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篇16:怎样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一、以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推动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素质以及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要具备更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求我们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就必须担负起培养有能力又有素质的社会新人类的重任。因为语文作为一种语言,且是我们的母语,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

对于知识层面的教学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外,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内或者国外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对于精神层面的教学,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相处之道和合作之法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决不能把教学局限于我们的课内,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把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以语文学科特点的和谐统一,推动教学目的的完成

语文学科特点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由始至终全面贯彻的思想。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教学方法关注的不够,人文精神层面更是很少提及。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我们的校园,课堂教学的情况大有改观,但是有部分教师却对素质教学的新要求产生了错误的或者是偏差的想法,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虽然课堂氛围良好,教学方式和方法先进,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情况。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只是单纯地注重了教学形式的变革,却忘记了教学的根本,没有以教学的目标为根本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形式和人文教育我们要关注,而对知识技能以及探究方法也不能忽视,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起来,才能最终体现知识和能力、教育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色。

三、以教和学的良性发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各自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但从地位上来说,二者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求真务实,不能哗众取宠,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深刻地研究教材,并且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扩展,以此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并且也能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和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真正地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以科学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现如今,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先进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弘扬自己个性的空间。而对于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还要求学生要提升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很多时候都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比如,在班级容量比较大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很困难,此时,合作学习就成为了最优质的选择,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在问题设计以及过程监督方面下工夫,力争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出既充满激情和活力又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课堂。

篇17:怎样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的一种互动过程,包括文化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而教师却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互动,过于重视文化层面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要求,有些做法不被学生接受,不能说服学生,学生就会讨厌教师,对学习产生抵抗情绪,提不起学习的精神,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师生关系导致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愿望,不能一味批评、体罚、伤害学生的幼小心灵。

或者一副严肃的面孔,让学生敬而远之,师生之间距离疏远、感情冷淡,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自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用人性化的教学态度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增强亲和力,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作知心的朋友,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们听。师生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尊重,学生也更加信赖教师,对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认知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对感性的知识接受得快。但教材书本的知识是理论、抽象的,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抽象地重复,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来理解,学习上有难度,听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那么,如何让书本的内容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语言,符合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静态的文字立体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刺激他们的感官认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多媒体能以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牢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是重要的认知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让学生多阅读、会阅读。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往往只盯着书本阅读,考什么就读什么,阅读范围束缚在了狭小的空间,使学生感到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教师把课外阅读放置在一边,认为是看闲书,浪费学习的时间,学生因为课外阅读甚至被教师批评。

这种教学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结果造成了学习上的阻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发现读书的乐趣,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阅读的范围,让阅读变得丰富多彩。童话、寓言、科普、传记、神话故事等都可以让学生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能进一步促进课内阅读,互为作用。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指导精读: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理解具体的意思,是深层次的阅读,也可称之为研读。精读要动脑思考,精读细析,开拓思路,包括自读、精析、品读三个方面。

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文章有深入和全面理解。指导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不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深入掌握,能够通读全文,明白大概意思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指导朗读:朗读是通过语言大声地把文字读出来。朗读能增加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要做到深情并茂,准确表达文章的字句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语调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读要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不读错字,流利阅读,语气连贯。朗读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分角色表演读、自读、模仿读、评读等,教师要多变换形式,让学生感到有新意。三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在阅读中要读写结合,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就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读书笔记,日后随时可以查找,为学习积累了素材。

四、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知识过程中涉及的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用具、教学思想等总体的一个统领。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否先进,是否被学生所认可,让教与学处在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中,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出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僵化的,把教师和学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中,成为“套子里的人”,好比一条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般,缺乏新意、创新、灵活。教学过程是僵硬的、死板的,根本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实际,多角度和多思维地来组织教学,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这样,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思维、视觉等冲击,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推动学生内心升起要探索的欲望。

例如:①语言智能教学法,通过讲故事、录音、写日记、展览学生作品等进行教学。②数理逻辑教学法,通过总结归纳、分类、问答、启发进行教学,并提倡学生在学校的任何活动中都广泛运用数理逻辑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语文存在于我们整个生活中。③视觉空间教学法,最容易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把书本和讲座的材料变成图画形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