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

穷酸奥特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

【简介】感谢网友“穷酸奥特曼”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共1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

《看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充满想像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其中2、3、4小节是重点。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彩绸、小手,我用了色彩丰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词语、诗句意思。我还播放大海浪潮的声音,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亲近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一个主问题,折射到每节小诗,以“小朋友最想到海里干什么?”这个问题切入,了解三个孩子的美好愿望,难点理解“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教学过程种穿插多张图片,让学生体会大海的美丽、大海的富饶。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节课中时时注意到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你抱出了什么金疙瘩?你想要到海里干什么?你有什么美好心愿?”“在这些情境下,教学就有了深度,我以自己写的小诗为范例,激发了孩子仿写诗句的兴趣。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这节课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如:指导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看浪花时的开心,去探险时的勇敢,采矿时的兴奋,使学生在读中有想像,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受,真正地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读成为维系课堂生命活力的主动脉。

本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不够有力度,没能全面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体验没能水到渠成。

2、写作环节所占时间稍多,写作难度过难。在小练笔环节,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两句话。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切实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到写话。通过一节课,就让他们去完成这样一节富含想象力的小诗,确实是相当有难度。

3、课堂中,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自主学习的形式还不够体验,老师牵引较多。

篇2: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第23课《看浪花》,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狠狠地下定决心后,完全撒手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去,嘿嘿!让他们有一个真正做学习主人的体验。

导课后,我让孩子们开始分组合作,完成我提出的学习任务。

1、认读生字;

2、解决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3、仿写一小节,并画一画你们心中的浪花。

接下来的时间就全总交给孩子们了。对于分组合作学习,他们并不陌后,但让他们填写研究记录表,这可是第一次。在以前的学习中,上了四年级的孩子才开始练习填写,现在,我拿给这些二年级的孩子们。他们能用好吗?我这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最主要怕他们浪费了这表格哟。

时间、课题、组别、组长、记录员、噪音控制员、时间控制员、小组发言代表,时间不长,孩子们就填完了,他们可比以前那部分学生聪明多了,我没说,他们就会填了。不过,是不是真正会用这表格,还得看他们后面的学习情况。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才进步了一半。唉,两课时完成本应一课时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让孩子们做学习主人的代价。如果孩子们在这样的合作中学会学习,我想还是值得的。

下午第二节课,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我则密切关注着。十多分钟过去了,一萱小组第一个完成任务,接下来,子佳小组也完成了,再接下来,是伊诺小组,再再接下来,哟,让不清了,二十分钟后,有8个小组完成任务,他们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还有3个小组没能完成。

我先是检查生字。一圈下来,2个小组各有一名孩子认读有困难,其他孩子顺利过关。随后,我检查孩子们第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我一个组一个组地读着,孩子们认真听着,嘴里时不时地发出“啊”、“呀”的声音。读完8个小组的,我请孩子们评价。他们第一个选出子佳小组的,宗琛小组也榜上有名。嗯,8个小组中,有2个小组完成不错,这也算是收获吧,也算是收获不小吧。

子佳小组:

我想让海水变石油,

工业农业都需要。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大手,

推动汽车跑天下。

篇3:一年级语文《看浪花》教学总结

《看浪花》一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进了学生与自然的亲和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三大版块:

(一)粗读课文,感知语言

这一课有些词语学生难以理解,我就采用图片欣赏让学生直观了解感知。在学生初读诗歌后,我让学生说说浪花像__________________。在拎出五个比喻句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去感受浪花的美丽,语言的美丽。

(二)精读感悟,学习语言:

在这一板块我先通过范读2、3、4小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去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深入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比如第四小节,在学生读完之后,我问学生: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拨什么是“金疙瘩”、“采矿”,在学生理解之后又随即指导朗读。浪花的“哗——哗——”声是朗读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读好浪花的声音,我先让学生听浪花的声音,然后认识了“——”后再指导读,学生自然就能够读好了。又如诗歌每节的最后两行,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去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每读一遍,我就设计精美的过渡语,激发学生积极去读,喜欢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这节课让我对这一句话有了新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三)深化主题,发展语言:

这个版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当小诗人,模仿课文写一节小诗,再次感受浪花的可爱,也会去表达心中美好的理想,主题再次深化。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根据学生提到的内容,老师进行相应的引导。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这一节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教,也得到了潘校长、黄老师、蒋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先向三位领导表示感谢。正是他们的指导,让我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最后上这一节课中,在教学2、3、4小节中有些章节显得比较啰嗦,有些内容还是对学生做了限制,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一次上课,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读中感悟,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篇4:《看浪花》教学总结

《看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充满想像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其中2、3、4小节是重点。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教学过程种穿插多张图片,让学生体会海水的美丽。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以像稻穗为重点,让学生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重点指导学生去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零散的部件串起来,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节课中时时注意到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充分地发表个人想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感悟第一个孩子的“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的美好愿望时,我出示了多张干旱的图片,创设情境:听听小禾苗它在说什么?听听这位农民伯伯的话,他在呼喊些什么?学生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发:“谁来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来吧!”此时,我趁热打铁:“现在你就是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在最后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也创设了情境:“听,妈妈在叫我们快回家呢!大家赶紧穿好鞋子,跟浪花说再见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特别开心,也体会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舍之情。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这节课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步的读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教学初,“课文这么美,是不是很想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你能做到吗?”;再读课文时,要求“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这么差,请同学教教我怎么读好”等,如此设计多次练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想像,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受,真正地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读成为维系课堂生命活力的主动脉。

但是本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不够有力度,没能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个别学生读得很好,但是一到齐读,感情就不够强烈了。朗读的量已经达到了,但是没得到质的提高。

2、写作环节所占时间稍多,写作难度过难。在小练笔环节,共花了10来分钟,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两句话。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切实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到写话。通过一节课,就让他们去完成这样一节富含想象力的小诗,确实是相当有难度。

3、课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过多。给人的感觉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我走,不敢放开手来,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篇5: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浪花来了两次,来干什么。

2、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喜欢小浪花从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小浪花的淘气可爱。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电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生词卡片,复习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2、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多媒体电脑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二、运用多媒体看图导句,学词学句。

1、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浪花)。浪花来做什么?(搔脚丫,送贝壳和小虾,解释“搔”)。是啊,浪花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搔我的小脚丫,第二次给我送来了贝壳和小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来搔脚丫,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给我带来贝壳和小虾?)齐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在写浪花第一次来搔我的脚丫?(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呢?用“———”勾出(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同桌讨论勾画)。

课件展示①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3、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浪花第一次来,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板书:轻轻、走)。

②、你能发发声音,做做动作,表演出来吗?

③、课件展示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

浪花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不要“轻轻的”好吗?为什么?

比较读这两句。

④、(回看①)这两句还有哪个词是轻轻的意思。

(板书:悄悄地)还可以悄悄地干什么?

⑤、是啊,小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就是想悄悄地搔我的小脚丫。小浪花怎样呢?

⑥、小浪花更调皮的地方还在后边呢?找找看是哪句?(笑得我眼泪……)

指导朗读这一句。

⑦、齐读第一段,体会小浪花的淘气。

4、第二次,小浪花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贝壳和小虾,这是第几自然段中写到的。(第二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勾出表示动作的词。(小组讨论)

板书:唱、笑、跑。

②、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

③、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④、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

有什么?

怎样带来的?

做“捧”的动作。

你们看,这两朵浪花多像一双手呀,贝壳和小虾就是这样捧来的。(多媒体展示)

篮子里的礼物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装不下)

⑤、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6、讲读第三自然段。

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群娃娃怎样呢?

板书:淘气

你喜欢淘气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完成填空题,教师在教师机中随时查看作业情况。学生互调查看。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知识面。

书中的小女孩和浪花玩得多高兴呀,你也想去看看小浪花吗?那么,请调用有关资料到大海边去玩玩吧,甚至还可以到大海深处去看看,看看大海给我们带了些什么礼物!

板书:

18浪花

轻轻的悄悄地走

淘气

唱笑跑

篇6: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通过“我”感到的,看到的,讲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声音和它给“我”带来的欢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生字,12个二类生字。掌握“走”字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海边玩耍时愉快的心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所学的一、二类生字。学习四个一类字,掌握“走”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些小朋友去过大海,你觉得海边怎么样?今天,有一个小朋友去海边玩了,她还和浪花成为了好朋友呢!请同学把书翻到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画出一、二类生字。指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认识一、二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反复认读。

2、同桌互相认读。

四、学习四个一类字

1、学习“走、贝”

(1)根据图片猜字。

(2)演示“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它的字理。

(3)学习它的笔顺。

(4)扩词:走路、行走、走马观花、走南闯北。

(5)“贝”字的学法同“走”,可以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自己讲。可以实物演示。

(6)“贝”字的扩词;贝壳、宝贝。

2、学习“丫”。

(1)教师用手势做“丫”字请同学猜。

(2)书空。

(3)扩词:脚丫、丫头。

3、学习“泪”。

(1)怎样记住这个字呢?(眼睛里流出的水就是泪)

(2)扩词:泪水、眼泪、泪珠。

(3)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流泪呢?

五、复习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所学生字。

二、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1、学习“才”“去”两字。

(1)书空,注意“去”的笔画。

(2)扩词:刚才、才华、回去、去年、去世。

2、复习巩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觉得这个小朋友在玩耍时心情怎么样?

2、带着愉快的心情分段来读课文。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浪花送给了小女孩什么礼物?(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注意雪白和青青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四、处理书后习题:

1、读一读:开火车读。

2、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注意先领读一下这些短语,在让学生说一些如( )的苹果,xx的香蕉……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填,如红红的苹果,好吃的苹果,大大的苹果,甜甜的苹果等。

3、提问题: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快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课上,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查找资料解决。

篇7:《看浪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导入的时候就调动学生平时听说的或者在电视上书上对大海的了解,提问: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海水为什么要变淡水,在其中穿插海水淡水知识的了解,并用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淡水的重要,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学习本诗歌的重难点,浪花像什么?为什么说像稻穗?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串起来,散散的感觉,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这次的“请进来”教研活动终于结束了。拖了一个月,让我吃不好,睡不香。现在终于算是解脱了。大家都说我有进步了,哈哈,好开心呢!其实我知道,我这堂课上得不好,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有进步那就是成功

《看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充满想像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其中2、3、4小节是重点。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教学过程种穿插多张图片,让学生体会海水的美丽。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以像稻穗为重点,让学生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重点指导学生去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零散的部件串起来,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节课中时时注意到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充分地发表个人想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感悟第一个孩子的“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的美好愿望时,我出示了多张干旱的图片,创设情境:听听小禾苗它在说什么?听听这位农民伯伯的话,他在呼喊些什么?学生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发:“谁来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来吧!”此时,我趁热打铁:“现在你就是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在最后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也创设了情境:“听,妈妈在叫我们快回家呢!大家赶紧穿好鞋子,跟浪花说再见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特别开心,也体会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舍之情。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这节课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步的读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教学初,“课文这么美,是不是很想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你能做到吗?”;再读课文时,要求“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这么差,请同学教教我怎么读好”等,如此设计多次练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想像,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受,真正地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读成为维系课堂生命活力的主动脉。

但是本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不够有力度,没能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个别学生读得很好,但是一到齐读,感情就不够强烈了。朗读的量已经达到了,但是没得到质的提高。

2、写作环节所占时间稍多,写作难度过难。在小练笔环节,共花了10来分钟,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两句话。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切实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到写话。通过一节课,就让他们去完成这样一节富含想象力的小诗,确实是相当有难度。

3、课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过多。给人的感觉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我走,不敢放开手来,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看浪花》教学反思]

篇8:《看浪花》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趣揭题。

1.你见过浪花吗?它会做些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22看浪花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初读诗歌。

1.读通课文。

2.找一找课文共几小节(诗歌空行处为一节),分小节朗读,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

3.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同桌交流,解决词语。还弄不清的可结合课文讲读时理解。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结合看插图)

5.三个孩子看到的浪花是怎么样的?划出课文中有关句子。

(1)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2)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3)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4)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5)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把以上五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并说说分别在哪些小节。

三、阅读第一小节。

1.这一节中说浪花像什么?像吗?(看图)

2.浪花为什么会像问号呢?3.指导朗读:

①象声词:“哗--哗--”。

②突出“像问号”。

③注意停顿,注意轻声。

四、过渡。

三个孩子分别想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二、阅读二至四小节。

1.默读课文,找一找三个孩子分别想什么。

2.把引号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1)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

(2)我想到海底去打猎,用激光枪捕获大黑鲨!

(3)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抢出千万宝疙瘩!

3.理解三个孩子的不同想法。

①知道这三句话写了他们的理想。

②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4.在写三个孩子的理想时,作者又写了浪花。连起来读一读。

①体会“像稻穗”、“像马鬃”、“像彩绸”。(结合看图)②理解每句后面相应的句子意思。

5.连起来把二至四节读一读。归纳三个孩子的理想。

三、阅读第五小节。

1.朗读,体会三个孩子对浪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理想的沉醉。

2.体会最后两行诗的意思。

①理解“像小手”。

②体会“抚摩”的意思,感受浪花对孩子们的爱抚。

四、朗读全文。

1.齐读第一、五小节,二、三、四节分小组读。

2.可以单独读“理想”的句子。

3.可以单独读浪花像什么的句子。

五、作业。

1.填空:三个孩子看到的浪花像____,像____,像____,像____,像____。

2.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从小树立长大以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4.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培养阅读课文时根据书后问题边读边想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孩子看到浪花所想到的内容,并体会他们的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文中一些词语是理解的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意思,是重点。

教学思路:

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交流理解;阅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边读边想,理解内容;感情朗读,体会课文思想内容。

着重通过朗读,体会重点诗句意思。

对于课文中的有关难于理解的词语,应结合课文理解,教师只略作讲解。

[《看浪花》教学设计]

篇9:《看浪花》教学设计

一、 课前交流。

二、 听海浪声,导入新课。

(1) 坐上开心列车,进行快乐之旅。

(2) 前方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猜猜是什么?

(3) 用上“哗--哗---”模仿海浪声。

(4) 导入新课。

三、 自渎课文,学习新词。

(1) 自由读,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 认读新词。

稻穗 马鬃 彩绸 抚摩 甩尾巴 金疙瘩

四、 品读课文。

1、三个孩坐在海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画面一: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画面二: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画面三: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画面四: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画面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摸孩子的小脚丫。

展开不同形式的朗读,并看图理解“稻穗、马鬃”

2、观看浪花图片(4分钟)

3、练说:一束束浪花像( )。(鼓励学生说出后半句)

4、看到这千姿百态的浪花,三个孩子在想些什么呢?

(1)“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

(2)“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

(3)“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

朗读,你觉得谁的想法好,为什么?

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用句式:“我想( )。”说一说

5、配乐集体朗读。

五、 结束交流,布置作业。

1、小小书法家 书写“疙瘩”

2、小作家 创编 我想( ),

( )。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 ),

( )。

(附)课文

三个孩子光脚丫,

坐在海滩看浪花。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在问孩子想什么?

“我想让海水变淡水,

哗啦哗啦浇庄稼!”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绿浪滚滚连天涯。

“我想到海底去探险,

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万马奔腾甩尾巴。

“我想到海底去采矿,

抱出万千金疙瘩!”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万里海疆铺彩霞。

三个孩子看浪花,

说说笑笑忘了回家。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看浪花》教学设计]

篇10: 看浪花教学反思

《看浪花》一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配图色彩明丽,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进了学生与自然的亲和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以理解诗歌内涵、欣赏美画意境为载体,领悟语文教学特点的精髓。

在教学前,我设计了三大版块:

(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通过播放录音,聆听海浪的声音,感受海的美丽壮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对浪花的喜爱,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发展语言:

首先通过揭示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评读、指名读、齐读等,并且每一步读的训练都要明确目的,如:“诗歌这么动听,想不想读读呢?让我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你能做到吗?”,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三个孩子看到的浪花是什么样子?小朋友看到浪花想到了什么?”;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中小朋友想到的你理解吗?”,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文中感悟到的内化成学生需要的,进而积累成自身的语文素养,发展语言能力;最后我设计了“你看到浪花又会想到什么?”,这一实践活动的方式我没有固定,采取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动笔画一画,仿照诗歌的形式写段小诗,或是其他,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深化主题,提升内涵:

这个版块主要是采用配乐读文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大海的环境中,感受浪花的可爱,主题再次深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篇11:《看浪花》教学方案

《看浪花》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1.读通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读熟词语。

篇12: 《看浪花》教学反思

哎,想想自己也不认真,下午上示范课,结果今天早上才开始试教,真是不好意思,上午请了四位老师帮助我听课,问题真是一大堆。

本来今天我的打算就是上午上一下,给自己壮个胆,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是:问题会这么多!

上这节课,我压根就没有想到要设计板书!你说可笑不可笑,一个劲地在背教案,根本没有想过要写板书,上到一半看到空空的黑板才想起来没有板书。

“一束束浪花”,怎么就会想起来“束”是平舌音的,结果大半节课这个字都念错的,应该念翘舌音,幸好试教了一下,否则下午的脸真的丢大了。

大的环节已经没有办法变动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小细节改一改。

学生提出的“马鬃”,居然被我再解成是“马尾巴上的毛”,哎,真是无语啊,看来我自己都预习得太不熟了,这可怎么办呀!太久没有上过公开课了,结果就上成这样!

哎,下午上也已经没有办法了,如果以后的话很多地方可以推翻,胡老师潘老师都给我了精心的指导。感谢她们。另外胡老师也跟我说,我上课挺有激情,如果能更自然一些就很好了。我的问题就是不自然,我也感觉自己不够自然,还有老师认为我的声音太轻,我是一向都怕自己的声音太响的。哎,看来问题真的是非常非常多。

下次如果要上课,一定要提前试教!

篇13: 《看浪花》教学反思

终于匆匆地上完了本学期的最后一堂公开课。说是匆匆,确实一点不假,一天时间,除去吃饭、睡觉等常规时间,还要上网搜资料、找图片、做课件、做教具,总之,静静坐下来读课文的时间真是太少了,即使在读,也显得那么功利,完全是以一个教者的身份在读:教参里要求教什么?我可以去教什么?我应该怎么去教?脑子里全是这一类问题,真所谓是紧紧围绕着“目标”在做着每一件事。其实,在教师自己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应该分别以三种身份去读文本:普通的阅读者的身份、老师的身份、学生的身份。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身去读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影响到老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展开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只有在恰有所得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

应该说,本堂课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我最初的教学预想,但所谓“圆满完成”也未必就是一堂成功的课,由于课前思考欠到位,使个别词句的教学也欠到位。如果说课前时间比较仓促,相比较课后的时间显得比较宽裕,下面,我想把自己对整堂课中的全部环节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细细的阐述。

一、 以“情中引”为基点,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 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浪花图)你能模仿这一片海浪声吗? (指名学生说)(出示:哗 哗 )

3、浪花是从远到近的,所以读的时候要延长些,要把这个字的音延长只要在后面加上一条短线,它有个名字叫“破折号”(出示:哗――哗――)

4、请一、二组的小朋友一起来,海浪唱起了动听的歌:“哗――哗――”

二、四两组的小朋友,海浪从远到近:“哗――哗――”

全班小朋友一起来,海浪唱着欢乐的歌,从远到近:哗――哗――

好像真的来到了大海边,真美!

5、那么这个又是谁的歌声呢?(出示“哗哗哗,哗哗哗”)

a、齐读

b、你来说(下大雨)

6、这又是在做什么事呢?(出示“哗啦哗啦”)

a、齐读

b、你来说(泼水、浇水)

7、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件事,你们来说相应的声音好吗?

(下大雨了――“哗哗哗,哗哗哗”;泼水――“哗啦哗啦”;海浪来了――“哗――哗――”)

8、可真有趣!小朋友们以后写日记时也可以用上像这样有趣的象声词!

哗――哗――的海浪声吸引了三个孩子(出示),它们一起相约来看浪花。(出示课题)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课堂便是一潭死水,平静死寂,“风过无痕,雨过无声”。因此,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根据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大海、海浪并不陌生,因此,“听音猜一猜”这一环节难度较低,但却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原有的经验,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产生共鸣。

三、以“学中用”为框架,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这一束束浪花还像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读2-5小节,找一找这样的比喻句,并且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3、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几句话,要求: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一束束不同的浪花

4、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一束束浪花遇到了麻烦,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5、出示一幅图,你想把哪束浪花送给它?(出示卡片,指导朗读。)

6、多有趣的`浪花呀,老师也想读一读它们。这样吧,咱们合作,我来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好吗?(合作读)

7、老师很想知道在咱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

(出示图片及:一束束浪花像 。)

本教学板块,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展现教学。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要有开发性。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有开放的理念,开拓性的思维,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预案设计时要有充分的考虑,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其次,教师要设计开放情景,激发学生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激发学生敢想敢说。

虽然海浪对学生来说不是太陌生,但要具体地说出“一束束浪花像什么”那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当我把这块教学进行了以上分步,并且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小目标,这样学生不至于感到枯燥。而由读到想到说,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宜的挑战性,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在朗读感悟时就兴趣大增,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在最后拓展延伸时,学生发言踊跃:浪花像山坡、浪花像滑梯、浪花像摇篮、浪花像冰淇淋…

四、以“读中思”为方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美好。

1、原来在每个人的眼里,浪花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美丽、可爱的浪花让三个孩子都想到了什么呢?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找一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交流:

(1) “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

a、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探讨原因)

b、是呀,瞧(出示图片)没有充足的水分,大地裂开了一道道缝,植物都渴死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出示图片)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

(2) “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

a、老师有一个小小疑问:这里的“戏”是什么意思?别急,老师请教了字典先生,它告诉我们“戏”有3种意思,读一读。

b、你觉得应该选哪个呢?

c、和海洋动物一起游戏,这个孩子――(善良、可爱、爱护动物……)

(3) “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

a、“金疙瘩”通常是指珍贵的东西,那以你平时的了解,你觉得海底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指名说)

b、是啊,正如你们所说的,海底就像一个金库。(出示图片)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等等无穷无尽的资源。难怪孩子要说――“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

三个孩子三个愿望,如果只以一种模式教学,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会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因此,在感悟第一个愿望时,我着重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让海水变淡水,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外知识,能在课堂上运用到平时的知识积累,这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成就感。感悟第二个愿望时,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戏” 字。通过查字典比较的方法,了解到“戏”在文中是“游戏、嬉戏”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人和动物的和谐美好。第三个愿望,运用图片的辅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发出“海底还真是一个大金库”的感叹!

五、以“读中悟”为桥梁,升华学生美好的情感。

【拓展:看着这些浪花,相信每个小朋友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信封上,让海鸥把你的愿望捎给浪花,带给大海。】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生活性与实践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中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要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在理解不透、感悟不深、激情不够时,为了追求教育理念的“前卫”,突出课堂形式的“热闹”,而过分地强调发展学生特长和能力,让学生机械地去表演、被动的去创新,反而将阅读教学演变成“形而上学”的空镜子。本板块的设计由于是在学生充分读文、深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们能够拓展思维领域将知识内化成个人的创新特色。当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了孩子们产生这三个愿望的原因以及愿望的前景,他们的情感被激发了,进而思维也不知不觉地拓展了。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简单地教,让学生轻松地学。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当中,由于课时、进度等问题,不可能对于每一节课都十分认真地细抠每一个教学环节,所以教学上会存在许多遗憾,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行走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方式,及时反思之后,就像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一样,在教学修养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好像对于教学又重新认识了一番,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了。另外对于教学设计思路方面,对于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对于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方面,对于因材施教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启示。

“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我希望我能够做那载歌载舞的水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我想这也是以后我要好好思量的。

篇14:《看浪花》教学反思

《看浪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导入的时候就调动学生平时听说的或者在电视上书上对大海的'了解,提问: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海水为什么要变淡水,在其中穿插海水淡水知识的了解,并用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淡水的重要,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学习本诗歌的重难点,浪花像什么?为什么说像稻穗?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串起来,散散的感觉,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篇15:《看浪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导入的时候就调动学生平时听说的或者在电视上书上对大海的了解,提问: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海水为什么要变淡水,在其中穿插海水淡水知识的了解,并用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淡水的重要,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学习本诗歌的重难点,浪花像什么?为什么说像稻穗?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串起来,散散的感觉,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这次的“请进来”教研活动终于结束了。拖了一个月,让我吃不好,睡不香。现在终于算是解脱了。大家都说我有进步了,哈哈,好开心呢!其实我知道,我这堂课上得不好,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有进步那就是成功

《看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充满想像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其中2、3、4小节是重点。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教学过程种穿插多张图片,让学生体会海水的美丽。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以像稻穗为重点,让学生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重点指导学生去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零散的部件串起来,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节课中时时注意到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充分地发表个人想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感悟第一个孩子的“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的美好愿望时,我出示了多张干旱的图片,创设情境:听听小禾苗它在说什么?听听这位农民伯伯的话,他在呼喊些什么?学生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发:“谁来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来吧!”此时,我趁热打铁:“现在你就是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在最后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也创设了情境:“听,妈妈在叫我们快回家呢!大家赶紧穿好鞋子,跟浪花说再见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特别开心,也体会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舍之情。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这节课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步的读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教学初,“课文这么美,是不是很想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你能做到吗?”;再读课文时,要求“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这么差,请同学教教我怎么读好”等,如此设计多次练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想像,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受,真正地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读成为维系课堂生命活力的主动脉。

但是本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不够有力度,没能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个别学生读得很好,但是一到齐读,感情就不够强烈了。朗读的量已经达到了,但是没得到质的提高。

2、写作环节所占时间稍多,写作难度过难。在小练笔环节,共花了10来分钟,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两句话。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切实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到写话。通过一节课,就让他们去完成这样一节富含想象力的小诗,确实是相当有难度。

3、课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过多。给人的感觉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我走,不敢放开手来,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篇16:语文一年级下册《浪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浪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1.读通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读熟词语。

篇17:《看浪花》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了解大海,想象浪花像什么以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大海、海岸、海滩图片。

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大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孩子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生自由回答)大海离我们西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但是咱们从电视、各种图画书上是经常看见的,你能把你所知道的大海样子跟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吗?(生互相交流)

2、是呀,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欧,大海边有美丽的贝壳,大海呀,还有调皮的小浪花呢?(板书:浪花),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到海边,去同三个小朋友一起去看看浪花吧!(补全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扫清障碍,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并拿出笔,在字下面作上一个小记号。

2、借助拼音读自己所勾画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流利。

4、指名读,其余生评。(指导读好表示浪花声音的“哗--哗--”这里破折号的用法,应该在朗读时体现出来。)

三、品词引路,感知课文

1、指名读文,其余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谁在干什么?

2、生找出: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强调用上自己的话来说)

3、浪花像什么样呀?(学生说出像问号时,教师板书简笔画,并书写一个大大的问号作对比)

4、指导朗读好本节。

5、我们知道,问号就是表示在提问题呀,今天浪花可为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问题是什么吗?(生提问,注意引导口语训练)

6、是呀,浪花给孩子们提的这一个问题,孩子们都是怎样回答的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交流:

A、回答第一个孩子的问题时,抓住“海水”和“淡水”,进行分析,让孩子明确这两种水的不同之处。

B、第二个孩子的回答时,故意质疑,让孩子了解海底“火山”和“陆地”的矛盾处,从而理解‘探秘’一词。

C、第三个孩子的回答时,从挖煤入手,了解矿石,然后理解‘采矿’。

D、假如你也在海边看浪花,你会想到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回答。

7、引读文章内容。

第一个孩子回答说:……

第二个孩子回答说:……

第三个孩子回答说:……

……

8、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生思考:浪花像什么?

句子训练:浪花像小手。浪花像。

(2)体会“抚摸”,教师创设情境,小孩用手抚摸家中小动物,然后让孩子用“抚摸”说话。

(3)指导朗读。

四、品读诗文,小结全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诗文背诵下来。

3、小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出学习要求:学习生字词。

二、自画生字,读准字音。

1、从文中找出生字,同桌互读互学。

2、检查字音。(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出示带生字的词,自读词。

4、交流读。

二、认准字形,组词运用。

1、出示生字,让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

2、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难记的字。(总结识字方法)

4、再读生字词。

5、用生字自己组词。

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生认读。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

家、脚、到

4、学生自己先描后写。

5、作业展示。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布置作业。

板书: 11、看浪花

浪花简笔画

浪花像问号。

浪花像小手。

浪花像____。

[《看浪花》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相关专题 浪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