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不吃披萨边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简介】感谢网友“不吃披萨边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及其寓意(共6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成语典故及寓意

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姊姊长公主几次表示愿意将女儿嫁与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因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宫中美人,而坚决反对。长公主转而将女儿许给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欣然同意。从此,长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击栗姬。谎话重复百次都可能被误为真理。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寓意:窦婴认为自己并没有尽到保护好太子的责任,所以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后来又有人劝说这与皇帝的决定并不是同一个性质的事情,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篇2:成语典故及寓意

传说很久以前,贵州一带没有驴,当地人都不熟悉驴。有一年一位商人从外地牵过来一群驴,很多人都感到新奇,前来围观,议论纷纷,可没有人知道驴能干嘛,便没有卖出去,商人只好先把它安置在山脚下。

几天后,一只饥饿的老虎路过这,看见驴还以为是妖怪,躲在石头后面,一动也不敢动,正好商人回来要把驴牵走,可猛一看,一只老虎吓趴在石头上哩!商人眼珠子咕噜一转,嘴角露出了奸诈的笑容,嘿嘿,这里的人不是最怕老虎了吗?要是他们以为驴能吓住老虎,肯定会来抢着买的,到时我就变成个大富翁了,哈哈!

果然人们看到后一个个目瞪口呆,争先恐后的掏出钱来,把驴子买回家,一转眼的工夫,浩浩荡荡的驴群就空无一驴了,这也让那个居心不良的商人挣了个盆满钵满。

过了一些时间,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把驴放在了离自己不远的一棵树底下保护自己。正好那只老虎又来找食物,看见驴,稍稍镇定了一下,举步不前,驴见状大喊了一声,农夫也没当一回事,不就是吓跑老虎呗!便继续砍柴,可老虎吓得都坐在了地上,满眼的恐慌,但不久,老虎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上前鼓起勇气拍了一下驴,想看看驴除了叫还有没有其它本事,可驴只是生气地踢了下老虎,这下,可把老虎乐坏了,心想:原来就这么一点本事啊!便跳了起来,扑在驴的身上,张开血盆大口把驴吃了,等农夫反应过来时也早成了老虎的盘中餐。

寓意:其实老虎跟我们人类一样,见到身材高大的新东西并不会立马做出决定,而是要观察清楚后才会有所行动,那时,驴自然会被吃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光看表面,外表强大,不一定就有真本事。决定人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心,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篇3: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寓意:其实学会聊天和交谈,不是让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而是在真诚和善意的基础上,掌控好唇齿分寸,恰当谈吐,并非只是表现“高情商”,更多的,你为大家展现的是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篇4: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寓意: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篇5:刻舟求剑成语典故及寓意

一、刻舟求剑成语解释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二、刻舟求剑成语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三、刻舟求剑成语造句

1、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2、他由于不学理论,不关心时政,所以在工作中常常闹出刻舟求剑那样的笑话来。

3、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4、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5、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6、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7、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8、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9、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10、信息时代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篇6:成语的典故及寓意的精选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寓意:故事中的老马虽然年岁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这说明了老马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看年岁已高的人,他们的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年轻人难以超越的。同时,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现,我们可以学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触。在你眼中或许认为”经验〃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后的日了还长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决迷路和缺水的问题啊!假设管仲和隰朋没有日常生活的经验,那麼齐恒公以及大军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相关专题 典故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