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目无全牛成语故事

djsam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四字成语故事-目无全牛成语故事

【简介】感谢网友“djsam”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目无全牛成语故事(共4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四字成语故事-目无全牛成语故事

目无全牛就是眼里看到的不是整头的牛,而是只看到牛的各个部件和部件间的空隙,比喻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那么你们了解过关于该成语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无全牛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是战国时期魏国一位著名的厨师,他肢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体,只见他手触、肩靠、脚踩、膝顶,每招每式都非常优美,牛的肢体分解时发出的声音配合着他的动作,也是显得很美妙动听,就像音乐一样。看他解牛,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梁惠王看了一会,感到简直是不可思议,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太妙了!你的技艺是怎么达到这么纯熟的地步的?”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因为我对解牛这项工作非常热爱,所以干起来就全神贯注。而且,我也是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才达到今天这种境界的。我刚开始解牛时,眼睛里看到的是整个一条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三年以后,我眼里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了,而是牛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的东西。这样的话,我在解牛的时候,就知道哪儿是皮肉,哪儿是筋骨,下刀的时侯,刀就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根本就碰不到骨头。我现在就是闭上眼睛,也可以熟练地解牛,毫不费力。”

庖丁又指着自己用的刀,说:“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还跟新的一样,而别的厨师,一个多月,最多一年就要换把刀。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解牛的诀窍,刀老是碰到骨头的缘故。”

梁惠王听得如醉如痴,不住地点头,而庖丁在说话之间又解完了一头牛。

匹夫有责成语故事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出身于乡宦之家,6岁开始读书学习,从小就有远大志向。14岁时,他就参加了除旧革新的社团———复社。

1645年,清兵攻占了南京。顾炎武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不久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临终前,她对顾炎武叮嘱道:“你千万不要做清朝的臣子!”顾炎武流泪答应。从此,他伪装商人,四处奔走,联络沿海的抗清力量。清朝进士叶方恒为了吞没顾炎武的家产,勾结顾家的仆人陆恩告发了顾炎武,顾炎武被官府追捕,不得不逃离江南,前往山东。

在北方2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顾炎武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一年之中有半年住在旅店里。他与20多位朋友在雁门以北的地方建立秘密活动据点,坚持反清。后来,他定居在陕西华阴。

50岁以后,顾炎武集中精力撰写《日知录》,阐述他的思想和观点。他在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必恭必敬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篇2:目无全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目无全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目无全牛

【读音】mu wu quan niu

【释义】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出自】《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篇3:四字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以卵击石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释义: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自取灭亡。

成语故事: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成语: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释义: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杯弓蛇影

出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释义: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成语故事: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成语:太公钓鱼

出处:无

释义: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

成语故事: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一般人用弯钩钓鱼,弯钩上挂着鱼饵,然后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可是姜子牙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钓竿,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愿意的就上钩吧!”

成语:疑邻盗斧

出处:无

释义: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成语:唇亡齿寒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篇4:四字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注音】yī gǔ zuò qì

【出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同韵词】功均天地、难以为继、泫然流涕、四海之内皆兄弟、山情水意、一言中的、无用武之地、机会主义、哭天喊地、潜形谲迹、......

【年代】古代

【谜语】通风;风箱;皮老虎

【邂逅语】曹刿论战;水里的蛤蟆

【英语】pressontothefinishwithoutletup

【德文】untervollemEinsatzderKrǎfte

【日语】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法语】profiterdel’ardeurdesdébuts

【教学同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初中六册·课文·21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成语举例】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成语例句】

◎ 各级领导和人口普查机构的全体成员,要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把普查登记中的遗留问题一件一件地妥善处理好。

◎ 一开始,要武落了后,她捏了一把汗,结果,要武一鼓作气冲到前面,干跪利索,呼呼呼地最先爬上高坎。

◎ 人们常用的数字很多,譬如有关一字的成语,就有三四十条,如'一发千钧'、'一衣带水'、'一鼓作气'、'一曝十寒'……关于'三''九'的成语也不少,并不是人们特别钟爱七数。“

◎ 在这怵目惊心的地方,他拨开密布的仙人掌,一鼓作气,跃上山崖。

◎ 适逢预备队五营赶到,加强了兵力,重新调整了火力部署和攻击要点,一鼓作气,首先拿下了铁佛寺西的制高点突子山,这一下,铁佛寺整个处在杨部火力的控制之下。

◎ 以拍了”三级片“成功转型来说,现已为人妻人母的叶玉卿,当年为”打知名度“,一鼓作气,连续拍了《情不自禁》、《卿本佳人》、《我为卿狂》等三部”三级片“,但她随即便公开宣布”从此不再拍三级片“,并坚定表示”要当明星,不当脱星“。

◎ 第一循环过后,中国队积分,相信米卢会格外珍惜,一鼓作气,因而神奇用兵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 途中没有大休息,须一鼓作气,一奔到底。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无精打采

【注音】wú jīng dǎ cǎi

【典故】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采,自向房内躺着。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释义】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精神不振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有气无力、无精打彩

【相反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押韵词】朝更暮改、石投大海、说好嫌歹、摇摇摆摆、义山恩海、挟山超海、一传十,十传百、连山排海、排山倒海、冤家路窄、......

【年代】近代

【灯谜】病人

【歇后语】乏驴子上磨

【英文】downinthehip/hips

【德语】lustlos

【日文】元気(げんき)がない,しょげている

【法文】sansentrain

【语文同步】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契诃夫《变色龙》初中六册·课文·7

【成语故事】贾宝玉从外边回来,见袭人不在,晴雯也不在,要喝茶与洗澡,小红立即上前献殷勤。这时秋纹、碧痕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小红只好知趣地走开。袭人回来叫小红去潇湘馆去取喷壶,她见自己的绝好献媚机会被破坏,无精打采地歇息

【成语举例】这时候贾大少爷见人家的条子都已到齐,瞧着眼热,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甚觉无精打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

【成语例句】

◎ 为什么同样的政治道理,大会上空泛地讲,青年无精打采,而他们自己却自发地激烈争论呢?团干部细细分析,若有所悟:青年已经厌倦了干巴巴的政治说教,他们不轻信,不盲从,愿意独立思考。

◎ 也许是因为没有重大比赛的缘故,1995年球星们差不多全都无精打采的。

◎ 所以,”佐罗“的这车肉卖得很快,旁边几个卖肉的却无精打采地坐在车旁,很少有人光顾。

◎ 他也摸起自己的蓑衣来无精打采的走了。

◎ 鸿渐瞧了生气,想自己总不至於比李梅亭糟,何以隔壁李梅亭的”秦汉社会风俗史“班上,学生笑声不绝,自己的班上这样无精打采。

◎ 我无精打采地伸个懒腰,正待起身,却又恹恹地合上了眼,一个脚步声移近我跟前,我再睁眼,凝神看去,刚好和瞥过来的目光,对射了一下。

◎ 李欧八0年回到城里的时候,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包子,穿着跑鞋,说着一口下放所在地的方言,两只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别人与他说话,他总是一副欲言不言无精打采的样子。

◎ 饿得无精打采的教师,讲着课昏倒讲台。

◎ 当把海底提到水面时,在小船里,章鱼无精打采地摊开触腕卧着,已变成苍白发青的颜色了。

◎ 大半夜我都在思考爱情究竟是什么,它怎么就这样没有由来地进入到一个人的心里了?我不知道它是确有之物还是完全虚幻?如果它是完全虚幻的,那它又怎么会对一个人发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第二天早晨一醒来,我就精神抖擞,备感振奋,丝毫没有平常日子的迷迷瞪瞪和无精打采。

◎ 天和当的幌子挑在冷风里,显得很陈旧了,下面退色的红飘带也无精打采地垂吊着。

◎ 二、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有的真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和技巧,取得了较好的学业成绩;而有些大学生不尽如此,成为失败者,为什么?经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体能状态有些同学为了学好,经常坐在教室学习或开夜车,时间长了就出现白天上课打瞌睡或整天无精打采,最后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这些同学不懂得学习、休息、娱乐的辩证关系。

◎ 他坐在椅子上,述遗看见了他痛苦的神情,他那柔软的头发无精打采。”

◎ 小亮一时答不上来,无精打采地在发愣。

◎ 三年,三年,(向观众)三年还得一千多天哩!(无精打采地)叭!叭!〔王保华提空畚箕担,复上。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乐此不疲

【注音】lè cǐ bù pí

【出处】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

【解释】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特别爱好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乐而忘返、专心致志、沉迷不醒

【反义词】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同韵词】轻重失宜、貌合情离、随时施宜、羽换宫移、寡人之疾、切鈇之疑、礼度委蛇、且食蛤蜊、眼乖手疾、燃眉之急、......

【年代】古代

【谜语】唱歌助兴

【英文】delight in a thing and never get tired of it

【语文同步】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直到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勃兰克斯《人生》初中六册·课文·12

【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上皇帝后,知道百姓不愿意看到战争,就命令全国不准谈论战争,他勤于治理朝政,经常与大臣谈论治国方略,每天均是深夜才睡觉,太子不忍他如此操劳,他则说他自己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劳

【成语示例】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成语造句】

◎ 在勘探研究中心,我们与来自辽河油田的地质工作者汪道源交谈,△他曾是一位处长,已到花甲之年,他早过了会战借聘期限,然而塔里木找大油田的情结,使他忘却了名利,顾不上自己有病的身体,放弃了自己的天伦之乐,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地在地质图里耕耘而乐此不疲。

◎ 从简单的玩具拼装、制作,到布贴、航海航空模型制作、制陶、泥塑、作画等等,乐此不疲。

◎ 对知识的追求我乐此不疲,并且从别人不注意而又人人离不开的钢笔尖上,找到了我的进攻目标:对钢笔书法的研究。

◎ 说老实话,如果不是为了这样一份吸引,我是绝不会如此冒险和如此乐此不疲的。

◎ 公派去美国的时候爱上了这种饮料,从此乐此不疲。“

◎ 我几乎每周都要测一下她的体重和身高,尽管每次测得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我还是乐此不疲。

◎ 亦正因为他对于斗蟋蟀于的兴趣太深了,以至蒙古侵宋的边报即使纷至沓来,他还是一切置之度外,照旧在葛岭的丞相府半闲堂中席地而坐,卜昼卜夜地与他的一班姬妾幕客们饮酒赌博,乐此不疲,而赌博中最重要的花样则是斗蟋蟀。

◎ 有的演员身边一些小花絮,经意不经意地一被传播,名声大振,新闻界、追星族乐此不疲。

◎ 这个问题中央多次指出,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屡禁不止,一些人还在乐此不疲,这个现象很值得深思。

◎ 我为什么对此类艰苦行程乐此不疲,这要从历史说起。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门庭若市

【注音】mén tíng ruò shì

【典故】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释义】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车水马龙

【反义词】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同韵词】促促刺刺、百虑一致、调三惑四、悉心整饬、猛虎插翅、相鼠之刺、高自位置、其来有自、推三阻四、调三窝四、......

【年代】古代

【灯谜】闹

【英语】muchvisitedhousewiththecourtyardascrowdedasamarketplace

【德语】starkbesuchtsein

【日文】門前(もんぜん)市(いち)をなす

【法语】maisontrèsfréquentée

【教学同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六册·课文·22

【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国官员邹忌见齐威王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以自己的外貌打比方,妻子偏爱,妾惧怕,客人求他,都说他比徐公貌美。齐威王认为邹忌的话很有道理,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纳谏,对有益的建议进行奖励,威王的宫院门庭若市

【示例】声价,门庭若市者,如常熟则高坵、湖田、退垦桥、乌船头等女巫。 清·壮者《扫迷帚》第十八回

【其它使用】

◎ 大大小小近50个小吃摊,清一色的白衣白帽,清一色高挂着盖着卫生局红印的”卫生许可证“,清一色的热情主动而满面笑容,可有的门庭若市,有的萧条寂寞,恐怕顾客的评判也不再仅仅是服务态度的冷暖,更重要的还是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程度了。

◎ 会场外的许多专业出口公司也门庭若市。

◎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干部被组织上提拔重用,往往认为是有了”出息“和前途,是”光宗耀祖“的事,亲朋好友争相庆贺,门庭若市。

◎ 那时,望平街上门庭若市的只有开明书店,”商务“、”中华“只好干睁着眼看着这家热气腾腾的小型书店扶摇直上,

◎ 比如金、银、铁、铜、锡、钨等,他们居住的房间门庭若市。

◎ 这个会说几国语言的美丽的女人,当年曾经红极一时,门庭若市,后来年老色衰了,染上了一身重病,结果惨死在街头。

◎ 现在正是中国ICP发展的好时期,在中国尚未”入世“前,充分利用相对平和的竞争环境,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不失时机地发展壮大,提前占领市场,建成一个个”饭菜飘香,门庭若市“的”中国餐馆“,不要让”洋厨师“在我们的”中国餐馆“内成为主厨。

◎ 去洗澡(当时这两家在汉口颇有名气,常常门庭若市)。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万籁俱寂

【注音】wàn lài jù jì

【典故】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解释】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万籁无声、鸦雀无声、鸦默雀静

【相反词】人声鼎沸、沸沸扬扬

【同韵词】洞天福地、茕茕孤立、深根固蒂、垂头丧气、乘虚蹈隙、同心协契、量兵相地、较时量力、凤鸣鹤唳、脚不点地、......

【年代】古代

【英语】aGREatdepthofstillness

【德语】vollkommengerǎuschlos

【日语】万らい寂(せき)として音声がない

【法文】silencecomplet

【教学同步】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就像那一切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在这里,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初中六册·课文·11

【成语故事】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仕途一直不得志,40岁才做县尉。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写了不少田园诗,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成语举例】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邹韬奋《我的母亲》

【其它使用】

◎ 黑日悬空万籁俱寂本报驻英国记者蒋千红今天,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观看到日偏食,而日全食的现象却只能在不列颠岛西南角的康沃尔及其附近75英里的狭长地带才能看到。

◎ 此时、万籁俱寂,他面对天空,感到宇宙是多么的伟大、无限、庄严、肃穆、安静、和平、奥妙、神秘,又是多么的崇高和无私,而个人又是多么的偏私、狭隘、虚荣、轻浮和渺小。

◎ ”你真仿佛是一个老先生!\"当我在万籁俱寂的夜半非常剧烈地咳嗽,把偎睡在身边的爱妻惊醒的时候妻这样说。

◎ 皎洁的月光,洒遍海岛,海滩上四周万籁俱寂。

◎ 心情澄澈,气度舒缓,神思远高,你的琴声是万籁俱寂中发出的清冷之音。

◎ 特别是在深夜万籁俱寂时,月亮给古城堡镀上一层的浅蓝色的月光,似如幽灵一般,给人恐怖的感觉。

◎ 所有人类最复杂的感情似乎在浪漫派音乐中得到最淋漓的宣泄,你可以去听听肖邦的《夜曲》,听听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他内心深处隐秘的独白,感受一下从人们趋之若鹜的幸运宠儿到一个饱经生活磨难的人,其心路历程的遥远。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