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词语解释

生前何必久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词语解释

【简介】感谢网友“生前何必久睡”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词语解释(共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词语解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词语解释

【确凿】

非常确实。

【轻捷】

轻快敏捷。

【攒】

凑在一块儿。

【敛】

收拢。

【鉴赏】

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

正直。

【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

【倜傥】

洒脱;不拘束。

【敬】

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缠络】

缠绕在一起。

【觅食】

寻找食物。觅,寻找。

【渊博】

(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

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菜畦】

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长吟】

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云霄】

极高的天空;天际。霄,云。

【倘若】

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后窍】

肛门。

【拥肿】

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纳凉】

乘凉。纳,享受。

【机关】

计谋;心机。

【道】

说。

【无妨】

没有妨碍;不妨。

【高枕而卧】

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豁】

象声词。汉刘胜《文木赋》:乃命班尔,载斧伐斯。隐若天开,豁如地裂,花叶分披,条枝摧折。

【髓】

形声字。本指骨头里像脂肪样的东西。课文中指像骨髓的东西。

【陌生】

生疏,不熟悉。

【丛】

本义是聚集。课文中是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塑】

用泥土等做成人物的形象。

【相宜】

适宜。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薄】

厚度小的。

【觅】

找,寻求。

【筛】

用竹子等做成的一种有孔的器具,可以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

【秕】

子实不饱满。

【系】

结,扣。

【得失】

所得和所失;成功和失败。

【缘由】

原因。

【间】

不连接,隔开。

【无从】

没法。

【Ade】

德语,再见。是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童语言中,类似于英语中的byebye,表示一种亲昵,随意的语气。

【方正】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形容词,并列式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定语修饰人。同义词:正派、正直。

【质朴】

朴实;不矫饰。

【消释】

消溶,融化。动词。同义词:消解、消除、溶解。

【毕竟】

到底。副词。在句中强调原因。不要写成必竟。

【上】

教授;学习。

【所谓】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者】

助词,用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乃】

就是;原来是。副词。

【习字】

练习写字。

【对课】

旧时私塾中的一种功课,即对对子。

【三言】

三个字。言,字。

【蜕】

蛇,蝉等脱下来的皮。

【同窗】

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名词,偏正式合成词,同修饰窗。在课文原句中作主语。同义词:同学、学友。

【戒尺】

旧时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也可用作镇纸。名词。同义词:戒方、戒饬。

【窦】

孔、洞。

【潜】

本义是隐在水面下活动。

【苞】

本义是花苞、苞片,植物学上称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叵】

不可。

【拗】

转折,弯转。

【入神】

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绣像】

明清以来章回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图画像或每回回首前的故事情节插图。

【影写】

摹写,描摹。

【博学】

学问广博精深。

【片断】

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寇】

盗匪,侵略者。

【箔】

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

【绅士】

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垂带按等级有长有短。绅士,束绅的人士。

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今年的暑假,我读了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朝花夕拾》里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读着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篇短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读着读着,不免又让我拾起了那次回老家的感觉。

那是今年清明节的事了。因为清明放假,加上双休日,假期还多了一天,所以,我和姐姐就回老家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见到了我以前的学校和同学,他们见了我,连忙跟我打招呼,我回礼。别人跟我打招呼,我很自豪。我回礼,他们也乐呵呵。这种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啊!车子停下来了,到站了,我下了车。到老家的路还有一段,在走路的途中,我又见到我以前的同学,他们在钓鱼,我跟他们打了个招呼,还可以甩两下钓杆。一种多么熟悉的片场!

回到家后,外婆不在家,我和姐姐肚子都饿了。“吃泡面吧!在自己家,因为爸妈不允许,已经好长好长时间没有吃了我很喜欢的泡面。”我建议,姐姐欣然同意了。于是,我们拿了两包泡面放在煤气灶上煮。我先把水烧开了,然后把泡面和调料放进煮锅中,煮上个三至四分钟,就开锅了,我们各自拿了碗来盛面,香喷喷的,心想:“自己做的一定非常好吃。”尝一口,哇,多美的享受啊!

想毕小兔子也饿了,于是我开始喂小兔子。我把小兔子抓进一个草丛中,然后看守着它。它吃着吃着,也许突然听见了一声鸟叫,它飞快地跑了过来,耳朵竖直了,过一会儿,又继续吃草,也许它已经断定没有人打扰它。可是它吃了几口又不吃了。我朝四周望了望,看见了一种它常常吃的草,我把那些草摘过来,喂小兔子。小兔子又开心地小口咬了起来。我把小兔子抱到了那片草中,小兔子见了,吃着跳着,可高兴了,我也在一旁看着笑。临近傍晚,我把小兔子抓进了窝中,还拔了一把草,放在窝中,让它晚上吃。嘿,陪着兔子,跟着开心,这样的感觉真好!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相关专题 词语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