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歇后语及答案

中午要吃米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包公的歇后语及答案

【简介】感谢网友“中午要吃米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包公的歇后语及答案(共9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包公歇后语

1、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2、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3、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4、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6、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7、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8、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9、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10、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11、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12、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13、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更多著名人物歇后语: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篇2:包公办案歇后语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权知开封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青天”、“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篇3:包公办案歇后语

1、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2、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3、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4、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5、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6、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7、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8、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9、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10、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11、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12、包老爷(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13、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14、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15、老包(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亲

16、包拯放粮——为穷人着想

篇4:包公的歇后语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宋朝时期,有个男孩帮父亲上街叫卖,他累了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篮子里的钱被偷了。包公跑过

此地,说审这块石头,大家都感到好奇,于是包括偷钱的那个人也赶来看热闹。第二天,包公说让每个人往装了水了水桶投下一枚铜钱。当一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水面泛出一层油膜,于是下令抓住这人。包公以聪明和善于观察,抓住了贼。因为包公知道,男孩是卖油条的,难免沾有油渍。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关于包公的歇后语3

包公放粮 - 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 - 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 - 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 - 法不容人

包公断案 - 认理不认人

包公的铡刀 - 不认人(比喻大公无私)

包公审案 - 铁面无私

包公斩世美 - 公事公办

包公斩包勉 - 公事公办

包公的铡子 - 不认人

包公的公堂 - 好进难说

包公铡驸马 - 公事公办

包公折包勉 - 正人先正己

包公放粮 - 为穷人先正己

包公的尚方宝剑 - 先斩后奏

关于包公的歇后语4

包公断案歇后语

铁面无私

铁面无私的词语解析

[释义]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语出]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偏偏那个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铁面无私。”

[正音] 私;不能读作“shī”。

[近义] 明镜高悬 大公无私

[反义] 结党营私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大公无私”区别在于:~指不怕权势;不讲情面;毫无私心地坚持真理和正义;“大公无私”指公正;不偏袒于任何一方。

铁面无私造句

1、执法人员要做到公正执法,铁面无私。

2、包拯铁面无私,是历史上被人传颂的清官。

3、我爸爸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

4、咱队的会计可算得上铁面无私,不合乎制度的事凭谁来也休想得到通融。

5、他虽然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但不会干涉这位大爷的私事。

6、看到铁面无私的包公铡了奸臣,台下观众不禁叫好起来。

7、死亡和骰子一视同仁。尽管截然不同,却一样铁面无私。

8、看到铁面无私的包公铡了奸臣,台下观众不禁叫好起来。

9、执法者应铁面无私,如果徇私枉法,则国法尊严难显。

10、这事关系法律尊严,你得铁面无私地处理才好。

11、这位检察官,铁面无私,办案公正,被群众称为“张大案”。

12、会议强调指出,对哪种顽固搞不正之风的人,必须铁面无私地进行查处,以保证整党风廉洁。

13、你个性刚直不阿,将来为官必是铁面无私。

14、他真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做事公道,从不以权。

15、他一向公事公办,铁面无私。

16、包公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清官。

关于包公的歇后语5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包拯作风——敢做敢当

包拯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的告示——开诚布公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

包拯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拯(9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关于包公的歇后语6

包公断案- 铁面无私

包公断案- 料事如神

包公断案- 认理不认人

包公断案- 脸黑心不黑

包公断案- 铁面无私

包公断案- 料事如神

关于包公断案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包公的上方宝剑 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 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 不认人

包公断案 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 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 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 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 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 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 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 正人先正己

包老爷(包公)办案 明察秋毫

成立皮包公司 做无本生意

开封府的包公 铁面无私

老包(包公)断案 认理不认亲

篇5:包公的歇后语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篇6:包公的歇后语

【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开封府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老包(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亲

【包老爷(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篇7:包公断案歇后语

包公断案歇后语

包青天是古时候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据说脸很黑,额头上有个月亮的胎记,请来看看跟他有关的歇后语和故事。

包公办案——铁面无私

【比喻】 老包(包公)断案

【解释】 认理不认亲

扩展阅读: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

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

,就会浮现油膜.

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

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

,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篇8: 包公的歇后语

包公放粮 - 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 - 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 - 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 - 法不容人

包公断案 - 认理不认人

包公的铡刀 - 不认人(比喻大公无私)

包公审案 - 铁面无私

包公斩世美 - 公事公办

包公斩包勉 - 公事公办

包公的铡子 - 不认人

包公的公堂 - 好进难说

包公铡驸马 - 公事公办

包公折包勉 - 正人先正己

包公放粮 - 为穷人先正己

包公的尚方宝剑 - 先斩后奏

篇9: 包公的歇后语

包拯作风――敢做敢当

包拯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铡陈世美――公事公办

包拯的告示――开诚布公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

包拯升堂――尽管直说

包拯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拯升堂――前呼后拥;一呼百应

包拯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清正廉明

包拯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相关专题 歇后语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