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心得体会

芳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我的大学读后心得体会

【简介】感谢网友“芳木”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我的大学读后心得体会(共14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学读后心得体会

《大学》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就像老前辈一样,讲述着人生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

读到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叔叔家烧烤。在烧烤前,叔叔把我们几个小孩叫到客厅上,我们一时莫名其妙,但还是来到了客厅。我们坐下后,叔叔就开始说了:“你们现在可要好好学习啊!不然长大会后悔的。”这时,叔叔停了停,望着天花板,勾起了回忆:“我以前就是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生意也要和别人合伙。几年后便合不来了。然后,我们便拆伙了。记得刚开始时,没有那么多资金周转。

既要入货,家里又遇上装修,差点连出工资的钱也没了。幸好坚持下来了,要不然现在我可要流落街头罗!”叔叔说完后,我百感交集,我想:如果换作是我的话,可能一天也熬不过来,更别说是熬到今时今日。这时,我仿佛瞬间体会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在每一次失败中,我们都给予自己一个微笑,给予自己继续前进的自信心,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垫脚石,这样我们便会走向成功。

当我们内心去掉一切的浮躁,去掉一切的喧闹,我们就会心如止水。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能从烦恼中走出来,但觉得烦恼总是会来,所以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这时我们只是心里太过执着而已,只要我们放开自己,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生才会活得更有价值。就像《光明的心曲》中的盲女孩,虽然她眼前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因为她那不抱怨的精神,使那无忧无虑的歌声成为了照亮她心中的明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生活其实是一首歌,同样有旋律的升腾跌宕。当旋律高昂时,人固然乐不可支;当乐曲进入低潮时,我们也不要悲伤。笑着面对,才是真正的乐观,才能让自己的乐章演奏得动人心弦。

篇2:大学读后心得体会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的音乐家,他生于一七七零年。他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女仆,初嫁男仆,夫死后再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一开始,人生于贝多芬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这是因为:贝多芬四岁时就被钉在扬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热爱他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还要养家糊口。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个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可怕的静默,一阵负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黄昏降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晚在空中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这样坚强的意志,让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那位在听力、视力和说话能力上都有严重障碍的重度残障女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人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__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绝向命运低头、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伦·凯勒88年的人生岁月中她仅在生命的头十九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之后海伦凯勒就跌入了黑暗与孤寂之中。但是她却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历第一位获得文学博士的盲聋人。

贝多芬的一生也同样几乎都在和病魔纠缠和战斗,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聋已经开始它的严刑逼供,耳聋对于普通人来讲是半个世界的死灭,而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但是他打算重造这个已经死灭的世界,渐渐的,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当我听到《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多么像贝多芬的人生!还有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曲》;那夏日的神明的梦——《田园交响曲》,还有他自己认为他奏鸣曲中最有力的,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感悟得来的《热情奏鸣曲》······

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这些著作,不要忘记,这是永垂不朽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一个非常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制造成欢乐!

通过《贝多芬传》,我了解到了贝多芬坎坷而伟大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面对各种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凯伦海勒也是这样,还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这样。

这让我认识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轻易退缩,要拿出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坚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拼搏和坚持的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篇3: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

个人一点心得,与有缘者分享,不对之处,敬请指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在古时学校叫私塾或泰学,尤其在孔子时代,可能还没学校。所以我理解“大”是指伟大或高级,“学”是学问。

伟大的学问之道路在哪呢?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对于“明德”,我觉得一个“德”就很清楚了,在加“明”,有画蛇添足之感。“德”我的理解是被情欲所趋,物欲所蔽或者被社会大染缸污染的人的本性即人之初的“本善”。“明明”是一点一点去除或格去那些遮蔽污染“德”的物。“德”就象一颗埋没的明珠,要一点点挖出来,搽亮,漏出本来的面目。

“明德”是对自己说的,“亲民”是对他人说的`。我觉得亲民要比新民准确。我无意挑战朱夫子,我从心里佩服朱夫子。只是说一点自己的体会,与贤明讨论。因为亲民有“爱”的意识,能泛爱众,能爱人也被人爱,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写在汤自己的脸盆上,是提醒自己要日日新,日日洗掉污染。红尘滚滚,每天“不洗”红尘都会遮蔽“德”。也是“吾每日三省乎己。”康诰曰“作新民。”是已经把自己和人民看成一体,自己和人民一起日日新。在自己和“民”还不是一体时,“亲民”要比“新民”好些。

“止于至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好。

这是“大学”开篇给人指出的一条正确作学问的道路,即三纲领。做好了“作学问人”的人生规划。

篇4:《心得体会》读后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读后心得体会

仔细阅读了《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o情的,执行是合情的》QQ群信息后,使我的思维豁然开朗,词句各方面的独到论述与见解,使我感触良多,体会比较深的就是心境问题,与各位同事进行交流与讨论。

“要追求让客户感动”“凡成就大业者,喜欢把小事做细做透”“多想一遍,少错一句话;多看一遍,少错一件事”“每天三件事: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我认为都取决于心境,这些言行举止甚至决择都是告诉我们您有没有信心、良心、忠心、真心、贴心、恒心、中心、上心’责任心,要不要细心、耐心、静心、心连心、万众一心、雄心壮志、公正之心??

例如:信息中“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讲的是决心与恒心;“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没有想法,就没有结果”讲的是用心;“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讲的是真心;“取是能力,舍是境界”讲的是人要有中心;“服从总是没有错”讲的是忠心;“以老板的心态来打工”及“沟通重在换位思考”讲的是将心比心;“先计划再行动,先策划再沟通”讲的是习惯之心;“多考虑应该做什么”讲的是劳心”;“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讲的是恒心。

我们常说:“一滴水中可以见到整个太阳的光辉”,工作中时候认真负责,是否爱岗敬业,只要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会让别人感受到你是否“用心”。“用心”就是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谨慎的思考每一件事;从细微处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抉择,用心去做事。

以下我将阐述几个平常“心”:

一、心细,要用心细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同时,细节决定成败,所有工作都要从细微处着眼,管好、做好每件事。

二、责任心,即工作责任感,是一种自觉自愿干好工作的态度,我们常说“在

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责任有大小之分,但要把工作做的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我们才谈得上敬业、尽职和进取。

三、公心,即公正之心,大公无私之心,这是我们对人、处事的原则。在工作中能以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才能得到平和的心态,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能抱着无私的态度,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一项工作,才能顾全集体的利益,使整个部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良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每一位员工因个人能力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工作干好。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沟通、协作的不畅,此时,我们要有换位思考的心,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不停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而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换过来用心思考自己要有什么“心”:

首先,要有决心。要狠下心来抉择,要长期呆在锐恩特公司。作为业务员累积是首要,只有长期呆在锐恩特才能更好的为自己创造跟多财富,才能有更好的竞升机会,才能让五年后的自己焕然一新,才能让十年后的自己走到跟高,不然今天A司,明天B司,那我永远只有拿基本工资,永远是月光族。

其次,要有恒心、耐心与静心。刚接触社会不久的我,啥事都不懂,碰到难题不知所措,难免会急躁,所以要有耐心性子持之以恒的学下去。成长要学会等待。 最后,我讲这些“心境”其实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因为与其同时的过程还需要有信心、良心、忠心、真心、贴心、恒心、中心、上心、责任心、细心、耐心、静心、心连心、万众一心、雄心壮志、公正之心??总之有“心”保持,无“心”造之。

总之,工作与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处处用心,不但是一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态度,长此以往,我相信我们不光会收获物质财富,会拥有一种不凡的气质,更会拥有一项高效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温-3-22 (字1607)

篇5:《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1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2

地坛它不仅仅是地坛,那里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里埋藏着母亲的爱;那里拥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

地坛——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时期是地坛陪着作者度过的。作者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又何尝不是宿命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地方与生命紧紧相连而地坛就是属于作者的那个地方,它溶于作者的血肉里。

重生——母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都歌颂过母爱。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词汇描写母爱却让人感受到了母爱。母亲看着儿子因为失去双腿了而痛苦万分却无能为力,如果可以他宁愿受伤的是自己。从古代的“临行密密缝”到现代“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母爱无处不在。我们要珍惜母爱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了感恩,不要像作者一样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弃我们要学习作者即使失去了双腿;即使曾迷茫过;即使曾想放弃过生命。可他终是坚持了下来。人生总有许许多多的挫折无法避免,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所以,孩子请你一直坚持到最后。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对得起为你日夜操劳的父母;你要对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你要对得起你自己。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3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考的的大书,虽然书本不厚,但其中所蕴含的哲思却令人惊叹。史铁生所经历的,是我们一般人从未经历过的,与他相比,我们少了一种在直刺心灵的痛苦后的静静沉思。但我们在尝试理解,尝试着去思考他的思考。

或许是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史铁生似乎很是笃信命运这种东西。他相信人一生下来就有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会想,当你个人相信他不可能抗争命运的时候,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以为尤其是对于史铁生这样身体可怜的.人来说,生活一定是灰暗无光的,只能整日沉浸在痛苦中。然而我惊讶的发现,他虽然时常想到死亡,却始终坚持着走了过来。

我意识到一件事情。与命运抗争,不难;逃出命运的魔爪,也不难;真正难的,是接受你的命运。不满意,你可以抗争,可以拼命的反抗,反抗到死都可以,但是顺从很难。史铁生所做的,便是接受了他的命运,他在不断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中,真正意识到了他生命的方向:既然上帝告诉我,痛苦不能消失,人生已然如此,那我只好赋予他一点我自己的快乐。

他知道,既然上帝命令他活着,他就不应该自寻烦恼,而应该活得有意义。对我们来说,我们或许不会经历这样的人生,但我们却要了解一件事: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灵魂创造的意义。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4

很难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会遭受怎样的打击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从此更坚强?健全的人任凭所有的想像,也依然无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开《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来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历程。

《我与地坛》 讲述了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与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维和深切的领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从颓废消极 到平静感悟的转变”。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岁失去了双腿,艰难挣扎于人世,他在地坛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终于让他在绝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贵

在作者眼里,地坛称得上“宿命”:它在那里历尽沧桑等待了四百多年,并且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给予他冷静、思考、希望。作者在沉思中,放弃了对生与死的追究和执着,他决定“试一试”活下去,逐渐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写作上——一个新的生命的旅程。

作者是幸运的,不仅因为冷静思考让他摆脱了心理的困扰,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位关爱理解他的母亲,这也是打动我的部分。第二段中,作者详细写了母亲因为自己的倔强遭受的苦难: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为待在园子里的儿子担心、偷偷来园里寻找儿子的身影······她是一位母亲,她慈爱、理解自己的孩子,她有一颗柔软脆弱的心。但这一切,作者似乎在母亲的去世后才发现,留下的只有愧疚与悔恨。母亲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儿子的记忆中越发深刻,苦难而伟大着。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是的,这并非我们所要考虑,对它也不必有太多的追究。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想想“怎样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异。作者在地坛公园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顾的小草,它们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东西,从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的我们,又怎能因一个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

让我们从此积极乐观生活,不因挫折而抱怨,感恩自己的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体会5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阶段。读完这篇文章后,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伟大的母爱。

作者的母亲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当作者发疯一样离开家时她内心十分担忧,当作者忽然截瘫时她情愿替儿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当自己的儿子天天独自往地坛跑时,她没有上前拦住,也没有要求儿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着他做任何决定。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以另一种最苦最难的方式爱着。当他为儿子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问儿子去地坛做什么,让儿子也为她想一想。但是她没有,她给了儿子最大的自由,让他去自由安排未来的日子,给他独处的时间,自己却在家中承担了太多太多的苦难。而做儿子的也真的没有为母亲想过仍旧每天去那个荒僻的院子,回来后不说一句话。

在担心时,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绕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蹒跚,而作者却在茂密的树丛中,决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着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于长大了的倔强还是羞涩,留给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亲逝世之后,他才开始反省,逐渐意识到,母亲为了在这么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儿子,曾经走过多少焦灼的路。园中不单单是处处有过作者的车辙,有过他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此,当我们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往往是一切都来不及补救的时候。现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有谁问过自己母亲的喜好?当我们向母亲要钱为好友买生日礼物时,有谁为自己母亲买过生日礼物?可能大多数人会难为情,羞涩而

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羞涩而让自己后悔一生。

所以,趁着我们还年轻,母亲身体还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亲,携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她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让母亲的人生历程中有我们陪伴她一起走过的足迹。

篇6:论语读后心得体会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篇7:珍珠读后心得体会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汤素兰阿姨写的一本小说,名叫《珍珠》,读了这本书,我不但有感想,还明白了一个道理:爸爸妈妈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的成长是不完美的,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本文主人公是阳子,因为阳子的爸爸妈妈喜欢男孩,所以他们去了深圳,给阳子生了个弟弟。妈妈走了以后,阳子就有爷爷奶奶来照顾,就这样,阳子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阳子的好朋友胡雪儿告诉阳子:“你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他们到外地去给你生了个弟弟”,阳子一开始不信,后来,胡雪儿说:“我的奶奶是居委会的社长,还说你的爸爸妈妈回来要罚他们的钱呢!听了这句话,阳子悲痛万分,她冲到马路上,不管不顾,还差点被一辆车撞倒,阳子心里想:“他们都是骗子,一直都在骗她,她还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该出生的孩子”。

爷爷渐渐变老,再说阳子的爷爷本来就有慢性支气管炎,不久,就去世了。阳子常常难过的躲在屋里看爷爷的照片,有时还回想着以前爷爷给阳子讲蚌孩子的故事。奶奶进了老年大学,参加了腰鼓队,和一个老年大学的同学闹起了黄昏恋,阳子知道了这件事,坚决反对。有一次,王爷爷和阳子的奶奶一起回家,王爷爷还给阳子买了一台电脑,阳子看见奶奶和王爷爷一起回家,很生气,拿起爷爷的相册砸到奶奶的头上,顿时,血就从奶奶的额头上流了下来,像一条条红色的蚯蚓,看上去极其恐怖。

王爷爷很生气,他冲上去,想打阳子的脸,阳子跑到屋里,关上门,看着爷爷的遗像,阳子的心里很伤痛,她认为自己已经被所有人抛弃了。阳子考学想去杨百万国际实验学校,她就给妈妈打电话,阳子的妈妈做梦也没有想到阳子会打电话给我。阳子说:“我要去杨百万国际实验学校上学,你们应该为我付学费,这是你们的责任”。话音刚落,阳子就把电话扣了。阳子上了杨百万国际实验学校,阳子改了名,叫田里阳子,从哪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直到放暑假,所有人都回家过暑假,只有阳子一个人留在学校里望着月亮,奶奶打电话问阳子的爸爸阳子回去没,爸爸说买没有啊!这时,奶奶和爸爸妈妈着急起来,爸爸连夜赶火车来到阳子的学校,爸爸给妈妈说:“都怪你,非得要男孩”,妈妈很伤心,到卫生间里拿着剃须刀划了自己的脉搏,差点身亡,幸亏阳子的爸爸给他的同事打了一个电话,才挽救了阳子妈妈的生命。

爸爸从操场上找到了阳子,爸爸打车把阳子送回了家。第二天早上,爸爸就走了,王爷爷让阳子去他儿子家吃饭。开学了,班上要竞选新的班干部了,阳子没有选上,她对老师说下次会努力。该过年了,爸爸妈妈带着阳子的弟弟第一次回家,爸爸妈妈说就算被罚款,一家人团圆是最重要的。 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8:共产党宣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囿于年龄、阅历等原因,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除了几段名言,总感觉懵懵懂懂且漫漶不清。28年后的今天,再次原原本本地研读全书,并且从网上尽可能地搜集与浏览有关《共产党宣言》解析资料,反复揣摩,情不自禁地发出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共产党宣言》正文连同7篇序言,不过5万字左右,篇幅不长,却被公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完整和最系统阐述,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像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斯大林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歌中之歌’”。要知道,《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以6种文字同时出版时,马克思还不到_周岁,恩格斯也未满28周岁,而此前两位伟人则已经先后撰写、发表与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哲学的贫困》等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建立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语言上的汪洋恣肆,内容上博大精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对撞,曲折道路与光明前途的纠葛等,无一不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思索,思索,再思索。

篇9:共产党宣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

阅读《共产党宣言》后,我感触颇多,不但进一步了解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发展史,还更细致地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并深深被其中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为共产党人的执着所折服。

我认为宣言的核心思想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次,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最后,阶级斗争发展到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就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共产党宣言》深刻剖析了历史上的运动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实质,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许多反资产阶级主张的虚伪性,鲜明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历次运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运动先锋队的共产党,既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的是不分民族地域的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在领导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全过程都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我们应该努力学会共产党宣言中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里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重新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更应该立足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奋斗添砖加瓦。

篇10:共产党宣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人艰苦探索的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今天重温《共产党宣言》,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如何在新的征途上建立新丰碑,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代的贡献。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高举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_届三中全会以来的_多年,我们党运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如何让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关键要高举《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面伟大旗帜;关键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完全符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说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致富和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美满的新社会。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进步的灯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蓬勃,巩固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篇11:共产党宣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

梁启超前辈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宣言的创作者是两个青年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宣言中通篇充斥着火热战斗的青春激情,充满着对资产阶级的无情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无限憧憬。与资本主义坚决分隔,同腐朽的传统观点彻底决裂,敢于向世界说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其背后的决心与信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反观中国,青年对于宣言传播推广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19浙江青年陈望道写成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青年时期也接受了宣言的精神,1939年,他对党内同志感慨道:“《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不仅如此,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宣言还成为党的青年干部的必读书,引导着无数青年明确目标和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如今作为青年的我们,身处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更应像前辈们学习,不断研读宣言内容,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结合实践不断为宣言及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增添新鲜有活力的内容,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共产党宣言》如同“其业”,我们则是继往开来、传承其业的后人,唯有不断研读、学习、发展宣言内涵思想,其在世界之林中方能屹立不倒,在历史长河中方能继续前行。阅读《共产党宣言》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更要不断阅读理解其深层思想,应用于实践生活之中,真正做到继承革命使命,顺应时代而行。

篇12:共产党宣言读后心得体会精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会上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大会经过辩论,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用德文写成了《共产党宣言》。

这部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它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成为世界的主人的道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这部宣言从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四个方面以历史为纵线、以世界为横线,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代表各国共产党人,公开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以此对抗了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

这部宣言露骨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行,揭露了社会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及其不合理性,有力地回击了各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攻击。最后,这部宣言发出了伟大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篇13:千字文读后心得体会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背诵《千字文》,虽然过了很久,但还是清清楚楚的记得内容,只是当时我们无知,还未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麻木的背诵。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他其中的道理。《千字文》是五代后梁周兴嗣所写,据说他写这本书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头发全白了,可见其用心之甚。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全书仅一千个字,却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农业、矿产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知识全书。这本国学经典让我们增长的知识。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这句话让我难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我们要以孝为先,孝已经成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也要尊敬长辈,待他们如父如母。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我自己有两个弟弟,我们虽然有些小矛盾,但后来还是雨过天晴,不离不弃,就是因为我们是同一个父母生的,就应该互相帮助、关心和理解。我的朋友和我取长补短,我在学习上及生活上的疑惑,我们都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气氛仍然融洽。

篇14:千字文读后心得体会

在我生日那天,收到了亲朋好友的很多礼物,其中最让我心动的便是小姑送给我的那本《千字文》。

以前,就听爷爷讲过《千字文》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

我从《千作文字文》中学到了很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古人很早就有了惜时的意识:“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都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说明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还有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膳餐饮,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是说平日生活要节俭,一日三餐只要口味合适、能吃饱肚子就行了。吃饱了的时候,大鱼大肉也可以吃,没东西吃的时候,酒糟糠皮也可以充饥。这让我想起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挑三拣四,真把自己当“小皇帝”、“小公主”,一味地娇惯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相关专题 我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