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开开心心小马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简介】感谢网友“开开心心小马驹”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了一天的读后感……(共1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写了一天的读后感…作者:玩疯了的我毕淑敏文集《心灵的力量》读后感假期打算静下心来读一本散文,于是选到了毕淑敏。之前在课本、报刊杂志甚至考试卷子上都读到过她的作品,喜欢她温馨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大道理。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她曾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在那里积累下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本书《心灵的力量》,讲述的故事好多就是取自作者充实精彩的生活。关于读后之感,我想说说我对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三方面的感受。关于“幸福”。这本书中多篇文章都描写了作者对“幸福”的感悟。什么是幸福?《提醒幸福》中说道:“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我很喜欢这句生动的话。作者给“幸福”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间接的告诉我们幸福的无所不在。我们常常感叹生活不幸福,其实是自己不珍惜。老认为这不行那不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盲”。作者在一篇《哑幸福》中说到:“幸福很矜持。遭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和我们提前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中的幸福也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让自己幸福。”怎样使自己幸福呢?读过作者的文章后,我认为,反思是很重要的。比如写完一篇文章,反过头来想想写作的过程,自己是怎样的字字斟酌句句分析,完成最后一个字,你会会心的微笑。注意,这就是幸福。让这一刻印在脑海里。世上没有东西能拍摄你每一刻的微笑,但记忆能。日子久了,拿出来像放幻灯片一样看看自己每一刻的小幸福,那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关于“表情”。看到书封页上的一段话:“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我很欣赏直率的人,欣赏他们有什么说什么的一种“真”。不过现在这种真性情已经很少了,因为社会上有不少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者举例说,飞机上的航空小姐在讲解怎样预防紧急情况时流露出来的假微笑使她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的确,我们听说过很多如何如何训练礼仪小姐或是志愿者们微笑,可那笑容“真”吗?让他们在寒冬腊月或是炎炎烈日下还要保持微笑,就是再好看,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微笑与接受微笑,真性情少了,假慈悲却多了。我相信作者也在为那些被“强迫微笑”的人们感到悲哀,他们已经成了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丧失了表露真情的机会。真希望人心能放宽一些,除了微笑,也容纳下一些愤怒或是忧伤。过多的微笑会使肌肉僵硬,适当的宣泄是解除疲劳的好方法。“流露你的真表情吧!”作者说。

关于“阅读”。这里谈到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阅读是一种孤独》。这里的“孤独”应该不是指“寂寞”,大概仅仅就是在限制阅读者:只能一个人。作者在文中把阅读比作“吃”、“睡”和“搏斗”,最后扣到“孤独”上。自己去“吃”,到书中去汲取养分;自己去“睡”,睁开时心灵焕然一新;自己去“搏斗”,是去与作者的思想搏斗,在较量中蓬勃自身,即使输了也是一种新的境界…说到“孤独”,很容易联想到“安静”,所以作者又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心静”,要“虔诚”。“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诲,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为什么有时总是觉得读不下去书或是不愿意读,那是因为“心神不宁”。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宁,因为我有时太自信了,认为我的文化储备可以了,读的书太肤浅了。其实每本书都有它的魅力所在,也许有的作品自己并不欣赏,但它们之所以没有被世俗淘汰,说明它们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东西。所以还是作者的那句话“渴望阅读时必须虚怀若谷”,就像与长者对话,对人家不尊重,人家是不会把真理告诉你的。就像和尚念经不虔诚永远不能成佛一样,我们读书不虔诚,那么读到的只能是皮毛。只有虔诚才是最好的气候调节器,虔诚的阅读,无论在哪儿,心灵都会温暖如春。

读到王蒙对毕淑敏的评价:“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名字的确普通,但却朴实亲切。读她的文章,就像听一位老奶奶在轻轻的为你讲故事,没有浮华,却充满感动。她的心中一定有一颗蓬勃的大树,枝叶繁茂。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鲜艳的绿色告诉着你,那里面饱含充足的养分,需要你去汲取呢。随着我们的一天天成熟,我们心里的小树苗也会渐渐成长起来,自己的阅历多了,叶子同样也会茂盛。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活,珍惜幸福,珍惜每一刻…心里的那棵树的根会越抓越紧,这时候你的心灵就真正成熟了…让我们怀着敬畏与虔诚的心阅读这本书《心灵的力量》吧。

(中国大学网)

篇2: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写了一天的读后感……

毕淑敏文集《心灵的力量》读后感   假期打算静下心来读一本散文,于是选到了毕淑敏。之前在课本、报刊杂志甚至考试卷子上都读到过她的作品,喜欢她温馨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大道理。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她曾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在那里积累下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本书《心灵的力量》,讲述的故事好多就是取自作者充实精彩的生活。关于读后之感,我想说说我对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三方面的感受。 关于“幸福”。这本书中多篇文章都描写了作者对“幸福”的感悟。什么是幸福?《提醒幸福》中说道:“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我很喜欢这句生动的话。作者给“幸福”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间接的告诉我们幸福的无所不在。我们常常感叹生活不幸福,其实是自己不珍惜。老认为这不行那不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盲”。作者在一篇《哑幸福》中说到:“幸福很矜持。遭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和我们提前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中的`幸福也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让自己幸福。”怎样使自己幸福呢?读过作者的文章后,我认为,反思是很重要的。比如写完一篇文章,反过头来想想写作的过程,自己是怎样的字字斟酌句句分析,完成最后一个字,你会会心的微笑。注意,这就是幸福。让这一刻印在脑海里。世上没有东西能拍摄你每一刻的微笑,但记忆能。日子久了,拿出来像放幻灯片一样看看自己每一刻的小幸福,那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关于“表情”。看到书封页上的一段话:“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我很欣赏直率的人,欣赏他们有什么说什么的一种“真”。不过现在这种真性情已经很少了,因为社会上有不少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者举例说,飞机上的航空小姐在讲解怎样预防紧急情况时流露出来的假微笑使她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的确,我们听说过很多如何如何训练礼仪小姐或是志愿者们微笑,可那笑容“真”吗?让他们在寒冬腊月或是炎炎烈日下还要保持微笑,就是再好看,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微笑与接受微笑,真性情少了,假慈悲却多了。我相信作者也在为那些被“强迫微笑”的人们感到悲哀,他们已经成了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丧失了表露真情的机会。真希望人心能放宽一些,除了微笑,也容纳下一些愤怒或是忧伤。过多的微笑会使肌肉僵硬,适当的宣泄是解除疲劳的好方法。“流露你的真表情吧!”作者说。 关于“阅读”。这里谈到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阅读是一种孤独》。这里的“孤独”应该不是指“寂寞”,大概仅仅就是在限制阅读者:只能一个人。作者在文中把阅读比作“吃”、“睡”和“搏斗”,最后扣到“孤独”上。自己去“吃”,到书中去汲取养分;自己去“睡”,睁开时心灵焕然一新;自己去“搏斗”,是去与作者的思想搏斗,在较量中蓬勃自身,即使输了也是一种新的境界……说到“孤独”,很容易联想到“安静”,所以作者又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心静”,要“虔诚”。“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诲,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为什么有时总是觉得读不下去书或是不愿意读,那是因为“心神不宁”。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宁,因为我有时太自信了,认为我的文化储备可以了,读的书太肤浅了。其实每本书都有它的魅力所在,也许有的作品自己并不欣赏,但它们之所以没有被世俗淘汰,说明它们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东西。所以还是作者的那句话“渴望阅读时必须虚怀若谷”,就像与长者对话,对人家不尊重,人家是不会把真理告诉你的。就像和尚念经不虔诚永远不能成佛一样,我们读书不虔诚,那么读到的只能是皮毛。只有虔诚才是最好的气候调节器,虔诚的阅读,无论在哪儿,心灵都会温暖如春。 读到王蒙对毕淑敏的评价:“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名字的确普通,但却朴实亲切。读她的文章,就像听一位老奶奶在轻轻的为你讲故事,没有浮华,却充满感动。她的心中一定有一颗蓬勃的大树,枝叶繁茂。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鲜艳的绿色告诉着你,那里面饱含充足的养分,需要你去汲取呢。随着我们的一天天成熟,我们心里的小树苗也会渐渐成长起来,自己的阅历多了,叶子同样也会茂盛。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活,珍惜幸福,珍惜每一刻……心里的那棵树的根会越抓越紧,这时候你的心灵就真正成熟了…… 让我们怀着敬畏与虔诚的心阅读这本书《心灵的力量》吧。      

篇3:一天写了报告

一天写了2篇报告

一天写了2篇报告,自得其乐,重汽的调研和上汽的非公开发行。现在还在写......

朋友传来一个经过改编的歌词。没听过原唱,只看到歌词,挺有意思的,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贴出来留个纪念。我想,要是我有空改变一下,重新填词,也不赖。

自己喜欢的事,就坚持做下去,否则就算拿到double,也无法诱惑我。关上那一扇门的时候,我深知还有一扇门在等着我去开启。

6月即将过去。从济南在回来的路上,遇到离校的毕业生,哦,我已经大学毕业9年了。

《行研的意义》

你做过了许多模型

你讲过了许多PPT

你迷失在股价上每一次短暂的背离

你研究了谁的盈利

你剖析了谁的管理

你熟记报表里每一个你最爱的数据

却说不出你看空的时机

却说不出你欣赏它哪一种表情

却说不出什么场合它曾让你动心

说不出清仓的.时机

你累积了许多飞行

你拿过了许多纪念品

你寻觅着行业里每一次的雨过天晴

你拥抱热情的董秘

你埋葬踏空的悲剧

你幻想牛市里美丽的不真实的场景

你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它曾让你伤心

说不出行研的意义

你勉强说出你爱它的原因

勉强收起你为它写下的每一篇笔记

都是你离开的原因

你离开了,就是行研的意义

la……la……la……

你勉强面对经理的质疑

却找不回本应属于你的青春与活力

却找不回什么时候为股票痴迷

找不回行研的意义

勉强描绘你未来拥有的物质和压力

都是你离开的原因

你离开了,就是行研的意义

篇4:我哥哥写了

哥哥有一头浓密乌黑发亮的头发,眼睛又黑又大。我哥哥非常喜欢运动,所以他每天下午都请同学们踢足球。而且我弟弟很贪财,容易上当,我来给你描述一下他的光辉事迹。

“啊!这么苦,核为什么这么大?呸”。一群狼从厨房里走出来,我们有些人笑得前仰后合。事情是这样的:哥哥来我们家玩,妈妈把爸爸从老家带回来的核桃拿出来。它像鸡蛋一样大,有一层厚厚的绿色皮肤,看起来像新疆的库尔勒香梨。

妈妈给哥哥看了一个更好看的。刚想说“彭彭,你看这个核桃”,还没等我说完,哥哥就笑着对妈妈说:“姐姐,这是个梨。”后面的大叔笑了,我妈也笑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嗯!”于是哥哥拿着所谓的梨,高高兴兴的去厨房洗了。弟弟走后,我妈对我舅舅摇摇头,叫他不要告诉弟弟。看来他们是准备吃瓜了。

“啊!多苦!”弟弟拿着所谓的梨出来,眉毛拧成八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紧紧抿着。“这是什么?核为什么这么大这么硬!”大叔好笑的看着弟弟说:“这是核桃!”“啊?核桃,我以为是梨。“哥哥一副一生无爱的样子。

哦,我轻信又贪吃的哥哥,我真的对你印象深刻。“

篇5:我哥哥写了

暑假,哥哥来到武汉玩。

我来到熙熙攘攘的车站,哥哥一下车,我眼前一亮,才过大半年的时间,我已经长的和哥哥一样高了。哥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子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略黑皮肤的他笑起来时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哥哥很爱讲笑话,一路上就讲个不停。

“有一天,螃蟹和鸭子比赛跑步,结果两人同时跑到了终点线,螃蟹和鸭子非要分出哪个胜哪个负,这时裁判叫他们石头剪刀布,螃蟹心里暗暗自喜,鸭子撇撇嘴说:“螃蟹只出剪刀,而我只能出布,我肯定输。”“哈哈哈!”我捧着肚子笑的前仰后合 。

哥哥又趁机来了一首打油诗,“李白乘舟不给钱,船夫一脚踢下船。挑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听到这我眼泪都笑了出来,笑的肚子又酸又疼。

这就是我的哥哥,一个爱讲笑话的哥哥,有了他的陪伴,暑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有这样一个哥哥真好。

篇6:边城主要写了什么

边城主要写了什么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篇7:哥哥写了

又一个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但我哥哥走了...

又一个春天来了,又一个梦打扰了我。总是在这个时候,我的思绪纠缠在一起,再次归零。

“加拿大,加拿大,加拿大……”这三个字在我脑子里盘旋。是的,今天早上十点,我哥哥要去加拿大。

一路走来,哥哥还没出发,我的思绪已经泛滥。太远了,不是吗?从小玩到大的哥哥就这么说走了?我就是一直哭,改变不了这一切。

我哥哥匆匆忙忙地收拾行李。他拿走了他的衣服,但他留下了“耀眼的”记忆...

我小时候一直喜欢追哥哥。我也学会了做他做的事。记得有一次,哥哥买了一袋方便面,当时超市正在搞活动,如果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卡片,他就可以得奖。当时我和我哥拼命吃泡面,一袋袋,吵着要大家吃。直到现在,我们的邻居还会笑着说,这家人简直就是“方便面专家”。

篇8:只写了开头的读后感

只写了开头的读后感

偶尔会在半夜醒后无法再入眠。睡眠质量不佳啊,比如现在都快凌晨三点了,一个小时前醒来,清醒得不行。

想起朋友写给我的一首小诗:他们都睡了/我在飞/偶然发现/你也在飞/背着小鼠标/很媚

真的很贴切呢,我现在背着鼠标到处徜徉,媚不媚倒是其次了。

从书柜里翻出一本书几年前读过的《往事并不如烟》,是著名的”大右派“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写的,据说此书已经被禁了。作者写了大时代一群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大美间的冲突曾经令我感到难抑的心灵震撼。看书经常是囫囵吐枣的我,竟在许多处精彩深刻的句章划了横线,做了标记,仿佛提醒自己把这些文字记进心里。

今夜,再次翻看此书再次被书中人物打动。仔细看了写张伯驹的一段,流下泪来,文字此刻真的无力。

从博客的草稿箱里翻出一段没写完的读后感,没有写完是因为识浅笔拙,怎么也不能浓缩那些故事,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既然翻出来了,就把这只写了开头的读后感发出来吧。

《往事并不如烟》是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读后就有写点儿什么的冲动。并且我曾十分想写封信给作者章怡和女士,表达我的敬意。读一本好书以后,我总是渴望能够见作者一面,此乃我的旧疾,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常被人笑话。

然而读后感以及给章女士的信我都没有写。写不成。我能做的就是把书一读再读,书都被我翻得卷了边儿。尽管如此,我仍没有底气来做这样的文章,因为书中的那些人你须得仰望,从内心的敬仰把我那些苍白的赞美感叹之词都挤到了角落里,而五十年代这群大知识分子的凄凉命运让我悲苍不已,面对这样的大悲大苦,文字有时候真的不管用!罗隆基、聂绀弩、潘素、张伯驹、康同璧、储安平--读完整本书后重读章怡和的自序便更深地理解了她。作为在政治运动中饱受磨难的名人之后她说:我独自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因为,一个平淡的词,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悲伤也是一种权力。看这本书我也跟着心悸。时间推移,历史的天空被一遍遍洗刷,那些往事烟一样地消散了。但是那些人的气息与光泽,会在通过文字走进他们的人的心中留下抹不掉的记忆。我对历史没有深刻研究,五七年反右的那些事情也都是从许多的文章故事电视电影里了解一些。不过看过此书,不能不说政治真是个可怕的东西。此书再现了一些政治风云中这些鼎鼎大名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其悲、其苦、其惶恐与哀伤无法言表。正如鲁迅曾经说的;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凭着知分子的良心,满怀着单纯的向往,向着政权向着党真诚地表达着内心的焦灼与忧虑,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可怕的政治运动中被殴打、被剃光头、游街、抄家--。我非常不愿意重复人性中展现的丑恶,更不忍心重复最最讲究尊严的一群大知识分子的身心皆损、四顾无援的绝望和惨烈。尽管书中没有很详尽的情节描写但是作者以自己十年牢狱的苦楚以自己的心体会着,对于她熟悉喜欢的储安平叔叔写下绝笔悄然离世,章怡和一笔一笔写下:走过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但是,我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储安平的死境。遍体鳞伤的他会不会像个苦僧独坐水边,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决断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总之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这让我想起老舍想起傅雷夫妇、想起吴宓--此书中还能打动我在心里回味的是这些名人作为父亲丈夫妻子女儿这样一些角色,在生活中在风浪中所展露出的人的魅力。那样的饱满,那样的润泽!比如康同璧,康有为的次女,先后入哈佛大学及林甫大学。她是康有为最喜欢的孩子,她的胆识她的艺术修养和过人才华令人感叹不已。康有为的族人几乎全部在海外生活,唯有康同璧为整理父亲遗稿和心爱的女儿留在了社会主义中国。然而,真正的贵族,有钱维持高贵的生活其实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面,而不偏私、不畏惧,可以为他人牺牲,强烈的荣誉感才是像康同璧这样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行,最后的时光她们那么顺从、委屈、拮据地活着,但是她们的教养、见识、人性的大美却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熠熠闪光。--这是我买的的版本,如果可能,恳求大家上网搜一下,一定读一读。

(中国大学网)

篇9:《一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开学第一天》这篇文章。

《开学第一天》主要写了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要上四年级了,他的新老师是一个严肃的男老师,而过去的那温和的女老师再也不能教他了,他很想念过去的那位老师。

我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一年级时,我的老师不再是那位像妈妈一样爱我们的宋老师了,而是严肃的马老师。记得有一次惹宋老师生气了,当时是真不应该呀!

现在,我知道了,马老师虽然很严肃,但是她很爱我们,就像爱抚小牛一样。

美是文明时代中的代表;美是我们与大自然和和谐相处体现;美是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还将自己的余晖洒落人间......

我看了《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发现身边的美。美在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印。看到“创造美”时,我不由地感受到用努力来实现梦想是一件愉快的事;看到“自然美”时,我不由地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看到《和谐美》时,身边的人竟然如此和谐,让我们大吃一惊。

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他(她)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灵魂,而是有崇高的精神,早已超越了其他人。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他已平安驾驭9年多,总共行驶1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圈。在一次途中,一辆车的后刹车挡板飞了过来。飞来的横祸直接击穿了吴斌的腹部,当他奄奄一息时,他为之一醒:不行,车还在高速公路上,我不能让乘客受伤!

吴斌并没有急刹车,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冷静的刹车。在之后一分钟内他打开手刹,系好安全带,开警示灯。最后,他对车上27名乘客断断续续说:“记住打110,下车注意安全……我不行了……”之后他靠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了。

敢于献身的美惊动了整座城,并很快传到全国,创造美的人还有很多,但吴斌……是创造美中这数不多的一种!

篇10:《一天》读后感

有这样一份工作,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从不间断,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日。这份工作不但得任劳任怨,没有报酬,还得十八般武艺样样傍身。这份工作不仅需要上得了讲台,能讲故事、唱歌,还得下得了厨房。到底是什么工作那么辛苦?那就是―――做母亲。

暑假,朋友借我一本书。这是一本由96岁的母亲和72岁女儿合写的――《有一天,妈妈老了》。我和妈妈一起阅读完后,我又拜读了N遍,每次都感到心里酸酸的,眼眶里总有泪水在打转。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透彻的体会到了子女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从小我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总不让父母省心。小时候,我常常感冒发烧,妈妈三天两头就带我往医院跑。我上一年级时,被查出体内有囊肿,妈妈非常着急,马上带我到杭州儿保化验检查,医生说没什么大碍了,妈妈才松了一口气……在姐姐上小学,我还在幼儿园时,爸爸就出门打工去了,家中只剩下妈妈一人照顾我们。因为我的体弱多病,妈妈常常忙得团团转。记得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我在烈日下中暑晕倒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正陪着姐姐在医院挂吊瓶,匆忙赶到学校的妈妈,又抱着我赶去了医院。那一整天,妈妈就为我们姐们俩跑上窜下,晚上也不敢合眼,时不时起来照看我们,那一天就忽然感觉妈妈苍老了,多出了一根银发,这根银发见证了妈妈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永不止境的爱。如果有一天,妈妈老了,我一定把她当成我的孩子那样疼她,爱她。我一定让她每天都被我暖暖的爱包围着。

妈妈,为了我和姐姐,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曾几何时,她那光洁的额头上爬上了几缕细小的皱纹;曾几何时,她那细嫩的双手变得粗糙不堪……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妈妈,我爱您!”

篇11:《一天》读后感

《有一天》这部公益电影讲述的是9个不同的特殊的小孩。他们中有被拐卖的、聋哑的、看不见的、在某方面缺陷的人。

1

第一小故事是一个小男孩被拐卖打伤了腿在街上乞讨,乞讨中他受到了冷漠,骂声甚至被推打。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其中的一种人。我们看到乞丐往往都无视,有一部分原因怕自己被骗,却没有想到他们也是被骗来乞讨的。他们原本是四肢健全的人被商贩们打伤,成为了商贩们乞讨的.一种工具。电影中看到男孩被欺负我一度哽咽,想到像他这样小孩在中国有十几万。他们没有美好的童年,他们害怕外面的世界却要硬着脸皮去面对,他们同样思念着父母,渴望着回家的路。

2

第二幕是聋哑孩子学会唱歌,他们的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最纯真的。他们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好,乐观的面对着生活。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世界中的简单快乐自在。

3

第三幕是盲人小女孩的故事,老天给她关上了一扇窗同时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正因为她的眼睛看不见,使得她其他的器官更加灵敏。她能用手去摸到一花一草,一物一世界。用心去感受着这世界,画着世界,虽然眼前一片黑暗,但他们心中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比常人对这个世界更加灵敏,他们以画来呈现他们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着的。也许不是他们走得太慢,是我们走的太过,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回头望望他们,带上他们踏上人生一路,在这路上帮助他们去感受世界给他们爱。这样的9种特殊的小孩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中有上万,如果我们多关心他们一点,每天多一点,他们的世界将被点亮。

篇12:《一天》读后感

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看了《有一天,妈妈老了》。这本书在韩国家喻户晓,这里记录着感动亿万读者的亲情故事。

还记得我们年幼时,是谁牵引着我们的小手,一步步往前走,又是谁为我们遮风挡雨,呵护我们成长?如果有一天,当她们站都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像当年她们牵着我们一样,陪着她们慢慢地走,就像《有一天,妈妈老了》封面所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老妈妈―洪荣女,作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让我印象深刻。她在人生的晚年开始认字写字,并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她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日记,是她的女儿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的。日记足足有八本,这位老妈妈患病已经有十年了,居然还能坚持写日记!虽然有很多的拼音,但是还是让人很震撼。

老妈妈温柔善良、勤劳坚强……要不是这些日记恐怕我们永远体会不到老妈妈的真正情感!她写的日记让我感受到她对孩子们的爱,在每一页中蔓延。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回来看的!”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平时我们只知道要求妈妈为我们做这事或那事,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妈妈需要什么,平时放假还要求妈妈带我们去旅游玩耍,想吃什么就要求妈妈给我们做,但我从没有想过她想要什么!我真的是太自私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想在平时代替妈妈去孝敬奶奶和外婆,陪她们聊聊天,说说话、让她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晚年!正像公益广告写的那样,给妈妈,妈妈的妈妈洗洗脚。每次有空就带着全家回家,让长辈们享受天伦之乐……我相信:无论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篇13:《一天》读后感

老舍的《一天》生动有趣地给我们描写了报社交稿前的一天的生活。质朴诙谐的语言一直是老舍的行文特点,这篇短文也不例外。叙事紧凑,节奏感的把握相当有艺术,生动的再现了平凡而有趣的一天。

你会发现有时候跟作者会有同样的感觉,当你急需要完成某一件事情,总是会有一些琐碎的事情绊着你的手脚。老舍“不顺”的一天一直延续到晚上。从早上八点起床开始,刚刚整理完笔墨,来信听闻好友约在济南车站相见。原以为不会耽误这次约会,一路想着与好友见面的情景,可事与愿违,一路堵车,却在下车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大娘怀中的小孩,老舍经历了一场可笑的闹剧。能我想象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窘境,让人会心一笑。最后当然没有来得及与好友老王见面,老舍“自杀”的心都有了。回到家中,家里的小猫上了房顶,被二姐给“救”下来。二姐前来本打算要帮她写信,整理了许久的家庭关系,到最后却想想还是不用写信了。刚刚收拾了心情准备写文章的时候,调查户口的巡警队对自己产生了误会。送走了巡警,这时候来了几封信急信,需要回信,因为在老舍看来信和病一样,越耽误越难办。刚刚吃过晚饭准备动手写文章,老牛与新婚妇人登门拜访,可很晚他们俩都没有回去的意思。老舍这段的描写相当精彩有趣,“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作者更是用尽了“赶”客人的办法:看稿纸、假装打哈欠、造谣说要去看朋友、看手表……可二人却依然“没心没肺”。最后要他们出去走一程送走了夫妇俩,回来却生病感冒了。当天就这样结束了,稿子没有交出去。谁知道第二天剧情反转:报社说不需交稿子了。不觉得让人哈哈大笑。

《一天》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的心情,我读完也觉得气氛轻松活泼,场景描述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禁让我感慨:大师的文笔确实不一样,很艺术感。

篇14:王安石写了哪些梅花诗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篇15:王之涣写了哪些诗

王之涣写了哪些诗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赏析: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篇16:我会写了作文

有一天,小猴和小兔来到海洋学校来学作文,

我会写了作文

。因为它们觉得自己的作文不好才来的。小兔和小猴来到海洋学校,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好。这里还有它们的动物朋友。它们热了,就到

小猴和小兔想,我以后再也不烦作文课了。她俩开始动笔,可爱的小兔先写完。小兔想,我比你写得快,哼,小兔拍拍胸口得意洋洋地说:“小猴,你没我写得快”。小猴心想:“虽然你比我写得快,但是你没我写得好”。它们写完了,就回到宾馆里了。

作文课结束了。这是一节多么有趣的作文课呀!小猴和小兔想:以后我还要上这么有趣的作文课。

相关专题 读后感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