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

夜色深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

【简介】感谢网友“夜色深圳”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共1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

巴尔博士的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一块纯洁的净土,是需要我们耐心的、细心的播上优良的种子,以获得生命的希望。教育不应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由家长开始。

我认为这非常有道理。作为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对的课题,并不是每一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因为做家长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也需要学习,也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往往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包办孩子的一切就是疼爱,这不是站在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有时也会困惑,如何去更好的发掘与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做父母头等大事。面对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家长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敦敦教导,有的色厉内荏,有的循循善诱,总之不一而足。但方法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孩子将来命运的收获就有所不同。所以说,作家长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调节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教育孩子的心态,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教育是从家长开始的,从孩子出生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都不断的受到家长的影响,这是基于孩子的生长环境所决定,是家长天天在影响着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从家长日常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到工作学习的态度与处世的手段与原则,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间就留下了家长的烙印,或者受此影响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最好能成为一面旗帜。让孩子继承优秀,摒弃低级恶俗的东西,让他们怀着感恩与来尊敬对待自己的父母,让这世界充满了爱。

其实,家庭就是学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学,它比孩子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期都要长,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辈子。对于那些孩子个个都能成才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家庭就是一所成功的育人与树人的大学。从我们身边就能看出,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他们教育的孩子个顶个的都能成才,说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必然有其合适的地方。因此,作为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定要多思考、多交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让孩子在较高的教育水准上得到全面发展。

篇2: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

教育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人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种终身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要连续实施相当长的时间,也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各个等级的学校教育,实施的时间更为短暂。家庭教育则于此不同。从人们呱呱落地出生,甚至是未出生时就开始接受胎教,一直延续到离开人世。所以说,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学校的老师最多教孩子五六年,但是,家长却是要跟着孩子一辈子,耳闻目染,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教”着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翻版。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功劳,孩子的不如人意同样烙有父母的印记。

成功由理念出发。回忆养育孩子的历程,深感若要孩子成功就必须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好好学习”,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找寻那些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都说“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对了才有成功的可能,理念错了越是努力,离成功越远。

在证件泛滥的今天,没有驾驶证不能当司机、没有教师证不能当老师、没有律师证不能当律师、没有会计证不能管财务。但是,没有一个机构是培训爸爸妈妈的,不拿到怎样做个合格父母的证件,不能当爹妈。当一个新生命来临了,我们自然就晋级为父母。面对一个新的生命,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难免要手忙脚乱,对孩子的教育或是来自父辈的言传身教。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种传承,我的父母怎样教育我的,我就效仿怎样教育我的孩子,有的是照着书本照本宣科;有的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孩子的教育又受环境的影响、受社会的影响、受个性差异的影响,因此教育过程中会出现的一大堆问题,这些是身为父母的人难以预料的。

另一个原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信息的途径是单一的,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现在的孩子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受着各种熏陶与影响,信息量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一旦家长缺少学习,无论工作还是教子都会落后,落后于社会、落后于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离你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身为父母没有学习,难免教育理念会过时,教育方法会陈旧,收效甚微或不见其功是显而易见的事。

孩子不可复制,生命不可从来。我们不能后悔,我们不能尝试,我们不能冒险,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智利一位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首诗写的: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们的骨骼正在生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生成。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一年级是教育的又一个好时机,孩子已经来到你的身边六七年了,或许看到孩子的一些惊喜,也或许看到了一些担忧,赶快学习吧!只有学习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我们教子路上少些坎坷,多些鲜花。唯有学习,才是作称职家长的途径。我深信这样的两句话:

教育从家庭开始,成功由理念出发。

孩子的成功才是做父母人生最大的成功。

篇3:《教育从爱开始》读后感

我很喜欢这样一首诗:

我不是迷人的桃花,无力为山川增添盛装;

更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无力为城市带去芬芳美丽。

我愿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在广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留下一缕芬芳,一片翠绿……

带着这样的梦想和希望,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人们有数不清的赞誉: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也有人说,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还有人说教师是孺子牛。这些溢美之词,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更充满了无限向往。是啊,教师是知识的使者,爱的化身,既然我选择了做一名小学教师,我就要把全部的爱献给孩子。

工作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不易,想要做一个兢兢业业,像慈母般充满爱心的教师更不容易,但我无怨无悔,我为我的选择而自豪,因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还是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孩子贴心。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工作十几年,我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我爱着自己带过的每一个班集体,爱着每一个学生,在孩子们一双双纯洁的眼睛后面,闪烁着多少家长的期待!我回报他们的只有爱,只有努力。记得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女孩子,有一段时间一连几天上课都心不在焉,人也郁郁寡欢,作业写得一塌糊涂,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父母离异给孩子留下了阴影。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下定决心,心灵的创伤要用“心药”医治。平日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她谈心,开导她,把她带到我家里,给她做好吃的,让我的女儿陪她玩。在班里,我让班上性格开朗的孩子主动和她交朋友,渐渐地,笑容又回到了她脸上……现在,她已顺利地考上了初中,在给我的一封来信中她写道:“老师,你虽不是知识最渊博的老师,却是一个充满爱心,最让我尊敬的老师,在我无助的时候,是你在我心中播种了太阳……”每次读到孩子给我的信,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欣慰。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每当翻阅毕业后的学生给我寄来的信件、贺卡时,每当我去接我的孩子,路上听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老师好”时,每当看到手机上孩子们发来的短信“老师,想您了”……我就如沐春风,心里满是温暖,身上满是干劲,我深深地知道,当我们用心去爱我们的学生时,收获的不仅是一声声问候,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不热爱我们的学生呢?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教学这方乐土,为了孩子们的将来,我会带着一颗爱心勇往直前!我坚信,我的身后定会桃李满园,芬芳缕缕,翠绿片片!

篇4:《教育从爱开始》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理,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在路上要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事……”拔除学生心灵的野草,要理性,要轻柔,要宽容,要理解……

案例1:每一片花瓣都有得到雨露的权利

祥,一个眼睛黑黑、脖子黑黑、衣服黑黑的孩子。每个看到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皱皱眉头。他越来越多地独自趴在属于自己的课桌上,整天一言不发。孤独、自卑的野草已长在了孩子的心田。走访了熟悉他情况的人,了解到孩子的妈妈有些智障,爸爸大部分时间在外做些小生意,没有人专门照顾孩子。小小的他象石缝里的一棵小草,孤独坚强地生长着。了解到这些情况,下课了,我会经常摸摸他的头,整理一下他的衣服,和他聊聊他喜欢的象棋、围棋。兴致上来,课间我们还会“杀”上一盘…… 敌视―抵触―接受―习惯―享受,孩子逐渐理解了我的关爱,一步一步恢复了儿童的天性,有时还会朝我撒撒娇呢!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反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娇嫩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有得到雨露的权利。被喻为园丁的我们教师,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花瓣,而不是以个人的喜恶去漠视某一片花瓣的存在。

案例2:春天的雨,润物细无声

下课发作业,几个孩子一人一摞。粗枝大叶的王语一边喊着冬的昵称“冬瓜”一边把冬的作业本扔了过去,作业本从冬的桌子边滑落到地上,冬捡起自己的作业本,接着把语的作业本扔在了教室中间的过道上。这一切只有拿着手机的我在悄悄地拍摄着……

几个嬉闹着的男同学从教室后面跑过来了,其中一个一脚把作业本踢到了一边还浑然不觉;(一群马大哈!)辛从讲台前穿过,漠然地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作业本,一抬脚跨了过去;身材矮小的孙欣欣走过来了,她一眼看到了地上的作业本,蹲下,捡起,看了看封皮上的名字,放在了语的桌子上。拍摄结束,我长嘘了一口气,笑了。

我把语叫到身边,单独放给他看。看完后,他惊讶地拍拍脑袋,“我以后要多注意,把作业发到同学的桌子上。”单独放给冬看,他的脸“唰”的红了,“老师,我太小心眼了,语又不是故意的,以后我会用正确的方法帮助语改掉马大哈的坏习惯的。”我笑了。单独放给辛看,他的脸也红了。“老师,我以后会帮助同学、关心集体的,你相信我。”我点了点头。最后孙欣欣捡作业的一段,我放给了全班同学看。大家纷纷表扬了孙欣欣。

同学们对孙欣欣捡作业的事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孙欣欣最可贵的是她捡作业不是为了得到表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这只是她的一个潜意识的行为,但这更说明了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

反思:教育不是大张旗鼓的批评哪个表扬哪个。教育的目的'是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养成自省的习惯。好的教育就象春天的雨,润物细无声。

案例3:大海能容得下一粒细沙

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回家。忽然,云惊叫了一声,她放在文具盒里的63元钱不见了。我赶紧询问有关情况有关人员,最后锁定目标。印,从三岁起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七八年也没有回家看过孩子,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敏感、狡黠。他在节假日经常捡些废品换钱买零食、玩具,渐渐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毛病。钱不够花,同学中有好东西,他就顺手拿来,还给东西来个改头换面,说是父母给寄来的。

装做向他了解情况,我把他单独叫到一边。孩子躲闪的眼神明确地告诉了我答案。我问他:“你能帮帮老师把钱找出来吗?同学的钱丢了,多着急啊。”他赶紧拿下自己的书包,把里面的东西翻出来,一边翻一边说:“老师,我没有拿。”我说:“因为你的脑瓜特别灵,所以老师想让你帮帮我。”他愣了一下,然后对我说:“老师,让我去现场观察观察。”他一溜烟儿跑了,不大一会儿,手里高高举着一叠钱一边跑一边高声叫着:“老师,钱找着了!”我赶紧边夸他边问他从哪里找到的,他说:“偷钱的人肯定不能把钱放在身上,他要把钱藏在一个地方,等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再悄悄的拿走。我是从讲台底下找到的。”我再次把他夸奖了一翻,然后告诉他:“你这么能干,将来一定是个有大作为的人。干大事的人,从小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不将来你的员工可要揪你的小辫子了。”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此后,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反思:孩子的一次错误,可能只是他人生长河里的一粒细沙。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用清澈的流水把错误的细沙冲刷掉。为人师者,要用大海般的胸怀,理智地去包容孩子的细沙。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儿童教育中,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儿童身心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爱开始,理智谨慎地选取合适的方法拔除学生心灵的野草,为社会培养出一代代新人!

篇5:《教育从爱开始》读后感

学校是我们播撒爱的地方,孩子是我们用爱浇灌的.对象。作为一名新小学数学老师我一直信奉着,亲其师,信其道。一直以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的亲和力,孩子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某个老师,而有意识地增强着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老师的学科。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所以我常常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爱。

我觉得,让孩子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用感性的方式记录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一些成人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与孩子的沟通。

篇6: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闲暇之际匆匆浏览了《教育从尊重开始》一书,书中孙云晓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从尊重开始。作者孙云晓,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卫者,出版的个人专著达三十余部,他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是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爱如钙”、“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等。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案例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耳听过,亲眼见过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却能在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谛。

作者在书中提到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的确,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家长,当他得知女儿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而是开导女儿,和女儿一起找原因,想办法。作者还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当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便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养你有啥用?”平时我和父母们打交道,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当时我只带着同情,并未多想。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自私的,他在为孩子提供各种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态,不管孩子达到达不到自己所预定的目标,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语伤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我觉得这两种观点很有必要让一些父母知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却得不到孩子丝毫的感恩,反而觉着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应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应该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养孩子孝心爱心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让孩子吃独食;要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艰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为孩子做榜样等。”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父母的真爱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以真爱育真情,用真情换真情。

细想孙老师的每一句话,在教学的细节中也都能得到证实。课堂上孩子搞小动作不听课,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头,或是不动声色地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拿到一边放好,孩子就会不由得脸红或马上改正自己的行为;孩子犯了错误,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后孩子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是《教育从尊重开始》告诉我,这种“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这种尊重,使每一个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长。

让“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动力,塑起更强的精神支柱。尊重学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回应。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去尊重单位和集体,去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和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任何一个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建树的教师,在他们的教育生命的词典里绝对不会缺损“尊重”二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人说话。我虽然没能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进了他感悟教育真谛的征程中。我想不管父母还是教师如果能像孙云晓那样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教育艺术,那么会有更多像孙云晓的女儿孙冉那样优秀的人才诞生。

“教育从尊重开始”,让我们从实践中来体会它的真谛吧!

篇7: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当孩子犯错时,不分青红皂白批评、斥骂,但在威风凛凛的训斥后,效果又是什么?也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是爱孩子就怎么做都可以,而实际上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甚至会伤害孩子。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尊重生命,才能理解生命的巨大潜能和复杂的差异性,也才会有科学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首要的和关键的标准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大家一定会有感触,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那你的教育就可能是成功的;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槽的,你的教育就必定走向失败。

今年暑假,我读了《教育从尊重开始》一书,确实让我受益非浅,作者孙云晓,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卫者,出版的个人专著达三十余部,他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是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爱如钙”、“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等。

书的一开始他就提出了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而付出真爱需要五个原则――一 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二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亲近与信任,三 真爱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四 以爱育爱,五平常心才是正常心。书中也提到了女儿也会犯错,他心情急了也会揍女儿,而他又说打孩子是愚蠢的行动,这样对孩子的开导的实际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书中举了一个高二学生徐力杀母的例子。在第二章中提到好的关系胜地过许多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六座“代桥”,一家庭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二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隐私权,行使自己民主生活的权利。在我们生活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儿童的权力受到侵犯的事件。也有许多父母会认为,给孩子那么多权力,还怎么管孩子,这样不适无法无天了吗?其实这样得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力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力的人更容易教育,因为这说明孩子在成长。而且儿童的权力是在教育儿童怎样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怎样逃避父母的帮助和指导,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三信任是教育的基石,四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五适当的秘密是责任心的营养剂,六化“代沟”为“代桥”。第四章中他提到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体验教育的四条经验,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二支持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三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得作用,只有自信的任,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和健康的心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创造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四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

书中提到了许许多多如何去正确教育好我们的孩子的方法,大家不如都来读一读吧,让我们的教育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

篇8: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教育从尊重开始》这本书是孙云晓写的。读完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草原上的较量这个情节: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野炊的时候中方队长发现长得白白胖胖、啥活也不干的都是中国孩子。中国孩子病了,马上哭了,回去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坚持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孩子拉上车。孩子们在8月的草原走上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终于胜利抵达了目的地。当夏令营闭营时,日本宫崎市议员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草原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两国孩子的较量,更是两国大人的较量!是两国不同的父爱母爱在较量!是两国的教育在较量!父母怎样给孩子真正的爱和帮助呢?孙云晓的建议是:

1、不要仅仅把孩子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多多了解孩子的所思与所想。

2、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儿童的教育常常是三分教七分等,等待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美。

3、教给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这些生存的能力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21世纪的父母与老师也许要问问自己:我有教育孩子的执照吗?当一个人做了父母或老师,须拥有执照即良好的教育素质,如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等等。否则,空有一颗爱心,却可能在辛辛苦苦孕育孩子悲剧的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未来的灾难。所以,我们应从了解孩子学起,从尊重孩子做起。哪一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不善于发现孩子,把自己的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很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发现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才能有幸福的孩子,才能有和谐的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鼓励和引导其成长。发现孩子和解放孩子,是改善和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我相信通过付出真诚与汗水,大家的梦想会变成现实。

在书中还有很多诗一样的语言,感染着我。如“惩罚的艺术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责任心”“欣赏孩子的优点,这优点就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小鸟只有飞上蓝天才知道世界有多么的辽阔。”“走出这片雨季等待你的将是明媚的春天。”

篇9: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下课铃响了,我对同学们说:“今天的作业稍多一点,同学们今天要辛苦一些。”接著转身在黑板上布置今天的作业,当写下第三项作业时,听到同学们的埋怨声,听著虽不悦,但我忍住了。当我收拾好课本走出教室门口,突然背后传来了一个声音:“神经病。”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怒火冲冲地折回教室:“说这话的人给我站起来。”同学们都用眼睛的余光瞟了一下小F,我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他了。

我黑著脸走到他身旁问:“刚才那句话你在骂谁?是在骂我吗?”“不是骂你。”小F理直气壮地申辩。我看见他无所谓的样子更加气愤,我指著他身边的同学逐一问他:“是骂他吗?是骂她吗?”他都一一否认,我话锋一转:“全班同学都问完了,你都说不是骂同学,又说这句话不是骂我,难道是在骂你自己吗?”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起来,小F困窘得脸一阵青一阵红,看著他自作自受的滑稽样,我感到胜利的快乐,我得意洋洋地夹起课本回办公室。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发现小F要么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要么坐著发呆,我故意不理他,看他还有什么花招,正好借此机会一并整治他。可是一连几天,小F还是无精打采的老样子,并没有什么恶作剧,看著他无心学习的样子,我开始急起来。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否挫伤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呢?是否有点咄咄逼人?是否从一开始就戴著有色眼镜去看待小F呢?”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几天前大家在气头上说的话我没有当真,请你也不要当真。

第二天,我发现小F的状况有所好转,看来我粗暴的处理方法伤害了小F的自尊心。我又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我知道你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我希望你能给同学们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所以我对你的期望更高,对你的批评更严厉,你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吗?

第三天,我翻开他的作业本,看见上面写著几句话:老师,对不起,上次我说“神经病”真的不是骂你,那只是我的口头禅,并没有什么恶意,可是你却反唇讥讽我,让同学们抓住笑柄,整天取笑我,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所以我就自暴自弃。看了你写给我的话,我知道你没有戴有色眼镜看我,我会加倍努力的。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篇10:《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虽然以前未曾拜读过孙云晓老师的作品,但是对于他的名字及教育观点却早已如雷贯耳,心中对他甚是敬佩。因此假前来到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教育从尊重开始》。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地研读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的确没有选错,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读的好书。

《教育从尊重开始》共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内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浅。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爱与尊重。在书中既有孙老师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观点,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实用建议,是孙老师作为一位父亲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体作品,字字真切,句句肺腑,将体验性、欣赏性、可操作性融为一体,是中国父亲教育的忠实记录。

读着这本书,我时时可以感受到孙老师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刻的忧虑和反思,让人不知不觉与之产生共鸣。“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孙老师的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全书,也一直贯穿在他对女儿孙冉的教育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

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成年人应当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隐私权。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这些权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们的权利时常受到侵犯。一些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中学、再到考哪所大学,甚至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孩子的一切都在他们的安排之下,丝毫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感受。

如果孩子不听从安排,不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父母就会打着爱的旗号,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丧失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享有的尊重,苦不堪言,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怎样尊重孩子?而在这个问题上,孙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女儿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孙老师都让女儿自己决定,他作为父亲只是给她一点儿建议。他的这种教育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权利意识,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这也正是我们做为父母和教师应该学习的。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学会做人。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平等每一个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在书中第三章作者还提到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十分认同。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于是,有的父母真想抓住孩子的分分秒秒,孩子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了,紧张得不得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本来已经够重了,双休日应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欢乐时光,可是一些父母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学习班,孩子一空下来父母就紧张。

据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68分钟。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失去了自我,几乎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人,以致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消极,甚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悲哀。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与家长聊天,我发现很多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安排,空闲的时间就变得无所适从。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做什么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爱与尊重的种子,让孩子从小受到应有的尊重,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只有获得了自尊,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和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

感谢茫茫书海中让我遇到了你,让我更加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从尊重开始!感谢孙云晓老师的倾情指点,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和好老师。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让我的孩子和学生们都能健康成长。

篇11:《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闲暇之际匆匆浏览了《教育从尊重开始》一书,书中孙云晓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从尊重开始。作者孙云晓,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卫者,出版的个人专著达三十余部,他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是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爱如钙”、“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等。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案例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耳听过,亲眼见过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却能在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谛。

作者在书中提到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的确,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家长,当他得知女儿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而是开导女儿,和女儿一起找原因,想办法。作者还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当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便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养你有啥用?”平时我和父母们打交道,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当时我只带着同情,并未多想。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自私的,他在为孩子提供各种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态,不管孩子达到达不到自己所预定的目标,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语伤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我觉得这两种观点很有必要让一些父母知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却得不到孩子丝毫的感恩,反而觉着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应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应该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养孩子孝心爱心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让孩子吃独食;要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艰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为孩子做榜样等。”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父母的真爱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以真爱育真情,用真情换真情。

细想孙老师的每一句话,在教学的细节中也都能得到证实。课堂上孩子搞小动作不听课,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头,或是不动声色地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拿到一边放好,孩子就会不由得脸红或马上改正自己的行为;孩子犯了错误,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后孩子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是《教育从尊重开始》告诉我,这种“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这种尊重,使每一个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长。

让“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动力,塑起更强的精神支柱。尊重学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回应。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去尊重单位和集体,去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和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任何一个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建树的教师,在他们的教育生命的词典里绝对不会缺损“尊重”二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人说话。我虽然没能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进了他感悟教育真谛的征程中。 “教育从尊重开始”,让我们从实践中来体会它的真谛吧!

篇12:《教育从爱开始》初中读后感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作为名幼儿教师,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生的负责”;爱,不是用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颗颗童心,而是“需要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向她们学习,起做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吧。

篇13:《教育从爱开始》初中读后感

学校是我们播撒爱的地方,孩子是我们用爱浇灌的对象。作为名新小学数学老师我直信奉着,亲其师,信其道。直以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的亲和力,孩子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起。孩子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某个老师,而有意识地增强着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老师的学科。这点,我深有体会。所以我常常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爱。我觉得,让孩子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用感性的方式记录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的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些成人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些与孩子的沟通。

相关专题 读后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