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桃子星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简介】感谢网友“桃子星星”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共13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禁毒、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调研组第五组

2月9日

《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Fki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调研组第五组

202月9日

《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Fki

篇2: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xx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xx镇xx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xx村地处xx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xx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年,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xx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19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04年2月,xx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05年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

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xx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xx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

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禁毒、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xx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xx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xx村作为xx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xx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xx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xx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xx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xx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xx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xx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xx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

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

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

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xx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xx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xx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篇3: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2、农业税减免情况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三) 土地的使用情况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二) 农民增收困难多

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1、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2、子女教育的支出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当前农村中,有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自己子女通过读书来改善的生存环境,但高额的教育支出使大部分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负债,同时也减少了他们对于对农业的投资,对于主要收入来源靠种田的普通农村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的支出和农业投入资金的匮乏让他们增收变得遥不可及。

3、农业原料价格不稳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但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厉害,带来很大的幅面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反映由于化肥种子价格上涨厉害,他们的收入出现了负增加。河南省无为县仓头镇周店村的村支书季学王在反馈的书面材料中提到: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化肥价格的暴涨(涨幅有70%-80%,有的甚至达到100%),然而棉花价格基本不动,种田补贴、减免的农业税又被洒到田里去了,农民们对此抱怨颇大,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来缓解这一矛盾。

4、技术支持难以实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有关三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技术支持的推广。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农业技术人员一部分被分流出去,在岗的人员由于工资低且有时还不能正常兑现,工作缺乏积极性。对于养猪等副业生产,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还偶尔进行一些相关指导,但对于传统的种植业很少有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在调查的结果中,基本没有接受农业技术教育的占到73%,对于相关技术支持感到满意的占到不足4%。农民只有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向周围内行人学习等传统的方式获取农业技术。

5、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土地流失比较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建筑用地和土地污染破坏等。调查显示,将良田用于建房等他用广泛存在与广大农村,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二是土地变更较频繁,一块土地使用不到两三年就转给其他人,农民就不会认真的去养护土地,这样导致土地的肥性逐年下滑,严重影响粮食收成;三是土地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面貌难以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农村教育落后影响政策落实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阻碍我国农业进现代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政策的推广和落实都需要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村青少年年的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青年,他们更有可能在将来投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所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但是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另外,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家庭都要靠贷款或借账等形式来支付子女巨大的上学费用,农村家庭的低收入与教育的高收费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地对比,很多农村孩子都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终止学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教育落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影响三农政策实施效果-影响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恶化教育环境。

三、对策性建议

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更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针对目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政府部门应该本着对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政策宣传到位,力求将政策送到每个农民心里去。比如除依靠宣传板、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外,可以组织农民进行相互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在政策理解上的困惑,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真正地成为百姓的政府。

(2)建立监督机制,政府层层把关。在政策宣传到位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农民了解自己该得到那些优惠和减免后,如果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农民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惠,如仍然有变相收费的情况,应该能及时方便的向某些部门的反映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在提到此类问题时,大多数人表示就算知道自己吃了亏,也不知道该找哪里去评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在当前看来尤为必要,建议各地可以分级别的在每一级政府设立专门的三农问题投诉信箱,受理并及时处理农民反映的问题。另外县一级政府也可以定期的组织不同乡镇和行政村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和交流,在农民根据自身利益的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哪些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也就会一目了然,更加便于开展工作。

(3)深化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体制改革,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农业技术队伍的人员稳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有足够的经费。与此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设岗定责,制定完善的奖励考核标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队伍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加强农业发展后进而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

(4)稳定农业原料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原料的价格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到农民的创收水平,会对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很大作用。国家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要坚持限制农业原料价格,可以通过原料限价补贴的方式对生产农业原料的企业和部门进行补助,将出厂价格限制在一定水平,同时,尽可能地改农业原料私人经营制为集体经营方式,严厉打击原料中间商投机抬价的行为,真正的将最高限价执行到位。另外还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粮食按国家保护价收购,这样才能使农民增收,才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5)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村教育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推广能否顺利,而基础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难中之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基层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按时发放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要尽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还要规范学校收费,减轻农民的教育投资负担,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为农村能持续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6)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权益。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二元制让农民在身份上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农民创造着城市的经济财富却不能同等权利地分享其利益,这是农民最大的苦处,如果政府能全面的取消户籍差别,还给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给予适当的宏观调配,农民将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时,给予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更积极地从事农业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讨和摸索,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户籍问题作为一个三农问题来看待,或者是将取消户籍差别作为一项三农政策来实施,一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看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三农政策的落实是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是农业现代化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篇4: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20xx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工作、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工作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

20xx年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工作、禁毒工作、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篇5: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群防群治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农村群防群治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对当前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近期通过深入村屯调查,了解到我乡村屯群防群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有:

一、基层群防群治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跟不上形式,不能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不够积极主动,脱离群众,缺乏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农村群防群治工作在组织、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个别村屯对群防群治管理组织上不严密、不合理,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

三、群防群治的经费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制约农村群防群治工作顺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经费不足,使群防群治的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辛苦,待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外出打工人员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因此使农村群防群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五、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约束力受到影响,使农村群防群治力量组织的难度加大。

六、乡镇政府及村极组织经济状况不良,群防群治的相关经费难以解决,影响农村群防群治网络的建立。

七、部分农民对群防群治思想责任意识不够,对于村屯要求落实的群防群治工作任务不予配合和支持,不出资,不出人,不出力。我行我素,基层组织对其进行管理上缺乏可行性的约束力,对之无可奈何,使农村群防群治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下去。

八、由于经济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农村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部分外来人口背景复杂,难以管理,有的甚至是正在潜逃的犯罪分子,这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从而也给群防群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九、法律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普及。很多农民不懂法律常识,缺乏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而且缺乏掌握法律知识的求知欲,因不懂法而犯法和因不懂法而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屡屡发生。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进行探讨:

一、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来认识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保一方平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基层组织有力,群防群治才有坚实的组织基础,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要结合农村党建“三级连创”活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建好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特别是村级治报保民调组织,为开展群防群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增强群防群治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资金和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加强专项补贴经费管理。经费问题是群防群治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市、乡政府要将群防群治专项补贴经费纳入市乡财政预算,建立经费管理机制,专款专用进行严格管理。二是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也是群防群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引导农民致富,为群防群治的开展创造重要的物质条件。

四、推行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大力表彰见义勇为行为,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全社会形成社会治安,人人有责的局面。

五、全面推行民警驻村工作站,密切干群关系,每村设立一个驻村工作站,有1名民警2名联防员组成,驻村不少于5天,掌握辖区社会动态,带领联防队员检查,指挥各屯群防群治工作。

六、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注意挑选政治素质高、热爱安全保卫事业的人员进入群防群治队伍。应征青年上进心强,做社会公益事业比较积极;复员退伍军人素质较高,对入伍前主动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可考虑优先入伍;对退伍复员军人可先让其参加群防群治工作,视其工作表现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为群防群治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整体素质。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群防群治工作力度。提高政治素质、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强业务培训,重点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民法通则》等与“三农”相关的法律,增强其依法办事意识,加大擒拿格斗等实战训练力度,保证来之能战,战则能胜。

八、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将群防群治的组织形式、运行办法、奖惩规定等内容写进《村民自治章程》,以“村民小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广大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篇6: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摸清我县“三农”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xx月下旬以来,县委农工部、县政府农办组织力量,先后深入到农口单位、重点产业企业和部分乡镇进行调研,分层次组织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乡镇分管领导进行座谈,基本掌握了我县“三农”发展走势,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明年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措施有了初步思考。

一、我县今年以来的“三农”发展态势

由于政策好、行情好、人努力,成功化解了旱涝灾害急转和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稳中有升。据统计部门分析,1-10月份,完成农业总产值23.84亿元,同比增长2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53元,同比增加517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农业发展好于预期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县已播种粮食面积达60.62万亩,同比增长0.8%。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 总产达4.99亿斤,同比增长1%;油料作物收获面积8.34万亩,总产5838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面积达到6.68万亩,比上年略有增长,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可达2.15万吨,同比增长2.3%,实现渔业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全年肉类总产6.85万吨,同比增长9%;家禽存笼90万羽,出笼65万羽,同比增长4%和3%,禽蛋产量5000吨,同比增长2%。蔬菜以上坊县长菜篮子和齐埠为民千亩基地为主,全年收获面积扩大到5.8万亩。尤为可喜的是,今年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扬,粮食、棉花、生猪、禽蛋和名特水产品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更是高位运行,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继生猪集团创下全国生猪百强企业之后, 今年xx集团、xx实业分别获得“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目前,全县已培育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占农业企业总量的已达到20.9%.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效应逐步攀升,1-10月份,贡米集团生产大米33.2万吨,实现产值15.99亿元,同比增长10.5%。生猪集团出栏各类生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4.3%,其中生猪出口7.2万头、同比增长10.2%,创汇1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40.4%。

3、重点产业成型壮大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结构、建基地、扩板块,着力打造重点产业板块。贡米产业,以万年贡米集团收储、加工为龙头,建立县内县外贡米订单基地12个,订单总面积为40万亩,其中本县xx梅和xx铜鼓为主的有机种植基地9500亩,均获通过欧盟有机食品加工论证和国家有机食品论证。生猪产业,万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达到24个。1-10月份,全县生猪出栏62.2万头,同比增长9%;生猪产值11.25亿元,同比增长75.8%。珍珠产业,以齐埠、梓埠为主,面积稳定在1万亩,珍珠产量预计全年可达33吨,产值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和16.6%。油茶产业,面积发展到3.5万亩,其中,xx公司优良无性系高产油茶2.65万亩,主要基地布点在xx、xx,并在工业园区投资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另外,苗木绿化大户倪美垚在齐埠投资发展油茶余亩。雷竹产业,受上海浙江等市场拉动,价格行情好看,目前全县雷竹基地已发展到3万亩,尤其是大源镇,雷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发财树,该镇近期还聘请省林科院专家对大户和种植户进行培训。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走“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路子,放大特色农业效应,加快培育汪家无籽西瓜、石镇吊瓜、苏桥葡萄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湖云乡千亩芡实基地、千亩甜藕基地发展势头看好,成为该乡产业发展的“新宠”。

4、“三品一标”扎实有效

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产品基地14个,生猪畜牧标准化示范区12个;全县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西省著名商标6个;制定实施省级行业标准(万年三角帆蚌珍珠接种标准)1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县有7家养殖企业,可望年前申报成为国家农业部健康示范养殖场。

5、涉农项目强势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完成各类涉农投入4.1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农业方面,实施大中型猪场沼气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种粮大户标准粮田建设等重大项目23个,总投资1.49亿元,完成投资84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部级粮食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基本完工。林业方面,投资1.2亿元,完成去冬今春“一大四小”造林4.73万亩,占任务的106.8%。水利方面,累计投入1.33亿元,完成梓1标“鄱阳湖二期治理第六个单项梓埠联圩工程”、万年县齐埠圩防洪工程建项目;完成中央投资的小㈠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省级投资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53座;县级投资的汪家白诗源等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6座工程,完工裴梅、陈营、上坊、苏桥四个乡镇小农水重点县的88个小型灌区建设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方面,20xx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完成财政投资1350万元,改造治理农田面积1.14万亩。新农村建设方面,全年共批准实施新农村建设全县118个省级村点(其中,村镇联动点1个、村落联片点4个)。1-10月份,各村点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147.4公里,支干道硬化87.7公里,改水7190多户,改厕6983多户,建地下排水沟24.78公里,使用沼气池652户、太阳能热水器1726户,累计投入4250多万元。农村清洁工程方面,按照“设施+制度”的要求,启动实施了281个农村清洁工程点,每点落实资金5000元,累计投入140.5万元。扶贫开发方面,编报实施了20XX年度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扶持项目15个,项目资金389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实施了投资400万元、涉及5个乡镇12个安置点的1000个指标的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目前已有11个安置点移民建房完工。全面完成了水库移民项目106个,投入项目资金663.6万元,科学编报了20XX年度水库移民项目67个。水产方面,积极推进总投资1050万元的20XX年现代鱼池改造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农民工培训方面。通过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1-10月份,共培训农民1554人,转移农村力就业1498人,就业率达96.4%,增加了农民务工性收入。

6、“三冬一防”深入实施

冬种方面,重点打造了珠曹线绿肥示范带和齐埠齐方畈、陈营石鼓畈等冬种示范点,示范带动全县掀起冬种高潮,截止目前,我县冬种总面积已达25万亩,完成计划的96.2%;冬造方面,落实造林地点,并完成整地1万亩;冬修方面,开辟主战场100处,重点启动总9座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出险加固,启动以张家山灌区为中心的青云、汪家、珠田、大源四乡镇小农水重点县的85个中小灌区改造、梓Ⅱ标“鄱阳湖二期治理第六个单项梓埠联圩工程”、大港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及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森林防火方面,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实行乡包村、村包组、组包山头等工作机制,采取贴防火令、鸣锣示警等方式,配备专业、半专业防火队伍和防火器械,积极构建队伍、物资、责任三大保障体系,有效控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7、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土地流转面积继续扩大。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加速向种田能手集中。到目前为止,流转土地达11.2万亩,同比增长4.5%,培育千亩以上种粮大户2户、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0户,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民增收。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家,同比增加57家,发展入社会员6000余人;登记农村经纪人680人,农产品经纪人872人。鼎峰肉牛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了一大批农户入社发展肉牛养殖。贡米集团农民粮食合作总社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基地辐射农户17.5万户,获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农业招商引资成效较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7个、合同总投资5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江西山之源山茶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已落户;投资3亿元的15万吨肉制品冷链物流项目已兴建冷库8,600平方米、冷冻冷藏容量6,000吨,完成投资3,100万元;投资1.6亿元的中国华电集团沼气发电项目“三通一平”及路、桥等前期工程完工,完成投资260万元。

8、各类补贴落实到位。

切实贯彻强农惠农政策,全年通过“一卡通”向农户直接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性补贴1.29亿元;补贴农机具2728台(套),购置资金540万元。

二、“三农”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依然偏高。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农业效益和国家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一方面,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使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致使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拿种粮来说,丰收年份纯收入300—500元/亩,受灾年份保本甚至亏损。

2、重点产业有待进一步突破。

受技术、疫病、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做大做强重点产业还存在不尽如意之处。贡米产业,由于研发力度不够,目前仅停留在产米卖米阶段,在深度开发方便米饭、方便米粉和万年贡米酒等产品方面做得不够,探索开发米糠提炼食用油、谷维素,稻壳灰提炼活性炭、白炭黑等还基本没有涉足。生猪产业,目前仍以活猪销售为主,加工仍是短腿。同时生猪产业还要承受疫病、市场双重风险,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张造成的畜禽污染在逐年加剧。珍珠产业,区域影响力名气较大,但仅限于卖珍珠的多、养殖珍珠的少,精深加工有待于加强。雷竹产业,基地规模较大,但已投产的基地不多,真正精种细管当做产业培育的更少。同时,贡米集团启动生态文化产业园、生猪集团金阳肉联加工、云河实业基地扩建等农业企业项目都急需征山、征地,需要政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3、“龙头”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全县农产品加工能够做到精加工的仅限于贡米集团,其他农副产品加工只是小作坊经营,加工工艺差、产品档次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仍局限于出售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从对农民的辐射带动来看,仅有贡米集团、云河实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尚未有效对接,不能安全组织带动农户,在应对市场变化上,对农民的帮助不大。

4、基层农技服务力量薄弱。

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现象,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知识单一、技术断层等现象,特别是对市场农业、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相对缺乏,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5、新农村建设难题亟待破解。

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集镇和中心村初具规模,农民居住逐步集中,由此带来的农村 “空心房”问题突出,这些“空心房”,很难做通农户思想工作出资修缮或拆除,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另外,由于上级分配给我县的新农村建设点指标有限,目前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的百户以上大村、中心村,大多没有按照50户为村点建设单元搞“多点合一”,导致这些村庄因资金不足造成整治建设难以为继,难以按要求打造成型。

三、20xx年发展思路及措施

20xx年是我县“十三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之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着力在深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重点要发挥五大优势、提升五大产业、实施五大工程、完善五大机制。

第一,发挥五大优势,增创发展新动力。

一是生态环境优势。万年山清水秀、工业污染小,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容易做到绿色无公害。特别是裴梅山区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病虫害发生较轻,山区通过开展有机贡米核心区转换试验,农民种粮化肥农药施用量少,培育的稻米已获贡米国家有机食品论证,可借鉴万载等地发展有机农业做法,进一步推进有机蔬菜、毛豆、草莓等农产品发展。

二是水面、山地等资源优势。万年现有水面10.2万亩,过去大部分吊养珍珠,现在大部分只用于渔业养殖,如果沿用以前的“岸上养猪、水中养鱼、水面吊蚌”立体开发模式,恢复性发展珍珠生产有较大的水面开发潜力。目前,万年正在全力打造油茶产业,万年境内仍有大量的山地资源,可进一步拓展油茶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品牌优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是世界农业重要保护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传承弘扬稻作文化,更多的融入稻作文化元素,将有利于万年农业的发展;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万年创下了“中国贡米之乡”的地域品牌,万年贡米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品牌,“xx实业、xx集团”摘下了“国家级农业企业”的两块金字招牌,这些都将为万年农业发展争取上级更大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提供了可能。

四是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结构调整的努力,全县形成以珍珠、贡米、生猪、油茶、雷竹为主的五大区域特色板块经济,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仔猪、防疫技术,育成肥猪后利润分成”、“农民土地入股、变为基地工人、果实7:3分成”等主导链接模式,培育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贡米、珍珠产品名扬省内外,按出口欧盟标准生产的万年瘦肉型生猪产品已占到供港配额的1/3,雷竹在上海及浙江市场热卖,油茶产业基地在全国具有影响力。

五是区位交通优势。我县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昌、饶、景、鹰四市交汇中心,境内水运发达,形成了以铁路为动脉,以高速为脊梁,以206国道、昌万公路等干线为骨架的陆路交通网络,随着景鹰高速、昌德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皖赣铁路复线建设,陆路交通更为便捷,经济腹地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内外联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第二,提升五大产业,着力谋求发展新跨越。

围绕“一粒米、一片水、一兜竹、一头猪、一株茶”,加快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传统产业,努力培育雷竹、油茶两大新兴产业。

一是做大“一粒米”。贡米产业,借助“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地域品牌优势,充分发挥万年贡米“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万年贡米集团的加工收储为龙头,跨行政区域发展订单,扩大绿色有机大米生产规模;围绕筹划总投资4.1亿元的万年贡米产业园项目的实施,抓紧做好立项、规划、用地等行政审批等前期工作;按照“淘汰落后产能,规范行业秩序,统一品牌加工”的要求,加大贡米品牌维护,促进万年贡米加工产业整聚;加快建立万年贡米驻北京长安街高档商业区营销中心,着力打造万年贡米高端产品市场,建立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贡米市场营销网络。

二是养好“一栏猪”。生猪产业,继续拓宽沿海地区和港澳市场,按照“总量适度、加工配套、基地外延、遏制污染”的发展思路,稳定现有养殖规模,加快15万吨肉制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实行屠宰、加工、速冻冷藏及冷链配送一条龙,进一步延伸生猪产业链。重点抓好生猪等畜产品转化增值;支持县内有实力的生猪养殖企业,以万年生猪品牌和生产标准化技术为纽带,跨县域扩张养殖规模;加快中国华电集团沼气发电在建项目实施力度,继续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兴建大中型沼气池,积极探索沼气发电等循环利用模式,大力推广齐顺畜牧养殖公司集中供气模式,走生态可持续产业发展道路,减轻生猪养殖污染压力。

三是开发“一片水”。珍珠产业,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水面优势和品牌、技术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珍珠产业恢复性发展,重振万年珍珠养殖雄风,努力创“中国淡水珍珠之乡”地域品牌。重点促成与香港世界博览会有限公司投资合作珍珠开发项目的落户开工,规划在湖云、梓埠等滨湖乡镇建设2-3个千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影响带动全县珍珠产业发展。

四是扶持“一株茶”。油茶产业,紧抓xx实业公司发展成为“全国重点产业企业”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的政策奖励和项目扶持,增强油茶产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扶持鼓励企业、大户开发油茶产业的发展措施,重点在征山、融资等方面提供好部门服务,扶持云河实业以“农民土地入股、变为基地工人、果实7:3分成”发展模式,加快高产油茶基地扩建,促成万吨的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早日投产;同时,注重综合效益的开发利用,以“猪-沼—茶”为连接纽带,形成“山上种茶、山下养猪”的立体生态开发模式,将发展油茶产业与生猪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培育“一兜竹”。雷竹产业,瞄准上海、浙江市场开发前景,继续采取市场引导、价格拉动、大户示范等方式,加快把大源的雷竹产业效应放大到全县,重点解决一些地方的基地、大户因种植技术欠缺导致的不能精种细管问题,使雷竹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一大新兴产业。

第三,实施五大工程,努力增添农民新福祉。

一是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整治”建设工程。注重分类指导,着力抓好村镇联动、村落联片及其基础村三类村点的整治建设,重点以大源镇镇区及其周边村落、陈营镇邓家移民新村为重点区域,通过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使新农村建设点逐步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目标;实行新农村建设难点重点突破,对纳入范畴的百户以上大村、中心村严格实行“多点合一”。鼓励农村拆除危旧房、闲置房,利用存量建筑用地建新房;积极盘活旧村改造中多余的宅基地和整村搬迁后,闲置的宅基地。

二是大力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工程。切实加强县内主要河流、重要蓄水工程等重点部位的水质监管,严控污染项目准入,规范企业水污染的排放行为,加大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水源涵养和植被保护力度,加强大港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神农源风景保护区神农源景区、县内主要河流小(二)型以上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重点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按照“制度+设施”建设,建立运行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常态化。制度建设上,每个清洁工程村点要建立“门前三包”等责任机制、保洁员制度和清运制度、以及工作督查、卫生评比、部门服务等制度。在设施配备上,每家农户要配备“两桶一袋一池”;每个保洁员要配齐“一车一铲一钳一扫斗一扫把”等保洁工具;每个村点要按要求设置垃圾分类棚屋和土建垃圾堆填点。处理方法上,可回收垃圾由卖废品回收员;有毒有害垃圾由保洁员接交送指定点封存;焚烧垃圾由乡镇环卫所与保洁员定期联系清运,送集镇垃圾处理中心焚烧,严禁野外随意乱丢乱倒。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抓好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体系,充分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

三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按照“提升精品走廊、创建森林城乡”的要求,重点抓好德昌高速通道绿化、迎宾大道通道绿化和工业园区绿化;推进万年峰林业花卉面目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森林十创”工作,争创省级甚至国家级森林城市,完成省、市下达造林绿化任务(省3.13万亩,市3.68万亩),争取完成造林绿化4万亩;同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配套和国有林场这两项改革;

四是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六个一”工程。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抓好“六个一批”工程建设:即一批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批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一批排涝工程的维修、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蓄水改造、一批高标准农(粮)田和中地产田改造等重点农业项目。重点加快推进投资1330万元的齐埠万亩高标准农田、投资886万元的上坊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夏营水库、投资750万元的石镇镇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个十百千万”工程。继续用好用活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个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扶强珍珠、贡米、生猪三个旗舰集团,扶持xx实业、xx绿化、xx实业、xx科技、xx食品、xx生态农业、xx盛农xx肉牛、xx调味品、xx生物科技等十家以上县级农业骨干企业,新增百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千名农村经纪人,实施“万名农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创业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梯次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第四,完善五大机制,不断催生发展新活力。

一是完善现代农业多元投入机制。继续采取“争取上级的、吸引外来的、内挖民间的、用足银行的”多元化融资手段,破解“三农”投入瓶颈,重点解决“三农”重点部位重点领域急需投入、扶持农业企业、种养基地、经营大户生产加工所需投入。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网络,积极稳妥的探索折价入股、定期浮动等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形式和途径,重点解决好一些地方因劳力外出打工、导致农田粗放型经营和抛荒的问题;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完善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农民土地入股、转变基地工人、实物计分红利”的发展模式,实行农户与龙头经营组织合股联营基地,满足龙头经营组织对原料质与量不断增长的需求,降低农户独闯市场的风险,充分调动企业、基地、农户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主导链接模式,促成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型联结机制,把松散型基地建设成紧密型、可控型基地。

四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制定和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奖励政策,通过“选(从大专院校选)、聘(从退休专家、大专院校中聘)、调(从基层优秀人才中调)、用(用好现有农技人才)”,加快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步伐;依托农业综合服务站延伸辐射,以产业协会、专业大户、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采取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参观学习会员交流等方式,着力形成覆盖优势产业产品和链接千家万户的立体式农技推广网络。

五是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以加快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建设为切入,着力抓好全县蔬菜、畜禽等重要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做到县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基地有检测员。重点加强禁用投入品监督管理,搞好源头治理, 做到少量或禁用化肥、农药等农业品投放。

篇7: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摸清我县“三农”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xx月下旬以来,县委农工部、县政府农办组织力量,先后深入到农口单位、重点产业企业和部分乡镇进行调研,分层次组织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乡镇分管领导进行座谈,基本掌握了我县“三农”发展走势,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明年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措施有了初步思考。

一、我县今年以来的“三农”发展态势

由于政策好、行情好、人努力,成功化解了旱涝灾害急转和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稳中有升。据统计部门分析,1-10月份,完成农业总产值23.84亿元,同比增长2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53元,同比增加517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农业发展好于预期。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县已播种粮食面积达60.62万亩,同比增长0.8%。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 总产达4.99亿斤,同比增长1%;油料作物收获面积8.34万亩,总产5838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面积达到6.68万亩,比上年略有增长,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可达2.15万吨,同比增长2.3%,实现渔业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全年肉类总产6.85万吨,同比增长9%;家禽存笼90万羽,出笼65万羽,同比增长4%和3%,禽蛋产量5000吨,同比增长2%。蔬菜以上坊县长菜篮子和齐埠为民千亩基地为主,全年收获面积扩大到5.8万亩。尤为可喜的是,今年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扬,粮食、棉花、生猪、禽蛋和名特水产品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更是高位运行,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继生猪集团创下全国生猪百强企业之后, 今年xx集团、xx实业分别获得“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目前,全县已培育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占农业企业总量的已达到20.9%.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效应逐步攀升,1-10月份,贡米集团生产大米33.2万吨,实现产值15.99亿元,同比增长10.5%。生猪集团出栏各类生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4.3%,其中生猪出口7.2万头、同比增长10.2%,创汇1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40.4%。

3、重点产业成型壮大。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结构、建基地、扩板块,着力打造重点产业板块。贡米产业,以万年贡米集团收储、加工为龙头,建立县内县外贡米订单基地12个,订单总面积为40万亩,其中本县xx梅和xx铜鼓为主的有机种植基地9500亩,均获通过欧盟有机食品加工论证和国家有机食品论证。生猪产业,万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达到24个。1-10月份,全县生猪出栏62.2万头,同比增长9%;生猪产值11.25亿元,同比增长75.8%。珍珠产业,以齐埠、梓埠为主,面积稳定在1万亩,珍珠产量预计全年可达33吨,产值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和16.6%。油茶产业,面积发展到3.5万亩,其中,xx公司优良无性系高产油茶2.65万亩,主要基地布点在xx、xx,并在工业园区投资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另外,苗木绿化大户倪美垚在齐埠投资发展油茶2000余亩。雷竹产业,受上海浙江等市场拉动,价格行情好看,目前全县雷竹基地已发展到3万亩,尤其是大源镇,雷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发财树,该镇近期还聘请省林科院专家对大户和种植户进行培训。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走“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路子,放大特色农业效应,加快培育汪家无籽西瓜、石镇吊瓜、苏桥葡萄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湖云乡千亩芡实基地、千亩甜藕基地发展势头看好,成为该乡产业发展的“新宠”。

4、“三品一标”扎实有效。

在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农产品基地14个,生猪畜牧标准化示范区12个;全县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西省著名商标6个;制定实施省级行业标准(万年三角帆蚌珍珠接种标准)1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县有7家养殖企业,可望年前申报成为国家农业部健康示范养殖场。

5、涉农项目强势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完成各类涉农投入4.1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农业方面,实施大中型猪场沼气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种粮大户标准粮田建设等重大项目23个,总投资1.49亿元,完成投资8416万元。其中20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20部级粮食高产创建、2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基本完工。林业方面,投资1.2亿元,完成去冬今春“一大四小”造林4.73万亩,占任务的106.8%。水利方面,累计投入1.33亿元,完成梓1标“鄱阳湖二期治理第六个单项梓埠联圩工程”、万年县齐埠圩防洪工程建项目;完成中央投资的小㈠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省级投资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53座;县级投资的汪家白诗源等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6座工程,完工裴梅、陈营、上坊、苏桥四个乡镇小农水重点县的88个小型灌区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方面,20xx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完成财政投资1350万元,改造治理农田面积1.14万亩。新农村建设方面,全年共批准实施新农村建设全县118个省级村点(其中,村镇联动点1个、村落联片点4个)。1-10月份,各村点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147.4公里,支干道硬化87.7公里,改水7190多户,改厕6983多户,建地下排水沟24.78公里,使用沼气池652户、太阳能热水器1726户,累计投入4250多万元。农村清洁工程方面,按照“设施+制度”的要求,启动实施了281个农村清洁工程点,每点落实资金5000元,累计投入140.5万元。扶贫开发方面,编报实施了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扶持项目15个,项目资金389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实施了投资400万元、涉及5个乡镇12个安置点的1000个指标的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目前已有11个安置点移民建房完工。全面完成了20水库移民项目106个,投入项目资金663.6万元,科学编报了20水库移民项目67个。水产方面,积极推进总投资1050万元的年现代鱼池改造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农民工培训方面。通过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1-10月份,共培训农民1554人,转移农村力就业1498人,就业率达96.4%,增加了农民务工性收入。

篇8:乡村三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三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镇概况

1、地理位置

涉农共有27个村委会,144个自然村,351个经济社,耕地面积60582亩,人均面积0.58亩。其中,水田30137亩,旱田11570亩,坡地18875亩。亩产元以上(包括2000元)的耕地33505亩,亩产2000元以下的耕地27077亩。镇做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北与市隔江相望,东环高速公路从镇东部穿过,北距3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3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长幅度均列全县之首。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69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7.8%。其中,农业收入19276万元,比去年增长2.5%,占经济总收入的54%;林业收入253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63.9%,占经济总收入的7.1%;畜牧业收入5771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8.4%,占经济总收入的16.2%;渔业收入649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9%,占经济总收入的1.8%;其余产业收入746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8%,占经济总收入的20.9%。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03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9%。

3、生产发展情况

我镇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瓜菜、橡胶、槟榔、番薯、花生、糖蔗、木薯等,早稻种植达13550亩,晚稻种植面积达35500亩;全镇全年种植瓜菜可达61000亩,其中淡季瓜菜26000亩,冬季瓜菜可达35000亩。在经济作物面积中,橡胶4135亩,槟榔3263亩,番薯13000亩,花生5201亩,糖蔗1450亩,木薯4289亩。在畜禽水产养殖方面,猪牛羊的出栏量为46120头。鸡鸭鹅的出栏量为290万只。新挖和改造鱼塘近500亩。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已经形成了东北部瓜菜产业区,中部禽、渔类养殖区,中西部热带作物种植区的产业布局。镇政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瓜菜种植和淡水养殖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大棚瓜菜、冬季瓜菜、花卉、淡水养殖、“三鸟”饲养等产业,收效显著。

4、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开展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11年,在冬修工作中,我镇投资180万元,新建南扶灌区北二干渠七支渠西岸支渠U型槽硬化渠道3.5公里。投资180万元,做好多益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工作。投资70万元,修复水毁渠道30公里。投工投劳4万人次,组织干部群众对全镇272条,324公里的大小渠道进行清淤,并组织3000干部开展水利大会战,许多三五年没有清理的支渠,毛渠都得到了彻底的清理。工程完成后,共改善灌溉面积20000多亩,切实解决我镇冬种、早稻生产用水问题,提高我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我镇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加快塔岭工业园扩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椰子系列加工、热带果品加工、冷冻、冷藏加工、生态药业加工、光盘、印刷包装生产等8大产业集群加工。着力抓好黑猪肉棕、阿财花生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发展。

6、农业合作社运行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镇扎实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农民增收运作模式,拉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5个,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48家,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其他的有15家,专业合作社成员数共有802人,全部为农民成员。各类专业合作社在技术推广、产销衔接、市场开拓和链接龙头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7、橡胶、槟榔等实体经济加工情况

我镇有龙州云英橡胶收购加工点、西岸橡胶收购加工点、秀龙坑橡胶收购加工点等5家橡胶加工企业,其中,橡胶收购加工点年生产量达100吨以上,产值50万元。

8、果菜基地及冷库建设情况

镇大力搞好万亩田洋和多校洋、高秀洋5000亩菜篮子基地建设,通过发展大棚瓜菜规模种植,发展绿色蔬菜基地,扶持了潭黎瓜菜合作社、展旺瓜菜合作社等一大批种植大户,促进了农民增收。

,位于镇西北部,面积11850亩,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该田洋涉及镇4个村委会21个自然村2600户。该田洋冬季主要种植瓜菜,品种以圣女果为主,面积达6000多亩,兼有丝瓜、毛节瓜、苦瓜、尖椒等。其中,8月10日由蒙传春等18户农民共同发起成立的潭黎黎瓜菜合作社,资产总额达到11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8万元,固定资产中生产性固定资产63万元。目前,该合作社有管理技术人员88名,入社农民232户,带动2462户农民种植瓜菜,其中种植大棚瓜菜约150亩,种植其他瓜菜面积发展到1万亩,成为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多校洋地处我镇西北部,位于高秀洋以西,毗邻县城,面积近1000亩,以山椒社区为主要耕作区,涉及3个自然村,10个经济社,500余户,2000多人口,是镇最大的大棚瓜菜生产基地,和县“菜篮子”基地。由梁定震等5人共同发展成立的展旺瓜菜专业合作社是由一批会经营,懂技术的瓜菜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组成,会员主要是镇山椒村委会的农民。合作社致力于做大做强瓜菜产业,新建的大棚瓜菜基地就位于镇多校洋上。目前种植大棚西瓜30亩、反季节辣椒40亩、示范试验田10亩。目前,该合作社所种瓜菜每亩可以获得3000—5000元的收入,一年可种植5-6造淡季瓜菜及1造冬季瓜菜,比不采用大棚种植模式产值要高得多,年创收达300万元。其产品远销广东、湖南、湖北、哈尔滨、浙江等内地市场。

另外,我镇高度重视冷库的建设,以解决我镇农产品、特别是冬季瓜菜“卖难”、“买难”问题。2011年,在省、县、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谭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潭松农产品物流中心批发市场,该项目占地总面积134亩,总投资12350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业主自筹8000万元,银行借贷3000万元,其他资金1750万元,国家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该项目的建设将对我镇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解决我镇“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有限,农业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抗灾抗风能力相对薄弱。

(二)有些农产品易受生产周期规律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加上农业有一定自然风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大,优势产业、品牌产品优势仍不够突出;结构调整过程中同类产品过多,阻碍了农业增收、增效。

(四)在做好部门服务的同时,拓展新的经济增长不多,在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农业投入,特别是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上和农民培训资金上要加大投入。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抓好绿色无公害反季节瓜菜、菊花、罗非鱼、黑猪、鹅等特色产业建设,在种植示范基地、良种良苗繁育和专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着力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现场会议、简报等多种宣传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着重抓好我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加值,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推进专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开发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品和产业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篇9:三农的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讲政策、抓落实、比发展”的工作要求,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在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配合下,本人对我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鱼塘村地处仓上镇的西北部,与旬阳县棕溪镇武王相邻,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18户,857人,22名共产党员,耕地1000余亩。由于长期的劳务输出,人口大批外迁,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常年在家的仅81户,130人,且70%以上的人为50岁以上的老人。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1、村级经济薄弱。鱼塘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劳务输出和烤烟,经济基础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来源,村级积累基本为零,在加上前几年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外债几十万。

2、常驻人员老弱严重。村内青壮劳力多外出务工,或因为子女入学到集镇和县城租房或买房居住,常年在村里居住生活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3、致富手段相对单一。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打工、烤烟等产业,而烤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靠天收。20因为连阴雨导致很多农户的烟叶烂在烟地,损失惨重。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近几年来鱼塘村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公路、通讯、饮水、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各组之间的道路有的还是土路,影响群众通行,并且位于山沟里,农产品的外运受到严重的影响;四个村民小组在吃水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四组尤为严重,很多村民依旧是老式的浅井水。

5、贫困户发展难。在了解情况中发现四个村民小组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家庭人口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二是家庭劳动力少,文化水平低。三是就业、从业门路窄,本身没有一定的技能,导致非农就业比例低,并且一部分的贫困户多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把经济来源限制在农田收入上。

6、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7、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活动难开展,党员大会都难以执行。

三、应对措施

1、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精神,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新一届两委班子关系,加强班子的凝聚力;深入各家各户,及时了解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并配合村两委班子给予合理解决,保证小的矛盾不出村,大的矛盾不出镇,从而切实搞好农作稳定工作;为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每个月至少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一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一次,通过不断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方面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2、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及时维修和清扫,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保持交通畅通,物资运输安全便利。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好通往太平山旅游风景区的公路。

3、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烤烟产业的发展,力争全面完成政府下达的650亩、120000斤烟叶的任务。同时,积极争取镇政府政策和信用社资金的支持,大力发展鸵鸟和生猪的养殖,力争郑荣平的养猪场实现现代化和生猪存栏量100头,招商引资项目鸵鸟养殖落户我村。

4、“两费”收缴摆脱落后局面。农作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两费”收缴工作一直是鱼塘村的大难题。20xx年度必须提前准备,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力争实现两个收费项目的100%缴纳。

5、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由于鱼塘村人口大量外迁(人常年在外地,没有办法联系),计划生育三查率一直达不到政府的要求。20xx年度前两个季度的三查率和手续率仍然不够理想,今后加强宣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联系外出人员,力争实现三查率达到95%。

6、民主法治进步。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实现无赌无盗,无斗殴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秩序良好,和谐守信的社会环境。

7、倡导文明新风。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守法纪、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建立图书室,文娱活动室,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开展全程便民代理等服务进组入户,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8、搞好双创工作。实现“三清”,即: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成立环境督导队,使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实现户户庭院整洁,村容村貌美化。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同时深入发动群众,形成建设合力也非常重要。作为选派干部,首先团结好村支两委成员;其次深入宣传到农户;再次与全村农户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户关心鱼塘村、建设鱼塘村、美化鱼塘村。

篇10:三农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金融与“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剖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探索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近期,县金融办牵头,组织人民银行、各农业主管部门和县辖涉农金融机构,深入乡镇、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金融支持的方式方法、额度力度、效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我县“三农”融资需求分析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常年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3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县级抓龙头、乡镇抓专合、村级抓大户”的思路,在稳定传统粮棉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异军突起,农产品购销和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农”资金瓶颈也日益突出,据各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县“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量较大,在支农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在支持主体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即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粮棉油购销深加工企业,短期需资较大,按每个龙头企业平均融资500万元左右计算,共需融资近2亿元;二是农村专合组织,目前大批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设施、农田改造、设备(农机)购置、流动资金等方面急需投入,按每个合作社每年融资30万元计算,共需资金近2亿元;三是水产养殖业,全县10亩以上水面的养殖户约2800户,按户平最低需资4万元计算,共需资金1.12亿元,另还有近1200户主养黄颡鱼、黄鳝等名特品种的农户需要贷款1.2亿元,两项合计需2.32亿元;四是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租赁、改造、农机购置等需资金3.3亿元。以上四项合计就需资金9.62亿元,而实际上,除涉农企业和水产养殖户贷款满足率较高(达70%)外,种养大户满足率仅为30%,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几近空白。

二、金融支持“三农”现状

近年来,我县县辖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机构,如农行、农合行、邮储行、农发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都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经营重点,积极克服体制机制和客观环境的负面影响,稳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总体呈现五个特点:

(一)支农体系逐步健全,但扎堆县城。近年来,在上级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县从三个方面加强了金融支农体系建设:一是改革强化已有银行机构的支农功能,如:农行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农信社改制成农合行,邮政储蓄银行调整信贷支持方向;二是引入或组建以服务“三农”为主导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引入湖北银行(原荆州市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三是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先后设立了宏泰、众和、万祥3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截止去年底,全县已有工、农、中、建、农发行、农合行、邮储行、湖北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9家银行机构、82个银行网点,另有1家外资贷款公司花旗信贷、3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保险公司、1家民营担保公司,初步建立起了针对“三农”的专业化、多样化并存的金融服务体系。不过,功能齐全的金融机构大都聚集在县城,如3家小额贷款公司都在县城内办公,只有县农行、农合行、邮储行乡镇网点较多,但网点服务功能和审贷权有限。

(二)金融服务方式多样,但应用偏低。我县金融机构除对“三农”发展给予贷款支持外,还提供金融基础知识宣传普及、支付结算、银行卡助农取款、人民币反假和残损币兑换等服务。在支付结算上,目前在各乡镇共设转账电话2678部、ATM机106台、POS机693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上,农行采取整村推进策略,共发行惠农卡100多万张,农合行福卡也达到了全覆盖,各种惠农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和外出农民工资金汇划已实现了一卡通;在人民币管理上,加强了反假币知识宣传,开展了残损币鉴定,推行了属地兑换,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201x年,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一家商业银行主办、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参与、职能部门协调支持、乡镇村组配合”的工作模式,共建设村级惠农服务联系点327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做到有牌子、有专人、有宣传资料、有验钞机、有转账电话,并依托惠农服务点开展小额取现、转账汇款、小额零辅币调剂、人民币反假、金融知识宣传等银行基础金融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惠农服务点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涉农贷款逐年递增,但比例失衡。据统计,县辖农行、农合行、邮储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4家机构近3年来涉农贷款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一),涉农贷款占比也逐年提高。201x年涉农贷款余额18.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8.67%;20xx年占比为62.15%;201x年涉农贷款余额上升到28.94亿元,占比达65.09%,全年涉农贷款累放额达到33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60%。

从贷款投向分布来看,主要侧重于农业企业,传统小额信用农贷份额明显减少。涉农企业的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例逐年增加,201x年为73%,20xx年为77%,201x年为80.5%。与此相反,对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额农贷)的支持额度及占比则逐年减少,其中,对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占比几近于零,对普通农户的小额贷款由201x年的22.58%下降到了201x年的12.3%,两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四)贷款期限日趋灵活,但利率偏高。从贷款期限上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均能根据“三农”主体的生产、经营周期,灵活确定贷款期限,主要有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和一年以上,最长期限达十年,一年期贷款居主导地位,占60%左右。近三年来,贷款期限逐步延长,201x年一年期贷款占比(占涉农贷款总量)为65%,一年以上的占13%,201x年一年期贷款占比下降到58%,而一年以上的贷款占比则增加到21%,一年以下的贷款基本没有变化。

在贷款利率上,各行均遵循风险定价原则,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水平、综合回报率等因素后确定利率的浮动范围,与央行基准利率相比,银行机构最高上浮比例控制在2倍以内,小额贷款公司在4倍以内。目前一年期银行机构涉农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8%左右,农村种养大户和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在9%-10%之间,实际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60%。

(五)信贷产品日渐丰富,但管理滞后。近几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上以引进、借鉴、推广为主,适当自主创新,支农信贷产品日渐丰富,如涉农企业供应链融资、速贷通、融货达、助保贷等,农户贷款有欣农贷(牲猪、蛋鸡、葡萄、水产等)、好乐贷、定存贷、多享贷、富民贷、助业贷、“金梧桐”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今年县农行主推集约担保贷款,中银富登针对新农村建设创新推出了“宜居贷”(单户最高额度2万至10万元,期限3至)。在担保方式上,一是担保(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龙头企业担保、自然人担保、联保);二是抵押(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存货);三是质押(存单、国债、保单、理财产品)。还款方式主要有:利随本清(主要运用于农户小额贷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额本息和等本递减还款方式。在贷款审批上,各行积极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农户贷款一般在3-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涉农企业类客户在10个工作日至1个月内办理完毕。但是我们也发现,各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与管理上创新不足,没有针对基层网点和从业人员少的实际,出台严谨高效的前期审贷方法和贷后管理措施,还是沿用以前的“五包”(包放、包管、包收、包赔、包利)管理责任制,涉农不良贷款由201x年的3428万元增加到201x年的7267万元,两年内增长112%,进一步加剧了信贷人员对“三农”的慎贷、惧(或拒)贷和惜贷心理。

三、金融支持“三农”的阻滞因素

面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三农”三个层面追根溯源,发现存在“五不五难”现象:

(一)基本条件不达标,信贷融资准入难。银行机构对“三农”客户的审核标准为:个人客户的人品及信用记录、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种养面积、产量、产值、基础设施投入等)、生产经营时长、连续利润状况(一般3年盈利)及潜力,法人类客户还要考察是否有规范的治理结构、完整的财务制度、资产负债比例不超过70%、现金流、还款来源等。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由于起步晚,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标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一是组织架构不规范,普遍存在组织架构流于形式、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晰、一人掌控情况;二是业务经营不规范,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联接机制尚未建立;三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四是避险机制不规范,未计提公积、公益、风险“三金”,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遭遇风险损失的几率大,很难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故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金融产品不适配,信贷供求对接难。主要表现为五个不适配:一是小额农贷不适配。小额农贷最高额度为5万元,一般农户因耕作面积小,加上国家惠农补贴,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很少需要贷款。部分农户因子女上学、建房、第三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又不符合农户小额贷款准入要求。农村经营大户由于承包经营规模大,小额信用贷款资金难以满足。二是抵、质押方式不适配。在形式上农村虽有五权(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抵押,但由于缺少产权登记交易平台,实际无法流转变现,形同信用贷款。三是贷款期限不适配。金融机构纯农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从表面上看农业生产一年一茬或一年几茬有其固定的生产周期,但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农产品不可能即收获即进入市场出售,从而造成不能按期还款,对个人信用及银行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四是还款方式不适配。对一些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采取“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还贷模式,而种植、养殖业与加工企业有所不同,不是每月都能产生现金流,无法按月付息。五是贷后监管不适配。现行的贷后管理方式难以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有效监管,不能动态掌握贷户情况,易产生信贷风险。受此影响,银行信贷很难与“三农”实现有效对接。

(三)银农沟通不紧密,信贷主体甄别难。从金融机构来看,一方面总是以“支持者”自居,视“三农”为“被支持者”,未以支持“三农”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为己任,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金融基础知识和自身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宣传普及不够,未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等潜在的信贷主体进行定向指导培植,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对其经营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对其风险进行审核甄别。从农业主体来看,如果不缺资金,一般很少与银行联系,加之缺少必要的财务收支报表,银行很难象审查企业那样来审查农业主体的资信状况。一个高高在上、不愿俯下身子,一个固步自封、害怕麻烦,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致使银行与农户心存隔阂,缺乏信任,渐行渐远。这些问题直接损害了银农关系,既影响银行的放贷信心,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信用环境不优越,信贷风险防范难。农业贷款风险来自四个方面,即自然风险--天灾(农产品欠收),农民健康风险--伤病,产品市场风险--价格,农户道德风险--信用。信用风险表现为:一是农村诚信意识不强。现阶段,农村信用观念养成主要靠一个地方的民风自然形成,有的地方民风纯朴,则诚信意识强,有的地方崇尚个人收益,为达眼前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农村市场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培养评价机制,农村诚信教育和征信知识宣传仍停留在面上,不深入、不系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信用培育,未建立信用评级档案。三是农户对个人信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有借款资格的农户出于人情,隐瞒借款用途为他人用款立据(即冒名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能归还,一方面使自己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被银行列入贷款黑名单,另一方面影响到金融机构支农热情,加剧了“惧贷、惜贷”心理。以县农合行为例,201x年该行不良贷款为6794万元,其中“三农”不良贷款占到81%,农户贷款成了风险形成的重灾区,某镇营业网点因“三农”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连续换了3任负责人,撤换人员专职负责贷款清收,严重挫伤了信贷人员支农扶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该行的经营战略。

(五)分担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保全难。农业及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天生具有弱质性,一旦遇到经营风险,银行信贷资产难以保全。一是自有资产少,抵押不足,加之未建立农村抵贷资产流转、交易平台,抵押品变现难度大,银行债权难落实;二是区域担保公司缺乏,银行贷款难以通过担保公司来抵偿;三是农村保险市场缺位,不能分担银行资金风险;四是政府补偿力度不够,正向激励政策落实不够。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不能实现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鉴此,金融支持“三农”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代价。

四、金融支持“三农”的对策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资本积累和信息沟通。合作社应严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加强社务管理的民主决策。建立成员账户制度,明晰成员在合作社中的经济权益。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会计账簿,确保成员出资、公积金份额、生产资料与产品交易、盈余分配等产权资料记录准确无误。建立资本补充机制,每年从可分配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充资本金。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要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稳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各农业经济主体还应注重提升在银行的信用,尤其是在不缺钱时建立信誉,注重信用记录、积累担保条件,主动和银行建立长期密切业务关系,提早进行融资准备,让银行了解自己。

(二)银行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主动与“三农”对接。辖内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业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同时根据农时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每年在“三农”资金需求高峰时,深入涉农企业、基层乡镇、村组、农户了解信贷需求,宣传信贷产品,主动为“三农”发展排忧解难。

(三)政府应主导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全银行信贷资产。一是发展农村综合保险业务,加大对个体农民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的营销机制,加强对农村保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农村保险机构对农业生产的覆盖程度,分散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二是研究建立“三农”担保专项基金或者由地方财政、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出台对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在用电、用水、用地、绿色通道、人才支持等方面,尽快落实扶持优惠政策,促进我县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基础实力。四是可由政府出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因灾造成贷款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补偿。

(四)全社会应共同整治金融生态,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加强农村诚信教育和征信知识宣传,将农村诚信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户对个人信用认知水平,努力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特别是“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评定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类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对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业经济主体,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信用激励政策,使广大农民切身体验到“诚信”二字所蕴含的价值,让“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农村信贷环境逐步改善。

(五)建立完善农村各类产权交易平台,提升农村资产价值。比如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三资”交易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建立农用土地评估、登记、抵押管理机构和配套措施,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工作,规范操作行为;建立农村房屋、宅基地、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等登记交易平台,在市场上实现流转,激活农村资产,提高农村资产市场化程度,提升农村资产价值,满足“三农”发展的贷款需求。

篇11:三农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方法及步骤

气象服务需求调查以面对面的现场提问式、书面和座谈会形式进行,主要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需要服务产品和手段、气象科普服务形式、建议和意见等。全面、科学地反映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同时反映广大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具体要求。调查时间为4月10日~4月16日,调查对象为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普通农民、特色农业大户和养殖户,共发放气象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为100%,座谈会调查1次,面对面现场调研10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按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新时期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

(一)农村气象服务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相对来说,过去的农业结构单一,气象服务需求简单。农业结构调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对气象服务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要求更多。今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常规预报外,天气实况、生活健康指数、出行天气参考、农事气象分析的需求等将显得迫切;预报要求更加精细化,由于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从时间上,而且从空间上也要求预报要素尽量精细,要求降雨落区、量级等都要准确;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仅需要提供预报,而且需要进行分析,并提供具体的防范措施;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各种农业气候论证、评价。这些服务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达农民的手中。

(二)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应对农村气象灾害的措施不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响应及时的可行性较强的规划和预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多数农民只能望天兴叹。

(三)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96121声讯电话定时发布。近几年,在农用天气预报上也做了许多尝试,但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强,不能及时向基层农民传递。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实用的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气象科普率不高。多年来,我们通过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周、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但活动的地点大多集中在县城、集镇,覆盖面有限,绝大多数农民不能直接接受气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气象科普进村入户。

三、“三农”工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研和分析,就气象服务工作而言,我县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高产稳产意义重大,要求气象预报精细、准确。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细化集约化不断转变。虽然粮食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粮食高产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气象部门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评估工作,提供精细而准确的农业气象服务,确保农业高产稳产。

2.设施农业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应用服务,以满足作物引种、区划等所取专业气象的需要,为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供及时的气象保障服务。

3.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急需完善。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甚至比较偏僻,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较少。切实做好为百姓的气象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使广大农民最方便地获得气象服务信息。

四、我县农村气象服务工作措施和建议

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分析,气象部门为农村的服务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

2.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部门负责收集气象灾情并直接上报政府,这样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帮助领导在指挥抗灾和减灾时科学决策。同时,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拍摄的资料,作为灾害资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和利用;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等传媒以实时报道的形式加强科普宣传,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5.气象部门应当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特别通过气象手机短信向农民用户及时发布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

6.积极推广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及时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每一个农民家庭,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把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强乡镇气象协理员培训,将协理员培训成气象科技的行家里手,再通过协理员,培训村信息员,信息员将气象科普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也可通过免费发放气象信息明白卡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五、结语

通过调研和分析,气象部门更加认识到“三农”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气综合监测体系,细化为农服务产品、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建立各类气象预警服务系统,为经济发展需求开发各类特色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精度和准确率,利用各种渠道使广大用户及时收到天气预报和气象科普信息,让广大农民能用、会用、及时用到实用的气象信息,并结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做好防灾减灾,使气象服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篇12:三农的调研报告

一、服务三农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市场主体增量促农村经济发展。1-9月,全县农村范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13户,比上年同期663户,增加82.95%。其中,新登记农村个体工商户1213户,比上年同期399户增加20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32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1.51%。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工商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领导小组。将全年“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工商所,由工商所分解到巡查片组。各工商所长与巡查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从责任对象、责任目标和责任奖惩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推行“三通四办五制”服务机制。登记窗口始终坚持“三通”,即:农民投资创业条件具备的确保畅通,投资创业必备条件基本具备的实行变通办理,投资创业条件不具备的耐心沟通,创造条件办理;“四办”,即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的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大项目跟踪办;“五制”,即首办负责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上门服务制、农民困难登记帮扶制。

三是引导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市场主体增量。积极开展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采取设点宣传、参与组织招聘会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创业政策扶持及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拓就业渠道,鼓励返乡农民工开办各类经济实体,按照发展市场的要求积极进行引导和规范,鼓励并扶持部分农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成为私营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

(二)红盾护农保秋播。为保证秋播生产顺利进行,县工商局提早动手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并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一是抓宣传,防查结合。加大对“红盾护农”行动的宣传,以工商所为单位,分别在辖区内开展农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耐心细致地向广大农户普及识别假冒伪劣农资、虚假违法广告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

二是抓排查,不留隐患。县局组织专班,对辖区307户农资个体经营户和23家农资经营企业进行了集中拉网排查,逐户指导和督促建立了“两帐两票一卡一书”规范的农资档案,指导农资经营户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的具体细节,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及产品标识,索要具备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以及产品销售凭证等相关票证。

三是抓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开展农资市场主体资格清理。结合个体验照工作,严厉打击无照和超范围经营农资的违法行为;实施农资商品质量检测。严厉查处农资违法案件,并以制售劣质农资、假冒仿冒名优农资、农资虚假违法广告宣传、无照无证经营农资四类违法行为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涉农案件查处工作。

(三)挖掘农业商标发展潜力。根据省工商局提出《关于实施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商标战略”的要求,县工商局大力扶持农业商标发展,深入挖掘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潜力。通过指导企业依法使用、管理商标,严厉打击各类商标侵权行为,鼓励和引导商标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商标培育保护工作,为推动辖区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发展有一定潜力的农产品品牌。建立重点品牌企业培育库,制定品牌发展联系计划,实施有的放矢的帮扶工作;制定了《县工商局“十二五”期间商标战略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建立了商标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商标专管员制度,使基层明确工作任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商标专管员为企业品牌发展出谋划策,实行跟踪服务,现确定了秋露果专业合作社的“空心李”、罗家薇菜、回春葛品等20余家可培育的农产品商标。

二是加大商标战略的宣传。通过各类宣传媒体、上门宣传、专题座谈、引导培训等各种形式,走访企业、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商标知识,宣传农业产品创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和农业加工企业注册商标,特别是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商标;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市场各类经营主体遇到的商标问题,增强其利用商标拓展市场的经营意识,努力营造发展农业商标战略的浓厚氛围。

三是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制度。“商标注册行政建议书”的行政指导制度,指导各类农产品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为扩大商标总量,夯实基础;围绕全县实施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

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积极帮助企业规范订单合同,在订单农户中推行国家局、省局及市局制定的相关的合同文本及合同参考文本,规范订单双方的签约行为,实现对企业与农户订单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仍属于农民个体经营,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链,缺少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县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指导农户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促进农民合作化经营。工商局利用网站、电台、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结合市场巡查,上门发送相关政策法规手册,向农户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及特点。积极宣传农业合作化经营优相关惠政策、为其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成立的必要的条件、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等,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47家,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合作化发展道路。

二是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绿色通道。为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工作效率,县工商局设置了登记注册的“绿色通道”,缩短办事时限。每个登记窗口指定专人提供政策咨询,讲解设立登记的条件,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提供咨询服务。部分农民不会填表、资料准备不齐,窗口服务人员现场指导填表,整理资料,直到其资料符合相关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指导专业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通过专业合作社多元化经营,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金、产品、劳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联合,覆盖家畜、禽饲养;蔬菜、果树种植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多种行业,带动周边近万户农户,每名入社农民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

四是整合资源促进农业基地规模化。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往往被交易地位不平等、信息渠道不畅通、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困扰。县工商局帮扶农户合作化经营,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集中采购生产资料以降低成本;规划区域布局,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市场化意识,加强技术培训,资源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推广。作为坝上库首的第一农业大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农副产品有:蔬菜、板栗、烤烟、柑橘等,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县工商局采取措施大力进行农产品推广,帮助农民打开销路,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农民经济人。县工商局按照“鼓励、扶持、引导、规范”的思路,采取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巡查指导、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又业绩突出的老师授课等方式,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负责为农民寻找销售市场。如今全县农村经纪人已经发展到了302人,推销迹遍布全国。

二是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培育部分农村经纪人组建“农业信息服务部”,负责为农民开拓市场。全县共发展到51家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信息咨询服务的经营主体。严格市场主体准入,确保各农业信息咨询机构具备营业资格。对于未取得营运许可的不予核发营业执照。支持服务符合条件的农业信息咨询企业经营和设置网点,依法引导外来农业信息咨询市场主体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咨询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及时清除出市场。

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训。通过对《食品安全法》、《合同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使参训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产品推广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如何在市场中运用法律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农产品包装与营销、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商标注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培训。针对少数信息服务中介只顾眼前利益,造成农民对其信任逐渐降低的现状,引导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自觉性,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思路:

1、20xx年,我局将全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净化农资商品市场环境,促进农业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严格实施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工作,在每年的农资消费旺季,定期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积极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资,确保农资市场秩序。严格选择承检机构,、科学判定检测结果,严格检测结果处理,及时发布农资信息,切实规范整个监测工作流程,确保农产品监测工作科学严谨。加强与全县各涉农部门的配合,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大农资监管力度。

2、大力发展农产品商标,争取达到一村一标。推进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农户及企业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大力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创立农产品优质品牌。帮助各类农产品尽快申请注册商标,走自主品牌之路,争取达到“一村一标”,即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农产品注册商标。

3、发展农村经济人。加大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和发展的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增强。服务于广大农产品经纪人,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为广大经纪人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我们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宣传我县农产品、宣传农产品经济人,同时免费为农业商品做广告,及时向社会各界发布农业市场信息、行情预测,为广大农产品经纪人拓展业务创造条件;二是销售服务。组织经纪人参加有关展销会、洽谈会、贸洽会、鉴定会;努力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发挥蔬菜果品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单位的作用,辐射销售会员农产品。加强农产品流通地区合作,互通有无。三是协调服务。收集农民心声,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以解决农产品种养、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的问题并争取优惠措施;同时组织会员进行市场自律活动。四是咨询服务。开展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咨询服务活动,包括市场准入标准、农用科学技术普及等知识;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等。

三、关于全县服务三农工作建议:

1、农资打假由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农资市场监管单靠工商一部门势单力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农资打假的作用,建立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工商执法机构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争取县委政府考虑把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经费,和农资检测费用,保障工商农资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加强农资监管工作。

2、农产品商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经营者产品质量象征,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农业产业的无形资产。随着我县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商标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的位置更为显著。因此,实施商标战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县农产品商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引起个乡镇政府重视,建议纳入村级目标考核,明确责任。

篇13:三农的调研报告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解决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各地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当地的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本身的经济职能,以更好的开展服务三农的工作。

一、三农问题阻碍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其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下面具体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三农的含义。

(1)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村户口、农村经济和农村土地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人口统计不清楚,户籍制度的实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农民的户口定位不准确。而农村经济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交通的不发达,以及市场的狭窄等原因造成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土地使用权则关系到农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一些偏僻地区缺乏管理分配意识,对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不熟悉,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削弱了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

(2)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负担过重两大个方面。我国多数农民存在着文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问题是农民活动的不科学性,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不能很好的利用农业知识来进行农作物的培养,这就影响了正常的收获产量。其次,文化素质的缺乏使得农民的劳动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近年来农民工热潮不断出现,大多数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向城市打工,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这将会影响到各地区的农业发展。而农民打工所挣到的钱一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繁重的经济负担。

(3)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经济问题,反映农业问题的主要对象是农业设备、农业投资、农业产品等等。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给农业生产过程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很多地区的农民尽管有着较多的土地,但是因为劳动力有限,无法实现具体的播种生产。而政府对地区农业的经济投入较少,使得农民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变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当农民们结束了播种种植后还要面临农产品的处理问题,目前农副产品再市场上的价格处于低价位阶段,很多农产品的实际价值被贬低,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所投入的成本(如:肥料、种子、收割等费用)不能够完全收回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三大问题能否顺利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经济情况。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从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给予农民们足够的支持,充分调动农民们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优点多

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核批准后建立的,它是由部分社员入股组成且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因为经过国家金融部门的审核,因而具有合法性,在经济活动中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其业务包括了存款、取款、贷款和转账等主要业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一些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其经济业务额一般都是零散、小数额、小规模进行。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集资成立,农村合作信用社是由农民和农村的或其他人员共同集资成立的,其主要宗旨是为了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解决农业上的资金需要,这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管理民主,农村合作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多数是由农民们进行民主选举,然后决定管理人员的分配,且以对社员负责为首要原则,这就保证了社内的资金使用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资金流失。

(3)来源广泛,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合作社成员所缴纳的股金、社内积累的资金以及从外面吸收到的存款等等。广阔的资金来源能够确保这一金融机构顺利运行,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畅而导致机构亏损。(4)手续便捷,由于使用合作社资金或者办理相关业务的成员都是合作社成员,因此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手续就比较简单快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注册登记就可以进行存款或者取款,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农村合作信用社在近年来再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作用,根据一组农村民意调查显示,农民们对信用社的运营情况、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农民满意程度达到了98.6%,只有极少数的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建议。信用社的成立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了我国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通过合理地调动资金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设备;引进高产量的农作物品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对于解决国家和地区落后的农村生产力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社的领导人员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开展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实现机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办事效率。

三、服务三农的具体途径

为了促进我国的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实施三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机备提供、稳定农业品价格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措施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相信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产量将会大大地提高。作为国家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需要发挥其经济职能,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

(1)加强金融管理。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合理利用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首要任务,只有储备足够的资金才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在投资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需要注意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信用社领导应该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情况,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农业政策,这样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作用。

(2)吸引商业投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务于三农问题这一方面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充分利用好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农村信用社可以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投入资金在农村开办工厂,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发展。

(3)扩展贷款业务。给予农民相对额定的资金贷款可以推动农村个体户经济的发展,先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再引导另一部分农民致富。对于一些有发展思想的农民,信用合作社应尽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再通过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如:创办鱼塘、大棚蔬菜、水果种植、花卉栽培等等,这些都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对于农民生产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

(4)调整存款利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的利率来调整资金的积累。利率高,存款的人增多,市场消费少;利率低,存款的人减少,市场消费多。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运用这一模式来刺激或者抑制消费,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情况,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农作物,这样就可以确保农产品的顺利销售,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积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才能推动各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专题 三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