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合集

wzf98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活着观后感合集

【简介】感谢网友“wzf986”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活着观后感合集(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活着》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它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的心血。十年间,他们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生活。就像张丽玲导演所说的,他们只是想把来自生活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拍摄过程中,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感动,得到很多勇气和力量。

该片20xx年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xx年,当主创者张丽玲都已渐渐淡忘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中村俊喜却意外地“发现”了它。当时,正因就业而苦恼的中村始终想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当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完这部《含泪活着》之后,内心豁然开朗,“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怀着这个想法,22岁的中村开始独自游说电影公司。在他的努力下,一笔三千万日元的投资帮助电视作品《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从20xx年11月底上映起,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

篇2:《活着》观后感

《活着》这本书,我用了差不多一天半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它看完,看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直沉静在故事里,不想出来。

故事的前半部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来描写主人翁富贵的出场,让人啼笑皆非,一下把我给吸引住了,好想一口气把故事看完,而后半部是富贵一家人跌宕起伏的生活婉转变幻。非常欣赏作者对人物细腻的刻画,每个人物拿捏准确到位,入骨三分,活灵活现的,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文革期间的历史背景,呈现出富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为了活着艰难困苦的挣扎,学会了如何活着。特别是富贵的女儿凤霞,患病聋哑之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供弟弟有庆上学乖巧又懂事,想把她送到别人家寄养和出嫁时的情景,到最后难产时过世。看了几度落泪,实在难以控制,随着故事里的人物起伏一起感动,伤心。我想在中国的文坛里,再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如此有质感的创作作品,构思巧妙,让人看了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为之折服惊叹。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获得多个国际文学奖。值得收藏,推荐五星可看。

篇3:《活着》观后感

活着,从名字看就能看出来这电影要表现什么出来,也可以想象这电影的主角是多么多苦逼。一开始想象的是和肖申克的救赎差不多,从富有到一无所谓有,苟延残喘的活着。但是仅仅是开头的半个小时我就觉得我像在看片尾一样,葛优在把自己家的房子输给赌场以后,当了兵见过了战场的残酷,之后迷途知返和自己的妻子努力活下去我觉得是一个好结局。演皮影戏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的时候,小儿子突然死了。当时的社会还是重男轻女的,一个家里的儿子死了就相当于绝后,对一个家庭的伤害不可谓不大。后来过了几年女儿长大了,遇到了一个很孝顺父母老实人嫁了,我以为到了这里应该就完结了。女儿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二老也有人养老。平平安安过下半生。不曾想到凤霞竟然在生孩子的时候夭折了。

当我看到这里完全没有任何看下去的想法,首先我想到的就是这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就算是表达当时人们在那个年代的不容易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痛苦加载在一个人的身上吧。我认为完全可以用平行蒙太奇这种拍摄手法来描绘当时的不易,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是想赚眼泪赚票房,但是在我看来非常恶心这种抽一个嘴巴给一个甜枣,最后直接把人抽死的行为。

篇4:《活着》观后感

陈大会老师的《活着》适时的出现,让我反省自己刚刚发出的想要去多买衣服,美美的包装自己的决定,人活着不是为了包装自己的.外表,而是为了内心的平和。

我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始时我是很知足的,但是时间久了,欲望又冒出来了,总是有许多美中不足的事情发生,我纠结,我计较,我抱怨,我不平。心态影响身体,身体的不适又来败坏我的心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时我看到了《活着》里面的姐妹们,她们敢于把自己放到社会的最底层,每天去捡废品,捡瓶子,在垃圾里面捡吃的,面对别人的训斥和谩骂,她们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说对不起,她们没有怨恨,也不肯放弃。最主要的是她们的内心是快乐的,是满足的,这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吗?

知足常乐,自食其力,不争,不靠,不抱怨。修忍辱波罗蜜,把自己放低,对别人的训斥和指责甚至抱怨,都要做到感恩,说对不起,不再委屈,不再辩解,不再抱怨,最好能做到内心不起波澜。

篇5:《活着》观后感

这本书篇幅不长,大概十二三万字,情节紧凑,所以一口气便读完了纸质版。整篇小说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的、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残人的生活。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但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篇6:《活着》观后感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篇7:《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富家少爷沉迷赌博玩乐的情景,最后被骗去了全部家产并气死了自家的父亲。从此这个人物开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几十年里经历被捕,中年丧母丧儿等一系列打击,最后剩下的唯有“活着”。

电影中的主人公富贵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爷后来沦为演皮影戏为生,又经历了丧儿的悲痛,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教授被馒头噎着,而失血过多死亡。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他。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着,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着。

命运给富贵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也表现了对命运的讽刺。活着,这么不幸悲惨为什么仍然要活着,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活着,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宁愿光鲜的死去,还是悲惨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活着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篇8:《活着》观后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第一次接触《活着》并不是通过看余华的小说,而是看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通过改编余华的小说《活着》而拍摄的,那时候奶奶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剧。也许是同样经过那样的年代吧!

真正读到余华的小说,是同学送给我的礼物,那是的我并不知道余华,也不知道他的小说,但因为同学的礼物,我很乐意的收下,并仔细的阅读了这本小说。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这是一个老人在回忆,回忆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读得我懵懵懂懂。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主人公福贵,去走进他的悲惨世界,但我依旧还是在门外徘徊,着更激发了我对他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上查查这本书,搜出来的词条十分多,也看见了他的评价更是好多好多,人们不吝惜赞美之词。

篇9:《活着》观后感

观看完电影《活着》以后,我意识到了一个很深的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是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活着的人。而这样一部电影也试图向我们阐述一个”活着的意义“的问题,尽管这样的意义并非一部电影所能够阐述得清楚,可是这部电影也在尽量地阐述着。

电影《活着》讲述了一个福贵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从解放初期他是地主家的儿子,又是个的败家子,输光了家财。后来又投入了军队,投降返回了家乡,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生活变故。总结来讲,电影《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坎坷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意义的探讨。

可以说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很多思考,一是活着为了什么;二是人的生命对于历史长河来说能够彰显几分价值;三是怎么样面对生活当中的痛苦。

总的来说,《活着》我很推荐大家观看一下。我们要活着更有意义,就应该从思考这三个问题开始,不经历痛苦我们也不能够变得坚强。不思考人生,我们也就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希望大家的生活变得美好。

篇10:《活着》观后感

心简单,活着才简单;心自由,活着才自由。

活着不在于享受,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活着》是一种归零的教育方式,感觉义工们找回了人性的本善,懂得了知足,学会感恩。什么是快乐?当我们能够使别人快乐,我们才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能让父母家人幸福的时候,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一个人懂得知足,懂得感恩,那还用担心不幸福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因为每天都在想那些不能得到的东西。

现在的人为什么卑微了、低下了、贫贱了?当我们的生活富裕之后,就会有一种不良风气,就是攀比,盲目的攀比;就是挥霍和腐败。人们越来越傲慢了,傲慢招来的都是损害、灾难。

我们这一代人被污染的太久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念颠倒的太久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脚踏实地,就是没有归零,没有知足的心态。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我们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太多。

老实、听话、真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的精神!《活着》让我看淡了得失,失去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往事浓淡,色如清,已轻;经年悲喜,净如镜,已静。心宽了,世界就大了。

篇11:《活着》观后感

韩国这两年丧尸片拍的挺多的,强烈推荐看的是《釜山行》和《王国》一二季。

釜山行第二季还没有看,怎么样暂且不发表意见。

这两个是我觉得拍的甚好的,不论是演技还是情节还有呈现的画面都是不错的。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活着》之前看海报的时候对立意很感兴趣,加上是朴信惠和刘亚仁出演,期待值还是很高。

都是实力派的演员,朴妹妹没出来的时候,也就是电影开始那段,个人觉得是很难熬的,其实刘亚仁的演技是不错的,演出了那种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活着的感觉,但是我总觉得很枯燥,所幸坚持看了下来,后面还是很精彩的。

个人觉得比较有意义的场面:

一个是:刘亚仁饰演的男主角准备上吊的时候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人存活的时候(女主),演出了那种见到还有活人的那种惊喜,开心还有语无伦次,那段的演技是真的可。

二个就是去8楼遇见的那个男的那里,这个男的三观我也是服了,我觉得韩国导演在丧尸片中很会用这样的情节,烘托人其实有时候比丧尸更可怕,打着道德的旗帜装饰人心。

我觉得这个电影有那么一点点适合20xx的大环境,活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电影值得一看,细细体味也能悟出不少。

篇12:《活着》观后感

爸发来有五十部电影的电影集,早上看了一半其中的电影《活着》,下午送完孩子上学后回到家中,泡上一杯太太的六安瓜片继续看,被葛优和巩俐朴实的演出感动。电影中的场景我出生后赶上了个尾巴,基本上是熟悉的。最感动的是福贵夫妇坎坷却相守一生的平凡婚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多追求是所谓自我的实现,婚姻参杂了许多实用主义的东西,当不好用的时候,就用或者威胁用离婚来处理,导致大量失败的婚姻。现代的婚姻多了些浪漫,却少了感动。

活着的目的,其实不复杂,就是活着。这些茶叶在沸水中上下翻滚,然后一片一片地沉到杯底,与水完美融合,形成一杯清香的茶。任正非说一杯咖啡或茶,可以吸收宇宙的能量,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为了被人感动地喝下。

篇13:《活着》观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心想,这书究竟囊括了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贫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维的匣子里打转,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书的刹那隐约流淌在了笔尖。

相比于其他的大部头,这本拥有着从漫漫长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书更具有不凡的重量。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福贵则就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与失去,成为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从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动荡与变迁;从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辈与老一代人的隐忍与苦楚;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几近乎英雄般的气势与荡气回肠。

福贵是一个英雄么?是的。他是一个英雄!而困苦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伴随着他从一个阔少爷走到一个下田耕作,为生计发愁的庄稼人,也伴随着他从徐家浩大家业、人丁兴旺,走到最后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恍惚回首,这一生究竟要历经多少磨难,才能把心与身投放回天地间,而人究竟需要多强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这些从天而降的沉苦负担。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很多人追问。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还在寻找的路上。

“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如此说道。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残得形如枯搞。人简单地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够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我们亦可能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书中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福贵经历了他父母的死,他儿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儿、女婿、孙儿的死,变得孑然一身,他有时伤心,但他说过更多的是踏实。因为他的亲人全都先他而去,再当他死时,他便谁也无需担心了。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而他还活着,在经历风浪悲痛之后。旁观者也许会认为他是幸存,可他是真真实实地活着,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义。

作华自序说《活着》亦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着《活着》,泪不在面颊上,不在眼眶里,而是静静地汇成小溪,流淌在殷红的心尖上。书中历史场景下的福贵与村民们浓缩成千万农民百姓的缩影。那人民公社与大跃进,真切地重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了百姓们的无奈和百姓们在看到家中锅与粮食均被充公却不能置一言的血泪。生计与粮食全被公家收走,则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这是我们而今城市人体会不到的苦,而饥饿似乎离我们更遥远。余华给我们展示了几十年前真实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给了我们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探寻的含义。

自己沉淀不够,写到此处或可收笔,而过几天再听一听福贵讲他的故事,体会活着的意义。

怅然若失的我斗胆引书的结尾为尾——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降临。”

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义的最好归宿。

篇14:《活着》观后感

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

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

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

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篇15:观后感《活着》

观后感《活着》

余华的《活着》早有耳闻。查阅过很多的书评,大概讲的都是看完之后的绝望和压抑。我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活着》,里面葛优饰演的男主和巩俐饰演的女主把农村人的质朴和面对苦难时的反应诠释的淋漓精致,就是我接触过的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麻木又真挚。

第一次看完余华的《活着》,是想哭却哭不出的,是深深的叹息,是被作者笔下细腻又真实的场景打动,是感叹生命的死亡可以如此轻描淡写仿佛死的是一个牲畜。

第二次连夜认认真真的拿着笔,把《活着》从头到尾看一遍,斗胆写下观后感。这写的不是别人,甚者不是人,而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滑稽,简直是一出好戏。正如书本前言所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忍受三千斤的重压,它没有断。它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富贵的人,他一生经历的各种苦难。他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在这短短的六十年里相继离他而去,他亲手把一个又一个亲人埋葬,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跟他一样暮年的.老牛作伴,很平静,没有半点波澜,就像书中所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书中每一处精彩的描写你不会热泪盈眶,你甚至都不会留下眼泪,只是仿佛心里有一堵墙,堵的慌,堵的难受,无处宣泄。

刚刚上面有一句我觉得总结的很好,它讲述的是眼泪的宽广与丰富。对于这句话,我觉得它像是一股麻绳,绳头系着《活着》这本书,然后你开始回忆里面的内容,开始慢慢咀嚼置身事外的你那种想哭哭不出的感觉,然后绳子慢慢牵引出你的现实生活,让你开始浮现每一个有关于眼泪的画面。

很多时候,眼泪不一定是情绪的表达,它是一种记忆。当你因为某件事情流过太多次眼泪,当你已经麻木或者无感的时候,它依然会流露出来。

我的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所经历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比书中的剧情还有戏剧化。每当他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述战争的那段经历,每当讲到他的好战友去世那个环节,他总泣不成声,我也无论听多少遍都泪流满面,无论他在何时何地和谁讲述这件事情,他都会这样流泪,可有趣的是,外公在去年得了老年痴呆,下半身也因为小脑萎缩而不会动弹,他终日躺在床上谁都已经不记得了,可当他口齿不清的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眼里还是流下滚烫的泪珠。我觉得他可能已经触动不了情绪的神经了,只是习惯性的留下眼泪。

我的奶奶,在过去的一年里痛失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只哭红过一次眼睛,剩下的时候,我只是看见她眼里常含泪水,但是没有任何情绪。她坐在凳子上看着我们忙碌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湿湿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她眼里湿湿的;邻居来了叫她保重的时候,她说:“今后的每一天都是等死的。”时,她眼里湿湿的;看着我们一个个离乡返城的时候,她的眼里湿湿的。我觉得她的眼睛常年都是湿湿的,我都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她的眼泪还是液体。

去年我叔走那年,按照农村的习俗要“闹丧”,反正搞的很盛大。当仪式全部已经结束,我们留下来搞卫生了,有个老阿婆,婆婆梭梭地走过来,牵着我的手,小声问我:“你们家这么多人,什么好事?”我告知她原尾,她的眼眶通红,眼泪一下掉到我的手上,我征住了。然后一秒都没有的时间,老婆婆轻轻擦干眼泪,像个没事人一样问我读几年级了这些无关痛痒的话,就转身离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是个好人”。我始终无法判定那一刻的眼泪什么意思?是她突然想起了这个人?还是她想起来某段关于他的过往?还是只是阅尽无数之后对生命的哀悼?

是不是人到了暮年的时候,眼泪的情绪已经不重要了,人生的经历才深深的刻在眼泪里,没有情绪,眼泪流下了,就轻轻擦掉。年轻的时候,眼泪的含义多了去了,是委屈、是惋惜、是愤怒,是辩解,可是,所有绝望到极致的情绪,通常是没有眼泪的。夕阳西下,哪有那么多情绪来矫情,不过是将以往的苦难和经历深深的刻进骨子里,然后全身都硬了,哪怕大脑已经没知觉了,眼睛已经看不见道路了,但是眼眸里的过往还一幕一幕的刷新着,毕竟也只能靠回忆活着了。

这,就是我对《活着》里讲述的眼泪的宽广与丰富的见解。

所有的书和电影都没办法用一篇观后感表达所有的精彩点,我所有感的只是这本书的凤毛麟角,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没办法用笨拙的文字去表达,而一本好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年龄段都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摘抄两段作者细致的描写,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我直起身体,看到我娘站在茅屋门口弯着腰使劲喊我,穿水红旗袍的家珍抱着有庆站在一旁。凤霞一看到她娘,撒腿跑了过去。我在水田里站着,看着我娘弯腰叫我的模样,她太使劲了,两只手撑在腿上,免得上面的身体掉在地上。凤霞跑的太快,在田埂上摇来晃去,终于扑到了家珍腿上,抱着有庆的家珍蹲下去和凤霞抱在一起。我这时才走上田埂,我娘还在喊,越走近他们,我脑袋里越是晕晕乎乎的。我一直走到家珍面前,对她笑了笑。家珍站起来,眼睛定定地看了我一阵。我当时那副穷模样使家珍一低头轻轻哭泣了

有庆一个人躺在一间小屋子里,那张床是用砖头搭成的。我进去时天还没黑,看到有庆的小身体躺在上面,又瘦又小,身上穿的是家珍最后给他做的衣服。我儿子闭着眼睛,嘴巴也闭得很紧。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知道他真的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中午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我怎么想都想不通,这怎么也应该是两个人,我看看有庆,摸摸他的瘦肩膀。又真的是我儿子。

篇16:活着观后感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唉!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

篇17: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张艺谋1994年的作品。影片讲诉了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后的几段故事。作品围绕福贵的人生态度的变化来传达。

福贵本是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后来把家产输光、把老爹气死、媳妇儿又跑了,作品围绕这些及之后的一些心理生活态度的转变来刻画。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诚挚。后来的福贵家日子十分清贫,但妻子回来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还算苦中有乐,可生活却总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影片中福贵对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悲剧由此开始了,有庆被区长的车撞死了.......

后来大女儿凤霞嫁给了老实工人,福贵家再一次迎来不幸,凤霞难产死了.......

影片的最后是一家四口,福贵、妻子、女婿和外孙馒头一起吃着简单的馒头那种其乐融融的笑为结局。我觉得这个结局让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飘香。

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剩下什么---活着。

据说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影片多次对共产主义进行讽刺,贫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觉家就是一个个的减少,又一个个的出生来轮转,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总得活着,不管遇到什么,你就得熬,熬过了,就好了。

名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说不定会变成一场灾祸,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创造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付出型,第二种是享受型,第三种是付出与享受两者兼并型。上帝分别给他们打了分:50、50、100.于是上帝决定多创造第三种人。在人间,第一种人成为了圣人,他们只知道付出,不求回报,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第二种人他们无恶不作,扰乱人们生活的安宁,他们的名字遗臭万年。第三种人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一样开心,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记住。人们也给者三种人打了分:100、0、50.

我们大多数都是第三种人,不管什么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口饭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贵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的那种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篇18: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第一次看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影《活着》,早就想看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了,可惜一直都未在图书馆借着,今天在影视欣赏选修课上有幸看了这部电影,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是著名的大导张艺谋导演的,上映时间是1994年,距今已有之久了,但仍然是经久不衰。总体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悲剧中透漏着感人的情节,让我好几次心中都有一股酸酸的暖流划过,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很无奈,但却是事实存在的发生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徐富贵(葛优饰)、家珍(巩俐饰)一家的人生历程,有过喜、亦有过忧。富贵原本出生于当地一个显赫有名声的家庭,天生懒散好赌,他的妻子家珍因其嗜赌成性不思悔改而离开他。最终因他好赌而输掉了全部家产,也因此气死了他的父亲。这时富贵漫长的苦难人生开始了。

他被强拉入伍,险些丧失了自己的小命,就在这时他第一次意思到生命的可贵,发出了“我一定要活着,活着真好”的感慨。于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对于他的第二个打击又来了——女儿凤霞因为高烧不退导致哑巴了。很可惜,看到一个笑的很甜的很天真的'女孩竟然不能开口说话,这是多么的哀伤!

富贵回到了家,生活也有些好转。往往看似平静的生活下其实隐藏着莫大的波澜,于是第二个不幸也将随之而至。一家人原本可以快快乐乐的过着平静的平淡的日子,这也是家珍多么希望过的日子,可上天就是不愿意。就在一个很热闹的夜晚,一个很大的不幸又悄然的降临在富贵头上了——仅有的儿子有庆被车撞死了。这个场面可谓感人至深,看着有庆那浑身是血的身体,让人有种很心疼的感觉。还有家镇那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儿子的名字,我的心也在一阵阵的痛。泪水不禁已流出眼眶,止不住。是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无辜的孩子!他保护姐姐,不让别人欺负姐姐。他善良,他顽皮,他天真···他只是想睡觉啊!难道睡觉也有错吗?!就这样连自己都不知道就永远离开了爹娘,连饺子都还没吃。这时富贵又感慨,要活着,好好的活着。

他的家人终于从这样的悲痛生活中走了出来,可谁又能预测到又会有什么悲剧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中去呢?偏偏命运总是这样不公平,捉弄人。眼看着凤霞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可偏偏凤霞却是因难产而死,更具有讽刺意味的竟然是王医生因为被馒头噎着了而不能给凤霞医治!人生就是在你刚品尝到了幸福的甜果时,上帝就要急着把他收走,毫不同情。

这就是富贵一生经历的三次不幸的遭遇。是那个独特的年代造就了富贵悲惨的一生还是其自己的性格、家庭背景造就了他悲惨的一生?这样悲惨的一生又有几人能承受得住?富贵一生的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富贵又将以前对自己儿子说过的话又对外孙说一遍:“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大了就变成羊,羊大了就变成马,马大了馒头也长大了,骑在马背上···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这段话很好的将那时候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道出来,也反映了那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可其带来的影响、给那个时候人们带来的苦难却是不能忘怀的。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地生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

篇19:《活着》观后感

我很少看电影,1994年发行的电影《活着》我于12月23日意外的在手机上点开了,并一口气看完了。《活着》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电影。这部电影当时只能在国外发行放映,并获得大奖。

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善,给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剧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剧,正能量大于负能量。未来总是有希望的,有时候,能活着,你就赢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正常人。最后一句台词好: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时候啊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的不多,我们要的是活着变好的希望。

余华原著更惨,张艺谋手段高明,改动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尽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祸多于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计划生育下超生下来活着的人就更是幸运了。

作品就叫《活着》,两个血淋淋的字迹力透纸背,贯穿胶卷的首尾,充满人性和理性的控诉。电影演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历史的真实。

剧中皮影戏的毁掉不但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灭失,更是老谋子在电影中一贯的作案手法――隐喻。如大红灯笼,高墙等都具有隐喻意义。皮影是贯穿电影《活着》中的一条主线,更是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从悲情叙事角度来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戏,世事无常”的隐喻意义,在悲情叙事的背后,乐观演绎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皮影箱子里养着的小鸡就是我们活着的又一层隐喻。我们只是如同动物一样被圈养着、看管着,这就是活着。

电影整个音乐基调哀怨舒缓,电影《活着》借着喜剧般的剧情叙述了人类命运的残酷。

篇20:《活着》观后感

"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相关专题 观后感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