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观后感600字

摆盐置毡待狸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600字

【简介】感谢网友“摆盐置毡待狸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观后感600字(共1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相约星期二观后感

生存和生活对于我而言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赋有截然不同的含义。生存在我看来只是简单地活着,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是生存。而生存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生活,或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存还算不上一种生活。生活是人在生存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总和,是人一生的完美诠释,和生存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生活是精神上以幸福为基调的,哪怕不是也是拥有更多理想、美好的修饰。

影片中的莫里教授就是一位一直执着追求生活的人,他一直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忘初衷,坚持本心。尽管上帝并没有给他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但是他没有抱怨上帝的不公,反而积极乐观地面对属于他的坎坷,属于他的痛苦,不言放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喜欢跳舞,哪怕自己的生病后的自己双腿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在舞池中旋转,但是他依旧有一颗爱跳舞的心,看看照片里的自己,回忆美好的从前,他也一样感到满足。他喜欢美食,哪怕得知自己无药可救,也没有绝望到不吃不喝,反而像个孩子,满足地吃着好友亲人为他准备的美食。他用生活的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活出了属于他的风格。

对于身患绝症而言,大多数人的想法是能活下去就好,能生存下去足矣。但是莫里教授用他强大的内心,执着的信念将生活延续。这背后的痛苦与辛酸大概是只有黑夜里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的他自己才能体会。

身为教授,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去告诉当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如何生活而不是简单地生存与这个世界上,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人生的意义。对于莫里而言这最后的课题,这最后的十四堂课也是自己一生最后最合适也是最好的归宿。

得意门生米奇在毕业后的确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是在社会的追逐名利的大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在个人的奋斗路上慢慢地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了被动者,被时间、人际、工作甚至更多的事物逐渐控制,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日子过得了无乐趣,忙碌的时间里更多的是空虚而显得不够真实,事业爱情都遇挫的同时他开始反思,最终选择拜访昔日恩师,才渐渐地走出生存枷锁,走上了追求生活的路。

与莫里的谈话中他找回了失去的本心,渐渐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不再为了生存而忙碌,而是为了生活而努力着。相约星期二是为了圆莫里教授最后的梦,似乎也是在圆米奇自己的梦。就这样每个星期二,米奇都风雨无阻,十四个星期灭个星期的米奇都在改变,爱情找回来了,事业也回来了,莫里教授将米奇彻底改变了。其实这不是因为莫里教授的话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只是那些平凡的语句中,每一句话都戳中生存的要害,每一个字都在提醒米奇去寻找生命的美好。

生存是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唯一的,那就是活着,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能一针见血地诠释生存在我们心中的意义。但是生活呢?生活可大可小,是多变的,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活亦是如此,每个人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受困于床,无异于死”。也许这才是我对于这部电影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因为说再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到头来成与败都是在与一个“做”。对于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而言,行动往往是前往生活追求的最大敌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侧重于“想”,而过多的忽略了“做”。受困于单纯的“想”,无异于死,我们是该行动起来挽救自己。毕竟生存不是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

篇2:《相约星期二》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是有影响的,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心理和虚拟的心理,变得现实起来了!

在莫里老师的心中付出爱更加的珍贵!他一直在后悔为什么他父亲死的时候,他却一滴眼泪都没有留下来。他父亲是一个害怕付出爱的人,每天只知道独自一人在树下看报,一直看到死的时候!米奇是莫里很看重的学生,米奇也是一个害怕付出爱的人和接受爱的人,在米奇有了女朋友,他还是跟以前一样。

在一天,米奇从来不会想她表白的却给她写了表白信和求婚让她觉得非常惊讶。到底是谁改变了米奇这么多所以,跟她一起来到莫里这里。她为莫里演唱了自己的美丽的歌曲,莫里觉得太好听了。而为什么她从来没有让米奇听过她自己的歌呢?因为,她想说什么米奇总是不让她说完直接插嘴或不听了。所以,这让她很反感,不想说话了!她也体会到了莫里老师的厉害!能把米奇从一个没有勇气求婚的人变到了愿意付出爱的人。

当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什么又有什么意义,这么做会怎么样呢?让我很疑惑不解,后来,我才发现它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有勇敢面对和付出爱、接受爱!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我是一个害怕死的人,家里的人也一样,从来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在以前如果有一天我要死了,我一定每天担心、害怕。但是,现在我不会怕我知道了我会死了,我一定会向我付出过的人道别,最后几天也想以前一样的美好、快乐的生活!

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非常的郁闷,老师为什么会叫我们去看这种电影呢?可能是因为,能让我们变得勇敢付出,正确的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要学会付出爱、接受爱!一定要记住向死而生!

篇3:《相约星期二》观后感

这是一部哲学性质的电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呢?你内心富足吗?什么是内心的富足?你会生活吗?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该怎样对待死亡,怎样对待生活,对于亲人的缺点,我们该怎样对待?一位智慧的老人和一位上进的青年为我们演绎了一部温暖,感动内心的电影,看完电影,我内心明朗了很多。

莫里,一位77岁的老头,是一位老师。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但他更是一位慈祥乐观,智慧,坚强的老人,更能给人带来一股力量;他喜欢美食,跳舞,探戈,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米奇, 一位忙碌,迷茫,追求上进的青年,为了工作疯狂着,忙碌着,以至于没有时间和女友相处,没有时间和朋友老师联系。当他的女友詹宁向他提出分手时,他才意识到他的问题。他忙的像一个陀螺,在高速运转。他的工作给他不能带来愉快,在工作中无意看到电视新闻里传出令他敬重他的老师-- --莫里身患绝症,将不久人世。他打算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无看望这位老师以来慰藉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活得不开心也是不幸事件之一。’

‘你的工作开心吗,你对你所在的社区有奉献吗?你独处时内心平静吗,快乐吗?

‘你富足吗?还记得你的梦想吗?你结婚,生子拥有家庭吗?

这是莫里教授和米奇聊天时,老师的话语。 这些正中了米奇内心的痛点。米奇忙碌着,正是他在逃避生活中他不愿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他不会交际,面对和女友的感情问题,他也显得焦头烂额。他算是单位里的‘白骨精’了,他的收入不菲,但他似乎不能真正明白赚钱的意义。金钱如何用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莫里老师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他躺在床上,但他说,他自己还是很幸运的,他依然有时间看书,读报纸,有时间学习。看到这里我也很有感触,我们很多人生病躺在病床上,不是愁眉不展,就是抱怨,充满消极负面情绪, 莫里老师,在白天,从未从他的表情里读到痛苦和诅丧。他把痛苦默默地留给了黑夜,独自承受。

米奇和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对生活充满了爱,‘没人能单独存在着,人们必须相爱’,这促使米奇向他的'女友詹宁写了一封信,以来挽救他们的爱情。

‘ 怕老,是因为一生太无聊,怕死,是因为一生没学会生活。爱是一生最理性的行为,让爱住进我们的内心,我们会变得温柔。’莫里老师的话,犹如格言一般让人谨记内心。

莫里老师有一件让他自己悔恨的事情。父亲想控制的人生方向,这让他怨恨父亲,直到父亲死亡他都不能原谅父亲。他对父亲的态度是骄傲的,虚弱的,铁石心肠。当他意识到他该原谅父亲时,他泪流满面。‘原谅他人,原谅所有的事’他把这个功课传授给了米奇。看这一段时,我很有感触。我们的父母不是也曾控制着我们,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活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 我们在内心真正的原谅过父母吗?

‘原谅所有人,原谅所有的事请。在原谅他人之前,首先理解自己,原谅自己。打开对他紧锁的心扉,停下来看看他在想什么,有没有关心他内心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莫里老师的原话,在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对待孩子,不也是该这样对待吗----停下来看看他在想什么,关心他的需要是什么。

被爱包围着,有朋友和家人 的关心,即使死亡又有何惧。

最后一个电影片段,如果给你一个健康的24小时,你将会做什么?

莫里老师的回答是‘吃东西,游泳,请朋友吃饭,散步,跳舞,跳到精疲力竭,然后美美的睡一觉。’莫里老师的回答我们健康人 ,人人可以做到,是如此的简单。活着就是如此的简单,享受生活,内心充满爱,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好好的生活。

篇4:《相约星期二》观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故事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莫里教授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已时日无多。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并在他去世后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同名影片《相约星期二》也由此而来。

“死亡”作为影片的主题和线索,传递了作者和导演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使《相约星期二》作品本身散发出浓郁的哲学意蕴。也是因为富有哲学意蕴,影片中很多醒世箴言需要细细品味和思考,才能领会一二,也不由地触发每个人的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答案。

比如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影片中,学生米奇是一位一直压抑自己情感的人,以忙碌的工作来回避与女友的感情问题和各种人际关系。莫里教授看到这一点,他每次与米奇见面的拥抱和谈心,都在一点点帮助米奇打开自己的情感大门,最终让米奇意识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人和事。米奇之所以害怕表露自己的情感,是因为受到成长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受到过心理创伤,他不敢再面对“伤心”,“恐惧”和“痛苦”等等情绪,于是选择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

生活中,我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其实和米奇类似,比如说因为“自责”和“羞耻”而不敢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因为“害怕失去或被人伤害”而不敢与人深交。这些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它保护我们不会体验到“伤心”,“痛苦”等情绪,但同时,它也让我们体验不到“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到害怕就表达害怕,感到伤心就表达伤心,感到开心就表达开心。如果你有强烈改变自己的想法,可以尝试着从这里开始做起。

想要更好地活着,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道理告诉我们,纠结过去的事情会烦恼,担心未来的事情会焦虑。过去与未来都是一种不现实的“幻象”,只有关注当下,才能让自己活得真实。就如《相约星期二》这部影片中,莫里教授很坦承地和米奇说,他在深夜里会为自己哭泣,在早晨起来时抱怨上天的不公。但是他不会让自己一整天沉浸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中。他说“我留给自己悲伤的时间就是只有这么多”。莫里教授就是一个很会生活在当下的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有“愤怒”、“憋屈”、“无助”,“压抑”等等时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面所讲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我们就可以做到这第二点,活在当下。很多争吵,常常就是因为关注不到当下的事情,比如一吵架时就翻旧账的行为,只会不断地激化矛盾,让人们觉得心累。

《相约星期二》中有很多场景和对白会触发人们对人生,对生死的思考。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和想法。这些体验和想法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我们感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那就可以了。

篇5: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篇6: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篇7: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

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

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可这仅仅是个开头。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篇8: 《相约星期二》电影观后感

《相约星期二》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哲学性质的电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呢?你内心富足吗?什么是内心的富足?你会生活吗?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该怎样对待死亡,怎样对待生活,对于亲人的缺点,我们该怎样对待?一位智慧的老人和一位上进的青年为我们演绎了一部温暖,感动内心的电影,看完电影,我内心明朗了很多。

莫里,一位77岁的老头,是一位老师。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但他更是一位慈祥乐观,智慧,坚强的老人,更能给人带来一股力量;他喜欢美食,跳舞,探戈,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米奇, 一位忙碌,迷茫,追求上进的青年,为了工作疯狂着,忙碌着,以至于没有时间和女友相处,没有时间和朋友老师联系。当他的女友詹宁向他提出分手时,他才意识到他的问题。他忙的.像一个陀螺,在高速运转。他的工作给他不能带来愉快,在工作中无意看到电视新闻里传出令他敬重他的老师-- --莫里身患绝症,将不久人世。他打算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无看望这位老师以来慰藉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活得不开心也是不幸事件之一。。。。。’

‘你的工作开心吗,你对你所在的社区有奉献吗?你独处时内心平静吗,快乐吗?。。。。’

‘你富足吗?还记得你的梦想吗?你结婚,生子拥有家庭吗?

这是莫里教授和米奇聊天时,老师的话语。 这些正中了米奇内心的痛点。米奇忙碌着,正是他在逃避生活中他不愿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他不会交际,面对和女友的感情问题,他也显得焦头烂额。他算是单位里的‘白骨精’了,他的收入不菲,但他似乎不能真正明白赚钱的意义。金钱如何用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莫里老师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他躺在床上,但他说,他自己还是很幸运的,他依然有时间看书,读报纸,有时间学习。看到这里我也很有感触,我们很多人生病躺在病床上,不是愁眉不展,就是抱怨,充满消极负面情绪, 莫里老师,在白天,从未从他的表情里读到痛苦和诅丧。他把痛苦默默地留给了黑夜,独自承受。

米奇和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对生活充满了爱,‘没人能单独存在着,人们必须相爱’,这促使米奇向他的女友詹宁写了一封信,以来挽救他们的爱情。

‘ 怕老,是因为一生太无聊,怕死,是因为一生没学会生活。爱是一生最理性的行为,让爱住进我们的内心,我们会变得温柔。。。。。’莫里老师的话,犹如格言一般让人谨记内心。

莫里老师有一件让他自己悔恨的事情。父亲想控制的人生方向,这让他怨恨父亲,直到父亲死亡他都不能原谅父亲。他对父亲的态度是骄傲的,虚弱的,铁石心肠。当他意识到他该原谅父亲时,他泪流满面。‘原谅他人,原谅所有的事’他把这个功课传授给了米奇。看这一段时,我很有感触。我们的父母不是也曾控制着我们,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活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 我们在内心真正的原谅过父母吗?

‘原谅所有人,原谅所有的事请。。。。。在原谅他人之前,首先理解自己,原谅自己。打开对他紧锁的心扉,停下来看看他在想什么,有没有关心他内心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莫里老师的原话,在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对待孩子,不也是该这样对待吗----停下来看看他在想什么,关心他的需要是什么。

被爱包围着,有朋友和家人 的关心,即使死亡又有何惧。

最后一个电影片段,如果给你一个健康的24小时,你将会做什么?

莫里老师的回答是‘吃东西,游泳,请朋友吃饭,散步,跳舞,跳到精疲力竭,然后美美的睡一觉。’莫里老师的回答我们健康人 ,人人可以做到,是如此的简单。活着就是如此的简单,享受生活,内心充满爱,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好好的生活。

篇9: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10: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让我们,向他肃然起敬!

篇11: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刻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篇12: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一个大学时很被老师看重的学生,毕业之后浮沉于社会的洪流之中,昔日的理想则幻灭远去。毕业时曾说过要和老教授墨瑞保持联络,却是十六年未通音信。然后有一天在电视“夜线”节目上看到只剩没多少生命的老教授。于是他们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给他上了14堂课,而教材就是老教授自己。

很难想象如果我像墨瑞一样,不能外出、不能自在走动、毫无隐私权时,心里所想的、所做的、所说的,会不会和他一样的乐观面对死亡以及接受死亡呢?书中他们讨论很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令我感触良多。

第一堂课,他们谈论这个世界,墨瑞说:“生命中最要紧的是学着付出爱,以及接受爱。”我们很少去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或是认为只要接受了爱,就会变的懦弱,这种想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你越是不接受别人,别人也离你越远;其实接受爱并不可耻:智者李文曾说:“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那为什么不多做些理智的行为呢?

第四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刚看到标题时那种很震撼的感觉仍记忆犹新:“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从以前我就认为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几乎是不会特别去探讨个中意义,而这位墨瑞却说:如果你接受你随时会死去的事实,那你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争强好胜,薪水以及职位的高低也不再重要,你可能会比较想把时间花在心灵上。如果我只剩十四个星期可活,那我是不会去和别人计较太多,反而是去做有意义的事、使我快乐的事,我会积极的做每一件事,去享受每一天;如果每天都以这种心态在生活,那很快就会功成名就了。

篇1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应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就应尽情体会个中味道,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但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明白,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齐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见时刻在窗台上流逝。这是正因我的时刻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好处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正因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好处,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好处的价值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联,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篇14:《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篇15: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主要伤口还包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内心挣扎了很久。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在读的时候正襟危坐,读完了还得鞠个躬什么的。还好,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灵鸡汤之类的小品那么不痛不痒浅尝辄止,总会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我们都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呢。

篇16: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闲来无事翻翻书籍,看到一本《相约星期二》,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翻开了这本书,于是整个周末在图书馆中度过。

书中讲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教书,将要不久于人世。当他年轻时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得知老师身体情况后,匆匆来看望自己的恩师。于是老师就邀请他的这位学生,每个星期二来这里听他讲最后一门课。学生米奇不远千里都会在星期二那天出现在老教书的床前听他讲人生之课。最后的十四节课没有惊心动魄的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有的只是那些平凡的,淡淡的人生道理,当你路遇悲伤时,你应该尽情的品味其中的滋味,品味完后,那种超脱,使你生活更加的宽广。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的他的内心,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看着这位老人安然的离世,余生已经战胜各种恐惧,坦然的面对死亡。

篇17: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以后的每一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

相关专题 观后感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