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Q比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简介】感谢网友“Q比特”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共13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今天到电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钗》,怎么说呢?给我留下一路的害怕感,我害怕我会遇到那样的状况,虽然我同时也在庆幸我是出生在解放后的年代,但是坐在哪里的我深切的体会到当年如我一般的女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恐惧,一直冷汗淋漓,连照在太阳下面都没有办法感觉到温暖……也许这个电影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它会让看过的中国儿女永记那个残不人道的国家在我们的家园里面留下的一道道血渍那个是真实的!那个年代,身为女子是一个绝对的噩梦,因为同为一个年代的还有一个禽兽之国魔性大发。也许晚了,但是我想说:“安息吧在南京被残害的同胞们,若实在难以平息你们的怨恨,就像他们自己想象出的贞子一样缠住那个国家,直到你们舒坦之后再永生~

上次看的铁甲钢拳和失恋33天也都在水准之上,不过时间长了,想不起什么特别要写的了。

所以这次吸取教训,豆腐不能着急吃,影评却需趁热。

话说乔丹已经好多年不打篮球了。当年娄一晨的口头禅“乔丹毕竟是乔丹” 也已经久未耳闻。不过套在这里的话,张艺谋也当的起一句--老谋子毕竟是老谋子。即使在他最失败的那几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传片,黄金甲至少看到无数大胸部,虽然失败,好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嘛。

这次就更牛逼了,画面本来就是张艺谋所长,用在了对的情节上的话。

开头那段教导总队的阻击战,几乎让我错觉是在看变形金刚iv。

历史上的教导总队,如果抛开林林总总的我国主流出版物的观点,死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堪称悲壮,一场南京保卫战,一万多人编制的教导总队战役结束时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战役之后教导总队罕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但究其实质,当年的堂堂御林军,基本上在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个番号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会有任何荣誉留给这些南京留守部队的。

一万人的死伤,留给现在人们的感触,大概还抵不上电影里几十人几分钟的阻击,和倲大为最后的那个特写吧。当然啦,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意义所在了。

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是冲着风骚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这么一个细雨绵绵,而又万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点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怜兮兮的。这段历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无意味,就像当年的汶川地震,我们的主旋律就是有这么牛逼的化神奇为腐朽的本领。

但结果大出我之前的预期。风情万种,在特定环境下会被无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过去的话,最多也就是些艳情了。在这个人死到阎王爷都来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个殡葬师转职的神父,一群毛都没长齐的黄毛丫头之间,玉墨的眼波荡漾,薄嗔轻笑,这已经不止是风情万种,是倾国倾城了。小汤唯之称其实难符,色戒格局太小,汤唯没赶上好剧本,或者应该改称小倪妮才对。

说是好剧本,其实里面的人物还是有点好的过头了。说好,是因为已经把行善的因果表达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不过是一些一些看不惯、一些不忍心。若非身处其境,是无论如何不会有也不该有舍身救人的念头的。所谓人性,或者换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艺腔十足的四个字-普世价值,究竟为何物?很难概括,可以有亿万中表达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国主旋律宣扬的那些,不属于亿万分之一。

说好过头,是因为 千古艰难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经太难得,舍身救人。关键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看日本人的av就知道他们有多变-态,落在这些变-态手里,大概速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来完全可以趁学生们去赴会的时候溜出南京,这正负之间的差别,何止生死。其实我是真的为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国人说人生来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学生。我却觉得这些能把一曲秦淮风唱的那么风情万种的姑娘们是如此的难能可贵,比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黄毛学生可爱的多,这么交换,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个援助交际的学生妹简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来,你倒是找个会抛媚眼的风尘女子给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个比一个纯熟。可能,就是因为南京一役,断了传承吧..

篇2:张艺谋作品《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篇3:张艺谋作品《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于是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这也与编剧有关,但导演起主要作用)。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有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儿玄。

篇4: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这是一部前几年的片子,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之下,我们军队和日本兵进行抗战,十四个金陵的妓女躲到了教堂,之后发生的感人的事。南京大屠杀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里,曾有著名的《贝尔日记》等详细记述当时发生的事。

不同于其他的英雄,这部影片的英雄是一批批来自于风尘的女人们,她们本来是世间的可怜儿,看透了整个世界的荒诞,自愿代替女学生赶赴日本的庆功宴,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呢?影片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想想也知道,肯定是很悲惨的。

真的教父已经死了,而假冒教父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偷偷地将女学生装到卡车上,放几瓶洋酒,假装自己运酒的,逃离了危险区。当日本兵发现教堂有女人的一系列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为之震惊。一群日本兵像疯了一样地找女学生,意图不轨,有一个女学生为了逃避日本兵的骚扰,摔死了。后来,日本兵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待到他们开庆功会的时候,让女学生们唱歌助兴。

在片子里,有一个插曲,就是两个风尘女子为了取琴弦特意回到妓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日本兵发现,一个直接被击毙之后强奸,另一个被轮奸之后再杀害。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大屠杀简直是丧尽天良。

在国际法里规定,任何士兵不能对普通百姓进行屠杀,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日本的官方至今对慰安妇等问题逃避,甚至公开否认这些事实,令我们感到愤慨。在这几天,我又看了一些慰安妇的纪录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经苦难的见证者渐渐地离世,她们也许至死也等不到日本的忏悔,想到这里,怎么能让人不痛心呢?

金陵十三钗里最惹眼的就是玉墨这个角色,她是头牌妓女,不卑不亢,还会讲流利的英语。她在十几岁的时候被继父强奸,从此她的人生进入了灰色时期。当她看到这些女学生想要自杀,也不愿服务日本兵的时候,她想要以自己的身体来拯救这些可怜的女学生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很善良,也很勇敢。

在整个影片里,英雄不再是英明神武的男人们,而是这些风尘女子们,在国破家亡的当口,她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苦难的同胞们,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一幕。整个故事虽然是捏造的,但是妓女救国的故事真不少,诸如大名鼎鼎的小凤仙、赛金花等等先例,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观看完《金陵十三钗》里,小伊关注了一个小人物,就是曹可凡扮演的汉奸,他为了保全自己女儿免受日本兵的侮辱,将自己的家产奉献给了日本,结果当他看着假扮的“女学生”上车以后,立马被击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叛徒都没有好下场,难道不是吗?

整部影片没有赘述,从教堂逃亡的女学生和妓女的视角来诠释当时南京大屠杀的社会大背景,反映被日本兵控制的南京有多可怕。随便一个镜头,就是街头横尸遍野。我们再来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片,当时在南京有不少慰安所,环境多混乱,人们生活多艰难,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篇5: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篇6: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百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百字

好久没看电影了,更久没认真看电影了。走进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找到座位,坐下。战争场面,像在玩真人版CS,感觉佟大为好酷,想想自己啥时候也去玩一次,或许当一次群众演员也不错,正当思绪乱飞,隔壁两小女孩讨论起谁是主角。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笨脑袋已经没有能力走神了,到剧情高潮的时候,还好边上的两小女孩抽泣了,我看的也有些许的伤感,小差又来了------纯真真好,容易感动。一阵胃疼把情绪拉回来。剧情、情绪、胃疼交织在一起,Hold不住了,找纸巾。1号大厅的灯亮了,电影结束了,大家起立。我迟迟不想,可是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走出来,我还是顺着人群起立,披上外套的时候,心里一阵莫名的酸楚,我们都太幸福太幸福了,然后被推着出了影厅。

随着人流,一路走出影厅,说笑的说笑,沉默的沉默,我想此时那些说笑的人大多数应该是为了谈恋爱而看电影的幸福人儿吧,而沉默的,正如我,只是为电影而电影的人吧。从电影中走入现实,我像个尸体,绕着华丽的商场走了两圈,眼里看不到什么,停下来,靠着栏杆,写下一点感悟。

写完了,也回来了,再转转商场,风雅塘,婴儿洗浴的中心,ONLY,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这个晚上,我做梦了,我梦见我有机会去做群众演员,可是我的小毛驴却没电了,开的我很累,很累,一直开到第二天醒来还没开到片场。

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祖宗作孽子孙还,核泄露舒服吧?海啸爽吗?

篇7:金陵十三钗精选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精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婬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江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妓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尸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爱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奸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奸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性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性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精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篇8: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了老谋子谋划了四年、投资6亿人民币、准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这部片子。片子拍得壮丽、凄美、动人。

《金陵十三钗》不像类似题材的战争片那么的场面宏大,它仅围绕一个点、一个故事情节展开铺叙。凄美悲壮的故事情节、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现场特效,成就了这部影片。2小时20分钟的片子,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进了那个年代,感同身受着他们的遭遇,呼吸着他们的呼吸,为他们的命运祈祷着。

以玉墨为首的13个女人演活了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秦淮河畔青一楼女子的音容笑貌,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可是,正是这样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与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们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用生命捍卫了尊严,她们用生命给了自己一个华丽的蜕变。

影片中,主人翁约翰从一个市井的殡葬师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人一性一中隐藏着的善与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也启示着人类,大爱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众说纷纭,《金陵十三钗》如是。我认为,即便这部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它的故事情节能打动观众的内心,能让观众与导演所要表达的“珍爱和平生活”的主题产生共鸣,即是成功。

篇9: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榴弹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妓女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妓女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妓女,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篇10: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昨天看了《金陵十三钗》,感想很多,心中的爱国情节又激发起来,日本能发展到今天也是喝着我们的血喂饱它们的,到今天它们也不正视这段历史,不是说自己多么爱国,只是也应该学习一下韩国人。

想一想现在活到现在已年逾古夕的辛存者,哪种心中的伤痛,巨大的伤害,日本政府却不能做出赔偿,特别是慰安妇。她们能活到今天已实属不易,但很多人的生活却很窘迫,不愿回顾原来的一切,一些人因为说出实情后遭受的异样眼光,有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组成团体要日本政府赔偿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历史已离我们远去,好像觉得跟我没什么相关,但是我在想,当我以后再买日本产品的时候我要想一想,我不想多花这个钱,让这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它们从来就没承认过自己的罪行。反正我要想一想,多支持国货!

这次本来带了板砖,因为谋子前面拍的几部戏都不理想,看来这回是回归了,我眼泪没流多少,心在流血,今天还在难受。上次想起918的时候响警报,居然有个卖衣服小妹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918,她说918是什么,我无语!所以历史要经常敲敲警钟才行。

篇1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毕竟,既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又要对得起巨额的投资是很难兼顾到的。但愿如我这样的观众很少,毕竟太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上少一些我这样的挑三拣四苛刻者,也许这样的话,中国电影人才会信心满满,走得更远。

之前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这也是成为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员努力的工作、导演整夜整夜的讨论剧本、小演员们剪掉长发时的伤心哭泣、巨大的战场和气势恢宏的教堂从无到有。每一个镜头十几二十次的重复,所有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均因为真实、因为执着,所以美丽。于是,过程相比结果本身,更甚于深刻与动容,于我来讲,这份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篇12: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篇1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 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相关专题 金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