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000字观后感

lijing182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电影1000字观后感

【简介】感谢网友“lijing182”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电影1000字观后感(共12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电影1000字观后感

今天,重看了电影《烈火中永生》。

此片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拍摄的,片名化自叶挺《囚歌》的最后一句。《红岩》是我们这代人小学课外读物中最优秀的之一。这部电影正好在“_”开始前一年上映,能够让我们得以在银幕上一睹书中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革命先烈凝重、刚烈、昂然、浮雕般的英雄群像。当时小学生的我看得热泪盈眶,过了50年的今天,变成“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我,仍然是看得泪流满面。

为什么《烈火中永生》好看?是因为题材用得好,故事写得好,演员演得好。

题材来自长篇小说《红岩》,《红岩》来自亲身经历渣滓洞囚禁生活的地下党员的回忆录《禁锢的世界》。它取材绝对真实。我们只知道《红岩》是罗广斌和杨益言所著,却不知还有一位重要的作者刘德彬,因为刘德彬后来被打成右派,“_”中又遭迫害,沉于冤案,所以名字被隐。刘德彬是江姐丈夫彭咏梧的联络员,同江姐夫妇一起做地下工作,并与江姐一同被捕,关进了歌乐山下的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即俗称的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对渣滓洞的政治犯开枪屠杀,刘德彬中弹后躺在死人堆里未遭补枪,后与几名幸存者逃出。1949年12月初,刘德彬到“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在这里与罗广斌重逢了,又认识了杨益言。三人开始在一起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1956年秋,罗、刘、杨三人共同创作了长篇回忆录《禁锢的世界》(约4、50万字)。我在小学还读过诗人蔡梦慰的《黑牢诗篇》。蔡是新闻记者,1948年4月被捕,囚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他在狱中坚持写作,用竹签子笔蘸着棉花烧成灰烬调作的墨汁,写出与《红岩》中同样真实的记录。1949年11月27日深夜,蔡梦慰由渣滓洞被押赴松林坡刑场途中,将其未完成的长诗原稿《黑牢诗篇》抛留荒草丛中,重庆解放后被发现,这一珍贵的诗篇,终被保存了下来。

电影编剧是写人物写事件写故事编台词的。《烈火中永生》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夏衍,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夏衍一生创作和改编过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如我们熟知的电影《革命家庭》《聂耳》《祝福》《林家铺子》,后者是中国电影最典范的世界级影片。“_”前夏衍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该片的编剧在影片完成时,并没有写上“夏衍”的名字,而是用的“周皓”这个假名字。在“_”中夏老受到残酷迫害,但他没有自杀没有沉沦,坚强地活了下来,一直活到1995年,终年95岁,去世后,骨灰洒入故乡的钱塘江。

《烈火中永生》最好看的还是那些大师级演员的表演。饰许云峰(原型许晓轩,扬州市江都仙女庙人)的赵丹是中国最伟大的男演员,他在此部影片中的表演被影评家们认为:“是赵丹所创作的银幕形象中最不‘过火’、最少‘舞台化’痕迹的一个角色。”也许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隐隐约约的预感,这部影片可能是他银幕上的句号,因此他表演得格外用心尽力,那眼神和气场真是无与伦比。“许云峰”后,赵丹再未演过任何角色。

饰江姐的女演员是于蓝,她不仅是位杰出的女演员,还是一位17岁就参加抗日的“老革命”。她原名叫“于佩文”,在去延安之前,她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将她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于蓝的表演真是一刀一刀地刻到了我们的心里,几十年来她一直是我们心中那短发穿旗袍的温和细腻又坚贞不屈的江姐形象。在《搜狗百科》的“于蓝”条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信仰”一栏竟然填的是“共产主义”!难怪她能将江姐演得这么出神入化。于蓝的三儿子就是著名导演田壮壮,他可是不象他老妈那样信仰共产主义,而是一位执着“纯艺术”的导演。

演反派的项堃老师,也将特务头子徐鹏飞演绝了,看到他那独特的阴鸷而傲慢的眼睛,我们联想到《南征北战》中呼叫“拉兄弟一把”的国军张军长。

50多年前的电影摄影,清晰度和色彩实在是太差了,竟不能将那些著名演员们细微的功力深厚的艺术表演全部展现出来,实在可惜得很。

今天的观众,可能不习惯再欣赏这些50年前的老电影了,人们更多的需求是刺激和娱乐,或者是个人情感的共鸣,对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崇高纯真、理想信念、激情浪漫和超脱平庸的宏大不再感动,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什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精神引领民众前行。我们不仅要有高举的红旗,还要有举旗的旗手。

,刘德彬去世,逝世前他说:“我相信死去的烈士,血不会白流。我听着知情的老战友、以及那些为真理而呐喊的‘人’的声音,我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升华!”

中国人的心灵,怎么才能得到升华?

篇2: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

有幸观看了电影《攀登者》的北京点映,观影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了解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我终于明白,电影海报上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究竟意味着什么。

攀登珠峰为了什么?

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

如果你觉得,这两句话写在这里显得有些空洞,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鸦片战争以后一路走来的历程。

当国家积贫积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条条不平等条约,那一个个外国租界…

当是时,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果你明白这种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冒死攀登珠峰的意义。

晚清之际,我们的国家任人凌辱,我们的国民任人奴役,我们的国土任人践踏,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西方的船坚炮利?仅仅因为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我想,不仅如此,还因为晚清之际,直到民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上到下都丢了魂。

那么如今呢?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影已经远去了,但似乎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种崇洋媚外,奴颜卑膝的思想,还不能完全从国民心理中抹去。

所以,《攀登者》这部作品讲的是什么?看完电影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希望为中华民族唤起中国心,中国魂的作品。

这心,这魂,自古就在。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那么,在这部电影中,便是——

在徐缨子笔,在李国梁刃。

为方五洲肩,为曲松林足。

而我对电影中的“中国魂”,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或许由于真挚得堪称“掏心窝”的表演,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攀登者》一般,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主题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绝顶”,当第一次登顶时,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当十五年后,他因为受伤只能困守大本营中仰望着不属于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许有一丝壮志难酬的落寞与不甘,但更多的是心愿得遂的欣慰与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望方五洲、李国梁成功比望自己成功还切。

而电影中出现的藏族同胞们,也让人感觉这么亲。

同一个使命,同一个珠峰,让他们的心,他们的命,早就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所以是你,还是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第二点是,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当方五洲临危受命接过老队长的棒,当他将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国梁的手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让我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句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言:中国梯,其中的精神是传承。

第三点是,不抛弃,不放弃,让事情是它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义。

而“义”的意思是,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无论何时,都只做该做的事情。

于是当李国梁在大风口犹豫了一下,无奈但又决然地继续迈开脚步;当他在悬崖上割断命悬一线的绳索,然后用仅存的力气将摄影机抛向同伴:“我要你们继续。”

当方五洲逆风而行,向着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躯守护升起国旗的觇标。

当方五洲用沉静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会选择死,保住摄影机。”

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事情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我心中眼中,《攀登者》的中国魂。

下面写写我喜欢的人物。

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曲松林,之所以喜欢他,因为剧作家为这个人物设置了复杂的规定情境,更容易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性。他在每一个情境的变换之下,每一个人性的转折,都非常动人。

电影开场,一次雪崩带走了老队长的生命,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他带领着曲松林、杰布登顶珠峰,曲松林是摄影师,本应在峰顶留下影像,却因意外,方五洲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摄影机。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拼死保住摄影机里的那些数据呢?还是愿意丢掉摄影机,自己活命呢?”

自从下珠峰之后,他的人生就活成了这样一个执念。

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曲松林和方五洲对饮的这场戏,处处充满尖锐的拷问和凌厉的机锋。

“没能留下数据,都是因为我。”

放弃宝贵数据换来的生命,在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他想用生命给祖国一个答案,可是这个答案,却永远给不出去了。

老队长的遗像前,他毅然拂袖而去,打落一个空啤酒瓶。

那一刻,仿佛他的性命,也如同这啤酒瓶一样玉碎了。

那是他用他已经许给祖国但没能许出去的性命,逼着方五洲誓师。

在电影前半段的这种.种情境里,演员张译的表演总是斩钉截铁。他的声线句句朝下,杀伐决断,掷地有声。

很喜欢登山队训练营,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的戏份。

当他说出:“有人能做到。”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方五洲,那一眼,就好像他自己活在了方五洲的身上,活在了方五洲顶天立地的膝盖上,活在了方五洲背负千斤的肩膀上,活在了方五洲屏住呼吸的胸腔里…

而之后,他把他的命许给了方五洲的继任者——李国梁。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珍惜你。”

张译本人解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是因为珍惜李国梁的生命,希望他登上珠峰,活着回来。

而我从曲松林身上看见的分明不是这样,我只看见他将他的心,他的眼,他的腿,都托在了李国梁的身上。

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眼,我的腿,我的心。我的未竟之志,希望活在你的身上…

也许正因如此,他在李国梁身上一手导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玉碎”剧本。

拖回李国梁尸体的时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错了…”

唉,这真是,一生一死两难忘…万古只有雪茫茫。

写完喜欢的人物,最后再写写个人心目中,这部作品的遗憾吧。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爱情线相对多余,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爱情固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仍然是爱国。所以爱情如果不能与爱国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好的作品应当是“形散而神不散”,个人理解,“神不散”的意思就是,主题只能有一个。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说的,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核心矛盾。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但徐缨这个人物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人,不是说她不爱国,而是说她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爱情。

那么李国梁和黑牡丹、杨光和赵医生的爱情戏,其实也冲淡了作品那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感觉。

甚而杨光这个人物的动机设置,也与影片的主旋律颇不协调。

也正因为主题被打散了,所以使得每个人物的心、力无法拧成一股绳儿。

其次,剧作家、导演、剪辑师对情节结构、节奏的把握还有一些不足。

如果说,爱情线的设置是这个剧本的先天不足。那么,登山戏的节奏,则是作品的重大遗憾。

本来就是一部登山题材的作品,但登山的惊险场面运用太多,后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审美疲劳。

所以,中间那次登山拉练,是不是可以考虑取消?

剧本的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

如若不然,就显得情节有些平,不说流水账吧,也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最后一点,可能是我个人的高标准要求了。

那就是不妨思考一下,影片的艺术性如何提高?

目前作品对登山的表现,还是偏于写实。

这就容易使那些攀登场面变得只是攀登了。

而攀登背后蕴含的精神,却并没有从镜头语言中体现出来。

导演本身是动作片出身的,而演员吴京也以惊心动魄的动作见长。

突出动作,这并没有错,但如何使得动作背后蕴藏的精神和,以一种近乎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便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陈凯歌拍摄《黄土地》时对演员说的话:“你肩上担的那不是黄河水,那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技术本身是电影的外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形会意,意因形生”?如何进一步做到“以神驭形”乃至“惟存一神,脱略形迹”?

这便是剧作家、导演值得思索之处。

作为观众而言,比起惊心动魄的动作戏,我更加希望看到,攀登者的每一个脚步,是如何走出信仰,走出神魂的。

是想通过登山场面,看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如何站起来的。

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惊险、刺激乃至悬念。

补充一点遗憾,正如本文评论中的所言的,影片未能突出登顶珠峰的历史意义。

整部作品的两次登峰行动,都没有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其中蕴含的国家、民族感情,也不容易呈现。

其实这部作品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拍成一部纯登山题材的动作片,目前的呈现不能说尽如人意,如果能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好好写一写,不是以方五洲个人为视角,而是以国家为视角,去写写我们国家的处境。则爱国主题更加凸现,而国家和个人之间,也能够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爱国爱国,立场自然是国,不站在国的立场上,爱国感情自然难以呈现。(这一点《走向共和》就很好)

篇3:电影观后感1000字

今天提前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坦白说它带给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点点。这是一部献礼片,对此类影片似乎总有种模式化的印象,即“意义”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调动起了你所有的情绪:紧张、懵懂、心疼、难过、释怀、振奋……再联想到真实的时代事件,场灯亮起时,你还在那个故事里。

对于珠峰,作为普通人其实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约存在于地理课本和风光纪录片,登山,那就更遥远了。从普及知识意义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两年的登山,前因后果明了。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遗憾,由此引发的国际争议和国人怀疑,你会和主人公一样觉得憋屈。适时出现在台词和字幕上关于珠峰的地理、气象等知识,你会更明确攀登珠峰的困难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顶成功对中国领土主权的重要意义。

再来讲讲片中两段感情,在我看来是有着对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缨相识多年,虽中有分离但不曾忘记,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国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营相识,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年轻人的互生情愫虽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时候,他会默默给她拍照,洗出来放在房间的墙上,她会给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会因一点私心给他添了麻烦,当然还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两人都青涩的可爱。这样在完成国家登山任务过程中萌发的爱情之芽,并没有最终得到花开圆满的结果。

不同的是,李国梁终没有机会对黑牡丹表达,他的爱全在那一张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缨,等到了不善表达的方五洲说“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难说,谁的遗憾更大一点,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儿”,珠峰见证无数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变,爱人在心里也会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儿。

然后就是攀登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紧张到不行,有时甚至觉得都不敢呼吸,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恰如其分,鲜明的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吴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气场和铁汉柔情,章子怡的徐缨是过硬的专业气象保障是柔中带刚,张译的曲松林有执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国梁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还有胡歌、陈龙、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罗布等所有主创,都让我跟着他们体会人物的悲喜,跟着他们或流泪或欢呼。

最后,我要说我最爱的演员井柏然。今天之前,我从没想过会为一部电影流这么多泪,也没想过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这么心痛。李国梁是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所以有着艰巨任务。完整影像资料是登顶的必需证明,承载着两代登山人的梦,井柏然的表演很准确,他对登山的热血,对黑牡丹的动心,对曲松林的坦诚,还有主动请缨的魄力,都让人物立住了,立体了。我看他反复拖轮胎、爬梯子、水中憋气,我脑中反复的是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擦破手掌的样子,记得后来宣传另一部电影时他手疼的拿不了话筒,可他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过这段,粉丝们都是在花絮出来后才知道。

井柏然现在还是不主动提受,因为他说这不值一提,演员最重要的是戏,为角色的付出都是应当的,观众看的是最后呈现好不好,而不是过程。我边看边哭边在心里说,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国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台阶的喜悦之后,来得那么突然,快得我无法接受。我的泪水再次决堤,是为这个角色,他在的年华,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能力、摄影能力,他离登顶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机和相机里的登山成果。不难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国梁尸体时那种悔恨,他哭喊的“我错了”,是对方五洲说的,更是对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还想到李国梁未说出的那些话,觉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时去做啊,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李国梁是有遗憾的,但他和无数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会消亡的。

就像主题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篇4:电影观后感1000字

【触碰之内的友谊】

影片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起伏,亦没有精巧的剧本结构,它如此吸引观众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平凡又动人的细节上,像一出从每个人眼皮底下缓缓流淌过的人间喜剧;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幽默而戏剧性十足的对白,两位主人公在生活的压迫下仍旧敞开胸怀,苦中作乐,最终赢得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这些兼具共鸣性与生活哲理的因素,使观众们不可避免地被电影撩拨心弦,它一斩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

回到影片的名字,“intouchables(不可触碰)”, 形象而精准地概括了两位主人公的共性。,Driss脾气暴躁,患有暴力倾向,旁人不能触碰他,否则就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Philippe则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体状况,让他身居私邸高墙内的囹圄。两个与外界几乎不可接触之人的内心却因为互相之间的涵纳与关爱,逐渐走到了一起,擦出了美丽而温情的火花。两个人也在这段不凡的交往中克服了彼此之间所谓的那些格格不入的代沟,求同存异,变得更加完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人的友谊亦可以说是雅和俗的碰撞与融合。影片中Driss在Philippe的生日会上发挥奇妙的想象力为老板以粗俗的方式来理解高雅的音乐的片段堪称经典,还有就是在那之后Driss丝毫不顾及周围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自信而陶醉地表演起黑人的音乐和舞蹈。两人的音乐和艺术品位,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显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一俗一雅,雅致的环境确实会提升人的心智,拥有更理性的思维和更高情商,却也变得冷峻和懦弱起来,比如逃避自己残疾的事实,不敢直面爱情;Driss痞气又世俗,可他的乐观和热忱正是Philippe所缺乏的,两人互相影响可又从未刻意去改变对方。

这段友谊中,两个人因为彼此之间恰当的距离,能够以相当平等的方式来相处,让彼此有空间来喘息与成长。真正的友谊,是双方都了解彼此的缺点,平时喜欢说些段子互损,但却默默地关注着彼此的内心,关键时刻会为对方挺身而出。

【影片传达的正能量与精神内涵】

“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Philippe

不得不说,Driss对Philippe的看护方式有点特别,Driss并不是专业护工,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从小在没有什么人文关怀的环境下长大;对于Driss来说,用对待一个正常人的方式来陪伴Philippe似乎比用充满同情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服侍老板来得容易的多。正因为Driss世界里的简单纯粹,他不受上层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自由而洒脱,甚至懒得去臆想Philippe的残疾所带来的痛苦与禁锢,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两人在街头同享一支烟,一起在高空中开展惊心动魄的跳伞,飙车被抓时默契地演戏骗过交警,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在这些情节中很难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诸如此类含情脉脉又不离不弃的看护,但这些刻意忽视Philippe身体上的禁忌的情节却又显得十分人性化。因为它们彰显了两人精神上的平等。而这,正是Philippe所真正需要的精神上的关怀,也是只有Driss才能给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独一无二的,雇佣关系之上的陪伴。

在这个过程中,Driss从一个有暴力倾向而不负责任的无业青年变成一个有道德素养有担当的男人;Philippe从逃避现实逃避感情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勇敢豁达。

Philippe和Driss的友情在这习惯了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世界里显得弥足珍贵。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跨越了阶级,更是因为他们敞开了心扉,触摸到了彼此心中的善意。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能抛下心中的枷锁去平等地爱这个世界,我们离人性化社会也就不远了吧。

篇5:电影观后感1000字

一听到“保单”这个词,想必大家自然就能想到保险公司吧,保险公司有各种类型的“保单”,投保的人关心“保单”,做保险的人也关心“保单”,好像“保单”真的能带给人无尽的保障。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不是保险公司的“保单”,却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保单”,是一份永远都不会失效的“保单”。这份“保单”究竟是什么呐?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福音微电影《生命保单》,颇有感触,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影片中女主人名叫张可仪,年轻漂亮,是保险经理人,工作干劲十足,用她自己的话说:为工作吃不定时,睡不定时,遇到难缠的客人,还需要做出一点小小的牺牲。

她的人生字典里有几个字,也是好多人都认可的价值观:金钱是万能的!赚够了足够的钱,就可以退休、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人生。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激励着她,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

有一天,她的一位投保客户林女士来找她帮忙,林女士的请求让她不可思议了许久……

事情是这样的,林女士的儿子因为车祸失去了生命,保险公司赔给她一笔金额不小的保费。林女士来找可仪,请她帮忙把这笔钱转交给肇事司机的妻子。

此事让可仪大吃一惊,林女士自己的儿子没有了,不感到难过吗?不找肇事司机算账已经仁至义尽了,还把赔偿的钱让给肇事司机,并且特意嘱咐不要告诉对方钱是她给的。

林女士的话让我很感动,她说:车祸是意外,她不但不恨那位司机,反而更担心那位司机的光景。那位司机在车祸中失去双腿,司机的妻子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不久,司机为家庭的负担不分昼夜地工作,才导致车祸的发生。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林女士有如此的行动?

林女士的生命中有多大的“保单”让她如此平安和富足,如此充满爱和饶恕呢?

可仪接过那张支票,回顾林女士的话:我有工作,我有存款,更有上帝,我什么也不缺乏~可仪一边摇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有上帝,连钱都可以不要?有多少人,一辈子也赚不到这些钱的,要全部匿名转给肇事司机的妻子。林女士对待“保单”所赔偿的为何这么淡然?

可仪没有继续多想,只是觉得林女士太不可思议了。每一天可仪还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为着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奋斗着。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可仪好像赚到了她理想的财富,眼看着就要实现她的人生目标,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

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体检中,化验单上“癌症”两个字,让这位对人生、对金钱、对梦想充满追求的女孩一下子落到了谷底,绝望、无助、走投无路……那个她起初认为的:赚够钱、周游世界、享受人生的价值观,此时已烟消云散,她都不确定自己究竟还能活几天?她也为自己死后不知去向何方而惧怕。

有句话说:人的尽头,是上帝的开始。

可仪戴着口罩,憔悴无力地走进了一间教堂,找了个座位坐下来,随手拿起眼前的圣经,一句经文映入她的眼帘,“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是啊,究竟人活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了生命,所追求的还有什么用啊?

什么才是人最重要的“保单”?金钱?权势?婚姻?儿女?享受?……

此时,可仪才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拥有一份“生命的保单”,一份永远不会失效的“保单”。她曾为自己认为的重要“保单”拼尽全力,甚至险些赔上自己的生命。

她哭诉着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了赐人生命、掌管人生命的上帝手中。

从此,可仪紧紧抓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保单”,她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最爱的姐姐,嘱咐姐姐一定要早早地拥有这份“生命的保单”。

不知还有多少像可仪这样的人,为那些金钱、权利、享受的“保单”不停地拼搏,甚至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殊不知,你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吗?有限的你能抓住什么呐?你可以随心所愿的拥有和享受吗?

此时,耳边响起好多年前唱过的一首歌:

在宇宙中,有一个宝,问你今天有没有得到?

那是上帝给世界的礼物,每一个人都需要,

不管你是贫穷富贵年少年老,

不管你是知识智慧多和少,

都要得到,是生命的依靠,比呼吸还重要。

他就是耶稣,名字就叫奇妙,

世界上所有的价值都买不到,

朋友你要去找,宇宙中的珍宝,

在信心里才能找得到……

这份宇宙中的珍宝,就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保单”,

永远不会失效的“保单”,

亲爱的朋友,你拥有了“生命的保单”了吗?

愿所有的朋友都得到!!!

篇6:电影观后感1000字

今天重温了一遍,安妮海瑟薇和梅姨演绎的经典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首先,电影主角颜值非常高,还有世界名模吉娘娘的客串。剧里有非常多时尚感爆棚的搭配,即使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超级适合各位精致猪猪女孩观看。

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如何经历重重磨难从职场小白到行业精英,最后却又潇洒离职的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职场小白让人很有代入感,很容易引起现代很多进入社会刚工作的年轻人的共鸣。

她刚工作时的彷徨无助,我似乎都能够感同身受,一个本来对自己履历保有充分自信的人进入到一个对下属极其严苛的时尚女魔头的手下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起初她对工作根本力不从心,磕磕碰碰,经常惹老板不开心。但好在她的同事们嘴硬心软,还是给予了她很多帮助。她自身又是极具韧性的人,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非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当她找到哈利波特手稿时,看到老板惊讶的眼神,感觉真的很酷。

关于一心想要去巴黎工作的另一个女职员,辛辛苦苦的保持身材只是为了去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巴黎。可是不走运的是,自己不争气的生了病。当得知女主代替了自己时,她崩溃得在病床上吃了一大口蛋糕。虽然电影呈现的很搞笑,但也确实有溢出屏幕的心酸。在职场上后浪拍前浪是很现实的事情,职场上你必须对老板有价值。

一个公司就像是一辆持续运转的机器,当机器的一个部件生锈了,必然会被新的部件取代,运营者不会允许机器的任何一处影响整体的运行。

同情与宽容固然是人性中闪耀的光辉品质,但问题是这个社会是不讲人的逻辑,讲物的逻辑,讲求效率和生产力。我们不能故作深沉,我们想象出来的自我重要性,我们以为自己在宇宙里有什么特权的错觉最终会被现实狠狠击碎。

所以撇开所有运气因素,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是职场人需要永远思虑的功课。

其实当女主做出成绩,受到老板赏识,前途一片大好,最后却转身离去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我佩服的点在于她是一个很勇敢,很果断的人,她懂得自己要什么。

在实习时,因为想要把工作漂亮得完成,她要投入很多的精力与时间,忽视了男朋友的感受。爱情中,一方一味的忍让,是不会长久的,最终两个人终于爆发情感危机。

一开始,我与弹幕里很多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觉得这个男朋友不懂事,不能支持你女朋友的事业。希望女主独自美丽,独立又有钱,放弃这没有保质期的平价爱情。可当最后女主选择回到男朋友身边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并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的感情,更没有资格替女主做那个决定。

如果女主真的像她老板那样事业是很成功,但是家庭生活一地鸡毛,那真的快乐吗?很少有人能做到生活和家庭全兼顾,达到完美的生活状态。若选择那种光鲜亮丽,闪光灯不停闪耀,时常穿梭在各种名流之间,费力应酬的所谓的上流生活,那你就势必失去那些与家人朋友的打打闹闹的闲暇时光。

但是,真相是无论平凡的过一生,还是好强的过一生,最后都会有遗憾。女主显然是很聪明的,她通过老板的阅历读懂了自己的未来。这个世界上天花乱坠的大道理太多了,各种成功的标准压的人喘不过气,但是心之所向,即是你自己生命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是在历经繁华之后选择了平凡的生活,她经过这一遭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让你随时接电话的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女主不愿意丢掉那些人。平凡不能成为腐烂的借口,心安理得的过平庸的一生,年轻还是要敢于努力去尝试,去追梦。半山腰很挤,所以你要到山顶去看看。

这或许有些鸡汤,想起总有人说不要喝鸡汤,那是别人吃完鸡肉剩下的。我只想说,鸡汤什么时候成为了贬义词?难道非要自甘堕落成长为无趣的大人吗?这个世界上有人年纪轻轻,却早已在棺材里躺得明明白白,有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将自己的年龄藏得严严实实。人是活的,可别活死了。对于未来,我们确实可以做一些努力。连美味珍馐都没吃过的人说自己只喜欢清汤寡水,似乎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最后,就祝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吧!

篇7:电影观后感1000字

电影观后感1000字:南平红荔

一位'法官妈妈',一座古朴厚重的廊桥,一群她时刻牵挂的孩子……这是电影《南平红荔》中出镜率最高的几个影像。16日,作为迎接党的>国产重点影片《南平红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导演董玲携主演邬君梅、艾丽娅、唐以诺、廖京生、罗筐、肖荣生等悉数亮相。片中饰演詹红荔的邬君梅告诉记者:'詹红荔曾说过‘少年法庭是一座桥,我们要让这些孩子从桥上过去,不再掉下水’。这令我很感动。'

当天,影片原型、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庭庭长詹红荔也赶到了首映现场,她说:'邬君梅老师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她来扮演电影里的我,让我特别高兴。'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詹红荔数次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她表示,邬君梅在戏中的表现十分出色,深情而又准确地诠释了自己。

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决定了其所承载的价值观,而影片主创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而传达的基本思想,是创作的目标和指南,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影片《南平红荔》恰是通过新闻之外的视角,将影片的主题思想向最广处扩展,向纵深处开掘。 《南平红荔》向观众传递的,一是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影片中,无论是被害少年母亲的哭诉,还是犯罪少年父母的忏悔,都会深深刺痛观众的神经。二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怜爱,对不幸的孩子抱以同情,对失足的孩子施以援手,这种情感发自每一个成年人的潜意识。影片中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懵懂少年,那些意外夭折的年轻生命,会让每一个观众感到惋惜和心痛!剧中所有人物,无论是法官还是百姓,无论是被害人还是被告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体现了创作者的积极心态:向观众传达正能量,带来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期盼。

一部影片总体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就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它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趣味。

在《南平红荔》中,廊桥作为主线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导演董玲说:'辞海中对‘桥’有这样一个解释——跨越障碍的通道。一定程度上,这个意义等同于少年审判庭,都是将一个个失足的孩子从深渊中拉上来,送往下一段旅程。'

影片的叙事风格,力求平实、质朴,将影片空间尽量从办公室、法庭拉出来,置于闽北的山水之间,置于一个个案件的庭外工夫之上,展现出一个不停奔波的詹红荔。通过丰富饱满的环境,将高坐在审判庭上的法官,拉回到日常生活中重塑。

在美术上,廊桥、山路、古镇、豆腐铺等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的运用,还原了生活本质。另一方面,影片尽力展示闽北特色的景象,廊桥、山门、盘踞于山间的村庄,以诗意的手法体现人物内心。

在音乐上,以小号作为主人公的主旋乐器,用小号单调激扬的音质,表达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却又铁面无私、内心丰富而充满力量的女法官形象……

电影里的詹红荔,是一个真实的人,面对别人的不幸或误解,也会难过委屈,甚至流下眼泪;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始终以悲悯眼光对待失足少年及其家人,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以安慰和帮助;同时,她也是一名充满理性的少年审判庭法官,除了怜悯与疼爱,她更会冷静地运用法律手段去关照失足孩子的未来。

何刚、李成龙、方超3个失足少年的不同命运构成了影片的核心>故事。懵懂无知的何刚在多方爱心浇灌下积极接受改造;忧郁内向的李成龙出狱之后没有被人接纳,再次锒铛入狱;一心向上的方超最终无法忍受别人的歧视,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3个孩子的不同命运让人欷歔不已,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他们,牵挂着他们,或喜、或悲、或叹。这3个孩子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不同侧面推证出詹红荔积极倡导的未成年人轻罪档案封存的重要意义。

短短90分钟内,不同的故事和不同人物的命运得到充分的展示。影片结尾,交代了新刑诉法中引入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这'画龙点睛'地展现出一名基层法官以自己的司法实践推动国家立法进程的勇气与努力,恢宏大气的主题得以烘托和升华。

电影观后感1000字:青春雷锋观后感

电影《青春雷锋》,是一部试图将“雷锋”请下精神圣坛的传记性电影。影片撷取了雷锋短短20xx年的生命中的最为动人的青春故事,真诚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个闪耀着当代精神的可亲近、可学习的光辉形象,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近的老乡。

虽然如此,让人好奇的是导演、剧组何以万人海选一个“外国人”(外籍华人)出演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神级的雷锋形象?要知道,雷锋的扮演者胡家华,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成长于德国,据他自己说在接戏之前,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物,对他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更加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个“外国人”把雷锋演得“神似”,征服了中国观众,何以成为可能?当然,他似乎与雷锋有有着冥冥中的缘分,他不但与雷锋长的形似,而且他的出生与雷锋的出生相隔51年,他在大荧幕上出演雷锋与雷锋的去世也恰恰相隔51年;再有,他的成功肯定与他对演技的悉心揣摩和向老演员的虚心学习有关。但我以为根本而言毋宁是人类高尚精神的相通。雷锋生于中国,“雷锋精神”却绝非中国独一份的土特产。中国人学习雷锋做好事,西方同样有人无私奉献社会。令人汗颜的是,许多去过国外的人会发现,西方某些国家似乎遍地是雷锋,而中国的雷锋们似乎越来越成为“少数派”。20xx年在东莞来自巴西的老外抓小偷被暴打,却引来数十国人围观,治安员竟称不在服务区; 经常见到北京地铁里老外主动为老人、残疾人提包,而他们身边的中国年轻人却无动于衷。非常戏剧性的是,20xx年7月在合肥来自美国的一位小伙在广州闹市区连追四条街抓小偷被誉“洋雷锋”,如此看来,超越胡家华和雷锋之间的国家、民族、宗教、代际的这种神秘力量恰恰在于“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性。雷锋所选择的道路也即“雷锋精神”,实在是人类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任何人类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青春雷锋》表现的“雷锋精神”的标本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条实现“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结合的唯一现实之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经在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批判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皮尔等极端革命者只爱“抽象的人”而不爱“具体的人”,是导致法国大革命走向血腥清洗的重要原因。的确,古今中外掌握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很容易走向“道德绝对主义”,要么抛弃众生,独享高尚的孤独,要么以火与血疯狂改造社会,最终走向反人类的邪路。雷锋有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与精神追求,但他却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高尚情感与冷静理智几近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具体的人”带领一群“具体的人”如何克服人类的缺点从而达到完满,实现幸福的传奇人生。他不但想往彼岸的“理想社会”,而且对此岸的生活充满热爱,感恩社会,珍视生命;他不但爱抽象的“理想的人”而且爱有瑕疵的“具体的人”,不抱怨,不气馁,以其脚踏实地、可亲可敬的现实主义态度与激情飞扬的的浪漫主义情感相结合的巨大榜样力量,感染人,帮助人。

电影观后感1000字:电影活着观后感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篇8: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

去年,有一次我呆在家里很闷,就打开了电视机,翻了电影频道,于是就看到了《了不起的菲丽西》。我觉得《了不起的菲丽西》这个题目很有趣,想要知道为什么菲丽西了不起?所以我就看了。

菲丽西从小就住在孤儿院,在孤儿院里,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维克托。菲丽西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芭蕾舞蹈演员,有一次,维克托弄到了一张巴黎歌剧院的照片,菲丽西看了看那张照片很欣喜若狂,于是维克托就决定了一个计划:今天晚上带菲丽西逃出孤儿院。结果被所长发现了,一路追着他们。可是菲丽西和维克托还是从孤儿院逃了出来。

第二天早晨,他们就到了巴黎,可是维克托和鸽子戏耍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了船上,维克托说了明天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他们在这里相见。菲丽西走着走着就到了夜晚,菲丽西看到了巴黎国际歌剧院,她进去了巴黎国际歌剧院,可是被保安抓了,是她的妈妈救了她(她们两都不知道自己是母女),菲丽西因为没有地方住,就恳求那位保洁阿姨(她的妈妈),可是那位保洁阿姨不同意,并一路追着她,那位保洁阿姨进去了屋里一个穿绿色长裙的女人从房间里出来,那个穿绿色长裙的女人就是保洁阿姨的老板,经过他的三番五次的恳求,那位保洁阿姨终于答应了让菲丽西住在她租的房子里。

过了几天,一个快递员进来屋里送快递,菲丽西接过快递上面写的是给那位穿绿色长裙的女人的女儿的一封信,她拆开来看了看,原来是她女儿要去巴黎歌剧院的一封信,菲丽西想拥有这封信,于是就把它藏了起来自己去了巴黎歌剧院。虽然她是冒充的,可是她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过了几天后那个穿绿色长裙的女人终于发现了是菲丽西把这封信藏了起来,菲丽西的老师看在菲丽西很努力的份上,就没有让她走,让她留了下来,可是,那个穿绿色长裙的女人把菲丽西又送回了孤儿院,晚上,菲丽希在屋顶上跳芭蕾舞,被所长看见了觉得她很有天赋,就把她送回来歌剧院,经过菲丽西的三番五次的练习,她终于登上了巴黎的歌剧舞台,和巴黎著名舞蹈演员一起在歌剧舞台上跳了芭蕾舞。

菲丽西从小就是自己能成为芭蕾舞演员,根本就没有谁教过她,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她自己为了梦想而付出的努力才得到了她想要的,在她的梦想道路上也有很多的挫折,可是她都一一度过了,在舞蹈的道路上她也遇到了很多的伙伴,伙伴们帮她解决挫折,解决困难,可是她从不依赖伙伴,一直是靠自己的努力。

这个电影让我明白了:遇到挫折、困难不要害怕,不要后退,只要前进就会有灯塔照着你向前进的方向。只要你心中有梦想,就有前进的方向;只要你有前进的方向,就不怕跌倒;只要你不怕跌倒,就一定能成功。

篇9: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

8月12日下午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察右中旗职业中学会议室观看禁毒影片《纸飞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片中讲述了一个叫何亮的小男孩儿的妈妈阿晨,不小心染上了毒瘾。她很后悔,于是很多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想把毒瘾戒掉,但没有一次成功。他爸爸知道后,与阿晨离了婚。后来,阿晨被送到了戒毒所。何亮很想念妈妈便在纸上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并把它折成纸飞机扔进戒毒所里。终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阿晨康复了,贩毒分子也被捉住了。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想当飞机师的小男孩,一个稚嫩的小男孩,一个与我同龄的男孩用儿童的方式挽救了一个差点儿走上了犯罪道路的人世间与众不同的母亲。如果像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太子”、“小公主”们,能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吗?能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吗?能有这样的处事态度吗?

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说。毒品,向来是人民的公敌。但是,为了那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金钱,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无知,用各种方法引诱人们吸毒,从中获取暴利。人们一旦染上毒瘾,发作时如万箭穿心,像千百万蚂蚁抓心,极难把毒瘾彻底戒掉。所以,在此,我奉劝人们:“想珍爱生命,先要做到远离毒品!”

电影虽短,但内容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对我深有感触。毒品犹如魔鬼,一旦感染就难逃其魔抓。像电影中的阿晨,每当瘾发时,情绪暴躁,无法控制,花光家里积蓄购买毒品,使家庭遭受严重损害。小何亮尤其是其子何亮深受其害,多次遭受学生嘲笑,在家忍受妹妹辱骂,小何亮独自承受着母亲带来的伤害。

其实,一位瘾君子要想成功戒掉毒品,不仅要有戒毒的勇气,更要有社会各界的帮助,关爱。只有社会各界宽容,包涵瘾君子,积极帮助他们,瘾君子才能更成功的戒毒。戒毒后也不会被社会抛弃,不会被歧视。

总之,毒品是万恶的,吸毒是危险的。我们切记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面对毒品这个恶魔,只有爱才能战胜它!

篇10:电影观后感1000字

一间破旧的仓库,一张长桌,一盏昏黄的灯光,十二个不同阶层的公民,100多分钟的辩论与思考,成功夺下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本片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剧本融入了中国本土特色。导演陈昂带领一群北京人艺演员,这群老戏骨以优秀的台词功底,给观众带来最深刻的人性反思,当之无愧为年度最佳华语影片。

事情的起因是国内一所政法大学的期末学生补考,让家长组成一个12人的陪审团,对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富二代弑父”事件投出12:0的最终结果。大伙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就能完成这个任务,谁知12人里面8号陪审员何冰一人投出无罪。

这一“无罪”引发了在场陪审员的千层浪。

富二代这一名词在中国人眼里就带有点贬义的意味,一谈起富二代就会认为这个人阔绰放荡、人品不行,新闻里这个富二代还是个河南人,更让10号张永强这个老北京的瞧不起,因为自己是个收租的,儿子的不争气,还有被外地人抢占资源的急躁,一口牙咬死这个富二代就是有罪。

我之前在《读者》里面看过一句话,“偏见”是单人旁的,把人给看扁了就是偏见。但是人的思想都会先入为主,当媒体和舆论都一边倒的时候,我们很难不跟着随波逐流。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对富二代“有罪”的证据,人证物证皆有了,就差定罪了,所以才有陪审团11:1这一投票结果。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在我国未经法院审判的犯人都属于“犯罪嫌疑人”,当我们在网上发表着言论自由,在嫌疑人未被定罪前疯狂抨击、指责,当事人又该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语言暴力有多可怕?我不知道,但是这让我想甘肃跳楼女生,在围观者看热闹,且还有拍摄者加以嘲讽的情境下,一个19岁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了。

从小我们就被教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往往由于自身经历或职业限制,我们的善良被埋在了深处。

《十二公民》里面何冰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你有什么权利随随便便就决定让一个人***呢,哪怕他真的是一个罪人,我们都应该花更长的时间去论证他应不应该死!如果你的手里握着可以杀死凶手的权力,可是你却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那你和凶手还有什么区别?”

从审判者到加害者,一秒天堂,一秒地狱。

可是这些理论的观点能说服在座的“顽固分子”吗?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3号陪审员韩童生老师,他的光芒甚至能掩盖8号何冰老师,如果把这部影片比作一栋房子,韩童生必定是撑起屋脊的房梁。

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的脾气是在场最火爆的一个,由于6年前打了儿子致使离家出走,老婆跟他离婚,富二代的事让他联想到自己的逆子,他的无法原谅使他从头到尾都坚持“有罪”。

当何冰演示出犯罪现场推翻所有有效证据之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无逻辑结论。韩童生身上的市侩市井气息十分浓厚,他的愤怒与悲伤像一只受伤的狮子在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他是可伶的,也是可悲的一个代表。

当他最后举起那只“无罪”的手,也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妥协与无奈。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演员王劲松怒斥一些年轻演员背个台词求夸奖的新闻,他说:“什么时候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被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抢吗?你多不要脸呐?”

所以当我看完了十二公民,我看到的是华语影片的希望,小成本电影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观感体验。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很庆幸这群老戏骨在他们的年龄下还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当然其他角色也很有特点,譬如4号赵春羊的房地产商、6号李光复的急诊科医生、7号钱波的小卖部老板等等,如一一分析可另起篇幅。向真理低头并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打破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拒绝带着有色眼镜。也许十二公民除了8号都不是从事法律相关的职业,未必具有法律知识,但是每一人都应该理智的看待犯罪案件,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

篇11:电影观后感1000字

“我们是中国人。”这是观看完《厉害了,我的国》这整部电影使我感到骄傲的一句话。

是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为自己的祖国骄傲,自豪。我们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大国,再也不是那饱受列强和日本侵略的弱国。

电影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强大。从各种港湾码头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从船到飞机;从高速公路到桥;从铁路到电网;从扶贫到小康社会……一条条中国路,一座座中国桥,一个个中国港,一片片中国网,一颗颗中国心,一个个中国梦……

当我看到港珠澳大桥最后拼接时,我的心绷紧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使用了最先进,全世界最好的设备,要求相当高。相差仅仅几公分,我甚至没有想过几吨重的东西,竟用如此微小的单位来计量。当看见成功拼接后,我绷紧的心松了下来,同时为祖国感到骄傲。不仅仅是跨海大桥,一座座跨江大桥也建立在中国,并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奇迹,甚至创造出了世界之最。

或许当你在地球上空俯瞰地球,会见到一只巨大的“眼睛”。那只“眼睛”便是中国的“天眼”。“天眼”是历经三代科学家研发制造出来的,用于接收太空信号,让我们探索太空,去发现我们一直存疑着的外星生物的存在。事实上,靠中国天眼这一伟大创举,真的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新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也门发生了一场战争,到处弥漫着硝烟,时不时还射出一枚枚子弹。战争威胁着和平,也威胁着在也门的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得知此消息后,高度重视,立马派船把那些中国公民接回祖国。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知道祖国强大,但我从没想过中国竟这样强大,可以有这样的能力保护任何一个中国人。

还有扶贫。之前,我想都没想过中国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或许总在一派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待惯了,以为世界都是那么舒服。当我看见贫困人民的生活环境时,我为今天的生活感到满足。一间破房子,杂乱、零散又稀少的生活用品,可怕的洞会让雨水滴进屋;一年到头辛苦地耕作,收入一点也不多……好在中国政府重视起来,开始了扶贫行动,要全面构建成小康社会。许多贫困家庭有了新房,孩子上起了学,而且学有所成。虽然还有些地区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但中国正在努力,争取在,全部贫困山区脱贫。

都说速度成就未来,这么多创举几乎都是这5年完成的。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百味杂陈,既有对祖国的骄傲,又有对自己没有时间观念的惭愧,这样怎么能做中国的人才?所以我下定决心,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决不让它如同沙粒一般被时光的海水冲走。我是中国人,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等我长大以后,好好做好每一件事,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永远铭在我的心上。那一面五星红旗,哪怕是闭上眼睛,都立马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在风中,飘扬。

篇12:电影观后感1000字

这世上有许许多多与我们同龄却不同境遇的人。他们住在大山深处,远看风景美丽,但山林带给他们的却是一份惊心与动魄。山上的草木荣一季枯一季,可灌木丛旁的石头却一直看着他们。或许唯一的一点点不同是,同样被太阳照耀着我们,也似乎他们的阳光更加地炙热,迫使他们遍体鳞伤,却最终会变成无穷的力量。

在《山子的一家》这部影片中,山子(李秋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他的背景苍白的让人心寒:母亲患上了极难治好的渐歇性精神分裂症,在这紧要关头,他的父亲又因一次意外事故而身亡,使这个原本就不济的家庭,越发的摇摇欲坠。而山子还是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却担起了照顾一个家的重责。用她瘦弱的臂膀撑起的他那个已在风雨中破碎的家庭。这样的一个家庭,人们都会为他们叹息和担忧。影片中的山子家用土做的一砖一瓦,至今在我的脑中盘旋。我也会小心翼翼的去感受山子的处境,但我发现自己根本揣摩不了。一想到丧父,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自己要独自担起很多本就没有能力承担的重任,心里一下子涌上来的是无穷无尽的酸楚与痛苦。我还该怎么样去感受山子的生活呢?!

在影片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片段。

其一是山子的父亲去世后,山子为了给他母亲买药,在石头堆里找钢丝,在山上捉蝎子,卖给别人来换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也不知当他在山上冒着被刺伤的危险捉蝎子时,心里是否有怨言?也不知他是怎样用自己瘦弱的手臂一下一下地将石头搬起又放下?等他晚上带着一身的疲劳与伤痕,回到家时,可曾怨恨过父亲早早的离世?实际上,他完全可以去怨他的父母,怨老天爷没有给她幸福生活的资本,但他没有。他不仅没有怨恨别人,反而对他的父母很孝顺,很体谅。贫而有德,他虽贫穷,但他绝不做偷盗之事;贫而有爱,他对自己的母亲和同学老师都非常的关心和爱护;贫而不怨,他并未怨过老天爷,没有给他更好的家庭,而是善良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而又乐观的活下去;贫儿有梦,他会给母亲买药,打工,在最困难的时候,以治好母亲的病为梦想撑了下去。这样坚强而又乐观的少年,谁会不为她的精神钦佩?

其二是山子,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好朋友大壮,为了帮他治好***的病,偷偷的在书摊上拿了本儿医学书,还在他生日时给他买了一个小蛋糕。还有他的老师在班里给他办了一次献一份爱心的活动,为山子减轻了许多的负担。还有他的同学们在得知山子的家庭情况,纷纷的伸出援手给山子捐钱。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该象山子身边的人们一样,向更多的“山子”们伸出援手。在影片的最后,山子终于考上了很好的中学。,后来又被中医大学录取,何其令人为山子快乐。

实际上,不论贫穷与否,我们和山子都一样。我们都不是什么特异功能的外星人,也不是什么飞檐走壁的侠客,更不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明星,但我们却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满腔的热血和一具具有青春活力的身体。我相信,只要有决心,有能力,我们都可以像山子一样,终能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关专题 观后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