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XX

清水寺做题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XX

【简介】感谢网友“清水寺做题”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众所周知,人事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以及一个组织的整体效率,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如何优化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差异化管理理念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每个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在不违背人事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引入差异管理理念和相关方法,不失为创新和改进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级别不同、规模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人员组成结构、特点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其人事管理工作的差异化,这决定了每个单位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手段的差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差异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随着我国学者对差异管理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差异管理相关理念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近年来,差异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这在我国医院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较为常见,而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因而差异管理理论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近,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相关工作者正在努力地创新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具有自身保守、不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思维,极大地束缚着员工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创新与发展。目前,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处在较为关键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改革呈现的独立性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过程中,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制度的最突出体现,是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它极大地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差异化管理理念完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运行中处处为人性着想。第二,它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员工自身的优点,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去努力奋斗,由此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经过长期的经验表明,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巨大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具有先进性,有助于推进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进步与成功,因而将差异管理引入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差异化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使差异化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应采取策略如下。

第一,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差异化管理理念有效地协调了这两个问题。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下,人才资源不计其数,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一定要对人才的管理工作协调完善。差异化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合理管理,极大地调动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由于不同员工在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员工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录用人才方面不可能选用相同年龄段、有相同习俗的员工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年龄段、生活习俗等问题的差异,根据不同年龄层进行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有的员工属于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知识型员工,而有的员工则属于从事简单工作的普通型员工,由于员工之间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工作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两类员工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采用差异化管理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更加合适的任务安排,调动各方优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

第三,差异化管理不仅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激励人才措施方面也体现出了普通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由于在庞大的人才资源中,人才之间有各自的特点与习惯,不同员工在喜好等方面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差异化管理能够切实地了解每一位员工的习惯,采用员工能够接受的措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因此,差异化管理在激励员工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可以综合考虑员工本身适合的方式,尊重员工自身的选择,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激励员工,保证员工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同时,激励方式还要根据员工自身的能力选择。对于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要采取适当激励方式,防止激励过度而导致员工之间形成骄傲自满的浮躁情绪。对于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处于中游的员工要注意对他们的工作分配,考虑每个人自身特点,根据不同人的性格选择合理的激励方式,从而保证其发挥自身的能力。对于工作能力较为落后、专业知识也不突出的员工也要采取鼓励、肯定的激励方式,坚决抵制呵斥、急功近利的方式,这样一来容易引起员工的急躁情绪,使自身的能力更加难以发挥出来。因此,通过温和、恰当的鼓励方式,鼓励他们与专业知识丰富的员工多交流,注意对他们的定期培训,保证他们利用自身的努力在工作上做出巨大成绩。

篇2:医院人事管理中危机意识的应用论文

0引言

在现有发展形式下,我国医院正在努力发展为适合社会主义的时代形式,并推出了新的卫生医疗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所以,将危机意识引入到人事管理中去,能够提升医院人事管理的整体质量。

1危机意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危机就是失衡,主要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偏移现象。合理的危机意识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并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为医院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见,将危机意识应用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在对医院的员工管理期间,以一种精神措施或物质措施的方法,在整体上使医院的全体员工受到正确的危机意识,这样不仅能优化自身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质量,还能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1]。我国卫生事业在发展形势下,最根本的发展目标就是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积极进步。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在当前发展形式下,为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顺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变革需要,就要将危机意识引入到医院的人事管理中去,从而使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感受到竞争中存在的危机,并使自身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该发展形式不仅是医院竞争发展的潜在需要,还能增强企业员工的控制能力以及约束能力,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从而使整个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3:医院人事管理中危机意识的应用论文

将危机意识引入到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能够实现双并列模式[2]。认识到竞争机制以及危机意识,能够提升员工的自我行为意识,会不受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但也不会得到某个方面的激励。对于没有危机意识的员工,在工作中存在传统的行为方式,受医院认识管理制度的影响,将会影响员工的`自身发展价值。这些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医院的全体员工,所以,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危机意识,并合理处理医院中存在的危机,不仅能促进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竞争化发展,还能实现共同的竞争趋势。医院的相关领导应以辩证、实时监测的工作态度对存在的危机意识进行处理。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管理为“度”,如果医院员工没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医院中建立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条例就会存在虚幻形式,在其中并不能起到较高作用,从而影响医院员工的工作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等。如果医院员工的意识过于重视,就会使医院员工失去一些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恶化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应用中的适当规则,合理对危机意识进行调节[3]。

3危机意识应用于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工作方法

3.1顺应市场的经济要求。为了使医院人事管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可以建立奖励惩罚机制。该制度的建立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奖励惩罚机制的建立主要实施的是多劳多得的发展理念,针对在工作中比较优秀的员工执行奖赏,并与惩罚制度形成对比。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审核,并保证相关人员能够符合岗位上的相关要求。如果在期间,出现一些工作人员与真实岗位不太符合,就要根据人事管理制度中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应条例进行处罚。例如:警告处分、减少薪资、调岗等等;如果对于在工作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其中实际的岗位符合了医院的具体要求,根据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执行相关的奖励,其中,可以实现领导口头表扬、奖金待遇以及提升岗位等等[4]。

3.2打破终身岗位管理制度。在医院中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终身岗位管理制度,就要建立竞争上岗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为,激发每个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岗位报告,如:岗位上的竞争意向、岗位的具体说明以及在工作中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或者能胜任的工作的范围等。不仅要指出自己在工作中主要执行的标准指标,好还要严格分析出自身在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压力与工作负荷,最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的薪资、待遇等方向上的具体内容。而且,医院还要对人事管理部门制定的竞争报告定期检查、不定期总结等,并以动态性的监测报告,与实际发展理念相对应。如果与现实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并且能够满足医院的客观发展需要,可以制定岗位调换、提升岗位等[5]。

3.3促进医院人事与工作室之间的配合。要促进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与医院工作室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可以制定动态性的末位淘汰制度。期间,能够针对医院员工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条件,与医院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并设置出相应的分数值。而且,还要根据工作中的岗位要求、工作性质设置不同的审核标准,并实现动态性审核标准,从而对末位、超过规定次数的员工进行淘汰。

4结论

危机意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价值,根据危机政策的实施,期间就要不断加大宣传,使医院员工能积极了解该政策建立的相关规定。而且,在人事管理中,还要将发展的重点环节、关键步骤等规范实施,不仅要优化其中存在的缺点,还要严格把握医院员工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医院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燕.浅谈“危机意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上半月),(11):208.

[2]王霞,王文京.走动式管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2,16(5):54-55.

[3]陈丽.人事代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11):20-21.

[4]陈小力.医院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及方式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1):52-53.

[5]袁方.走动式管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3):219-219.

篇4:算机信息技术中人事管理的应用论文

算机信息技术中人事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人事管理中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当下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潮流。文章立足于当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事管理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媒介,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以凸显。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以及计算机人事管理系统的创建,人事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对人事工作进行管理,在提高人事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下各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

1.1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不断推动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与革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人事管理的工作当中,传统的收集和整理人事信息的工作模式仍然存在,这种模式下的人事管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事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之下,长期以纸质文件的形式进行发展,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人事管理工作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1]。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人事管理的工作观念转换不到位,一方面,人事管理工作缺乏服务观念,一些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员工个体的.发展,通过管理来代替服务,呆板僵化的管理模式使人事管理工作越来越机械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性,因而导致部分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大大降低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2]。

1.2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上缺乏系统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因此导致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人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的晋升空间较小,个人工作的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平台加以展示,对一些工作能力较差、专业素质较低的员工无法进行淘汰,没有做到奖惩分明。此外,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员工的工资福利没有做到按业绩进行分配,而依然采用按照资历进行工资的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导致人事管理工作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1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是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学校越来越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评测严重影响了办学水平的提升,对教师队伍做到充分的了解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统计方法,在加大工作量的同时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可以建立起一整套的师资管理数据库,在对教师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学历以及职称、工资奖惩考核情况、职务任免以及年度工作量、专利研究、对论文的著作以及教材的编写方面进行整理,录入数据库中加以保存,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而且有效确保了教师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学校合理安排教师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教师整体队伍的建设。

2.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劳动者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劳动力资源管理作为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劳动者的利益以及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劳动力资源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利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对其加以管理,不仅加大了人事管理的工作量,而且难免会出现差错。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极大的方便了人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不仅能够减少数据录入时的错误,而且可以使劳动力资源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通过对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使劳动力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共享,进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实现人事管理系统化科学化的同时,实现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而提升。

3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3.1建立起完善的人事管理工作体系

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于促进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人事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对人事数据进行合力有效的分析,建立起一整套的人事管理工作体系,在方便对于复合文档的统计同时能够使统计结果一目了然[4]。人事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始终,因此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出一套适合本单位应用的人事管理工作软件,通过对于人事管理软件的运用,使企事业单位能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配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努力改变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从而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3.2不断提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企事业单位在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加注重对于工作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在企事业员工的管理制度方面,应该做到奖罚分明,不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再激励员工不断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4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事管理工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信息数据的采集与资料的完善,从而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的有效跨越,有效激发了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从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是当今人事管理工作向前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珍.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包钢科技,(4):77-79.

[2]李斌,俞知远.计算机辅助人事管理信息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10-112.

[3]唐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化用户,,23(31):208+260.

[4]陈瑛,刘爱民,王宁珠.计算机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1997(10):24.

篇5:基于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论文

基于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论文

1.项目管理简介

1.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遵循项目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采取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方式,对项目所牵涉到的所有工作进行科学化高效率管理。确保从项目计划初始阶段直至整个项目完成阶段的运作能够有规划、有秩序、统一协调,取得理想化效果。同时可以兼顾项目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优化项目内在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材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努力保障项目建筑过程的良性发展,取得圆满的成效。

1.2项目管理的目的、管理对象及特点

项目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对整个施工工程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包括资金、合同、工程进展和质量等几方面,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其实施的对象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具有不可逆性,即每个项目都是一次性的,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对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项目管理的内容是依照建筑工程的进展、投资成本、工程信息以及工程合同几个方面来制定的,因此可见其多元性。另外,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施工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投资金额等,而各生产要素又是各为独立却又缺一不可的整体,由此可见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统一性以及系统性。

2.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对象,基于每个项目牵涉的主题内容都不同,因此项目管理是一项牵涉许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工程。同时在具体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整个项目的完成会受到多种综合性因素的制约,这种状况也体现了项目工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基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所以对每一个项目的操作完成都必须遵循系统性理论与方式方法,具体的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周全,讲究程序与科学性,保障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两者最终目标的统一性。项目管理涵盖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进展控制、建筑资金控制、项目质量控制以及合同与信息管理,同时还包含与项目相关的内外组织协调。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由于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其内在生产要素涉及到环节与关系居多,包括建设经费、资源材料、施工设备、人力资源、技术决策等方方面面,这一切构筑了项目管理呈多维度综合性特点。具体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多数企业盲目注重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却对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漠视,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倾向直接影响了项目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2)我国目前项自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决策的精准化、合理化、科学化。(3)我国项目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亟待全面提升,尤其需要完善项目管理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建筑业市场提供高水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4)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当前尚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项目管理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依托现代科技加强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十分狭小,有些项目基础建设设备比较落伍,无论是在管理观念还是在具体的物力、人力资源方面,较之于国外先进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

3.如何加强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策略:

3.1建设项目管理机构

项目管理中的核心机构是管理机构,包含组织设计,协调、联络,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借鉴国有企业项目管理的经验,我们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机构分为两个模式,一级核算模式和二级运行管理模式。项目部直接负责业主及其上属单位的工程项目进度。而项目经理部则是负责各个部门的职能规划,这样各司其职,互相监督,是项目管理机构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也有助于建筑工程的高效进.行。

3.2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都是因为有过硬的建筑工程质量作为保障。因此项目负责人要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首要任务是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工程质量管理意识。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做项目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加深员工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理解,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增强他们的业务水平。接下来企业应对内部控制机构进行完善,若想对全盘进行质量控制,达到事前、事中,事后高度透明无任何危险的质量控制,就必须要制定方案合理的有效的干预工程质量。除此之外,工程企业可以采用内部自检或是外部质量监督等方式对施工材料、设备、技术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施工项目工程管理的控制。

3.3优化建筑成本结构,制定规章制度

建筑工程的项目成本由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三部分组成。合理减少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考虑到工程造价,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的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执行任务,规范施工,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材料浪费,从而达到压缩成本的目的。

3.4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安全问题。要想保证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就要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制度,要考虑到员工的承受能力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争取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努力达到在整个工程施工中不出现重大工伤事件,不出现较大的交通事故,不出现大型设备因故障而停,不出现水灾火灾造成巨大损失等现象。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制定奖惩方案,让员工们看到积极安全工作的好处,也要让员工们体会到违背规则的风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安全施工管理系统,建立文明施工体质及安全作业的管理体系。

3.5进行过程控制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建筑工程作为企业盈利的一种经营手段,在建筑工程过程中应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融资筹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资金分配,资金需求的投人量,使其平稳运作,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工程管理者关注,那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当资金不以简单循环与周转的形式运动时就会出现资金的价值形态和价值量的双重变化,也就是由成品资金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这就要求企业提高生产力,将利润在流动资金的形态转变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取建筑工程运行中的全利润。

3.6建立文明建筑工程

如想提高企业建筑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就要建设文明建筑工程。改善工程面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文明和谐成为新的企业文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工程进度加快了也就是降低企业的工程投资,节约了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企业发展,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工程项目管理正逐步以现代管理理念为导向,以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秩序化为发展方向。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日趋严峻的竞争局势,施工企业只有立足于本企业的内部管理,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必然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方方面面可观的效益。

篇6:以人为本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以人为本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一、发挥人事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应建立在人事管理与协调的基础之上。学校事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人事管理以及长远的人事安排。人事管理工作处于学校各项事业开展的基础地位,是学校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人事管理面临不同的岗位,岗位职责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事管理措施的制定关系到校内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涉及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耐心和细致地调查研究,深入到基层和第一线中去广泛地听取意见,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管理政策和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业绩考评等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严格考察引进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业务经历背景,把高素质的人才吸收进来,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坚持科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坚持教育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人文关怀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人才管理的最大效益。转变针对每位教师的单一的考评模式,以科学的考评机制促进团队建设,促进特色建设,促进学科长期发展的软硬实力的积淀,促进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健康成长。发挥基本的教学研究单位和基层的科研团队在考核中的作用。基层单位对每位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最为了解,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最有考核的`针对性和发言权。考核不仅是工作业绩的检查总结,也是未来工作的导向。通过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关心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

二、注重人事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高校人事部门肩负着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调查研究、参谋咨询及组织实施的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强调人员的动态管理和人力资源的配备,以提高工作效率。高校的发展需要人事管理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一个在教学岗位深受欢迎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作用。一个在科研岗位上有创造潜力者,就应该提供可能的条件使其多出研究成果。管理岗位需要能够协调关系和具有服务意识的管理者。将人才放错岗位的结果会造成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急功近利的做法容易造成工作业绩方面低层次和低质量的重复。转变人事管理的思维方式,克服在教学科研岗位上注重“以人为本”,而在管理岗位上“以人事事”的倾向。全面提高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制定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营造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和有利于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人才配置体系,使人才配备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效的动态协作。

三、加大人事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人人都会有做主人翁的欲望。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可以激发其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主动性。教书育人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落实于实践的表现,自觉行为的程度决定着行为结果的质量。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泛的范围内才可以得到客观的评价。人才培养的结果除了社会的因素影响外,学习阶段所受教育和启发起着关键作用。在教书育人进程中教师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和技术外,思想的文化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更重要,其中教师的思想状态和身心投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知识分子群体民主意识和自尊心强,善于思考,敏于言行。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特点,满足教职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营造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体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理性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治事与用人相统一,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广大教职工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人才是兴校之本。从制度上保障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公平竞争的环境。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营造宽松和谐和愉快的人事管理氛围,有益于学校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每个人客观上存在差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进行情感沟通,关心和解决个人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做到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人事管理过程中对待人才既要注重使用,更要注重培养和感情关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肯定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化解管理和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形成合力。转变人事管理理念,既要管事,更要以人为本。管理人员在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应有热情服务意识。彻底抛弃官僚形象和僵化的工作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情感管理,形成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氛围,适应和谐高校发展的需求。

四、强化人事管理工作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思维

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主体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个性价值体现是人类文明的美好理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加快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使高校发展面临空前的机遇与竞争的挑战。这些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传统的管理理念如工作形式化和管理集中化的倾向仍然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界限明显,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事为本”的模式。教职员工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主动参与的工作热情受到影响。客观上致使为数不少的岗位上存在着忙忙碌碌完成岗位职责和任务的要求,而主观上不求把完成岗位工作的质量放在主要位置的现象。工作质量的保证依靠督促检查,更靠广大教师的主观的能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发挥。创新管理理念,既重视管理中的个体管理,又重视部门之间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间协调;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充分重视教职工情感、自尊与价值的诉求;既重视聘期考核,又要重视对建设过程中的支持;既要严格奖惩措施,又要加强思想教育,从而将人事管理工作的执行者角色与主动参与创新角色相统一。

五、小结

随着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人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要完善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现制度下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用制度保障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体事业的发展。坚持人事管理过程中的原则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管理和人际氛围。转变和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人事管理更好地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篇7: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我国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对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高校改革也不例外,现阶段,包括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改革转型时期,我国的人事管理改革机制尚不成熟,相伴的社会各项改革也不到位,许多高校尝试了各种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收效甚微,综合归纳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观念陈旧,忽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我们相当多的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方式和程度比较保守,虽然尝试了各种改革方式,都因思想观念过于陈旧落后而以失败告终,这是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陈旧的管理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变造成的结果。

(二)高校的人员聘用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高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高校教师聘用制度,高校人事管理要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聘用制度一定要下足功夫。它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反观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师聘用制度,虽然在形式上是采用的人员聘用制度,能者居上,但很多时候这也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呼喊公平聘选口号而已,实际的高校内部人事管理环境真实情况根本就不是这样,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聘选不合理,长期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身份化管理,忽视了岗位定则的重要性。解决高校人事管理的不正常现象,在当前环境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淡化高校人事管理中过度重视身份化的现象,强化岗位定制,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使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回归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缺乏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主体效益分配方案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而在身份化条件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采取平均主义,还错误将这种平均观念认为是公平,这样会造成高校中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不合理,相同的职位,不同的人员身份,得到的实际待遇一样,这样显失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改观,严重制约着高校人事管理健康、科学发展。

(四)高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高校人事管理实施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如何对高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值得深思的问题。纵观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该体系的院校在考核评价的实施上明显存在着问题。

二、以人为本观念的高校人事管理实施的建议和措施

面对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高校人事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校人事管理进行改革。

(一)在高校岗位聘选中要体现以为人本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人事聘选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岗位和身份制观念模糊,鉴别不清,脱离了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因此,高校人事管理一定要加强岗位的聘选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中人的关键性作用。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人本人的人事管理要充分体现对人的重视,高校人事管理要对高校中的受聘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价,检验人事管理是否得当,评判出人事的安排运用是否合理,这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对于未成功聘选的人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

储备体系,使人才能合理流动高校的人事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那么在人员的安排上要体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高校未成功聘选的人员,高校一定不要放任不管,置之不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储备机制,保证人才的合理运用。

三、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属于社会改革中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人事管理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坚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人事管理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校园,优化高校治学环境和学习风气,打造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篇8:安全管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安全管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树立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迅猛发展,而且新农村的建设也十分充实、富有活力,但农机工作不办证、不挂牌和不检审的现象时有发生。省市各级农机部门需要增强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积极做好宣传与交流。在工作中做好平安农机的推广,加以规范的引导,以此促进今后农机工作的有利开展。创新宣传形式,在各个宣传方面需要对不同方面的特点做好不同的宣传规划,使不同层面都普及到农机安全生产知识。使用多媒体宣传各种建设安全生产意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新经验与新举措。注重正面宣传和侧面警示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树立好安全生产的典型,另一方面对农机人员加以警醒,把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增强农民及农机系统内部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的意识,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确保机械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健全农机管理队伍体制

(一)提高农机生产效率

优化农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重要工作环节中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妥善处理,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案。严格规范农机工作过程中各道程序,贯彻落实农机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承诺和执法管理等制度,使工作的透明度增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坚守农机岗位职责

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岗位目标,根据农机工作中的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档案、牌照的管理和受理审核,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针对岗位目标加以管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众多农机人员提供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和长处的平台。

(三)强化农机人员培训

根据不同农机人员的情况进行监督,可适当加以培训农业机械的重点实行项目、上级的重大决策、建设干部队伍、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当地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拓宽农机人员的知识面。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的观念,深化发展农机、服务农村、助民增收的的战略思想。增强业务素质,提高政治觉悟,使农机人员各项能力与素质均得到加强。

三、创新农机管理安全模式

(一)拓展管理服务范围

农机的管理人员要依照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相应目标和相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机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不断拓展农机管理的服务范围,在农机管理的工作中,务必要将农机的使用安全作为首要内容,适当的拓展农机管理服务范围,以最好的服务来保证农机设备安全使用。与此同时,要做好监督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管理组织。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中,应有专业的农业机械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对农业技术管理人员资源的整理,建立庞大的农机使用人员储存信息库,时时更新动态信息。将农机安全管理规定落实到工作中,从而实现推动管理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转变管理服务思想

在农机工作中不应轻服务、重执法,农机的管理人员要转变消极的服务思想,把管理用服务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被动执法转为主动执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提升了执法形象以及服务质量。通过这种转变管理服务思想和面对现实的理念来快速的`实现路上管理变路下管理,法制管理变服务管理。农机的管理人员在宣传生产的同时,要用适当的宣传计划、多种的宣传方式,帮助农机人员充分受到生产知识的教育。通过正面宣传鼓励与负面宣传批评的方式,提高有关部门和农机人员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的意识,以达到改善执法环境,使农机人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创新管理服务形式

农机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要把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主动帮助农机人员解决在农业机械使用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以服务做管理”,为农机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多为农机人员进行权益维护、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农机的工作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可与支持。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相关的技术水平,增强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进而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为农民所想,从小的事情做起,为农机人员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营造出“安全农机,快乐作业”的和谐管理氛围。

四、落实农机管理网络监管

农机管理人员应当把基层农业服务建设体系的经验做基础,以公益行为要求对各级农机安全管理进行适当完善。建立村、县、乡多级管理网络,对涉及农机的服务资源整合,建立各级农机和农机人员的资料库,落实农机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积极培养农机服务机构或是农机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以规范的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机协会加入产业服务链条,从农机工作的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实现农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对农机人员实行奖惩与责任追究,逐层检查安全生产目标的责任书,逐级落实生产控制目标与奖励机制,探索出针对我国农机管理服务现状的管理模式,完善村、增强乡,从多方下手,多管齐下,构建全面的农机网络,是农机安全生产得以有效管理,为农机管理的网络监管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和谐农村的发展。

篇9:浅谈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和来源,直接维系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只有把管理的基点放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自建筑工程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建筑工程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管理。经过几年在不同项目工作中的体会,仅从人员、队伍、技术、造价、文化建设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并就此浅谈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的积极的作用。

1、项目部人员管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项目部的管理人员是一个项目的龙头,项目经理就是指挥中心的大脑。项目部的人员管理,要靠制度、靠教育及人员自身的品德修养。具体的岗位职责,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岗位人员清楚哪些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在分工的同时,我认为要更加强调协作,一个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要教育管理人员坚持五个学习:

一是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提高政治素质,先做人,再做事。

二是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他们在工程上经历的多,看到的多,处理的问题多,干工程,经验是巨大的财富,必须虚心向他们学习。

三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生活习惯上的、工作态度上的、待人接物上的、专业技术上的、言谈举止上的、吃苦耐劳作风上的等等,都需要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复合型人才。

四要向一线工人学习,因为工人是对工程具体操作技术最具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像钢筋的焊接工艺、绑扎技术、模板及脚手架架设技术、混凝土捣固技术、机械设备操作技术等,都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有效指导施工。

五是继续向书本学习,学无止境,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再回馈到书本上,使实践得以升华,经过书本理论学习,再指导以后的现场工作。经过一个对项目人员的有效管理的过程,真正达到干一项工程,创一方信誉,赢得一片市场,培养一批人才。

2、施工队伍管理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劳务分包的形式进行项目施工已形成一种格局,民工队伍大量参与工程建设,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坚持分包队伍“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队伍,适时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建设民工小区,改善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配发劳保用品,保证民工工资足额及时发放。由于民工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组织相对松散,为让他们适应项目的技术、质量要求,进场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民工与技术人员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的良好局面。民工队伍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严格执行劳务合同,兑现奖罚承诺,关心民工生活,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的项目,成就自己的企业。

3、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技术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因此,选择一名有经验、有责任心、能力强的总工程师尤为重要,再根据项目需要选配合适的工程部长、工程师、技术员、试验员等岗位人员。技术管理工作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满足可追溯的原则。项目部领到图纸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自审,熟悉图纸,弄清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参加业主(监理)主持召开的图纸会审,提出问题,弄清情况。对设计变更应及时办理手续,建立好台帐。工程各子项目开工前,总工程师要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就施工项目的内容、技术标准、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施工方案与要求、施工顺序、工期、进度安排、工艺质量标准、设备物资供应的安排、安全质量措施等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队的技术交底要分批、分段进行,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贯彻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要及时、完整、真实,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竣工所需的技术资料并进行整理、编目、分类、装订成册,为工程交工验收提供依据。技术人员要积极学习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聘请专家对工程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会诊解决,开展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活动,为工程献计献策。

4、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在建设程序的不同阶段,造价控制各有特点:

4.1 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里所讲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总体设计完成止的工程建设阶段。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数据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80%。因此,要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做好前期工程造价管理。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采用不同的专业概算定额或估算指标,重点结合已建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进行分析,细致做好各专业的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为建设前期阶段提供一个合理的造价确定与控制保障。

4.2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总体设计投资限额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付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

4.3 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据统计,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工程施工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很大。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招标管理、现场签证、变更审查和结算管理4个环节。

5、结论

总之,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水平,以求在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同时,工程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结合理论和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探寻适合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锦.抓好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几个重点[J].陕西建筑,,(173):79-83.

[2]王烨,白雪飞.浅谈工程建设项目管理[J].科技向导,,(04):267-268.

篇10:探讨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探讨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这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来源广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言而喻。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档案管理是单位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如何把知识管理运用于档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知识管理;档案管理;应用

档案是对个人和单位各种情况的及时记载,档案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具体情况,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档案管理中引进知识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既包括了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所有和知识相关的其他资源的管理。是现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是指通过有效途径,构建知识及知识体系,并把知识运用于管理的复杂过程。在知识管理中人占主导地位,人是创造者和实施者。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体,通过人们对知识的组织加工和有效管理,能够把一些无形的如个人工作技巧、思考方法等通过人类的智慧转化成可以有效运用的知识资源,使知识管理的范围得到拓展,通过资源共享,促进知识的'交流,提高服务质量。

二、运用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和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运用知识管理,改变了以往注重档案管理的严密性和局限性,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资源体系,通过资源共享,使原来不变的,闲置的知识能够转变成价值。进而使档案管理范围得到拓展。知识管理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服务,促进知识转化为价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档案信息的利用,提高档案管理所产生的价值。

三、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等原因,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较低,在当今的信息化普及的时代,仍有些年龄偏大的档案管理人员电脑的操作能力和对一些系统软件的理解运用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有些单位技术设备陈旧,电脑的内存不足,系统无法升级,对一些软件不予以识别,致使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重。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重视不够,忽视了自己的职责,缺乏对档案的保护意识,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用,信息之间相互联系性较差,不利于查阅和有效运用。

四、应用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无论领导还是档案工作者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理解知识管理的真正意义,重视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了解档案管理的有关知识,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人人做新型档案管理的支持者和知情者,强化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增加相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比如知识检索、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等,让知识管理更好地为档案管理服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学习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了解当前形势和档案管理现状,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养不断提高,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多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参观机会,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管理方法,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把所见所闻经过加工,取长补短,运用到自己档案管理的工作实际中,提高档案知识管理水平。提高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实行一帮一,让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多为他们指导,为他们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聘请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或知名人士来做讲座,为档案管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整个队伍建设。

(三)完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知识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分析知识管理的运用效果,给出更有效的策略。建立健全知识管理投入机制、系统建设管理、知识交流机制、知识发布制度等内容,完善资源共享制度等。建立知识管理的奖励激励制度,对知识运用的资金投入、支付相关的知识管理、知识培训制度等进行合理的编制。

(四)充分运用知识管理

把知识管理有效运用于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大对知识的收集力度,对提供个人经验、管理策略等无形知识的成员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激励,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利用知识管理整合现有的档案资源,把网络上的其他档案资源丰富到档案管理体系中,进而构建更完善的档案管理知识体系,扩大资源的范围,提高档案资源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使档案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把知识管理运用于档案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果的必然选择。在实际工作中,明确知识管理的意义,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勤于思考,努力进取,转变档案管理方式,运用知识管理有效解决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知识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有质的飞跃。为使档案管理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淯.知识管理背景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霍燕.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价值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孟强.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6(11):39-42.

[4]李晓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15):38-40.

相关专题 人事管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