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XX探索XX

putrecords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XX探索XX

【简介】感谢网友“putrecordso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改革探索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改革探索论文

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改革探索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职工、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连系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前提和背景下,只有改革目前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充分挖掘行政管理人员潜能,才能不断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人力支持。

一、科层制管理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模式高校行政管理一般采用的是科层制,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长下分设若干副校长。

一般的高校行政管理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层次,也有部分高校是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在校级管理层次上,设若干职能部门,每个副校长分管若干部处、联系若干院系,每个部处又分若干科室或中心,分管具体的工作。院系是最终执行各部门任务和指令的`基层单位。

在学校的管理总目标之下,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制定自己的分目标,明确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和专业分工,并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学校以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组织管理的一致性、明确性、稳定性,学校的重要决定和指令一般会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向下传达,并记录在案,并要求各层级组织和成员严格照章办事,以此确保学校政令畅通。

二、科层制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明确的部门分工和相对模糊的工作分解并存,使部门之间工作出现运行空档,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

在工作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而工作本身的划分则是相对模糊的,一些工作可以划归这个部门,也可以划归另一个部门,工作本身存在于部门分工间的缝隙,没有绝对的界限。这种相对性,就要求组织运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到本身分工的限制,各部门强调分工、强调本身的职责权限而忽略了应有的部门合作,部门之间工作运行出现了空档,因而出现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对于广大教职工而言,一件工作就必须多个部门之间一次甚至多次周转才能完成,无形中增加了办公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强调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低到高,权力逐渐集中,构成如金字塔分布的等级层次,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发布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上级与下级之间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也是按照金字塔的等级层次分配,高级职位本身赋予职位的承担者对其下属进行合法控制的权力。上级的行政命令被认定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而下级人员的职责则被限定于严格按照上级的命令执行这个范围之内。这种注重职级权威的特点,客观上突出了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能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从而容易将组织内部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上级职位权威的崇拜,容易将对事负责、对任务负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人负责、对人际关系负责上,导致“官本位”思想在组织内部的兴起。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得罪人的事不干或少干,对上级领导诚惶诚恐、对来办事的教职工态度冷淡甚至颐指气使。

(三)岗位设置相对固定,政出多门,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

定编定岗的方式,是通行岗位设置方式,主要是按单位的工作性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以及工作量等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职务岗位,以事定岗、因事设职,以此满足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的运行需要。在岗位设置上,基本采取一人一岗的形式。但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任务有轻有重、服务对象的范围有大有小。有些岗位,工作量相对较小,配置了一人;而一些岗位,任务量大,须2人甚至更多才能正常完成,也只配置了一人,由此造成了部门间甚至同部门不同科室间工作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篇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着积极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管理中起着转折性的重要作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通常与其教学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当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科学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从自身分析,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将科学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不管是其管理的理论水平,还是现实依据相对而言较为滞后,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率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而过程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比较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新的创新和改革,而且也没有从高等教育自身的情况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显现出高等院校在实施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思考其未来的发展。

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借鉴国外一些成功院校的经验和模式,而一些标准化或者高端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这样一来,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能够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逐渐深入,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全新的改革和创新。作为高校,需要更新换代,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不断强化管理理念,探索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稳定开展。利用长远的目光思考学校建设的总体方向,改革创新,对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其贯穿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发挥指导性作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组织、协调、监督以及控制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使学校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得以优化,从而促进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能够正常运作。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使行政管理工作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呢?下文将提出几点对策。

(一)转变管理观念,树立高等教育思想

对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下的高校行政管理,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和专业的管理队伍。

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不断地对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进行提高,扩展他们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最后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氛围,实现很好的管理以及更好的服务。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大局中树立起自我服务和创新的意识,有一种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好的工作态度。只有把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工作作风带到工作当中,才可以把工作做好。

(二)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要本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促使管理模式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师生当中。服务意识、业务水平的不断强化和提高,能够进一步体现出行政管理在高校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未来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实践。“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各方各面,它以正确的和谐理念作为指引,深入沟通和协调,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协调学生发展、教师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考核体系

规章制度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管理人员要根据制度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做到有章可循,对于违反制度的要进行严厉的追究,这样就可以使得行政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使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在管理制度的落实方面,要通过检查去落实,要通过落实去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可以顺利地进行。要贯彻和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业绩考核,考核机构还要根据绩效进行科学系统的定位,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计分标准。在制定量化标准上,要减少软性的指标,适当地增加硬性指标,使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否则就会失去考核的意义。另一方面,考核是具有操作性的,在考核的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考评,保证考评的完整;对于考评的主体,要进行慎重的选择;在考评的过程中要确立一个完善的奖惩性评价,要有一个合理的价值取向,做到公平、公正。在年度考核中,需要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部分,这样就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做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管是从内容、职位上,还是从地位、作用上都发生了新的改革和创新。在此前提和背景下,只有改革和创新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挖掘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才能够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冰.明确职责 精细管理 完善考核体系——浅议转型期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0).

[2]张权民.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转变探讨[J].教育与职业,(11).

[3]陈少婴.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4]王牌.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浅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10).

篇3:高校财务报账改革探索论文

高校财务报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络报销模式已慢慢被许多高等学校财务报账工作所采纳。虽然网络报销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相比,具有许多先进之处,但是在现实运用过程中仍需改进。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财务网络报销模式,分析了此模式下高校财务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报销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财务报销;网络报销模式

一、引言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行业都以互联网为载体优化了生产要素,更新了业务体系,提升了经济生产力,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增加。高校财务工作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受理全校师生的报销,规范学校资金的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高校的财政拨款、科研经费也大幅增加,“报销慢、报销难”问题日益凸显,网络报销应运而生。

二、现行高校网络报销模式流程

网络报销必须依托完善的互联网系统,其基本流程是:登陆网络报销系统→填写报销单→提交报销内容→生成打印报销确认单→整理粘贴原始凭证→相关负责人在报销确认单上签字审批→送至网络接单处→会计核算人员审核原始凭证→财务人员录入系统支付→会计核算人员在报销系统中根据报销确认单自动生成凭证→复核。与传统的窗口报销模式相比,现行的网络报销并没有改变会计核算流程,而是某些流程的执行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报销人员登陆网络报销系统的终端(个人电脑)填制网络报销确认单,这样可以降低手工填写错误率,同时也促使报账老师仔细核对原始发票;二是将签字审批后的网络报销确认单送至网络接单处即可,免去了排队等待报销的过程,也降低了和会计核算人员面对面起冲突的概率;三是会计核算人员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可以依据报销确认单自动生产凭证,不仅节约了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准确性。

三、现行高校网络报销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纸质发票已经不适用于网络报销的发展。

目前原始凭证均为纸质,由报账老师自己整理粘贴,连同审批过的报销确认单一并送至财务处,一旦会计核算人员审核时发现票据不合理就要打电话退回至报账老师,有时候一笔业务可能需要报账老师多趟往返财务处换票整理,给报账老师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了会计核算人员因制度限制等问题与报账老师起冲突的风险。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纸质发票时,会计核算人员难以鉴别真伪,也会给会计核算工作增加困难,再加之报销时粘贴整理不规范,造成凭证装订困难。

(2)审批签字程序繁杂,存在人难找、字难签现象。

财务报销业务的审批签字是困扰报账老师的难题之一。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都会制定一系列审批制度,然而当老师们打印好报销确认单找领导签字时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清楚该找哪些部门领导签字,超过一定金额又要找哪些领导签字,再或者往返很多趟找不到领导签字,有时候还会出现好不容易找到领导签字了,拿到财务处报销时,却被审核人员告之签错字了。这便导致大量老师在找领导签字前先跑到财务处做全方位咨询,以防找错人、签错字。这样就导致报销单据在某一审批节点停留很长时间,报销周期过长,教职工抱怨,也增加了财务人员工作量。

(3)系统孤立造成财务人员重复劳动。

高等学校资金流入、流出与会计核算系统并不能融洽实现对接。比如高校的学费收费系统往往和会计核算系统是相分离的两个系统,学费收入的入账是由财务人员在学费收费系统上进行统计,再将统计数据交由会计核算人员入账,由于缺乏监督会造成统计数据失真,也会滋生舞弊行为。在资金支付中,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取得了长足进步,强化了资金支付监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会计核算系统没有实现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对接,一份报销单据不仅要经过会计核算人员的审核,还要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在国库支付系统中录入支付信息,国库支付系统不能直接调用会计核算系统中由报账老师录入的支付信息。同样,会计核算系统也没有与银行系统实现对接,老师们的零星报账款,不能由会计核算系统实时地直接发起支付,还需要财务人员进行数据导出、整理、送银行支付等环节,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难度与工作量,影响财务报销工作效率。

(4)报销人更换频繁,制度宣传形式单一。

高校内不仅所有老师都可以作为报账人进行财务报销,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报销,报销经办人数量多、流动性大,给财务报销制度及信息的宣传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在报销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反映不了解财务报销制度,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具体业务。其实老师们主要是不愿意去阅读纸质或者发布在官方的网站的政策文件、办事流程,因为这种方式获取要点的难度较大,问题命中率较低,即时性很差,不能满足快速解答的需求,以往的这些宣传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阅读、学习日渐碎片化的习惯。

四、优化高校网络报销的建议

(1)电子发票的应用将极大程度地减轻财务人员工作负担。

电子发票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发票将遍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正好可以搭上电子发票的顺风车,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报账老师们填制好报销确认单后,将相应的电子发票传送到系统,系统可自动识别发票真伪、金额等信息,如信息不对,将上传失败原因实时返馈报账老师,老师们可及时进行修改,直到上传了真实、正确的发票为止。这样报账老师在电脑终端就可以完成报销业务,免去了来回奔波财务处之苦。另一方面,电子发票应用于报销业务,由会计核算系统自动对电子发票进行审核,减少了会计核算人员审核纸质发票的环节,解放了会计核算人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电子发票作为附件存档,可以不占空间永久保留,随时调阅查询,同时也免去了月末凭证的装订工作。

(2)利用电子签名实现网络系统自动审批。

电子签名已经在很多领域应用,而且也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环保、节约、信息化办公的'理念。将电子签名应用于财务报销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报销中的签字难问题。报账老师在系统终端将填写好的报销确认单提交后,该笔业务可由系统根据经费来源、金额大小等分级别逐级地自动送至相应的负责人处进行审批,业务到达时会给相应负责人发短信提醒,负责人也只需登陆系统终端审核业务后进行电子签名审批,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业务所涉及的负责人在系统中都审批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发短信提醒报账老师,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这样就不需要报账老师来回奔波找相关领导签字,也避免了找错人、签错字的情况出现。

(3)完善系统间对接,实现资金收付自动结算。

学校应将学费收费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财政和银行等系统有效的串联起来,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实现资金自动收付。对于资金的流入,会计核算系统根据金额直接生成记账凭证,比如产生学费收入时,会计核算系统可直接读取学费收费系统的数据,实时生成记账凭证,既起到了有效的内部牵制作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资金流出方面,经过会计核算人员审核、记账的业务由财政或银行系统实时读取已录入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直接发起支付。会计核算系统通过与银行系统和国库支付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实时支付,避免财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报销效率。

(4)固定财务报销人,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

在财政拨款、科研经费都大幅增加的今天,为促进高校的财务服务和管理水平,各个学院都应当设置一个固定的财务人员,负责财务知识宣传与本学院财务报销工作。学校财务部门要加大财务工作宣传力度,定期组织财务制度宣讲班,还要对各学院固定的财务人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指导和交流,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报销业务素质。财务部门还应当采用多元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宣传手段对财务报销知识进行普及,为了满足人们阅读学习的随时性、随地性,可以利用微信群、微信的公众号等工具及时发布各种财经法规和最新的财务报销工作要求,对财务报销制度进行宣传和答疑,实现财务政策、财务信息及时分享,有助于提高财务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殷涛.“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改革探究.教育财会研究,(12).

2.于亚利.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再造.会计之友,(13).

篇4:中职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论文

中职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是专门针对从事学前教育的中职学生开设的专业,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的声乐教学,对从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中职学生而言,是他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中职学生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声乐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面存在较多缺陷,严重影响声乐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改革对策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为社会培养大批学前教育声乐教师的中职学校声乐教学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然而,由于多种情况,如中职学生自身的缺陷、中职学校的问题等,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较多问题,现状堪忧。为了能够更符合社会需求,必须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如在声乐课堂关于高音训练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之上,独自反复讲授歌唱高音部分时的'技巧,气息要饱满,喉头要放松,软腭要抬起……,然而,台下的学生则是众生百态,有学生勉力强撑,有的则是直接闭嘴不唱,有的甚至是在做其他的事情,仅有少数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步骤,教师对于这种现象却视而不见,仍是独自反复强调歌唱技巧,直至课堂结束,甚少关注学生课堂状态。这种完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负责讲授,能否接受只能依靠学生自身能力,导致课堂乏味无趣,缺乏互动,课堂之上学生未受到任何关注。相对有些好点的教师,会帮助学生对演唱方法进行纠正,但也仅仅是为了顺利结课,应付了事,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负责。最终导致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技能。

(二)声乐课程过多强调歌唱技能,缺乏教学经验传授

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有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博学,综合素养高。然而,过多的中职学校在设置学前教学声乐课程时,单一强调声乐课程的技巧性,如何使歌曲听起来更优美动听,忽略学前教育声乐课程设置本身的目的,即向学前儿童教授歌唱知识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将来需要从事学前教学,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必须的,但是有关如何从事声乐方面学前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则传授的较少。这种模式导致中职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声乐技能,但缺乏教授技巧,为中职学生的未来教学生涯埋下隐患。

(三)声乐课程安排不合理

作为学前教育的声乐课程,其与单纯的声乐课程是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将来要对幼儿进行声乐兴趣和能力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设置十分不合理,内容单一。如仅仅对声乐的歌唱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教授,对于在对幼儿教学中所需的歌唱节目的编排、表演涉及甚少。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虽对学生声乐技能有一定帮助,但是却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从事学前声乐教育工作。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针对中职学校的现状,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首先,要对中职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熟知学生的基础状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运用“最近区域发展”理论,实施分层次教学,把学习状况和基础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进行集中教学;最后,在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秀的教学成果进行继承。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通过发挥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魅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声乐,对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学习充满热情。

(二)实行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声乐能力

实施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学前声乐教学的情境之中,切实感受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魅力,对声乐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对声乐课堂进行有效编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前声乐教学情境,如实施角色扮演,分组进行,每组学生根据规定主题,确定幼儿与教师的人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前声乐教学的趣味。此外,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对学生传授节目编排、节目表演等与学前声乐教学相关的知识技巧,促使他们掌握更多有关声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胜任学前声乐教学的工作。

(三)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与其他专业不同,将来中职学生面对的教授对象是幼儿,是对幼儿进行声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但中职学生日常接触幼儿的机会毕竟有限,对幼儿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促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学前教学,中职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声乐学前教学的经验。此外,中职学校也可以聘请资深的幼儿声乐教学专家,定期向学生传授幼儿声乐教学的经验和技巧,增强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学前声乐教学的经验。

三、结语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专门为从事幼儿教育的中职学生设立,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幼儿音乐方面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促使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必须紧跟时代需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前声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颖.探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3:76.

[2]曾日东.关于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3,06.

[3]李莉.中职学前声乐教学有效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3,08:98.

篇5: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刍议论文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刍议论文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服务着人们。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也就直接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即社会对法学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照这个基础来说,法学专业的学生较其他很多专业更好就业。然而,就当前状况来说,高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反而面临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这一严酷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多种多样,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势必要对各大高校进行法学改革,从而使得法学专业学子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

一、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多。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法学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到,中国大陆设立法本科学专业的就有630所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超过了30万人,而专科生也达到了22万之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法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正呈现着欣欣向荣的趋势。然而,相对于我国法学专业学生人数之多,法学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状况。而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部分的高校为了建设综合型大学,贸贸然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却未做好教学工作。此外,各类专职学校以及成人大学等都纷纷开设法学专业,这些学校的大量招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法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其中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课程,其在法学方面也只能算是半吊子,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其就业率和失业率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2.法学教育层次多样化。我国的法学教育按照层次来分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的的法学教育具有层次丰富的特点,它也体现着我国法学教育的繁荣。然而,在法学教育所呈现的欣欣向荣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弊端。层次的多样化所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法学教育的`混乱。法学专业既有专业水平很低的专科,也有专业水平相当高的博士后,这也使得专业专业就业者在其择业时所呈现出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很多毕业生并未真正掌握法学知识以及法学的实践能力,根本无法顺利入岗。而这些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进程也有很大影响。

3.法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所能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然而,一部分学校的法学专业是为了建设综合型校园而开设的,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也就导致了这一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由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生担任。这些老师一方面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教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照本宣科为主,枯燥乏味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法学这个原本就很枯燥的专业,兴趣的缺失自然而然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懒散,既不能把握上课的时间,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本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与此同时,有些任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准备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对于教学的投入自然就减少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就不难揣测了。

4.高校法学专业的硬件设施缺乏。一些高校建立法学专业时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素质,他们在硬件设施上的准备和投入也是匮乏的。法学专业的硬件设施不仅包括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和实习基地等的设施,还包括计算机房以及图书馆。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的存在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相关影像以及具体的操作中体悟法学的内涵和乐趣,在课后对资料的收集中增长法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然而,有些高校在这些基础设施的准备上是相当简陋的,模拟法庭即使准备了也是个摆设,计算机房陈旧不看,图书馆中关于法律的图书少之又少。

5.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法学专业本就是一个应用型的、务实的专业,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因此,高校组织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高校并未设置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实习课程,毕业实习也是流于形式,这就使得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在毕业进入社会时往往出现非常尴尬的境况,如不会书写诉讼稿,不会起草合同书等。

二、关于我国高校发现法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控制招生,提高办学质量。虽说我国法学专业的层次丰富,但效果并不明显。法学专业注重实际的能力,更具有实效性,对于法学学生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质量,不论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高校在法学专业的办学能力上,都应该有所提高。对于这一问题,国务院教育部门有必要明确指出,二本以下的高校不得开设法学专业。这样一来,招生的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需要对二本及二本以上的高校规定相对统一的法学专业教育的评价准则,只有符合国务院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标准,才能够开设法学专业,以此来提高高校的法学专业办学质量,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2.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不应聘请没有经验的研究生或硕士毕业生担任法学教师的职务。只有亲身进入社会实践过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才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欠缺,才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当然,高校可以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和硕士毕业生以助教的身份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等到各方面成熟以后方可担任正式法学教师一职。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检测,通过淘汰制度激励法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最终反馈到学生身上。而且,高校也可以组织一下交流活动,不仅是校内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包括校内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的交流。各教师之间的经验和疑问的交流和学习,也是教师们提高自己的一个平台。有此基础,法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自然就提高了。

3.配备完备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法学专业的教学仅靠课堂时间老师的讲述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这就需要高校在学校的计算机室以及图书馆中关于法学专业书籍的配备上多花点心思。此外,为法学专业学生配备模拟法庭也是极为必要的,具体的操作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领悟原本书中枯燥的文字,从而真正化为其学到的知识。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备要到位之外,还需要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每个暑假让学生到相关的律师事务所和相关法院进行实习,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对理论知识的二次学习,对其能力的培养积极重大。

三、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开设法学专业学校多、法学教育层次多样化、法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缺乏以及学生实践机会缺乏。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控制招生,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法学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以及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这几点建议来促进法学教育的进步,从而为社会、为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法学人才,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篇6:大学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研究论文

大学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研究论文

0 引言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间的业务重叠率很高,工作的环节繁琐,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存在重复浪费的现象,造成了图书馆管理资金的浪费,这一切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由于自身管理机制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管理缺乏对馆员的激励机制,馆员的工作热情不高,这些问题也造成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管理方法才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将以此作为重点来进行论述。

1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环境

管理,是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将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集合,这就是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管理也符合这个内涵,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环境又区别于其他部门的管理环境。

1.1 外部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技术、行业和用户需求等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前,用户需求信息不断加大,读者的结构和心理观念也跟着逐渐改变。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而且也要关心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为服务的观念,树立“读者为本”的观念。图书馆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要跟着改变,才能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2 内部要素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员素质以及工作方法随着经济和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以往高度集中的权利、行政化的管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目标都将发生质的改变。

2 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管理因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在管理方式上有着巨大的改变,更体现在管理思想上的改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读者的需求定为发展的核心。但是,随着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思想的进一步改变,一些问题也开始随着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而不断暴露出来。

2.1 管理思想和体制陈旧

当前,传统的管理方式仍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沿用,管理创新的意识依然落后。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都只是简单的图书流通,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被极度低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一直未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同时,在高校部门的机构设置上也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些问题都导致高校图书馆管理跟不上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完全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2.2 服务水平不高

当前,高校图书馆属行政化管理体制,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秉持“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理念,导致一些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普遍缺乏,对读者的态度较差。这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关,多数高校图书馆只是单一地面对本校的师生,并没有对外开放。这一切直接导致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沟通不畅,图书馆无法准确获知读者真实需求,无法及时进行馆内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同时,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更新速度缓慢,如查询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善和齐全,使得读者无法真正享受一些查询服务。

3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上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整理如下:

3.1 树立人本思想,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发展

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高度认可读者的主体地位,明白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就是读者。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管理文献资源,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在发展中应当创新为读者服务的工作。高校图书馆馆员对待每一位读者应当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对于读者的意见应该虚心接受,在工作中要鼓励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以一切为了读者的需求而服务。

同时,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础也必须建立在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上,在制度中彰显人文关怀,在实施中树立人本思想。只有这样,图书馆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管理,促进图书馆内部、外部的和谐发展。

3.2 提高馆员素质,建立员工自主管理机制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能力素质,帮助馆员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提高对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力度,引导馆员不断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馆员的'道德素质教育要紧跟时代不断加强,提高思想意识才能在行动上发挥更出色;加强职业化的道德教育,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对工作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提高服务意识、促使馆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图书馆管理机制上,提倡以馆员为中心的民主思想,让一线的馆员能够参与计划的制定以及重大事情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智慧,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合理。

总之,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服务读者的意识要创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创新,两方面结合再引进先进的数字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发展,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环境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读者参与阅读的兴趣。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走出去,与外界更好地接触;引进来,加强内部管理。

人性化的管理不止针对读者,也应当关注一线的馆员,创新体制,保障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每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职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大力改进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引进先进的设备,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地方,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焕文,王蕾。21 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大学图书馆学报,,21(2):15-21.

[2] 刘岩芳,张庆普。第二代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4(11):1615-1619.

[3] 何德兵,谭志芬。贵州省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6):62-63.

[4] 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19(1):5-11,15.

[5] 李惠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J].图书馆论坛,,22(5):140-142,171.

[6] 唐奇。浅谈六西格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5):106-108.

[7] 赵研科,莫雪梅。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思考[J].图书馆,,(5):96-98.

篇7: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一点探索论文

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一点探索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泛政治化、教学模式机械化和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等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教师教学消极、学生活动应付、后勤保障不足等情况。为了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创新思政理论的解读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从而使德育教学真正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创新

当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用剪刀戳猫眼,甚至杀害同学、老师、无辜者的事件公诸于报端,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日益为公众所关注。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由于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效果欠佳。德育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态度功利化。随着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学生在学习时会有意无意的选择对就业帮助大的课程。,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品德”会对求职有帮助。该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学生对德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于是,部分学生在对待该课程时选择了“逃课”。

②教学内容泛政治化。在高校,德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畴。学生自然将之视为政治课。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渲染其政治色彩,并把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人格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感觉目标遥不可及,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

③教学模式机械化。当前,部分德育教师依然满足于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理论。即使案例教学法,也不过是理论之后附加几个诸如钱学森、张思德之类的经典案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这种机械灌输,很难让学生真正获得对真善美的体验,更别说心灵的共鸣,从而导致学生知行脱节。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消极心态。当前,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大纲,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加之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管理层面上忽视教师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②教学保障不足。实践教学往往需要经费、设备的支持。但由于部分高校经费紧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要开展实践教学只能通过拉商业赞助的形式获得经费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畏难情绪。

③学生的应付心理。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开设实践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不甚了解,缺乏参加活动的动力。于是,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采取应付态度,甚至直接通过网络下载实践报告应付考核。

二、更新教学思路,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高校德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1、创新教材理论的解读方式

教材中指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对此,教师必须通过深入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道德之于社会的意义,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中道德的价值。首先,教师提问: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是否还需要道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中小企业大起大落的现实,思考其原因所在。答案自然是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那么,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何在?“三角债”使然。然后,提示学生,“三角债”似乎与道德无关,但如果每个企业都恪守诚信,“三角债”就不会产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展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的观点: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然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比如,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体制问题,其背后无一不是道德的缺失。道德之于法律的优越性在于其预防性。道德内化为人的修养和品质,可以有效预防不良行为的出现。而法律更多的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对其进行制裁,显示出较强的惩罚性和滞后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任何时代,道德体系的构建和维持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道德之于个人的意义,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述道德之于个人发展的正面实例,而是从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前提问题,即:人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不解决,学生就缺乏提升个人境界的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人的本质的讨论开始: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提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义,在于道德。所以,人要维持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和动物区分开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并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动。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到人提升自身修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要保持其自身的本质所必须的。当外界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时,遵守道德规范也就成了学生的当然选择。

2、改革实践教学的活动模式

德育理论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认。因此,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①实践教学的统筹安排。由于实践教学需要场地、经费、交通等诸多条件,教师个人很难独立解决。因此,高校应成立全校性的统一工作机构,组成一个包括德育教师、辅导员、教务、财务、团委、后勤在内的完整体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由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包括成绩考核在内的具体事务,教务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资源,后勤应提供包括车辆在内的保障,财务要保障经费的及时到位。

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要积极联系社会上现有的德育基地,更要有效利用校内德育平台。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一些有关伦理亲情方面的歌曲,纯洁校园文化氛围,以美的形式撼动学生的心灵。另外,教师还应与广播站或本校网络论坛建立联系,开辟一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专栏,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榜样。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道德信念得以坚定,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③多种实践项目的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强化认识。如果学生对实践项目不感兴趣,其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设置内容不同的活动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开发新的项目。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责任。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以确保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能较好的总结,获取相应的成绩。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德育教学存在理论教学难深入,实践教学难开展的情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勇挑重任,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教材理论的解读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取得学生的共鸣;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落实途径,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的知行统一。

篇8: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本文从学生体育目标需要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差异出发,探索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选修课采用分类教学,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分类选择教学内容,分类多维评价,全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作 者:施晓鸿  作者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80 关键词:教学模式   目标需要   体育运动能力   分类教学  

篇9: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

高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却是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前部分高校的体育专项课大都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按照职业体育的培养路径,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技术与技能。虽然有的课程已经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兴趣,与以前的体育课程相比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没有明确,造成了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化的培养,从而不利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2教学内容过多过杂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修课的内容过多过杂,可以说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小而全特点的延续。如果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按照那种模式培养,其后果必然造成学生的全面不发展。同时,由于参与的运动项目多,频繁的变化会使学生穷于应对,这必然不符合体育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

1.3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多年来,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教学比赛――总结讲评”。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技术和技能为主,重视学生身体的发展,虽然它的教学过程规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但却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及适应不同单元、不同课型的合理教学模式,因此无法满足学生通过运动获得情感体验、愉悦身心的需要。

1.4体育教学配备不足

首先,学校体育设施的配备是否充分完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设施的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许多学校,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比较缺乏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考核是高校中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在课外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手段。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中通常把运动项目的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样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就不客观,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地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必须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中注重检查学生的体质,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并运用灵活多样的项目,对学生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考核,做到更合理、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篇10: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

2.1改革体育教学目标

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核心。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所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高校体育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自发自主性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可以围绕课程类型、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等内容进行改革,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如,适当减少部分必修课的内容,增加选修课对的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尽量提供多种课程组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增加开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如身体锻炼的方法、心理健康等;将健美操、拉丁舞、街舞、肚皮舞等时尚体育项目和太极拳、武术、跆拳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气排球、短式网球等休闲体育项目纳入大学体育选修课程,从而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必然会深受选修这些课程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有显著的体育锻炼的效果。此外,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凡是对这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都可选修,从而使体育选修课程的范围扩大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除了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做到身心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相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相结合;一般教学手段与电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体育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相结合。其次,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

2.4加强体育教学配备建设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场地设施和一支业务精深,且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高校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积极地总结和创新,不断提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和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能。

2.5改革现有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高低不仅要看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要强调其对实际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沉积,更应体现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鉴于高校学生存在自身条件和基本素质的差异,高校体育技术项目成绩的评价可以采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法,即将同一标准下学生的原始成绩分为相同等级,确定状态空间,求出转移矩阵,再根据马尔可夫链的平稳性和遍历性求出极限向量,根据极限向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得出成绩。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终身体育教育为教学目标,要让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向生活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探索了改革的思路,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十分复杂,只有继续对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发展,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9).

[2]李柯莉.对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曾庆涛,胡明道.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冷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

[4]王慧丽,杨三军,胡立艳,等.以大学生健康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教育,2010(16).

相关专题 管理工作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