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下公路运输论文

巧克U⁍̴̛ᴥ<U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下公路运输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巧克U⁍̴̛ᴥ<U力”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下公路运输论文(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下公路运输论文

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下公路运输论文

1、当前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1.1公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员工个人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薪酬激励缺乏市场竞争力。外资和股份制公路运输企业灵活的激励机制和丰厚的薪金收入,对公路运输企业的优秀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对于一些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来说,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凸显。专家认为,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公路运输企业员工的合法收入偏低,薪酬激励缺乏市场竞争力。据调查,深圳某国有公路运输企业,共有员工118人,1~10月员工平均工资每月3631元,比政府公布的深圳市社会平均工资每月6819元低3188元,比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每月1808元,只高出1823元。可见,公路运输企业员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2)由于岗位职责和岗位价值不清晰,因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难以拉开收入差距。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员工考核体系,对员工的岗位性质、工作任务、所需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难以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员工收入没有真正体现员工的个人业绩水平,从而难以拉开收入差距。随着改革的推进,公路运输企业员工在纵向上的收入差距已经初步拉开,但在横向上的差距就比较小甚至没有拉开。虽然贡献度差别很大,但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的负责人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3)激励方式与方法还比较单一。目前公路运输企业的物质激励多以工资奖金兑现,精神激励多以荣誉称号为主,有效激励不足,不足以调动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特别是有些企业过分注重经济激励,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对员工的个人发展缺乏规划,没有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与其个人的发展休戚相关。对于那些业务骨干和主要管理人员来说,发放年终奖金固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除此之外,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外界的认可。

1.2约束机制的弱化,加大了员工的道德风险及公路运输企业的经营风险

(1)缺乏健全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稳健运行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一些公路运输企业由于出资人虚位,委托代理链过长,从而缺乏健全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进而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约束制度。

(2)制度约束软化,加大了公路运输企业的业务风险。制度约束软化是企业的一道硬伤,虽然公路运输企业的制度一直在完善中,有的制度本身已经比较合理,但实际执行力欠佳,因此风险控制能力还有待提升。

(3)对员工制约不够,不利于提高员工素质。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难以对员工的工作实绩进行有效的量化,进而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评估和制约。员工业绩评估不规范,评估特点不突出,业绩评估执行力度不够,这就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不了员工的成就感,满足不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而不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

2、建立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公路运输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立有效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性,正寻求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中的公路运输企业员工重视什么样的激励方式?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更高的工作热情?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对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因素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在公路运输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73%。同时,笔者对公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进行了深入访谈,对他们所重视的激励因素进行了初步但广泛的探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性公路运输企业所着重的激励因素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1)薪酬;(2)管理制度;(3)同事关系;(4)领导水平;(5)晋升与培训;(6)工作条件;(7)工作本身;(8)信息;(9)奖励。为了解决目前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中的问题,提高员工积极性,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笔者认为必须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激励制度设计中融合约束,建立岗位职级激励约束体系、全面绩效管理激励约束体系和薪酬激励约束体系,并辅之以非薪酬配套激励机制,从而构建完整而有效的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简单而言,不妨称之为“三体系”+“一配套”工程。

2.1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职级激励约束体系

(1)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建立组织机构,划分岗位层次。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组织机构是公路运输企业的必然选择。

(2)对不同层次岗位进行细化,并按照全面量化的模式确定岗位数量。为此,必须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与职位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岗位分析,并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各岗位的岗位说明。岗位说明的作用在于提供人员筛选与招聘(内部与外部)的参考、明晰任职者岗位职责、提供绩效指标开发与绩效。

(3)公路运输企业应根据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估的原理,以岗位职责和任职者能力要求为主要因素,评价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岗位评估的目的是根据岗位价值确定一个岗位在组织内部的相对地位,即岗位职级。最终按岗位价值拉开员工横向收入差距,使员工收入真正体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一般责任和重大责任、例行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之间的差别。

2.2创建以员工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绩效管理激励约束体系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它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以激发员工发展为目标,让绩效考核这一价值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体系的中介。在考核时,必须要强调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现在公路运输企业基本实现核算电子化,可以将考核的需求有效地融合在业务、核算流程中。同时提高考核的技术含量,利用先进的工具,建立考核模块和系统,提高考核质量与效率。公路运输企业在确定机构、岗位的同时,必须制定严密的岗位责任,对每一个岗位所担负的职责进行量化。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可以采用财务指标、业务发展指标等量化指标,也要积极开发平衡计分卡、标杆法等先进的评估方法,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全面绩效管理过程是一个激励约束并举的过程,它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评估、绩效发展等四个环节,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全面绩效管理系统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管理系统,是将组织的绩效、个人的绩效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目标的设定和持续不断的沟通,以公路运输企业的绩效目标为方向,以员工的绩效目标为基点,以经理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为动力,推动管理的良性循环,实现公路运输企业的业绩增长和远景的实现。建立全面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对员工绩效进行指导、管理、考核、奖励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发现和解决影响员工绩效问题的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个人因素,在提高员工绩效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2.3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奖勤罚懒的薪酬激励约束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激励依然是大部分员工所着重的激励方式,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应充分重视薪酬的激励作用。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合理适度的收入机制。按照每个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和绩效,公平公正地制定分配方案。不断加大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综合岗位与单一岗位,重要岗位与次要岗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借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勤罚懒,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形成有效的员工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要加大激励约束的力度,充分调动可用于激励的资源,通过与绩效挂钩,把公路运输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奖金总额与经济目标效益挂钩,员工“按岗领薪、按劳取酬、薪随岗变、易岗易薪”。

2.4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完善非薪酬配套激励机制

公路运输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要使公路运输企业的每个人都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效率地工作,激励就是一切。公路运输企业应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真正建立起适应公路运输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公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1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员工在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会更着重其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应充分利用公路运输企业的品牌优势,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加强和改进公路运输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注意运用以下几种精神激励方法,例如:价值激励法、荣誉激励法、兴趣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环境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等。

2.4.2培训激励成长是员工更高层次的要求,成长对员工意味着谋求更高、更好报酬的积累。成长对公路运输企业意味着人力资本的积累,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成长对员工和公路运输企业来说是双赢策略。因此,公路运输企业绝对应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当前情况下,培训是一种福利,更是一种有效激励方式之一。公路运输企业应改革培训体系,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全面推进岗位资格培训、履岗能力培训、岗位职务提升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员工,制定具有长远规划的教育培训计划,出台相关鼓励自学成才的奖励办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2.4.3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打造现代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提高公路运输企业整体竞争力。创建成功的企业文化,要营造优厚的政策环境,吸纳优秀人才,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公路运输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公路运输企业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是否有激励约束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的状况:职工的公平感、企业的领导方式、企业的信息沟通方式、企业的宗旨等。公路运输企业应通过提高员工的公平感,建立“共识式”领导方式,推行“知识管理”,确立鲜明的企业宗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

2.4.4参与激励公路运输企业应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重要,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目前,尤其是要发挥工会的作用,健全参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各级工会应在公路运输企业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花大力气提高工会干部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的素质,教育和帮助员工正确地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并把公路运输企业民主管理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应赋予各级工会更多的职权,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如公路运输企业工会应有权代表员工同公路运输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落实经济责任制;有权代表和组织员工参与公路运输企业决策以及公路运输企业奖金分配方案、工资调整方案、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并监督这些制度的执行;有权代表和组织员工评议公路运输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或任免建议等。只有真正调动全员的积极性,竞争性运输企业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篇2:浅谈学分制下学生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论文

浅谈学分制下学生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学生管理 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以人为本的学分制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的大趋势。实行学分制后,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要符合学分制的育人理念,基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标下设计奖惩制度,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学分制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的大趋势。学分制管理从教育理念上看,学分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和调整关系的作用;从教学实践上看,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从教学保障上看,学分制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学分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传统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前,学生按专业编班,配备辅导员,这种专业班级的管理对大学生的招生、建档、学籍管理、各种成绩登记、各学期的政治思想考核、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都很有效。但实行学分制后,这种管理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主要有:

1、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适应竟争环境,能提高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但也可能产生两极分化,有个别学生放松要求,混学分,不求上进,遇到困难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竞争压力和学习负担重,盲目选课赶学分,引起精神负担加重,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

2、实行学分制后,带来学生的选课自由,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选课时盲目乐观多选课,有的不了解大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颠倒选课顺序,导致知识结构混乱,学习困难。

3。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重集体活动,以班级为载体的有形管理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参与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无形管理,学生以课程为纽带,每个人一张课表,形成多变的听课群。学生管理由“他律”转为“自律”,由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转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

4、传统管理主要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奖励评定来实施。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种原始数据收集发生困难,评奖评优的标准、办法、途径需要重新设计。

实行学分制后,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其管理需求,作为管理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重新构建。

二、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的理念

实行学分制后,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在为争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努力,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激励约束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这种努力,不能因身份、地域、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及价值诉求的多元性,如先天的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智力状况等,是个体所无法选择的。如果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仍采用单一的模式,一致的评价标准,在事实上奖赏了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强势者,惩罚了在这一方面先天不足的弱势者。高等教育无疑是在生产标准件的产品,而不是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瓦拉赫,曾经得到文学老师“该生用功,但做事过于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评语。老师写这样的评语,也许他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但这看似不经意的评价中,“绝不可能”的定语,无疑等于判了瓦拉赫成长的“死刑”。后来化学老师知道了此事,他从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却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做事过分拘泥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在化学老师的培养下,瓦拉赫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瓦拉赫在文学的学习上处于弱势,但化学老师却从另一方面发现了他的优势,加以引导,最终获得成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感情是无限的,当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尊重时,他们会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甚至产生让人惊讶的结果。因此,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尽可能缩短先天的差异性,杜绝单一的评价模式。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发现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优势,教育才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要符合学分制的育人理念,基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标下设计奖惩制度,实现有效的“激励、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和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分制环境下,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功能。

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以“以人为本”体现民主化、人格化;应以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两个课堂并重;应强调制度激励约束的严肃性,又注重每个人的差异,横纵向比较相结合。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管的教育”与“放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型的.教育注重约束、惩处、管教,而现代型的教育注重宽容、激励、沟通。前者倾向于对自然人性的人为传塑,后者倾向于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内在顺应。传塑过度,人性就会压抑,就会遭到人性内部的抵触,导致逆反,结局往往是受教育者人格趋向保守、胆怯、拘谨;过度顺应,人性就会患意、纵容,结局一般是受教育者人格自大、不羁、放任。简单说,前者叫“管的教育”,后者叫“放的教育”。“管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超越个体利益,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放的教育”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生激励指导计划,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和自由,发展学生的天赋。但“放”不等于“乱”,不等于只有自由,没有约束,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学校应加强制度激励约束,将规则伦理与德性伦理相统一,道德感召与制度约束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放”结合。

2、内部与外部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发展的关键是动因,动因可能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也可能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当内部激励因素不足以构成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就需要外部激励。学分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力。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内部激励约束与外部激励约束的统一。外部激励对学生起激励的动力作用,学生把外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自觉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老师了解学生,给学生以指导和激励,学生更愿意接受指导,甚至将自己的情况主动汇报给老师,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宽松、融洽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目标激励原则

每个学生在进人大学后,在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不同时期目标不同,其激励约束的方式也应不同。大学生在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下,通过努力去实现一个个递进的目标,从而品偿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起点,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逐步实现一系列递进目标,在近、中、长期目标的激励下,使学生进人良性的发展轨道。

篇3: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论文

1风险投资概述

1.1风险投资及创业型企业概述

1.1.1.风险投资的定义及其特点

风险投资指的是投资者对有着专门的技术、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缺乏启动资金的企业家进行资助,同时也承担着投资失败的风险的投资。投资家以其投入换取该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并且以日后获得红利或出售该股权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

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投资对象: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是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其中以创业型企业为主。②投资方式:由于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一般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等,所以风险投资的形式一般以股权形式为主。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可以将股权分为普通股股权和优先股股权。③投资性质:风险投资的资金一般都具有循环性。风险投资一般都冒着较高风险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并将退出风险企业后所获得的资金继续投入“高风险、高成长性、高潜力性”的类似高风险企业.实现资金的不断的循环增值。④投资目的: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待企业发展成为一家成熟的企业,通过商业化、产业化的产品来获取高额的利润。

1.1.2创业型企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创业型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要素结构:从事技术、产品研发的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②主营业务:大部分为高新技术领域或方向。③组织结构:大多数创业型公司都表现为扁平型结构。④高成长性: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将使企业获得暂时的市场垄断地位,产品附加值较高,企业可获得超常成长速度。⑤高风险性: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创业型企业相较于传统的企业而临更大风险。

2.2风险投资对创业型企业的影响

风险投资对于创业型企业的影响主要分为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等四个方面。

风险投资对于企业最为直接的影响无疑就是资金上的支持。以滴滴打车为例。滴滴打车之所以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因为其营销手段—每一个单都将会有一定的补贴。而其营销手段在带来用户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资金流的压力。若在此时资金流产生了断流,滴滴打车也将随之夭折。而“滴滴”也确实而临过这样的情况。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11月,公司账而上只剩下一万元钱,我碰壁多次,A轮融资终于成了—来自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大家都觉得非常庆幸。”由此可见,金沙江创投的介入解决了滴滴打车资金困难的问题,使其在同行业中具有发展优势,对其迅速地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风险投资的投入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投资企业靠着本身的知名度为被投资企业带来市场。仍以滴滴打车为例。在B轮融资中,滴滴获得了腾讯的1 500万美元投资并入驻微信,微信的4.38亿用户也为滴滴打车带来了市场.为其带来了一定数量的用户

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也是相当必要的。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在时不仅获得了软银2 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还在移动通信、互联网文化、电子商务等方面得到了软银的大量的技术支持,使阿里巴巴成为电子商务的佼佼者。而在管理上,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担任阿里巴巴的特别顾问,以他丰富的管理经验为阿里巴巴进行管理上的指导。

篇4: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论文

2.1风险投资之于创业型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概述

由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型企业的种种特性,对创业型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所注重的是通过经营者的经营从而使创业型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在一个企业的经营中,经营者与风险投资家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经营者可能更注重报酬、闲暇时间以及如何尽量分散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而并非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委托代理冲突便产生了。减少委托代理冲突的最优途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2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2.2.1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概述

风险报酬激励约束机制是风险投资中最为常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报酬激励是风险投资家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为引导经营者更好地为其服务而制定的政策。它具体包括薪金、奖金等。根据“经济人”假设,风险投资家以风险报酬来使创业型企业家服从并取得绩效,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2.2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依据

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依据主要考虑创业型企业的目前价值及发展潜力、创业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及劳动价值和创业型企业家的市场竞争价格等方面。①创业型企业的目前价值及发展潜力:风险投资家所关注的是自己所投入的资本能够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创业型企业的目前价值及发展潜力是风险投资家所首要关注的。创业型企业的创业方向直接决定了该企业所而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②创业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及劳动价值:企业家的经营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高级的劳动,因此在设计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时应当考虑创业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及劳动价值。

2.3控制权激励与约束机制

2.3.1控制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概述

对于创业型企业家来说,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完全掌控自己的企业必定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赋予创业型企业家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才能完全激发企业家的潜能,将企业经营地更加完善。将控制权考虑为创业型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因素,就是把是否授予创业型企业控制权、授予控制权后的制约程度作为对创业型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及贡献大小、企业绩效的相应回报。

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他们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控制、管理一个企业,而是通过对企业的管理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控制权问题上,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型企业家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冲突。

2.3.2控制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方案设计

创业型企业家的控制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剩余控制权掌握比例、将控制权与创业型企业的绩效进行挂钩,在创业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这两者之间实现帕累托最优。在激励创业型企业家的同时也将风险投资家的风险降至最低。

2.4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

2.4.1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概述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理论的要点主张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来满足的。由此可见,声誉激励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在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中,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较为缺失,这也成为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一个障碍。如在时,青岛创投对几家创业型企业进行投资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有几家企业甚至是故意伪造亏损的假象来达到骗取投资、携款潜逃的目的。这正是由于声誉激励与约束的缺失才导致的。声誉激励与约束并不像风险报酬激励与约束、控制权激励与约束一样是显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是一种隐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4.2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方案设计原则

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方案在设计时,主要需要考虑的原则如下:①客观性原则。机制的设计应该尽量减少主观判断的因素,设立的指标能够通过客观事实反映出来,使得机制更为公平公正。②可比性原则。此处可比性原则包括横向可比性原则以及纵向可比性原则。具体就是指在一个创业型企业的内部可以进行比较以及在创业型企业之间进行比较。③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简单易于掌握。

篇5:人力资本控制与激励约束机制论文

人力资本控制与激励约束机制论文

在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魏杰教授日前就此对公司治理提出新的看法。

他说,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要素登上历史舞台,是生产力发展引起企业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这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新的治理结构将主要围绕如何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本来安排。

两权分离为基础成“过去式”

魏杰说,在企业中,“人力资本”专指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当今企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必须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的产权。他说,所谓企业,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织。因此,作为出资人资本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平等关系。

新的治理结构将由原来以两权分离,即以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以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为内容,转向以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以这两种资本的关系如何协调为中心来进行安排。这两种资本的关系处理好了,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激励约束机制是核心

魏杰提出,当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存在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为了保证人力资本的地位及利益。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

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机制――集中表现为产权激励,让人力资本持股;地位和权利的激励--表现为首席执行官(CEO)的产生,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战略决策委员会及出任独立董事,增大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力;企业文化的激励―――表现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等。约束机制包括:内部约束―――通过公司章程、合同等进行约束;外部约束―――法律、道德约束,市场约束以及社会团体和媒体的约束等。

“人力资本控制”是发展趋势

国外有经济学家认为,“内部人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魏杰表示认同这一观点。但他指出,目前国内所讨论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源在于控制企业的人不是人力资本。如果在责、权、利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由人力资本进行控制、使得出资人资本增值,这是出资人所希望的,应该是件好事。在企业里,出资人的权利集中体现为产权的利益回报,人力资本在保证货币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是可以独立地经营企业的。

魏杰指出,CEO的产生,是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保障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已登上历史舞台。但CEO既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CEO的权力非常大,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外,还要加上董事长50%的权力。所以,在CEO存在的情况下,董事会将成为”小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其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以及订立薪酬制度。

谈及独立董事,魏杰说,由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权威人士出任的独立董事,主要协调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独立董事的本质特征是利益独立,他不应持有公司股票,也不应领取薪酬,公司充其量支付其”车马费“。出任独立董事,对其自身而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实现社会价值,维护社会公正。

不改制的上市公司效率更低

这位多年致力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上市公司所存在的问题,根源首先在于产权制度方面。大股东控制了董事会,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小股东的存在,甚至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在具体层面上,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改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而仅仅是拥有融资功能的国有企业。没有改制的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更低。魏杰强调,实践证明,政府不应该办企业,更不应该当大股东。从根本上讲,完善公司治理,应建立在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之上。

篇6: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一般是指激发有机体努力追求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目标3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这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作 者:罗虎  作者单位: 刊 名:邮电企业管理  PKU英文刊名:P&T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1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高管人员业绩考核与激励约束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公司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调动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公司做强、做大、做好,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高管人员指下列人员:

(一)公司副总经理;

(二)项目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长;

(三)部门主第一文库网管。

第三条 公司高管人员绩效考核根据公司年度生产、经营和高管人员分管工作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高管人员的年度薪酬分配。

第四条 公司高管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收入水平与公司业绩及分管工作目标挂钩的原则;

(三)有奖有罚、奖罚对等、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公司董事会授权考核委员会是对高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及确定薪酬分配的管理机构,具体测算和兑现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和财务资产

部负责实施。

第六条 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权限:

(一)根据高管人员管理岗位的主要范围、职责、重要性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相关岗位的薪酬水平制定薪酬计划或方案。薪酬计划或方案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绩效评价标准、程序及主要评价体系、奖励和惩罚的主要方案和制度等;

(二)负责对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审查、确认高管人员年度目标责任书;

(三)负责对公司薪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审查公司高管人员的履职情况,并对其进行年度绩效考评;

(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公司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

(六)公司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第三章 薪酬的构成

第七条 高管人员薪酬由基本薪酬、保险和福利、绩效薪酬三部分组成。计算公式是:年度薪酬=基本薪酬+保险和福利+绩效薪酬。

(一)基本薪酬:由考核委员会根据高管所任职位的价值、责任、能力、市场薪资行情等因素提出方案,报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保险和福利:根据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执行,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三)绩效薪酬:根据公司安全、效益、发展三大业绩实现情况及高管人员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由考核委员会进行综合考核获得的奖励薪酬。

第八条 绩效考核目标

(一)安全目标

以年度重大事项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生产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企业形象安全四项指标。

1、生产安全。重点考核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生产事故。

2、经济安全。重点考核因决策失误、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企业形象安全。重点考核造成严重影响的大规模群体上访事件,以及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其他事件。

(二) 效益目标

包括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盈利能力四项指标。

1、资产保值增值率。指考核期末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2、资产负债率。指考核期末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3、全员劳动生产率。指考核期内工业增加值与平均在岗职工人数的比率。

4、盈利能力。主要指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额。

(三) 发展目标

主要考核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包括项目核准规模、开工规模、投产规模、评优规模等。

第九条 绩效考核目标的分值及权重

各类绩效考核目标的分值设基本分和加(减)分两项,基本分采用百分制计分,加(减)分根据指标特点设置。考核总分按照各类绩效目标得分乘以所占权重计算。 即.安全、效益、发展目标均设基本分 100 分。其中,安全目标权重为25%,效益目标权重为50%,发展目标权重为25%。

第四章 考核与实施程序

第十条 在董事会确定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之后,高管人员应根据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分别签署目标责任书。

第十一条 高管人员的目标责任书由考核委员会根据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及各高管人员所分管的工作提出,并由考核委员会根据各高管人员的岗位职责,结合公司经营目标审核确认。目标责任书应对高管人员的工作计划与目标中各项内容的权重、分值予以确认。

第十二条 高管人员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将作为高管人员年度薪酬考核的依据。在经营年度中,如经营环境等外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考核委员会有权调整高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第十三条 考核委员会对公司高管人员考评程序如下:

(一)公司高管人员向董事会和考核委员会作书面述职和自我评价;

(二)考核委员会按绩效考核标准(主要为各高管人员签署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和程序,对高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

(三)考核委员会根据岗位绩效评价结果及薪酬分配政策提出高管人员的绩效薪酬数额和奖惩方式,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核批准。如经公司董事会审议后未予通过,考核委员会应根据董事会审议意见对薪酬方案进行修改,直至董事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经营年度结束后,在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后一个月内,薪酬与考核委员应完成高管人员的薪酬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考核对象。

第十五条 高管人员在工作中有重大失误及违法、违规行为,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不予发放绩效薪酬,并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严重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高管人员在收到绩效考核结果通知后如有异议,可在收到通知后一周内向董事会提出申诉,由董事会裁决。

第十七条 考核委员会将最终考核结果以及高管人员的薪酬实施具体内容公示后,由公司统一实施。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仅作为建立高管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机制的总则,具体考核细则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年度生产、经营制定,由公司董事会和考核委员会负责审核、确认。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考核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8: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是否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了,我们看看下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一起阅读吧!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

经济学家彼得认为:“在竞争性经济中,经理的素质和他的工作,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经理人员的工作和他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企业惟一起作用的有利因素”,“企业中的秩序、结构、动力和领导的根本问题,必须在管理人员中加以解决,经理人员是企业的基本资源,是最稀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此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文打算就此问题,粗浅地提一些制度上的设想与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年薪制——短期激励机制

所谓年薪制就是以年度为考核周期,把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的一种工资分配方法。年薪收入通常包括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基薪的确定,要考虑个人的工龄、原工资级别、职务津贴、企业资产规模等因素,也应该打破经营者报酬不得超过企业平均工资3—5倍的原框子。风险收入是到年终时,按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从新增效益里按一定比例提取的个人收入。如果企业效益下滑,未完成考核指标,按同比例扣罚。最高的允许再拿一个基薪,扣罚最多的只给30%的基薪。年薪实行一次性清付,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年薪真正实现对企业经理的刺激作用。这是一种国际较为通用的支付企业经营者薪金的方式。在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高层已普遍实行了年薪制,其良好的运作机理使的众多大公司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锦上添花。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年薪制也提倡了多年,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企业实行了年薪制并进行了成功运作。但由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够成熟,国有经济和一些国有企业还处于转化经营机制的阶段,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矛盾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使得年薪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尚缺乏科学的依据,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较大,年薪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良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年薪制的作用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年薪制的考核办法。要明确有关考核指标如:企业的年度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企业发展后劲等的量化标准。做到在实际执行中,能准确计算这些指标。要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使年薪的发放建立在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同时在年薪的兑现形式以货币为主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增加期权的比例,这样做有利于引入长期激励机制。最后,笔者认为还应当建立职业经理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这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股票期权制度——长期激励机制

年薪制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只是一种短期激励措施,不能促使经理们为公司的长远利益着想。所以在此基础上,股票期权制度就孕育而生了。股票期权就是公司给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权利,持有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因为在购买股票之前,持有人没有任何现金收益,持有人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期权到期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期权协议的约定价格之间的溢价。这样就会促使经理采取决策时能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开发投资、职工培训等,以壮大公司的实力。

然而,目前我国经济环境和现实制度中存在着许多制约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因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1.缺乏法律与政策法规的保障。《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公司不得持有本公司的股票,但为了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的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依照前款规定收购本公司股票后,必须在十日内注销该股份,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目前采用完全锁定经理层所持股份的制度。经理层在任职期间和解除职务的六个月内,其所持股份包括它在公司上市后购人的可流通股份和转赠及配股部分,不准上市流通。该制度又再一次削弱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从税收角度来看,西方实施股票期权的国家均在税收方面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美国的国内税务法明确规定,公司授予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时,公司和个人都不须付税,股票期权行权时也不须付税。但就我国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为股票期权制定专门的税收制度。因此,在进行股票交易时,除了要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还对个人的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规定都不利于股票期权的有效实施。

2.市场不成熟。股票的获取与收益兑现都依赖于股票市场,整个股票期权计划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股票市场的监督与激励。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应该承认它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股票的发行还是在股票的交易方面,市场行为都不够规范,市场缺乏监督,庄家操纵股市,股价动荡激烈,投机气氛浓厚,从而使得股票市场上股价的升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股价和经营业绩并无太大关联。现实中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股价下跌,经营业绩差的企业其股票上涨的现象并不少见,使得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

3.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股票期权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它首先要求企业是股份上市公司,如果是近期内有足够把握上市的公司,也可以用未来股票作为股权来激励经营者。即便是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也仅对上市公司中科技含量高、风险大、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具有显著激励作用。而对一些经营业绩比较稳定,股价波动不大的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效果就不明显。再次,企业规模也是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一个因素,企业规模越大,业绩增长幅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减缓,这样就会弱化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鉴于上面这些方方面面的障碍与限制,笔者认为要在我国真正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就必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要有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并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体系。

(2)建立“套现”平台,从长远看,建立起完善的股票市场(股票可全流通),这就要考虑使经营者行权的套取现金的机制,如按事先约定净资产面值赎回股份。

(3)要有公平、公开、竞争的公司经理录用机制及有效的经理劳动力市场

(4)建立起科学的公司经营实绩考核体系,使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有更科学、更合理的依据。

三、外部竞争机制的引入——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

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目的`就是引人竞争选聘制度,竞争选聘的目的在于将经理的职位交给有能力和积极性高的经理候选人,而经理候选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的显示机制是基于候选人长期工作业绩的职业声誉。企业经理市场的“供方”为经理候选人,“需方”是作为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虚位以待”的企业,在“供需双方”中间存在大量提供企业信息、评估经理候选人能力和业绩的市场中介机构。如果把经理的报酬作为经理市场上经理的“价格”信号的话,那么经理的声誉则是经理市场上经理的“质量”信号,市场如战场,经理市场配置制度以它特有的机制,强有力地约束每一个经理的行为,并激励他们马不停蹄地奋发向上。如果一个经理不能使企业赢利,甚至将企业搞得一塌糊涂,债务累累,那么他的人力资本价值就会在经理市场上自动贬值,他就会面临被辞退的危险。故从动态的而不是从静态的观点来看,即使不考虑直接报酬对经理的激励作用和其他监督的约束作用,经理也会从长远利益考虑为了给市场留下好印象,保持个人的人力资本在市场上的价值而努力工作。

要真正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就必须改革现行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领导班子管理制度。具体地讲,要将企业经理委任或任命制转变为由市场竞争定夺;在选拔范围上,应不受身份、职业、地域、所有制性质等的限制,广开才路。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企业经理的职业化进程十分缓慢,没有形成一套市场价格机制,来保证具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的企业经理能够具有高“身价”。因此,在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声誉机制的建立,这就是要求对进人经理市场中的每一位经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真实的、连续的、公开的业绩档案记录、信用记录。

篇9:浅谈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论文

浅谈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论文

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过程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潜力,并充分地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内在积极性,以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的使用效率。浅谈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企业想要调动或者激发企业的人力资本使其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就必须确保人力资本的行动方向同企业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由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文中笔者就系统科学的基模原理从宏观层面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家人力资本、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这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制度不完善、机制落后等。因此,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系统思考的原理及系统基模

1、系统思考的基本理念

系统观认为,世界是由多层次的个体事件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的行为表现为互动关联的一连串过程;系统行为的背后蕴藏着一定的作用机理,即系统结构,也就是说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行为。因此,通过了解系统的结构来分析系统的行为,深入探析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是可行的。系统思考认为,人类极度复杂的社会系统背后却蕴藏着为数不多的“系统基模”,它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系统基模的核心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创建了一种系统分析工具——系统基模,这种分析工具非常适用于带有关联性作用的复杂过程性问题的研究。系统基模的核心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简单明了地刻画影响问题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之间构成一个个环路,通常称之为反馈环,这些反馈环又通过一定的因素和方式关联在一起。反馈环分为正反馈环、负反馈环、时间延迟,它们是构成系统基模的三个基本原件。

三、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的系统基模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调动和激发企业的人力资本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又确保人力资本努力的方向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这就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在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激励是通过奖励等手段激发行为主体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诱导某种所期望的行为发生,这些奖励就是激励因素。而约束则是指不允许某种行为发生,一旦发生则对行为主体进行惩罚,这些惩罚就是约束因素。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企业人力资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使用。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则是企业约束主体促使约束因素与企业人力资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使用。在现代企业组织中,这些激励与约束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

1、企业人力资本激励基模

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过程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潜力,并充分地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内在积极性,以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的使用效率。这一增强环路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如果能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潜能,并且人力资本的潜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则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会有所提高;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企业盈利能力也会随之上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了,便有能力加大企业的激励力度;激励力度的增强,加之其他各种激励因素的共同作用,又会进一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潜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过程远非如图1这么简单,实际上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过程是由多个环路构成的。例如,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增强的因素就不止一个“企业竞争力”,也就是企业激励力度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因素可以归结为“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两大类。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基本薪金、变动工资、奖金和福利、股权期权、在职消费、退休金计划等。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控制权、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荣誉与地位、人际关系、成功感、政治地位、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激励。

2、企业人力资本约束基模

企业的人力资本实质上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环境的不确定与信息的不对称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本常常以其个体的异质性能力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追求自身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人力资本个体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既存在与企业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可能性,也存在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性的可能性。正因如此,企业必须设计约束机制,限制人力资本可能与企业目标不一致的不利行为的产生与蔓延。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的运行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主要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本约束机制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约束机制的各约束因素以及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企业人力资本约束机制作用的过程的系统基模.

企业通过激励机制增加了人力资本潜能的同时,也刺激了人力资本对个人效用的潜在需求;尤其当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即经过一段的时间延迟),企业人力资本个体的各种利己化行为也将日益显现;如果人力资本的利己化行为与企业组织的目标不一致,则必然损害企业的利益;因而,为确保企业的利益就必须通过增强各种约束因素的力度,约束企业人力资本作为“经济人”的利己化行为,但同时,增加约束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

上述这样一个循环周期只是人力资本约束机制中的一个阶段。由于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是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上一循环的作用过程将会传导而引起下一周期的作用过程。即以抑制利己化行为为目的而增强企业的约束力度时,必然导致人力资本发挥自身潜力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降低;一段时间的作用之后,随着人力资本主体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利己化行为的减少,企业将降低约束力度,这时人力资本发挥自身潜能的积极性又会上升。如此就形成了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的全过程。如同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一样,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过程也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约束环路。一般来说,企业人力资本的约束因素可以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内部约束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章程约束、合同约束,企业的治理结构约束,激励因素本身的约束等;外部约束因素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人力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等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本的约束,外部法律约束,公众媒体约束,社会团体约束,道德规范约束等。众多的约束因素共同构成复杂的约束体系,来制约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不利的自利化行为。

四、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耦合

以上分别揭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机理。但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都不是独立运行的,为了整合出更加具体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系统基模,本文将继续对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互耦合的过程进行分析.

增强环路是激励机制作用的过程,其结果是在各种不同激励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激励力度不断增强,将充分地发挥和挖掘企业人力资本的潜能,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本潜力的充分发挥。图3右边的抑制环路则是企业约束机制的作用过程,其作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各种约束因素限制企业人力资本各种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的利己化行为,最终结果是确保了企业人力资本潜力的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藕合,所引致的企业人力资本的使用的行为表现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深入分析,企业人力资本的使用效果将会很大程度的提升,以期能够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平:《论企业的激励机制》,《现代物业(中旬刊)》,11期

[2] 李建平:《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山西建筑》,19期

[3] 陈丽萍:《论企业的激励机制》,《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03期

[4] 郭嘉刚 兰玉杰:《论我国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

篇10: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论文

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论文

过去,我们讲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就是讲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怎么界定,认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界定清楚了,那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就好了。由此提出了一个以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为特征的治理模式,董事长主要是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总经理主要对日常的经营活动负责。现在,这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在国际上已经过时,目前的治理结构主要是讲两种资本的关系如何界定。两种资本中的一种资本是出资人的资本,包括出资人出资的货币资本、各种资产及土地等,统称为货币资本;另外一种叫人力资本。国际上已从过去那种以货币资本为基础,以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转向了以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以这两种资本的关系如何界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制度安排的重要要素,已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因此,现在的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主要围绕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来安排治理结构。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必然要有两种机制的建立,这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果我们不对这个问题力。以必要重视的话,恐怕中国加入 WTO之后,外国的企业跟中国的企业展开的第一场战役,将是围绕人而不是围绕产品和市场而展开的,即争夺人力资本。因此,我国企业目前的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应该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对治理结构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对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研究上。因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本应有的地位及利益,而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从而维护货币资本的地位及利益。

一、关于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怎么建立,这是新的法人治理结构中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从现在国际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

因为人力资本是作为资本而存在,所以人力资本的回报就不只是工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因而要考虑新的回报形式,这种新的回报形式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现在国际上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的薪酬制度,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

在上述这五个方面的`利益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期权激励。人力资本拥有期权的后果,就是导致人力资本虽然不是出资人,但是却拥有了企业的产权。这就打破了过去一个经济学及法学的原理,即:谁出资谁拥有产权。“推出资谁拥有产权”这个产权制度上的重要的法则,已经被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后果打破了。人力资本既然也是一种资本,那么资本的经济收益就不应只是工资,资本的报酬应该是产权的收益。因此,既然承认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应当承认它应拥有产权。据抽样调查,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左右。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总是搞不好?可能就是我们不承认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存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中间有的人在经营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却没有人承认他们是人力资本,结果是仅仅给一点工资,更谈不上使他们拥有企业的产权。最后导致这些人力资本在心理上的不平衡,于是出现了所谓的“59岁现象”及大量在职消费现象。

(二)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

激励机制的第二个方面叫权利与地位的激励。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利做重新的界定,主要是提高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大了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力。现在人力资本在企业的权利和地位已经极大地增长和加强了,这种增长和加强的结果是产生了CEO,即首席执行宫。CEO的产生实际上表明了企业整个治理结构的全面调整。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但其权力其实非常大,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以外,其权力中还有董事长的百分之四五十的权力。所以在CEO产生的条件下,董事会已成为小董事会,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的薪酬制度。作为首席执行官,虽然不是企业的出资人,实际上是人力资本,但是由他来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拍板。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地加强了,而且人力资本和董事会的功能也已经完全和过去不一样了,董事长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这也减少了过去很多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