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论文

LJyyy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LJyyy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论文(共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分析论文

摘 要: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关键词:贝多芬;德彪西;《月光》

一、在作品标题由来上的比较

在钢琴作品中,人们一旦提起 “月光”,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对于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着名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尽管这个传说很美,但是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比较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的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的浪漫,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18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埃塔?桂恰尔蒂教授钢琴。虽然当时的朱丽埃塔?桂恰尔蒂只有16岁,但是年龄的差距是无法阻止两个人相爱的。在连续数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而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一个朋友的信中,承认表达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之不去的忧虑。而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由于阶级不同,在朱丽埃塔?桂恰尔蒂的父亲极力的阻挠与反对之下,这段美好的恋情留下的也只能是遗憾。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完全是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并非对月光的描写。

而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和忧伤,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这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着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作品在内容表现上的比较分析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着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我所能写出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着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的波澜起伏。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着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我能感受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着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事实如此。但近二百年来,贝多芬这首作于18的曲子,始终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正如,本文刚开始所说的,这首作品名字的来由,只是人们的编出来的故事可是后来的故事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据说,这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名作者杜撰出来的。当时的出版和剧院老板也懂得炒作,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他们努力宣传这个故事。这个乐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这个故事,《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被认可而广为流传了。虽然此后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试图努力纠正这种误导,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

同是月光,古往今来,不管是外国的作曲家或是中国的诗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意趣各异,大相径庭。这无疑和每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决定性的关系。

篇2: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论文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论文

摘要: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

关键词:贝多芬;德彪西;《月光》

一、在作品标题由来上的比较

在钢琴作品中,人们一旦提起“月光”,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una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una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对于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尽管这个传说很美,但是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比较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的时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的浪漫,它的背后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1800年春,30岁的贝多芬开始为来自意大利的古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埃塔?桂恰尔蒂教授钢琴。虽然当时的朱丽埃塔?桂恰尔蒂只有16岁,但是年龄的差距是无法阻止两个人相爱的。在连续数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两人萌发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师生恋情。而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一个朋友的信中,承认表达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之不去的忧虑。而这段浓烈的感情,对于两年以来一直怀着暗淡心情,孤独而又悲伤地生活着的贝多芬来说,无疑就是一道曙光。由于阶级不同,在朱丽埃塔?桂恰尔蒂的父亲极力的阻挠与反对之下,这段美好的恋情留下的也只能是遗憾。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完全是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并非对月光的描写。

而德彪西在创作他的《月光》的时候,却并没有贝多芬那么多的烦恼和忧伤,在他面前的只有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这样美丽的景色,给了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的印象派钢琴作品。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同样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作品在内容表现上的比较分析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我所能写出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的波澜起伏。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我能感受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

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事实如此。但近二百年来,贝多芬这首作于1801年的曲子,始终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正如,本文刚开始所说的,这首作品名字的来由,只是人们的编出来的故事可是后来的故事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据说,这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名作者杜撰出来的。当时的出版和剧院老板也懂得炒作,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他们努力宣传这个故事。这个乐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这个故事,《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被认可而广为流传了。虽然此后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试图努力纠正这种误导,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

同是月光,古往今来,不管是外国的作曲家或是中国的诗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意趣各异,大相径庭。这无疑和每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决定性的关系。

篇3:欣赏贝多芬与德彪西笔下的《月光》论文

欣赏贝多芬与德彪西笔下的《月光》论文

关键词 :《月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摘要 :两种月光,两种感情,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作品《月光》的表达中,由于不同的创作背景,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音乐魅力。

引言

世界古典音乐中有两首《月光》流芳千古,一首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另一首则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这两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下面分别从几方面来欣赏各自的精彩之处:

一、《月光》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月光》这个曲子作于18,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贝加摩组曲》创作于1890年,当时德彪西28岁,属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关于组曲曲名。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德彪西游历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1884年,德彪西曾以康塔塔《浪子》而荣膺罗马大奖,受邀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三年,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奖励。二是来自法国诗人魏尔伦《月光》中的诗句“去参加欢畅的假面舞和贝加摩舞”。

二、《月光》背后的故事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他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传说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盲人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位盲人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

法国诗人吉罗写过一组叙事诗《月下的皮叶罗》,叙述意大利贝加摩的纨绔子皮叶罗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沉迷于物质生活而为月光所杀,最后痛改前非,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了人间。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试图体现拉莫时代钢琴作品的幽雅的风格,他不仅采用了小步舞、帕斯比叶等古老的舞曲题材,还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商调式)。《月光》是一首优美[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而明朗的乐曲。在德彪西的声乐作品中有两首与此同一名称的歌曲,是用魏伦的诗写的。

三、《月光》的表现手法

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一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第二乐章一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一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德彪西《月光》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与第二、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由上呈现的乐思温和而幽静。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仿佛是短而小的笔触在画布上一点点铺叠、延伸,月光好象碎掉的白金一般洒满整个画布,琶音衬托着浮动着的主旋律,这一委婉的旋律,轻轻波动、缓缓起伏,描绘了月夜特有的诗情画意。接着,在一串和弦的晃动下。月光开始在混合的夜色中颤动。随着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叠。音响的混合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驳、扑朔迷离的意境和音响”上声部轻轻奏出歌唱性的“月光曲”。随后,速度稍稍加快。流动的琶音如同月光荡漾,流畅而舒展。在琶音衬托下,上声部旋律越来越明朗,着意描绘了溶溶的月色。最后。再现开头的乐思,以分解和弦织成的柔美结尾终曲。

四、《月光》艺术特色

《月光》该曲是贝多芬标记着“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一―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曾评论这首作品的再现部分:“那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这一背景中延伸扩展,宽广而富有表情。”作品细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和精致的和声描绘,以变幻无常的节奏音型处理,别具一格,充分说明了《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意境。作曲家采用柔美纯净的和声丰富的钢琴织体,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的洒在平静的水面上,把灵艳的月光泻洒下的冰一样的银辉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首《月光》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聆听,带给我们的仍然是音乐最大程度的听觉享受。《月光》的魅力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他原有的魅力,它将跨越语言障碍。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艺术感染力永远的流在人们的记忆最深处。

篇4:贝多芬与月光作文300字_小学生作文

贝多芬与月光作文300字_小学生作文

他虽然因为耳疾而苦恼,但他却乐观地看着远方。

在盲人兄妹前,他,著名的音乐家,为他们两个弹奏了一首,留传百年的曲子。这是一个美丽纯真而又动人的传说――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身上。贝多芳因为被盲人兄妹打动了,借这个夜晚的皎洁月光,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虽说这是一个传说,但学是那么感人。也许我们更能接受这个美丽的传说。事实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是为了抒发第一次失恋的悲痛情感。

不敢相信《月光曲》并不是贝多芬为月光的皎洁而谱写的曲子。但是,这一首曲子里不仅仅蕴含了贝多芬的悲痛,还有一种奇异而又美丽的意境。

一声声柔美的钢琴声在耳边响起,融入了周围的寂静,融入了一片夜晚的景色当中。这让我想起了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说的一句话:“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更像一片火红色的枫叶,落在了宁静的湖面上,荡起了一丝丝涟漪,在月光之下斑斑驳驳的光彩。谁也不敢来打断它,侵挠它,在这个宁静的夜晚里,不管是那一片红红的枫叶,还是那一轮皎皎圆月,都要向水光诉说着许多。

仿佛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直接悬浮在了湖面上。平如镜,再也不会有微风指来了。这不可能是一种幻觉,多么美丽啊。一切被银纱包裹,每一个人都说不出自己的.感受。

正是这一轮美丽的圆月,皎皎的银光,把贝多芬带到了这种奇异的境界里。“……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谧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篇5:贝多芬月光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月光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月光背后的故事

一年秋天,贝多芬像往常一样外出演出,他来到了一个位于莱茵河畔的小镇上。也如往常一样,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悠然地散步着。

夜晚宁静优美,边走边思。这时,忽然听到有钢琴弹奏声隐隐约约传来,这曲子是他的作品。从琴声中可以听出,演奏者虽然技巧还不够熟练,但情感真挚,似乎想通过琴声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尽力表现。

贝多芬自然顺着琴声走了去,停到了一间农舍前,正在此时,琴声戛然而止,屋里传出了话语。

女孩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呀,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但总是记不住,要是能听贝多芬亲自弹一遍该多好呀!”一个男人的声音,“是啊,要是音乐会的门票便宜点该多好啊”女孩安慰说,“先生别难过了,我也就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完后秒懂,推开房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这样不打招呼就进去真的好吗?只见茅屋里点了一支蜡烛,昏暗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放着一架古老的钢琴,一位年轻俊美的女孩坐在琴前,她衣衫褴褛、身形消瘦,但面庞清秀。这女孩似乎听见了有人进来,便警觉地转头,贝多芬看到女孩的神情,忽地惊讶,因为她双目失了。

皮鞋匠,从穿着上来看这个进来的人不像是坏人,(咳,他家也没啥可偷的可抢的)便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乎?”贝多芬说:“不,我是给这位女孩弹琴的。”

女孩听到这话,吃惊地连忙起身,把琴凳让给贝多芬。贝多芬坐在琴前,从容地弹起了刚才女孩弹的那首曲子,女孩听得入了神,一曲终了,她激动地说:“您弹的真好啊!您是?难道是贝多芬先生吗?”贝多芬并没有正面回答,“你喜欢听吗?喜欢的话我再弹一曲。”

这时窗外刮进来一股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过窗子照进了房间,好像一切都披上了银纱,格外美丽。贝多芬凝望着站在他旁边的穷苦兄妹俩思绪万千,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一首宁静优美的乐曲,美妙的旋律犹如涓涓细流缓缓而出。

兄妹俩人静静地听着,仿佛面朝大海,明月初升。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薄的云层照耀下来,顿时海面上起了大风,卷起了大浪。

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拍向岸边……

兄妹俩听着醉了,彼此凝望,此时皮鞋匠看到妹妹被月光照耀的面庞,显得格外美丽。此人此物此景,如同梦中。当他们清醒过来才发现贝多芬早已悄然离开,而刚刚弹奏的那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发挥之作。贝多芬急忙回到旅店,花了一夜把刚才弹奏的曲子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传世名曲——《月光奏鸣曲》。直到现在,不论是谁,当再次奏响、听到这首《月光》,都能联想到美丽的月色,及这动人的故事。

篇6:与月光诗歌

——读月光紫竹《春上书》

月光紫竹的诗歌《春上书》,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生动的笔触,写实的笔法演绎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全诗共五个小节,布局精细,谋篇精当。

第一小节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起因。“临风凝月∕掬起玫瑰梦的.裙裾∕打开一只水晶杯∕收集几寸关于穿越的故事。”作者展开飞舞的思绪,穿越时空,穿越记忆,开始倾述那精彩的故事——“青衫衣袂飘隐∕宝剑猎猎明光∕踏风而来的思绪∕沾满一池前世的水∕那掠过清波的羽翼∕醉了银河边追随的情怀∕竹影隐隐深处∕开始飘起天宫缱绻的乐章。”

“当青苇开始蓬勃∕堤岸的绿缠绕古柳。”第二小节交代了时节、场景之后,主人公开始出场,“那个会把柳枝拈成笛子的少年∕吹响了春天的哨子。”男主角吹着柳笛,闪亮登场。“幺妹却假装没有听到∕自顾自的浣洗着衣裳。”女主角羞羞答答,就像“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闪靓”…。“少年有用柳枝的翠条∕编成一顶遮阳帽戴在头上∕纵身一跃就钻进了荷塘∕幺妹的眼睛依旧盯着手里的衣服∕心却跟着少年沉入了水中央。”一下子拉近了焦距。

第三小节故事还在继续,情节更加生动。“好半天也不见少年的影子∕幺妹禁不住开始张皇∕手里提着未拧水的衣服∕焦急的朝着池塘深处探望∕忽然就在跟前冒出一个身影∕在离着河边最近的地方∕幺妹哎呀一声∕失手扔了手里的衣裳∕却迎见少年憨笑着递上∕一把堤坡下刚挖出带水的荸荠∕幺妹的笑容映照了水的波光。”一对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写活了,景也写活了。足以看出诗人文化底蕴的深厚,文学功底的强大。

第四小节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步步深入,演绎了喜剧的结局。“一叶扁舟小船∕少年熟练的划着木浆∕幺妹摘一朵还没长大的荷叶∕顶在梳着两根粗粗发辫的头上。”“荷冒池塘碧绿一汪∕粉的娇嫩白的清纯∕幺妹痴赏着一池的风景。”“少年眼里却只剩∕幺妹那双大眼睛水汪汪。”“咣当一声响∕惊的幺妹身躯一晃∕尖尖角的荷骨朵也四处躲藏∕少年停了船桨的掌舵∕一时失了方向的小舟撞到桅杆上。”“少年不好意思的说着抱歉∕幺妹娇嗔的羞红了脸庞。”

“那一舟的灵秀哦∕肥了岁月的相思瘦了拙笔的文章。”诗歌一气呵成,故事情节流畅。令人拍案。

篇7:与月光诗歌

月儿柠檬,高挂在天空。我们手牵手,在温柔的月光中。

让我心醉,让我陶醉,让我忘了中秋之夜是在哪一季

月儿柠檬,高挂在天空。我们手牵手,蜜意浓浓。若云般飘逸,似雨般缠绵,如雪般婉约。月之柔美,爱之深情,多幽静。

夜已深沉,情深比酒浓,敏儿醉倒在你的情怀里。

让我心醉,让我陶醉,让我忘了中秋之夜是在哪一季。

心中有花朵朵肆清香,花中有泪滴滴见真情。

这一夜

我们漫步在人民大街的

人流中

我悄悄地牵着你的手

这一夜

我们坐在南湖边上

柔柔的风

柔柔的月光下

我们举杯共饮

醉了情

醉了爱

醉倒在你的情怀中

花好月圆玉树相伴

好美的美人娇

好美的十五月圆

这一夜

你的爱你的吻感动了心

感动了笑容

感动尽在不言中

篇8:印象中的月光论文

印象中的月光论文

内容摘要:在音乐史上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印象派音乐有着光彩夺目的地位,德彪西开印象派音乐之先河,是这一个时代最富于创造性,最为重要的能弹、能演、能写的作曲家和评论家。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不同形式、体裁的乐曲,特别是他的钢琴音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内容上都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在20世纪初期钢琴音乐中的地位,相当于19世纪的肖邦。本文结合其代表作《月光》的特点及其演奏对德彪西的音乐进行粗浅探讨。

关 键 词:钢琴音乐 印象派 德彪西 月光

19世纪60年代,在现代科学技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法国画坛开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他们认为16世纪以来在绘画方面的那种“酱油色调”是歪曲事实的一种感受,不能表现现实的真实,还自然以本来面目,真实地表现自然、反映自然,把正确表现光线变化中的物体的形与色作为绘画的中心就成为印象派绘画所追求的目的。印象派画家非常注重室外写生,讲究捕捉和表现瞬间的色彩印象,用光学原理严格、科学地分解色彩,展示在明暗对照中永不静止的美。光亮和阴暗中间的对比,模糊地表现的印象,以及色彩的相互作用,用现实的真实取代本质的真实,用视觉的真实取代理念的真实,用整体的真实取代局部的真实。印象派绘画以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人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时期,在文学、诗歌方面也进行着一场“象征主义”运动,他们追求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自由诗体来暗示、呼唤19世纪下半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对美好未来的虚假幻象。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的一生中,主要以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他使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巴黎音乐学院上学期间,将一些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作为歌词,写了不少声乐作品。他根据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充满着印象派音乐的朦胧、飘逸、模糊的一种“漫不经心”,让人从中能够感觉得到浓浓的午后、暖暖的阳光和懒洋洋的气息,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此外还有管弦乐曲《夜曲》《大海》等,但德彪西的作品还是钢琴曲居多。德彪西在8岁时就跟随肖邦的学生学琴,从小就对肖邦的音乐和演奏方法有浓烈的兴趣,其钢琴演奏深得肖邦精髓,“德彪西优雅轻快并且富于深度的触键实在令人难忘。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滑过,就可以一触到底,继而产生绝妙的控制性和各种音响的表现。”①他具备和肖邦同样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钢琴家他创作了反映他个人触键手法的一系列风格独特的钢琴作品。从他创作的大量钢琴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肖邦的创作、演奏手法对他的影响。当然,我们从其早期《阿拉伯斯特》《贝加摩组曲》等作品看出他的音乐受到马斯奈及格里格的影响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22岁时德彪西创作的《康塔塔》荣获罗马大奖使他声名大振,并因此获得到罗马进修的机会,从而和李斯特、威尔第等大音乐家结识交往。在这期间,他认真研究过瓦格纳的许多歌剧总谱,起初崇拜瓦格纳,但其后又背道而驰,其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就是完全版的反瓦格纳歌剧风格。从19开始至19,风华正茂的德彪西蔑视教条主义的原则和传统,自然就积极参与到这样一种追求创新突破的运动中来,与许多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交往并结为好友、知己。正是德彪西和这些人的交往,使其后来的音乐道路深受影响,创作出了大量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并深刻地影响了相当一部分20世纪以后的音乐。从这个时期开始,他的钢琴作品有了更多样的变化,更丰富的音响和更广阔的表现力,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描写也更富有幻想力。这个时期的作品――《版画集》三首确立了他印象主义的手法,开启了钢琴音乐新时期,其后还有《意象集》《儿童世界》《前奏曲》《练习曲》等钢琴作品。

德彪西早期受肖邦和穆索尔斯基等人的影响,后来与莫奈等人结识成了“反教条、反传统”大胆探索者、实践者。他对曲式、和声的.应用及旋律的发展都大胆地尝试采用“反传统”的方式,反对使用大小调而代以教会古调、五声音阶、全音音阶的自由使用,使其音乐更多姿多彩。他喜欢优美的旋律和富于色彩的和声,主张“音乐是自由的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它无边无际,像风、像云、像海洋。”强调音乐的自发性、多样性,自由地使用大量不谐和音程和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连续系列进行,肖邦音乐中的那种变化和弦及在一个和弦延续中附加不同和声的手法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得到更为充分、广泛的发展应用。他采用这些没有准备也没有解决的经过音、和弦外音、各种转调从而产生出更丰富的音乐色彩。他会颇费苦心地在乐曲的开头或结尾处写上象征性的、蕴含诗情画意的、可以用视觉语言来表达音乐内涵的标题。他的音乐多有戏剧与幻想色彩,一种朦胧、模糊难辨的色彩。他的音乐很少有从始至终不断发展的主线,通常会有几个不同的片断、主题,从一个乐思(动机)被引出并加以扩展,在发展中又顺利地引入另一个乐思并得到合理地展开。他的钢琴音乐中也都用法语标明了各种严格认真的演奏指示,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指示进行演奏而不必加入演奏者的个人解释,但他的作品中对于指法及踏板并没有标记。在踏板的应用方面,演奏者必须敏感、灵活地从音乐细微的节奏变化、乐句构造及其一系列的音乐意象表现的情景中去探究、选择、确定。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普及最为广泛的一首,是德彪西早期最具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在德彪西早期作品中,由于其受肖邦、格里格的影响,其作品较偏重旋律表现,尽管还带有较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已经显露出作者较强的印象主义特点。这首乐曲对技术上的要求不太高,但飘逸、朦胧、富有变幻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是仅靠灵巧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演奏者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键盘和踏板进行小心控制、细微的调节。从头到尾如歌的旋律在演奏中采用伸缩速度(rubato),比浪漫派作品更讲究“自发性”和灵活性,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钢琴的声韵必须发自没有琴槌的乐器,轻柔的指触要注入每个音符中,所有的效果的营造都经由细致的踏板运用而获得。”②全曲音响力度上大都在ppp和p之间,这就要求弹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不可虚而含混,演奏就特别要注意从手指到肩膀以及全身的柔和、放松,从而在手指第一关节有一定紧张度的状态下“抚摸键盘”,进行柔和而有控制的慢触键来弹奏。弹奏时要特别注意音符的均匀,只要某个部位有一点点的僵硬、别扭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到似有树林、有大海的黄昏――月亮从远处慢慢升起,左手从一个三度的简单动机到第二小节变为不和谐的二度,渐渐流淌出音乐主题,似乎是月光出来一点以后,就漫射开来,三连音与二连音的转换就像是月光在漫不经心地游走。8小节后又是6小节的不断扩充发展,这类作品演奏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据说肖邦在教授钢琴时常常谈起一种叫做‘懂得弹长音’的技术……我们必须仔细听着长音渐弱下去直至消失的过程,并根据它们来弹好伴奏声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主题线条流畅,不出现煞风景的重音、破句和断句,紧随其后的长音演奏的要更轻,随着长音消失的音量酌情而行。”③然后是12小节的一个优美而更加丰富迷人的插部,似是月色下站在高处远眺所见的“月朦胧,鸟朦胧”之中的苍茫夜色,也像是月亮投影在波光荡漾的水里一片片弥漫开来的景色,这些部分的踏板基本上可以以小节为单位,以营造一种似乎是眼前呈现出的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月下意境。从第26小节开始整个中段情绪逐渐活跃起来,似一阵风吹过的林间,树叶在一阵阵地起伏,也像是月光下的大海开始涨潮,涌起一阵阵的波涛。从第37小节到第4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出现了短暂的力度为f的高潮部,调性由降D大调转到E大调。第41、42两小节处急速转到Calmato(安静地)出现的乐句,调性又转回原调,经过8小节的过渡逐渐平息下来,渐渐淡去。这一部分的音色和触键上都与前后两段有所不同,需要显得活跃、明朗一些,整个B段的左手琶音要弹奏得很均匀“……演奏是不要按照一般的弹法把它弹成渐强或渐弱,而应该双手完全放松,很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既不上升也不下降。”④跟随右手旋律的情绪需要而采取一种“均匀喷洒出来的水珠”一样的音乐感觉。从第51小节开始是结尾部分,是A段的再现,一切又复归平静,速度要比A段稍慢,音色要更柔和、清淡,力度是全曲中最弱的部分ppp,似是一种依恋,一种回味。

前,笔者曾从电台里收录过日本合成器演奏家斋藤英美用合成器演奏的《月光》。乐曲里充满着不断变幻的朦胧、神秘和飘逸,把月光下的夜色渲染得美轮美奂,而管弦乐队和长笛演奏的《月光》又是那么的轻巧、宁静而温暖,音乐展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深邃意境,很值得我们在弹奏时学习借鉴。

注释:

①②陈兆勋 《德彪西的月光》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9

③江晨《如何学习和演奏印象派作品》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

④向乾坤《德彪西钢琴音乐及前奏曲的演奏》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5

篇9:雪与月光散文

雪与月光散文

刚到家,就是一场雪的恭迎。雪下得不大,但确实让人欣喜。洗去了半年的尘埃,总算能轻松的待一待。捡起了久违的笔,有些生疏,磨磨蹭蹭,纸上留下一排的杂乱无章。

乡村的夜晚来的总是格外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城市生活像是被定制好的一样,居住的环境,春夏秋冬是空调带来的恒温。每天的朝九晚五,总觉得缺少一些原始纯粹的东西。浓重的雾霾,遮住了我的`眼睛,于是看不到夜晚的满天星星。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了本应有的自然生活。

乡村的夜晚很静,下了雪的夜晚很净。偏偏这时,月亮又爬了出来,一轮皎洁的光辉从东山上缓缓升起,像是在炫耀自己的一袭白衣,让世人来瞻仰。它照着这山,映衬着那旷野,整片乡村亮堂堂的。雪与月光宛如一对恋人,在悄悄的情话中,星星都要刻意回避一下。迈着轻盈的步伐,生怕惊扰了此刻的安宁。月光照着雪,雪映衬着月光,便不懂世上为何有如此然人怜爱的精灵,诗也好,画也罢,区区笔墨也无法将此描绘淋漓尽致。

大寒刚过,已经很冷了。清冷的月光铺了一地,远远望去,不知是雪,还是月光。墨色勾勒出一条连绵的线条,那是月光下起伏的山岭。一种深邃的黑直钻心底,远处传来一阵狗吠,不禁让人心生恐畏。沉默是无声的呼唤,群山不言,偏懂我心。

晚上气温已经很低了,地上的一层雪被冻住,从上面踩过,咯吱咯吱作响。这时候,适合找人聊聊那些或长或短的心事,剪烛西窗,就像,雪与月的对话。

雪中望月,月下赏雪,仿佛是前世的呼唤才让你我沉浸其中。细细数着过往的云朵,不经意间,发现月亮又爬了老高。天上的星星若隐若现,好像是害了羞,不敢露出脸,生怕打扰到难得的美妙。神秘的太空,那里可是有天上的街市?那我必是要过去,去看一看那儿世上没有的稀奇。

雪地里,任由天马行空地想象着,也许是心情许久都未有过此时的舒畅。散不尽的阴霾让冬天显得格外漫长,但一些返璞归真的美好让人为之欢欣。可能是夹杂了太多的感情在里面,所以才把冬天看的太无趣。今晚月光如水,月华如练,白雪似玉,倒也给人一种由衷的希望。良辰美景,只愿尽兴而归。

还是那么爱幻想,幻想一些美好却又不切实际的东西。所谓的理想主义,总是在一点点的落空中成了空想,渐渐明白了现实在何处,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不知道这个年龄离成熟还有多远,也不知道将来的责任有多重,总有一天你我都将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生活的压力总是要扛在自己的肩上。到时候,愿你我潇洒如故,依旧用文字点缀前行道路上的两岸芬芳。

久久徘徊着,回想起流逝的时光。那些快乐或美好,痛苦或忧伤,早已被深埋在这冬雪中。有些美好总是触不可及,任凭那些感动流淌在月光下,渐渐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中。下雪的时候,企图去抓住一片雪花,然而掌心的温度总是即刻将它融化。直到在一片冰莹中看到自己清澈的眼神,那是在寻找留不住的美好。

如果 你是今生的雪花

我 便是前世的月光

千百年的等待

只为把你照在心上

如果 你是前世的月光

我 便是今生的雪花

痴痴地落下

只为与你红尘共潇洒

篇10:月光与海作文

月光与海作文

几缕月光零零散散各司其职,慢慢悄悄穿过云层,安安静静无人问津。

我满心迷茫,不知不觉已走到外滩。

夏天的风是青涩的,吹起风衣一角,穿过耳朵,溜走在侧旁。凑过去,不对...是有点腥。靠海的风清凉,海上的风狂暴。无缝连接在一起是这样的合适。

闭眼,脑子里依然是恶毒的话语。与她平时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历经人世数十载,她是我的软肋。但没法成为我的铠甲。

月光不知何时浓烈了起来,躲着五颜六色的人,迅速而安静,明亮却又不失温柔。铺上海面,金光闪闪,用自己仅存的一点点温静,生怕打翻了海岸上的呓语语喧哗。保护着他的所向,任时间流逝,毫无保留射出了光。给海上披上一层海粼。累了,蜷缩进云里。

忽然想到七年前的月光,有那个人陪在身旁。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她向我走来:

“瑾儿,受委屈了。”

我想抬手握住这一刻的'美好,大海迅疾的把我拉回了现实。

此时此刻的静谧,是互补的。就像大海永远会往下奔流去寻找他追求的热爱,也就像黑云..... .在默默保护着他的欢喜倦了就佯躺在云朵上。应该是一种安全感吧,很舒适。

终会有灯灭,天黑的一刻。

趟走在海水中水意冰凉,细致。垂头低帘是深不见底的,是深蓝的,很美很静谧。

或许对大海来说没有边界或答案,海参杂着黑色与其相伴,海水是透明的,纯白的,他保护着白色令其免于天真。

一层一层的海水向我奔来,也很难把控住自己那种感觉,葬身在蓝色的海水中间,飘飘然,似乎整个人快要浮起来了,太自若。太完美,以至于我不敢不敢夺步害怕,害怕整个蓝海因”咕咚”一声逃走了。

月亮坠入不见底的河,星星垂眸惊动了舸。

月光躲了起来,云层把它保护的很好,他睡了,睡得甜美安详。我走了人少了。海岸褪色了五颜六色也累了,还给你吧,我把金黄给你。

我把宇宙之蓝色呈现给你,这是我的爱。

或许没有谁会因为没有谁活不了。

好好睡一觉吧,晚安。

相关专题 贝多芬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