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论文

湖广会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公共场所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湖广会馆”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场所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论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公共场所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论文

公共场所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论文

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是卫生许可的一项重要的前置内容,也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为预防性卫生审核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使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更加合理、规范,符合卫生要求。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贝则〉规定,国家对公共场所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对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由于目前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还没有完整的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结合我市几年来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情况,现就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内容和要点作一些综合分析。

1审核、评价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彳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0太原市水疸发病率为5255^0万,明显高于全国水疸发病率(1204^0万)114******121。太原市水疸的发生高峰在冬季和春季,4~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这与20全国、年广州市、2006年北京市朝阳区|2~41的水疸流行特征一致。

水疸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较强,传播快,易在人群密集的学校中引起暴发、流行。因此,应加大水疸防控工作力度,密切监测水疸疫情,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广泛开展水疸疫苗的免疫接种,切实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2标准、规范包括《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9673―、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生部2006)、《住宿业卫生规范》《沐浴场所卫生规范》《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卫生部商务部)、《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审核、评价内容

包括选址、布局,建筑卫生学,卫生与消毒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

21审核、评价要点

211选址、布局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一般周围25m内无污染源,通风日照良好;内部布局流程合理,具有足够的符合场所要求的.功能区间。

212建筑卫生学建筑物的净高、采光、照明、通风和基本卫生设施等方面应根据场所性质充分满足卫生指标的要求。通风换气设施、新风量212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设施合理、要有独立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不得直接向天花顶排风(抽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它污染源,并设有防护设施;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鼠装置,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排风口应远离新风口,并应设置在下风向。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①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装置,②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③空气净化消毒装置,④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的可开

闭窗口。

非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要有直接向外排风的装置或管道向外排风装置,密闭的场所要有鲜风口或鲜风管,其余参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小气候、新风量要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要求。二次供水设施和建筑装修材料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的要求,工程的建筑、装修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111,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121。

清洗消毒设施

洗消间(清洗消毒间)住宿业、沐浴场所以及提供饮具的场所要有专用清洗消毒间(洗消间),内设洗涤池、消毒设施、过水池、操作平台、消毒柜、保洁柜;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如使用非一次性拖鞋还要设拖鞋洗涤、消毒设施、拖鞋架(凉干),地面与墙壁使用防水、防霉、可洗刷材料,墙裙不低于1.5m。

布草房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应设置专用的布草房,设有密闭的布草柜,物品分类存放,有三防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锅炉房、车房、发电机房、空调机房应有噪声控制、防毒、防尘等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如属于职业病危害项目还要提供职业病危害单位的竣工验收评价报告。

各类场所审核、评价内容221住宿业设置清洗消毒专间(宾馆酒店类要每层或隔层设一间),洗消间设置符合要求,配置专用清洗消毒工具,坐厕和洗浴池的清洁工具要分开;要设置专用的洗衣房或采用社会化洗涤服务,能满足布草物品摆放要求,要有布草柜分类存放,布草柜有门;洗衣房布局流程和功能分区要符合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出入口、待洗物品入口、洁净物品出口要分设;给排水设施要完善,如供水管网与市政管网直接相通要有防止向市政管网倒流的设施;排水设施应有防止废水逆流、病媒生物侵入和臭味产生的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要求(客房、卫生间、公共用房应设机械通风或排风装置)客房通风、采光、照明、隔声良好;不宜将暗室作为客房、客房净高不能低于24m,每床面积不低于4m2131;客房的内部装饰及保温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歌舞厅及其它文化娱乐场所要设置专用洗消间,且符合卫生要求;如有水果制作,应设置水果制作间,符合卫生要求;应有机械通风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卫生要求;歌舞厅要设置吸烟间(区)舞厅平均每人占有面积不小于125m2;座位设计、灯光设计和地面坡度应符合场所功能要求。

游泳场所应设置游泳池及急救室、更衣室、淋浴室、公共卫生间、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设备控制室及库房;流程布局合理,保证泳客按照更衣室一强制淋浴室(或通道)―浸脚池―游泳池的先后次序进入游泳池;必须设置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和强制式淋浴设施,浸脚池长不小于2m,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20cm141;新建游泳池必须具有循环净水和消毒设备;泳池边设置防污水流入设施。

篇2:浅析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论文

浅析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论文

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是卫生许可的一项重要的前置内容,也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为预防性卫生审核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使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更加合理、规范,符合卫生要求。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贝则>规定,国家对公共场所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对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由于目前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还没有完整的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结合我市几年来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情况,现就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内容和要点作一些综合分析。

1.审核、评价依据

1.1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彳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贝|J?、《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2标准、规范包括《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9673―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生部2006)、《住宿业卫生规范》《沐浴场所卫生规范》《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卫生部商务部200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2.审核、评价内容

包括选址、布局,建筑卫生学,卫生与消毒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

2.1审核、评价要点

2.1.1选址、布局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一般周围25m内无污染源,通风日照良好;内部布局流程合理,具有足够的符合场所要求的功能区间。

2.1.2建筑卫生学建筑物的净高、采光、照明、通风和基本卫生设施等方面应根据场所性质充分满足卫生指标的要求。

2.1.2.1通风换气设施、新风量212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设施合理、要有独立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不得直接向天花顶排风(抽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它污染源,并设有防护设施;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鼠装置,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排风口应远离新风口,并应设置在下风向。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①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装置,②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③空气净化消毒装置,④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的可开闭窗口。

2.1.2.1.2非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要有直接向外排风的装置或管道向外排风装置,密闭的场所要有鲜风口或鲜风管,其余参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2.1.2.1.3微小气候、新风量要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要求(GB16153-1996、GB9663~9673―1996)。

2.1.2.2二次供水设施和建筑装修材料二次供水求,工程的建筑、装修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111,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

2.1.3清洗消毒设施

2.1.3.1洗消间(清洗消毒间)住宿业、沐浴场所以及提供饮具的场所要有专用清洗消毒间(洗消间),内设洗涤池、消毒设施、过水池、操作平台、消毒柜、保洁柜;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如使用非一次性拖鞋还要设拖鞋洗涤、消毒设施、拖鞋架(凉干),地面与墙壁使用防水、防霉、可洗刷材料,墙裙不低于1.5m。

2.1.3.2布草房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应设置专用的布草房,设有密闭的布草柜,物品分类存放,有三防设施。

2.1.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锅炉房、车房、发电机房、空调机房应有噪声控制、防毒、防尘等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如属于职业病危害项目还要提供职业病危害单位的竣工验收评价报告。

2.2各类场所审核、评价内容221住宿业设置清洗消毒专间(宾馆酒店类要每层或隔层设一间),洗消间设置符合要求,配置专用清洗消毒工具,坐厕和洗浴池的清洁工具要分开;要设置专用的洗衣房或采用社会化洗涤服务,能满足布草物品摆放要求,要有布草柜分类存放,布草柜有门;洗衣房布局流程和功能分区要符合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出入口、待洗物品入口、洁净物品出口要分设;给排水设施要完善,如供水管网与市政管网直接相通要有防止向市政管网倒流的设施;排水设施应有防止废水逆流、病媒生物侵入和臭味产生的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要求(客房、卫生间、公共用房应设机械通风或排风装置)客房通风、采光、照明、隔声良好;不宜将暗室作为客房、客房净高不能低于2.4m,每床面积不低于4m2131;客房的内部装饰及保温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2.2.2歌舞厅及其它文化娱乐场所要设置专用洗消间,且符合卫生要求;如有水果制作,应设置水果制作间,符合卫生要求;应有机械通风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卫生要求;歌舞厅要设置吸烟间(区)舞厅平均每人占有面积不小于125m2;座位设计、灯光设计和地面坡度应符合场所功能要求。

2.2.3游泳场所应设置游泳池及急救室、更衣室、淋浴室、公共卫生间、7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设备控制室及库房;流程布局合理,保证泳客按照更衣室―强制淋浴室(或通道)―浸脚池―游泳池的先后次序进入游泳池;必须设置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和强制式淋浴设施,浸脚池长不小于2m,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20cm141;新建游泳池必须具有循环净水和消毒设备;泳池边设置防污水流入设施。

2.2.洗浴场所(公共浴室)休息室、更衣室、沐浴区(间)、卫生间、消毒间、布草房等功能区间设置与布局符合要求;消毒设施符合卫生要求:①设置饮具清洗消毒间,有洗消设施和保洁设施。②浴巾、毛巾、浴衣裤自行清洗消毒的应设专用清洗消毒间和配备清洗消毒设施,如外洗应提供洗消合同。③设置拖鞋消毒设施。④设置浸脚工具、梳剪等消毒设施;布草房、布草柜符合要求、物品分类存放,布草柜有门;设置污物布草回收间;浴池有循环过滤装置和池水消毒设施;有禁止性病、传染病、皮肤病顾客就浴标志;通风排气设施符合卫生要求。

2.2.理发店、美容店美容美发场所应设置在室内,美容场所经营面积应不小于30m2,美发场所经营面积不应小于10m2,兼营美容和美发的场所应分隔设置美容、美发操作区域;经营面积50m2以上的美发场所应设单独的染发、烫发间,小于50m2的应设烫、染工作区(间),烫、染工作区(间)应有机械通风设施;应设理发、美容工具洗涤消毒设施,美容场所和50m2以上的`美发场所应设单独的清洗消毒间。

3.讨论

3.1意义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从科学角度对建设项目的设计布局进行审核,力求完善和符合卫生要求,减少和避免健康危害事故发生,也避免了因设计不合理所带来的卫生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3.2完善部门之间的合作监督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要密切配合,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促进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3.3 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 国家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工作规范及评价技术体系,也未有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因而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卫生部办公厅也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开展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或检测。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使卫生学评价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篇3: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论文

在卫生监督体系中,预防性卫生监督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突出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预防性卫生监督,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发现并消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隐患,是保护环境、保护人群健康、造福后代的一种重要手段111。

为推动我国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在卫生监督领域的应用,研制和开发了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和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系统,为卫生监督的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篇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论文

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系统是以简体中文WirnlowsXP为平台,采用目前具有兼容多种数据库、可视化强和运算能力较好的VisualBasic60程序|2’31语言编写而成。软件具有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封面,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有背景音乐、软件使用图文语音并茂)设定了自己的安装程序。因此该软件具有易学易用、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功能强等优点。同时实现了卫生指标的量化,指标体系中卫生要求与监督意见书的对接,监督意见书的自动生成、文字的编辑,法1.2.1Mairi1主窗体包括一个主菜单、一个CommoriDialog控件,主菜单包括9个选项,即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监督管理程序111、法律法规、标准、预防性卫生学评价、选项、帮助和关闭。该系统共有27个子窗体和1个初始运行模块。

1.2.2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模块该模块由1个父窗体和3个子窗体构成。利用了VisualBasic多文档界面(MDI)和单文档界面(SDI)两种类型.父窗体多文档界面MDI作为停留窗口用于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多窗口的相互连接,并组合菜单、工具箱、窗体布局窗口停放在屏幕上部边缘。预防性卫生监督的三个文书采用单文档界面(DI)窗体,作为MDI窗体的子窗体,可直接调用,调用时停放在父窗口的下部。

1.2.3预防性卫生监督程序模块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网页制作系统,将预防性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内容制作成一个HTML代码文件.可以插入图像、控件、表格等。然后有HTMLHelpWorkshop帮助制作系统进行编译。

1.2.4资料信息模块资料信息模块同样采用上述网页制作系统,制作成HTML代码文卫生监督领域的法律、法规、部令规章和国家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1.2.5卫生学评价模块卫生学评价模块是根据卫生学指标体系的内容研制而成的。由9个单文档界面(SDI)窗体组成,包括公共场所评价和餐饮业场所卫生学评价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场所评价部分又由7个小部分组成,即宾馆、旅店,文化娱乐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游泳馆、体育馆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商场(店)、书店等场所,医院候诊室和公共交通等候室场所,饭馆(餐厅)等。每一部分评价由多个指标构成,指标分值分为四档,采用单选形式。利用OptionButton控件单选功能来实现,即在选择一个OptionButton时,同组中的其它OptionButton控件自动无效。

1.2.6帮助模块为了帮助用户及时、正确地使用这一可视化软件系统,为软件编写了帮助系统。帮助文件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HelpWorkshop图形化帮助制作系统。帮助文件包括软件的安装、使用两部分内容。该模块具有目录搜索、关键词搜索、全文搜索和即时帮助等功能。使这一可视化软件面对用户更加友好。

1.2.7安装程序设计一个优秀的软件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专业安装程序。在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卫生学评价信息管理可视化软件系统中创建了安装程序,用户通过安装程序提供的帮助信息,可以轻松地完成该软件系统的安装。另外在软件系统设计中,还添加了较强的纠错功能,有效保证了用户在误操作时自由地返回和退出,有效地避免了出现错误、死机等问题。该软件系统在选项菜单还设置了背景供使用者选择,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1.3系统功能

1.3.1可直接查询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时所需的有关信息.系统在广泛收集有关预防性卫生监督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行政文件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分类和系统分析,建立了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资料管理库,使查询十分方便。1.3.2结合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内容和要求,给出了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程序。即使工作人员不熟悉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只要拥有此可视化系统,即可在系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也为规范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

1.3.3在中文WINDOW6XP操作平台上,采用VISUALBA-SIC程序语言和网页制作系统开发完成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预防性卫生监督办公自动化。该系统主要特点:1)在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模块,实现了文书标准化,具有文字编辑和文件保存、打印等等功能;2)信息资料管理库模块,分为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部分,带有查询、修改、更新、打印功能。

2卫生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根据目前预防性卫生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卫生学评价内容,结合各行业建设工种的特点和卫生要求,建立了餐饮业场所、公共场所(设计)、食品生产场所、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等四个方面的工程设计阶段的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指标体系可视化,指标赋值标准化系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评价场所—评价环节—评价指标为轴线,每个分指标又分好(0分)、较好(6分)、较差(2分)、很差(不得分)进行打分,对合理缺少项目进行标化。(2)建立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模型,包括自动统计和计算处理。系统建立了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模型:标实际值之和—各项指标就值之和X100%。标准分90%以上为优级,设计基本符合卫生要求;标准分80%~90%为良级,卫生设施的设计只需稍作修;标准分60%~80%为差级,卫生设施的设计需作较大修改;标准分60%以下为差级,卫生设施部分需重新设计。(3)实现了指标体系中卫生要求与监督意见书的对接和监督意见书的半自动生成。

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系统是在简体中文WindowsXP平台上,运用目前具有兼容多种数据库类型、可视化很强和运算能力卓越的VisualBasic6.0程序语言研制而成,该系统是目前国内在预防性卫生监督领域较早研制完成的可视化软件。该软件系统集数据处理、计算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且数据库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连接多种类型数据库;

(2)计算模块由卫生学评价、信息管理两部分构成,计算功能强,与数据库接口友好;

(3)软件可视性好,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功能性强、界面友好;

(4)软件带有较为完善的帮助系统,使用户对软件的使用更加方便;

(5)创建了安装程序,用户按照安装帮助信息,可以轻松地完成软件安装。

篇5:分析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和主要危害因素论文

分析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和主要危害因素论文

集中空调系统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改善室内环境温湿度方面的舒适性要求,又是空气传播性疾病的污染源和传播途径。美国、欧洲等国家曾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2%~50%的室内污染来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7家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6%其中50%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属于严重污染。因此,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若不加以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是卫生监管的关键措施之一,是一项公共卫生工作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而现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评价规范)仅明确了各类评价的内容、检测抽样量的原则及评价报告的格式,没有明确评价的具体方法,给各省的评价工作造成较大困惑,近3年来的实践明显反映出上述问题的存在。为确保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客观与公正,有效填补现行评价规范中评价方法之缺失,本文对卫生学评价应该把握的要点进行探讨分析,以期探索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为现行规范标准的修订和补充提供依据。

1.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和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1.1 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 卫生学评价首先要根据建筑物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现场勘查情况作出评价方案。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2)工程概况;(3)建筑总平面图纸、楼层平面图、立面图或剖面图等;(4)暖通设计资料,主要包括:冷冻机房、换热站、冷却塔等设施设备平面布置图,风管与风口平面布置图,空调通风系统原理图,换热站水管、冷凝水管等水系统平面布置图等适用时,应包括全套暖通施工图纸。(5)卫生学设计评价报告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单(适用时)。(6)竣工验收的评价报告(适用时)。(7)维修维护及清洗影像记录适用时。为了防止委托机构对技术资料的恶意隐瞒,导致评价报告失实,应建立技术资料承诺制度,要求委托机构书面承诺所提供技术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避免引发法律纠纷。

1.2 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首先要根据系统的图纸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了解并掌握集中空调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存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集中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和分配系统可能是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通道。新风量'室内空气臟旨标及室内微小气候参数的控制结果是影响室内人员健康与环境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2.卫生学评价与现场卫生学调查的方法及现场抽样检测

2.1 卫生学评价方法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是评价的控制要点,而现行的评价规范中缺乏具体评价方法,可操作性较差。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的特点,采用风险评估法、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及定性和定量评价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如经验法等。这些具体评价方法已在某省试点探索完成的15个大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中获得具体应用,取得了操作可行、结果可靠的满意验证结果。

2.1.1 风险评估法 该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健康危害因素的种类、特性、浓度(虽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相关资料,按一定准则,对健康危害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并建议有关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措施,使其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2.1.2 类比法 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项目工程)的现场卫生调查、健康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和健康危害事故案例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健康危害进行评估,预测拟采取的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主要用于预防性评价中的设计评价。

2.1.3 检查表分析法 该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运行规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部位环节、内容、现状、存在问题、标准规范要求、符合性结论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明确符合项与不符合项;针对不符合项提出减轻拟评价项目中存在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所需的改进措施。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集中空调系统的现场卫生学调查分为类比调查和现场调查。

2.2.1 类比调查 是通过取得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资料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来推测、论证项目竣工后卫生状况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要点除详细描述相同点外,也要详细说明不同点,分析不同点对项目评价产生的影响。

2.2.2 现场调查 现场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空调系统运行卫生状况、卫生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管理情况及細边环境和建筑物自身的污染情况等内容,可采取现场勘察、询问、监测等方式。宜采用调查表的方法,调查表内容和调查方式均应制定成作业指导书,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与可靠。

2.3 现场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应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抽样量比例在评价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应用中普遍存在几点误区,对误区的正确理解应该为:(1)评价规范中所述的“一套”空调系统应为一个空气处理单元(机组、空调箱、新风机房)。(2)令却水系统属于整个建筑物,抽样数应不少于1个冷却水塔。(3)现场采样易受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确保采样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须对采样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控制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建立采样可追溯的惟一标识系统,确保相关样品、记录的可溯源性;b冷凝水、冷却水的采集应注意采样前容器的消毒和灭菌;c送风样品的采集应注意采样环境控制、采样流量的负载校准、采样位置的固定、采样气路的捡漏,以及规范化的无菌采样操作;d风管积尘样品的采集应注意定量采样机器人自校准的可溯源性和正确性及其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科学性、采样点与开孔位置设置的代表性、采样方式选择的适宜性、无菌采样操作的规范性等。

2.4 评价结论和建议 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分析、现场调查及卫生检测的结果,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由于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关联性不同,有的因素(如嗜肺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应“一票否决”,必要时可采取专家会议评审形式。

3.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设计评价与竣工验收评价两类。设计评价可采用风险评估法和类比法进行。竣工验收评价应参照设计评价的结果,结合检查表分析法和现场检测结果,得出评价结果。

3.1 设计评价

3.1.1 基本情况分析 对所提供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和主要材料设备表等技术资料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用途及服务人数、空调类型、设计参数、新风机组、新风采集口和排风口位置、风管与风口布置、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等。

3.1.2 现场调查 在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周边环境现状调查、危害因素监测和建筑物现况及自身污染状况调查。

3.1.3 类比分析 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的空调系统进行现场调查、检测,对结果进行类比分析。

3.1.4 评价与建议 结合基本情况分析和现场调查结果,列举空调系统中对健康危害的因素及其特性、类比项目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相关要素,对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行评估;对温度、相对湿度、噪声、新风量等设计参数进行评价;对空调系统设计中的新风、排风、送回风系统和水系统、运行工况、气流组织、管道材质、保温材料等相关方面进行评价。尤其对机房、风管、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应急关闭回风的装置、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等设备及设施是否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及相关规范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所评价的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作出评价结论及改进建议。

3.2 竣工验收评价 竣工验收评价应参照设计评价的结果,结合检查表分析和现场检测结果进行。

3.2.1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空调通风系统设备及其布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安全性与效能检测分析。

3.2.2 卫生检测 抽样规则、检测指标及方法除按照评价规范和卫生规范的要求执行外,还应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要求。

3.2.3 评价结论和建议 对所评价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的卫生情况是否符合设计与有关标准规范要求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经常性卫生学评价

经常性卫生学评价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评价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效果评价。宜采用检查表分析法和现场检测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结合采用风险评估法等其他评价方法。

4.1 运行期间评价 运行期间评价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检测与调查、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效能检测分析,应特别关注送风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污染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对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的日常监测,可以适当简化步骤,减少抽样量。

4.2 清洗效果评价 对空调机组、风管、风机盘管、冷却塔等设备清洗前后的卫生状况及相关检测结果均应进行评价。

5.卫生学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实施卫生学评价后的最终成果,针对评价规范中缺失具体评价报告内容的情况,本文认为评价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总论(评价的背景、任务来源、依据和技术资料、目的和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及质量控制方式等)、工程分析频目地点、平面布局、面积、用途、服务人数、空调类型、气流形式、系统参数、空调冷热源设备、空调通风系统设置、冷却水和冷凝水系统设置、空调风管材质与保温措施、过滤、空气净化等卫生防护装置的种类和安装部位及用途)、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种类、时空分布、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其卫生标准等)、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分析凋边环境及建筑物的污染情况、空调卫生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空调系统运行卫生状况、空调系统管理维护情况等)、空调设计参数分析室内新风量、温湿度、噪声等)、空调设施分析(空调通风系统、空调冷凝水和冷却水系统、空调机房等)、空调卫生防护措施及效能分析(过滤装置、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防鼠装置、新风口和风管调节阀等及其效能)、检测结果分析(新风量、风管内表面污染物、送风中污染物、冷凝水和冷却水中嗜肺军团菌等检测结果及分析)、评价结论与建议(评价的总体结论和改进建议)、附件(委托书、立项批文、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图、暖通设计施工图、评价方案、检测报告、清洗影像资料等)

综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公共卫生技术工作,各方面都在贯彻卫生法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本文就卫生学评价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分析、具体评价方法、现场调查、抽样与卫生检测及评价报告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与要点分析,可为现行规范标准的修订和补充提供有效依据,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社会效益。

相关专题 公共场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