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giulian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giuliano”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共13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地下的建筑技术及材料进步

摘 要:建筑的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无论哪个方面要求都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得以实现。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地下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进步变革而展开的',但同时,人工建筑材料与砖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为地下建筑空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代;地下建筑;防潮;防水;建筑材料

地下建筑的产生和需求是地下建筑技术发展的动力,而地下建筑技术尤其是砖石结构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古代地下建筑的蓬勃发展。

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土木结构技术、砖石结构技术、材料加工与生产技术及安装施工技术的发展都曾获得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功能不同的建筑,木结构体系因其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广泛运用于地面建筑,如宫殿、住宅、庙宇等[1];砖石结构在居住建筑中是被排斥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未掌握高超的砖石结构技术。地下建筑要求坚固、长久,于是它选择了砖石结构技术。我们也可以从多姿多彩的砖石技术中窥见中国古代地下建筑技术的大智慧。

一、选择地下建筑的原因

地下建筑在中国古代的生成及发展有其独特背景。

(一)生的居住――较好的防护性能和营建便利

穴居是文明初期(新石器时代至奴隶社会)较低的营建水平下可能具有较好防护性能的建筑。较之先前出现的地面窝棚,穴居具有可靠、防火、防寒、御热等好处。而且,这种建筑形式还利用了土壤的热工性能,冬暖夏凉,也便于营建。这一时期是建筑技术萌芽的阶段,萌生出了一些人工建筑材料。

(二)“死”的安置――视死如生与坚固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的生活空间,在中国古代由于受生死一体化的影响,它也作为“死”的生活空间。厚葬之风导致中国古代的地下墓室建造技术极为发达,并由奴隶社会渐渐兴起,至封建社会逐步成熟。作为帝王陵墓的地宫,常深入地下数十米,面积数十至数百甚至上千平方米。地下墓室为防潮固久,往往采用砖石这类材料。砖在中国发明后随即广泛用于地下,砖石结构技术首先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发展成熟。可以说,中国地下建筑技术是由中国人营建地下墓室的热情所激发的,这和西方人对基督教的激情使中世纪的人们创造了宏伟的哥特建筑一样,都是意识促进了发展。

随着地下建筑的需要,地下建筑技术和人工建筑材料也逐步发展起来了。

二、地下建筑的防潮防水处理措施的演进

地下建筑的围护性及安全感较好,还能隔音、防寒、防热,主要的缺点是潮湿,于是防潮、防水成为古代地下建筑突出的技术问题和要求。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地下建筑的防潮、防水的成功经验。

(一)防潮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穴居,虽形式简陋,但由于居住舒适的需要,已开始探求各种方式对居住面进行防潮处理,且主要针对地面的加工。土壤的潮湿,部分是由于毛细现象,所以人们采用夯土地面、草泥地面、红烧土地面来防潮。其中,最早采用的防潮技术是将居住面分层夯实的做法,这种做法提高了耐压能力和防潮性能。而后,人们发现对居住面进行烧烤处理,并涂抹白灰也有较好的作用,而且烧烤之后,地面毛细现象降低,有较好的隔水作用。烧烤居住面的做法孕育了人工建筑材料的产生,主要启发了石灰和陶质材料的出现。这些异于自然材料的人工产品,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2]18-23

(二)排水与阻水

陵墓一类的地下建筑,因接近或低于地下水位,十分重视地下的排水和防潮。和居住建筑不同的是,地下墓室一般有较大的埋深,地下水往往从四壁渗进墓室,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排水。地下墓室利用砖本身一定的吸水性排水,一般砖墓中的砖铺地面,都是中间略略隆起,靠四壁处较低,便于散水,以保持中间地面干燥。还有的做法是,在所铺地砖下用砖砌成排水沟。这些地下建筑的防潮层,实际上起了垫层的作用,将四壁渗入的水很快滤掉。有时也用地上建筑的方法来铺砌地下建筑的地面,如墓底用数层砖砌成或在每层砖下都铺一层石灰,也有先将墓底铺一层砖,砖上夯一层土,再铺面砖。这些方法,对于地下建筑的排水防潮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2]20-25

居住建筑的砖地面防潮则要破坏砖的毛细吸水,用油面等材料把砖的微小孔隙填满,提高铺地砖的防潮性能。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

建筑材料的发展对地下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包括天然材料的开采技术与人工建筑材料的发展。

(一)天然材料的开采技术

建筑材料的生产在最初阶段都是直接取用天然材料,如土、木材、竹、石材、芦苇等,天然材料在很长时间占有主要地位,技术的进步可使采取天然材料的规模和能力大大提高。地下建筑要求坚固长久,所以我国利用和加工石材有悠久的历史。

在使用天然材料的同时,人们渐渐摸索出利用一些人工材料,例如陶制材料(砖、瓦、陶水管等)、石灰及金属材料。人工材料的出现才真正为地下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建筑辅材――石灰质材料的产生和应用

早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出现了居住面施石灰质面层的做法,当时从姜石或蚌壳中取得少量石灰用于建筑。后来白灰面所用的白灰都是石灰石烧制的了。[3]128龙山晚期还出现了土坯,土坯和石灰都是不同于此前的泥土、树枝等自然材料,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建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周时期的地面做法沿袭下来,一种为使用白石灰,一种使用三合面抹面,或细黄泥墁面,也有延续烧烤地面的做法。

(三)人工建筑材料的出现和发展

1.陶水管的出现与地下排水系统

地下工程需要比较耐久又防水的材料,陶制水管在商周已出现,开地下排水系统的先河。商周时期陶制有三种:一种是粗细相套即承插口的,一种是平口的,还有一种是三通管。这说明当时管道已略成系统了。陕西岐山凤雏早周宫室遗址的前庭的雨水的排放,是穿过东门房台阶下铺设的一条南北走向陶水管,共6节,全长6m。其做法是先在台基上空一条宽0.6m、深0.9m的沟槽,再把水管放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小头套入大头,连后填土夯实。陶水管南端与卵石砌成的5.5m长的水道相连,前庭的雨水通过这条水管排出院外。凤雏遗址后院另有一条大型卵石砌成的排水暗沟,上铺木棍再填土夯实。[2]93-98商代的陶水管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之一,从此开始了真正的人工建筑材料的历史。到奴隶社会末期,建筑上已综合使用土、铜木、石、陶、铜等材料,加工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2.砖的产生和运用

砖瓦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人工建筑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为以后烧制砖瓦创造了条件。从已知的实物来看,铺地砖在西周已产生,空心砖及条砖出现于战国。砖瓦在建筑上的运用,对我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砖,这个继瓦之后产生的又一种人工材料,其意义甚至超过了瓦。砖的运用,首先解决了土地面的铺墁,砖的进一步运用,又为创造新的砖结构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

战国至西汉,砖的发展仍处于开始阶段,实心砖虽也用于砌筑,但大量的是用于铺地的实心砖和用以代替木椁的空心大砖,还没有产生新的砖结构的技术。这种砖都带有模压的纹饰,制作非常费工,也说明它仍是少量生产的材料。显然,战国至西汉,砖材料得到进一步应用,在建筑技术上,已经孕育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开花结果”却在西汉。

砖的性质决定它与地下建筑的关系。经人工烧制的砖,与土(即未烧的砖坯)有着质的差别。它的强度、耐磨、耐水性等方面都较土大为提高。由于烧制砖亦具防水、耐磨等特性,它最早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古代建筑的防水及易于磨损的部位,尤其是地下建筑。最早的砖砌墙体的实例有河南新郑县战国时期的冶炼通气井壁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俑坑中一段壁体。[3]167到了汉代,条砖使用的范围和数量已大为增加,它不但在建筑、衬井壁、砌下水道等方面被运用,更重要的是在地下墓室中被大量广泛地运用,代替了空心砖。

四、结语

中国古代地下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时期,在各个时期又有着不同的发展和进步。建筑技术的发展,从历史来看,主要是围绕着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进步变革而展开的,而人工建筑材料与砖石技术的发展又为地下建筑空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地下建筑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5版.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14.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3]肖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篇2: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接近自然。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三辅黄图。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3(《史记。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

参考文献:

[1]王贵祥.中西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微. 建筑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

[3]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4]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篇3: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礼教天人合一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上,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用超尺度的高大、空旷来表现建筑的庄重和神性。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是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即是“托体同山阿”,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一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建筑细节营造上面注重精致、隐借,不刻意加以装饰,以图案的美化和线条的丰富来柔和建筑造型,而这些构建在建筑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和巧妙,它不但具有造型、装饰的多重功能,还起到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用各种吉祥富贵的图案,浓烈色彩绘制的梁柱,与白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鲜明的对比感,营造了建筑庄重、大气的氛围,其实它还承载屋面荷载,具有抗地震的功能。还有硕大的屋顶有着漂亮的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线的,给予建筑一种柔美的自然之态,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

三、民俗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早在殷周青铜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显示贵、服、吉、利的厚禄,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的福气,以及长寿、成仙等主题的建筑装饰图案。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使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龙为神兽,它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于是就成为威武、力量的象征,在民宅中常用于驱邪镇宅。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它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

[3]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篇4: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与人类的生活的日趋紧密相连,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与人类文化的有重要关系,杰出的古建筑艺术作品都是中国文化最鲜明、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成因,一方面,加强人们对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实现对旧建筑的保护,另一方面,探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启示以不断完善现代建筑艺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物;艺术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建筑和艺术都密不可分。在一个世纪前,建筑和艺术是一体的,建筑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后来,因为有人反对建筑的过分修饰,所以建筑和艺术分开了。现在,建筑和艺术二者又归到一起,回归到同一个方向,建筑艺术化,艺术建筑化。由此而言,建筑与艺术的结合所要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真正结合。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探究古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启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原因分析

1、中国古代建筑有庭院式组合布局的特征

尽管现今我国留存的完整古建筑很少,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建筑物、古人留下的书籍记载以及古人小说描写中探寻到一些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特点。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在古代很多建筑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以走廊等形式将多个庭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庭院式组合,留存到现在的古建筑大多都是以这种庭院组合形式呈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庭院式组合布局是典型的轴对称建筑,庭院式组合一般都具有纵横轴,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主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建筑排放在两边的横轴上,家里喜爱安静的重要人物则安置在庭院组合的最深处,这充分体现出长幼有序、轻重有序、内外有别的古人作风。

2、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在我国古代,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大到建筑整体,小到装饰物品,都离不开木质材料,因为木质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符合古人对朴实生活的追求。另外,木构架之所以能够在古中国作为主流被长期沿用,是因为它拥有资源便利、使用灵活、施工速度快、便于修建、节省材料与金钱等明显优点。而且,木头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植树再生,再加上其轻便易得,是古时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的中国能够应用到的最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木构架才能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

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丰富、色彩多样

古中国是一个思想与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奔涌的思想需要宣扬,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这些都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上。在我国的古建筑上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有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等动物,还有各种花类、神兽、祥云、人物等内容雕刻于古建筑物之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印刻与建筑物之上,完美的将优秀的文化记录并传承了下来,实现了建筑艺术的升华,留给后人以珍贵的艺术瑰宝。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好喜所以古建筑大多以红色为主,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辅以不同的色彩,实现中国古代建筑物色彩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搭配,使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

4、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中庸和谐风格为主

首先,我国的古代建筑物是典型的对称型建筑物,一般都具有纵横轴,以体现我国古建筑物端庄整齐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物看起来和谐、端正。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亲近自然,在我国的古建筑中花园是必要部分,因为古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庸和谐之风极受古人推崇。

5、中国古代建筑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不仅人们的权利有严格的等级分化,人们的居住建筑物也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而有等级区别。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生活区域被区分开来,形成不同规模的建筑形态。为彰显君王的绝对尊贵地位,最高统治者往往住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中心,这对君王进行统治管理具有深远影响。然后,建筑物中心的四周环绕着大片的贵族建筑物群,最外层才是矮小阴暗的民房建筑物区域,这种建筑物区域分布方式,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古代文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启示

1、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在现代化建筑物中,极少有自然的身影出现,当今的人们早已远离甚至脱离大自然,这使得人们错过大自然的美好。因此,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自然万物紧密联系,联成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主力,促使人们去探求、亲近与开发自然,使人们领略自然的美好,启发人们热爱自然并主动保护自然。

2、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若要有力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则应学习古人将思想与文化赋于建筑之上,能大大丰富现代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物拥有真正的精神灵魂,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荫庇之下,经过与新时代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加强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对旧建筑的保护,同时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熊利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14)

[2]殷莉晶.汪振泽.胡岩.试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J].《建筑与预算》.(6)

[3]王凯莉.顿丽娟.钟爱萍.邂逅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科学导报》.(18)

[4]黄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浅谈[J].《科学与财富》(3)

篇5: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的多样性、主流、环境、木构架特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古为今用,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古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体现了对称美这一思想,例如女眷的发饰,窗户上的剪纸。同样对称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对称无处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习惯和思想的沿袭,所以我国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响。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诠释,其具体思想就体现在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上。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淳朴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因此,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有很多与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传说,如:云顶天空,蓬莱仙道等。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建筑建到了离天空很近。例如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布达拉宫是13层宫殿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候燃烟较少的西藏,而且它确实做到了“与天同高”,给人一种天空的假象。

我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天然合一还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里都有御花园,而许多南方的园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园、假山、鱼塘等。

三、庭院式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这些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的追求,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建筑个体的体形体量、外向性格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牢固,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所以古代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庭院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人门第思想深固,另外这种庭院结构也能体现当时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况下,庭院的规模和庭院主人的财势官力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有了古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一入深似海”。

这种错落有致的院落结构不仅加深了古人之间的门第思想,而且也给我们后人今天参观留下了几许神秘色彩。

此外,我国还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这也四合院也体现了古人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仅爱将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结构,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很多也是“庭院式”结构的,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栖息所,而除主墓外还有好多坟墓在古墓中,这些坟墓构成一个“庭院式”结构,把亲人死后也可以联系在一起,也体现了古人生死相依,封建迷信。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马蛇神之类的动物作为依托来建筑的,在我国许多古楼之中,有很多房梁,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龙凤的雕刻,让人望而生畏。而古楼的楼顶四周也多以神兽动物来装饰,给人一种威严感。

而中国古代的石狮应该是中外显著的标志之一。石狮多半放在古代权威人家的门口“看家”,让对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却步。同样,石狮高大威猛,目光凶狠,给人一种威严感,象征主人的财力与权势。是家里、门第雄厚的代表。

《红楼梦》中贾府无疑是当时最为有实力的家庭之一,而大观园的门面上也同样矗立着两个石狮,象征着贾府的势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过,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阶级之分的。不是每种颜色都是可以随便运用的。即便如此,我国古代的建筑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气、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在佛门之地、皇宫贵族的应用,让人看后无不感慨天朝的壮观,浮想联翩。

五、古代建筑与“风水”的结合

风水之说也是起源中国,并且可以说是流传至今,在现在,我们很多家庭盖房子还会找风水先生算上一挂。而在中国古代,由于古人对封建迷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所建建筑每一处都有风水之说。尤其是国都选址,皇陵建造,无不是“风水宝地”。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而这里的风水就是讲的“地利”,而风水宝地之处多是高山多水之处。先不说这些地方是否真是风水宝地,但是这些远离尘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灵沉静,是佛家陵墓的首选之处。也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了。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风水所说不需要雕饰,只需要选择。在选择风水宝地时,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与此同时,风水之说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天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

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就是整体的美,而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 这种整体美,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和谐美,首先是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上的和谐统一,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美。 这种和谐,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为一体了。

六、总结

建筑的历史美,主要是体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我们人类的每个时代,均是用它所有的技术来创造建筑。而那些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被我们欣赏的道理。

篇6: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二、讲授新课: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故宫(宫殿)、天坛(坛庙)少林寺(寺观)、佛塔、江南民居(民居)和苏州拙政园(园林)等(出示类别,学生举例,并指出成就最为突出的两种),尤其以宫殿和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1、(板书)带问题观看录象《故宫记录片》:(1)故宫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2)故宫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3)故宫外部色彩主要是哪两种?(出示图片,简介故宫)故宫是我国古代明清的皇宫,是保存的最完整,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宫殿建筑,现存的大部分为清朝所建,但在总体布局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子,分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其中中路也是旧北京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如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称为“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还有皇帝和皇后,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称为“后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御花园等。从而形成了以南北纵向排列的中路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如前朝三大殿,体量不同,且分别采用不同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这不仅是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上,而且是为了使这三座紧密相联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显的区别,使它们在相互对比中显得更鲜明。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游完了故宫以后,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三个问题。(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2、欣赏故宫图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见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先在石头的基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门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随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户的变化);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点有一定的收缩余地);材料提供方便。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见示意图分析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主要表现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合院(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安排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在主要建筑对面建造次要建筑,构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一种是廊院,(在纵轴线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对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连起来)。(见故宫全景)让学生来回答故宫是属于哪种形式,并讲出原因。

(3)色彩的运用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木结构体系所决定的。本来是为了木头防止腐烂,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讲的“雕梁画柱”。(见故宫和玺彩画)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的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分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贵堂皇。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这种以龙凤为主题,以青绿色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沥粉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条,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贴金,立体感非常强,达到富丽堂皇的效果,称为“和玺彩画”。不过,在封建社会当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问什么颜色最尊贵,皇帝用什么色(黄),次之是什么色(绿)?回忆一下,故宫的两种颜色(红黄)。正是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制度,在山明水秀的江南,因为非帝王所在地,另外,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色的梁架、柱、装修,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江南民居欣赏(见图片)

3、观看《故宫记录片--片段》观看的同时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三个特点,巩固知识。

4、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中国古代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他不仅具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西湖、北雁的观音洞)。(出示园林名,学生指出类型,并说出哪两种艺术成就最高)其中是前两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欣赏图片并分析特点(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1)(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颐和园)颐和园同学们比较熟悉,原名“清漪圆”。建造于乾隆十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是,该园几乎被付之一炬。1888年修复后改名为颐和园。19又遭八国联军毁坏。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图中的万寿山和耸立在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该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所谓“借景” 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见图,他借用了万寿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似乎他们都是颐和园的一部分。与圆内的景物结合的浑然一体,使游人的观赏范围大大扩大,颐和园的规模和气魄显得更加宏大壮丽。(见图)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其实我们拍照也是借景。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全园划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如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网师园)是苏州的一个有名的园林。因为当时园林所在底巷名为“王思巷” 取名“网师园”是其谐音,并托渔隐之意。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 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正是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小结:所以中国园林艺术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最伟大,最优秀的建筑,都永远令我们骄傲,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辉煌。以音乐《中国魂》结束本课

四、板书:

一、宫殿建筑(故宫)

(1)独特木结构体系;

(2)庭院式组群布局;

(3)完美的色彩运用。

二、园林建筑

(1)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圆明园、颐和园)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西湖、北雁的观音洞)

篇7:建筑方面毕业论文

一、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特点

由于建筑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其专业实习比其它一些专业的实习难度要大,这里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由于建筑施工本身具有流动性强、型体宠大、施工周期长、受外界条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毕业实习特别是施工实习条件、实习内容甚至实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的影响。

2、由于施工现场以露天作业为主,建筑材料多种多样,施工组织较为复杂,工作紧张,工作面有限,高空作业多,多工种交叉配合施工,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随着建筑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施工项目普遍实行了项目承包。项目经理部出于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等诸方面的考虑,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对施工带来影响,一般只同意接受少量学生实习,这就使分散实习成为目前毕业实习的主要形式,这样给联系学生实习的工作带来困难。

4、由于分散实习的形式,学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有限,一名教师同时指导多个实习点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到位,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必须加强与实习场所的工程技术人员联系,争取他们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课题应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好的与就业相联系。因为学生某一方向的毕业实践具备了该方面的动手能力,通常就容易找到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由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专业性决定的,否则就失去了高职生的优势。

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大致有设计类、施工实践类、管理类等。以上各类课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会有许多交叉的地方。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具体的题目,也就是选题。题目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尽量不用模拟题目,可以缩短同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让签约的实习单位提供一些课题;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广泛与相关企业联系,寻找课题;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门,根据所选方向到企业、到现场联系,寻找课题。总之,搞好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有多方面有好处:一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实践参与实践;二是毕业设计课题反映了不同单位的情况,涉及本行业的许多方面,可以减少同一课题学生数太多的现象,有效地避免了雷同;三是加强了学校与生产企业的联系,很多课题反映了高新技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直接为生产单位所用,直接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思想。

三、毕业实践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一)建立健全毕业实践指导组织

建立健全实践环节的管理组织,配备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学生毕业实践的基本条件。几年来,为搞好学生毕业实践环节,我们将毕业实践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成立以分管教学和就业工作的系(部)副主任为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实训部主任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在毕业实习开展前的一学期就广泛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深入到各企业了解学生需求状况,收集课题,并依此编制毕业实习指导书和毕业设计任务书。

同时,根据毕业实习的去向和毕业设计方向,选派指导教师。为解决学生实习分散指导教师不足的矛盾,便深入到企业和实习基地,协商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老师担任,不论是校内的或是校外的,原则上由专业系(部)进行资格审查后聘用,也可由学生自己联系指导教师,但必须经过审查方能担任指导工作。不论是哪里的的指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毕业环节教学大纲,明确毕业环节的意义和教学要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

毕业实践环节管理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现实条件下,很多学生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面试,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为搞好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我们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落实实习单位时,充分利用校园人才洽商交流会的机会,尽量与用人单位挂起钩,同时广泛征求学生本人意愿,有的放矢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实习学生。在实习学生的指派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初步意向进行,有效地解决了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由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是分散进行的,故对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也必然是开放式的。为加强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在落实学生实习去向后,根据学生实习的区域情况,分片分区进行分组,指定实习组长和负责教师,从而便于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水平,在学生离校之前,编制毕业实习指导书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将毕业实践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告之学生,并开好毕业实习动员会,要求学生必须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主动汇报实习情况及设计进度情况;要求负责教师经常性与各位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实习状况。

为加强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系部建立了对毕业实践环节的检查制度,定期深入到学生实习场所进行巡视检查。检查组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教学状况,考核学生实习成果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成果,这样使学生和教师都有紧张感,做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协调指导教师处理与各实习单位的关系,协助指导教师解决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使各生产单位与学院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搞好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工作。

(三)毕业实践环节的考核

毕业实践环节的考核分实习考核和设计考核两个方面。

毕业实习的考核以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为主,以学院指定的负责教师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实习纪律、实践动手能力和实习成果(实习日志和实习综合报告)。实习纪律、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分别占30%和40%,实习成果的考核由负责教师进行,占30%。

毕业设计的考核分几个过程,首先是指导教师初评,大约占30%。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应多次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及设计成果的评阅,给每位学生定出评语,并打出初评成绩。

其次是审核教师的审核,大约占30%。校内校外指导教师指导的设计成果,一般应交叉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打出审核成绩,并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最后是答辩小组答辩,大约占40%。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答辩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扩大知识眼界,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毕业课题工作的过程。具体做法是成立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也可以邀请企业界的指导教师或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对答辩资格审查通过的学生进行答辩。答辩的提问,主要围绕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展开,适当地联系与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提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分量要按教学要求,既坚持教学标准,又要有针对性。答辩成绩主要根据课题的难易情况、质量的好坏及答辩情况确定,根据百分比及多数人的'意见确定最终成绩。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通过毕业实践环节,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遵守纪律的品德,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与企业的“零跨越”,体现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学院也向企业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保持良好的结合。

篇8:建筑方面毕业论文

建筑项目的管理至为重要,其涉及的管理方面的内容非常多,所以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是比较困难的,在施工现场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模式,其增益的效果不只是提升了建筑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提高项目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建设团队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目前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质量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但不排除某些方面仍存有较大的问题,因此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仍需要不断进行加强。

1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影响因素

1.1 管理制度因素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项目管理的特点和项目运作分析,以制定出更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责任制,在实际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将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发生意外,可及时使负责人对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追究其责任,以促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提高,确保圆满完成该项目。

1.2 施工质量因素

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以提高施工质量来降低建筑成本,进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但在实际项目施工中,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环境地质、施工建筑材料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合理的制定出施工计划以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并在要求的工期内完成建筑任务,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1.3 人员素质因素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施工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该加大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从而改善建筑工人的专业素质,这是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1]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保证了施工效率和建设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及时的解决更多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建筑的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1.4 施工进度因素

控制建设项目施工的进展是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控制好施工进度能够在建筑项目的实际建设中实现更高的效率,由于施工进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较难控制,这需要建筑工人用心尽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保项目尽快建成。与此同时,足够的资金也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若资金充足则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但如果资金活动流通的不够灵活,则会造成延误施工进度的现象。

2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实效的提升路径

2.1 构建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对此,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的竞争,实行岗位竞争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激发学习热情的员工,改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建筑项目的建设效率。其次,建立激励机制。从分配政策改革的工人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要全面实施工资分配方式计酬,将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建筑业产出、质量、安全、成本等指标挂钩,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理念。再次,建立监督机制。为了使规章制度切实生效,应完善各项奖励制度,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激励员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程序,确保施工安全。最后,建立监督机制。要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具体的计算机文件管理系统,加强过程控制工程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机电设备的管理干预,再加强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四个控制水平。

2.2 强化施工质量的管理

由于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第一,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建筑工人包括工程员、建筑工人、管理人员等,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若员工的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秩序混乱,大大影响到了施工的顺利实施。第二,合理运用施工技术。科学的施工工艺直接决定了建筑项目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也是确保按时完成建筑项目,保证建筑质量的最重要的措施。第三,加强施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管理方式的进步,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测建筑工程的质量成为目前施工管理人员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3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建筑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对整个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可以降低施工人员的管理难度,也可以使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一般包括施工专业素质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意识这两个方面。因此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满足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而使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得到提高,以有效促进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

第一,应该合理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以实现施工项目的整体优化。第二,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施工进度的差异,以提高整体施工进度的管理。第三,除了充分考虑时间控制,也应该考虑到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资源问题的有效率问题,以实现最经济性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第四,应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和调整等活动手段来调动一切可运用因素,来实现施工进度计划各个阶段的施工目标,以确保达到施工进度目标。

3 结语

总之,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在房产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管理包括了项目施工中的各项内容,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现场施工的情况,确保项目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使项目施工质量符合标准,使项目投资成本得以降低。

篇9: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毕业论文范例

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是影响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施工中所有的技术操作,组织配合都需要人的参与,而工程管理中人员的不合理配置会对施工进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以下是“建筑毕业论文范例”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一)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施工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发展,只有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为工程的后期发展实施有力的保障,避免工程在实际的使用中出现质量上以及安全上的问题。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场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加强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展。通过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上以及质量上的管理与控制,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

(二)确保施工安全性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除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外还要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避免施工人员的伤亡。而要想有效的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必须要重视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一些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环节以及施工区域进行重点管控,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应当重点对这些区域环节进行管理,在施工之前要求施工人员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且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的整体施工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展。此外,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还能够实现有效的安全控制,将一些安全隐患消灭掉,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利润

对于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建筑工程施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要想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对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工程施工环节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通过对工程施工人员、设备、材料以及工序等各方面的细节管理与控制,实现工程施工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与浪费。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工程的现场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对于各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提升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工程的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安全的问题

建筑的安全问题是施工现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影响工程施工的速度和企业的发展,还可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管理人员有的认识不到安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现场施工工作的安全管理意识没有得到重视,影响了现场施工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也不了解,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管理好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很大的联系,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要不断的加强,使现场管理人员更加有素质和有能力。

(二)施工准备不充分

施工单位接到中标通知之后,一方面需要和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另一方面着手开始展开施工现场准备工作,首先,应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解与复查,了解施工现场地质、气象及交通运输等情况;其次,确定工地范围,清除施工现场障碍:第三,将占地、移民等相关手续办好:最后,做好施工现场规划。以上施工现场准备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建筑施工管理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并不能将以上施工准备工作进行得细致、全面,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受到了忽略,都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的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对工程施工很多细节都不熟悉,施工生产效率低下,会使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和事故的发生,从而会导致建筑行业缺乏创新,新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措施分析

(一)对于施工单位,要提高现场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很多的施工安全问题及质量问题都是施工单位缺乏施工现场管理意识造成的,所以应通过提高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意识,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加强,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对整体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认知和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增强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标准认知;通过对小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积累施工现场管理经验。例如,管理经验的吸取,应进行大量的施工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施工工程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等经验积累。

(二)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每项建筑工程施工前都会进行相应的施工规划、施工管理控制规划、施工质量检测规划等,所以为实了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建箭施工单位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际,结合相关施工标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并由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管理方案;建筑工程施工前,要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人员及重要的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以此深入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具体要求,为以后施工现场管理打下良好基础:选取最佳施工方案,然后根据方案组织相关施工工程参与人员,拟定相应的施工现场管理计划,并进行讨论和论证,规划出施工及施工管理中应注意事项,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

(三)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现场管理体系和控制体系要进行完善

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常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施工人员管理标准、施工材料管理标准及施工设备管理标准,制定针对性较高、系统性较高和专业性较高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和控制体系,以此规范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行为、施工材料的质检流程及施工设备的维护流程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各项具体工作十分复杂而且繁琐,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本身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利用合理的、科学的施工管理将工程质量问题抓好,也只有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进而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最终使企业得以在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篇10:建筑毕业论文

摘要:

高层建筑中给水排水高层项目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给水排水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确保其相关设计工作的落实能够较为合理可靠,促使后续整体应用效能较为突出,避免出现给排水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文章就重点围绕着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虽然实际效益较为突出,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中建筑用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提升了建筑施工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相应高层建筑中各个系统结构的布置,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中给水排水系统方面的有效设计处理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其难度同样也比较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和手段,逐步提升其设计水平,保障整体运行能够较为流畅合理。

1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相对于普通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具备着较为典型特点,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如下:

1.1静水压力大

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设计以及运行而言,其静水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大。无论是对于给水系统,还是排水系统,甚至是消防系统,其静水压力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进而促使相应给水排水系统的构建能够较为理想。尤其是对于相关管道以及具体设备的选择应用,必须要促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质量效果,避免因为这种静水压力过大而影响其运行可靠性。

1.2消防系统要求较高

因为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其在消防安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进而也就必然需要消防供水系统能够具备理想的作用表现。相应构建压力及具体水量都需要得到较好控制,进而也就能够逐步提升其整个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运行效果,促使其扑救能够较为及时有效。

1.3管道错综复杂

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而言,相应管道方面的应用较为混乱,错综复杂,很容易导致相应整体施工建设的难度加大,如此也就必然有可能会导致相应问题和故障的产生。尤其是对于相关管道冲突问题,其对于后续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威胁是比较大的,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会带来极大困扰。此外,这些管道一般也都比较长,进而也就更有可能会导致各类问题的产生,威胁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方法

对于高层建筑中给水系统的有效设计处理而言,相应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为了充分提升其整体设计可靠性效果,必须要切实围绕着相应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布局,其中比较核心的内容如下:

2.1合理设计变频泵无水箱

对于给水系统的有效设计而言,给水方式的恰当选择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变频泵无水箱的应用就是当前比较有效的一种基本类型,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使相应给水处理较为理想。对于高层建筑的供水能够较为流畅,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缺陷故障,自身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安装应用的需求条件不高。

2.2减压给水方式的设计

在给水系统的具体设计处理中,相应减压方式的运用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种减压给水方式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水泵能够较好实现对于高层建筑各个楼层的有效分区供水,并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设置较为恰当的.减压阀,保障相关供水能够较为合理,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一些供水损耗缺陷。

2.3合理设计高位水箱

对于给水系统中高位水箱的有效设计而言,其同样需要结合整个给水系统的需求进行匹配性布置,切实保障相应供水效果能够满足于整个高层建筑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可能出现的一些压力不到缺陷。从高位水箱的有效布置中来看,其位置的选择可以说是比较核心的一环,应该促使该设备的运用能够较为合理,水箱的运行也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4规范给水管道布置

对于给水系统中各个管道的有效布置而言,其同样也需要围绕着相关实际用水需求进行规范化布置。对于管道材质的选择应该较为合理,并且能够切实把握好对于管道自身尺寸的有效明确,对于给水管道的横管以及立管,必须要进行详细分析,避免相互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保障整个给水系统的运行都能够较为流畅可靠。此外,相关给水管道还需要和具体设备构建理想的协调性关系,促使其用水设备同样能够运行可靠。

3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方法

具体到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处理中,其需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3.1做好排水口的合理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运行而言,相应排水口的合理设置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种排水口的设置需要促使其能够运行较为流畅高效,尤其是对于具体排水管道的布置需求来看,同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排水口进行处理,促使其整体运用能够较为合理便捷,进而也就能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各类缺陷故障。在排水口的处理中,还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压力问题,避免其设置的位置承受不住相应压力而导致整个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运行受损,需要进行逐一排查和优化。在排水口的设置环保性以及清洁性方面,同样也需要审查把关,避免其影响到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做好排水管道设计工作

对于排水系统中各个排水管道的有效布置而言,其同样也需要结合不同楼层进行有效布置,促使其相应排水管道能够将人员生活中出现的污水及时排除,避免任何污水滞留问题的出现。在排水管道的具体设计处理过程中,相应厨房和卫生间的有效布置可以说是比较核心的环节所在,应该促使厨房和卫生间中的积水能够及时排除,避免影响到这些区域的正常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其设计难度比较大,相应处理和构建也就需要围绕着各个基本内容和环节进行把关,保障相应给排水系统都能运行较为流畅,为高层建筑的正常运行提供理想的基础条件,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类偏差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J].住宅与房地产,,(18):53.

[2]颜正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3]曾雪华.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水工业学科体系中的位置[J].给水排水,,(3):61-63.

篇11:建筑毕业论文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项目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企业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概述

工程经济其实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实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主体,是一项工程的总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从拟定预算到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工程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若想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2.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经济的应用现状

首先,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由工程质量的优劣来决定,正因如此,我们一定不要将工程项目质量同项目成本分开来。各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之间的关系和成本的质量,导致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成本,从而忽视了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没有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还有可能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难以在质量和成本中谋求平衡,则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时时更新员工的理念,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仍然在传统项目管理体制的引导下,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次,没有形成健全的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企业项目承包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权利、责任以及利益三者一体的管理体制,避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时,管理者频繁的钻管理的漏洞。各部门全责不分明,相互推卸责任。最后,工期间和项目成本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确保施工项目部合理运营的费用总和。工程项目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目标。按时完成合同工期,是施工单位信守承诺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能够在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而忽视对项目成本的研究,则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利益。

3.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施工项目,促使工程项目向科学化、权责利明确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进行目标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工程工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工程建设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企业上下整体化管理的方法、工程质量全面化管理等等。其次,应当将工程项目建筑成本和工期的关系协调好。施工项目的成本与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外在施工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或者企业内部人为造成的工期损失;二是,为保障按期交工,项目业务经理采用的各种相关费用。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设备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项目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项目施工成本做到最低。最后,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的情况下,确保坚持方向的一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的关键,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都在为建设工程项目而服务,让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既定标准、有法可依。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市场管理日益激烈,导致施工项目普遍质量较低,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项目管理成本的控制,将工程项目的周期和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篇12:建筑毕业论文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教育中,德国“双元制”“三元制”、新加坡的CDIO模式、英国的ICT、美国的NETP、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等模式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教育模式将带来多代人的落后,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水利工程经济》课程为基础,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1《水利工程经济》课程的定位及性质水利工程经济

是水利工程学科体系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在设计、建设、生产、管理等过程中均涉及经济问题。该课程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效果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等方法对工程进行评价、论证,从而确定技术、政策的方向、措施的优劣,以及解决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中的有关经济问题。该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用理论解决水利工程投资决策、生产、管理中的实际经济问题。

2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

本课程融合经济的相关知识,许多概念对水工类专业学生较为陌生,且含大量计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困难,学了不会用,特别是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抽象不出数学模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无法判断工程的可行与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2.2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引入PPT、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但其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依然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本课程涉及大量概念、算法,其理论性强且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思考的消极接受,一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将使学习进程中断。

2.3实践能力

水利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经济类相关概念,因此,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多角度的、与实际相结合的阐述,进一步对资金时间价值等公式进行高强度讲解,并多次以复习、提问、默写等方式重复,而综合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时要从思路上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经济评价方式,但学生最终成绩中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并不理想。两个班共70人的分项考试成绩,其中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的得分率都在75%以上,表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到位,而计算题中,基础计算得分率为74.1%,表明在直接套用、简单运用公式方面学生基本掌握,而综合利用方面,即对一个工程自主选用经济评价方案、以及多方案比较等综合性问题时,学生得分率仅19.4%,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将会非常高。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与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灌输式教学效果更为堪忧。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目前发展了多种模式,取得卓越成就[5]。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接受知识,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1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以及知识点的概况。就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而言,数学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前,让学生复习前导课程:水工建筑物、工程造价等,这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经济课程学习的主体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方向)、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方向)、工程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对经济中诸如影子价格、期指、现值等概念认识不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知识点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促进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有几个与实际相关的引例:

1)高职院校中,从农村来的学生占多数,以灌溉用水量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为例引入经济的基本概念;

2)以三峡工程穿插南水北调工程阐述各类工程效益的概念;

3)以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购房还贷等阐述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概念;

4)以节水灌溉为核心,阐述工程经济中方案比选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指标的含义等。这些实例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2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化学习是实践阶段的一个代表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水利工程经济学习中,设计教学模式如下:

1)以5-6人为一组,1人领队并组织汇报,1负责材料总结,3-4人负责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制作是教学模式的核心;

2)通过导入阶段的讲解,引出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3)对各小组设立与导入阶段相类似的项目,分组讨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出各自方案,自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4)各小组领队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竞争机制。实践阶段中,项目的设定,即教学模式内容的设定,需要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3总结阶段

最后阶段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主要是总结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在项目总结时,各小组以ppt演讲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分,教师做最终陈述,并指出主要问题,评分最终计入考试成绩,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动力的手段。

3.4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大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学生学习渠道的日渐丰富,随着网络资源质量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角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多节甚至在同一节课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保证课堂能够活跃有序进行,在新的模式中,教师既要担任导入阶段的组织者、传授者,也要担任实践阶段的纪律维护者,以及最后阶段的评委等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化为方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师的工作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引导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大量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4结论

本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学习《水利工程经济》这门课提供可靠保障,也能够锻炼学生组织、协调的团队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特殊地位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要不断思索、创新。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篇13: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毕业论文

楼,密林一般崛起的群楼,魁伟如南方的榕树,挺拔似北方的白杨,雪杉一般洁白,修竹一般鲜绿,金黄的如同深秋的银杏,曙红的,又如同暮春时节繁花满树的木棉……二十层、二十层、四十层、五十层……甚至有以三天一层的高速扶摇直上的,仿佛无数个巨大的惊叹号,豪雨一般溅落我的四周。我上升、下降、旋转、俯瞰、仰望、平视,赞赏之余,不免又伴随有一种晕眩感、失重感。

谈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1

摘要: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运用的一个关键材料,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混凝土施工技术优良与否,会显著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混凝土工程程序繁琐,不论哪一道程序未处理正确,均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下,建筑工程的建设准则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令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全面的创新。

在建筑施工当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技术,并且,在持续发展当中产生了诸多新型技术及材料,提高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空间,所以,也较好地加快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

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与钢筋良好地融合,由于具有极好的整体性能,强度极大,最关键的是施工成本较低,所以,获得了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视。

建筑行业在发展当中,新技术持续产生,混凝土材料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为了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施工技术极为关键。

1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1.1依照规定比例正确配置混凝土

(1)掌控原材料质量。

如果想要合理配置混凝土的质量,应当在配置混凝土前掌握好原材料的质量。

施工方应当了解到原材料质量的价值,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当严格依照相应标准选择原材料,还需注重商家的信誉,对长时间接触混凝土施工工程的施工方而言,最好与销售原材料质量好、信誉佳的商家进行长期合作,从本质上掌控混凝土的质量;(2)严格依照设计标准配置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是否正确影响到施工后是否产生裂缝、蜂窝孔、麻面等状况,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外观与质量具有影响,在配置中应符合设计与施工标准的比例,掌控好混凝土搅拌的时间,令混凝土搅拌具备保水性以及流动性,并且还需具备粘聚性。

假如混凝土欠缺和易性,则较易形成离析或振捣不实等状况,从而令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不足之处。

可以在混凝土内融入高效减水剂,以此令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并且令其具备流动性,有利于混凝土浇筑振实[1]。

1.2温控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当中,温度不同则会显著影响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耐久性能以及抗震性能。

因此,则需严格掌控混凝土在施工当中的温度值。

若想更为精准地控制温度,可以透过有效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例的方式。

比如,减少混凝土当中的水泥含量,或加大混凝土内的粉煤灰以及矿粉的比率,从而令混凝土在固化时降温,以此保障混凝土的实际耐久性以及抗渗透性。

并且,可以有效运用混凝土结构中的自然散热的特征,选定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进行混凝土浇筑。

如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施工,则需严格掌控混凝土的散热量,透过保温方式,预防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的状况。

在拆除模板时,也需严格按照顺序执行,谨防由于温差变化较大而导致混凝土开裂[2]。

1.3浇筑技术

(1)基础筏板浇筑技术。

因为基础筏板的厚度较厚,因此,对于混凝土浇筑而言,需要极为注重混凝土散热,谨防因为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而发生表层开裂现象。

并且,也需保障结构具备相应的承载性能。

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当选择适当的水灰比,而且保障浇筑的混凝土存在持续性;(2)墙体混凝土浇筑技术。

若想较好地保障墙体具备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谨防墙体出现烂根现象,需要在混凝土施工前,在模板底端预先浇筑一层与墙体材质相同的砂浆。

并且,在浇筑墙体时,需要尽量保障分层浇筑的高度处在40cm上下。

不同混凝土层浇筑时,需要尽量预留一部分散热时间。

可是需控制不同混凝土层的浇筑间隔在2h内;(3)顶板浇筑技术。

混凝土顶板结构在浇筑时,混凝土的虚铺厚度需超过板面的厚度。

并且,运用平板类振动器,依照不同垂直角度,对板面执行往返振捣。

如果是混凝土板面的厚度过大,则需要运用插入式的振动器,对板面采取振捣处理。

在表面结构完成浇筑后,需要依照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及时给予处理。

1.4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技术

只有及时、正确地养护混凝土,才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本身的质量。

在混凝土浇筑完的12h内,需要运用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并进行浇水。

在混凝土拆除模板以后,需对混凝土的结构不断浇水养护最少一周。

浇水养护时,需要按照混凝土的干湿状况,随时调整浇水的时间及次数,保障混凝土结构表层的湿润。

当前时期,使用较为普遍的混凝土养护方式包含了浸水法、浇水法、塑料薄膜覆盖法等。

而如果处在冬季施工周期中,则需要透过加入防冻剂并融合蓄热法,通过养护混凝土,预防混凝土出现冻害现象,对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造成影响[3]。

1.5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1)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当依照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标准,挑选适宜的材料种类。

比如,如果在混凝土强度级别高时,超过C50,则应当挑选强度级别在52.5MPa的`水泥,从而能够降低水泥的用量,以免因为胶凝材料较多而令混凝土干缩量较大,谨防混凝土发生裂缝现象[4];(2)混凝土工程模板安装时,应当保障不同模板相互间的接触严谨性,谨防在混凝土浇筑时发生漏浆现象。

搭建模板支架时,应当搭建在牢固的工作面上,不可发生支架倾斜或塌陷现象,从而保障模板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保障混凝土浇筑时不会产生模板位移状况,谨防因为混凝土浇筑中产生位移而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3)在浇筑当中,

需严格掌控好混凝土的入模坍落度,保障混凝土的坍落度符合设计和标准所需,坚决不可以在施工当中发生随意添水的情况,从而令混凝土的干缩现象获得良好的掌控,以免发生裂缝问题;(4)拆除混凝土模板时,需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值增长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拆除,不可为了压缩工期而提早拆除。

在拆除以后,需要依照标准和设计所需及时养护混凝土,谨防混凝土发生裂缝现象[5]。

2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方法

2.1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革新

在建筑工程当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发展较为落后,对施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为不足,大多均为借鉴,所以,无法达到实际施工技术的标准。

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建筑技术机构等部门,应当加强提高并革新施工技术,积极组建专业建筑从业人员分析并改革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把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给予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积攒经验,令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可以持续提升[7]。

2.2强化管理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提升使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强化管理所有环节。

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所有施工技术环节,对其中的节点,应当给予良好的技术指导或沟通。

并且,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当严格做好技术乃至工程的质量鉴定,有效把控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

依照施工现场的原材料、技术能力乃至机械设备、人员配置科学规划施工,建立较为有效的混凝土施工方案乃至技术方案,保障工程能够有效执行[8]。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的发展下,城市建筑展现出增长的形势,为了在本质上确保工程的品质,则需极为注重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将其当成一切施工环节的关键技术。

只有将意识提高上去,才可以确保工程建筑行业能够良好发展,从而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通过利益主体的有效配合,持续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能力,令其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标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峰岩.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2(7):320.

[2]乔李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门窗,2013(11):108.

[3]李金宝.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用,2013(20):237.

[4]刘晓英.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及养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249.

[5]刘峰君,蒋松.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14.

[6]张全乐.探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J].建筑知识,2015(10).

[7]郭政江.建筑房屋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6(05):72-74.

[8]蔡廷坤.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剖析[J].江西建材,2016(09):95,101.

建筑工程中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分析2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电气节能设计为核心,明确建筑工程照明电气节能设计原则,分析设计思路,提出建筑工程中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应用,优化照明节能体系,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照明;电气技能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对建筑照明节能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出更好的要求。

据相关数据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其能源需求逐渐提高,并存在能源供需矛盾,使得建筑照明能耗大幅度提高,占全国总能耗20%,使得供电不足、照明用电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本文探究建筑工程中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原则

1.1使用原则

在进行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中,照明系统要根据建筑建设需求和使用标准进行节能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运输通道的畅通性,并满足建筑工程各个子建筑项目中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展厅等地,满足用户对建筑的使用需求,强化建筑物的使用性能,进而提高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综合质量水平。

1.2经济原则

在进行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中,在满足建筑物照明使用性能的基础之上,将建筑成本降到最低,结合国情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考虑,避免为了节能消耗过高的建筑投资,增加照明电气节能系统的运行费用。

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要遵循经济原则,让增加投资这一部分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节约运行费用的方式进行回收,真正实现建筑照明电气的节约设计。

1.3低耗原则

在进行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低耗原则,在保证建筑物照明系统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能耗,并采取有效的节约能耗措施,提高建设技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所有能耗转化为无用能耗,进而落实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低耗策略。

2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思路

2.1合理规划照明设计方案

在进行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重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根据国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相关条文进行照明设计,结合建筑使用需求,合理调节光照强度与功率密度。

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实际面积等因素,分析人眼对照明光线所形成的第一触感,以此为设计依据,使得照明光线强度适中,避免对人眼造成伤害。

除此之外,设计人员不仅考虑照明用具的照明效果,还要考虑到自然光线和照明用具的光照叠加效果,实现建筑照明系统的节能性和高效性。

2.2合理配置高效光源与节能灯

在进行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效果,设计人员要合理配置高效光源和节能灯,将节能设施融入到照明方案设计中,有效防止电能过多损耗,达到建筑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