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XX二十年之回顾

嘻嘻哈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学英语教学XX二十年之回顾

【简介】感谢网友“嘻嘻哈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共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

那场对文化教育事业破坏极大的“文化革命”的结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对于中国社会来讲是 一个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讲同样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 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展,有必要作一简要回顾。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说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起到了正本清源,为中国人学外语“正名”,恢复了中学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原有的“名分”,为此后近二十 年的英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1981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 设”的战略决策的确立而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除了继续肯定外语 的工具性外,第一次把外语教学的`地位提高到了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三门基础科之一的高度,就把如何提高英 语教学质量的问题摆到了各重点中学英语教师的面前,揭开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系列改革开放国策的出台,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 英语教学大纲》在进一步充分肯定英语的工具性与知识性之外,还首次阐明了外语教学的性质,是为了“建立 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人材”。这就把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学科上升到以为交际而 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并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 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为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认识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扩展了眼界,开拓了思路 ,为全面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四有”的社会 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制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明确地提出:“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 外国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外国语列为 我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转变。首先,从培养少数人的英才教 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的教育。中学的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为少数人进入象牙塔 的垫脚石,而是成了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的必备条件。其次,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英语教学的性质,目的、要 求与高中英语教学区别开来,使中学英语教学更趋于科学性和针对性。中学的英语教学改革从此就在更为广泛

[1] [2] [3] [4]

篇2: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 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 论文

那场对文化教育事业破坏极大的“文化革命”的结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对于中国社会来讲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讲同样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展,有必要作一简要回顾。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说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中国人学外语“正名”,恢复了中学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原有的“名分”,为此后近二十年的英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1981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的确立而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除了继续肯定外语的工具性外,第一次把外语教学的地位提高到了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三门基础科之一的高度,就把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摆到了各重点中学英语教师的面前,揭开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系列改革开放国策的出台,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进一步充分肯定英语的工具性与知识性之外,还首次阐明了外语教学的性质,是为了“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人材”。这就把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学科上升到以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并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为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认识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扩展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为全面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明确地提出:“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外国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外国语列为我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转变。首先,从培养少数人的英才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的教育。中学的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为少数人进入象牙塔的垫脚石,而是成了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的必备条件。其次,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英语教学的性质,目的、要求与高中英语教学区别开来,使中学英语教学更趋于科学性和针对性。中学的英语

[1][2][3]

篇3: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_英语教学论文

一、 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实现科教兴国,一方面要靠全国人民艰苦的努力,同时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用到语言。而当今最发达的国家讲的就是英语,所以英语便成了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上。未来世界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立体型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一需要的变化将迫使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2、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英语教学改革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要达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英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

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广泛,但归纳起来,重点应改革以下内容:

1、 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过去大纲中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得多,这是一个进步。但在进行大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体讲,存在着以下问题:

1) 修订现行大纲时,未能重视“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语言环境、有关的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都比较高,故师生们总觉得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太低;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加之,无优惠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低,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学很难达到现行大纲中提出的教学标准和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改革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势在必行。改革现行教学标准和要求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差别。最好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标准,以利于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 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不尽详细。

现行大纲对有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体,如,大纲中对读的要求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能读懂简单的运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示和标志等。”这句话中的要求就不详细,如“信函”,我们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种,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种呢,教师就不得而知了。无奈之余,他们在教学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复习中,只好把各种“信函”全部给拉出来见面。而事实上,根据近些年的高考题来看,信函大多属于普通信、邀请信和感谢信。所以,我认为,既然要具体,就应该再详细一些,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

3) 大纲中的目标和要求不完善。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第二部分的教学要求中只写出了“高级中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英语教学要求”,而对高一年级的要求只字未提。高一是一个过渡时期,它处于初三和高二之间,学生处于一个转轨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教学的尺度本来就很难把握,再加上大纲中又不作任何要求,这就更提高了教师施教的难度,故应该改革这种情况。

4) 对词汇量的要求太低。

现行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单词1200个,理解词汇800个;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里只需学习个英语词汇。这么低的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需要相差甚远。故应该提高对词汇的要求。至于说提高到多少,这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2、 改革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3、 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现行教材有很多的优点,它已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但作为一套教材,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 教材缺乏系统性。

3) 教材中的漏误。

4) 配套材料不够完善。

5) 缺乏系统配套的泛读材料。

6) 语言不严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达标。根据以上问题,现行教材亟待改革。

4、 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5、 改革教学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那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用说达到教学目标了。鉴于此,各学校应该尽力去改善英语教学的手段。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6、 改革评估检测

考试、检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惯用手段。尽管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新教材的评估检测手段。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考、教脱节。新教材以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而现在的考试,评估仍然是以考试语法为主,这严重影响着教学。众所周知,考什么教什么,尽管近年来对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但事实上现在的考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语法考试的影响。故导致在复习备考阶段,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语法复习上。因此这种评估检测手段亟待改革。

7、 改革师资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中学英语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贫困的地区,师资水平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师资缺乏,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的短训班。短训班里培训出的教师解决了当时教师缺乏的问题,而这部分人的英语素质不高。

2)现在的中学教师中大多数属于八十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凭,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须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4)由于工作环境和时间的推移,教师们的听、说能力不断地退化。

5)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师流动较大。这样就使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师资水平越来越高,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设法改革英语师资的现状。为了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计划将在近三年内培养一万名能教会研的教师,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条件,鼓励进修。

三、英语教学改革遵循的几个原则

1、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养。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作法,都应该改。

2、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注意英语教育的多元性原则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的特点之一。根据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域差别,各地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修订大纲、教材、考试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实际。

3、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只要能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后能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应该大胆去改。

4、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在教改中,首先我们要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反思,客观地分析,肯定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在教改中方向明确,少走弯路。

其次,在教改中,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作法,为我所用。

再次,在教改的路上,要不时地注意回头望,遇到问题要多做辩证的分析,少点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

总之,凡是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均需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为深化教学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来为教学改革出谋献策,那么,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之奋斗!

篇4:“情景”之中学英语

我想以一个听说课型的课案和一个语法教学课件为例,介绍应用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和感受。

听说课型课案的内容是高中英语里的In the lab(在实验室)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中关于“禁止和警告”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方法,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并且在不同情境中学会使用这类口语的正确表达。

从前上这一课时,经常苦于找不到能生动再现实验室情境的图片和动画。现在好了,清华同方高中英语素材库有大量的实验室图片和动画,可以把学生带入实验室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有困难还可以运用素材库中的语言支持素材,非常方便。实验室以图片导入,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室的规则,为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做准备。

1. 展示图片(以下师生对话用英语)。

例如:教师问:“图片上的学生在哪里?”学生答:“在化学实验室。”教师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教师给学生举一个动画例子,引导学生说出:“那两个男孩不应该在实验室里面玩耍、打闹。”“他们不应该在实验室里吃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实验室规则”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听课文对话。

2. 呈现对话内容,了解本课及在教学大纲中对应的功能句。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进行3项活动:

第一遍听出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在哪里?有什么?

第二遍听出两个关于实验室规则的具体问题。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参看对话原文。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第三遍阅读对话找出功能句,然后全班核对,教师利用课件总结和介绍相关的日常交际用语。

这一课采用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和阅读理解课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比较多,但是每当涉及到语法教学时,就又回到传统授课方式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学生做大量的语法练习,学生感觉枯燥难学,兴趣不高。清华同方英语素材库中的语法学习课件为教授语法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法;运用语法进行正确的口头表达练习。

在课件中,“被动语态”的教学是在一个粉刷房屋的情境中分层次呈现的,在这个情境中练习被动语态的最基本形式和用法。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是可以在实际性的活动中练习被动语态,以Dinner Party为背景,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富有文化背景的意味。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部分,变枯燥的语法学习为情景性教学。通过粉刷房屋、准备聚会等真实有趣的交际性活动,使学生在语法知识的学习中活学活用,易学爱学。

运用素材库进行英语教学的最大感受是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观念新,符合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还提供了最新的教育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程岚 《中国教育报》7月5日第8版)

篇5:“情景”之中学英语

“情景”之中学英语

我想以一个听说课型的课案和一个语法教学课件为例,介绍应用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和感受。

听说课型课案的内容是高中英语里的In the lab(在实验室)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中关于“禁止和警告”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方法,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并且在不同情境中学会使用这类口语的正确表达。

从前上这一课时,经常苦于找不到能生动再现实验室情境的图片和动画。现在好了,清华同方高中英语素材库有大量的实验室图片和动画,可以把学生带入实验室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有困难还可以运用素材库中的语言支持素材,非常方便。实验室以图片导入,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室的规则,为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做准备。

1. 展示图片(以下师生对话用英语)。

例如:教师问:“图片上的学生在哪里?”学生答:“在化学实验室。”教师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教师给学生举一个动画例子,引导学生说出:“那两个男孩不应该在实验室里面玩耍、打闹。”“他们不应该在实验室里吃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实验室规则”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听课文对话。

2. 呈现对话内容,了解本课及在教学大纲中对应的功能句。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进行3项活动:

第一遍听出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在哪里?有什么?

第二遍听出两个关于实验室规则的具体问题。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参看对话原文。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第三遍阅读对话找出功能句,然后全班核对,教师利用课件总结和介绍相关的日常交际用语。

这一课采用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和阅读理解课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比较多,但是每当涉及到语法教学时,就又回到传统授课方式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学生做大量的语法练习,学生感觉枯燥难学,兴趣不高。清华同方英语素材库中的语法学习

[1] [2]

篇6: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回顾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引进国外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经验,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开展起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作 者:孟四清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天津,300191 刊 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B84 关键词: 

篇7: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上]

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上]

在八十年代,我是到处做报道,在大学在单位的,曾自己以为自己懂得一点什么,到九十年代,就很少到外面胡说八道了,这次到北京来,是一个特例,北大请我去演讲,说有二三百人要听,结果找了二十几个人,开个座谈会,后天是清华大学,十几个人的小会议,主要是交换意见。

说到这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都躬逢其盛,既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也体味到它带给我们的困惑,对一个喜欢平时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的人来讲,尤其如此。

一个民族的思考或者说研究的责任是什么?或者一个学者的最高责任是什么?我看,是在于要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是把我们所关注到的和关切的事实呈现出来,并且,给这个事实以充分的理解。如果对我们已经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诸多的现象不能给予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学者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思考,会陷入一种思维的困顿、迷茫和焦虑。这种思考的焦虑是需要解决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二十年来也没有少思考,没有少调查,也没有少读书,总的概括是,从八十年代的自以为是到九十年代更多的困惑,所以,我下面要讲的,是困惑多于理解。主要是与诸位同仁交流这些看法。我想讲一个多钟点,余下些时间与大家一起交流,听听诸位朋友的看法。

刚过去的二十年怎么看?这二十年改革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在《邓小平文选》的三卷里看到,它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快现代化工业化与世界接轨为诉求。而当时把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一种工具,把蛋糕做大的工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邓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界定当中,也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目的是共同富裕。在三卷里面,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出现贫富分化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就产生两极分化,就是说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如果这从一种手段转变成了目的,转向一种难以逆转的结果,那么,他反复告诫全党,这个改革就走到邪路上去了。

在1990年的时候,他甚至这样说过,如果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四大矛盾就会出现激化。第一大矛盾是地区矛盾,他指的是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矛盾,这是地区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民族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民族区域的布局、区域之间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民族矛盾;第三大矛盾是阶级矛盾,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用的阶层分析,他还是使用阶级这个概念,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我理解,阶级矛盾就是财富的增长,引起了不平等的分配,如果一部分人之所多得乃是另一部分人之少得,那就是阶级矛盾;第四大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那就会更尖锐起来,他说如果是这样,中国就会出乱子。

现在,我们回顾邓在1990年的这个讲话,可以发现我们今天中国所有的问题、矛盾以及我们的焦虑,都可以概括在邓的这四大矛盾之中。那么,在八十年代改革的整个预期到九十年代的实践结果,两者之间的裂痕在加大,原因又在哪里?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许多学者在那里思考这个问题。有种观点是危机论,而我看到的危机论大概就有五六份了,说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危机时期。

说到贫富的高度分化,我们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也已经接近0.4的警戒线了,而最高的好象是0.46,这个贫富问题,尤其是加上区域的差异,就有特殊的意义,先面我们或许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党政的腐败,尤其是行政权利,二十年来持续的扩张,这个扩张,行政机构的增设、人员的膨胀是其表象,而实际上是这个行政权利日益的凌驾于社会,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个行政权利扩张的成本,就全部转移到小农经济的头上,从而引起了一个传统性的矛盾,就是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还有关于生态之类的问题。在北京的这几天,我深刻地感受到风沙的猛烈,刚从上海来的时候,就喝了两天的风沙。关于生态问题,各人的看法和估计也不同,有的学者说,我们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是以百分之七八的速率递增,但是二十年的环境则是负增长,最保守的估计,是百分之八,我和几个关注环境的学者交流过,像杨帆,他说是百分之二十四,按他的说法,那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就是吃环境、吃后代的了。如果,是百分之八的话,把这个经济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那就是一个不增不减了。这和我们直观的感受好象不一样,就像我个人感受,这几年生活改善的怎么这么快啊?快速地进入到“修正主义”的生活了。

这些问题,到底怎么看?年轻一代对这类问题表现的很焦虑、反感,而且,在追究这些责任的时候,都怪罪于我们党的腐败和专权。是不是这样?

一 认识中国历史的线索

为了提供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发展战略出现了问题,如果是这条发展战略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对此,我不敢说。那么,是不是说,这条战略基本正确,而我们执行的某些政策出现了偏差,过错过多呢?昨天,我和陆学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的所长,《中国社会十大阶层报告》的作者和主编)谈了一个晚上,他认为中国的许多具体政策有问题,尤其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他把这些年来承包制小农日益陷入困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十年来政策方面的失误,比如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比如说1994年的这个国地区税的分税制,尤其是一些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又比如说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缓慢等等,当然,政策失误还有国有企业改革的失误等问题。这些都使小农经济日益陷入困顿。这是讲战略路线是正确的,但具体政策出了问题。

如果说,是战略上出了问题呢?有学者还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如果我们运用黑格尔正反合的命题,那么前三十年是一个正的命题,那么,后二十年是个反题,正题走了二十几年,反题也走了二十几年,正题走了二十几年走不下去了,所以,有反题出来,那么,后二十年的反题也显现出走不下去的样子。所以,到了本世纪初,中华民族往何处去的问题重新被提出。他们建议,应该走合题。

这些,都是学术界的议论,那么,就我本人来看,应该把这二十年,放到五十年的时段来考察,把这五十年放到近一百五十年的时段来考察。因为考察当代,我们必须把当代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首先应该把它放在一个更长的时段里来考察,这就是一个法国的历史学派,叫做布鲁代尔讲的“长时段理论”,这个理论我很服膺,它也符合马克思的历史观学说。

追溯百年来,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历史,我们应当看到,中国进入现代是被迫的。所以,中国的百年来改革开放或者说革命,它的主要目标,就是独立与追赶。

追赶发达国家,至少从孙中山开始,就提出“大跃进”的口号,毛泽东是继承了“大跃进”思想,并且付诸了实践。我们在批毛的这个“左”的思潮、“左”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认清激进追赶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什么样的后果。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二十年也是“跃进”,而且是“大跃进”。

中国一百年来,一直处于跃进的心态和跃进的发展之中,而整个民族紧迫的追赶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知识界和政界。那么中国这一百年的发展路线,也是这种追赶之中优秀的思想的成果,但是,它所遭遇到的问题,在我看也是这种急于追赶心态所遭遇的结果。

这种追赶的心态,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其实在上世纪之初,已经被人察觉了。有位参与了中国1927年革命的美国学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发表了一本著作,这本著作当时的职能是要解决谁对中国27年革命承担责任,因为此人属于“第四国际”的托派,他要说明的是问题出在托洛茨基的“第四国际”还是斯大林的“第三国际”。这本书代表的是托洛茨基的意见,在书的序言中,把中国百年的问题揭示出来了,书的名字叫《中国革命的悲剧》,作者伊罗生(国内没有出版,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找到的)。序言中认为:中国的社会革命来得太晚了,它不可能按照西方国家曾经的那样去循序渐进地走完其发展道路,因而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追赶上去,它要越过西方循序渐进发展的阶段,就是说它要大跨步大跃进的姿态来完成追赶,而中国全部的问题都出在这里。他说,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老的轿子和现代的飞机可以同时并存于世,而这个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但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中国近五十年来(作者可能是指洋务运动到著书当时)所发生的许多现象。

一个有着三千年记忆,并且有过汉唐辉煌的民族在近代遭遇到落弃和落伍,急于追赶这个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越过西方国家经历了数百年发展演进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中国大跃进的心态以及大跃进可能造成的巨大甚至是灾难性后果,这个后果,我们在1958大1961年的大跃进已经看得很清楚。当时,是以饿死至少两千万人为代价的(关于大跃进的`饥荒情况,我无法准确估计,但几个重灾区,如河南信阳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我去调查过,像河南信阳死去的人口约占十分之一,这里,可能平原和山区存在很大差别,山区比平原地区的情况会好些)。

那么,现在这二十年的跃进该叫什么跃进?“洋跃进”?这可是我们曾加诸于华国锋头上的罪名呵,无以名之。但是,我们在整个发展当中,整个接轨的焦虑的心态之中,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跃进带来的失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所谓现代化,被简单理解为高楼、马路、政绩,而这些东西的成本,基本上就落到农民和土地头上,而很难成为持续发展的一种投入。当然,这可能是我本人一个比较极端的判断,实际情况谅不至于如此糟糕吧,因为有些投入还是有些成效的。

这是描述我们近代以来的追赶战略。第二就是,因为中国进入近代是被列强打出来的,按照我的观点,中国是被打入现代化的,而不是自发成长到现代化的,所以,中国的改革,中国百年来的改革甚至于革命,是很难用马克思的经典来判断的,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判断,分析中国百年历史,并不是这样,而是相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中国的改革、变革或革命,首先是从观念开始,从头脑开始,从输入西方的思想观念开始,这个观念,在知识界酝酿,然后要求政治界接受,如果政权不接受新观念,这个观念就起来颠覆。所以,满清政府的灭亡、袁世凯短期政权的颠覆、民国政权的颠覆,在我看来,都是因为不能满足为追赶、发展这样一类目标出现的新观念的要求,所以,被颠覆。在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新政权的成立,它的合法性,主要是满足追赶的要求,要在较长的时间内达到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要能平等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知识界的观念变成政府这种上层建筑的意志,从观念变成制度,从观念到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这是中国特殊的规律,我们从国共两党的形成史可以清晰地验证我总结出的这一看法。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先从观念开始,我们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就是观念,然后就有党,作为激进知识分子的一种信仰组织,然后有军队,然后组织民众,然后打败一个不能够快速实现追赶目标的政权。而新政权建立以后,立即着手开始农业的、工业的、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改造的成败得失,历史学家自有评说。我这里讲的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两条线索,它既是理解百年中国、五十年中国,也是理解这二十年中国的重要线索,这两条线索就是:追赶和由观念到实践。而许多问题,,我把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 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这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放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理解呢?有许多提法,当然,最普遍的提法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轨。这是一种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判断,从法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从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的转轨,还有一种提法,是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轨,如果把中国社会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个转轨,实际上还可以看作是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轨,而近百年的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转轨的过程当中。

毛泽东试图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手段试图来实现这个转轨,那么,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这个转轨。但是,对市场经济的本身,我们前面讲了,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手段,用经济学属于讲,是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是一种工具。放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这百年中国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个特殊的历史我把它用李鸿章当年的形容来定义,就是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这句话到“五四”前后又被重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或再往前追溯,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西学东渐”是从沿江沿海逐渐展开和深入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农耕经济地区基本上没有被触及,我们喜欢在历史中讲,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的大举入侵,但主要还是表现为沿海地区的手工业被破坏,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则是另一种方式,表现出它的负面效应,就是说传统的农耕经济、家族村落,这种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未被大的触及。

计划经济,我们通过单位、公社把人重新固定在各个单位,社会资源的流动是通过行政权利来加以调剂的,人们还是生活在从属于小的共同体,如果说,解放前,人们生活在家族和村落中的小共同体的话,那么解放以后就从属于单位共同体,而在农村地区,所谓单位主要就是指生产队,就是1961年所确定的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那个队在南方主要是指自然村落,自然村落是农村共同体的自然边界,超越这个边界,如果把所有制级别提高到大队或公社这一级别,那么,立即就形成了混乱,1958年到1963年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在农村寻找什么样的共同体作为集体的基本单位的实验期,他最终确定自然村落是基本单位。这二十年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的高速发育,就使得我们民族的所有家庭和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市场而生存,尤其是2.34亿农户家庭,他们的自给率已经逐渐降低,都必须为买进一些东西,如果他的农副产品销售所取得的现金,不足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那他必须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就是打工。因此,所有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货币经济当中,卷入了市场,人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高度流动,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原有的生存方式,习惯和交往方式都处于接体和不适应的状态,而新的习惯和交往方式都还处在艰苦的摸索过程当中,整个社会各阶层都处于一种相当不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借用西方社会学家的语言来说,是原始群体的解体,从群体到个人的过程,这个观点诸位如有兴趣可以参看梅因的《古代法》,也可以看马克思的著作,很短的一篇,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序言中有段话就专讲这个问题,我在1994年也专门就这个关系写了本书叫《中国单位体制研究》,还有个副标题叫《走出理想城堡》。

我们回到这个话题的开头,市场经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把原有共同体肢解,将其成员变成追求独立的个体利益的个体,在这个意义上讲,这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是从群体走向个体。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是建立在这些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基础之上,这样,建立原有的共同体或者单位共同体基础之上的道德准则,还能不能够适应于今天这样一个已经被分解了的社会呢?换言之,以德能不能治国呢?这是一个很让人焦虑的问题。当然,我这里不是对江总书记的治国方略提出疑问的意思,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法都不能治,德能治吗?

而这个问题,在整个十九世纪,西方社会学家都在不断探讨不断设想,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说,现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肢解了原有的共同体,使得人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中国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群体的衰亡之中,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时代,德无法治理无法调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惟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这个结论是托克维尔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怀着对本民族的焦虑到美国考察美国人是如何治理她的基层社会和国家的,于是就有了一本重要的著作《民主在美国》。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市场、私有制、竞争它一方面造成破坏原有的共同体,一方面造成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复杂的有机的关系,社会变成了一个有机体,而从前的社会包括计划经济,很难说是一个有机的社会,简单的比方,唐山发生了毁灭性的地震,但对中国居民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对中国的经济也没有大影响波动,但我们看看“911”美国世贸大楼被撞塌,不但对美国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影响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有机和无机的差别。? 执?挠谢?缁幔?侨擞胫?涓叨攘?得懿豢煞值挠谢?缁帷?/P>

而中国的这个有机社会依然处在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但是,这个社会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迫使人们从事精细的社会分工,通过一种职业来获取他的报酬,他通过自己的报酬来与市场上他需要的一切产品和劳务相交换,所有的人都需要其他的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概念也是出于马克思的一个提法,马克思的这个概念又是出自于黑格尔的《法哲学》。但这一过程在人们的日常经验当中,在主观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分离,作为个人,他只感到利益的存在、个人地位的存在,而且,个人的利益和财富必须要通过货币来加以表达,所以,财富就成为个人身份的基础,这个财富又是指个人的财富,这样,就个人主义者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机体之间是无法建立起意识上的联系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与其小集体的联系,在精神上、在观念上、在个人主观意识上都是建立不起认同的联系的。

三转型期的社会心理

十九世纪的相当多的社会历史学家,试图把分化了的个人和有机化的社会打通联系起来,由此运用社会的纪律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如孔德在1838年建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现在这个社会是工业社会,(此概念来源于1820年的圣西门,基本在整个英国的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时候,孔德是圣西门的学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圣西门的看法,他想出一种看法,对这个新来临的世界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维系这个社会的,是个人与社会新的对应维系关系,并迫使每一个人用社会的纪律和社会的要求,来约束每一个人的不断膨胀的欲望,而使得社会建立秩序。而这种维系的工具,第一个是语言,第二个是宗教。语言,这里我们不详说,对宗教,他提出旧的基督教不行了,就要创新,叫做“人道教”,以替代原来的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以人来命名,以爱为中心,以社会为膜拜对象。这个观点被后来另一个社会学家土尔干充分的加以吸收,而在整个十九世纪,这一观念都在进行紧张的摸索当中。

简要地回顾十九世纪的历史,会发现这和我们今天的情形很相似,我们最近一次精神文明建设会议是在举行的,可能是觉得没意思吧,现在好象没再提精神文明这档子事情了。当然,我们也看到高层领导人的焦虑,这和当年孔德的焦虑也差不多,也和我们的焦虑相似,。因为这个由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由自给社会向商品社会货币社会转型的时代,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过程。而这个千年未遇的转型还只是刚刚展开,我们对刚刚展开的社会的不适,是产生焦虑、彷徨和牢骚的重要根源。那么,如何在这一时期建立起个人和与社会的联通关系呢?我自己也是很困惑的,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但是,所谓“以德治国”我认为是无效的。因为它没有诊断出我们这个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

记得我曾经叫一位朋友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的歌词翻译过来,歌词的最后一段来自席勒的一首诗,它这么说,社会的分散把我们分开,共同的精神把我们凝聚起来。他要找的,是那个把我们所有分散而且相互竞争的个体共同凝聚起来的精神共识、信仰共识,当然,他也没有找到。在德国,我们知道,后来用国家主义来取代共同认识的问题。

这个从群体到个人的变局,在中国还可以描述为从政治到经济的转轨,以经济为中心替代以政治为中心在今天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对“经济为中心”和“以政治为中心”这两个范畴的意义,我们并没有把它揭示出来。在计划经济时期,或再往前追溯的中国古代,人们身份的确认和划分是以政治或以权利做标准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可以从权利的多寡和有无把社会分成不同的阶层。那么在这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当中,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重要的不是权力,不是POWER,是财富。所以,从权力为中心向以货币财富为中心的转轨,就可以解读为以权力划分阶层转向以财富为中心进行社会划分阶层的运动,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财富在社会分层过程作为标准的确立,就使得权力在财富面前自惭形秽,底气不足,如果掌权者的权力如果没有财富的依托,这个财富不是指掌管者管理的国有资产的财富,而是供其个人消费和炫耀的财富,那么这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权力就是一种责任。而要在这种社会当中找到这样的一个个人,他只有对社会财富负责而不谋求足够的个人财富,要找到这种像大禹、孔繁森、焦裕禄式的官员来执掌现代权力,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由于在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转移,就使得权力者必然将在财产? 魑?约旱闹っ鞣绞降男卤曜济媲鞍芟抡罄础?/P>

那么,这个转轨过程对整个民族的考验也是空前的,从前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把贵贱原则凌驾于贫富原则之上?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因为商人可能会凭借他的商业财富来改变原来的贵贱等级,所以,封建社会的价值中心是贵贱原则,把贫富原则依附于贵贱原则,贵者享受的越多,譬如皇帝,天下最贵,享有天下财富女子。那么现代社会以贵贱为中心转向财富为中心,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而且以后的发展也必然是以这个原则,我们无法预见到未来还会有什么原则可以取代以财富为中心的原则,当然,按照马克思讲,在将来,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以至于人们不需要以财富来比较高低,就必须出现新的价值判断标准,或者是多元的价值标准。或许今天在欧洲福利国家已经出现的以体育、艺术、探险、环保之类的热潮。

我们民族进入这个全新的过程是有个适应过程的。在我看,法论工就是对这个社会转型一个不适的群体性的心理反映,他们的那些语言当中,把我们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一个残忍的社会、一个魔鬼社会、地狱,他们认为这个你争我夺的社会是一个堕落的社会,他们要求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要上层次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你物质上失去越多,你的道德会得到越多,这些李弘治的观念,从社会科学理性来看,充满了歪理邪说,当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却反映了这个社会当中许多阶层中的个体对巨大转型的心理不适而引起的反应,如果,不是我党下决心把法论工宣布为邪教严厉禁止,那么,我可以预言,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新宗教蓬勃发展的时期,民间宗教极盛的时代将到来。将来回否出现这个局面呢?不知道。

四 劳动力过剩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从农耕社会转向工商社会的转轨,一般来讲,我们知识界和政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能不能把我们沉淀在小农经济当中的过量剩余劳动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转移到工商社会来?这个课题,对我们整个知识界而言,由于焦迫的追赶心理而被轻视、缩短,把一个很漫长的、艰苦的、甚至是**因素的过程加以短化、甚至于理想化了。

我们比较早期欧美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和进入工商社会的国家,它们这一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当时叫做海外殖民市场,从农业流出的劳动力,转向工商社会,它们生产的工业品,依靠内需,是无法带动一国的工业化的,它必须依赖广阔的世界市场,所以象英、法等欧美国家(美国是个特例,它的资源特别丰富,有一个可以不断扩张的“国内”)都是依赖海外扩张,从海外获得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市场,同时将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转轨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转移,如英国,从工业化的早期到完成,在一百年的时期,英国的人口转移出去四分之一以上。在法国,大革命以后,形成了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到了波旁王朝复辟也就是拿破仑失败的18,就进入了它的工业化发展时期,而马克思写《法兰西内战》的时候,法国的人口只有3600万,农业人口占65%左右,以小农经济为主,产业工人只占17%左右,和我们今天的比例结构有些类似,不过,不要忘记我们是13亿人口。所有这些完成转型的国家都是人口小国,虽然人均资源比较丰富,但依旧依靠海外的殖民来完成它的工业化过程,而法国踏上工业化的道路后,却持续震荡了百年,等到它的稳定和欧洲的稳定,是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到了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

对中国来讲,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来得太晚,这个被西方打出来的工业化的开始来得太晚,留给中国工业化的整个外界环境大变,整个世界市场已经被第一世界占领,而且也不能容许中国如此之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海外。19世纪的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是保护自己的产品向海外扩张,促使自己的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转移,而在今天它们的主张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一方面要提防着我们这样国家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一国家转移,当然,美国希望我们花了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精英分子到他们那里去,据说现在,英、法、德也学美国的样子招募中国的精英分子。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专家有不同的估计,因为这个估计是可以区分为绝对剩余还是相对剩余的,如果计算绝对剩余的话,那么按照现有的核心家庭(关于核心家庭,中国的这一转变也是奇迹,中国的大家族彻底的崩溃变成核心家庭,西方这一转变花了几百年时间,而中国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无论是江浙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这种三代同堂的大家族都是瞬间就消失了。)匡算,以家庭规模和机械装备来综合考量,在北方的麦黍区,大概一个家庭可以耕种八十到一百亩左右,在南方的水稻耕种区三十到四十亩土地,这就意味着以中国现有的耕地(耕地在中国传统中有两种? 屏糠绞剑?皇茄有?窆?浇夥懦跗诶吹乃澳叮??皇鞘的丁H缭谡憬?业募蚁纾?陀写竽逗托∧吨?穑?∧妒?.8亩做一亩,大亩是2.5亩做一亩,这种不同的标准之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产量是按产定亩的,如过去明清时代,一亩的产量是三百斤一亩,那么,什一税是一亩交三十斤,政府关心的就是它拿的那三十斤,而不是实际多少亩,如果我那里的产量是一百斤一亩的话,就是三亩做一亩,所以就叫做大亩,而两亩合一亩就是小亩,还有就是丘陵地带农民自己在山上一路开垦上去,这些零碎的土地不计亩。这种产量和平均产量接近的税亩和实亩是一样的,在北方平原地区应当是这样,而在南方,税亩和实亩有较大差距,严格来讲,税亩也是一个比较可信的单位),不知道现在19亿亩和14亿亩的计量口径和标准哪个更准确,但按照现在的生产力,估计只需要8000万到1亿劳动力就足够,1亿劳动力我们乘以2.5或3这个系数,那么只需要2亿多的农村人口,就可以提供现有社会需求的农业产品,从户籍这个角度讲,就意味着9亿农民,2.5亿就足够,那么多人该到哪里去?当然,我们城市化的发展解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在这里,又有两个统计口径,一个说是30%,一个说是37%(呵呵,这就是黄仁宇说的“数目字管理”,中国其实是? 小笆?孔止芾怼钡模?也樵墓?罅康拿髑逑刂荆?昂偷囟季?返叫∈?愫蟮乃奈唬?饷淳?罚?训啦皇?炕?穑康?侍馐牵??返氖?趾竺娑际呛?蛋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转移到工商业呢?现在乡镇企业的就业者大概是有1.2亿,这个民工是7800万,这两个数字的统计口径是有重合部分的,估计这二十年来,我们大约有1.2-1.5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商业来,另有1.2-2亿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或处于半失业状态。

有人认为,既然过去的二十年消化了这么多劳动力,那么再过二十年呢?这种线性思维,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自我消化如此之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我们民族整个的发展战略该做怎样的安排?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篇8:XX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二十年回顾

XX市物价检查所

同其他市地一样,我市物价检查所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在机构设置上曾经经历过曲折,但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却始终紧紧把握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适应改革形势,服从发展大局,立足于转变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的整体思路,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开拓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打造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新亮点,不断树立新时期价格监督检查队伍的新典范。回顾20年,是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探索的20年,不断总结的20年,不断奋进的20年,也是不断奉献的20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立足工作方式的及时转变,强化市场价格监管

1984年至1988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立足改革重点,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确保改革初期市场价格稳定。XX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改革的前沿。在这期间,我市同样经历两大价格改革阶段,一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阶段,改革重点是依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基础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以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二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阶段,改革重点是依据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原则,改变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价格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进一步刺激市场经济的活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部分市场价格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属于市场调节部分的商品价格,一度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真空”,乱涨价、乱收费问题在攀比中不断升温。在对待调放的问题上,我市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以加大监管做好“调”,以正面引导抓好“放”为工作思路,一是重点加强对稳定市场影响大的、属于国家管价的商品及服务收费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特别对工业交通企业、物资供销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的商品价格实施重点监管。同时为强化社会监督,因地制宜,以成立职工、街道乡镇群众监督站为突破点,加大群众来信来访查办力度。1984年-1988年平均每年实行经济制裁XX多万元,查处百万以上案件达XX余起。二是以开展“双信”工作为突破,重点加大市场价格行为的正面引导。不断丰富“双信”活动的实质内容,坚持年年有诚信、年年有失信的正反典型相结合,坚持与明码标价工作相结合,坚持与工商、税务、新闻媒体相联合,切实加强市场开放时期价格行为的正面引导。截止1988年底,全市参加“双信”活动的单位达24000家,县级“双信”单位发展到165个。正式基于价格监管方式的切实转变,对于改革初期,我市整体市场价格秩序基本保持平稳态势,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仅以1980年和1987年为例,工农业总产值由19.47亿元增长到63.8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0.14亿元增长为40.69亿元。

二、特殊时期,坚持防罚并重,切实保障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1985年以后,特别是1989年至1995年,由于经济过热引发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价格涨幅一度达到21.74%。又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为切实稳定特殊时期的市场价格,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突出“行动早、动作快、措施全、效率高、力度强、效果好”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沉着应对,有效控制。一是对相关商品价格实施全天候市场监控,利用明查暗访、分析价格举报记录等形式,对重要商品进行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制定价格检查实施方案。二是综合动用价格监测和监督检查两种手段,建立由监测到检查再到监测和检查的连动循环工作体制,开展拉网式集中大检查。三是强化事先防范,以告诫、劝告的方式,对价格政策及处罚措施进行宣传;强化纪律约束,以制度求规范,严格责任,实行无节假日工作制,价格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四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督导机制、案件快速研究和处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五是监管到位,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检查,坚持依法从重处罚。仅“非典”时期,全市查出违价单位X个,实行经济制裁XX万元,记录价格投诉电话XX个,立案查办的XX件。六是注重善后,坚持寓服务于检查中,使宣传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价格检查活动中,价格执法做到有力、有理、有利和有节。同时加强同政府的沟通,全面细致快速反馈市场价格监测信息和检查情况。总体上看,在每个特殊时期,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对保障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1990年-1995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由72.01亿元增长为336.72亿元;20全市完成GDP830亿元,较增长17.9%。

三、市场平稳时期,注重服务和创新,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市成立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仅以统计数字为例,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7.1亿元,比1987年增长9.4倍,年均递增18.2%;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所占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20的6.6%,总量在全省17个地市中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7位。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又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始终紧扣发展的主题,以转变思路为突破点,以工作创新为基点,全面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一是在明码标价工作上求突破,求发展。自80年代中期,我市开始全面推行三色标价制度,92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又全面推行一色标价签制度。随着我市旅游商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自以来不断寻求新突破,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制度。在明码标价方式上求突破,对商品、经营服务全面推行红、黄、蓝三色标价签;在行业标价上求突破,在餐饮、宾馆行业实行标价簿制度,旅游景点、停车尝专业市场建立标价牌制度,对医院、电信行业推行计算机触摸屏查询系统和日日清制度;监管方式上求突破,改变过去注重检查处罚求规范的做法,以开展“明码实价店”评选为切入点,注重宣传与正面引导,严格细化评选标准,规范评选验收程序,采取试卷问答、提问、明查暗访、查看管理档案等形式,综合评定。年和共有400多家申请,最终对40家经营业户进行表彰。目前,市区的明码标价率已达95%以上,规范率达95%。

二是在农村价格监管工作上求质量,求规范。长期以来,我市以治理农村“三乱”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对农村价格和收费的监管力度,并因地制宜,成立乡镇群众监督站,切实加强农村价格收费行为的监督。自以来,以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以及农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村价格监督体系。加强督导,保障措施到位,建立责任明确、组织严密的领导机制,实行调查摸底―专项检查―清理整顿―树立典型―全面宣传推广一整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整体推进。公示牌(栏)的设立突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使公示制度覆盖收费单位、乡镇政府、各个行政村和农民经常活动场所等多个角落。形式灵活多样、美观大方,做到“看得见、说得清、留得妆,又力求新意。XX市分区域、分行业设置立式不锈钢、刻印式、铝塑框喷印式公示牌(栏),版面设计上突出地方优美的自然环境;XX市对镇及所属单位的公示牌全部采用立式不锈钢设置在门前,在重要场所设立广告式大型公示牌;XX在公示牌的设计上更具规范、大方和美观的优点,版面则突出部门业务性质;XX则追求公示牌与整个村务或镇政务公开栏融为一体的实际效果。全市已设立公示牌(栏)2754个,其中镇64个,村2690个。同时因时制宜,稳步推进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体系。XX以镇级财政所为依托成立物价监督站,对外挂牌运作,财政所长兼任物价监督站站长,科员兼任价格监督员,同时按村的地理位置划分为112个区,以村会计、教师为主聘请了112个村级价格监督员。XX则以镇级经管站为主体,实行挂靠制,形成了镇长或经管站站长为价格监督站站长、经管站科长和村会计为镇村价格监督员的农村价格监督体系。XX结合自身农村数量少的特点,在物价检查所设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总站,各镇或街道办事处设立分站,检查所任站长,各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书记兼任分站长,村价格监督员以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支书为主。全市已设立镇级价格监督站66个,聘请镇村价格监督员2100个。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培训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实行统一的证件和完备的档案管理,对价格监督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会议、培训、走访、投诉举报等记录档案;建立严格政务公开制度。对价格监督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主要政策法律规定和网络分布图全部上墙公示。XX设立的镇村价格监督网络分布示意图、XX的全区农村价格网络地理分布图以及其他市区发放的价格监督员联系手册,既便于掌握政策法规和工作上的沟通,更便于广大农民的监督。目前,全市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已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运作轨道,初步形成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农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和12358价格举报电话“三管齐下”的社会监督体系。

三是在开展价格专项检查上求思路,求实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只有紧密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为宏观经济政策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才有位。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是抑制价格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但决不是唯一手段。对于具体的价格专项检查,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讲究策略,讲究艺术,特别在处理违价问题上,始终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加以评判和定性。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介入,慎重下结论;对由于价格政策滞后而带来的违价问题,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通过处理执行者的方式推卸责任;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违价问题,坚决查处,决不手软。长期以来,特别是以来,围绕政府关注和社会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我市重点加大对医药行业、旅游、电力、电信、道路交通等行业价格检查,对劳动、建设、教育、涉农收费等进行专项整顿。1988年―2003年,仅XX市物价检查所查出各类价格违法案件XX件,实行经济制裁XX多万元。

四是在工作理念上求转变,求创新。在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和谐的人本理念。以规范化物价检查所创建为新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制度化和意识化管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坚持因人而异和用人所长。确立所长、分管副所长、科长、科员之间职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所长上下协调提出总体思路―副所长分工负责―科室具体落实并层层反馈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领导民主化,管理开放化,工作进取化。以制度求规范,把“责、权、利”相一致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卫生定期检查制度、新闻报道定质定量分配制度;建立严格考核制,把局里考核与所内部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案审、案卷评比考核、价格举报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意识化管理,尊重、关心、支持、信任干部,培养干部队伍勤奋、敬业、爱岗的优秀品质,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因时制宜开展作风教育整顿,对个别问题,采取谈心方式,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化解思想矛盾;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以会议方式,学习典型材料,开展教育整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开展财会、法律、英语等热门知识学习,已形成科长带科员、科员影响科长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组织召开两届全市价格监督检查理论研讨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自觉动手写文章,提高理论修养的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整体效能,倡导“所荣我荣,我损所损”的集体意识。XX物价检查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价格监督检查先进集体,案审、统计、理论研讨等基础工作也一直处在全省领先地位。年荣获了国家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是全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地级市检查所之一。继XX市物价检查所5月被国家计委评为首批全国基层规范化物价检查所之后,20和2003年,2个市区获得省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2个市区获国家级规范化物价检查所称号。在具体检查工作方面强化服务理念。围绕优化投资环境,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组织人员对5个行业20家企业进行调查,对涉企收费的52个部门109个单位的359个收费项目逐个核实,查处涉企不合理收费项目21个,并组织人员撰写《XX市涉企收费情况调研报告》。倡导信用经济,开展多届“物价信得过”评比活动,帮助企业健全制度,完善物价管理,创立企业诚信品牌。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受理―呈批―查办―反馈严格的工作规程;服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及时化解集体性群众价格矛盾;情系百姓,秉公执法,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发挥价格举报“信息库”作用,通过分析价格举报情况,及时为价格决策反馈社会信息。自12358价格举报电话开通以来,全市已查办各类价格举报案件XX件,退还用户XX多万元。

20年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历史印迹,20年的沧桑,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发展、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实践进一步表明,适应改革形势,服从发展大局,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创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永恒课题。

篇9:专家学者回顾中国小品发展的二十年

专家学者回顾中国小品发展的二十年

1983年,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或许是有意,或许是巧合,如今有两家电视台同时回顾中国小品20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小品20年》国庆期间在一套晚间播出;而河北电视台《笑一笑》栏目则于本月举办《中国小品20年》的问卷调查,意在评出中国“十大小品笑星”和“十大小品经典”。截至目前,赵本山和陈佩斯、《超生游击队》和《昨天・今天・明天》分别位列这两项评比的前两名。

中央电视台《中国小品20年》节目监制王晓说,央视一套播出的这个节目其实选自央视4套《中国文艺》。《中国小品20年》是今年7月份推出的,邀请评书名家单田芳担任主持人。由于节目中串词的时间比较短,如果让主持人来说可能不够连贯,而说评书的就有这样的本事:几句话就埋下一个伏笔,给观众留下悬念。 小品成也春晚,败也春晚

小品能够走出象牙塔,从最初的戏剧、戏曲院校的练习作品到今天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文艺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功不可没。《中国小品20年》节目监制王晓,曾经操持过去年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进入百姓家,小品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如果科技进步不够快、如果电视普及得不够广、如果没有春节晚会,那观众可能会更晚些认识电视小品。

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节晚会上,小品首次在电视上亮相。编导为了热闹凑趣,赶排了小品《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表演者是斯琴高娃和严顺开。一个泼辣俏皮,一个憨傻滑稽,有极好的喜剧效果,虽然仅仅作为一个小插曲,但现场效果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一年,还有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朱宝贺和李献文认为小品在荧屏上走红,有主客观原因。除夕之夜,观众的普遍心理,是希望看到喜庆、有趣、高质量的节目,而小品正是用喜剧形式去讽刺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表现某种社会心态,在笑声中给人思考和启迪。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生指出,电视是小品的成功之道,但也限制小品。春节晚会被定义为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炮,小品也就必须以欢乐、祥和为主,逐渐转变为教化、喜剧为主。于是,同样是黄宏、宋丹丹搭档,《超生游击队》等讽刺型小品出现在元旦晚会,《回家》等教化型小品却出现在春节晚会。赵本山说在中国做喜剧很难,很大一部分人和事是不能讽刺的,小品要弄到学者不认为俗,观众不认为雅,领导不觉得烦,很不容易。

天津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俞炜认为,有人认为相声衰落是由于电视的冲击,没了剧场效应,其实错了,相声的衰落主要是讽刺功能的泯灭。而朱宝贺认为,高水平的小品,应当在幽默机智的反讽中,体现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近年来小品创作日渐滑坡,构思巧妙的精品少了,故弄玄虚的段子多了;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少了,浅薄俗气、以噱头取悦观众的作品多了;创作者深入生活、开掘生活的能力少了,闭门造车、浮华虚夸的风气多了。如果剧作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剖析和透视,难以挽回小品的颓势。

陈佩斯打基础,赵本山扛大旗,人才青黄不接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小品《吃面条》,在春节晚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小品成为春节晚会的保留节目打下基础。1985年在工人体育馆举办的春节晚会虽然整体不成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拍电影》又一次获得成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级编辑朱景和等在《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认为,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这是它比其他小品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陈佩斯对于小品的生存居功至伟,以至尽管十多年不演小品但大家还是没有忘记他。

1990年,赵本山在几番“送礼、走后门”不成之后,凭实力登上了春晚舞台,他和黄晓娟主演的《相亲》获得了综艺类节目的第一名。90年代的小品舞台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二人转”。而时序进入新千年之后,虽然黄宏、巩汉林、严顺开等老将时常上演“前度刘郎今又回”,但小品舞台的聚光灯总是“不公平”地围着赵本山转了。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刘连群认为,赵本山自从上春节晚会以来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90年代初,他的小品就已经有3个研究生做策划,现在赵本山是小品、二人转、影视三套马车,因为小品这个舞台已经容不下赵本山了。

可以说,今天的赵本山已经身系小品在春节晚会中的地位甚至它的发展前景,2003年赵本山萌生退意让晚会导演惊出一身冷汗。张春生认为,赵本山演出中的某种夸张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像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走的那几步就是一种很夸张的走法。小品应该是生活的浓缩,赵本山的小品存在为小品而小品的倾向。但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说,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是新兴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小品本身的优势就是样式的通俗化,在中国小品目前出现了异化和庸俗化现象的今天,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的风格是一面旗帜。

目前喜剧小品的人才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作品的创作需要一些刺激。赵本山也对小品现状十分担忧:“小品存在危机,就我来说,每年都得上春节晚会,不上还不行。我衷心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新人把我们盖下去,免得我们在台上晃得那个闹心。我把春节晚会比作战场,宁可战死也不能当逃兵。最后战死了,我就下去了。”

篇10: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读后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读后感

我也是后知后觉,等到某天拿起书本时,才突然发现现在的人已经渐渐放弃了所谓的经典了。于是手上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多少有些奇异。不知是哪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写作的人,如果不能用笔写出自己的爱恨,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他就算不得一个好作家。所以,传得出真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只要个中有真意,无论是经典还是流行,都值得一读。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九死一生二十年之所见,不过就是三类东西,第一种是蚊蝇蛇鼠,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作者多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关于那个时代的黑暗。如果少一份探究去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趣的,似乎就是一本故事集。一个巨大得可以藏一个小孩的南瓜,一个靠偷窃居然一家父子都捐了官的督抚,一个为管教女儿下令全城女子不得在外喝茶的州官,个个是精彩引人的故事。

为什么要采用故事的形式呢?我想,可能是作者想用一个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形式。一个人,尤其是肩负着文以致意的作家,并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说出口。魑魅魍魉横行的时代,看见黑暗不敢企盼光明。掩在嘻笑怒骂中的实话,虽然悲凉,却可以存活。

我不是一个严肃的读者,所以我一般不会打算细究,咬文嚼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味道,纵使再出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来人也很难品出真正的含义了。我一直相信,文是可以通意的。然而就算是与作者对话,有些高度,是我越不过去的。他以他那个时代的形象,屹立在文坛的高峰。如果我说我可以读懂他言语间蕴涵的深意,了解他思想的深度,恐怕会贻笑大方。汪洋恣意的庄子似乎曾说过,一切思想,但凡说出了口,写成了文,就已经是糟粕了。我想,也许没有这么绝对,但是书本多少失了原意是真的。

所以,我不敢说,我从嬉戏的文字里,看出了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批判,看到了他对炎凉世态的失望。而且个人认为,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我们再去一遍一遍将前人读出的心得重复再三,也是没有必要的。读者的职责不是去了解作者,支持作者的观点。关键是,你要站在你的历史角度,从书中读到你可以感同身受的东西。读出自己的想法,才叫读者,哪怕观点与作者截然相反。否则就是文字扫读器,观点背诵者。

而我读此文的收获,是读到了一个有志之士对现实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什么这个世界为虎作伥,狼狈为奸,你还要众人皆醉你独醒?为什么你要坚持出污泥而不染?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出生在怎样的时代,是我们无法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以何种态度认知这个世界。

有很多人,因为看清真相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欺欺人。他们愿意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做大愚之人,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因此,能够忍受现实的哀凉与孤寂,执意要将世间的丑恶揭露的人,可敬可叹,却也可悲可爱。他写书,不是企图治疗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毕竟,一本小小的书,几十万字而已。多少人是当它一个玩笑,抛之脑后。对于照亮这个黑暗的前夜,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是为了警醒后世,那更大可不必。后事不可知,时代自有其发展的轨道,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谁又能肯定后来的世界是更糟糕,还是转向光明呢?著书留名,也是一种可能。从司马开始,这毕竟成为了文人一种绝望的`出路。但是一个深刻的作者,想的应该比自身名誉多。

作者,也许是为了内心的一种慰藉而有感而发。从他精心著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即使他的生活满目疮痍,但是他以一种近乎英雄的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在暗色的大地上画满了窗户,希望有一天阳光可以照入。也许,他有更加远大的抱负。但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是他不愿意蒙骗自我的决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又何尝没有阳光下的罪恶。只是我们习惯麻木。出头的是愤青,沉默的是明哲保身。我并不认为,愤慨是一种气度。只是每个人,应该为这唯一的一生,认认真真地做一些事。但是,认真这条路很难。有时候,耐得住寂寞,才是人生真谛。繁华背后,岭峰之颠,人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学会一个人品尝孤独。

篇11:近二十年电子出版物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近二十年电子出版物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论文摘要:电子出版物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结果,近二十年来,电子出版物在国际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对电子出版物究竟如何完善,在阅读器、收费、科技创新等方面争论正嚣,迄今仍未有定论。今数举电子出版物走过的重大轨迹历程,归纳分析,评判得失,以期对电子出版物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电子出版物,高职院校,信息技术

电子出版物的定义,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至于电子出版物和相似概念电子图书之间,电子图书可以归为电子出版物的一种,而电子出版物的概念较之更为宽泛,所以本文以电子出版物为主展开论述。

一、回顾历程

最早的电子出版物的想法出现在科幻作品中。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一系列科幻作品中构思出一种可以通过电子存储和电子显示的书籍,这一电子出版物概念首次将图书容量和电子显示屏作为电子出版物的基本要素,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概念。实物形态的电子出版物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自1987年10月世界上第一本电子出版物《下午》出版到今天,电子出版物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电子出版物没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阅读器显示分辨率低,基于电话Modem拨号上网,网速慢,主要通过CD-RMO或Internet免费下载等形式提供给读者,这期间电子出版物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版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其发展非常缓慢。从开始,以保护数字版权为核心的电子出版物DRM技术出现并应用,从而开始在技术上保护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使电子出版物得到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科技工作者的研发,今天,决定电子出版物接受度的三大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显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有了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

技术的发展尤其DR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电子出版物更大层面的普及。在美国电子出版物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据OpeneBookForum组织的统计,美国的电子出版物销售量大约是50万册,到了已经超过了100万册,而美国80%以上的出版社都进入了网络出版。进入后,DRM及电子出版物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数量快速增长,读者从数字图书馆借阅电子出版物的数量成倍增加。在20,只有方正电子和美国的NetLibrary推广基于DRM技术的数字图书系统,把有版权保护的电子出版物应用到图书馆领域。而从20底开始,更多的电子出版物DRM技术及服务提供商推出了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出版物产品,例如Adobe、Overdrive、Libwise等等。OpeneBookForum在年11月份做了一个“ConsumerSurveyOnElectronicBooks”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人希望在数字图书馆读到电子出版物。该项调查表明,至少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中,电子出版物很受读者欢迎。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以北大方正Apabi为代表的电子出版物的研究和发展正在与世界接轨,方正利用其独有的电子排版系统,与国内200多家出版社合作,采用其Apabi电子书解决方案。203月,北大方正在其主持召开的“中国E-book产业年会”上推出了翰林电子出版物,采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电子出版物技术,外观精美,符合人体功能学设计。该书体积小,重量轻,32开本书,400克重,大小与纸质书相似,32M内存,可存储1600万汉字,最大能扩充到2GB,用2节7号电池可支持阅读超过1万页,售价元左右,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是国内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一部与国际接轨的专用电子出版物阅读器。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内电子出版物手持便携阅读器发展进入向图书馆乃至普通用户推广普及使用的新阶段。

电子出版物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结果。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的纸张发行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还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出版和信息传播的发展,对出版业、图书馆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以其强大的优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面对电子出版物带来的的诸多问题。

二、优劣比较

和传统纸质出版物相比较,电子出版物的'优势还是相对明显。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存贮量大,体积小,便于携带和收藏。网络空间无限,可以传播和保存海量电子出版物,一部阅读器也可以存储几十部,几百部乃至上千部电子出版物,而且占用的物理空间小,便于图书馆、读者收藏。此外电子出版物不易老化、变质,也便于长期保存。第二,成本低,制作便捷,经济实惠,还有利于保护环境。电子出版物无需纸张、油墨、运输、装订、晾干、仓储等管理费用,直接在网上进行传输和下载,大大降低了成本,为增加发行量提供了可能。低廉的成本,便捷的制作方式使出版社能更好地避免脱销、断档、绝版等窘境。电子出版物无需印刷厂房、机械、油墨、纸张,降低了环境污染,避免了能源耗费,减少了噪音,节约了社会和自然资源,是一种纯粹的环保绿色产品。第三,实时性强,图文声并茂,媒体多样化,可以提供动态化和个性化服务。电子出版物集图、文、声、像于一体,非一般图书出版物可比。电子出版物还可以实现按需印刷,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第四,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检索能力强。电子出版物阅读方便,可以无光线阅读,高清晰度的液晶显示屏可以自动调节光亮度;其词典功能可以在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时进行查找、解释;使用电子出版物可以进行目录和某一关键词的全文检索,有丰富的检索点和较强的检索能力。第五,技术性强,出版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手续简单。电子出版物依靠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发展而来,随着数字编码的存贮技术、加工技术、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高速传输,它充分显示了现代新技术的魅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出版程序得以简化,再也不需要重新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繁琐的过程,革除了纸质出版物因印数不够而耽误出版时间的弊端,增强了电子出版物的时效性和生命力。

在电子出版物彰显咄咄优势的同时,其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

劣势之一,电子出版物最大的不利之处是需要配备相对昂贵的装置才能阅读。无论是电脑还是掌上装置都有一定的局限,台式电脑不轻便,笔记本电脑太贵,并且与捧着纸质图书阅读相比,显得又大又重;掌上阅读器屏幕显示不清楚,图象显示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特征受限而且价格不菲。无论电子出版物终端形态如何变化,作为普通阅读者最关心的就是能否正确显示内容和阅读舒适度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技术上已经基本解决;第二个问题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目标,但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阅读舒适度必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并对媒介形态产生新的推动。

劣势之二,阅读习惯问题。根据对一些用户的调查显示,他们不喜欢看电子出版物的原因,一是电子出版物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看纸质图书的体验要比电子设备的体验亲切得多;二是屏幕对眼睛的损害,长时间对着屏幕看书确实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损害这一问题还有待解决。

劣势之三,版权和盈利问题。电子出版物的阅读范围受到盗版行为的影响,因此打击盗版行为,版权、版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出版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另外电子出版的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还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包含所有业务环节的网络出版销售平台尚未形成。许多出版社一方面由于电子出版物盈利模式不成熟而无法将其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担心电子图书出版会给自己的主业纸质图书出版带来冲击,因而对其持审慎的态度。

劣势之四,格式标准化问题。电子出版物的文件格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常见的有PDG、CAJ、PDF、WDL、CHM、HLP、TXT、HTML格式等[1]。文件格式标准化问题对于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至关重要,标准不统一电子出版物为资源共享和普及制造了麻烦,必然影响到用户对它的使用,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最后就是可靠性的问题。目前电子出版物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各种印刷型的图书通过扫描仪等设备将它们转换为数字格式的电子出版物,这些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电子出版物保留了原印刷型读物的所有版式、文字、图像等信息,可实现全文检索;另一种是一开始就是用电子文本格式存储的电子出版物,即原生数字出版物。对于后者,问题主要是有些电子图书明显没有经过编辑和校对的程序,错别字比比皆是,属于不合格产品,其他如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也亟待加强。总之,当前电子出版物质量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规范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除了制订专门的行政性法规之外,还要重视标准这种重要的规范形式。

三、前景展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出版数字化建设加快。11月,中、美、印度埃及四国同时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数字图书馆——全球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已突破150万册图书,数字化占全球图书馆70%以上。[2]虽然这只是起步,电子出版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国内外的权威预测还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电子出版物的春天到来了:,网络出版的销售只占到出版行业的6%—10%,则将会达到50%,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电子图书。也许21世纪就是电子图书的世纪。

如果说电子出版物批量卖书,刺激大型图书馆这一特殊市场,是电子出版物现时最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突破口。那么,眼前最重要的是解决阻碍电子出版物发展的种种壁垒,其中电子出版物很重要的就是做到统一标准。标准化是促进电子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电子出版业还有一个发展瓶颈问题,就是人才的匾乏。除了软件开发、选题策划和编辑人才之外,营销与管理人才也是非常稀缺的。而谙熟电子出版市场规律,懂得电子出版单位管理机制的人才就更加稀少。[3]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时将电子出版的人才培养纳入考虑范围。今天,电子出版物发展中一个新的亮点是,3月10日盛大集团于发布了自己电子书发展的战略——“一人一书计划”(OnepersonOnebook)。盛大的电子出版物还将超越以往电子出版物的范畴,正如其CEO侯小强所说,“我们的电子书不是简单的阅读器,而是一个互动的平台。”也许,以后盛大会把游戏、音乐、视频等全线产品都放在这个平台上,那时候,电子出版物就不再是阅读平台那么简单,而是盛大的移动娱乐平台。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环境的不断成熟,相信电子出版物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1]陈华.中国电子图书业路在何方?[J].中国出版,,5.

[2]郭璐.书籍的革命——看电子书及其发展前景[J].新闻世界,,10.

[3]李桁.中国电子出版业发展的制约因素[J].出版发行研究,,6.

[4]桂君,杨毅,周迪.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4.

篇12:对全球语言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对全球语言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1880年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未间断过,并且引发了许多理论上的争论与实验.对于语言教学的改革,各流派、各学术大家有着多极的思想.到1980年,交际法的出现成了各派思想的集结点.但是,交际法也并非是一个终极、完美的手段.任何想把语言教学理论建立在一个概念上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作 者:秦泗武 QIN Si-wu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语部,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语言教学   改革创新   方法与理论  

篇13: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

百年来的中国古文论研究,论著的数量极大。要全面的深入了解,难度是很大的。近十馀年来,已有不少古文论研究回顾的论著,1 该说的似乎已经都说了;还没有说到的,正是很不容易说的部份。以一人之精力,要浏览一遍数百部研究专著和数千篇研究论文,就每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梳理出具体的研究进展,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能够说的,只是一点印象而已。

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史从何时算起,是一个界线不很清楚的问题。如果仅从对于已有的文论作解读和评论这样一个角度看,那么汉代就开始了。汉人对于《毛诗序》的解读,就可以看作文论研究。类似的研究历二千馀年而没有间断。它虽然没有间断,但也始终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零散、带着随意涉及的性质。有的还时常与其它的学科混在一起,如以经学的面目出现,或杂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在批评作家作品与阐述文学理论问题时附带评论他人的批评与理论。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以前,古文论的研究还是其它学科的附庸。但是这种情形,在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在二十世纪,古文论研究独立成科了。它开拓出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个研究的疆界,建构起它的研究对象的大致范围、描述了它的史的大略的研究构架;而且,开始了对于自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探讨。它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它与其它学科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使它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一切条件。

这个学科建立的时候,并不称为“古文论”,而是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关于这一学科的命名是否与它的研究对象相符合的问题,学术界不时有所议论。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按理说,就不包括文学理论。虽然在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述常常纠缠在一起。但是,除了这样的文学批评之外,也还有一部份不涉批评而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如《文赋》、《二十四诗品》等等,把这个学科命名为文学批评史,就应该把这一部份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排除在外,此其一。文学批评史,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学批评作“史”的研究。但是这一学科从它萌生之日起,专题的研究就与史的研究并存着,越到后来,专题的研究所占比重越大。有的史的研究,可以说完全是在专题的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此其二。至少因了这两点,这一学科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就是不准确的。或者正是因了这不确切,有的论著就称为理论史(如蔡钟翔等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有的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如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其实,如果要给这一学科一个较为确切名字,似乎还是称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更好一些。从研究的对象说,既可以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可以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从研究的角度说,既可以包括史的研究,也可以包括专题研究。考虑到这一点,本书采用了这一名称。但这一名称也未必能为学界所共同接受,既然约定俗成,《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等种种的名称,恐怕是还要并存下去的。

对这一学科的名称作了必要的说明之后,就要来简略的说明它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经过。古文论研究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二十世纪初,虽已有零星的古文论研究论文发表,如:1910年陈受颐在《南风》发表《文学评论发端》,2 1913年廖平发表了《论〈诗序〉》,3 1916年刘师培发表了《文笔辞笔诗笔考》4 。但古文论的整体面貌如何,并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二十世纪初古文论的专题研究也已经进入大学课堂,如:1914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讲《文心雕龙》,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同一时期,刘师

[1] [2]

相关专题 教学改革二十年